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知识观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主义知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主义知识观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高中政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3-01

一 我国现阶段高中政治课程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课程是知识或学科”的课程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现代课程改革中,大致的思路是批判继承“课程是知识或学科”的课程观,提倡“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后一种课程观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性,更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新课程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就必须转变其知识观,开发本土的课程资源甚至是乡土的教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中获取学习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它也改变了依据单一学科知识的授课方式,更能体现综合性和交叉性,学习的经验是多元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或者是指定的,所以其更具有生成性、塑造性。

关注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就不能不提到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后现代主义对于教育中知识的理解,更强调内在的主观建构,而否认知识的外在客观性,否定真理作为知识本质的存在,否认基础主义的概念图式和理论体系,倡言返回常识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主张师生的平等对话,在教育过程的个体间以及个体和群体间的互动,个体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诠释和创造,重叙事而不是抽象概念符号的解析。

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也吸收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如放弃了以往以统一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原有的高度集中制课程管理政策不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不利于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不利于调动学校自身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学校特色,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丰富个性的培养。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编制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和学习兴趣的不同,依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水平设定了多种课程的内容标准和实施与评价的标准。后现代主义关注本土知识、关注学生生活、关注正式课程和学生所获得的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对我们的课程观有很大的启发,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方式。

二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影响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始终是其中的重点,抛开其他影响因素,单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高中政治课的实施,就必须考虑到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将从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两个方面谈谈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课程的设置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无论哪种课程观都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一定形式的课程设置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德育始终是课程设置的重点,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后现代主义否定知识的本质,以道德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它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就是相对的,是可以随着个人的经验而变化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其他学生不应该对某人的选择进行明确的是非判断,后现代主义不承认在当今社会有一套人们所公认的道德原则,因此它主张价值观是不可教的,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去中心化的价值观下,课程的设置会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无法做到稳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这对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它不利于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目标,高中政治课程是促进青少年在道德、思想、政治方面实现社会化的关键因素,高中政治课承担的功能目的之一就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品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倡导学校文化、学生文化的主动性,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自由,另一方面却消解了教师、知识的权威,传统的师道尊严固然不甚合理,但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适当的教师权威是必要的。后现代主义“没有人拥有真理”的反本质主义则从根本上消解了教师、知识的权威,也消解了高中政治教育的意义。在没有既定真理、权威的前提下,反本质主义的批判就是一种混乱,一种真正的自大和反叛,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政治教师不能以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组织教学活动,就无法实现其教育目标,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了。

三 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观,更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社会观,其思想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反本质的巨大颠覆思想必然与其美好人性的追求背道而驰。一个否定本质追求的人必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不能取得共识的社会,必然不能保证社会的自由,高中政治课程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任务,如果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的灾难将远远大于其启示。

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1、深基坑工程特点

随着城市中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深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深基坑的工程问题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基坑工程的规模、分部、数量急剧增加,特点主要如下:

(1)基坑工程技术和许多的因素紧密结合并综合应用。比如场地的勘察基坑施工、设计、监测等现场管理都会有着相互的影响。

(2)建筑逐渐的想高层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基坑工程也向着大面积、大深 度的方向发展,有的宽度和高度甚至有百米,这样会给施工的支撑系统造成很大的难度 。

(3)基坑支护工程事故频多,所以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无论基坑深浅都会造成频发事故并给国家建设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甚至影响着居民的安定生活 。

(4)基坑支护的形式具有着多样性,同时还具有各种优缺点和其适用范围。类似的地质条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需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的。

(5)工程的地质条件变的越来越差。城市建筑施工不像核电站、水电站一样能够在地域宽广的场地进行施工,选择好优越的施工场地需要根据城市的规划进行。这种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在一些沿海城市显得格外突出。在高水位、土多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条件下进 行基坑开挖 是非常 容易发生基坑失稳、土体滑 移、坑底隆起、桩体变位、支挡结构的严重漏水、流土现象等以至破坏建筑物、地下结构和线管的安全性能。

2、深基坑支护技术韵要求

在实际的工程中,为了确保其深基坑施工,支护结构必须经过科学的处理与设计,并使用合理安全的支护技术举措。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主要的作用是将基坑挖土的时候 能够把水和土挡住,保证基坑的开挖或周围基础施工的安全,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线管等都不得造成影响。支护结梅经常是临时的结构,在整个建筑工程完工之后,也会随之消失。所以,深基坑支护结构不但使工程顺利施工、保证基础安全,还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施工成本。

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基本的要求有:具有较为先进的科技,简单的构造,可靠的承受力, 基坑的围护体系可以起到真正的挡水挡土作用,基坑的四周边坡具有稳定性,基坑周边的建筑、底线线管还有道路等不遭受影响,在施工期间不要出现土质的变形、坍塌、沉陷或者移位造成的危害,基础施工中要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其他的措施,可以在地下水位之上进行,并且保护环境,经济需合理,施工安全也要得到保证。

