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是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人员还拿不出多少成熟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影响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只能生吞活剥国家的道德教育指导方针和写在文件里的德育基本原则及其规范体系。其次,是教育者的形象不佳。按照教育规律,没有教育者的为人师表形象,教育者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就没有教育,德育教学更是这样。一种成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始终是主导,被教育者是主体,主体是否愿意被主导,跟着主导走,重要的不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而是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身立教、言传身教。再次,是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机构和制度都不大健全,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作为道德理论教育,中职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中职德育必修课程进行的。这些课程由于其课程目标和标准的限制,涉及德育的内容实际上不很全面,并不能解决中职学生应当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一般来说,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都存在一定弊端,仅靠单独开设专门课程进行德育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德育问题是脱离其他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附加的内容,仅靠在各门课程中穿插德育理论内容,容易因教师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欠缺而无法将问题深入。
二、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作为改造学生的一种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和遵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原则,而且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课程的教学除了课堂讲解的方式以外,还必须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尝试在如下方法的结合中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演讲和客座演讲。教师可以用演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有关德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概况。例如,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的框架和模式,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等。教师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职业教育机构专职教师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联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实践情况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本校德育教师本身在抽象的德育理论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了解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相关理论。
第二,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某个德育主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记录讨论的情况并在全班做反馈报告。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辩论小组,设定一个辩论题目,让学生有时间收集相关的材料、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然后做一个正式的辩论。讨论和辩论都可以从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开始,例如温岭虐童案折射出新形势下幼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让学生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安排在每一部分政治理论的讲解之前进行,这样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讲解了德育理论以后,再让学生回顾以往的讨论、检讨和对照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强讨论的实际效果。
第三,角色扮演的情境训练和个人示范。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际案例,通过多人组合创式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所涉及的角色,像警察、肇事者、旁观路人、调查员等,从表情、服饰、姿态、礼貌用语、热情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考察和训练,并通过分组互相点评、教师点评等方式,纠正其不足之处并演示正确做法,是学生感受职业礼仪规范。教师也可以只提供案例事实的一个大概情况,以便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和设想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伦理问题,并大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富有创意的。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受教育者所在集体内的相互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和偏废的方面。凡是要求学生应当有的行为,教师本人应该首先具有这种行为,并且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活的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师、家长等人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性课程;目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62-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明确指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但目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体育能力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通过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来实现,在培养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仅靠显性课程还不能圆满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还需要体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有许多显性课程所不具有的作用。
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由于隐性课程具有的两面性,我们必须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
2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体育隐性课程要达到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对体育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论文的选题和进行中,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 研究内容
4.1体育隐性课程概述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感染。
体育隐性课程是相对于体育显性课程而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比较,有许多独特之处。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主题的心灵特性都是独异的,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读解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之外的。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式等。也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影响。
4.2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具有强迫性和被动性,学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教育。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本方面,隐性课程具有比显性课程更大的优势。
4.2.1对于学生行为的影响。杜威认为学习是学生必须靠自己才能干的事情,虽然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智力和自律精神,但是我们还应特别关注学习的态度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杜威把这些因素作为间接学习的一部分,并认为这种学习不能被放任自流。杜威认为许多教师只是重复教材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体育显性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体育隐性课程能有效地调节与学习效果相关联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隐性课程的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载体,在课堂和课堂以外的时空学生是否能培养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兴趣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引导学生行为。
