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建部城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住建部城市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1、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概述

1.1意义

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可被视作一个过渡地段或者衔接空间,构筑了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较其他类型建筑而言,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具有更深层、更广泛的城市内涵。外部空间的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整个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设计阶段,如建筑设计阶段、环境设计阶段。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将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元素合理地纳入其中,那么城市综合体建筑将会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建筑和城市共生的目的。所以,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1]。

1.2原则

1.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具有两层含义:1)形式美学方面的协调统一;2)建筑和城市的协调统一。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利用其外部空间和城市进行沟通,与此同时,外部空间又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不管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的整体性,还是外部空间和城市的整体性,都在彰显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建筑设计时,能够将“建筑的建筑”这一理念转变为“城市的建筑”,那么建筑外部空间将会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2]。

1.2.2人性化原则

设计出自设计师之手,再加上设计的使用者也是人,所以,设计应以人为中心,即人性化原则。设计如果不能反映或者满足人的需求,那么设计将会偏离正常轨道。所以,衡量设计优劣与否,其中关键的一点便是设计本身是否融入了人性化的元素。对于现代化城市而言,人性关怀的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的适居性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3]。所以,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应该重视对人的满足,通过相关设计及运用,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舒畅、和谐。总而言之,在现代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应将人的需求放在首要考虑位置。

2、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方法

2.1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2.1.1外部空间城市化

所谓外部空间城市化指的是,站在城市视角,使建筑走出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并发展成为兼具多层次、多功能特质的开放空间,最终成为整个城市空间的点缀和补充。实现外部空间城市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退让。在设计时,以用地红线为依据,将城市综合体建筑向后退让出合适的距离,最终在建筑物前端留置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有利于人流疏散,防止人群涌入街道;另一方方面, 有利于丰富城市空间的层次感,为城市空间添置了新的内容;2)围合。围合这种方式能够产生明显的空间感。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围合理念,给人一种冷漠的观感。所以,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应重视空间围合的应用;3)穿越。部分城市综合体建筑由于没有深入考虑城市整体结构,导致用地内部空间“人迹罕至”的问题,或者道路的被破坏问题,最终导致空间感断裂以及交通不畅的出现。穿越这一设计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上述三种设计方法的工程案例分别如图1~3所示[4]。

图1 IBM公司――退让式

图2 广州报业文化广场“口”型围合

图3 城市空间对国际文化中心的穿越

2.1.2内部空间外部化

所谓内部空间外部化指的是,通过“减法”方式将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分离出来,使其变成外部空间,最终还原给城市的方法。内部空间外部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般通过对建筑形体进行特别处理来实现。实现内部空间外部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架空。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渗透,主要包括两种架空形式,一是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二是大面积无柱空间的形式;2)切割和镂空。切割和镂空指的是在建筑物中间减去一部分空间,从而获得外部空间的一种方式。相较架空而言,该种形式使得建筑物迈向了更高层次的开放;3)退台。退台这种形式,不受结构的制约,能够创造一种立体式的外部空间,对景观及乐趣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所以,备受人们推崇。上述三种设计方法的工程案例分别如图4~6所示[5]。

图4 深圳财富广场入口架空

图5 厦门邮电大厦“切割”手法

图6 安可乐斯福冈

2.2结合城市交通的设计

2.2.1立体化的广场

立体化广场:1)地面广场。地面广场是最为常见的广场形式,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承载或疏散人流、车流的功能,还发挥着部分景观功能,所以,地面广场是一种功能相对复杂的外部空间形式;2)屋顶广场。在城市综合体建筑中,将裙房或者地下车库的屋顶设计为广场的案例并不少见,不仅实现了用地的节约,而且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因而,在综合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结合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3)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标高通常低于街面数米,如此一来,便实现了大环境中小环境的有效创设,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而且为建筑提供了多层次的入口,除此之外,还有助于城市空间尺度的调节,以及地下空间环境的改善。上述三种设计方法的工程案例分别如图7~9所示。

图7 香港秀茂坪广场

图8 香港中环某综合体建筑的屋顶广场

图9 上海静安寺广场

2.2.2多方向的空中人行步道

对于现代城市设计而言,人行步道属于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一个比较成熟的步道体系能够降低市民对汽车的依赖性,让他们更加乐意到市中心去。如此一来,无论是人文尺度,还是城市环境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一系列的零售商业活动。城市综合体建筑结合多方向空中步道设计,有助于城市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步道体系,这也是整个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而言,一个融入城市整体结构中的人行步道系统,是其外部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分析,城市综合体建筑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在于,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外部空间。在空中步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提高连续性和一体性。空中步道和地面层的结合部应自然、方便,若可能,应尽可能地减少封闭部分,以提高通透性,并考虑无障碍设计;2)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空中步道应能够和附近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最为理想的情况是,成为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6]。

图10 力宝中心与空中人行步道的联系结点

3、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综合体建筑以其缓解用地矛盾的特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相较其他类型建筑而言,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外部空间具有更为深刻、广泛的城市内涵,对其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原伟.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探讨[D]. 重庆大学 2010.

