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

篇1

一、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提高效果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方法,也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综合方面考虑,这些方法大多脱离学生的独特人格,以致现在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品德素质却“失范”:心胸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迷茫困惑的糊涂主义、自卑自怜的悲观主义、缺乏主动的等靠主义等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影响了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也阻碍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宣称,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出现,也必然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社会性格的形成依赖于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等社会性因素的合理建构,依靠社会性心理作为基点和支撑。新课程改革正是想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把教育重心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健全心理人格培养”。通过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公德意识,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竞争、自立、公平、效率、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心理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应有之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人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也迫切要求“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转变,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由此可见,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势在必行。

二、具体要求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还要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觉得教材的要求、老师的传授皆可信、可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必须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要求。

(一)运用逆反理论。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运用心理学逆反理论来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也是“真理愈辩愈明”的本质要求。只有允许学生对教材所写持有怀疑的态度,思想才会产生碰撞,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地把教材的知识点阐述清楚,让学生口服心服。反之,如一味说教式地灌输,学生会彻底反感,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运用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并非置身于理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判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相悖,这是学生目前最大的困惑。教师运用归因理论,可引导学生分析相悖的现象的根源、本质与危害,引导学生按照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向善、向真、向美发展。

(三)运用人格理论。身教胜于言传。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求教师确信教材所叙述的真理,而且更需要教师践行这些真理。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真诚豁达、满腔热忱人格的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不应该因为个人发展、待遇、职称等问题而在学生面前说出与教材所讲知识相悖的言论,否则学生就会有教师言行不一的想法,由此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漠视乃至鄙视心理。

(四)运用移植理论。学生心理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又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支配作用。运用移植理论就应该从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感体验法等角度,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自觉调整,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服务服从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践。

三、应贯彻的原则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目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然而,由于学校、学生、教师自身等因素,导致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为了确保运用心理学方法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效果,应贯彻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思想品德课是社会性、理论性、实践性的复合体,其效果绝不能采用单面性的评价模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的识记能力,而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素质的依据。思想品德课需要对学生采取知情意行全面性衡量,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渴望关注心理都能得到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也认为,人的需要是层面性的全面性需要。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必须要注意学生心理需要的差异性,不能忽视学困生,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渴求,淡化学生“自我”心理失落,使之感觉到被关注与被重视,激发学生良性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积极性原则。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本身的阐述极为枯燥,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都表现出:情绪低落、被动学习、消极接受等心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主要采用“讲授—背诵—考试”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情绪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就衍生厌恶心理。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课效果,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悲观失望或愤世嫉俗的情绪带给学生。教师如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且对教材的内容“确信”和“可信”,必然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浓郁兴趣、愉悦和满意,这种情感性的心理因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取成功的重要手段。

(三)相容性原则。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出现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教材理论要求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到困惑。他们不满教师以绝对的“真理化身”空洞说教;不满教师“不合现实”的道德要求;认同社会上不符合思想品德课要求的社会现象;认同与思想品德课所载真理相悖的歪理邪说。于是提出自己的各种看法。面对这类“杂音”“噪音”,教师必须要贯彻相容性原则,不能一棍打死。在相容性原则基础上,分析学生发出“杂音”“噪音”的心理根源,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攻心为上,促使学生知错认错,接受思想品德课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谢云天,王春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学视野[J].教学与管理,2011(10).

[2]刘.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篇2

1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使课堂的开始便深深地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摆在首位。

课堂引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新颖奇特的新课导入,能够迅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在每一节课的集体备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章前图或者引言,而是应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的方法,如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趣味实验、看录像、充满深情的语言感染等。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因而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伴随着音乐,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物体,如圆筒、篮球、礼品盒等。学生看完这些实物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了解其中的问题。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这比用教学挂图或实物等引入新课,效果要好得多。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能有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时,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3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猴1三份。(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份。’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份。’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境,既充满趣味性,又充满问题性,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索其中奥妙的热情。

3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越熟悉,就越感到亲切,思维就越活跃,探究问题的信心就越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好。