4.2.2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目前高校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地在教室中由教师使用教材展开的。但是,借助这种教育所传授的,不仅是清楚的体系化的知识和技术本身,还包括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修养和学习。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以及课内外的言行举止,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都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知、情、义、行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只能通过相互交往,在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隐性课程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兴趣、爱好,处理问题的能力,处世哲学,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等,都会对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4.3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中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上,还应该通过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可以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动力系统,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从当代国外对隐蔽课程问题的研究来看,已不仅只重视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而且也开始注重有意图的安排和精心编制隐蔽课程。编制的隐蔽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其影响和作用的范围必须以预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南。
4.3.1围绕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纲要》和《标准》已经明确将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兴趣等隐性指标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评价范畴。体育课程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显性课程,还包含侧重于学生情意目标与个性品质发展的隐蔽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主管体育的校内领导重视体育工作,正确认识新时期体育课程,改变旧有教学观念,重视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从而加速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4.3.2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借助体育隐蔽课程的力量,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从而加速体育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布卢姆(Bloom)指出,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长期在体育隐蔽课程的影响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体育显性课程只是对于教材的重复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4.3.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育者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顺利实施。在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联系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实施体育隐性课程时应自始至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际关系和教师的言行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来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4.3.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由于每个个体的学识、兴趣、爱好等不同,个体对体育隐性课程所传递的经验会按自己独特的内部摄取机制进行选择或加工,从而获得自我需要的经验,因此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出求异性,因而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体育活动能力,发展个性。在深刻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在各方面刻苦努力,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4.4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
体育隐性课程的普遍性、隐藏性和两面性,要求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消除体育隐性课程的消极因素,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隐性课程的控制包括正面控制和反面控制。正面控制就是加大体育隐性课程积极因素的影响,反面控制就是减小体育隐性课程消极因素的影响。
4.4.1通过学校管理实现对隐性课程的有效控制。
4.4.1.1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校规、校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建设布局等等许多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则包括:校园体育传媒、学校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氛围、学校的体育制度等。针对体育隐性课程教育的潜移默化效果,学校应积极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可以把传统的校运动会转变成为“体育周”或“健康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体育专家举办一些体育论坛、体育讲座,让学生了解体育健身、体育道德、体育与人生、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举办适合全体学生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他们体会健身的快乐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如有体育比赛,可以邀请校外球队来校比赛,可以召集学生观看比赛,不仅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而且愉悦了学生的心理。学校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化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的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就本身来说就属于隐性课程的内容。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把体育隐性课程中积极的因素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4.1.2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兼顾严肃,避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方式,以免引起超限抑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融益智、健身、染情和添趣于一体。宜将传习式的、封闭式的体育教学,发展为创新式、开放式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教学活动,力求使本身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愿望。此外,体育教师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实现对隐性课程的控制,就必须通过对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来提高教学能力。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以及养成锻炼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促进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与发展。
4.4.1.3监督和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礼仪、品德、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属于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它在体育教学中将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评价,就是为了消除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例如,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看课或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体育教师的言行、仪表、举止、敬业精神、教学效果等情况,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4.4.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控制。体育教师可以是体育隐性课程的设计者,也可以是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者。所以,体育教师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把握相当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明白体育隐性课程的两面性,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避免体育隐性课程的消极因素。体育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通过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教学器材安排合理,安全有序,教师和蔼可亲,教学氛围轻松愉悦,教学比赛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舒适感、安全感、竞争感、进取感,并感到充满生机,跃跃欲试,从中获得教益,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5 结论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也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掌握体育项目技能、技术和技巧,而是提高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体育隐性课程与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体育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比体育显性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必须使用有效手段来控制隐性课程,更好地规划学校体育管理,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理论知识的提高等几方面需密切配合,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善提高体育隐性课程控制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123-125.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更新,运用多媒体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将多媒体与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相整合,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平台,优化学习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试图以中职幼师专业为例,尝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期应用于中职语文口语教学。
