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精神科女病房;护患关系;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7-01

1护士整体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对女性精神病人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修养,利于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绪

对于女性精神病人尤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大多比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绪利于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根据女病人特点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实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妆品瓶多为玻璃类,出于安全考虑,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许化妆,临床工作中可实施由护士代为保管化妆品,患者每天化妆时取出,工作人员在旁看护,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常患者18:00左右就上床睡觉,根据正常的生活规律,可将患者晚间服药时间推迟至20:00。各项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可促进护患沟通。

4重视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时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格外小心。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会乐于接受;有极个别病人不合作时,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由家属来完成。做入院介绍和卫生处置时,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让患者安心入院。

5争取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在对家属进行危险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调整原来每周3次固定的探视时间,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及休息,家属可随时到院探视。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尊重病人的人格,尽力维护其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1],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篇2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07―01

心理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1]。特别在精神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

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2]。临床特点为心理异常,心理活动紊乱,心理活动能力的削弱,心理机能发育不良或个性的病态发展。突出的可表现在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或智能活动等方面的障碍。这些病人在发病时,大多不能体会到自己的病态表现,不肯就医用药,其精神症状通过病人的知、情、意志反映出来。又可由于职业、文化、民族、政治、经济生活、地位、个性差异、生活习惯、不同,而使疾病各有特点。因此要了解掌握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活动,护士就必须运用视、听、触、问等方法策略从旁观察病人,以便全面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之第一手材料,研究制定心理护理方案。

2 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2.1对自杀自伤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类病人常受幻觉妄想支配、或病人意识完全清醒时,主

观意愿不能完全如愿,或不能正确对待疾病而产生绝望厌世,故护士首先要了解现病史,掌握其病情、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关心和安慰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自杀企图,阻止自杀行为发生,从而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其次,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鼓励病人表述内心情感,倾听接纳其抑郁体验及受幻觉、妄想支配的病人说出异常的感知和思想、针对相关因素加强心理疏导、教会病人应对、疏解自杀危机的方法,鼓励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以发展个人适应客观的实际行动,取代自杀意图或行为。同时严密观察病情,严密监护,防止自杀自伤事件发生。

2.2兴奋躁动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兴奋躁动乃是疾病的症状,护士接触此类病人要警惕、慎重,谈话时要冷静和气,不采取强制性语言和措施、因势利导。对轻者嘱其学会控制、疏泄自己高涨或焦虑心境,认识自己鲁莽、激越行为是病态,减少外界刺激,分散转移兴奋灶,适应参加病人喜欢并可自控的活动。对严重躁狂发作者置重病室,专人护理,严禁单独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对言语增多、激惹性增高但尚能接受劝告的病人可根据其特点或爱好,鼓励参加某些工娱疗活动或户外活动(一些只需轻微体力不需要去专心而又没有竞争性的活动)在病人完成这些活动时给予正面鼓励。这样能使病人持续该种活动,并能增强病人的自尊,从而稳定情绪,并使病人的兴奋症状得以缓解。待病情好转后,选择适当时机,教会病人克服性格弱点,主动调整情感和行为,正确面对疾病和面对未来。

2.3对拒食拒药、紧张、木僵病人的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多在妄想支配下产生病态心理。护士工作中要热情、耐心地对待他们,每采取一项护理措施之前,都应向病人解释其目的及意义,让病人从心理上接受,加之必要而耐心的劝解,以消除病人的疑虑。特别对木僵病人,尽管他们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动,但意识大多是清晰的。周围的人和事物无不在他们的注意窃听之下。故护士的言谈举止对病人病情的转归都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论做事、说话都要小心,不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疾病好坏等,因这样对病人的疾病康复不利。因此时病人的症状较重,在配合医生做支持心理治疗时,要多倾听,少辩论,选择适当的时机(如幻觉减少或妄想动摇时),才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对于病人拒药问题要主动与病人交谈,诱导病人说出拒药的原因,原谅这位病人是因服药以后感到全身无力、睡眠较多而苦恼(除严重药物反应外)可以告诉病人即将好转,是药物见效的表现,待药物减少以后你就可以恢复正常,这样可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而主动配合。