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元旦快要到了,学校买来100个健身球,要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请同学们帮忙设计,几个几个地装礼品盒整好装完。

等看完后,要求:第一步,同桌或小组交流,并试着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1:可以1个1个数,有100个1相加,但算式很长。(算式1+1+1+…+1)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有50个2相加。(算式:2+2+2+…+2)

生3:还可以3个3个地数,有33个3,剩1个。(算式:3+3+…+3+1)

生4:还可以4个4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5个4。(算式:4+4+4+…+4)

生5:还可以5个5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0个5相加。(算式:5+5+5+…+5)

生6:10个1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10个10相加呀。(算式:10+10+10+…+10)

生7:20个2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5个20相加。(算式:20+20+20+20+20)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规律。随着学生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分法把得到的算式进行分类,然后提炼出能够整好分完的信息出示,让学生再探索再研究: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

生2: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

生8: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生8的想法很好,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好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极大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呼之欲出,大家继续探讨交流。)

生1:就用1+1+……+1后面注明是100个1相加,这样就会简单些。

生2:5个20相加和20个5相加,都是100,我想可以把“+”变一变形式,写成这样的算式:20×5=100,5×20=100。(这位学生很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同学们能模仿他的写法,把其他的算式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生3:我也可把25个4相加,写成4×25=100;4个25相加,写成25×4=100。

生4:我可以把100个1相加,写成很简单的式子,1 ×100=100。

……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同意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写法,并体验到这样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法最简单。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乐于去探究,去发现。同时,用多媒体显示算式,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 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避免了教师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整天把学生限制在死记硬背和读写算上,很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尽量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 创新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1-01

长远来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所以培养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以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竞争能力,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要加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力度。要培养电子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改革教育方法,培养具有科研精神的人才

1.1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发展学术、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宗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兴趣,若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那学生就不会专心于科学研究,更不会在自己的领域产生创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专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各种电子性质工作,也可担任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师可利用专业的社会地位和现状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1.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创造力迸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有些学生因为课程太多或者难度太大,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上课睡觉、逃课现象,还有的学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学生没有了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力了。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并尊重学生,和他们做朋友,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培养其自信心,老师的理解、鼓励和期待,会让学生感到关爱,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1.3 培养学生即学科技即用的学习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子都是从存储着海量的信息中提取需要的部分,他们那种无目的学习方式不再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善于提取信息的人,才能利用前人的知识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所以有目的的学习才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才会有目的的追求,而旧有的学习方法又称“预学式”却不如新的有效。新的学习方法又被成为“即学式”,它的实施是有前提的。首先,学生必须具备一个超容量的包罗万象的信息储存库,例如Internet,以备需要时抽取信息;其次,学生要有一个给力的信息检索武器,例如搜索引擎,能高效的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所以,除了打好专业基础,教育者还应多多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解决问题,让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2 加强思想教育,拓展思维方法

2.1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精神

学生以积极状态参与,获得新知和创造发明,就要接受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而只有专业知识强、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才有特色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在实施为期一年的成员考核制度中,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甚至有的人坚持不下来,这样对培养具有科研攻关能力的创新人才很不利。欲要令学生专心学问科研,教育者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攻关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致力于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

2.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具有方向多、范围广、不因循传统和信息独特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发散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材料、问题、“原”和现象都是“发散点”。如有的题是多解的,那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发散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要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多猜想、对比、联想,这也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1 积极开展电子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有帮助,例如,“挑战杯”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对进行很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然后,从中挑选一部分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3.2 从大一开始开展专业培训

电脑操作能力、器件识别和选型能力、电路分析能力、仪器仪表操作能力、开发工具应用能力、PCB绘制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这些专业知识到大三才接触。所以,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从大一就开始培养,提高学生的质量及培养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提前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可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中,让高年级学生予其辅导,并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让其加入创新实验室,进一步辅导,提高创新能力。

3.3 借助企业共同培养,积极开展校内各种科技竞赛、学术活动

只有少部分人能全国性的竞赛,学校可自行组织或联合企业开展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给予优秀参赛者一定的物质、精神鼓励。除此之外,如若有条件和能力,学校可以推荐在校优秀本科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开发,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以经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学师的独特见解、优秀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可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重任,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高校不断探索与实践,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创新由大学生的创造,中国要应对对经济全球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就要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09-110,157.