关键词 :信息化 口语交际 中职语文
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社会开放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明显增加,语言的交流价值也日趋体现,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当前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能促进沟通交流。中职生——一个面临就业即将踏上社会的群体,其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正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口语交际知识的匮乏和缺乏科学有效的口语训练,当前中职幼师学生的口语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普通话语音不标准,方言味道重,缺少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信心不强,不能积极主动交流沟通;语言组织能力差,表现力不强,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师学生的专业教学。而信息化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更便捷、更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1]调动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口语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教学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评价手段更加有效,使师生交流平台更加宽阔,可大大提高口语教学的成效。
然而,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需要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2]信息化教育的实现除了技术条件的准备外,还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和引领,通过“自主合作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等现代教学理念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生活和职业技能,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职业角色,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表达的自信心
俗话说:“言为心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沟通欲望是口语交际的前提条件。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困难和问题很多。因此,口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恐慌、害羞、胆怯、自卑等情绪障碍,采取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如:师生共同学唱《飞得更高》《仰望星空》《感恩的心》等非常受学生喜爱的励志歌曲和影视节目,在课前演唱,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加课堂活力;从热爱生活、热爱幼师专业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QQ群、微博话题入手,建立班级空间进行专题讨论,如“我为什么选择幼师专业”,“幼师专业的职业发展”,“如何与幼儿沟通交流”,“我最喜欢的明星”,“我最喜欢的影视剧角色”等,选择切近他们生活实际、符合专业特点的话题,打开他们的心结,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表达,大胆交流,畅所欲言,展示个性特色和自我风采,从中体会到沟通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加语言表达的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耐心引导,善于倾听,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打开心扉,真诚沟通,勇敢地交流,大胆地展示自我、表达个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普通话机器测试标准,利用软件平台,规范表达用语
以中职幼师专业为例,幼儿园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符合语言规范,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要念准字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别字;在词汇方面,要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也不要使用生造词汇;在语法方面,要避免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如果教师读错字音,用词随便,语病较多,对幼儿语言的学习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通过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取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也必须通过普通话测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因此,口语的规范性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要使中职幼师学生达到这一要求,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取得教师资格,就必须从入学伊始,就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习惯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在学习普通话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语音训练,利用普通话学习音频、视频资源、学习软件,根据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发音缺陷、方言问题进行专题教学,重点辅导。学生可在课后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坚持练习发音,形成同位互相纠正、同班共同纠正、师生互相纠正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机器普通话测试,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模拟测试,创设实际测试环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检测学习成果。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参加真实测试,则可以大大提高普通话的测试成绩和口语表达的规范性。
三、情境再现,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毕业后马上要面临择业,进入职场后也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交际环境。因此,在口语课堂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生活场景的口语交际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这样的训练突出了口语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根基。
以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为例,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许多虚拟的交际场景,如幼儿园面试应聘、幼儿教师的自我介绍、与孩子沟通的准备和语言技巧、幼儿园教学的课堂导入、小朋友之间争执调节、如何学会欣赏和鼓励孩子、当家长发生误解时等具体情境,并在我校幼儿园进行采访录像、实景提问,让学生直面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反复摸索、锻炼、提高。例如:进行自我介绍练习时,可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如何抓住自身特点,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地展现自我,注意神态自然大方、有条不紊,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全班分为4-6组,每组一位代表发言,一轮发言过后,请全班同学点评,每组给出一个分数,取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依次再进行2轮发言,看哪组得分最高。学生们在实践和点评中,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不断改进,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还可结合应聘中面试的问答,由两位学生扮演招聘人员,要求求职者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应答的心理素质。经过教学验证,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几次课程之后,学生的口语进步十分明显,许多上课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大胆地走上讲台,较好地完成了训练要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情境教学口语训练模式正是仅仅把握住了口语交际的这一基本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动画情景,复述表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诵儿歌、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师专业学生要走上工作岗位,除了要具备正常的口语交往能力,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诵读训练、故事讲述训练和教学口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难以在实践中充分实施,因此,可结合幼儿文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取优秀范例,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口语表达的技巧训练,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讲述的感染力,笔者搜集了许多经典故事儿歌的动画素材,在反复观看后,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设计导入语和提问、总结语,再针对其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润色、加工,找出文本中需要加强或变化的重点,例如语调、重音、音色、快慢的变化,表情、手势等态势语的运用,使讲述和表演更加完整、形式更加活泼有趣。在学生准备好后,分组来进行讲述或角色扮演,再由其他同学来点评打分,改进后可以再来展示。如此反复实践,使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许多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排演了童话剧,大家一起分工合作,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想象,将童话人物表演得有声有色,不仅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肢体语言和表演能力也得以提升。学生还将拍摄的故事、儿歌诵读和童话剧作品在校园网、班级空间、微博进行展示和评价,在协作、交流中充分体验学习和参与的快乐,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事实证明,口语课程既是一项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综合素质的实践锻炼。中职口语课程应着眼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其口语表达的愿望,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使中职学生更加自信走上工作岗位,更加规范、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更加游刃有余地适应人生的各项挑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注释: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4期,第26-28页。
