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8 11: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流失原因可分为教育外部原因即学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和内部原因(学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篇2
由于对绩效意识的不足,绩效管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整体思路,现阶段往往会出现某些绩效评价工作得出了结果结论,这项工作就等于画上句号。而相关材料随之就会作为一般工作档案搁置起来,很少被考虑用来作为下一年度学校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也没有作为考核评价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没有作为学校法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标准。
二、关于构建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绩效管理流程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要建立以学校发展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财政支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为目标的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绩效评价,而公信力是绩效评价的生命力。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从开始的准备计划阶段到最后结束的结果公开及运用,由多个层面组成,在绩效管理制度中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和指引,要有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流程和方法,还要有绩效预算、审计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这样才能取得整体成效。要做到对学校财政资金从预算到使用后的效果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价,需要收集汇总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教学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管理、后勤保障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评价考核小组。根据制定的相关制度及评价指标的内容要求,将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融入各部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并建立重要项目和关键环节的预警机制。
(二)提高管理能力,加快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精细化建设学校精细化管理,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现阶段基础教育学校应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1.学校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流程化是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基础学校应在正确解读、把握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细化条款,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其次,学校相关制度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科学、标准的工作操作规范,注重标准流程设计,确保工作的协作和监管;最后,保证制度的落实,学校应重视服务对象的体验,为师生及家长提供准确、清晰的服务指引。2.各项工作数据化、信息化是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好教职工人事、学生学籍、学校各类资产、教育经费等各类数据的采集整理,统一数据口径,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学校数据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为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在资产管理中,建立学校大型设备仪器使用及维修、房屋结构及维修改造情况记载、学校水电及网络分布图等电子档案资料的建立,为后期的管理工作提供便捷的依据,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动态管理,更能为准确评价工作提供真实的依据。3.高素质的教职员工团队建设是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首先,提高学校教师团队的管理意识,分层次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共同打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其次,理顺后勤人员引进机制,引进具有一定专长并能担负一些专项职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关注后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办事能力,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三)优化科目设置,规范科目使用范围,统一日常核算控制标准规范的会计核算是开展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是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建立核算中心管户会计一站式服务模式,鼓励管户会计经常下校,熟悉核算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安排,参与学校部门预算的编制,指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财务咨询,不断提高集中核算工作质量。会计核算是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的来源,在项目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会计科目设置,细化支出内容,区别支出性质,保证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优化会计科目,按基础教育学校日常支出特点,设置必要的三级明细科目,对具体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有直接的作用,为财务信息的获取及统计工作带来便利。统一准确的科目使用是保证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关键。全面分析基础教育学校日常业务特点,明确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学校日常公用经费使用的范围及控制标准,关注如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重点科目,制定相关控制流程,明确原始凭证要求,并关注执行情况,随学校业务发展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及时做好相应的修正、调整工作。
(四)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构建区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才能全面、科学的把握学校财政支持绩效评价的动态情况,又可省去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涵盖人事、教学、学籍、财务核算等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加快基础教育学校绩效管理系统开发。有机整合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单位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工资统发、公务卡支付、部门决算等财政管理系统,建立财政管理信息平台与教育局管理信息平台中相关信息数据的相互嵌入和提取,延伸两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运行维护中心,确保网络及信息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五)建立健全区内教师流动机制,落实学校定编定岗及教师岗位聘用现阶段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人员经费支出占财政经费支出的比例较大,就我区而言虽然该项比例在逐年下降,但现阶段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三仍需用于保障教职工待遇。因此有效的利用区内教师资源,减少临时聘用人员开支,能有效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区内应加快建立“区管校用”人事管理模式,推动学区内教师资源的共享及合理流动;加大学校校长人事权利,建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模式,并健全相应的考核及监督机制;建立区内优秀教师定期交流的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促进学区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
