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范文
时间:2023-03-26 05: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急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为更好地认识该病,特将近几年来收治幼儿急疹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患儿,排除药物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而确诊为幼儿急疹,男31例(57.41%),女23例(42.59%),年龄4~24个月,其中6~8个月38例(70.37%)。门诊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收治45例(83.33%),风疹2例(3.70%),药物疹3例(5.56%),发热待查4例(7.41%)。
1.2 诊断依据(1)婴幼儿时期;(2)发热1~5天,体温多达39℃或更高;(3)热退后出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天。
1.3 临床表现
1.3.1 症状54例均有发热,大多数为骤起发热,体温38.9℃~40.5℃49例(90.74%),38.0℃~38.8℃5例(9.26%);无前驱症状41例(75.93%),有前驱症状者13例(24.07%,表现为轻度流涕、咳嗽、呕吐、腹泻等)。平均热程3~5天。除食欲不振及个别轻度烦躁、不适以外,患儿多精神良好。
1.3.2 体征主要表现为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以枕部淋巴结肿大多见,共49例(90.74%),淋巴结直径约3~6mm,质软、活动、无压痛,多在发热同时扪及,少数随病程进展可扪及或逐渐增大,咽部充血轻~中度28例(51.85%)。
1.3.3 皮疹特点体温下降后出疹。体温下降时出疹14例(25.93%),体温下降至正常后1~4h内出疹者27例(50.00%),5~10h内出疹者13例(24.07%)。皮疹均为玫瑰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5mm,压之褪色,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面、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h内皮疹出满,皮疹消退时间为2~3天,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1.3.4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1~15.2)×109/L,淋巴细胞0.30~0.82,>0.60者30例(55.56%)。
2 治 疗
诊断前使用抗生素41例,且静脉用药22例,诊断后停用抗生素,抗病毒支持治疗,其中1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
3 结 果
54例患儿均痊愈。
4 讨 论
幼儿急疹一般认为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现已证明其病原体是疱疹病毒6型(HHV6)。从出生至5个月婴儿的HHV6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6个月以后抗体阳性率开始升高,据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布情况判定,多数人在乳幼儿时期就已感染了这种病毒,6月~1岁的婴儿抗体阳性率高达80%以上,1~2岁的幼儿抗体阳性率可达100%[1,2]。表明HHV6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本组病例均是2岁以内患儿,6个月以内发病的占72%。本资料无高热惊厥患儿。另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发热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儿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和过度治疗。笔者认为,患儿年龄3岁以内,在春秋季发病,骤起高热,持续2~3天不退,一般精神状况良好,如初次发热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
治疗上,本组幼儿急疹多发生于患儿急诊,主要原因是医生未意识到本病,其次未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家属较紧张,医生迫于压力对急诊病人采用静脉抗生素用药。1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用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说明本病可自愈,仅对症治疗即可。医生可告知家长本病发热日程和热退疹出的可能性,以及此病的良性经过。在治疗方面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尽量多饮含维生素C的果汁,当体温升至38.5℃以上时,可服用解热药,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一方面做到临床合理用药,另一方面减少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静脉炎的发生。
本病热程在5天内,无全身中毒症状,伴随症状少而轻,与其他发热待查疾病易区分,但国外有报道,HHV-6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应予以重视。出疹期需与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风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枕部、耳后淋巴结亦肿大,但风疹好发于学龄儿童,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发热较轻,出疹时间相对较早,多在发热1~2天出疹且很快遍及全身,皮疹稀疏,手足心可有皮疹。药疹与用药有关,形态各异,分布范围较广泛,停药后皮疹渐消退,继续用药则加重。
幼儿急疹具有自愈性,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并适当应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补充足量水分,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蓝根或抗病毒口服液等;发生惊厥时可给予镇静剂;腹泻时,可给予止泻及助消化药,慎用抗生素,以免产生皮疹混淆诊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幼儿急疹;皮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得过此病,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共治疗幼儿急疹5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个月~1岁5个月,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均为散发。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有发热,体温38℃~40.1℃,发热时间3~5天,均为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以面部和躯干多见。其中伴颈或枕或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11例,伴流涕13例,伴咳嗽8例,伴腹泻10例,出现高热惊厥1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109/L ~12.2×109/L,其中正常36例,升高7例,降低13例,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32例,中性粒细胞为主24例。
