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31 23: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原理

篇1

一、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

经笔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对教育学原理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教学理念摒除,采用多种教学对策,提高教育学原理教学效率。为避免课堂太过枯燥,可利用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落实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对教学理念及时革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多年教学资历的老教师,但正因如此,这些教师教学理念依然处于传统观念上,依然将讲授法作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尽管这些教学手段能达到一些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教学氛围的作用。教师教学创新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影响到教学质量提升。

(二) 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育学原理具有一定理论性,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考评方法,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一些大学教授还承担着教育学专业科研项目,这也导致教授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将精力放到了职称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缺乏重视,颇有种敷衍之态,导致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教育学原理皮毛,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

(四) 教学工具滞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创新,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也不断体现。然而由于高校教授年龄普遍偏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

综上,笔者对我国高校中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此,为促进教育学原理课堂的实施,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分别从: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来阐述。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育学原理高效教学,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理案例的运用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收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选择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案例不仅要满足课程需要还应满足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在分组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或根据学生学习效率,或根据学生性格来分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在小组讨论中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此,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营造课堂氛围,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自身身份加以明确,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主体地位加以肯定,从而实现教学发展要求。

(三)对评价机制加以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中,还应对教师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往往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确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存在一定不公平性,仅仅只能检验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进行打分,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来开展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信心,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关心、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发现问题了并及时处理等。当对于新事物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与学生进行探讨,将利于教学的建议与教师的课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来学习高校教育学原理。如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互动,对什么是教育进行探讨,并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他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关怀,让教师真正做到良师益友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欢乐的环境中学习。

篇2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育创新 案例教学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48-01

笔者从学生、教师以及评价体系入手,结合三维一体的教学观念,对教育学原理相关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期望能够对现实产生作用。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缺乏对课程的兴趣

教育学原理虽然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却并不高,许多人认为这类纯理论对于学业帮助不大,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也就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提高教育学原理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性,尽量增添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知识,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作用。

(二)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

作为研究生如果只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而缺乏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不足,则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一专多能是社会的抢手人才,教育改革也应该以此为目标。因此,教育学原理课程在设计时,不仅需要告诉学生理论,更要告诉学生如何获取这种结论,如何应用以及如何拓展,最好能够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切实体会。

(三)缺乏科研精神

缺少科研韧劲在学科教学中是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一方面是社会价值观误导所致。学生心中更多的是对于未来职业与生活的规划,缺少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过于浮躁。今天,已经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做科研,何况进行理论的探索。因此,教育改革是教育界大势所趋,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增加价值观的引导和矫正,努力使学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中,远离浮华与浮躁。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

(一)不同R到逃需求的不同

笔者认为,不同的专业对于教育学原理中知识的需求不一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章节有所侧重。因此,同样一门课,面对不同的学生自然需要不一样的讲法。例如,在针对教育学院专业的学生时,更重要的是阐述原理的深层次理论,要尽可能进行探索和精细解读,而对一些为了考取教师资格证而学习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可能更加需要结合题目进行剖析。因此,了解教学具体需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教学观念陈旧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老师根深蒂固的陈旧观点未得到及时更新和纠正,因此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例如课程设计的单一化、形式的固定化以及内容的滞后等问题。且教师观念陈旧,未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库,教学内容必然无法紧跟时代步伐,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对当今的事例作出更为贴切的解释和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陈旧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缺乏教育责任感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多个方面,笔者挑选一例进行说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参与到思考之中。应该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评析优劣,而不能仅仅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在几种观点碰撞之时,尤其要启发学生,增强其判断能力,力求通过学生对观点的剖析深刻理解背后原理,并且能够养成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最大责任便是不使学生被同化。

三、评价机制的革新

教育改革永远无法绕开评价机制问题,现行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要求依然停留在只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等无法体现在评价机制之上,因此,许多教育改革措施的施行并未造成太大影响。原因就在于,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改变价值取舍,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现实利益,往往只是给教师和学生增添了一些无用的负担,根本起不到理想之中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做到教育革新,改变评价机制是重点,以三维一体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自然能够促进三维一体的教学,教学目标应该与考核评价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价值认定,让学生主动选择革新后的教学方式,选择三维一体的教学,提高教育学原理的地位。

四、结语

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吸引更多同行对于此类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98-99.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原理课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概念众多,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无法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就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使得教育学原理不仅仅是传授简单的理论,更让学生了解每个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起到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最初的被运用在医学和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成果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被尝试性地运用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教育学原理中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指导教育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发挥自身的真正作用。对于这种理论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一些基本概念,但是课程的教学不能只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学原理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缺乏实践的情况,能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重要力量,用实践反复验证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学原理的内容。