(六)加快教育绩效管理研究和实践,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中外学者们对绩效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总体认为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绩效评价是要针对绩效目标来开展的,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关注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购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使每所学校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和进步的目标,为弱势学校增加改革的动力,为名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适度的压力。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的人员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专款安排的支出。在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区别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的资金性质和功能,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正确发挥导向作用。因此要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就不能片面、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要针对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学校资源的增值、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学校财政支出情况从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四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篇3
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要实现的目的,是组织的宗旨或纲领,它是管理者和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它说明建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性。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为一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目标是组织的最重要条件。不同组织有不同的目标,组织目标是识别组织的性质、类别和职能的基本标志。[1]
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是组织目的的体现,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组织的目的如何表述,但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二是实现人的专业化。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成员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2]专业化则是指普通人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也是人专业化的主要途径。社会化是一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手段,是人的社会准入过程;而专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是人的生存过程。每个人必须通过基础教育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一)学生社会化的内容
学生的社会化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二)学生专业化的内容
学生的专业化分三个方面。一是陈述性知识专业化。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人要实现知识专业化,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陈述性知识,这是人专业化的必然;二是理论知识专业化。理论本质是指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的概括与抽象,理论专业化就是人掌握相关专业基本理论的过程;三是技能专业化。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在人肢体上的应用与熟练,人的专业化最终要靠肢体技能的专业化实现,没有它就无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外授获得,但技能的专业化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才能获得,否则人就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
二、学校在学生专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定位
人的专业化是人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专业知识以课程为载体,人的专业化实质是掌握专业课程的过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学生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学生在教学中的目的是掌握课程,教师是学校的代表,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教师的目的从属于学生的目的,为学生的目的服务,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活动就失去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从属性和服务性不言自明。[3]因此,从人的专业化角度看,学校是一个典型的服务性组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服务组织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是学校服务组织活动的中心
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是学校服务组织的逻辑起点及终点。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是学校组织存在的前提,也是学校组织存在的目的,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离开学生学校组织就失去存在的理由。因此,学生是学校组织活动的中心。
教师代表学校组织在教学活动中是从属性和服务性的。从属性意味着其地位是辅,服务性意味着其作用是导。教师的教是传统授课制中教师中心论中的含义,教师中心论意味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但实际上,教学活动的主导不是教师而是课程,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是围绕课程展开的,离开课程教师的辅导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失去意义,课程是二者的行为指针,自然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导,而非主导。因此,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辅导员、服务员。[4]
(二)学生并非学校服务组织的成员,而是学校服务组织的服务对象
虽然学生是学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并非学校服务组织的成员,学校的教职员工是学校服务组织的组织主体和服务主体,是学校服务组织的人员要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达成如下共识:学生不是学校服务组织的管理对象,而是服务对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属于服务性组织的职能范围,它存在于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服务性组织,学校的管理范围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校的公共物品,学校通过对学生之外的人及物的管理达到服务于学生的目的。
(三)服务是一种民事行为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它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5]学校中学生专业化的过程就符合服务的含义。从法律角度分析,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师生是民事关系,民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一经确立,当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权利,而另一方便负有相应的民事义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辅导和接受辅导,服务与接受服务的民事关系,学生完成学业有接受教师辅导的权利,教师有代表国家辅导学生完成学业的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学业的先后,不存在等级的高低,没有尊卑之分。[6]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同不是学生专业化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它存在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
三、学校在学生专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定位偏差
在学生专业化过程中,学校是服务性组织是毫无疑问的,但现行基础教育阶段明显带有强制服务的味道,致使服务带有管理的性质,偏离了服务的本位。并且,基础教育阶段基础课程设置时间过长,学生专业分化严重置后。
(一)学生对学习内容无选择权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统一的,由国家规定,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可否认,从专业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还没分专业,学生学习的只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这种基础课程的高度统一和用时过长,过早地抹杀学生专业发展倾向,使学生高度基础化和过度共性化,缺失了专业化的个性化,高度的统一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二)学生对课程完成时间无选择权