施工的检测内容:需通过使用预应力锚杆来对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坡项的沉降、地下水的水位、接近建筑物还有街道周围的水平位移来进行检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坚持一天一次的进行检测,在基坑开挖完毕之后,且在变形减少时,才可以进行适当的把检测次数给减少,但是不能完全的不给予检测,要一直到支护工作完成为止。而且在开挖过程当中,基坑的顶部侧向位移要比开始开挖的深度高于2 5%,此刻就要加强观察力度,并且及时的采取措施来利于支护加固度。如果发现深基坑的顶部移位超标,地面会出现很大的裂缝,再锚桩支护的部分用补打锚杆的办法补救,在土质钉墙处尽量用加密型土钉,或者采用预应力打 入土钉的办法给予解决,以防事故扩大。

3、施工过程中的深基坑支护

3.1施工前期准备

施工前期一定要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项目开工前要制定专业的项目施工方案。并且 同时需及时的向上级报告。为了可以有效减小中间的时间差,监理过程一定得紧紧抓住审批回复并按 时退回到施工单位。紧接着,施工单位需要把签署的文件下达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这样施工工作才可以正式的进行开始。为了可以有效的让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出现的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处理解决,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检修找到解决方案。还需在施工前期记录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于之后产生的各类问题及时的做出有沟通交流。

3.2对施工过程加强控制

在工程的施工期间,要把安全施工和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对每一个的施工人员都必须进行生产施工的质量意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对于深基坑支护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安全人员要向在场的所有人进行安全交底。同时,还要严格的依照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组织设计与技术交底等地方进行施工。

4、建筑工程当中存在的深基坑支护问题

4.1 深基坑复杂的环境

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支护设计,但是因为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可能顾虑到实际建设中碰到各类问题,由于地质的调查覆盖程度不高,现实之中的涌水地层和软弱地层有可能侦查不到,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要多加的预防意外发生,实施既定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支护质量安全顺利。

4.2施工和设计不达标

由于设计工作者对施工的认识不足或者一时大意疏忽,在边坡施工设计的时候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情况虽然很少发生,但是也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其中主要的就是施工方在施工时,没有按照设计初衷和有关的规定要求,比如喷射混凝土养护时,混凝土没有按照要求给予合适的养护,没有达到建筑设计的刚度要求就直接进行深基坑支护建设,或者是土钉支护的过程中,锚杆没有到达设计强度等等问题,都是经常性遇到的。同时,对边坡面处理也不恰当,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以及施工方的负责人急功近利,基坑的正确的施工工序步骤要协调工作,不得盲目追求施工的进度,一味赶快,这样会给建筑的支护带来各类的 安全隐患。

4.3地下水对深基坑施工影响

在深基坑施工的支护与开挖中,地下水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给予足够的对待重视,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伴随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不断的增加,很多地方的基坑都会达到地下水位并且受着地下水的干扰,尤其是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以及在粉砂类地基中,经常性的会有地下水渗透 的灾难,很容易的给基坑施工带来工程上的危险。对于这基坑支护中的地下水上涌、渗水现象,需要提前的进行安排。

结束语

近些年来,为了可以适应当今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其在设计与理论以及施工当中逐渐建立其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适应各种条件下的施工要求以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革。设计者呗施工热源都要不断的对成果进行论证与比较,不断的改进调整,并逐步的实现具备有更加高科技的水平能力,从而加速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在国外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将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连续10周食用豆浆、豆腐等黄豆制成的食物,与另一组没有吃大量黄豆制品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记忆力测验成绩进步而且反应也变得更快。专家介绍,黄豆制品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对促进记忆力、预防失智症有一定帮助。

治疗牙周病可改善肝功能

日本一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炎患者携带牙周病致病菌的比例是健康者的近4倍,通过治疗牙周病,能够大幅改善肝功能。

虽然此前的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心脏病和脑中风存在一定关系,但是发现其与肝炎存在关联还是首次。研究小组负责人说:“为避免脂肪肝发展成肝炎,保持口腔卫生非常重要。”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炎患者无明显饮酒史,但他们的肝脏切片在组织学上的变化与酒精性肝炎很相似。在日本,每3名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是脂肪肝,其中10%至20%是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炎。横滨市立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小组在调查102名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炎患者的牙周病致病菌时,发现约有52%的人携带这种致病菌,这一比例是健康人的3.9倍。研究人员让肥胖的小鼠感染牙周病致病菌,3个月之后,它们的肝脏平均变大至原有水平的1.5倍,肝炎症状也有所恶化。