2.4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

此类病人常伴有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定,智能减退,行为幼稚或固执,做事错误百出,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故护士要有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工作中耐心观察他们语言、词句,分析其思维情感和要求。启发、诱导、强化训练病人自理能力,促进其工作、学习、社交能力的改善。防止其精神衰退及痴呆症状恶化。一定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不可训斥、歧视病人,使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伤害。

3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此期病人随着精神症状的缓解及思维能力的恢复,从而产

生大量的心理活动。如工作学习、家庭婚姻、前途事业等切身问题,常反复考虑,如不正确对待和恰当处理,可影响病人的睡眠和情绪,再次成为心理负担,从而使减轻的精神症状复又加重。做好此时的心理护理,对现实残留症状有治疗作用,对远期预后也有意义[3]。故护士要充分运用沟通技巧,掌握病人内心的异常“心结”,分析产生的原因。首先应有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信心,护士应该向病人讲明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包括那些伟人)教会有生活的信心又要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学会自我控制增强信心 ,树立自我形象。告诉病人康复后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履行正常人的角色,并尝试从中获得乐趣和安慰,享受满足感[4],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家庭的需要。其次应帮助病人消除对疾病复发的心理恐惧,定期向病人讲解防治精神疾病的知识,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抗病能力,使病人树立信心,为逐步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准备。配合医生做好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病人单位、社区、家属的健康教育,如同事、亲友待病人如亲人,不让病人感到孤独。努力让他们完成一些本职工作,如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跑步、做广播操、做饭、洗衣服、手工编织等,并通过家属探视,外出郊游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5]。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单位还是一名有用之人,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按医嘱正确服药,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在医护人员、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下,增强信心,达到预防复发恶化,促进身心健康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彦方主编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4. 171

[2] 沈渔 主编 精神病学(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21

[3] 李显凤 精神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9

篇3

沟通是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有效的沟通是接受者收到的信息与发出者所表达的正好相同,护患沟通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其特点是护士对患者给予帮助,使病人早日摆脱不良因素的困扰,促进早日康复,如果护患关系紧张,将会适得其反。

掌握运用与病人有效沟通技巧的意义

按照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抑郁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新入院抑郁病人的沟通技巧:抑郁病人表现这情绪低落、沮丧、忧虑、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对问话反应迟钝、语言少,声音低、走路行动缓慢。面对这样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真诚地接待病人,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与病人沟通,这样能够使病人感到温暖、觉得你是他(她)值得信赖的人,有效地保证了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同时也是对病人的良性刺激,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对疾病恢复的信心。为进一步深入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抑郁病人住院期间的沟通技巧:经常深入接触病人、结合病人病史,从中了解到病人患病的原因、病情变化的心理活动,面对病人,首先要表示同情、关心、体贴病人,建立和谐、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与病人沟通,就会取得良好的积极作用。

例1:患者,女,48岁,入院时情绪低落、哭泣、双眉紧锁、长吁短叹、护士从病史中了解病人发病原因后、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应用倾听、保证的心理支持的治疗原则,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表示出兴趣,设身处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感,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有效沟通使病人的抑郁情绪有明显缓解,该病人在药物治疗的配合下,很快出院。

讨 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过去也有类似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对于护患沟通在治疗中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沟通技巧掌握和应用欠佳,加之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比例配置悬殊(即护理人员过少,更细致的工作无法进行)缺乏耐心。结果延长了住院时间,有的甚至发生了自杀、自伤的不良后果。

篇4

随着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其对患者的康复作用已逐渐显现,并被患者广泛接受。

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依据精神疾病的特点,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常识,以提高住院的适应能力[1]。为此,我们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对患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入院初期

各项治疗初步开展,精神症状比较丰富,认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应以督促、劝导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生活自理为重点。

1.2 康复期

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认知能力恢复,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常识的宣教,介绍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特别是药物剂量的增减所引起各种情绪的改变,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发现隐性症状或病情复发的苗头,及时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出院前期

患者已达康复,对患者进行坚持服药,掌握自我调控技巧,适应社会、家庭生活,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归社会。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连续动态过程。

2 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以连续、交叉、互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辅导,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又能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善。