篇4

关键词: 中学生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消除方法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1]。这种心理现象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1.中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2]。

2.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2.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因而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总想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希望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讲述,或对习题一步步讲解,最后可以模仿硬套。多数教师也乐意这样做,满足学生这些要求。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心理更强,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缺乏钻研精神,更缺乏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2急躁心理。

在学习中,学生的急躁心理表现有:首先没有认真审题,没弄清楚题意就着手解题,盲目下笔,从而导致解题出错;其次是没有进行条件选择,没有对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解题;再次是被题设陷阱所蒙蔽,没解理解真正的题意;最后是忽视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不进行验证。

2.3定势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得教师因循守旧,摆脱不了被动模仿的束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影响,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能比较顺利地解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思维单一,缺乏创新,对没有接触过的题不敢尝试去解,等等。

2.4错误归因心理。

当数学考试成绩较差时,部分学生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内因,而是把问题盲目地归结为某些外因,例如归咎于任课教师,归咎于自己的运气不好,因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降低。

3.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进程,更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意活动。因此,要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其数学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心理障碍,营造数学学习的健康心理氛围[4]。应对上面所列的几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以下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可以借鉴。

3.1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心理,克服依赖心理。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越清楚,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就越好,这就是目的性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心理状态越好,学习越自觉、主动,效率就越高,这就是心理状态对学习的反作用。教学中,可从学科价值引导、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向学生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其自觉学习心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明白数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数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求知心理,增强克服学习依赖心理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2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进行各种练习,深入钻研,适时进行归纳和小结;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发挥学习潜能。

3.3培养求异思维,克服消极定势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然而部分学生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思维带有明显的惰性倾向,习惯于孤立地思考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等,思维缺乏灵活性,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和僵化心理。要克服数学学习中消极定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学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并在解题中注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次,要加强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善于开拓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案和一种答案,追求多思、多变、多法和多解。

3.4分析问题的症结,克服错误归因心理。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在行为之后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判断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归因;如果判断为自身的因素,就是内部归因,因此,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之一。教师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努力寻求正确归因,即寻求行为的正确原因(外因或内因),学会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善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效克服错误归因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要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就应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知识,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徐文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技巧[J].考试周刊,2012(4):74.

[2]史红霞.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8):48.

篇5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

二、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

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篇6

[关键词]高考 心理素质 心态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41-01

高考是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时刻,意义重大。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高考,从而导致考前过分焦虑,分数不稳定,学习状态下降,更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考发挥失常,所以对高三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学生心态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成就他们的未来,也可以光宗耀祖。所以总是爱在孩子耳朵旁唠叨督促其学习,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深切厚望无数次地传达,或者是使出苦肉计,向孩子们诉苦,说自己为了子女能够成才付出了多少多少的努力等等。这种急躁、爱慕虚荣的期望,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同学因素

很多学生都有很严重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只属于中等,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一旦这种想法没有实现,看到很多同学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整日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深深的懊恼。这样他们就会被这种不良的心态所困扰,不能自拔,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动力大大减弱,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这种心理状态,对高考复习以及迎接高考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三)自身因素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急功近利答题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平时做的习题太少,抓不住题眼,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准确,得分率不高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地自责、懊恼、烦躁,学习效率下降,对高考产生了恐惧进而失去信心,影响了学生的应考心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高考

(一)用爱心疏导学生,说出心里的苦恼

多数时候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距离感,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重视自己,但是还是难以把老师当做可以敞开胸怀交流的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难以解决的心结。而老师也要真诚地去面对,以达到学生无话不说,言无不尽的效果。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认真考虑学生说的事实,思考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真正原因,为进一步疏导学生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学生的苦恼