1.3 治疗 本组38例一般情况较好患儿门诊治疗,18例一般情况较差患儿或伴随症状较重者住院治疗。
1.3.1 一般治疗 患儿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多饮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1.3.2 对症治疗 降温:体温高于38.5℃者口服泰诺林或臣功再欣,低于38.5℃者予物理降温;伴流涕者口服小儿感冒颗粒或抗感颗粒;伴咳嗽者口服小儿清肺冲剂或沐舒坦糖浆;伴腹泻者口服思密达、妈咪爱;伴脱水者予补液治疗;高热惊厥1例予安定静推及吸氧。
1.3.3 抗病毒及抗菌药应用情况 3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者静脉用头孢噻肟钠;9例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明显增高者应用了抗病毒药:8例口服新博林,1例静脉用阿昔洛韦。
1.4 结果 经上述治疗、观察,5~9天均痊愈。
2 讨论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目前已确认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引起本病的病因[1]。其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2)骤起高热,而其他临床症状较轻;(3)可伴有颈、 枕、 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4)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5)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以面部和躯干多见。
幼儿急疹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1]。但是大多数患儿均应用了抗病毒药或抗菌药或二者兼用,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病毒分离及相关抗体检测在许多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故幼儿急疹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缺乏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证据,在出疹前难以做出诊断,早期往往以“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病”等治疗,甚至误诊,不可避免地造成误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本组56例患儿中,有25例在院外应用抗生素,3例院内应用了抗生素。其中1例误诊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例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均在外院用了两联较高档抗生素。(2)幼儿急疹热程3~5天,相对较长,多为高热,且患儿均为婴幼儿,许多家长超过24h患儿仍发热就焦虑不安,给医师施加压力,要求用“好药”,也是造成临床滥用药的一个因素。(3)幼儿急疹部分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往往成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早期诊断本病是防止滥用药的关键,一方面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本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信心,避免患儿家属造成的压力干扰。其次是简化、普及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病毒分离及相关抗体检测,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早期诊断依据。
篇3
讲述人:冬冬妈妈
宝宝:冬冬
病因:幼儿急疹
生病年龄:6个月
第一晚:彻夜难眠
冬冬6个月时突然高烧到38.7℃。这是他第—次生病,我仔细观察了—下,冬冬除了发烧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我想起在《育儿百科》书里看到的关于幼儿急疹的描述,加上前些天我们小区里有宝宝得了这个病,所以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冬冬得的是幼儿急疹。加上天色已晚,我打算观察一晚上看看情况,再决定去不去医院。
我先给冬冬贴退热贴,体温下降不明显,再一量体温,已经飙升到39.5℃。冬冬奶奶着急了,说你们不带他去医院,也不能这么烧着啊,应该捂一捂发一发汗。幸好我还有些常识,知道宝宝发烧捂不得,我一边跟奶奶解释,一边给冬冬洗了个澡,把体温降到了38.5℃,老人看到体温降了,也就将信将疑地不提意见了。经过这番折腾,冬冬累得睡着了,我可不敢睡,跟老公轮流照看宝宝,两小时一轮换,用温水给宝宝擦洗手脚,继续物理降温。
第二天:跟高烧作斗争
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早上宝宝的体温维持在38.7℃左右,精神也还好,我寻思带宝宝去医院容易交叉感染,既然没有别的症状,就继续观察。可是吃过早饭,宝宝的体温又升到了39.5℃,我心里有些急,但还是决定先给宝宝吃退烧药看看,于是给他滴了一管泰诺林。我又打电话给小区里生病宝宝的妈妈,询问他们家孩子的症状,了解得越多,我越肯定冬冬血亥就是得了幼儿急疹。所以,我一边给宝宝物理、药物退烧,一边观察他的精神状况,多给他喂奶、喝水,尽量让他安静、多休息,就这样又撑了一天。
第三天:烧退疹出
第三天的早上,冬冬的体温还是在39℃徘徊,胃口也不太好。我心里直敲鼓,一边盼着宝宝“出疹”,一边想着如果明天还没出疹、还发烧就一定带他去医院。这种感觉简直就像内心里两个我在交战。
终于,第三天的晚上,冬冬的烧慢慢退了,我掀开衣服一看,密密麻麻的小红疹子就像是跟我们报喜:我病完啦!疹子过了两天也就退了,这是初为父母之后第—次实战考验,虽然我累得不行,但还是暗自钦佩自己的淡定,最有意思的是,冬冬奶奶看到一切都应验了我说的话,感叹道:“原来你看的这些书还这么有用呢!”
专家答疑
作为父母有什么办法能判断宝宝是不是患了幼儿急疹呢?