2.1 计划性教育

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个体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入院初期处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较重,思维杂乱无章,又要适应新环境,所以无暇领会健康教育。期间应重点稳定病情,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待病情稳定后,便可以诚挚温和的态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主治医生与护士、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作息时间等。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临床表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做到密切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个别患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对躁狂症患者应采取激发其优势,发挥其积极好动的一面,协助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开展工作等。

2.2 交谈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难点。如:患者自感特别恐惧,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担心自己被亲人和家庭抛弃,担心社会和同事、熟人鄙视,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形象贬低,角色、责任及行为改变。对此,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找回自尊,维持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照、评价。

2.3 示范式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行为方面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指导患者整理床铺,病室内务日常料理等,鼓励患者参与病房的组织管理,倡导患者提合理化建议。这样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从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2.4 一体化教育

采取个别和群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如娱疗室应设录像、音响、相棋、跳棋、扑克、麻将、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定期组织讲座,发放阅读手册,工休座谈会,节假日联欢会等,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注意事项

3.1 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因人而异,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性格开朗的患者,可采用宣传材料,介绍书籍,教育讲座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

3.2 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言语怪僻,举止异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此应在掌握娴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信仰等运用沟通技巧诱导其顺应教育活动。

3.3 从事精神科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善于察觉和沟通,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技巧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真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为患者树立自尊,用体贴给予患者温暖,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篇5

【摘要】目的 评价看复活点对老年精神病人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病区20年以上病史,年龄在55岁以上的52名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26例,分别进行传统护理方法和精神康复护理方法,比较2组病人相同时间段的自我意识、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结果 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精神康复活动护理更适合老年精神病人需要。

【关键词】精神康复活动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复活动是护理人员对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种科学护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服务,提高病人的自我认可水平。国外已经大范围的开展,,我们通过学习在科室范围开展了精神康复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们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龄在55岁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女26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1.4±13.4。实验组:女26例,平均年龄55—85岁,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为女性)

1.2精神康复活动护理方法

1.2.1原则:以精神康复活动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将既往一年内病人的常规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识、肢体活动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设计了具体精神康复活动内容。

1.2.2 活动前培训 活动方案制定后,对病房护士进行了统一培训,让执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动的意义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设计表格如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定期讨论持续改进。

1.2.3 实施步骤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按照精神康复活动要求进行护理。①评估病人情况,依据病人能力和需要选择具体康复活动②对病人进行计划的康复活动③康复活动后进行评价 转贴于

2 结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护理后,实验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的灵活性明显提高,对照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灵活性没有改变或者发展性迟缓。(见表1)

表1 护理6个月后的病人评估

篇6

【关键词】 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自杀

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反复大量饮酒会导致病人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 [1]。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2]。据有关资料记载,精神病病人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倍~30倍[3],在精神科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准确观察或预防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就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行为的原因、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医疗、护理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CCMD2)诊断标准,且此次住院前后伴有自杀行为的病人,其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12例,在同期住院病人中无嗜酒史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3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年龄20岁~56岁,平均30.12岁;病程为5年~38年,平均17.63年;小学及文盲6例,初中及以上6例。精神分裂症组病人年龄18岁~51岁,平均28.35岁;病程6个月至35年,平均16.37年;小学及文盲8例,初中及以上5例。

3 讨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均属于重性精神病,在住院病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对比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发生自杀行为10例,精神分裂症组发生8例,在临床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视幻觉、易激惹、自杀行为出现的例次多于精神分裂症组,而听幻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情绪低落、冲动行为出现例次少于精神分裂症组。无论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其自杀行为各有其特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自杀方式以自缢和药物中毒多见,精神分裂症组病人所采取的自杀方式以绳带吊颈、刀割伤、过量服用药物多见。自杀是精神科常见的、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原因,了解自杀临床特征,找出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掌握自杀预防的要领和实施方法,将自杀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对入院前有自杀行为或企图的病人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交班,做好安全护理;经常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因人、因需施护,预防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本次调查分析样本少,年龄和病程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05.