[2]吴亚伟.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1.

[3]任莲志.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10.

[4]夏宇.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初探[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消防设施、安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消火栓的布置方式

(1)消火栓设在楼梯间半层平台处,立管设在墙角,消防箱采用暗设或半明半暗。

(2)消火栓设在入户平台处,消防立管设在入户平台或管道井内,消防箱暗设较美观。

(3)底层为杂物间、商业网点、自行车停放处、汽车库等的住宅楼,该部分也应设置消火栓。因住宅底层入口处一般设有防盗门,故设计时应注意楼梯间半层平台的消火栓不能计入底层公建用房的消火栓数量。

二、电梯前室或防烟楼梯间消火栓的布置

笔者认为“电梯前室消火栓完全可以做普通消火栓使用”这个提法确实不妥,关键是防火门70mm左右缝隙防排烟问题没有解决好。不过消防电梯前室是一个过渡缓冲地带,即使正压风量不足,少量烟火进入问题不大。全国规范组专家意见:住宅可以计入(消火栓设在住宅套内明显不妥),公共建筑不能计入。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8.4.3.2:消防电梯间前室内应设置消火栓(条文解释:消防电梯前室是消防人员进入室内扑救火灾的进攻桥头堡,为方便消防人员向火场发起进攻或开辟通路,在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置室内消火栓。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与室内其他的消火栓一样,无特殊要求,但不计入消火栓总数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7.4.6.8: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消火栓(强制性条文,条文解释:消防电梯是消防人员进入高层建筑物内进行扑救的重要设施,为便于消防人员尽快使用消火栓扑救火灾并开辟通路,故规定在消防电梯间前室设有消火栓)。

有人将防护场所需设置的消火栓设在防烟楼梯间内。防烟楼梯间主要作用是火灾时供人员疏散,与防护场所采用防火门相连,火灾时防火门紧闭,可供人员疏散又可挡住烟气,故防火门处一点缝隙也不可有。若将消火栓设在防烟楼梯间内,防护场所失火,消防水龙带得穿过防火门才可到达防护场所救火,防火门则关不严,防烟楼梯间会充满烟气,失去其安全可靠性。故防护场所的消火栓应设在防护区内,不可设在防烟楼梯间内,否则将失去其灭火作用。对于楼梯间需要区别对待,敞开楼梯间完全可以设消火栓;而封闭楼梯间不同于前室,处理不好直接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封闭楼梯间内不能设置消火栓。

三、按防火分区布置消火栓

若建筑物每层面积较大,则每层平面要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一般采用防火卷帘、防火墙加防火门等分隔形成若干个防火分区。因为火灾时相邻的防火卷帘落下至底,起防火墙的作用,消防水龙带根本无法从该处通过,而防火门需紧闭,也不允许消防水龙带通过。应按防火分区来设置消火栓,也就是说消火栓不可跨防火分区使用(无论是平面分区还是竖向分区)。笔者认为不管高层还是多层,应该统一按照同层同一防火分区的分布原则来布置消火栓。

四、商业网点、连家店等消火栓的布置

对于商业网点要紧扣当地消防部门的要求,充分认识其消防给水布置的特殊性,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带商业网点的住宅,其消防要求执行住宅标准,是与商住楼区别对待的。对于商业网点,因开间较小,如在二层布置消火栓,施救操作空间有限。宜在底层外墙或其他公共部分设置消火栓箱,其布置仍应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设在底层外墙的消火栓,还要注意防盗防冻问题;对于开间特别小,每个分割单元总面积也特别小的,无公共外墙可利用,无法布置消火栓,可以考虑合理布置几个共用室外消火栓,或在公共部位仅设置室内消火栓栓口。

五、屋顶消火栓的布置

屋顶应设置试验消火栓。有的工程在屋顶上还设有热交换站、音像控制室、锅炉房、实验室等,仅设一个试验消火栓是不够的。这种情形下,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屋顶消火栓的布置也应保证该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

六、消防卷盘的布置

从《高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条文要求可以看出,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设消防卷盘。《高规》第7.4.9规定“消防卷盘的间距应保证有一股水流能到达室内地面任何部位”。消防卷盘主要用于扑灭初期火灾,只供本楼人员使用,故无需按消火栓布置要求来设置消防卷盘,消防电梯前室可不增设消防卷盘。这样既可节省投资,也可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