幼儿急疹的典型特点是突然高烧、烧退疹出。宝宝可能突然间发烧38~39℃,高热会持续三四天。有些宝宝还会腹泻,大多数宝宝会同时出现咳嗽,看上去就像感冒了。退烧后,宝宝的全身会发出像痱子一样的小红疹子,两三天后自然消退。
小宝宝一定会得幼儿急疹吗?
大部分宝宝会得,并不是全部,幼儿急疹最容易出现在6个月到2岁的宝宝身上,主要是因为宝宝在6个月后,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很容易感染引起幼儿急疹的疱疹病毒。
幼儿急疹都会发烧吗?
是的。绝大多数宝宝会高烧3~4天,体温在38~39℃之间,但也有个别宝宝只是低烧。幼儿急疹引起的高烧并不可怕,因为它不会带来并发症。但是宝宝年龄小,高热有可能引发惊厥,所以要做好退热工作。
·物理降温:给宝宝洗温水浴;多喝水;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不利于散热。
·药物降温:宝宝发烧38.5℃以上,可以给他吃退烧药,一定要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间服用,服药后要注意补充水分。
幼儿急疹一定会出疹子吗?
“烧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典型特征,也是判断幼儿急疹的方法。退热以后,宝宝的胸部、背部会出现小红疹子,完全恢复要在出疹后3~4天。
幼儿急疹传染吗?
幼儿急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液传播。预防的关键在于,不要让宝宝和得幼儿急疹的宝宝接触。平时照顾宝宝时,大人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宝宝得过一次幼儿急疹还会再得吗?
通常情况下,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以后不会再得第二次。有个别宝宝出现两次幼儿急疹,可能是因为两次分别感染了导致幼儿急疹的疱疹病毒6型和7型。
幼儿急疹需要去医院吗?
虽说幼儿急疹一般情况下可以自愈,但儿科医生并不建议家长们像冬冬妈妈那样让宝宝在家扛着不去医院看病。因为宝宝未出疹前,再高明的儿科医生也并不能确定宝宝发热是由幼儿急疹引起的。更别说外行的家长了,自己根本没法判断宝宝发热的真正原因。别以为6个月大的宝宝发热就都是幼儿急诊,流感、泌尿系感染、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也只是表现为发热,一味在家扛着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
篇4
【关键词】 幼儿急疹;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性,7个月,因发热伴腹泻2天入院。曾在门诊拟诊“婴儿腹泻病”,予世福素、思密达、常乐康口服,病情无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8.0℃,一般情况可,无特殊病容,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8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WBC 6.5×109/L,Hb 107g/L,N 0.292,L 0.708。大便常规:黄色粘液便,WBC 5~7/HP,吞噬细胞0~1/HP。诊断“婴儿腹泻病”,予头孢噻肟钠抗感染、补液及思密达、妈咪爱口服。患儿病情明显缓解,入院后未再发热,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但入院后第3日晨患儿再次出现高热,无流涕、喷嚏、咳嗽、呕吐等不适,但一般情况好,无腹泻,复查血常规:WBC 2.5×109/L,Hb 108g/L,N 0.232,L 0.768。考虑患儿“婴儿腹泻病”基本治愈,并发“幼儿急疹”,治疗同前,高热时予对症处理。但患儿家属因我院无儿科专科,遂转院至某地方医院儿科,查血常规:WBC 2.1×109/L,Hb 110g/L,N 0.211,L 0.789。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氨氯西林”抗感染。治疗2天后,患儿病情无缓解,家属嫌其医疗费用太贵,遂转回我院,入我院当日患儿未再发热,面部及躯干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诊断“幼儿急疹”明确,未予药物治疗,观察两天患儿无任何不适,治愈出院。1周后复查血常规:WBC 5.5×109/L,Hb 107g/l,N 0.381,L 0.619。门诊随访2月,患儿无不适,血常规正常。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及治疗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是由于化学性、药物性、放射性等因素损害而致骨髓粒细胞系统受到高度抑制,周围血中粒细胞急剧减少,白细胞小于2.0×109/L,中性粒细胞小于10%~20%,其绝对值在0.5×109/L以下;骨髓象:骨髓增生度正常或减低,粒细胞系统极度减少,有时仅剩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继发感染为主要表现。治疗:立即脱离致病因素,支持治疗及积极控制感染[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1~5天,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增高,甚至达90%以上。该病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
2.2 误诊原因 (1)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及幼儿急疹初期均有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易引起误诊;(2)患儿以幼儿腹泻病诊治,在运用抗生素过程中再次出现持续高热,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存在误诊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客观因素。(3)某地方医院儿科仅据患儿持续高热及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未反复仔细追问病史及考虑到该年龄段最易发生的幼儿急诊,且未反复查外周血及行骨髓象检查,就主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即予较高档抗生素两联抗感染,有误诊的主观因素。