研究人员还对10名同时患牙周病和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炎的病人进行治疗,清除他们的牙石或用抗生素抑制牙龈炎症。3个月后,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基本都恢复正常。

空气污染增加心梗风险

法国研究人员综合以往多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呼吸受污染空气几天后,人们罹患心肌梗塞的几率会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空气污染地区居民患心梗的几率普遍稍高。这些污染缘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非常小的灰尘颗粒。研究人员查阅以往34份相关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研究对象人数从400人至30多万人不等。结果发现,每立方米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10微克,这一地区居民一周后遭遇心梗的几率增加1至3个百分点。

科学家们指出,人们呼吸受污染空气后,污染物的细小颗粒会抵达肺泡并随血液流动运至心脏。污染物还可能影响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能力,进而影响血压。

轻度脱水影响情绪思维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便是轻度脱水也能导致人们在情绪、思考能力和生理等方面出现变化。研究人员因此建议人们保证身体水分充足,避免脱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类行为实验室的研究者指出,轻度脱水是指体内水分流失约1.5%。研究者为相关试验招募了26名男性志愿者和25名女性志愿者,他们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0岁和23岁。这些健康的志愿者按要求进行运动,造成身体轻度脱水,然后由研究人员评估他们的警惕性、注意力、反应时间、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并将这些评估数据与志愿者正常情况下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轻度脱水会给人们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无论人们是否进行剧烈运动,轻度脱水都会造成同样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易受轻度脱水影响。她们的认知能力尽管不会出现明显波动,但会觉得所面对的问题变得更难。同时,她们还会感到头疼、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

年轻时睡眠质量差,年老时更易患老年痴呆症

一项新研究表明,年轻时睡眠质量差的人,年老时更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测试了100名45~80岁被观察者的睡眠情况后发现,失眠对人有着长期的影响。研究过程中,人的睡眠时间约为8小时,但实际平均为6.5小时,因为在夜间他们通常会中途醒来,睡眠中断。如果一个人每小时醒来5次以上,大脑就会有淀粉样蛋白斑积聚,并随着年龄增大,慢慢导致老年痴呆症。研究还发现,睡眠效率低的人也易患老年痴呆症。

玻璃炊具餐具安全性引关注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座谈会,探讨玻璃炊具、餐具的安全问题。中消协消费指导部主任张德志介绍了多起因为使用所谓耐热玻璃器皿爆炸导致伤人的事件。

玻璃炊具中,很多是不适合在微波炉和烤箱等高温环境中使用的,如果使用会造成爆裂,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目前市场上的玻璃器皿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标有“钢化耐热玻璃”等字样的玻璃器皿。所谓钢化玻璃是钠钙玻璃成型后,通过风冷、离子交换等方法,使机械强度和热冲击强度提高的强化玻璃,其实从本质上讲钢化玻璃不属于耐热玻璃。因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不要将钢化玻璃器皿放入微波炉或烤箱中使用。对于目前市场上玻璃器皿标注不明等不规范情况,首先是要明示,能否在高温环境中使用。其次,还要保障质量,有的产品质量是良莠不齐的,这样也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害。

据了解,为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参照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准备在我国实施加贴耐热玻璃制品标识的工作,目前已经制定出了相关管理办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保障消费者权益。

总发短信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

加拿大一项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显示,总发短信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更难接受新词汇。

研究人员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包括短信在内的各种阅读习惯。之后,研究人员向参试大学生展示了一组词汇,其中既有真实词汇,也有杜撰词汇。结果发现,手机短信对人们的语言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理解和接受词汇方面。研究人员表示,与更多阅读书籍、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印刷媒体的人相比,经常发短信的人对新词汇的反应速度更慢。

研究负责人表示,人们之所以接受更多的词汇,是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对不认识的词汇持包容态度。而新调查发现,大学生发短信越多,他们越容易拒绝更多的词汇,或否认这些词汇属于真实词汇的可能性。传统印刷媒体可以向人们展现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年轻人所发的口头语或白话式的短信,则无法做到这一点。阅读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以及对不同词汇的容忍度,还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新词汇的“破译能力”。

科学家找到去除炸薯条中致癌物的方法

篇4

    论文摘要: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由于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194. 

[3]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6. 