七、双阀双出口消火栓

《高规》第7.4.2条规定:“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可设一根竖管,但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笔者认为除规范允许的住宅类型以外,尽量不要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特别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不可使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如果必须要用,但也要征得当地消防部门同意。

八、超薄型消火栓箱与旋转型室内消火栓

目前建筑物结构墙体越做越薄,安装在墙体上的消火栓箱也应随之减薄,而目前市场上的消火栓箱箱体普遍较厚,已不能满足设计、安装需要,也与室内装饰不协调,有碍观瞻。旋转型消火栓的连接底座可以相对栓体转动,在安装消火栓时只需旋转底座,而不必使消火栓体在箱内旋转,减少了消火栓与箱背面之间的距离。不用时可将消火栓出水口转向侧面,使用时消火栓出水口向外转动,方便水带连接,或随水带牵引方向转动,避免水带产生死褶,水流顺畅通过。这样消火栓箱体可以减薄至140~160mm,大大减小了箱体厚度。由于消火栓出水口可以在水平360°任意转动,箱体可以做成前后开门,在墙面的任意一侧都能方便地连接水带,消火栓辐射面积扩大,可减少消火栓箱的设置数量。如果墙体厚度是200mm,采用底进口安装形式,普通箱体厚度至少要240mm,明装在走廊里,整个箱体凸出墙面,容易引起磕碰;暗装时,箱体装在墙体内,箱体要凸出墙面40mm,给消火栓箱周围空间使用带来不便。若使用160mm厚超薄消火栓箱,较普通箱体厚度减薄了1/3,暗装时,箱体背面还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处理。超薄型消火栓箱、旋转型消火栓具有减少安装空间和操作方便、灵活可靠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前景。

篇3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规划目标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规划设计过程的多目标综合性

1、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答案的启发式搜索过程,建筑设计程序遵循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推理过程。城市规划则不同了。城市规划并不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是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多目标权衡过程,是城市各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的过程。

2、规划设计过程并不是一个推理、演绎的过程,而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城市规划所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多方面、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并且存在着彼此矛盾的价值判断。因此,规划的目标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且是变化无常的。

3、世界上没有两座城市是一样的,并且对于规划来说各种制约因素也不可能有完全雷同的情况。因此,城市规划就无法找到”类”的模式,无法应用”法式”通过推论、演绎出具体城市的规划来,当然就更无法套用其他城市的规划图纸了。

二规划设计目标的不确定性

平常的建筑设计总是由委托者提出设计任务即设计目标, 可以说建筑设计技能实质上就是问题求解”找方案”的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答案搜索”的技能。而建筑设计者所做的就是利用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和提供各种达到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并根据各种事实条件和价值偏好体系去评价和选择方案。

然而建筑设计的委托者一般说来就是该建筑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开发承包者,而城市规划就不可能以这样的拥有者、使用者的身份出现委托者,即使有所谓的委托者往往也应该是该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来充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因此他们也无法提出类似设计任务书那样的”规划目标”。

城市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人民,是城市居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应该需要什么、拥有什么。这些作为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和工作内容,就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任务。因此,城市规划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而首先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它并不是为达到目标而寻找和选择途径的过程,而首先是提出任务、寻找目标的过程。由此,做规划设计不能只是进行”答案搜索”,而是进行”问题研究”或”目标分析”。如果说建筑设计可以根据设计目标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一个”理想”或者”满意”的方案来的话,那么城市规划就有一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不断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短期行为”,而这种”短期行为”的可靠性如何,则由”规划年限”来衡量。所以”规划年限”几乎是城市规划工作即目标选择的最主要依据。

三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说来,每幢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都是较为明确和稳定的。每一个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一次”终级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不是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系统,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修改与调整的过程,是必须顾及发展变化的动态设计。

从总体上讲建筑设计还着重于内部体系的完善,可以说是”独善其身”的自封闭系统,而这样一种系统的设计,对于建筑师来讲是完全可以用图解的模式语言来表达,并在图纸上完成的。

因此图面工作就成了建筑师职业性的”看家本领”。城市规划则不然,城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城市对于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很难用图解的语言所能把握的”灰色系统”。城市的功能关系不仅仅取决于内部的结构,还取决于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关系,这样的适应性系统要求内部结构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有所改进、变化,才能”适者生存”。因此仅仅图面的作业就很难胜任城市规划的工作,分析透彻的文字、表格等其他的表达手段甚至比图纸更重要。

四规划设计构思的概率性

建筑设计以其象征性强为主要特征,所以要求建筑师形象思维的能力要强。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城市各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现代的城市规划已不仅是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而且是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被称为”信息富城”的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城市规划工作一般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城市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建筑小品、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绿化、亮化、城市的标牌及广告牌等等。