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成时限是统一的,很少有提前和置后完成的。人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完成同一工作量,不同的人所需的时间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同一质量要求前提下,统一的完成时间对能提前完成和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摧残,它仅适合于少部分和规定时间同步的人,显然这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正确的作法是实行有弹性的个性学制,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学业的时间,这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能一味地牺牲效率,过分强调公平。
(三)学生无充分择校的权利
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原则,它排斥并阻止择校。其实学生择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择校是一种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学校有优有劣,人们选择优秀的学校就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学校重要的内容是服务,硬件只是服务质量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教师服务的态度,服务态度决定服务质量,学校的差异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品德不同、能力不同,学校办学质量不同就是自然的事。
人们选择好的学校是天理,阻止择校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们选择优秀的学校,差的学校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好的学校也会有压力,也会努力提高自己,这种情况下两者会共同进步。相反人为阻止择校,优秀学校则降低前进的动力,水平低的学校也不会因办学水平低而担忧,这种情况下两种学校会同时退步。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择校是遵守自然法则,阻止择校就是违背自然法则。择校不能人为阻止,应该适当鼓励,国外的教育券制度就给学生择校最大的政策支持,是各学校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基础,我们可以考虑在基础教育学校实行教育券制度。
(四)基础教育阶段基础课程设置时间过长,专业分化过分置后,使基础教育过度基础化
基础教育的时间为12年,且这12年中学生学的多是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往往只代表知识的宽度,而专业知识代表的是知识的高度,其实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往往体现在专业的突破。因此,长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对一个人专业成长往往是一种障碍。正确的作法应是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步进行,在学习专业知识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学生专业分化的过分置后是我国缺少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原因。人的专业化是人们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专业化应是个自选动作,不可能社会上所有人都从事同样的专业,专业化不可能强制,否则就否定了社会分工。除少数国家利益的需要(如军队人员的专业化)外,个人的专业化内容是由个人确定,这种专业化的可选性决定了专业化的非强制性。高度统一的专业基础的课程对人的专业发展只能是个障碍,是教育共性化、同质化的必然,它只强调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各具特色的个性才是人才多样性的根,人的专业化应从小学开始。
(五)服务以政府配置为主,管理对服务越位
服务的本质是劳动交换,也就是交易,且人的专业化是自选动作,它符合市场配置的原则,作为服务性组织,学校的服务内容也应市场化。但现行学校的服务明显是政府指令性的计划模式,实践证明计划模式不适用于服务行业,这是学校服务组织的宏观定位偏差。
四、改变学生专业化中学校组织定位偏差的途径
学校在学生专业化中的定位偏差无不和学校运行机制的强制性和无选择性有关。问题的关键已经找到,不难给根治这些偏差开出良药。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分权,也就是教育目标要政府主导,教育过程要市场主导。
(一)实现学校服务组织的分权,服务内容市场化
正确的教育服务资源配置方式是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分权,就是学校的服务目标、服务资源的硬件配置由政府以计划的模式配置,学校的服务内容交由市场模式配置。只有以市场的方式配置服务内容才能实现学校的多元化、高效化,才能改变现行学校模式单一、僵化的现象。
(二)择校市场化
国家的教育经费应实行教育券制度,学生可自由择校,这样可人为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及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学生完成学业时间个性化
学校实行走班制,按学年和素质等级设素质班级,不设固定班,由学生自主选择素质等级和完成学业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
(四)增加选修课,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五)彻底废除选拔式高考,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出口,它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性质。现行高考的致命之处有两点:一是高考的选拔性;二是衡量标准的非客观性。高考的选拔性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选拔性高考必然派生应试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提素质教育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呐喊,学校、学生、家长、社会无法苟同,素质教育断难实行。再者高考选拔标准的客观性令人质疑,高考并不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吗?但我们却把它当成唯一标准,把不符合该标准的人才排除在外,这种标准的唯一性和单一性是人才多样化及素质教育的杀手。正确的做法应废除学生进入高校的选拔机制,代之的应是通过式的高中会考,也就是高中毕业的人都可上大学,大学实行免试注册入学而不是选拔入学,可以借用我国的机动车驾驶证考试制度,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春天、人才的春天才会到来。
五、学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组织定位
人刚出生时是生物人,还不具备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化是从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开始的,在进入学校前,人的社会化是非专业的社会化过程,进入学校后则是专业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有以下特性:首先,社会化的标准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确定,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不是某个个人的社会,社会化的标准位于个人之外。其次,社会化是无选择的准入过程,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要成为社会的成员,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种唯一性决定了社会化的强制性。从人的社会化的特性来看,学校则是强制性的社会组织,它有以下特点。
(一)校方与学生地位的差异
首先,学校是国家的代表,学校属强势一方,也是强制一方,这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上学,国家通过法律来监督;其次,学校组织可以通过奖励、惩罚制度来控制和强化学校的行为,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差异
教师是学校社会化组织的代表。首先,从伦理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的师长,这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教师的含义。从年纪上讲,教师一般都长于学生,是学生的长辈;从学业上讲,教师是学生的前辈,是学生的师,这两个因素相加说明教师是学生的师长。伦理关系是社会中的道德关系,教师的师长角色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对教师的尊重。其次,从行政管理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管理员。行政管理关系解决的是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特点是主体之间具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教育作为公共社会化机构,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代表国家对学生的成长有管理的权力,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角色是管理员、裁判员。行政关系是纵向的,是不平等的,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地位上的尊卑,管理者有对被管理者进行处罚的权利,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对于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过错教师有处罚权,这是行政管理关系的需要。[7]
(三)学生是社会化对象