篇7

沟通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本能。它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后天培养的,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的,努力经营的。随着沟通时代的来临,学习沟通技巧,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具有影响力,能够把自己的理论更顺利地实施。沟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人们对沟通的理性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沟通理论是一种“操作模式”,注重信息如何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随后出现了“相互作用模式”,即信息接受者接受到信息后再反馈给信息发送者[4]。沟通一般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因此,临床医学中人际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为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诊疗效果。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脱离了家庭和社会环境,适应了依赖型的生活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外界的兴趣下降、社会性退缩。因此,接触此类患者时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护士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提高护患间的亲和力,要进一步注重个人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另外平时还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同时要掌握沟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沟通的层次,沟通的形式,影响沟通的因素,沟通的技巧,与患者接触沟通时做出尊重、同情、理解、安慰及保证的反应。

1.1 首先从事精神科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与规范化的行为准则,要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富有同情心,充分理解与关心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异常行为的病态性,才能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利益及尊严,给予患者人道主义的待遇,以帮助患者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待遇权利和受到尊重的权利。要有广阔坚实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知识,需要心理社会学的知识与技巧[2],需要掌握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时应注意的问题。

1.1.1 使用语言沟通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语速,选择合适的语调和声调,音质、音量、音色,节奏等不同种类,这些都可以影响人们对沟通过程的兴趣和注意力。声音还是一种感情密码,人类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的情绪、情感。如表示生气的声音常常声音大、音量高、音调不规则且变化快。并保证语言的清晰和简洁,适时使用幽默,时间的选择及话题的相关性。

1.1.2 非语言性沟通是伴随着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它包括面部表情、声音的暗示、目光的接触、手势、身体的姿势、气味、身体的外观、着装、沉默、以及空间、时间、和物体的使用等[4]。因此,护士应尽可能去控制一些非语言的表情,如不喜欢、厌恶等,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患者。目光接触时要坐在患者的对面,并保持眼睛和患者的眼睛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既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能表示出对患者的尊重。触摸受性别、年龄、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易于被误解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应用触摸时,应注意患者的文化及社会背景,清楚自己触摸的护理意义。渐进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性的触摸,并严格限制触摸的部位。

1.2 患者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难于引起别人的同情或理解,甚至还可遭到亲人或其他人的误解和指责,这些都可加重患者心理上的创伤,许多精神病患者在病态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生活不能自理,经常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从事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同情心与责任感,面对患者的异常行为,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而且受到患者的伤害时,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

1.3 当疾病处于恢复期或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回忆疾病期的往事或展望自己的前途,往往情绪压抑、消极、无所适从。为此,要帮助他们从这些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保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治疗。

2 树立良好的形象,抓住时机、营造沟通的氛围

以端庄的仪态、温和的态度、诚恳的言语对待患者,谈话时针对性强,以安慰鼓励为主。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声称呼用词是否得体,会影响到护患交流。新入院病人对环境陌生,护士应主动的向患者作自我介绍,用清晰纯朴的语言、温和关怀的语气。然后针对要了解的问题进行直接或间接提问,对性格开朗的患者,可给他们多一点的讲话机会,让其说出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感觉,以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资料;对沉默寡言与不愿谈及疾病和有关的真实情况时,护士应用引导的方法,主动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用讨论方式进行引导或重点询问。交谈时态度要诚恳、热情,认真倾听,保持目光接触,不要有分心的举止,如看表或和他人谈话,不要打断对方话题,双方应保持使人感到舒适的距离和姿势,一般患者初到医院都会感到陌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此刻患者渴望有人与他主动沟通,了解医院情况。护士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面带微笑以真诚、热情的态度,以简短寒暄与问候开始,然后进行入院介绍,这样缓解患者的陌生与紧张感。

2.1 首先是当患有疾病时,要启发和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各种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 要鼓励患者以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去战胜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毅力去锻炼和恢复工作能力。

2.3 优良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的技巧与方法。良好的护患关系都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发现患者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以良好的态度与患者接触。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亲切可信,这样做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肯流露。

2.4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分别给予安慰与指导。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和措施,去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做好心理护理,不仅对个别患者本身,还可影响周围的患者,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与鼓励。