五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性

公众参与效力预期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制保障,如果存在相关的国家法制、法规,能够保障公众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参与的内容、程序和权力,那么认为参与有效的积极预期则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会降低公众的积极预期。此外,效力预期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大环境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并且有实践证明公众的意见能够对最终的规划决策结果产生作用,也可以从效力预期的角度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的真实性。

建筑设计的参与者只是建设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很少有公众参与讨论的现象。建筑设计只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风格满足规划要求即可。然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居民共同参与的设计。规划师根据所谓的委托者出具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从实现发展的公正、公平的需要出发,必须将城市规划变成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只有当城市规划成为公共政策,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

结语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二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从目标的不确定性、综合性、超前性、构思的概率性及公众的参与性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并将其与建筑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应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J].华中建筑,2000(2):91-92.

[2]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101.

篇4

建设区域内涉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征求意见稿)

 

因实施诸暨市2021年“三改”专项行动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拟对诸暨市暨南街道城新村(局部)城中村改造、暨阳街道孙陈村袁家村(局部)城中村改造、暨阳街道“暨阳印记”项目涉及人民中路、朱公湖新村等局部区域、浣东街道诸中村新东自然村和城东村东山吴自然村城中村改造、浣东街道盛名路以东工业园区、浙江恒久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陶朱街道迎宾路8号)、白门至大路杨公路建设工程、绍大线改建工程、G60科创走廊诸暨创新港项目、店口镇集镇改造及大唐街道集镇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区域涉及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实施征收,按照国务院 590 号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浙江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诸暨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及房屋征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一、房屋征收目的

为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新型集镇建设、及交通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对相关地块实施综合改造,并对改造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实施征收并补偿安置。

二、房屋征收范围

诸暨市暨南街道城新村(局部)城中村改造、暨阳街道孙陈村袁家村(局部)城中村改造、暨阳街道“暨阳印记”项目涉及人民中路、朱公湖新村等局部区域、浣东街道诸中村新东自然村和城东村东山吴自然村城中村改造、浣东街道盛名路以东工业园区、浙江恒久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陶朱街道迎宾路8号)、白门至大路杨公路建设工程、绍大线改建工程、G60科创走廊诸暨创新港项目、店口镇集镇改造及大唐街道集镇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区域涉及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具体范围以房屋征收红线图为准)

三、补偿资金情况

项目所需房屋征收补偿资金由各相关出资单位筹措解决,并已全部到位。

四、征收补偿方式

1.住宅房屋的补偿

实施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公寓房安置(包括市场化安置)两种安置方式。选择货币补偿的按照被征收房屋的评估价再给予15%的货币补助。产权调换公寓房安置实行拆一还一”补差价,被征收人也可选择市场化安置,通过向被征收户开具《商品房安置购房证明》的形式发放安置房补助,鼓励被征收户向房产市场购置商品房用于安置,房产企业凭《商品房安置购房证明》向征收部门结算安置房款的安置方式,并按政策相关规定进行具体结算。

2.非住宅房屋的补偿

原则上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其中用地性质为工业及参照工业类土地上的房屋征收,按照成本法对土地及房屋进行评估,并按评估价值进行补偿,再给予15%货币补助。用地性质为商业或办公用房的,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进行补偿,再给予15%货币补助。

五、相关政策补助标准

1.住宅房屋

(1)搬家费:按照2000元/户计发两次,其中被征收房屋合法建筑面积超过80㎡部分按标准再给予10元/㎡计发两次搬家费。

(2)临时安置补助费:选择产权调换市场化安置或货 币补偿并自行解决安置用房的,过渡期限为20个月,市区范围内按照被征收房屋合法建筑面积每月20元/㎡发放(镇乡按照当地住宅房屋市场租赁情况确定),计发 20 个月;每户每月不低于500元。

(3)装潢补偿:按照评估的价格补偿,放弃评估的按 照 500 元/㎡补偿。

2.非住宅房屋

(1)搬迁费:工业及参照工业类的按被征收合法土地面积200元/㎡计发;用地性质为商业或办公用房的按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200元/㎡计发。

(2)临时安置补助费:工业及参照工业类的按被征收合法土地面积200 元/㎡计发;用地性质为商业或办公用房的按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200元/㎡计发。

(3)职工歇业损失:凭从业人员劳动合同、参保依据 及征收公告前三个月的工资清册,补助一年期的生活费6000元/人。

(4)停业停产损失补助;依据被征收单位有效的营业 执照、税务登记证及纳税证明,按被征收房地产的评估价值的 6%给予补助。

(5)机械设备的补偿:按照评估的价格进行补偿,可以拆装的补偿拆装搬迁调试费用。

(6)装潢补偿:按照评估的价格补偿。

六、签约及搬迁期限

房屋征收工作计划在2021年4月下旬开始实施至2021年9月下旬结束,为期半年,其中在公告规定的签约搬迁截止日前签约并搬迁完毕的发给按时签约搬迁奖,按合法房屋征收建筑面积550元/㎡计发(其中工业及参照工业类用地的除外)。逾期签约或搬迁的,不再计发按时签约搬迁奖。