说起学校的组织组成,人们通常会把学生当成学校组织的组成部分,这是错误的理解。学生是学校强制性社会化组织的管理对象,并非组织的成员,学校社会化组织的组成成员只能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代表国家完成学生社会化的任务。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差异是学校强制组织的具体体现
地位平等是服务组织的特征,在平等这个前提下,不存在强制。地位的不平等是强制存在的前提,正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差异为社会化的强制性提供了条件。
(五)管理是学校强制社会化组织的实现手段
服务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是服务,服务组织的内部也存在管理,但这种管理从属于服务,且管理仅适用于组织成员。而在强制组织中,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就是管理,管理不仅存在于强制组织内部,管理也适用于组织要强制的对象。
(六)学生社会化主要以互动的方式完成
学生专业化主要以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代表校方以服务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是完成学业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而学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学校各种活动的互动中完成,虽然学校也开设部分社会化课程,但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却主要在互动中学习各种社会化的规则。
六、学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组织定位偏差
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其偏差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化的欠缺,二是过度社会化。现行学校开设的社会化课程太少,学生社会化过分依赖于活动互动,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其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大,这造成学生社会化的盲目及欠缺。同时,学历教育时间过长,社会化使用单一的强制手段致使学生过度社会化。
(一)学生社会化手段没有独立,过分依赖专业化课程
例如小学除品德与社会外基本没有专门的社会化课程,学生社会化没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过分依赖专业活动的互动。
(二)缺少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课程,重成才,轻成人
成才和成人都非常重要,成人更重要,它是方向性的,决定人成才的好坏与善恶,一个品质败坏的人,才能越高损害社会越严重,所以成才要以成人为前提。现行学校学生价值观的学习多依存于学生专业化课程之中,育人从属于育才,通过育才而育人,这是学校定位的致命缺陷。学校应把国学中如《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育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典列为学校社会化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又红又专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缺少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课程,重知识积累,轻方法论学习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8]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的思想,是活的东西,是能动因素;而知识是死的东西,它从属于方法论,受方法论的支配,没有方法论,知识就是废物,没有任何的能动性。现行学校方法论的学习从属于具体的课程。把方法论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把知识的学习放在主要位置,是一种本末倒置。从方法论角度看,学生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也就是掌握方法论,它比任何具体的学科知识都重要。掌握了方法论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的网络时代,除保密知识外,知识已变得信手搜来,唯有方法论在人的大脑中生成。知识是可忘记、拿来的东西,但方法论无可替代。
学校应开设辩证唯物论一类的哲学课程,把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法论应是其它学科的统领,是知识之泉,是渔而非鱼。
(四)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
因学历教育时间过长,社会化使用单一的强制手段致使学生有过度社会化倾向。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个人自由的发展余地是极为有限的。过度社会化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包括文化中的某些消极成分的全盘接受和顺从,实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偏差现象,即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其重要表现就是价值取向从众化、人际关系世故化、思想观念功利化、个人消费潮流化等。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首先,学生过度社会化容易失去整体的自我,造成人格平庸化。其次,学生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个性的极端趋同和规格统一。再次,学生过度社会化造成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出现偏差,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且适合个人发展的思想以及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创新意识。此外,学生过度的社会化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过度社会化不仅给学生群体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最终将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的进步速度和健康发展。要改变认为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好的错误观念,学校、社会及家长在确保学生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鼓励培养创新拔尖型人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9]
七、改变学生社会化中学校组织定位偏差的途径
(一)学生社会化的内容课程化、独立化和体系化
学生的社会化当然依靠活动的互动,但这种互动要以社会化课程为前提,只有建立独立、体系化的社会化课程,学生的社会化才会独立,才会改变现有体制下学生社会化的专业依赖性、随机性和随意性,才能保证学生社会化的有序。
(二)增加学生社会化的课程
中小学应适时开设有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以明确学生的社会化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准确性。
(三)在学生社会化中引入服务机制和市场机制,改变学生社会化强制的单一模式
篇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9月底由教育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央电化教育馆、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p3d数字模型教学系统全面展示了由创新的3d技术打造的互动教学方式(见图1),获得了领导和参观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p3d数字模型教学系统是利用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技术创建的交互式三维教学模型,能以极其逼真的高画质三维视觉效果呈现在师生面前,同时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模型可灵活旋转、缩小、放大和拖拽。通过交互式操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三维模型,使观察者可以便捷、形象地了解模型,实现了人与数字化三维模型实时互动的效果。
p3d数字模型教学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统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基础教育,以科学精确的细节刻画和教学方法独特的观念解决方案为特色,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鲜明的视觉支持;进行科学知识的口述和书面的说明,帮助教师解说复杂的教学知识,并借助3d动画介绍奇妙的科学现象,有效促使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科学知识,极大地增强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专注和参与程度,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种加强感性认知科学知识的有利条件。
其功能具体表现为:
(1)沉浸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p3d数字模型所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
(2)交互性——使学生对模拟环境内物体可操作的程度如同从现实环境所得到自然反馈的程度(包括实时性)。