3 鼓励患者表达掌握信息

护士要学会倾听与沉默,伴随患者述说的语言、声调、表情等,加以点头和眼神的关注,使患者感觉到你不仅是在听,而且已经体会到他的心情。沉默一般用于沟通中期,主要是给患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尤其悲伤时护士沉默片刻,患者会感到你在认真听他讲述,他的讲述已感动了你,而且达到情感的交融,并给他继续讲述的信心,同时也增加对护士的信赖感。恰当运用心理暗示:暗示是语言、寓意创造的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效果,是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有时暗示能带来优于药物作用的效果。在护患沟通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暗示来帮助护患架起沟通的桥梁。

3.1 交谈时专心听取,倾听是交流的基础,是信息接受者集中注意力将信息发出者所传递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和证实,以能够较好地了解信息发出者所说的话的真正涵义。通过倾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想法及产生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帮助。专心致志地听,为了做到有效的倾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如:参与、核实、反映、提问、重复、澄清阐明、沉默、触摸等。

3.2 通过阅读病历或向家属及朋友询问以全方面了解患者的有关情况。明确会谈的目标。选择会谈的时间,准备好会谈环境,护士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可亲,言谈得体,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会谈时主动介绍自己,向患者介绍会谈的目的,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创造一个无拘束的会谈气氛。

3.3 会谈过程中不要打断对方谈话,不要因患者讲话不清或速度慢而分心。不要急着做判断,仔细体会“弦外之音”,以了解对方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3.4 及时做出反应,如时不时地点头,或说“是”,“哦”等,表示对患者的谈话感兴趣,希望能继续说下去,然后针对诉说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疏导、鼓励、帮助,使患者感到安慰和有知己感,以增加沟通的效果。

4 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病人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的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要求我们每名护士在护患沟通中要对病人有所了解,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契机和病人进行沟通。要善于启发、提示或引导。交谈的方式灵活,采取个别化的原则,因人而异确定沟通途径。对情绪消极的患者,以热情、鼓励的话语引导其会回忆以前的成绩。对精神衰退或思维迟缓的患者,耐心地重复主题,诱导其按主题思路进行沟通。在接触存有幻觉,妄想的患者时不因其荒谬的思路而随便打断其讲话,否则将会阻碍表达。

4.1 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引导话题延续,除了要善于倾听,护士还要适时地对话题做必要的引导。利用简短的字句加入沟通的过程,如:“然后呢”“继续说下去”,使患者觉得护士对话题感兴趣,已参与其中。应注意,对患者不愿意交谈的问题切忌追问,否则会使谈话陷入僵局,对思维散漫的患者漫无边际的话题,要抓住机会引向预定目标。

4.2 护士与患者除了依靠语言性沟通外,还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和非语言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非语言性沟通,体现在护士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一些举止上,这些往往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重视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流的作用,注意自己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并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4.3 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和稳定的情绪,以特定的会谈方法向患者提供帮助。及时做好会谈记录,结束会谈阶段,提醒患者下一次会谈的预定时间,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会谈结束时,对患者表示感谢,并安排患者休息。

5 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

5.1 对妄想患者。要启发其诉述,以便了解其病情,以听为主,对患者所述之事不作否定或肯定,更不与其争辩,以避免患者的猜疑,甚至被牵入为妄想的对象,待病情好转时再帮助其认识[1]。

5.2 对消极抑郁患者,护士要诱导患者诉说内心的痛苦,多安慰鼓励,启发患者回顾以往成功或快乐的事。并表示赞誉和敬重。

5.3 对缄默不语的患者,尽管他不言语,护士关切地静坐其身旁,患者亦会感到安慰与重视。

5.4 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护士不能单独与患者共处一室,避免激惹性语言,不与患者争论,不要站在患者正面,以防患者突然冲动,若遇患者有冲动行为时,要以冷静的态度握住患者打人的手臂,并轻拍肩,以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劝说患者,并暗示可控制局面。

5.5 对木僵患者,虽然患者看来对外界毫无反应,但意识是清楚的,因此,护士切忌在患者面前随意谈论病情,做任何治疗护理应先向患者解释清楚,获得患者的同意[5]。

5.6 对异性患者,护士态度要自然、谨慎、稳重,避免患者把正常的关心误认为恋情,产生麻烦。

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选择恰当的沟通技巧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重视语言的修养,掌握沟通技巧,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高飞,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17,2031