篇5

(一)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修订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修编专业人员考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专业人员信息化考试岗位范围;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造就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考核体系。

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径流系数;种植阳台;原位收集;透水铺装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高强度、高密集的城市土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机制[1],导致城市大雨内涝、水环境污染加剧、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住建部于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0月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推荐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目前,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布两期,多个省份也陆续出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2]。但是由于海绵城市在国内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关于海绵城市的内涵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仍存在较多的争议,需要结合实际建设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给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应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特点,因地制宜、避免设计教条化。本文以南宁某高层建筑为例,把“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巧妙、合理地应用到建筑中去,探讨“海绵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安全的排水建议。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邕江南岸的南宁市五象新区,是邕宁区近期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建筑为27层办公楼,建筑设计以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将传统的平面绿化布置变为立体绿化布置,中间办公区采用退台形式,在退台的最由植物环绕,整个建筑的立面如“花的瀑布”。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指导下,根据建筑用地分类和特点进行分类分解,制定项目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保场地设施安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结合项目景观,做到低成本、高利用、易维护的海绵城市设计成果。本项目海绵城市设施包括雨水调蓄和雨水利用。雨水调蓄主要有室外雨水收集处理一体化模块,室内有敞开的露台雨水收集。雨水再利用有两方面:室外雨水收集处理一体化模块处理后的水作为绿化用水,室内有复合过滤器处理后的水作为阳台绿化用水。该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室外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利用退台式种植阳台的涵水纳水功能,对种植阳台雨水进行原位收集,就近利用;采用透水铺装等。

2设计实例分析

2.1室外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查找南宁市降雨资料,本项目设计是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为控制目标,设计日降雨量为33.4mm。由于项目地势北高南底,天然存在1.7米的落差,地下室顶板边线距离用地红线仅3米,地下室顶板根据地势有顺势落差,让雨水汇集到项目最低点,在此处设置有效容积为260m3的雨水蓄水模块,该模块集雨水收集、净化、存储、利用于一体,施工方便,应用广泛。

2.2种植阳台雨水原位收集和利用系统

根据该建筑的退台式种植阳台特点,利用种植阳台的涵水、纳水功能,设计时既要保证雨天排水顺畅,又要对种植阳台雨水进行合理收集再利用。由于退台阳台为二层一退,相邻的两个阳台的高差为7.4m,充分利用这一高差,对上二层阳台雨水进行收集,用于本层阳台绿化用水。在每层种植阳台处设置一个环保雨水口,内设环保截污框,并在相邻覆土层内设置雨水复合过滤器,环保截污框可从雨水口口部抽出进行清掏,初期雨水先经过环保雨水口进行雨水预处理,去除雨水中携带大颗粒悬浮物,然后进入相邻的复合过滤器,该复合过滤器可由厂家进行定制,集雨水过滤、收集为一体,过滤器内部分容积充填一定粒径砾石等填料,部分容积用于收集处理后雨水,出水管接至下二层的绿化用水管。种植阳台的雨水设计真正做到原位收集,就近利用,利用重力水头满足绿化用水需要,无机械动力费用。项目所设计的种植阳台雨水收集系统剖面图如图1所示。

2.3采用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指采用透水性良好的具有空隙的材料铺设路面,雨水能够进入铺装层面下部结构的内部,通过具有储水能力的基层下渗到土基,使雨水还原于地下并净化水质,与此同时降低地表径流量[3]。本项目采用透水铺装路面用以提高道路水体自净能力,采用透水铺装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非机动车停车位、室外停车场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材料;(2)建筑周围车行道主道采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材料,人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砖铺设;(3)建筑周围花园中采用鹅卵石、碎石及嵌草铺装等。通过透水铺装,路面的雨水可渗透到路基或是周围的土壤中加以储存,排水流入城市管网或蓄水系统。透水铺装可以降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是“构建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广泛。