2.3 防范误诊的对策 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疾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尤其是需要鉴别诊断及早期表现类似的疾病。养成良好的、开阔的临床思维习惯,在采集病史时应全面、仔细,重视查体及完善实验室检查,尽量减少误诊误治,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篇5
【关键词】 疱疹病毒 非典型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我院从2004年3月―2009年7月共收治幼儿急疹51例,疗效良好,但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在出疹前更难以诊断。现将所收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1例均为1998年1月―2004年
1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因无病毒分离检测结果,故均为临床排他性诊断(排队其他发热出诊性疾病)。其中男27例,女24例。发病年龄:3个月―3岁,其中3―6个月10例,6―12个月34例,1―2岁6例,2―3岁1例。发病季节:1―3月份23例,4―6月份19例,7―9月份6例,10―12例份3例。农村患者22例,城市29例。
1.2 入院情况 本组病例51例入院时均为发热,患儿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体温突然升高,多为39―41℃。其中48例最高体温≥39℃,3例最高体温
1.3 治疗情况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双黄连注射液60mg/kg静滴,每日1次;泰诺口服液于体温≥39℃时口服,余症状均对症处理。本组44例发热持续3~5d后体温骤降,7例体温3~5 d内逐渐下降至正常。本组有47例于体温降至正常后l―10d,4例体温将退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玫瑰红色斑丘疹,主要散布在颈部、躯于及四肢,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压之褪色,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时除淋巴结仍肿大外,余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皮疹消退时间为1―3d,消退后不留色斑,亦无脱屑。
1.4 辅助检查及结果 对本组病例每天测血常规1次,起病第1d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达12.0―25.0×109/L,中性粒细胞≥60%,第2d以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第4d白细胞降至3―5×109/L,淋巴细胞可增至70%―90%。疑似病毒性脑炎者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腹泻者大便常规无明显脓血球。
2 讨论
2.1 病原学 1986年Salahuddin首先发现并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1988年日本学者山西弘一等自临床确诊病例的外周血分离出HHV―6,并发现患儿恢复期血清特异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从而证实HHV―6为幼儿急疹的病因病毒。1989年日本须贺等从4例只发热未出疹及1例只出疹未发热的患儿外周血中分离出同一病毒,证明HHV―6尚可引起非典型幼儿急疹[1]。国外研究证实,胎儿可通过胎盘得到抗体,从出生至5个月婴儿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6个月后开始上升。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个月为76%,5岁时为90%,17岁时达98%[2]。随着年龄的增长,HHV―6抗体的阳性率明显升高,由此判定,在婴儿期大多已感染HHV―6。但感染后大多无临床症状,当人体受到各种特异性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时,体内潜伏感染的HHV―6可被激活而发展为持续的感染,少数即引起幼儿急疹,而年长儿及 成人极少发病,提示感染后可能获得永久性免疫,一生感染两次以上者绝少。
2.2 临床诊断 幼儿急疹主要依靠患儿的年龄、骤发高热及热退后出现皮疹等特征来诊断,但在出疹前诊断较为困准,如患儿除发热外一般情况良好,或虽伴有惊厥而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亦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考虑本病:诊断困难或伴严重并发症患儿,必要时可借助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对疑似幼儿急疹者应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尽量减少用药尤其是易产生皮疹的药物,以免混淆诊断。
2.3 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在发热期主要应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工呼吸道感染的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而幼儿急疹则不明显。幼儿急疹在出疹期须与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如麻疹、风疹、药物疹、猩红热等。麻疹有麻疹黏膜斑,且出疹初期热度持续不退,退疹后有色斑及细小脱屑;风疹的发热较幼儿急诊的热度低,皮疹出现早,发热1~2d内即遍及全身,且耳后、枕部后淋巴结肿大较幼儿急疹显著,明显压痛(按压时哭闹);药物疹有服药史,皮疹分布范围广泛,多融合成片,有痒感,患儿烦躁不安,停药后皮疹浙消退,继续用药则加重;猩红热发热1―2d出疹,出疹时仍高热,且中毒症状重,杨梅舌,咽峡炎,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d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另外,埃可病毒16型可引起特殊的出疹型热病,先有发热、咽痛等症状,约3―5d后体温下降,下降后数小时或1~2d内于面、颈、躯于可出现棕红色斑丘疹,2―4d内退去,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幼儿急疹,但埃可病毒16型感染同时可见于成人,应注意鉴别。