(3)构想性——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可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构造客观条件难以发生的环境。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表现自然科学系统的结构和动态,进行演示、探索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并改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所有的模型均具备交互特性,借助投影仪、电脑鼠标、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式液晶屏和平板电脑等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在图像里进行无限可能的自主操作,还可以利用p3d简便的绘图工具,直接在图像和视频上自如涂写,并能够编辑保存成图片形式以便彰显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其应用范围包括普通课堂,生物、地理、化学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等,可以部署在整个校园网
络之中。
p3d数字模型目前应用的学科有:
1.生物
具备引人入胜的人体内部旅行功能,提供的虚拟现实三维图像(见图2),由三个独立并重叠的图层为组成元素(肌肉、骨骼和内脏本文由收集整理),可以有灵活的组合展示方式。此外,通过精细的三维图像和视频来展现身体的不同部分和生理过程,从而对人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将晦涩的科学话题表现得易于解释,例如细胞分裂的过程、dna双螺旋上的氮氢和氧氢桥结构、dna的复制,我们的身体如何被有害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及自我防护的过程。
将众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通过栩栩如生的三维交互式模型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同时更惊奇于地球上不同的生命形式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地理
体验完全的交互式三维地图(见图3)——在地球同步轨道旋转观察和球体投影图投射的切换展示,模型表现了当太阳在春分秋分和东至夏至的时候地球上不同区域和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夜间阴影,将抽象的知识点表现得易于理解和深刻。
3.化学
篇5
>> 论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对师生的危害 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编制改革的反思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经济效益反思 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政策审思 基础教育学校的组织定位及偏差 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剖析及防 教育部坚决制止盲目和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坚决制止盲目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寻找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良方 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概念的界定 从教育价值看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 对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试论基础教育学校的教研工作特点和作用 关于基础教育学校音乐课改的一点思考 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的再求索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基础教育学校在绩效工资背景下推进管理方面的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学理论重建关系的思考 浅析基础教育学段的衔接与应对策略 美国基础教育学生管理的特点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0-08.
[2] 张灵.《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过度撤并加重农村学生负担——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63所.京华时报,2012-11-18(004).
[3] 贺桐,孙昊,刘振华等.过早寄宿不利儿童心理健康撤点并校应慎重.西部网http:///Article/ShowInfo.asp?InfoID=148850,2012-1-13/2012-11-30.
[4] 王海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选择——兼谈农村学校“撤存”之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 教育部:小学辍学率10年未超过1%的国家控制线.中国广播网http:///txcj/201211/t20121124_511402844.shtml,2012-11-24/2012-11-30.
[6] 蒋悦飞,文远竹,何有贵.学校撤并后农民负担更重了.广州日报,2009-03-9(003).
[7]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教育研究,2011(7).
[8] 唐环.农村教育城市化需慎行——基于当前全国部分地区农村学校撤并风盛行的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9] 刘铁芳.守望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校资源;基础教育;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57-03
一、创客教育概述
1.国内外对创客教育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创客运动在全球不断发展。随着创客运动与创客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创客教育随之发展起来。在美国,从政策到实践层面,创客文化已经在教育中站稳脚跟。大约在2013年前后,美国的众多中小学开始加入到“创客运动”之中,开展“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此后,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并发展迅猛[1]。由于创客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国内外对其定义都有适合自己本土的认知,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2-8]。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创客教育认知的表述,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我国创客教育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学生兴趣,融合几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学科知识,通过创造、探究、体验、分享,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创造的学习。
2.国内创客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创客教育作为重在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国内外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都高度重视,许多高校、中小学积极探索建设校内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9-12]。2014年,随着教育界、学术界和政府对创客教育的关注,我国将创客教育视为中国未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创客教育在我国已经悄然兴起,并在大踏步地摸索前进。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城市通过创客空间、创客大赛、创客嘉年华、创客俱乐部、创客教育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大大推动了国内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除高校外,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北京景山中学、温州实验中学等中小学建立了青少年创客基地,创建了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制作、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项目[4][13]。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创客教育工作。而在现今的创客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一支高水平实施创新教育的创客教师队伍。一线教师虽然有着教学技能,但在技术应用和技巧传授上却不能像创客那样灵活丰富。因此,快速培养中小学创客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学校创客教育还没有系统完善的创客课程,因此,研发基础教育学校创客教育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十三五”时期高校正在进行转型发展,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对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但缺乏优秀创客指导教师这一实际情况,笔者设计利用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技术资源协助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工作方案,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趋势下,将Scratch编程、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切割等当前与创客密切相关的热点知识引入课堂,横向研究创客的范围,纵向探索各个分支的深度,摸索构建适合本土的中小学创客基础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作品,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启发,推进我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二、中小学创客教育流程方案