3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争议

3.1径流系数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有偏差

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自然植被不断被建筑物及非透水性硬化地面所取代,从而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径流系数是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该值应该是小于1。规范中对不同种类汇水面的径流系数规定如下: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准值为0.1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准值为0.30-0.40、透水铺装地面准值为0.08-0.45。尽管该项目按照现有的设计规范及技术指南选择、计算径流系数,但合规不合理,本项目的特殊性引出下述问题。由于项目地下室已达到用地红线内允许的最大用地面积(地下室连线距离用地红线3.1-6.2米),地下室面积为总用地面积的84%。也就是说红线内有84%的面积变成不可渗透。该项目按照现有的规定计算出的综合径流系数为0.51197,约为48.8%的水量可渗透至地下,即16%的可渗透面积要渗透48.8%的降水量。如果把渗透系数看成:1-准(径流系数),渗透系数值是不可能大于1,该项目的渗透系数接近于3,明显与实际不符。事实上,分析得出规范中的径流系数应该是覆土层内水量未饱和之前径流系数,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地下建筑的覆土层内水分饱和,雨量径流系数将不断增大,最终接近屋面的径流系数。换从极限考虑,红线范围内都是地下室,按照现有技术指南上的径流系数选择、计算,只要保证地下室顶板上方有一定覆土用于绿地或采用透水铺装就能降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近一半的雨水可以渗透至地下。问题是整个都是非透水的地下室顶板隔断,雨水如何渗透。地下室顶板上方的绿地或透水铺装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根本问题是地下室顶板的非透水性硬化改变了原有自然土壤植被的可渗透性,根据现有的设计指南计算出的径流系数明显偏小。设计中有条件时适当放大蓄水池的容积,尽量减少洪峰流量,为场区排水留有安全余地。

3.2通过透水铺装降低径流系数条件有限

根据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的定义,透水性铺装要求铺装面层结构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同时透水铺装下面的基层结构也要有相应的透水性,当基层下的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或基层条件不允许下渗时(如不透水顶板等),也可以在基层中埋设排水管将水排出。一般常用的透水铺装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60-80mm厚的透水面、20-30mm厚的透水找平层、100-150mm厚的透水基层、150-200mm厚的透水底基层、土基。透水铺装可以快速渗透表面雨水,进而渗透至土基,多余的雨水由PVC排水管收集,排入周围雨水管渠。规范定义的径流量指降落到地面的雨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管渠至收纳水体的流量总称。土基上的排水管和地下室顶板上的排水层的排水量实际为透水铺装间接的径流量而非渗透水量,透水铺装的径流系数应取决于土地透水能力。可见透水铺装径流系数取值要综合考虑其应用场合,地下室顶板上方透水铺装的径流系数不能简单的按照规范进行选择计算,设计人员通过透水铺装降低径流系数条件有限。

4结论

尽管“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工程项目各有特色,如何把这简单的设计理念巧妙合理地应用到建筑中去,形成经济、实用、美观的“海绵城市”设计成果,不断完善给排水基础设施,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排水目标,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重点内容。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应根据海绵城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做好顶层设计的研究,相关海绵城市的产品也应日趋更新和改进,三者同步进行才能保证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际的合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文,陈卫平,彭驰.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与利用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6):1901-1912.

[2]宋芳晓,张海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99-104.

篇7

【关键词】古城保护;四合院民居;古城规划

1 前言

山海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境内的天下第一关、老龙头、长城博物馆、孟姜女庙、角山长城、长寿山等数十处景区驰名海内外。然而与这些著名景区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山海关古城,经过600多年风雨剥蚀、战火洗礼,古城墙局部损毁严重,古民居破损不堪,城内基础设施落后,百姓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对山海关古城进行保护开发,已经刻不容缓。全面启动山海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弘扬长城文化的需要,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是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2 保护与传承合院式民居,弘扬传统民俗民风

山海关民居四合院是山海关历史古城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古城的建筑艺术成就,也涵容了这一地区民风民俗及传统特色。如此众多的四合院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至今,在国内的历史古城中也属非常难得。当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旧城改造的不断深入,使得保存下来的四合院更显弥足珍贵。

山海关区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士,对古城内的文化遗迹、古民居四合院进行了详尽的勘察,遴选了具有保留价值,能体现山海关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民居四合院建筑共计110座。

保留院落的修缮保护方式分为以下4类:

2.1 保护―保存现状,以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即对外部特征及内部结构保持不变,对其个别构件进行修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恢复原有的院落格局。

2.2 改善―原有的建筑结构不动,在保护原有院落格局、建筑风貌和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3 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环境冲突不大的建筑,采取保留的态度,维持现状。

2.4 整治―对于质量较好,但其风貌较差的建筑,对其内部及外部立面进行整治,以体现传统风貌特色,同时健全配套基础服务设施。

规划新建建筑承袭当地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建筑格局,吸收传统建筑符号和地方特色做法,古朴典雅,再现明清风貌,凝练厚重,体现北方风格。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

新规划四合院套型中最完整的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大多开在东南角;大套型院落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门房;正厅为内客厅;正房一般用作起居室;厢房安排卧室;后罩房为仓贮、及厨房等。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四合院内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与世无争地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