2.4 流行病学 幼儿急疹的传染程度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多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最多,偶有流行。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在63%~92%的健康人唾液腺中可检出HHV―6特异DNA和抗原的存在,提示唾液腺可能是HHV―6的潜伏感染部位,无症状成人自唾液排出病毒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来源。大多数幼儿可能通过接触看护者的唾液而感染,虽然血清学方面有一些关于HHV―6垂直传播的证据,但目前还没有先天性HHV―6感染综合征的报道[3]。故早期疑似幼儿急疹者应予隔离治疗,与其在潜伏期(7―10d)内接触的幼儿如发生高热,也应予以暂时隔离。
2.5 并发症及预后 幼儿急疹一般并发症较少,可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心功能不全等。近年国外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表现为肠套叠、重度肝功能损害及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性脑炎[1]。除严重并发症者外,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30―731
篇6
记得发病前一天,丁丁还生龙活虎的,哪知第二天起来精神就不大妥,一量体温38.7℃。我赶紧给他贴上退热贴,并且用温水擦了擦他的小手小脚。
下午,丁丁的体温略有下降,可是一到傍晚,体温又升到39℃。丁丁爸不淡定了,催着我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询问了孩子的一些症状,并且做了相关的抽血检查,然后问有没有得过幼儿急疹,我摇摇头。医生告诉我,孩子很可能得的是幼儿急疹,并且开了美林和泰诺,告诉我要多给孩子喝水,多注意退热。
回家后,我赶紧给丁丁吃了药,刚吃完药,体温就下去了,我松了一口气,可是第二天,孩子的体温又是39℃,精神比第一天更差了。我打算给孩子洗个温水澡降温,但丁丁爸死活不肯,他认为发烧就应该捂着,并且质疑头一天那位医生的判断,自己带着丁丁去了另外一家医院。谁知这个医生也怀疑是幼儿急疹,并且告诉丁丁爸两点:1.要有耐性,及时给孩子退热,多喝水;2.可以洗温水澡退热,但不要急着把体温降得太低,降到38.5℃就差不多了。
听到另外一个医生也这么说,丁丁爸没话好说了。
接下来的几天简直不堪回首:丁丁的体温反复得厉害,吃了药就降点,药效一退立马又回到39℃以上,我和丁丁奶奶只好轮流给孩子擦身、吃药、洗温水澡;由于身体不舒服,丁丁半夜总是哭闹,我和丁丁爸轮流当班,两个小时测一次体温,及时降温。丁丁也给折腾得病恹恹的,饭都吃不下,但空着胃吃药不好,所以我还要想着法子让他多吃东西。
就这样“全家抗战”一直坚持到第四天,丁丁的体温奇迹般地恢复正常,只是在脖子、背上出现了好多疹子。又过了两天,疹子也消失了,我带丁丁回医院复诊,丁丁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
丁丁病好之后,我才有时间去弄清楚什么叫幼儿急疹,原来它是0~2岁宝宝的常见病之一,在欧洲有些地方叫there—day—fever(三天高热)。
我总结了一下护理经验:
必须顶住老人的压力,在丁丁发烧期间,奶奶不止一次想带丁丁去打点滴。但幼儿急疹引起的发烧,抗生素、输液都没有效果,药效退了一样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孩子本身的抵抗力。
吃了退烧药后,孩子的体温会下降,并且会出汗,此时要注意及时给他擦汗,换衣服,以免着凉引起其他疾病。
在反复发烧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缺水,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多喝水。
篇7
关键词:儿科;出疹性疾病;皮疹特点;血清学检测
儿科常见的出疹性疾病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以及药物疹等。其中,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麻疹和风疹。小儿出疹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目前,仍是儿科常见疾病,可以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可是免疫系统疾病所致、也可见于细菌感染患者[1];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整理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出疹性疾病患者124例,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4个月~14岁。麻疹患者67例,占总数54.03%,风疹患者29例,占总数23.39%,其它类型28例(猩红热患者10例,幼儿急疹7例,肠道病毒感染6例,药物疹5例),占总数22.58%。
1.2实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并对常见的麻疹、风疹进行年龄分布统计,并通过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查[2]。
1.3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年龄分布统计
麻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岁~9岁,占总数的67.16%;风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9岁~14岁,占总数的68.97%。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有明显差异(P
具体数据见表1。年龄分布统计
2.2 血清抗体检测
麻疹患者IgM抗体阳性51例,阳性检出率为76.12%;风疹患者IgM抗体阳性17例,阳性检出率为58.62%。麻疹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风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具体数据见表2。血清抗体检测