[3] 谢淑娟.心理护理中的护士角色和技术.中国民康医学,2009,1,70

篇8

ICU精神症状是指患者在ICU内患者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及行为异常,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功能症状。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特殊环境、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住院天数的延长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ICU患者综合征等[1]。因此,在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强对ICU患者的心理护理。2008年10月—2010年2月,我院ICU共有10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在实施了必要的心理护理、环境改善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均为意识清醒患者,最短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为24h,最长的为20天。

2 ICU精神症状的常见原因

2.1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 感染、心脏病、缺氧、代谢异常等。

2.2 药物作用 药物、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使用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严重,产生很强的精神压力,加之ICU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会导致烦躁不安、躁动和意识模糊。

2.4 强迫静卧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动,全身被各种管道、导线束缚,加之保护性约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产生挫折感、无能感,易导致焦虑、忧郁情绪的产生。

2.5 ICU特殊的治疗环境 (1)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2)持续存在的各种仪器噪音;(3)危重及抢救患者多,特殊治疗和护理多;(4)限制探视 无陪护,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带,环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生物钟紊乱,长时间可出现焦虑、定向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2.6 交流障碍 ICU限制家属探视,加之患者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ICU护士通常忙于治疗和护理,而缺乏和患者沟通,患者易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龄>70岁发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也容易发生[2] 。

3 护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护理 (1)对择期手术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让患者及家属熟悉ICU环境;有关各项制度;如何配合各种护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属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惧感。(2)对急诊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诊断、抢救、治疗后,应立即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感[3]。

3.2 入住时的护理

3.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信息及心理动态变化。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认真记录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及时予以处理。

3.2.2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对患者应有同情心,运用同情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程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不能讲话的患者,可采用“规范化手语”: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实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还可用写字板交流,或用画板(画板上画有和写有常用的语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饿、口渴等等),适时与患者交流,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主动询问患者,鼓励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适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允许给予采取舒适,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及时满足患者各种合理需要。

3.2.4 安全护理 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要有专人在旁边陪护,拉上床栏,防止患者摔伤,拉住患者的双手,避免给氧管、静脉导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环境改善 把各种抢救设备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拉上布帘,把监护仪的报警音调到最低。工作人员的交流声音尽量轻柔,避免光和噪音对患者的刺激。必要时允许患者的亲属陪护,为其创造家庭气氛,尽量满足患者的归属感。

3.2.6 药物治疗和护理 经过心理护理和环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症状仍没有好转,应及时按医嘱给予药物使用,用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取暗示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3.2.7 音乐疗法 每天晨间护理、午间护理时播放柔和的音乐或广播,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喜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喜好。

参考文献

1 吴美娟.ICU患者精神症状及护理.护理管理,2009,13(6):559.

篇9

中图分类号 R74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81-02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又称心因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应激相关障碍总患病率为0.67‰。美国精神病协会统计,此病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生活中某一强烈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刺激对绝大多数人都会引起应激反应,由于机体具有适应、代偿或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多数人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少数人可由于反应过度出现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各类应激,其次是个体的易感性。当个体遭遇到生活事件时,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改变就称为应激反应。应激源便是引起应激的生活事件。应激可以说成是各种过强的不利刺激,也可用来指对不利刺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还可以指个体正在面临着的危险。此病一般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本文结合10例病例的护理和心理干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护理效果,对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阐述该类病例10例,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16~64岁,遭遇亲人(子女)突然亡故4例(男1例),高中生2例,初中生1例,婚姻遭遇2例,纠纷所致2例。病例中遭受打击后突然失语1例。病程1周~1个月。

1.2 收集信息资料

针对患者的创伤刺激,作出正确心理评估:(1)评估应激源的发生原因、种类、强度、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当时情景,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是否关系密切等。(2)评估精神状况:①意识状态、定向力、自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智、日常生活和饮食睡眠等。②认知活动。③情感: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④意志行为活动,有无自伤自杀言行。(3)评估患者心理应对能力,了解患者平时对待压力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式、所需时间。(4)了解患者病前性格特征。