[4]勒于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篇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特征;比较;前景

        在西方哲学中,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关的还有后现代主义。通过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视野中澄清哲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而应该以哲学的基本方法为指导,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又借助于后现代主义对边缘、裂隙和空白的关注,探讨文本中曾经被忽视、被误解乃至被遗忘的因素,以完整地把握哲学的理论结构,以此不断澄明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哲学简述

        在19 世纪40 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后现代主义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涵义

        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19 世纪以来所有对现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流派或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特指西方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思潮:以拉康、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以罗蒂、奎因、戴维森、理查德·伯恩斯坦等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简单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 年代,并于70 与80 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来源

        苏珊·桑坦格、莱斯利·费德勒和易卜拉·哈桑等人在文学艺术领域倡导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某些压迫性方面的反抗,出现了肯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形成了现代规模和当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其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笔者在搜集各学者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具体有以下几点:1.唯意志论哲学。2.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3.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5.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6.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遗产。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及主要特征

        斯宾诺莎曾说,“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笔者主张将后现代主义划分为激进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简单地划分为(一)福柯及其知识系谱学与权力理论(二)罗蒂及其后哲学文化(三)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四)利奥塔及其知识合法化危机。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第一,反中心特征,即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第二,反本质特征,即反基础主义、反还原主义。第三,反整体特征,即主张差异性,反对同一性。第四,反理性特征,即消解理性租现代性。第五,反主体特征,即消解主体或主体性存在。

        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

        (一)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相同点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两者在当代的相遇根源于同一个目标,即两者都关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都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虽然两者在时空上相隔甚远,但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必然不期而遇。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

        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共性,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其各自的个性,即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点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本体论和共识,认为“存在就是差异”,一切都是文本的游戏。 

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哲学对象的转换,建构了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主张在实践中把握和理解本体、基础,同一性和差异性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其次,从认识论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有镜喻哲学倾向,其未能真正反映人的心灵特性,仅仅把心灵看成是反映客观实在的心灵的镜子。哲学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再次,从历史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或者把历史看成是“文本”、“文件记录”或者只强调社会结构之间的共时性转换成某一方面的特征,认为历史只能是断裂的、无连续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连续过程,其历史观同其本体论一样,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人的解放或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

        四、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

        (一)哲学的发展前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马克思哲学具有时代性,彰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时代性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时代特征、本质进行反思,对时代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包括立足于我们时代特有的问题和境遇,对中国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准确的透视和定位。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

        后现代主义于80 年代以后注重理论研究,有些派别也有了新的进展,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又给后现代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这正表明,后现代主义已大势已去,为了不至于衰亡,其中的许多派别在退场的同时,纷纷发生转化或转向,出现新派别。

       当然,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分化与衰落,并非指后现代主义彻底销声匿迹了,而是指作为一个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已雄风不再,但是,作为曾经领一时的思潮,它仍然会出现在人们的研究视域,仍值得人们去深刻反思,吸取它的合理之处。

        五、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一)哲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因而,继续推进哲学的中国化,运用中国化的哲学,将是2l 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化的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笔者认为,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从总体上讲是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其有合理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批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后现代主义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关心现实问题,紧跟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的信息,反对教条主义文本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总结

        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哲学是一座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必经

的思想桥梁,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当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现代化和“西化”、全球化和民族性等关系,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启示,凸现哲学的当代性,充分发挥哲学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詹姆逊:《与后现代主义》,参见《与现实》,2002 年第2期

[2] 俞吾金:《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264

[3]勤著.永远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年08月第1 版

[4] 徐飞著.《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01月第1 版

[5] 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 年

[6] [荷兰]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第12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 [法]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第211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8]赵光武,黄书进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3 年3 月第1 版

[9]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1 月第1 版

篇6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乃至全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传统的现代主义模式下,人们注重统一性、绝对性、权威性和控制性、有序性、线性。这些理念反映在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目标统一规划、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奴性、序列化排列教学方法的呆板、单调等。与之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等。

1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的教学现状,湖南大学姚利民、成黎明两位老师对湖南省5所大学的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总的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比如在教学方法上,有85.3%的大学教师或“有时”或“经常”或“总是”采用讲授法,搞一言堂。大学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忽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调查显示,仅有2.8%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为基础。

(2) 过分地制度化,主体性教学缺失。受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学课堂教学以知识传输为全部,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建立在两个假设上:假定教师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材承载的内容并能客观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假定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传授的内容。大学教师只是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教学的便利性选取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教授指定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发展需要。

(3) 教学关系僵化,缺乏人性成分。教师上课时背课本进教室,下课则匆忙离去,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甚至对立,缺乏民主、理解、信任的成分。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同一性、静止结构、二元对立的立场,它用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代替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真状态。从后现代主义思想可以得知,后现代主义将教育的本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如果教师和学生离开了交互关系,那么也就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身份,即孤立的教师角色和孤立的学生角色。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质上讲应该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并不断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可见,后现代主义教育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表现自己的思考,通过与对方的沟通最终达成和解(而非一致)。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也不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在活动中不断地成长的过程,是主动地参与和实践探究的过程。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