3 讨论
儿童的皮肤常常会反应出疾病的类型,临床上医生经常会根据皮疹来初步判断儿童的疾病类型[3],将这些疾病统称为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皮疹类型主要是麻疹和风疹[4],主要是有麻疹病毒与风疹病毒感染所致。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其它疾病,如幼儿急诊,由人疱疹病毒6型所致、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肠道病毒感染还有药物疹等[5]。
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上,各种类型皮疹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具体如下:
(1)麻疹: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畏光、结膜炎和Koplik斑,皮疹特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颈部、躯干、四肢发展,退疹后常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且通常在发热3天~4天后出疹,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6]。
(2)风疹:风疹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在耳后、枕部等位置淋巴结肿大并且有触痛感,皮疹自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发展,为斑丘疹,疹间可以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天~2天出疹[7]。
(3)猩红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且有杨梅舌,皮肤弥漫性充血,有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全身皮肤均可累及,退疹后可有脱皮,且在发热1天~2天内出疹。
(4)幼儿急疹:主要见于婴幼儿,高热可出现惊厥,皮肤有红色细小秘密集斑丘疹,其中头面颈部较为常见,一天出齐,次日即可消退[8]。
(5)肠道病毒感染:主要有散在的斑疹或是斑丘疹,不易融合,不脱屑,有时可呈现紫癜样或是水疱样皮疹[9]。
(6)药物疹:皮疹多变,可为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有痒感,且摩擦和受压部位相对较多[10]。
临床上,通过临床特点来进行鉴别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血清学检测进行明确诊断。综上所述,分析并探讨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对于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
[2] 罗绍德,刘江伟,蔡丽,等.江川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卫生软科学2012,26(1):42-43.
[3] 王庆华, 唐甜, 王清青, 等.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智能诊断模型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3(23): 2471-2475.
[4] 陈立翠, 谭艳, 余涛. 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 中医儿科杂志, 2010, 6(1): 37-39.
[5] 郑翠萍. 小儿发疹性疾病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5(10): 46-47.
[6] 倪秀兰. 常见发疹性疾病的鉴别[J]. 哈尔滨医药, 2009 (3): 33-33.
[7] 胡超芬, 郑小莉, 钟政武. 21 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6): 810-810.
[8] 王鸿飞, 苏翠敏. 幼儿急疹 106 例早期诊断探讨[J]. 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3): 176-177.
篇8
出生后第9个月,宝宝的体重大约增长230 ~340 克,身长大约增长1.3 ~1.6厘米。满9个月时,宝宝的生长情况如下: 他的吃喝拉撒
宝宝每天要保证3~4顿母乳或600~800毫升配方奶,并合理添加辅食,如果宝宝已经出牙,除继续添加颗粒稍粗的泥糊状食物外,可新添加烂面条或烂粥、肝泥、鱼肉、豆腐、肉末等食物,尽量保证每天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
宝宝每天需要睡14~16个小时,白天可以只睡两次,每次2小时左右,夜间睡10小时左右。
宝宝每天基本上都能按时排大便,但是宝宝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只是反射性地排便。因为宝宝添加食物的种类和量都有所增加,大便中可能会出现食物的残渣。只要宝宝不腹泻,就不必担心,可以继续给宝宝添加相应的食物。
宝宝已经出了两颗小牙了,笑起来好可爱,可是这么小的牙齿怎么刷呀?
是呀,宝宝一出牙,牙齿卫生问题就要提上议事日程啦。试试这样做:每天可以在手指上缠上湿润、清洁的纱布或戴上润湿的指套牙刷,轻轻擦干净宝宝的牙齿,并轻轻按摩牙床。每次喝完奶后,要给宝宝喝几口白开水,尤其是晚上最后一次奶。最好不要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免得患上奶瓶龋。
这两个月宝宝特别爱出汗,是不是缺钙啊?
不要什么都往缺钙上靠哦。宝宝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好动,爱出汗是很正常的。当宝宝出汗过多时,首先排查一下外在原因,是否衣服穿得过多、剧烈活动、饮食过快、天气热等,当排除这些因素后出汗现象仍未缓解,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或不适,如枕秃、方颅、串珠肋、肋缘外翻等,如有的话,要及时就医,不要自己随意补钙哦。
最近婆婆每天念叨该给宝宝把尿了,说这么大早该脱掉纸尿裤了,怎么办?