3 保护与开发历史街区,延续传统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和生活方式

保留住传统街区、古建筑群和历史地段的整体性和历史真实性,呈现传统风貌。街区内部地块规划布局和总平面设计体现区域新旧建筑的协调性。

棋盘格式街巷是最具地方特色的空间形态,规划严格保护了棋盘街的道路格网肌理,同时又结合其使用功能。对新规划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统一规划布局,使传统的城市风貌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规划借用青瓦、古井、旧宅、老街留作记忆载体,留住几个世纪的古城记忆,使古城成为一个真正有故事的城市、一个拥有丰厚记忆的城市。

梳理山海关古城空间结构,疏通道路,组织交通,保护和再现原有的空间格局,保证传统街巷的宜人尺度和传统文化氛围;贯彻城市设计理念,构建三维的古城空间结构体系,实现立体的全面控制,使山海关古城能集中反映古城历史变迁和风貌价值。

保留历史街区内原有的历史空间和交通道路格局。结合古民居、街巷的全面普查,明确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划分其内部与周围环境的界限,并按原状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对周边建设尺度严格控制,以一层为主,形式采用传统地方风格。对修缮的古民居应充分尊重地方文化与传统设计手法,在保护外部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与自然的观念,改善内部设施。

3.1 街巷景观的复原

新建筑与古建筑并存是山海关古城的景观特点,设计充分考虑新老建筑的空间协调性,以形成古城鲜明的风格特色,让新建筑统一在古城总体特色的主旋律当中。一些传统古建筑为古城建设提供了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形象的有利条件,这些凭借古建筑精华,整体空间组织,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和建筑布局,组成不同类型,性质的空间层次,着力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大部分的街巷胡同都保留原始的步行系统,限制机动车通行,步行系统的空间组织及环境设计则将传统四合院的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穿插在整个步行的过程之中,与空间演变的系列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景观变化。

老街、窄巷、石阶、门楼、砖墙、黛瓦,原始风味十足,古香古色;宅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多为青石或青砖垒砌而成,木雕、石雕、砖雕精巧考究,古朴而安详。古巷幽深,户户有雕刻精美的门墩,独具匠心的砖雕,灰瓦飞檐、棕黑色的老木窗及旧柱之中隐现出明清时期的风韵,而石垒的院墙又展示着北方宅院凝重威严的气势。这里各具特色的传统宅院,风雨剥蚀的石级小巷,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图景,让人流连忘返。

3.2 园林景观的复原

规划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宅内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等三类绿地构成,形成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绿化空间体系。公共绿地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框景、隔景、借景、对景等手法,营造出一个富有古典传统韵味的休闲和游览场所。因形就势挖池堆山,创造静态水景,配置湖石假山,并植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鱼戏莲间,山水倒映,虽一洼水池,也平添诸多风情。

3.3 庭院景观的复原

四合院是山海关古城的 精神所在,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4 保护型的开发,让古城生生不息

在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传承历史的真原性的同时,必须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性,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在传统物质空间中,融入新的使用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古城的风貌,完善古城的功能。将原有功能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其成为功能更为完善的城市组团。规划建设后的山海关古城将是一片富有生机的城市生活片区和旅游片区,延续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和城市记忆功能,又拓展了旅游、休闲和观赏功能。

4.1 采用开发型保护政策,将古城开发,古迹保护有机结合。

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

利用古城老街市商业旺地,打造古城新市井,即满足古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能让游客体验古城市井文化。

修复各类临街店铺,建设娱乐设施和四合院式旅馆和住宅,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新辟四合院既有居住功能,又具商业功能,让游客体验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

修缮各处文物和古宅院,复建临榆县衙,利用好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民俗艺术、传统商业和特色餐饮融为一体的旅游体验。开发传统特色商业,如古玩字画买卖、老字号,餐饮休闲有酒肆茶楼、特色小吃,文化休闲有看大戏、听评书、观摩武术表演等,让游人尽享古代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美。

4.2 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对街区进行改造,保留街区特色,改善街区居民生活环境。

把需要更新改造的街区空间划分成长方形地块,每个地块可以布置不同规格的合院式住宅院落空间,以一个或几个院落为开发单位进行建设活动。由投资者选购开发单位,缴纳土地出让金,原房屋、树木等地上附着物拆迁补偿费用由投资者与原居住地居民进行协商解决,按照既有规划自行建设,政府部门指导和监督,所建房屋产权归投资者所有;片区内保护院落有政府出资进行统一修缮,院落内居民负责使用保管和日常维护,对保管住户实行级别星级登记评比和奖惩制度,保护的好坏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有相关部门进行奖励和惩罚;山海关古城市政设施由相关部门进行建设,使用者缴纳入网费和日常使用费用。