既然学生已经向老师,吐露出自己的苦恼,那么就表明学生完全解除了戒备,充分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一同解决问题。教师听完学生的诉苦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化解那些“压力”,想想如何改变学生的认识,如何将压力转变成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去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问题就康复大半了。

(二)引导定位,保持最佳状态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正确定位,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善。教师要对学生平时学习及时地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成绩,并谈一谈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刻被关注,对优化心境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一)充分自信

高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让学生对自己保持充分的自信,要相信如果坚持保持自己平时制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正常状态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高考时一定会超常发挥。

(二)勇于承受

临近高考,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适当的焦虑可转变为动力,可提高学习效率。切忌对自己的心态、情绪过于敏感,认为临近高考,自己略有紧张,就是严重的“考前焦虑”,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将正常的紧张状态放大,影响学习效率和考试发挥。

(三)学会放松

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强求依靠高考前的2个月过多地提高考试成绩,还是要保持平时的学习习惯,跟上课堂进度,过高的奢望反而会使自己产生严重焦虑情绪和时间紧迫感,影响学习效率。

(四)保持节奏

越是临近高考,越要保持好学习节奏,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题海战术会使大脑过于疲劳,会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影响学习效率。

(五)正视模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概念教学 方法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物理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

1.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多数物理概念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弹簧及弹性钢片发生了什么形变,弹簧在恢复原状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2.类比法。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许多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3.逻辑推理法。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旧知识的作用,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入新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那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动能的表达式。

二、细化物理概念对应的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细化一个概念:

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就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

2.定义及物理意义。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符号。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一般情况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因为任何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

5.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

6.矢量和标量。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矢量还是标量。只有明确其特性,才能按相关规则进行运算。

7.状态量和过程量。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把状态量和过程量建立起联系。

三、分层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分层理解就是指在各种物理现象中,首先找出这类现象的核心问题,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归纳出现象本质的共性,再经过抽象概括得出抽象概念,进而深入理解应用概念。该策略的实施程序一般是:1.明确物理现象;2.分析概括;3.得出结论;4.理解应用。

例如,学习动量的概念。1.可以先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2.分析概括:物体的运动效果不单由质量或速度决定,而由它们的乘积mv来决定。3.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即P=mv。4.理解运用:a.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其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b.动量是状态量,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c.动量具有相对性,因为速度具有相对性,一般选择惯性参考系;d.动量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效果的物理量,其单位是千克・米/秒。

四、突破难点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整合方法

引言:

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内容,也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综合能力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得学生具备社会生存以及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模式,能将基础知识的利用率增加,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指导态度,从而在策略应用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课程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讲,良好的课程教学方法对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个科目教学期间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利用其拓展地理课程知识,将教学模式转变,能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应用。由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支撑,通过结合运用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呈现往往都是需要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而多媒体的展示作用具备极强的演示功能,课程中的抽象化知识几乎都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所以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将图片、音频、音乐等内容结合利用,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多种感官调动下,了解地理环境或生态资源的复杂性,这样就能理清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深度的探究分析地理知识,并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互相依存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其实也相当等于地理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地理知识讲解,计算机能够展示相应的历史条件、环境背景、发展过程等基本的内容,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也能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样地理课程学习,也能为其它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条件,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讲求课程讲解的单一性、针对性。地理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寻有关课程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利用机会,拓展地理基础知识的宽度,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延伸性开展。单纯的就地理知识来讲,开展立体的分析研究,能够将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发挥,达到教师所预期资源整合的教学效果,尽管在两者进行整合期间,教师一旦把控不当就会将地理课程教学本末倒置,但是只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控其它知识内容的融合教育程度,那么地理课程教学效果,依然具备增强以及提升空间。

三、信息技术有利地理相关知识搜集整理

网络资源有着大容量、大范围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对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能够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教师在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建立专门的课程资源收集库,那么每一个文件夹或网页中的内容都比较系统性。后期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对资料进行调用,学生就能在多方面的地理知识搜集呈现的阶段,获得课程学习更加清晰、直观的印象。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协调性,保证学生有效掌握基础地理学习内容。