妈妈可以试探下宝宝的意愿,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让宝宝坐到便盆上,培养宝宝的便意,帮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如果宝宝很配合,那真是两全其美啦。如果宝宝并不情愿,那就只好算啦,妈妈要帮宝宝顶住压力,哈哈!如厕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真的急不得!
听说宝宝半岁以后可能会发幼儿急疹,高热3天,好害怕啥时候会遇上啊!
给大家科普一下,幼儿急疹有这样的特点:发病急、热度高、热退疹出、精神较好。幼儿急疹多发于6个月~2岁的宝宝,突然高热,可达40℃,持续3~4天后体温突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全身迅速出现皮疹,皮疹由颈部及躯干开始,迅速波及四肢,1~2天后全部消退。幼儿急疹一般不需专门治疗,宝宝发烧超过38.5℃时,可以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注意多喝水。
都说孩子“三翻六坐八爬”,周围不少同龄的宝宝都会爬了,可我家的宝宝还没有要爬的意思,是不是运动能力落后了?
“三翻六坐八爬”的提法只是针对多数孩子的发育情况而言,不是说一到8个月,所有的孩子就必须都会爬。不管是学爬还是学走,孩子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别太着急,也没必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这两天宝宝的尿貌似有点浑浊,需要去医院看看吗?
一般来说呢,宝宝正常的尿液清澈透明,但在活动量大、水摄入量少、出汗多、生病发热、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出现尿液浑浊的现象。当宝宝尿液浑浊同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排尿哭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没有其他任何异常表现,一般经过补充水分后,尿液浑浊的现象会自行消失。 他的各种本事
会坐会爬会扶站啦 宝宝能匍匐向前或向后爬了!这可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标志着他从“植物界”进化到了“动物界”,爬行将推动他更顺利地过渡到直立行走。宝宝能用双腿支撑起身体全部的体重,但还需要有人扶着,双手扶物可站片刻。
学会拒绝啦 宝宝对不喜欢的物品或玩具会用扭头或推开的方式表示不要,比如给他洗手、洗脸时,他会伸出双手给你洗,也会扭头避开毛巾,表示他不愿意擦脸。他也懂得大人说“不”的意思。
会找寻玩具喽 宝宝能够持续追逐玩具,会追寻掉落的玩具,能够有意识地摇铃。宝宝的精细动作也进一步完善,用嘴接触东西渐渐减少,他开始能用他的食指指向感兴趣的目标,开始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的物品。而且,他能很轻松地向前俯身捡起很小的东西。
篇9
出疹性疾病种类多
幼儿急疹只是疹子大家族的一员。汉字“疹”指的是皮肤上凸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因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中医对疹子有许多论述,如:“其形如粟米,抚之碍手,并见发热烦躁、咳嗽烦闷、口渴、舌绛等证。”“多因风热、风湿、疫毒等邪外侵,蕴郁肌肤所致。疹为邪气外达,治宜透发。疹出而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
现代医学认为,出疹是指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的症状。其种类较多,病因复杂,统称为“出疹性疾病”。可分为发热性出疹和非热性出疹两大类。有的属于皮肤病,有的则属于其他方面的疾病。因此,对于出疹要根据其症状及有关检查结果予以鉴别诊断,对症治疗,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常见的发热性出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一般在发热第四天出疹,皮疹先呈玫瑰色斑丘疹,继而加深呈暗红色,可融合成片,压之退色,疹与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无痒感。皮疹自头面部至颈至躯干至四肢,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天,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
以往麻疹多在冬季流行,现在为全年散发,发病年龄也从5岁以下的婴幼儿转向以8个月以内的婴儿及14岁以上的青少年为主,这与麻疹疫苗的接种年龄有关。
麻疹有S多并发症,除了在急性期出现的脑炎、肺炎、中耳炎之外,在恢复以后的几个月到两三年之间,都可能因为残留在脑内的病毒再引起另外一种被称为“亚急性硬化型全脑炎”的疾病,孩子的身体发育、智能、行为都因脑部受损退化而变得非常怪异。虽然发生的机会不多,但是临床上仍应引起注意。
有人将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但有的麻疹症状并不典型,多见于自动免疫后的麻疹,即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麻疹;被动免疫后的麻疹,指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后发生的麻疹,一般表现均较轻;先天性麻疹,有产前及产后两型。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主要症状是咳嗽、咽痛、头痛、发热等。发热1~2天内可迅速出现丘疹,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皮疹呈浅红色,稍稍隆起,躯干上的皮疹比较稀疏,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多融合。皮疹经过4~5天即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出疹期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发热和全身症状比麻疹轻。可伴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严重者并发风疹脑炎。
水痘由人类疱疹病毒Ⅲ型引起。发热时即可在孩子的皮肤上发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丘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疱,周围红晕,以后水疱破溃、结痂、脱痂,不留疤痕。水痘可有脑炎、心肌炎、面瘫等多种并发症。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儿感染水痘时可呈重症,常伴血小板减少而发生暴发性紫癜。