篇4
摘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含义,以及它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关系,使体育教师能够有系统、有逻辑和有序地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技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技能的控制三个领域。在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从婴儿的成长发育入手,以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为研究目标,即从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入手,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探讨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些错误的理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以及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之浅。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规律的认识。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带来的作用如何没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教授适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体育内容,同时一个年龄阶段和下个年龄阶段间应该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学习过程一定要达到自动化阶段,便于技能的迁移和掌握,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应该体现出顺序性和可预见性。
二、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连降十多年,这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状况不乐观,比如小学上中考的内容、中考上达标的内容等等,为了达标不惜花很多时间去训练加强。这些都是违背运动、游戏、身体锻炼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绳、中长跑、跳远这些项目的达标只是一个测试指标,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测验学生的体质情况,并不是说开展体育课就是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学生想练习的项目不开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这样下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厌恶,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几乎无法表达,学生难以有愉快的体验。更严重地妨碍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运动技能学习
(一)定义
动作行为是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伞术语:包括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动作发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分类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程序性学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学习三个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是自动化,这是一种过渡学习。将外部信息通过内化建立起来。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是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以有意学习为主,但其间不能忽略无意学习的存在,相对于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在不经意间产生效果。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动作发展特征的知识也可用于确定一生中其他阶段的动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全面理解人在某个阶段的动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动作的发展顺序具有高的可预见性,了解这一发展顺序的老师以这些证据为基础准备课程和活动,以推动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按可预见性的发展顺序学习。比如在教学中,以发展的视角观察学生做动作时,教师会考虑是哪些因素使学生达到现在的动作状态,未来他们将发展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所以很难回答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理论阐述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发育差,所以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长。3-4年级的学生在动作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较大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较为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他们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3-4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范围也在扩大,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5-6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初中生身体发展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而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因此,初中生完成运动动作的精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学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初中生对情绪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发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一)针对小学
1.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以养护锻炼为重。小学生处于6―13岁的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着喜欢竞争,喜爱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1-2年级阶段,教师选择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时候运用情景教学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1-2年级学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将竞技内容教学化,发展跑、跳、爬、跃等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知觉等能力。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满乐趣、生动活泼、具有新奇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之中。
2.3-4年级的学生的体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大小肌肉群的,有组织、简单的组合活动。
3.5-6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发展体能(速度、平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体育课程的选择要关注能够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细动作能力的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一、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体能。二、根据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确定在某一阶段水平侧重发展的某些体能。
(二)针对初中生
1.中学生一般在12―19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他们的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已经逐渐集中,开始形成对某一项运动项目比较稳定的兴趣。所以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减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项目,增加某一项目学习的时间,为学生体验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改进、巩固、提高、运用过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期,体能与运动技能有了迅速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竞技运动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往往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初中阶段学习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田径、武术、游泳)这些课程可以加入到学习计划中去。但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能与运动技能还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要求,必须对所学习的竞技运动在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初中生的体能要求。