篇9

【关键词】高校;考勤;信息技术

0 引言

在现代高校中,学生考勤对学校工作人员、班主任甚至授课教师来说都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大学从学校纪律、学生安全等考虑,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考勤需求,如课堂考勤、校内团体活动考勤、节假日返校签到考勤、周末寝室查岗等等,频繁地考勤对相关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十分繁琐又无味的劳动,且考勤的结果还不一定具备准确性,如传统点名、签到方式中的代答、代签,或应答后又违反规定离开指定场所等。因而,无论从工作效率还是效果而言,传统的考勤方式都存在缺陷,需要探索新的、灵活的考勤方法。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系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化考勤技术已在一些公司及特定的活动场所使用,并开始在高校这种人口密集、覆盖范围较广的环境进行推广,如WiFi考勤、RFID考勤、微信考勤等,但又存在各自不足。本文主要对以上考勤方法的技术特点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场合,并对以上方法在高校学生考勤中的综合应用以达到功能全覆盖进行探讨。

1 考勤管理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广义来说,高校学生考勤分为课堂考勤、活动考勤及寝室考勤等,其中,课堂考勤、活动考勤主要服务于督促学生遵守校方的学习纪律,而寝室考勤主要是学校从学生安全管理出发,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应到达规定的场所,以免因各种原因导致伤害。因而,高校考勤工作十分必要。

然而,在高校大量扩招的形势下,工作人员仅对学生进行考勤这一项工作来说已十分繁重,经常需要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例如安排学生工作人员、班主任、其他教辅人员等随机或逐教室、逐寝室进行直接或间接点名、签到,耗时、量大,且结果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依然存在学生间代答、代签、或签答后开小差走人的现象,对管理带来不便。

2 信息化考勤及管理方法

近年来,一些信息化的考勤方法已在高校学生考勤中逐步进行推广,满足了部分特定场合的考勤需求,但单一的信息化考勤方法,在实用性、方便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还不能同时满足,需要进行综合使用。

2.1 WIFI考勤

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能够让手机等常用电子设备连入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并且WIFI能够获取连入设备的MAC并对连入的用户进行定位,同时将信息上传到服务器。WIFI有效覆盖范围一般为50-100米,定位精度可达到1米以内。

当利用WIFI进行考勤时,只需学生到达考勤地点后(如教学楼、图书馆、寝室等等)通过连接附近的无线路由器发射的WIFI信号即可进行签到。路由器会记录下所有连入WIFI设备的MAC地址等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可通过上传的信息分析出连入设备的使用者、连入时间、断开时间以及使用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与数据库中预存的学生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得到该次出勤中哪些学生缺勤以及迟到和早退。老师和同学也可通过事先开发的App(分教师端和学生端)登录进行查询,查看出勤的情况。

采用WIFI技术考勤主要是因为该技术现已非常成熟,无论是在信号覆盖范围上还是在信息传输速度上都远远满足考勤的需求。由于需要通过手机传递信号,故不易出现代签和作弊的现象。其缺点是每次考勤时需要携带手机并开启WIFI操作有些繁琐。且考虑到路由器一般都安装在室内,故在远离路由设备的空旷操场等户外区域进行活动考勤时不适宜采用此方案。

2.2 RFID考勤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通过无限电讯号识别特定的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应答器、阅读器和应用软件系统。应答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一般用标签作为应答器,每个标签拥有唯一的标识代码。阅读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可读取和写入电子标签的内部信息。RFID的识别范围以及定位精度受辅助标签的数量及密度影响,其定位精度可达到毫米级,但信号覆盖范围较小。RFID技术最初广泛用于物流管理方面,该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快速的识别出经过阅读器周围的运动对象,还能同时识别出多个运动对象并进行定位。