1.初期
面对学生群体,从能源环保、电子科技两个方面设立专项产品,设置创客基础课程,引领学生感受创客乐趣。在能源环保方面,创客课程研发组依托高校实验室资源,引领学生利用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材料,进行新能源应用作品构建,利用自制超声波污水处理模型,演示环境污水处理过程,增加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电子科技方面,创客课程研发组依托高校资源全力研发适合基础教育学校的机器人创客教材和3D创客工艺设计教材,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延伸体验课“Scratch编程风暴”、机器人创客课程及创新应用、3D打印和激光切割智慧造物应用技术等课程,将电子科技与教学相结合,开展实践学习,让学生感受“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气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物理、数学等领域的抽象知识。
2.中期
开放创客教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创客教师指引下,依靠网络、激光切割机和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帮助学生实践自己的创新想法,设计并分享自己制作的产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探究环境。
3.后期
带领学生参加各级比赛,,申请专利,利用“淘宝同学”等方式分享产品。通过长期的创客教育活动培养优秀创客教师队伍,同时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启发,有益于万众创新思想真正落实。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支架理论,建立适合本土的总体创客教育支架体系,流程方案如图1所示。
三、中小学创客基础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网络时代,创客教育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来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持续的分享与交流,让学生之间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创客教育无需建立大而全的课程体系,可以开设少量的基础课程,例如创新思维训练、一些常用的软硬件工具与技术介绍、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等,帮助学生熟悉创客空间的各种功能。在创客教育初期,创客课程研发组成员依靠网络和多种先进设备,结合学情,开发能源环保和电子科技方面的创客基础课程。
1.能源环保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更没有能源短缺这一说法,种种优点决定了其在能源更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利用太阳能资源,创客课程研发组计划带领中小学生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究。
(1)光伏板组件应用。利用光伏板组件制成不同形状,或者进行组件连接,让学生感受产生更多电力的原理方法。
(2)自制新能源玩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制作各种新型玩具,在玩具内部加入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玩具在太阳光下任意运动。
(3)污水处理系统模拟装置。利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将选来的水样放入多个锥形瓶,加盖密封,放入超声波清洗槽中,分别在不同处理时间取出一个锥形瓶的水样进行实验指标测定和处理效果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水样温度及物理变化等,最终帮助学生分析清楚超声波处理微污染水的过程及效果。同时带领学生去高校污水处理实验室参观学习。
2.电子科技
开设Scratch编程、机器人课程、智慧造物课程,将电子科技与教学、创新相结合。
(1)Scratch编程实践教学
Scratch是专为青少年儿童设计的电脑编程语言,从零开始,用它可以很容易的去创造交互式故事情节、动画、游戏等作品。根据做好的教学设计开设Scratch编程创客基础课程,首先介绍Scratch编程软件,让学生了解Scratch软件主要功能和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Scratch编程软件,结合喜好学科,进行自主编程,创造编程作品,最后学生汇报展示编程作品,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Scratch软件界面友好,学习Scratch编程,可以使学生对编程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是创客教育中良好的实践素材。
(2)机器人实践教学
机器人教育在基A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创客课程研发组在乐高机器人课程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基础教育教材实际情况,研发机器人创客课程内容,帮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初步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知识层面的不同,不同年级教育型机器人有一定的差别。低年级学生利用LEGO WeDo2.0机器人完成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机器人创客基础课程,在教师指导下搭建机器人,使用简单编译程序进行指令模拟,从而实现各种创意功能;高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后本土化的LEGO EV3机器人课程,根据创客教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创造,搭建和改装机器人以实现其各种功能,并根据教师传授的编程知识编译自己想要实现的任何代码或者指令。具体机器人创客教育流程见图2。
(3)依托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术的智慧造物实践教学
按照计划开设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术创客基础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智慧设计打印物品。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3D打印技术和激光切割技术可以在各科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即可以以多种方式整合于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例如:语文教学中,小学五年级《赵州桥》的说明文教学,利用3D打印技术,协助学生打印出赵州桥的模型,可以很直观地观察、欣赏赵州桥的整体及各个部分的构成;数学教学中,中小学都有关于立体几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难点。在3D打印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己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实物,在打印出来的实物上利用激光切割机斜切一刀,再对截面图做进一步的测量、计算,自己就会得出结论,最后再进一步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
四、对于创客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创客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发现依托高校优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基础教育学校创客教育实践,方法可行,其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提供示范课程方案及方法。
创客教育初期,依托高校智慧资源,设计创客教育基础课程方案,根据方案研发能源环保和电子科技两个方面的专项创客教育产品。实施方案时,能源环保方面通过项目示范引领,电子科技方面研发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机器人创客基础课程和依托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术的智慧造物实践教学课程,这些课程方案的设计,一定能为创客教育初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创客教育的中期和后期实践过程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启发,从而为基础教育学校真正落实创客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飞,张宝辉.中国创客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数字教育,2016(3):20-25.
[2]Anderson,C.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M].New York:Crown,2012.
[3]张磊,江奇,尹涛.“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创客教育发展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5(5):9-11.
[4]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5]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6]李大维,谢作如.创客眼中的创客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4):4-8.
[7]谢作如.从机器人、STEM到创客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7):8-10.
[8]郑燕林.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21-29.
[9]Halverson,E.R.&Sheridan,K.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14,84(4):495-504.