2.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与衔接
中小学阶段应该要发展五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但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练习的侧重点、强度等应该有所不同。儿童少年时期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大,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是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做基础,也就是发展柔韧素质同时结合力量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力量素质练习应该控制好运动负荷和练习的密度,据力量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指出:男生在12―15岁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7―13岁增长最快,所以在初中阶段发展力量素质最好。而儿童少年时期的耐力素质发展较慢,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男子在12―16岁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在18岁达到最高值,女子从13岁开始增长到最大值,这些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强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去进一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技能的学习中强化跳、爬、跃等活动能力。
六、结论
(一)体育课要以基本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基本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基本身体素质和主要的运动技能要贯穿始终。每个阶段要有基础和重点发展的项目,重视基础性学习,发展基本身体素质(速度、灵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础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二)重视技能迁移发生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中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迁移,比如课基本内容前的辅助、分解练习,都是希望产生迁移。同时学习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是无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为学另外一个技能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按计划地学。教师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怎样安排等都是有计划的,但是学生达到的恰恰是一种无意学习,如课的内容是学习前滚翻,那可以为日后学习前空翻服务,学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
参考文献: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利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的建构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领导者的言行、要求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映的感召力量。
从学校领导力的作用主体考察,领导力群体可以分为校级领导团队领导力、行政团队领导力、教师团队领导力、学生团队领导力。
(二)学校领导力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对象分析
一个学校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领导团队在整个学校的领导力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团队是决策的集体,在人的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每一位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所管理的工作绩效。良好的学校领导团队建设可以充分提高中层行政团队的行政效率,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协调好家校关系,对学生团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行政团队直接受校级领导团队的领导,并对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起着组织、协调、引领、管理等作用。学校的行政团队直接对校级领导负责,是联系和辅助教师团队的重要部门,以帮助教师团队更好地管理学生,对学生团队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它对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具有直接而强大的作用,而且它会通过组织要素的变革对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领导力产生影响,是校级领导团队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强弱是直接评定学校领导力的重要依据,对帮助并配合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不同群体领导力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各群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才能表现出来。学校总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即学校组织要素,大体主要包括:组织目标(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组织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等)、组织结构(学校部门、处室的设置与职能划分等)、组织程序(学校工作制度、规范和流程等)、组织技术(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组织文化(校风、学风、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等)。各群体要在以上六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运行条件下开展各群体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一)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培训群体类型的不同,将培训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课程,另一类为各群体特色课程。
通用课程适用于校级领导团队、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等,主要包括:职业素养类、角色认知及定位类、演讲与沟通能力类、团队协调与合作类、国学思想类、心理学类。
特色课程,主要是开设专属于不同群体团队的课程。一是针对校级领导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风险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创新发展类、战略管理类;二是针对行政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决策计划类、激励能力类、执行力类、压力与情绪管理类;三是针对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重点是班主任):授权意识与团队建设类、执行与决断力类、班级危机处理和控制力类、创意与激励类;四是针对学生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授权意识与角色定位类,执行与决断力类,计划、控制与危机处理类。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的培训形式
第一,课堂学习形式。即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学习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一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这是保证效果的基本条件。该课堂形式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学习新知识并控制学习进度。
二是模拟演练与趣味游戏,主要针对已经出现过的并且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的事件进行情境模拟。参训的学员进行具体事项应对的模拟演练,通过以特定案例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熟悉该类任务的组织运作,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和策划技巧。
三是案例讨论与经验分享,通过培训教师与参训主体之间围绕特定主题,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每次主题确定后,要选择能体现培训目标并且受训人员感兴趣的案例展开讨论,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该形式的优点在于:受训人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鼓钍苎等嗽被极思考,有利于能力的开发和经验的交流。
四是设定项目,让参训人员通过特定的项目进行实践。参训人员和他的团队,经过团体协作选定课题,针对调查出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调查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方向。
第二,拓展训练设置。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主要借助于各种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营造各种氛围,通过各种巧妙安排的趣味项目(游戏),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而让学员在轻松的气氛中确立相关理念,从中感悟到活动项目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培训群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拓展训练形式及内容。这一环节是领导力课程学习的延伸,尤为重要。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实战训练,使学员了解领导力的内涵、领导者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立和巩固领导意识、关注领导力的各种行为,并引导学员积极自我反思,发现领导实践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都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提升团体和个人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学校不同群体的领导力课程并进行实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篇6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 高校 大学生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0-01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高校大学毕业生队伍在不断扩大,但面对市场需求,社会竞争越演越烈,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就业指导课在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现状