(1) 重新审视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上提出的基本主张:认为教育就是人的个性发展、自然发展,不用追求什么终极的教育目的,应对学校教育的目的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标,教育应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以及特长的培养,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主要体现为教育目标多元化、师生关系平等化、反学科中心倾向、课程类型和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等。

(2) 重新考量师生关系

我们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下重新考察了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生中的平等的首席者,强调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

(3) 转变教师角色

“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被视为教师的主要角色,从而教师也养成了唯我独尊、唯我是从的那种发号施令的思维定势。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的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双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识,因此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将课程与学生整合在一起,辅助学生在总的课程目标框架下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常现实的问题,在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导性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甚至亲身去体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遇到疑惑时,与教师展开对话交流,教师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下一步学习,或者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不再是将知识从教师手里传递和转移到学生手里,而是实现教学的“转变”──将课程内容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发展。

(4) 转变学生角色,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主体教育”,即为了抵抗物质主义的侵袭,在教育目的上它强调受教育者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个体性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他们承认学生是人,是完整的人,而绝非同一种标准的人。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求学生的统一、整齐,让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按同一进度和同一内容学习,并以同样的标准评价他们。在原有的不同起点上,要达到最终的统一目标当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分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4改革思路

根据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后现代主义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的观点,我们教师将成为学生、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我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作者和启迪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教学将一改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和以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变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参与,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由此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立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植根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

(2) 提倡师生平等互动,同为知识的创造者

借鉴后现代主义者多尔的观点: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应要求学生与其共同参与研究。我们将做到教师和学生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互相理解,并进行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表现为一群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辅的,从简单的传送者变成更具有难度的引导者,其创造性也将有更大的发挥。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不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其次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可质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以往我们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固定模式进行,因此表现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果比较差等状况,这也是触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所在,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倡导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转化智慧”

我们教师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转化智慧”,我们教师以自己具有的知识,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培养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教育观点而言,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教育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参考文献:

[1] 李三福.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1-23.

[2] 姚利民,成黎明. 期望与现实-大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37-40.

[3] 张丽萍,陈,陈风华. 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J]. 教学与管理,2006(9):5-6.

[4]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And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的。”“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理解;多元;经典童话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社会、政治、艺术、文学、教育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幼儿园语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在儿童童话世界的“统治地位”。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经典童话教学内容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解构和挑战,逐渐演变为部分编辑的创作蓝本,被改编成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进而改变了传统经典童话传递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解与多元的特征,探讨经典童话的改编过程,为经典童话的改编、幼儿园童话故事教材的选择以及故事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一、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及特征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期指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时盛行以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为人类大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破裂与失衡,全球化问题突出,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呼唤着一种新的范式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应运而生,对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图尔明在《回归宇宙论》中指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在适当的时候,从现代到后现代科学的转变将通过哲学和神学的相应变化来呼应。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许多研究者都试图对它进行定义,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它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确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释性,对事物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从客观到主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社会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对科技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或多方面的审视。它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过于相信人的理性,导致把科学知识尊为最高贵的知识,并最终演化为对科学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为一种工具的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相对的知识。因此它反对一元论、二元论,而倡导多元化与多重的价值观,对永恒的真理表示怀疑;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放弃了现象和本质、主观与客观之间二元对立的看法,放弃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视现实图景的表象和枝节,走向差异和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观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权威性,解构了权威和经典,激烈地批评了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断,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对文学、教育、课程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世界对教育的挑战之一便是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而经典童话作为儿童文学和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后现代视阈下经典童话的嬗变

童话的英文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灵;tale指故事,即童话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灵故事”。《辞海》中提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经典童话是指最具权威和典型性的童话,它们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淘汰,并从众多童话故事中得以保存下来。经典童话除了具备儿童文学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它独特的特征,在现代主义取向下,其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开头结尾、故事形态与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其中开头结尾模式化表现在以“从前”开始,以“从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态模式化也可以称为“类型化故事”,如“天鹅仙女型”“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经典童话的情节结构多采用三段式情节结构。二是传统化,即主题传统,主要包括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主题。

后现代主义要求经典童话摒弃现代主义取向下的模式化、传统化,从而走向理解与多元。目前,基于经典童话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许多的创作主体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和主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社会进步,经典童话的内容已经不具备时代的适应性及超越的导向性,传统的表现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模式,对经典童话的理解强调标准化和统一化,凸显了童话文本的封闭性和结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使经典童话呈现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并且要求我们尊重其差异性和多元性。具体表现为:后现代经典童话的内容与主题多元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绝对到相对,由“作家中心”到“读者中心”或从“文本中心”到“幼儿中心”,重视幼儿的主观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尔姆创作的后现代童话《白雪公主后传》中,王子虽然有着贵族的血统,但完全是一个猥琐无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这一改编后的童话完全将童话里所宣扬的善良最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主题彻底消解了,使经典童话的内容主题更加多元化。