[10]Martin,L.The promise of the Maker Movement for education[J].Journal of Pre-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J-PEER),2015,5(1):30-39.
[11]Hatch,M.The Maker Movement Manifesto:Rules for innovation in the new world of crafters[M].New York:McGraw-Hill,2014.
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主管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7249
国内刊号:14-1252/R
邮发代号:22-2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分级教学模式;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8-02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Study of Graded Teaching Model
WANG De-chao
(College of Fundation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 This first case study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discussed from the open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tart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grading teaching mode,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in the late.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grad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development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生源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的普及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已开课多年,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而经济落后地区,尤其在贫穷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水平落后,致使部分文理科学生进入高校前对计算机一无所知[1]。另一方面,大学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也有不同的需求[2]。还有,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就业方向对计算机应用技能也提出了不断变化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实施教学改革,实行计算机分级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该文首先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论述自从开设大学计算机这门课以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发展过程。然后,从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及不断变化的就业导向出发,提出了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从1993年开始对部分文理科院系开设大学计算机课以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验软件硬件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系统全面的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不论是课程名称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相适应地经历从简单片面到系统全面的科学发展历程。这些发展变化从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学生来源基础、社会就业趋势以及文理专业的不同需要,并展示了初步的分级教学导向。但是,高等教育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广,我国教育部门把学科分为12个门类[3]: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例如,四川师范大学从“十一五”跨入“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专业数达到70个,由于每一门类的差别很大,因此,对文理科中的不同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据文理科按同一大纲进行教学。而且,由于学生计算机文化功底及地域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更要因材施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来讲授。倘若针对若干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而选用或编写同样的计算机教材,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部分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学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对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有什么用处?特别是从2004级开始,四川师范大学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不与学位挂勾的教学环境下,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实施分级教学,势在必行。下面将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建议。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方案
2.1 分级方案设置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4]:第一,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操作系统、数制与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第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分为面向过程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VB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等;第三,数据计算与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Visual FoxPro,Access)、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等。上述计算机三个知识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性基础:涉及各知识领域中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技术与方法:涉及各知识领域中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是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第三层次是应用技术:涉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应用性知识。实施分级教学改革,分类教材是基础,学生按专业分级是前提,分级施教是关键。教材分类与分级施教可按照上述“三个领域”及“三个层次”,以“1+X”分级模式进行。其中“1”是各个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计算机公共知识与技能,而“X”则是为不同专业需要定制的专业所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具体地,如表2所示,艺术体育类等专业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为:计算机系统基础+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文科及经管类等专业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为:计算机系统基础+网页制作技术;理工科类各专业根据各专业学习需要及就业特点,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有多种分级组合方式:计算机系统基础+C语言/VB语言/Visual FoxPro或Access数据库。在教材分级编写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公共知识应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力求清楚简明,贯彻原理、技术和应用并重,以及软硬结合的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强化针对性、通俗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应认真研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明确教材的读者对象,有的放矢,体现科学性与系统性;把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材中,力求体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新趋势,分级施教上不断推陈出新。
2.2 分级教学目标
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后,对不同专业学生,要求达到如下教学效果,以适应不同专业课学习与就业需要。学生应具备的公共基本技能包括[5-6]: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结构中软件与硬件基础知识,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掌握各种数制间转换和常用编码(ASCII码与汉字编码等);能熟练掌握PC操作系统Windows中对计算机进行各种软件硬件系统环境设置与文件管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文字编辑、数据报表统计分析和演示文稿操作; 能利用因特网搜索、整理、存储、传送和检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操作;具备信息安全中防病毒和清病毒的能力;掌握一种或多种专业工具软件,解决在专业学习或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计算机要求技能包括:在前面公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应分别对应地掌握一种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算法(C、VB等),以及数据库技术(Visual FoxPro或Access数据库等)。其中公共基本技能要求达到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一级水平;学科专业所需计算机技能要求达到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二级或三级水平。
2.3 分级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成绩评定方法在分级教学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对有条件的学校,理论考核可采用无级化考试,操作考核则采用上机随机抽题考试。而对无纸化考试和机考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学校,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也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理论考试采用试卷闭卷考试,试卷包括四类题型: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对于理工类学生将“多项选择题”改为“程序阅读题”,其中前三种题型主要检测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而填空题和程序阅读题则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通过平时每个单元上机实训题目的完成提交来进行。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而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因此,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试卷考试成绩占70%,上课考勤占10%,上机实训考勤占10%,上机实训项目提交占10%。通过几个年级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结果,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科学的,符合正态分布。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文科与理工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考核结果分布图。
3 结束语
该文分析了四川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过程,从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壮大,以及各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就业趋势的需要出发,从最早的文理不分科,到只分文理两科类,到最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各类专业进行更细化的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该文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X”分级教学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2006.