1.3 护理方法

针对导致患者发生应激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侧重点的护理措施,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护理措施。重点在于:(1)保障患者安全;(2)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3)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期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具体如下。

1.3.1 安全护理 (1)提供安全舒适的修养环境,减少外界刺激,病房设施安全、光线柔和、整洁舒适。(2)置患者视线内观察。(3)杜绝房间内及患者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剪、绳索、玻璃等。病房定期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4)对有消极言行、自上自杀危险性高的患者加强心理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利用日常护理活动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逐步消除自杀观念。有严重自杀倾向患者要专人24 h严密监护。(5)加强夜间、清晨、节假日、外出活动时的安全护理。(6)患者有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冲动出走等行为时,专人看护,置单独病房,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7)对意识障碍的患者要重点观察其意识障碍的程度,防止坠床摔伤。(8)对自理缺陷的患者要做好基础护理,照顾好饮食起居,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并鼓励患者加强自主功能锻炼。

1.3.2 饮食护理 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常常不

思饮食或者拒食导致营养失调,必须保证患者正常的营养入量。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尽量满足其要求,吩咐家属陪护劝导进餐,可少量多餐,丰富饮食提高食欲。如拒食,或营养状况差者可鼻饲或给予经脉高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

1.3.3 睡眠护理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1)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2)创造利于休眠的环境帮助入睡,必要时家属陪护。(3)睡前使用暗示性语言诱导患者放松,如深慢呼吸、肌肉放松等。(4)避免谈论引起患者焦虑或不快的话题,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无噪音。(5)应用有效的镇静催眠药物保证睡眠。

1.3.4 药物治疗的护理 对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以药物进行对

症治疗。护理上应保证服药到口,确保药物按时按量服用,防止藏药、吐药。兴奋躁动的患者在使用氟哌定醇等药物后,要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摔倒和受伤。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1.3.5 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及早进行

心理干预,做好心理护理是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及早从创伤心理中解脱出来,避免更深一步的精神心理损害。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通过疏泄、支持、鼓励、指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和对不幸的反应,同时引导患者学习心得应对方式。

1.3.6 脱离应激源 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

神创伤的环境,家属可陪护,但不要让患者见到引起精神创伤的人、物或提及相关的话题,最大限度地避免进一步刺激和丧失。同时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干扰,或将患者单独置于病室,避免和其他患者接触,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创伤性体验。

1.3.7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主动接触患者,关爱、尊重患者,经常交谈,尽可能多的陪伴患者,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关怀、体谅、尊重、接纳患者。(2)耐心倾听患者诉说。(3)执行各项操作时耐心解释,减少刺激。(4)运用肢体语言的沟通技巧,传达关心和帮助。

1.3.8 支持性心理干预 (1)每日定时或不定时在护理活动中随时与患者交谈,保持密切接触。(2)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和自我应对方法。(3)对患者的感受表示认同、理解、支持和接纳,并告诉患者,对应激事件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4)对疾病的认识和指导: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解除思想顾虑,适当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帮助患者分析症状和导致不良心境的原因和危害性,认识到恶劣心境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处理和解决应激源。鼓励和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幸,正确面对现实。(5)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用患者可接受和可控制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以自我发泄如哭泣、走动等方式,可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参加各种工娱活动。(6)帮助患者学习应对不良事件的技能。在间歇期和患者情绪稳定后,教会患者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做好支持性治疗如,暗示治疗、行为矫正治疗等,使其增强治疗信心,并争取患者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帮助患者学会处理应激的各种积极有效的认知和行为技能,并能实际应用,如选择性遗忘、有意淡化创伤痛苦等,尽可能忘记创伤事件。转移患者对应激的注意力,以散步、运动、听音乐、看电视、交谈等形式分散感和转移患者对应激创伤的注意力。引导患者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事,不斤斤计较,学会放下得失,学会放弃和宽容,为人处世要豁达淡泊[1]。

1.3.9 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教育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减

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指导家属理解患者痛苦,既要关心尊重患者,又不能过分迁就或强制,教会家属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在生活中指导患者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信心,以利身心健康[2]。