幼儿急疹往往在发热第四天出疹,与麻疹相仿,但与麻疹截然不同的是本病大多热退疹出。皮疹呈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热第二天出疹,疹子呈红色针尖状,遍及全身皮肤,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压之退色,可见明显指压印。在皮肤褶皱纹处皮疹特别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在口唇周围却有一层苍白圈。皮疹持续3~5天,退疹后全身大片脱皮。高热,中毒症状较重,可并发咽喉炎、扁桃体炎。舌苔上有一粒粒小隆起,称为杨梅舌。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热第六天出疹,为玫瑰疹,数量少,见于胸腹部,数天即消退,无脱屑,无色素沉着。由于症状不太明显,如粗心大意则不易发现。
肠道病毒感染由埃可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与发热天数无相应关系。皮疹呈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常伴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手足口病主要由COX病毒A16引起,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病情轻而短暂,儿童多见。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1~2天内口腔、咽、舌等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为数目不定的水疱。数天后干涸、消退。全病程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常见的非发热性出疹
非发热性出疹是指出疹前后一般不发热,但如合并其他疾病或感染其他病毒,也会出现发烧症状,需加以鉴别。
药物疹由于小儿对某些药物过敏或过量中毒引起,因此常有用药史(出疹前服药或打针)。其皮疹形态多样,常见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皮疹可融合成大片,或伴有皮肤剥脱。
小儿湿疹多见于喂牛奶的小儿。其皮疹形态为斑疹、斑丘疹,常伴有渗出或脱屑。皮疹可局限于面颊部、颈、腋下或全身,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接触药物、食物、花粉等或受冷空气刺激所致的变态反应。其特点是急速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风团,遍及全身,伴有奇痒,同时有口唇、眼睑明显水肿,以致不能睁眼、开口。经抗过敏治疗后皮疹即可消失。
化脓性感染皮疹如脓疱疮,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婴幼儿和儿童易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或被蚊、蚤等叮咬后因瘙痒抓破而感染。以四肢多见。皮疹大小不等。脓疮周围常有红肿圈,最终结痂。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脑膜炎。
肝病病毒性肝炎患者20%左右可能发生皮疹,常见有红斑、斑丘疹。往往在黄疸或其他症状出现前1~6周出现。皮疹有的像猩红热病人出的疹子,有的是过敏性紫癜或神经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等,且反复发生。
遇到出疹如何应对
1.要测量体温。如是发烧引起的,情况较为紧急,需及时就医诊治。
2.要确认全身的出疹状态。这是鉴别出疹病因的重要依据,可让医生了解发疹情况,有利于对症治疗。
篇10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患儿从感染病菌到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或瘀癍、抽搐和颈项强直等异常症状。严重者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和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还常拒乳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及尖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流脑流行季节,凡有以上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周身循环障碍等。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同时出现疹子,先见于躯干、头部,之后延及面部及四肢。疹子开始为红色斑点,后有丘疹,再后发展为水疱,大小不等,伴瘙痒,这时传染性最强,直至结痂脱落。水痘自起病到痂皮脱落,一般需1~2周。
4.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和四肢,1~2天内逐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时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口腔内软腭、颊部黏膜出现暗红斑点,为诊断要点之一。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现象,此期一般需3~4天,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直径0.5-1毫米大小的小白点和周围红晕的麻疹黏膜斑。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为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麻疹患儿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和中耳炎等。
6.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多发生于2岁以内婴儿,突然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可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或躯干,逐渐蔓延至臂部及下肢,而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可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黏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7.猩红热: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起病1天后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到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8.病毒疹: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致。近年来患者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12岁儿童。皮疹的特点是疹子出现无顺序,以胸和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患儿初期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其传染性较强,感染此症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患儿家里及学校教室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