(二)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走向多元叙事,叙事结构去中心化

经典童话的叙事方式是以总体性的宏大叙事方式为主,而经过改编的童话则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经典童话围绕一个中心,各个片段互相联系,呈现统一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使叙事结构去中心化,出现多中心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在童话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个中心,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打破了宏大叙事的传统惯例,全书虽然分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个独立片段,但读者很难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他声称碎片是他信赖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随意组合的一个集合体,各个片段相对独立,叙事结构多元化。

(三)情节与人物角色体现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人物更加写实生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现代主义从经典童话常发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实的情境)转向了现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幼儿的真实生活。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中生活,做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的事情。童话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现代社会背景之中,人物角色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这一场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儿联系自身的经验来理解经典童话。

(四)模式打破传统,结局凸显多重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使故事结局拥有多重可能性,读者通过“白组织”来理解经典童话,引起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引领读者以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解读童话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经典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故事的结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为白雪公主准备的“毒苹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为爱而死。这一故事结局彻底颠覆了读者对传统故事结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新形式给人独特的、全新的心理体验。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编的《三只小猪》甚至让读者看不到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五)内涵淡化道德说教功能,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

经典童话创立之初是用于培养儿童社会意识的,以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后现代主义改变了经典童话传统的认知范畴,即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断法则。它认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道德判断从绝对走向相对。因此,教师要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多元化的道德判断。在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极丑的丑小鸭因为其长相而受尽了折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参照《丑小鸭》创作的《真正的丑小鸭》中,故事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小鸭,但是它由自卑的鸭子变成了自信的小鸭子,通过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由此可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故事一改传统的道德判断方式,开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断法则来理解故事所表现的道德原则。

三、经典童话改编的未来:传承与超越

后现代主义使儿童文学更加多元化,关注儿童个体的文本解读和多元理解,使读者拥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一味地固守经典、迷信经典。然而,我们应当明确被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的经典童话,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结合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经典童话嬗变的探索,对于经典童话改编,应当做到传承经典与超越经典。

(一)传承经典

传承,就要继承经典童话的“经典味儿”。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经典童话因其过分强调童话故事的模式化和传统化,遭到“颠覆”,但“颠覆”并非灭亡。经典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表达力,它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惩恶扬善的普遍心理,传递给儿童发现、创造和维系爱与美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儿童文学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对经典童话进行改编时,要在注意“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汲取经典童话在人物选取、情节安排和价值传递等方面的精髓,让经典童话继续发光发热。

篇9

关键词:当代文学;后现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84-02

后现代主义是杂合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潮、流派、观念的一种体系,而这些思潮、流派、观念的背景和来源都是相异的。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完全独创新的文化思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它是一种能够折射出当代西方文化裂变征候的杂合体。反叛性和解构性是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理论特征,也就是说,它怀疑、批判、颠覆和消解了已经形成的各种权威性的传统理念、理论范式。

首先,颠覆了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指的是一种推崇知识与理智的主流文化思潮,其来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在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的巨大胜利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在近现代,人类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点,也就是说,理性主义取得了科学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同时还成为社会领域的最高价值标准。

科学拜物教是当性主义的恶性发展所导致的,而后现代主义对其持反对态度,它认为,虽然奴役、压抑的根源被科学理性所破除了,但是这种理性错误的解释了科学进步,从而使社会的精神裂变,使当代人精神世界沦落,因而,它又设置了新的奴役和压抑给人类精神。在这样的理念下,一种有道德价值的、创造性的多元价值观是后现代主义所强调和发展的,并对非理性主义大力倡导,颠覆、解构了现代性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指的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认为人类的知识、文化都具有某种绝对的理论基础的泛指。在本质上,西方传统哲学的目的是推演出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而这个推演的手段便是还原论,并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以这种基础为绝对的准则和依据的。然而,后现代主义对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强调,并对终极本体是世界存在的基础进行了根本性的否定,所以,后现代主义认为,基础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形而上的积习,必须会导致一种所谓的“权威话语”的垄断统治,从而使得“霸权主义”成为人类文化的最终走向。

最后,后现代主义破除了中心主义。基础主义规定着西方传统这些,同时,中心主义占据着西方主义传统哲学。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们尊崇的主体,并认为宇宙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到中世纪,上帝成为人们尊崇的主体,并认为宇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到了现代社会,认为,万事万物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在工具理性发展的影响下,人类中心主义愈演愈烈,并在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而不断增强,从而使得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而恰恰是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后现代主义提出,人作为实体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并不是与世界万物想独立的,它认为人已经“死亡”了;提倡对主客之分进行消解,对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进行破除,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中间,从而使一种自觉的反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得以体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在西方哲学思潮中,主体间性正逐渐替代主体性。