4.3 开辟别具特色的胡同游线。

保留山海关古城内24条传统街巷,游客自由穿行于狭窄的古老街巷之中,街巷两侧古宅院布置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木雕、石雕、砖雕精巧别致,古朴而安详,让游客有一番怀古感受。百年老屋,古老街巷、青石板路、青石台阶、斑驳的门楼、蹲踞百年的门墩石、长着瓦松的青瓦屋顶,原始风味十足,古香古色;沿曲折幽长的胡同漫步,但见户户有雕刻精美的门墩,独具匠心的砖雕,灰瓦飞檐、棕黑色的老木窗及旧柱之中隐现出明清的风韵,而石垒的院墙又展示着北方宅院凝重威严的气势。这里别具特色的四合院,风雨剥蚀的石级小巷,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4.4 开发民居型四合院的商业功能。

设计不同规格、形式多样的四合院,民居四合院功能为平时作为普通住宅,旅游季节可作为家庭式旅馆接待游客,一定程度上缓解山海关旅馆住宿压力,让来关游客能玩得愉快、住得舒适。

4.5 开辟民俗客栈。

客栈内的配套设施全部按照明清式的布局,家具陈设亦参照明清家具风格样式,古香古色,让住宿的游客品味一次历史的生活。旅游高峰日来山海关的游客可达数万人之多,旅馆接待能力大大制约了山海关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好山海关古城的优越的居住环境和古朴的古城风貌,在旅游旺季将多数四合院开辟为家庭旅馆,让游客在古城留宿,体验古典传统的生活乐趣。

4.6 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造特色和品位,增加古城吸引力,留住游客。

“吃”:发掘当地风味小吃,如四条包子、吴记熟食、马记烧饼、长城饽椤饼、清河浑锅仔等;“住”:让游客体验民居客栈和传统四合院风情;“行”:可以开辟古街胡同徒步漫游、出租脚踏自行车、观光电瓶车、景区旅游客车等多种形式来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游”:整个关城内有胡同108条,现有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近代优秀建筑3处,有价值的民居四合院110处,文化遗迹53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是山海关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山海关周围有着多处自然风景区,游客可以有多种选择来驻足观赏; “购”:开辟花鸟鱼虫、书画古玩市场、手工艺品市场、民间艺术馆、地方土特产市场等多种形式,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繁荣旅游行业; “娱”:打造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娱乐方式,引用书场、茶楼、酒肆、算命打卦、地方戏、武术表演等多种方式,突出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演艺等特色,丰富关城文化生活。

5 结束语

弘扬长城文化,保护世界遗产,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古城内涵,传承民族传统,恢复山海关长城军事重镇的风貌及其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之构成。打造旅游名城,再现山海关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整体保护恢复古城,分片建设开发新区,体现“保文、复古、建新”的方针,保留恢复有价值的、拆除治理违章的、整饰改造不和谐的,使山海关古城真正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处理开发与保护,让这座六百年古城在中华盛世熠熠生辉,尽情绽放耀眼光芒。

作者简介:

于东兴(1976-)男,建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篇8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建筑;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

引言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是系统地考虑环境影响并集成到产品初始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绿色建筑”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一种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2 绿色设计国内外发展

2.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

我国真正的绿色建筑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逐步推广的。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奠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基础。通过住建部‘三百’绿色示范工程,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示范超过了300平方米。有一批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国家倡导提高设计、施工节能的达标率,提高建筑的能效;通过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进行建筑能耗的节约。我国将从建筑本体节能向广泛的新能源应用发展,从单体建筑向区域(小区)发展,从城镇的建筑节能向农村的建筑节能发展,以及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2.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3年奥戈亚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1969年,麦克哈格发表《设计结合自然》强调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麦克哈格是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的园林设计师。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法、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法国的ESCALE法等等。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其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

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

3.1 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

3.2 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

3.3 提出多种能源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味,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

3.4 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3.5 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调用水安全性。

3.6 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

3.7 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

完善绿色评价的标准体系,将突出六个方面的技术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节能,就强调更加高的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就强调了被动式节能技术的优先应用,主动节能技术在被动基础上的一些优化;在节水方面,更加强调了可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雨水的收集利用等等;在节地方面,强调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强调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建筑过程当中,要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节材方面,强调使用节能材料,以及全装修的使用;在运营上,强调了智能化的管理等。

4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设计在能源上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设计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5 结语

中国的建筑还处于一个绝对“高碳建筑”的发展阶段。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 12.48%。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发展绿色建筑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是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而设计环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相信通过共同的探索和努力,定能促进我国的建设事业走上一条环境和谐、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绿色建筑[M].朱玲,郑志宇,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