2 结果

通过系统治疗护理和心理干预治疗,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随访结果:2例女性患者因车祸丧失子女而出现轻度焦虑抑郁情绪外,其余患者均正常。

3 体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压力大、车祸、突发事件的增多,应激事件相应增多,做好急性应激障碍的护理和心理干预,可使患者不良情感得到释放与疏泄,避免进一步的心理精神损害。及时有效的给患者以心理干预,给予患者精神安慰、支持、劝导、暗示,可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生活的信心,有效预防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疥疮;护理

Nursing of 1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FAN Hong-mei,ZHOU Xin

(Psychiatry Department,Wuhan Youfu Hospital,Wuhan 430023,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Methods In March 26, 2015 our department treated 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ith scabies, treatment and careful nursing. Results After 1 months, clinical cure was achieved. Conclusion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scabies patients nursing, to timely control psychiatric symptoms, establish a good nurse patient relationship, with cooperation. Inform the hospital scabies pati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revention, the launch of benefici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occup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roper exercise, improve the body resistance.

Key words:Schizophrenia; Scabies; Nursing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中医亦称“疥”。本病传播迅速,体征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皮疹多发于皮肤皱褶处,特别是。我科于2015年收治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疥疮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达到临床治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约20岁,2015年3月26日由“110”民警护送入院,诊断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以阳性症状为主。口服氯氮平 100 mg Bid,辅以心理治疗。1 w后,患者接触被动,问答基本切题,自知力部分恢复。4月2日洗澡时,当班护士发现患者全身散在红疹,指尖、胸腹、腹股沟内外侧及下肢尤重。科室请皮肤科专家会诊后诊断为疥疮。立即将患者隔离,以硫软膏涂抹颈部以下皮肤,早、晚各1次,连续3 d,期间患者不洗澡,不换衣服,第四天洗净药物,更换被服,1 w后再重复1次。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自知力的恢复,面对疥疮所带来的躯体不适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产生负性心理。护士应尊重其人格,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2饮食护理 患者在隔离期间活动减少及躯体不适,常出现食欲不振。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瘙痒症状。患者进餐时,护士应守护在旁,以免发生噎食等意外。

2.3大、小便护理 患者长期在外流浪,常随地大小便。隔离期间,为患者配备便器,指导患者大小便处理。该患者曾发生早晨拒食,经检查,原来是便秘所致。对便秘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抑郁和紧张情绪可能有助于便秘的治疗[1]。因此,隔离患者应督促饮水,护士仔细观察每日排便次数及患者症状体征,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2.4睡眠护理 疥疮患者皮肤瘙痒,遇热或夜间尤甚,及时修剪指甲,避免瘙抓感染脓疥。为患者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必要时可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睡眠。天气晴朗时护士单独带疥疮患者外出晒太阳,适当开展户外活动。

2.5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5.1护理人员在进行疥疮患者治疗时应采取戴筒帽及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衣等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5.2疥疮患者餐具用开水烫洗后再放入消毒柜消毒,专用。

2.5.3疥疮患者便器专人专用,用后以含氯消毒剂消毒。

2.5.4疥疮患者换下的被服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放置于污染仓库,注明时间,标识清楚,停用15 d,让疥虫及虫卵自然死亡。

2.6保护易感人群 精神患者为群居生活,未感染疥疮的患者勤换被服,可用硫磺皂淋浴洗澡,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可疑者予以隔离。组织患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工娱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强身健体。

2.7药物护理 ①督促患者精神病药物口服到胃,使其精神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②涂擦硫软膏时力度适中,症状严重部位加大硫软膏用量,尤其是皮肤皱褶处,仔细观察患者擦药后的效果,听取患者的主诉,及时与医生沟通。

2.8健康教育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的病情,改善自知力,缓解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作用[2]。该患者高中文化,随着自知力恢复,对精神疾病及疥疮的病因、治疗等相关知识有一定需求。护士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我们还在网上下载图片等资料供患者阅读,提高患者依从性。

3 体会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疥疮患者的护理,要及时控制精神症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配合,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告知住院患者疥疮临床表现及预防,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工娱活动,适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李岩.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96.

[2]余亚珍,宋娟,温小春,等.系统化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和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