恰恰是以后现代文化为立场,批评家将“消解深度模式”和瓦解对现实的超越性信仰的价值取向赋予于本土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中,从而使后现代批评话语的齐声喧哗形成。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现实价值的尺度不断地冲击和嘲讽着新时期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理想,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我生存状态,并开始怀疑以“意义的寻觅”为基础的启蒙话语。在巨大的现实反差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后现代主义批评家进行着本能的拒斥,并开始对新时期文学的“人”的出发点开始怀疑,开始对商品社会的冲击所产生的的既定现实越来越认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后现代批评不再追求崇高与神圣,拒绝谈论历史、世界、对象、社会、人物,而乐意谈论语言、解构、生存、转换、替补,乐意捕捉并感受语言在能指和所指的无端角逐中带来的快慰,把批评还原为无限开放的语符形式中的一种高智商游戏。如果说,在文学告别狭隘的功利束缚的观念变革中,倡导游戏精神促进了批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自由的心态,那么,后现代主义批评中的游戏,则以人文理想的消解为代价,语言的能指滑动可以不负载任何意义的内涵。”检视一下当下许多后现代主义批评文本,诸如解构、平面感、去中心、消解深度模式、复制、情感零度、不确定性、零散化、碎片、文化工业、拼贴、时间缺失、颠覆在场、异端、散漫、曲解、变形、移置、反讽等话语随处可见。然而,这些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借挪式”的操作,因为它们几乎是直接移植于从西方后现论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后现代批评家正在试图直接参与所谓的“世界性”话语的对话过程,并与过去决裂,但从实际方面看,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文化失语”状态。然而后现代批评所面临的这中窘迫恰恰是通过从“自我失语”走向“文化失语”而表现出来的。

但是,中国后现代批评话语是直接从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挪移过来的,因而说,它是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从而使“文化失语”的处境进一步加剧。自上世纪起,陌生的异国话语便一直充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也就是说中国的评论界的思想几乎都是直接移植于西方,其中包括了经典人文主义批评话语、批评话语、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等。从而导致了我国文学批评界丧失了话语本位,从而使我国沦落到了一种“文化失语”的无根状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评论界虽然表面热闹,但却没有一种话语是土生土长来自本体的,平等地与西方理论话语对话的坚实文化基础已经丧失了。主要表现在:在这一时期,西方后现论话语成为批评家们的又一种非本体话语,他们在追赶当代世界新潮流时处于一种第三世界文化的“边缘焦虑”上,从而更加加剧了我国“文化失语”的困境,致使“浮躁症”频繁出现在了理论上。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新的文化土壤能否接纳和吸收它取决于它对本土文化阐释的有效性。对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我们应立足于这个标准,不能置本国本民族的实情于不顾而随意嵌套。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主义充分发展之后走向极端自我叛逆的结果。西方社会由于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现代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它的消解与颠覆只是一种自身的更新与激活机制。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依然还没有确立起现代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征途中。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产依然处于前现代,也就是准现代阶段。为了全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必须对科学思想与理性精神、主体观念与启蒙意识、真理尺度与价值理想的精神维度大力倡导和发扬。当今,关注与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知识分子选择理论话语的主要依据。由于中国对于这些观念十分缺乏,为了消解启蒙主义者们千呼万唤出来的现代价值观念而过早地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引入不仅能不帮助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反而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从上文所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滋生于异域的一股复杂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存在积极方面的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存在着。首先,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哲学性的反思,从而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给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中,非决定论被强调了,并在人们进行个性的张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方式的启发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主张多样性和差异性。其次,后现在主义彻底否定管理理性、基础、中心,这就是使在单一的逆向思维中,难以有效地控制人们走向极端相对主义之中,从而负面地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哲学文化思潮。因而,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悖论性格时,既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地品牌,从而有文化排外主义,同时,也不能良莠不分盲目随从,而是保持一种情形的学生批判眼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所应该具备的学术自觉,首先必须对曾有的失衡和放荒进行摆脱,然后在对文化本位进行减持的基础上,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地消化和吸收,从而使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形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2][英]阿兰・罗德威.展望后现代主义[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M].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5―516.