利用RFID技术进行考勤时需要每位出勤学生携带事先进行编码过的电子标签(可将电子标签提前植入学校的校园一卡通内以方便携带),并且考勤区域(如教学楼、图书馆、寝室等等)需安装用于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阅读器以及适量的辅助标签。当学生进入考勤区域时,阅读器就能读取每个电子标签内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时间及其位置上传到服务器上,并与服务器中预存的学生信息进行对比进行身份识别,实现考勤。

采用RFID技术考勤主要因为其识别过程更加的方便,学生无需做任何操作,只需带上内置电子标签的校园卡即可。而且RFID的识别效率高,可同时精准识别出多个经过附近的学生。与WIFI技术类似,RFID技术不仅能过记录出勤人的个数,还能记录进入教室的时间、离开教室的时间以及携带者的位置信息,而且拥有比WIFI更高的定位精度。其缺点是信号覆盖范围小(数米至数十米),成本相对较高,同样不适合空旷的室外场景。

2.3 微信考勤

微信已成为学生主要通讯工具之一,且经过用户实名绑定。可通过微信平台调用手机GPS对手机持有者进行定位。定位范围广,但精度较低。

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开发好所需功能(如签到系统,系统包括分析统计签到人员的信息、签到时间以及所处位置等),并提前存入每次出勤的名单,学生在考勤前提前关注公众号进行相应信息绑定即可。当学生到达考勤地点后打开微信进入公众号进行签到(签到时最好打开GPS),若中途或活动末需要再次考勤,学生可重复签到。开发的系统可根据学生们的签到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签到后学生也可通过公众号进行查询,若出现漏签现象教师登录后可帮学生进行补签。

采用微信考勤的优点是不需增设其他硬件设施,成本低,签到地点不受外界影响。但定位误差较大,不适合精准定位的场合而适用于户外考勤场合,例如学生是否返校等。

3 考勤方案的对比与综合

对于以上三种考勤方式,我们可进行多方面对比。由于WIFI考勤和RFID考勤的覆盖范围以及成本受采用设备的数量影响较大,这里我们以覆盖同一所教学楼为例进行简单比较。

通过对比三种考勤方式的优缺点不难发现每种考勤方式各有各的适用场合。考虑到成本、易用性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课堂考勤、活动考勤及寝室考勤等应采用相应合理方案。

对于课堂考勤,主要考虑的是定位精度、代签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采用WIFI考勤更为适合。对于RFID考勤方案若要达到相同的覆盖范围以及定位精度需要大量铺设阅读器和辅助标签成本较高,且容易出现代签现象。对于微信考勤由于其定位精度浮动范围太大也不太适用。

对于活动考勤,由于大部分活动场所都在室外且管理相对于课堂考勤不够严格,故采用微信考勤最为合理。

对于寝室考勤,虽然从安全考虑需要严格把关,但一般只需知道学生是否回到寝室即可,而对定位精度、覆盖范围等没有严格要求,故采用RFID更为合理,只需在每个寝室楼栋的门口安装一个阅读器记录学生进出寝室的时间即可,成本低且更易使用。

4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考勤过程繁琐冗杂、效率低、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三种基于信息化的考勤方案。并将三种方案的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给出了各自的适用场景。相比原始的考勤方式,不仅扩大了应用场景还提高了易用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考勤技术也会变得更加成熟应用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程哲豪.基于Android使用WiFi技术的签到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17.

[2]楚明君.基于Android使用wifi通讯技术的签到系统的需求分析[J].通讯世界,2015,5:70-71.

[3]郭玲.基于iBeacon技术的微信“摇一摇”考勤系统的实现[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9-23.

篇10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采用公开宣传的手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同时承诺还本付息的行为。主要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课中的案例讲到三亚市商业信托公司以签订资产委托契约协议的名义,吸收公众存款,典型的以实际经营掩盖非法活动。

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案例中三亚市商业信托公司向社会公众宣传年回报率12%-18%,每月兑付利息,高息诱惑,误导投资人,极大冲击金融秩序。

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信托产品发行私募性,对投资者准入门槛较高,最低100万人民币。而案例中的信托产品起存金额则是一万元,适合广大客户群体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