[4] 石严.论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23):47.
[5] 邓超成,赵勇.《大学计算机基础》DWindows XP+Office 200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数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2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可精确地体现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融于数学教学之中,这正是数学源于客观实际并服务于客观实际这一特点的重要体现。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来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环境教育,首先要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小学数学课本中对环境教育巧用匠心,从插图到例题,尤其是应用题等都蕴涵着教育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校园生活环境,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再如:结合经常在教材中出现的长颈鹿、企鹅、猴子、小兔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
数学教材提供的环境教育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利用这些反映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可以很好地将环境教育融于数学教学之中,内隐渗透、潜移默化。如:一年级青蛙、蜻蜓吃害虫应用题、动物寿命应用题,又如《校园护绿行动》单元,通过小学生环保行动的信息素材组织教学,既完成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又使学生受到了环境教育,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和废旧电池。再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为载体的应用题时,通过引发学生思考,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的水数以吨计;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漏掉十几吨水。这一系列客观数据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树立要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学会一水多用,如用洗米水洗碗、洗菜、浇花,用洗衣水擦地、冲厕所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此外,教师应主动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知识,找出数学问题中隐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和发展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二、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儿童经验相结合,并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意识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统计》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每月水、电、煤气费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从节约资源、能源这个角度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还组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有关问题,分析有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汇总,计算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既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废弃物,制作学具,实践环保
篇10
论文摘要:技校的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实践课的操作水平,它的好坏在技校教学中尤为重要。为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积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法,并就其如何记好教学日记进行了阐述。
技校的教学活动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实际,直接受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影响,而技术理论课程特点又多抽象、枯燥、乏味、难懂,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在教学中仅凭原有的经验授课而不去创新,是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课需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其更新需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做到即时回顾、总结、归纳和思考,这种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行为。反思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便捷,被应用最多的是采取写反思日记来反思教学,即教学日记反思法。那么为什么进行反思,如何写好反思日记则是最关键的问题。
1 教学反思的原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可见,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它是我们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因为它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过程,结果正像波斯纳认为的一样:如果不进行反思只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教学,就不会有提高,只是重复的教学,这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足以说明做一个高质成功的老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来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认真书写教学日记,为上好精彩的下一课做充分的努力和准备。
2 反思日记的写法
如何写好教学日记,至今还是一些教师的困惑。有的把教学反思的日记写成了流水账,只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了循序简单的描述,外加泛泛的评论,根本缺少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收效甚微。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的分析、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所以写教学日记来反思教学是对自己当天教学成功的体会、问题的回顾、行为的检验,到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追求。做到这些,需要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记录教学中的成就。
记录教学中的成就,也就是记录教学中取得的达到教学目标或高于目标的成就。即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运用得当的体会,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新教学理念的体现情境等。一般在备课时,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若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就应该归纳和总结,如自然的导言、简明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实感的多媒体课件,巧妙的设问等。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要及时纪录。长此以往,经验越来越丰富,教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在上完《机械制图》课“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的内容后我非常高兴,虽然这节课讲了很多次了,但课后仍感到兴奋、感到成功,并在课后记录了自己的成功之举。一是这堂课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兴趣特别浓,兴致也比较高,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无论是对投影体系设定,实物观察、动脑想象,还是互相研究与配合,同学们都很主动,都很活跃。二是这堂课我教得很轻松,整个课堂一多半时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把坐标投影面转换成教室的墙角、或是翻开的书与桌面围城的三直角面,学生可以把手中的书本或用具作为空间投影体系中的物体,积极观察、对照、衡量、检验、讨论,得出三视图间的投影规律,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正如魏书生教师所说:“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记录教学中的感受。
一次课结束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发展与情境交合,往往会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许多感受:有痛苦的经历、愉快的体验、深刻的启发、还有高价值的良策等。所谓“心有所感,言之为快”。教师应该将这些情感的结晶、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释放即时捕捉并记录下来。
(3)记录教学中的创新。
记录自己教学活动中的精彩画面,也是反思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课堂上若出现了教与学的热烈场面,最好能详尽的记录下来,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创新之意,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问答等等,课堂上这些画面的记录和保留都会为今后进一步的教研教改活动,提供活灵活现的第一手材料,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着丰富的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失败。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需要有进一步改善和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对于留有遗憾的理论课教学,课后必须及时总结分析,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查找不足之处,甚至失败的原因,看看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所教对象的知识基础是否匹配,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严格的梳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明确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该如何做,可以进行教学的再次设计,必要时还可以主动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智慧与经验的支持,进行二次备课,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保证。
总之,写好教学日记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运用。通过反思剔除糟粕,保存精华,创新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品行。只要持之以恒的的坚持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定会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实现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实践课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