[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

[4]刑建昌.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话语[J].当代文坛,1998,(1).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知识的批判;后现代主义

批判性的知识在目 前如此多元化的世界里是不完备的,因此接受质疑与再批判是必须的。知识的批判与重建是以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体系为目标的,这就必然受到审视与诘难。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进一步通过崇尚乡土与地方性、推崇文本性直到追求反审美的愉悦四个方面来对建筑设计知识的批判与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诘难

后现代主义是作为新的批判性学术范式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是一场文化运动,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并从根本上消解了构科学要素和社会科学要素巾的核心。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原有认识,对现代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缺陷,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揭示与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各种领域之间的学科划界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因此,后现代主义冲破这些界限逐渐出现在建筑学与设计学中,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抛弃既往的现代主义功能布局设计,用后现代主义化的设计所取代。反映解构主义建筑的外部形象与形式优先的建筑形式,或是提供拼贴式建筑以反映复杂性与矛盾性。

2 崇尚乡土与地方性

就崇尚乡土与地方性本质上而言,地方性应涉及民族特征、传统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形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四方面。曾作为历史时代下的主体建筑文化的地方性建筑,在抗衡现代性的过程巾,将各种新思潮融合,向综合性和混杂的风格发展。人文主义和地域主义是地方性建筑带有传统的特性。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应将民族与社会利益作为指导,从而塑造高文化的亲和社区。从现代建筑的疏远感和非人性化的全球化趋势走出来。因此,地方性建筑人类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部分体现。另一方面,地方性建筑批判了现代建筑设计西方主流文化侵入和国际化模式。以维护固有文化品性为最终的目标,矛盾的处于旧价值体系交锋的困境中,只是变异和补偿的对传统的进行革,成某种联盟或共同风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世纪的一段时期中,受苏联影响政府控制建筑设计和建设,现代性的艺术、美学建筑被禁止,因为会被看做是资产阶级的颓废产物。但是,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滥用现代性科技下出现是修正式的批判,崇尚乡土与地方性人、自然和创造物的空间界限弥合起来,在设计作品之中融人传统、习俗、自然因素等。

3 推崇文本性

建筑设计事件和现象由每个创作行为与设计过程构成,也可以说是构成文本。文本性则指文本与其他文本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事物与其他事物也是相关的。C.詹克斯有“有文脉的=特定性+规划专家”的一个公式。“特定性”将规定性和统一目的性抛弃,防止了现代性理性决定论的发生,对文本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要重视,文本理解及二次解释的创造性是设计者本人应该予以诸多重视的。文本和理解者的视界被这个新视界包含了,同时提供了可能性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设计是一种历史和他者的参与,并且超越自己的视界。通过语言达到理解。而建筑的言语则包括:建筑位置、地貌与地形、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功能多样性与使用要求、使用者的特点、设计方法与策略、建筑形式与类型、工艺技术与材料,等等。因此,可以说建筑的存在本质就是文脉。因此,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模棱两可与暖昧不定,双重功能性元素,总体上不能一目了然,世代相传的等建筑设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韵律和方向不协调;“毗邻”东西的比例尺度的不同;堆砌和重叠对立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片断、断裂和折射方式的采用;脱开室内和室外,即建筑设计的文本性的充分映照。现代主义最激烈的批判是解构主义文本论批判,对解构建筑的文本性了解,我们可以从韦克斯纳视觉中心、巴黎维菜特公园规划设的设计作品中得到。

4 追求反审美的愉悦

不再追求艺术审美的优美愉悦形式是后现代主义审美,对永难企及之物与意义的缅怀不再凭借趣味上的共识去达成。审美形式的标新立异是后现代主义不断寻求的反叛权威陈说,凸显后现代知识的“表征危机”是被文化艺术与美学领域引发状况。追求反审美在以下几方面的表征:

4.1 平面感

为了获得审美的意义,要求阅读者对现代主义作品通过不断地阐释和发掘深入其意义深层。后现代主义作品对现代主义经典作品的意义不再提供,不需要寻找其作品的意义,语言符号背后没有隐藏深层意义。

4.2 断裂感

现代主义倾向个人记忆双元和历史传统的同时探讨。历史被后现代主义理解为只存在纯粹的幻影和形象。照片、文件、档案成了历史事件转换,过去已消失成历史,在非历史的当下,审美的断裂感需要从时间体验中去感受。

4.3 生活化

传统美学通常要求审美标准应有一定距离感,比如:距离说,移情说,典型论等,同时说明艺术与生活不等同,只有将艺术与人的现实生活距离化才能给人更好的审美感受。颠覆了传统美学观的后现代美学,距离感的消失是其根本特怔。当今世界创造了太多虚拟现实,使人们的真实和现实感丧失,被文本和类象所包围。同时,艺术作为权威核心随着渗入日常生活,兴盛大众商品文化,丧失了本源。这导致出现了时尚的生活化与流行艺术。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深入了生活化艺术。一些建筑师倡导,建筑与设计应学习拉斯维加斯。设计的灵性甚至可以荒诞、平庸、丑陋的生活化与商活化形象中获得,对其他人品味的领会和价值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段晓丹,杨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国建筑批评泛社会化现象浅析[J].室内设计.2009(1)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怀伟,高筠.以“批判的地域主义”拯救我们的建筑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