针对当今社会竞争力较为激烈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也开展了很多的活动,特别是针对性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很多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但从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指导理念,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时间短,大部分学校仅仅是在临近毕业前开始一些课程,并没有开展全程性职业教育;二是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内容不充实、知识滞后、理论指导性与实用性不强;三是在对就业指导课的传授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并不高。
二、就业指导课开设的作用
(一)是社会就业的发展所需
面对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开放搞活的情况下,传统的分配制已经被打破,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了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对此,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可以将时代的变迁、市场的需求及时的指导给毕业生,让学生们能够认清社会形势,正确选择工作岗位。
(二)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就业指导课是社会就业形势的集中体现,毕业生作为高校成果的体现,成果的输出情况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指导课的全程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生源质和量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三)可以有效、合理的调配人才资源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加大,高校是人才输送和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高校就业指导课就可以起到很大的调配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更适合的进行择业。
三、就业指导课开展全程性职业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
就业指导课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高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就业率,高校领导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要应充分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配备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建立良好的课程运行机制,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条件。
(二)开展全程化的教学体系
高校必须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大纲,明确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教学目标,开展全程化的教学体系。如高校可以将就业指导课融入到各个年级,根据不同年级的特色和侧重点,将就业信息正确的指导给大学生,将原本突击式的就业指导工作转变为大学三年或是四年的全程指导,大一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的意识;大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大三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大四搜索毕业信息,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三)增强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要根据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摒弃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加强校企合作,将大学生输送到知名的中小企业开展定向实习工作,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就业指导的现场讲堂,建立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大学生对求职信息的需求,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课。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正确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纠正学生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宏伟;浅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2期
篇7
关键词中英两国 体育课程 比较 启示
1999年6月,中央下达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目的是为了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该决定指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加强结构和内容的搭建,同时下达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指令。2011年6月,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也成立了关于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课题组,开始编写相关的体育课程标准。同年9月,新课标开始实施。
英国的体育教学起步较早,在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就颁布了《1997教育法案》,对英国各课程实行了资格管理。次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要求开设资格与课程局,针对英国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1999年8月,该部门全面完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并向教育大臣提交了最终研究报告。1999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2000年9月正式推行新课标,所有公立中小学必须立刻执行,其中体育课程新课标也在其中。
一、中英两国体育教学比较
1.中英两国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近年来,体育与健康成为了我国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健康第一”的思想也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新课标中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相关课程,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高中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但高中学校对体育与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视。新课标中对该课程有着详细的定义,指出这是一门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课程,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强,已成为了一门锻炼身体并增强学生体能的重要课程。
英国的基础教育是以“新英国国家课程”为指导的,该课程是一套专为中小学生定制的,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体系同时具备法律效应的课程,其中还规定了学校提交教学报告的方式。参与制定该课程的学者指出,认定一套课程是否有效的标准不只在于其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课程也需要得到其他群体的认可。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体制,更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体育观念深入人心。“新英国国家课程”具有非常大的变通性,它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这项规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两国的课程性质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课程是以健康为宗旨,而英国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两国虽然课程性质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服务。但教学性质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同导致学生思维、综合素质有所不同。因此,接下来我国体育教学的重点将是如何协调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2.中英两国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比较
我国的新课标中将体育课程的中心思想分为课程和理念两个部分,其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适应力。此外,还对体育学习领域进行了划分,分为了参与、技能、身心健康等几个部分。
英国18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指出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精神、体制、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更好的体能应对未来的工作。英国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各种体能特征都是体育教育的依据,依照学生的特征量身打造一套基础课程。英国教育局认为体育教育是英国学生享有的一种权利,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课程。
从两国的课程价值目标比较可知,我国的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但是从目前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来看,仍然不能完全体现体育教育的应有价值。我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也应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英国的体育教学目标重点强调学生精神、道德方面的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在锻炼学生身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中英两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比较
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有五个领域、六项水平,分别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结果进行了规定。而英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分为学习纲要和目标,其中分别阐明了学生要学什么和参加什么活动,以及参与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从中英两国体育课程内容来看,英国的学习纲要和目标更加详细一些,其中还有细编的教学大纲和细则供教师参考。我国的教学内容则简单一些,给了师生更大的主动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很不相同,如果一定要求各地执行统一的教学标准,对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我们一味照搬英国的教学内容,那么很难控制全体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对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反而是不利的。
英国体育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计划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课标还规定了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开展竞赛性活动,以激励学生的学习。2002年10月,布莱尔政府发起了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技运动,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出高体育水平的学生。2006年,已经有75%的学生参与了竞赛活动,2007年达到了85%,都已达到规定的标准,且在以后的几年人数也有一定的增长。此外,英国政府还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对体育教育出台了更为详细的大纲,使得体育课程更加的规范,让广大师生更加有法可依。
4.中英两国课程实施与督导比较
目前来看,不管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没有统一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监控手段对课程进行规范,且部分课程设计存在缺陷性问题,这都导致了体育课程评价无法顺利实施。2013年,英国《独立报》称英国中小学的考试频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各学校院长纷纷表示希望能结束政府的考试制度。由此可见每一个课程标准在推行之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英国体育课程实施中得到一些启示。英国资格与课程局是获得英国教育局授权的专门对国家课程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机构,每年他们都会公布英国课程实施与调查的报告,也会公布考试情况。除此之外,该机构还规定了学校也需要向家长提交书面报告,其中包括学生的考试情况、学生在校的表现、学校在全国的排名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让家长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让全社会来监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便于对课程的修正和改进。我国于2001年已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2007年4月和2013年5月下发了新课标修订和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但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规范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情况。因此,形成一个制度性的信息监测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政府、师生、家长共同监督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英两国体育课程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1.英国体育课程设置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英国体育课程在课程划分、工作内容规定、从业人员要求等方面都有着更加系统的规定,对我国也有重要启示。
(1)课程划分细致
英国的课程划分非常的细致,不仅有对教师的职业规范,还强调了从业人员的服务和组织管理能力,要求从业人员专一多能,在技术、领导等方面都能符合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内容规定上稍显复杂,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清晰地认识职业能力,并做好培训和鉴定的工作。而我国的划分则表现在概念性较强,只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没有对其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进行规定。从这方面来说忽略了学生其他的技能培养,对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是不利的。
(2)工作内容规定具体
英国体育课程在工作内容规定上具体性比较强,不仅按时进行反馈,在准备阶段及评估阶段也都做出了规定。而我国只对工作中的内容进行规定,没有对前期的准备和后续的评估进行规定,这对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工作能力是不利的。从这方面来说,英国体育课程还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3)从业人员要求高
英国的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体育教师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在相关知识要求上,课标将知识点罗列得很详尽,而且更加强调让学生掌握变通能力,能够将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而我国的课标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略显不足,只是强调技能要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在相关知识要求上只是大块罗列,没有具体的操作性与运用性指导。
2.英国体育课程设置给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借鉴英国体育课程规范,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新课标体系,使之更加具体化,同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1)规范体育课程的标准制定
在定制标准前,应多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对体育课程发展的了解以及对教师的技能要求,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更强指导性的标准,为从业人员提供详实的操作步骤,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又有利于挑选更为优秀的从业人才。此外,还要严格规定《标准》中的考核鉴定程序,加强权威性构建,使之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标准。
(2)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体育产业的本质也是服务性行业,教师教导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其他的技能。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与服务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问题,这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尽管在《标准》中对相关工作要求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定,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仍需要从业人员加强对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培养,并引起重视,为学生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3)注重从业人员的工作考核
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从业人员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对事前准备和事后反馈并没有名文规定。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的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指导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4)加强对技能标准的规定
关于技能标准的要求,需要更加的详细化和具体化,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掌握学习要求,在考核上也有章可循,避免了考核中考评人员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影响结果的公正。
(5)完善知识点内容
在知识点内容上,应该更加的精细化,最好能将每个知识点都明确标注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育技能,避免出现在学习中没有主次的情况,同时也节约了师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要熟练运用,所以在知识点内容的完善上还要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进行规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我国与英国的体育课程在性质、内容、目标、督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我国体育课程设计上,可以以两国的课程对比情况为基准,找出我国的优势与不足,吸取英国优秀的课程设计来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王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发展30年回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6).
[2] 毛振明.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 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4]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2).
[5] 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运动,2010(11).
篇8
关键词:小学,一堂体育课 , 素质 , 能力,用心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is for all the students basic activities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ina's education policy is to cultivate virtue, wisdom, body develops in the round, with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of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not only before, which require us to have a sports teacher, not only require a high degree of dedication to work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must have a rich theory knowledge, the many kinds of teaching ability, constantly upd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 so that the students for the sports this course and to learn.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a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ability, the heart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上好一堂体育课,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评价的标准。新课标下该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呢?对此,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观点是:
首先就要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一般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要有任教体育学科的能力要求,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责任感、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应该“用心”去投入,即用心去理解《新课标》,落实课程理念。在新课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什么是《新课标》?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三、打破常规、树立新意,用心去设计教法和布置场地器材。在有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布置教学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实现《标准》目标的必要保证。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体育教师要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相信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勤,定能补拙”。 四、用心去让每个同学们都能够“动”起来。一堂好的体育课,自然应是学生尽情运动,课上生龙活虎,并伴有对下一节课的渴望……今天的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活动的样式多样化了,活动的空间扩大了,活动的时间增多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必须坚持让同学们动起来,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我们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改革中,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五、 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要求。由于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差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要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平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要确定层次水平目标,寻求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有始有终,注重“放松活动”
篇9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单一而导致课程评价功能的不足,着眼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整体观,提出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涉及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并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分析探讨对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以及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研究与分析,摸索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评价
一、研究背景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运动情况、体育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课堂中的身体锻炼和表现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高中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1978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体育课考核标准有具体的表述。由于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在试行中如不符合本地情况,可参照大纲中的项目标准,制定出本地区的考核项目和标准。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基本性质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捷而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对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思想、心理、能力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四是评价的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普通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创新精神的需求,提高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表述是:“考核评定成绩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的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评定。教学内容中,凡可进行定量测验的(主要是跑、跳、投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应进行阶段性的测验,认真记录成绩。这些记录是判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依据,也是了解和评价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综合素质的参考数据。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信心,每学期评定一次成绩,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等级评定。”
四、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我个人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制定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结合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的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等特点,在教学之初就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要本着“跳一跳能够摘着桃子”的目的,制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目标。第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体育课程评价可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幅度,身体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基础知识掌握、努力程度,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会更客观、合理,再者,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体育、关心体育的过程。第三;突出课程评价内容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的评价,如体育态度、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特点安全隐患安全对策
体育课的本质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如果体育课教学忽视安全与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甚至造成终身的残疾,因此, 体育课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安全教教育,切实加强安全施,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课程特点
小学体育的授课对象是7~11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身体发育快速增长,但是骨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骨骼变形。我国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隐患
1 安全意识淡薄
作为小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还未完全成熟,在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和主要内容授课过程中,常有学生不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准备活动,致使在接下来做大肢体运动时造成肌肉拉伤事件,对有些危险性的器材,学生不按照教师要求摆放和操作。如在掷标枪教学中,由于标枪器材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要远离标枪落点范围,但常有学生不遵从教师口令,擅自活动,据有关报道,长春一所小学,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标枪刺中一学生小腿,险些造成生命危险;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还存在松散管理,“放羊”式的课程屡见不鲜,也是造成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体育场地的安全性
体育课程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和体育器材,有研究表明,城市中30%的小学场地不符合国家标准,而在农村不达标的场地超过50%以上,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这种差距就更为明显,由于场地的不规范,势必造成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这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
3 学生安全知识匮乏
据有关调查指出,小学生体育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同时,有学生为了追求“刺激”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常常伴有危险性的动作。对于体育课,训练内容不同,使用器材不同,注意事项也应有所不同。在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要准备好符合要求的海面垫子;在跳箱和鞍马训练时,要有老师在一侧做好保护;跳远训练时,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助跑、起跳、跳后落入沙坑;进行投掷训练时,要按照教师的口令行动,不可有丝毫大意;在短跑训练中,要按照规则进行,因为人在冲向终点时,人体的冲量很大,如果不按照规则,易发生学生之间冲撞,造成身体伤害。
三、存在隐患的安全对策
1 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尤其是小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如有的小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学生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尤其是小学生在运动时出现类似的动作更加危险,如学生跑步时,如果被后面的学生推倒,等等。在小学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感,他们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时常地提醒学生那些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提醒并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 教学内容要合理,运动负荷适宜
小学生的肌纤维较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力量素质较差,只适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而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则会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在小学适宜安排一些速度性的运动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3 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
由于场地、器材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如场地方面不平整、过硬、有沙石等; 由于器械的安装的不稳固,器械上锈,老化等。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场地、器械进行检查,预防由于场地、器械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
4 建立小学生病史档案
对小学生建立病史档案,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学校应建立学生的病史档案,将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名单交到体育教师手中,例如,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脆骨病等。避免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由于参与剧烈运动而引发的伤害。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病史的保密工作,可以对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开展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并配备运动损伤处置药品与设备等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5 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准备活动既要有一般性的活动,活动肩、膝、踝关节,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如在进行技巧类练习时。除了一般的肢体伸展活动外,还要安排头、颈、腰、腹等部位的活动。另外,准备活动要有新鲜感.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准备好,提高对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预防。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体育课的课前设计上、课中的组织管理上、课后放松调整上,教师都应留心观察,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永琴.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12).
[2]岳安生.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