(二)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在传统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运用一些生涩的教育术语和概念,上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学原理中那些知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一些实际的教育学案例来讲解课程,就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能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主动地听讲和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非常短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中来,使得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在案例的听讲、分析、研究和讨论过程中,能够获得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转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原理教学中的真正实施,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作者通过翻阅一些参考文献和案例法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下面就按照具体的实施步骤,逐步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案例的选编要合理恰当

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好的案例能够科学地反映出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作用,使得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接受和采纳,并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案例在选编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选择好的案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教师一定要根据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的选择,在本案例中一定要体现课上的知识和内容,这样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课上知识或者已经学得的知识来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第二,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必须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选编的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但又不能太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内容不能太复杂,最好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地运用。

(二)引入案例时机要准确

引入案例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在正确的时机引入案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认识,做到按部就班地练习,能够及时反映出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引入具体的案例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对于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或概念,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案例中的问题,使得学生充分意识到运用哪些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案例中的问题或者矛盾的地方,引出对于课堂新内容的讲解,教师通过先给学生讲解案例,使得学生带着对案例中的疑问来学习本节课堂的最新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开动学生的脑筋,对于课程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案例进行一定的讨论

案例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案例讨论,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案例的选编过程中,曾经提到要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具有问题和矛盾点的案例,为后来案例的讨论打下基础。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等,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听取别的同学的看法,使得每个同学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第二,教师应该把握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争论点,剔除一些不必要的讨论内容,同时在学生遇到知识受限的情况时,能够及时给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四)对案例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案例评价是案例教学法中的重要一环。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学生和老师要对案例进行评价,案例评价能够对案例进行综合性地总结,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于每个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价,肯定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对于不合理的部分给予纠正,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讨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第二,对于案例评价时,教师需要总结出案例中的主要观点,不需要公布最后的答案,这样才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荣豹、宁连华、徐伯华、张英伯.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福波、禹明.21世纪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丛书: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梁祝、禹明.21世纪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丛书: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一、选择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

A.《论语》 B.《学记》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3、人类的教育活动与所谓的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生产性D.适应性

4、下列属于教育学起源说的是( )。

A.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 )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 )

A.社会性 B.历史性C.阶级性 D.民族性

7、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美国教育学者 B.英国教育学者

C.前苏联教育学者 D.我国教育学者

8、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自然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9、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 )

A.沛西·能 B.孟禄C.高尔顿 D.达尔文

10、在教育学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属于( )

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社会的教育

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

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1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许慎 C.朱熹 D.孟子

1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语出自( )

A.《学记》B.五经四书C.《论语》 D.《说文解字》

15、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教育本质的( )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

16、下列认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在于它自身的专门特点,并试图从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来揭示教育本质的学说是( )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

二、简答题

1、试述8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试列举中西方历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篇5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综合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25-02

20世纪90年代初,普通高校开始创办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一方面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探索体制改革的尝试(戴林富,游俊,2006)。独立学院也称“三本学院”,生源质量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也参照了该大纲的要求。但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要求,还要在英语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综合英语的课程也要符合英语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来面向市场,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和对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一样,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为主或者培养高尖端的口译员为主。独立学院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发展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如会计英语和文秘英语。并和当地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而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不盲目跟从其他高等院校,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找准教育定位。目前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2)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堂模式传统单一、课程教学形式传统老套、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该文将运用限制因子规律、教育生态位、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四个原理,从确定教学目标,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创建真实性教学资源并设计情景化教学活动几个方面,对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提出见解。

1 教育生态学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指出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刘森林,2008)。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黄远振2007)。根据生态学的观念,生态系统内的因子有机相连、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孙芙蓉,谢利民,2006)。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anceGremin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陈坚林,2008)。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邓小泉,杜成宪,2009)。与自然生态一样,教育也是一个由多种因子有机相连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学者们依据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原理和机制,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唐淑敏,2012)。生态教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成长状态。吴鼎福,诸文蔚(2000)提出,教育生态学包括限制因子规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原理等11个基本原理。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看成是“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课堂生态系统中,有需要知识,需要成长的学生;勤劳和有技术的教师;还有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和各类动态因子,如教学资源,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创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充分地吸收知识的养分。

2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的生态平失衡以及应对策略

课堂生态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范国睿,2000)。从宏观层面来观察,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生态因素失衡主要表现在:没有准确的教学定位,盲目跟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试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失衡;教与学的失衡;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2.1 找主导性限制因子,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

生态学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后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是受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相反是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当植物所需营养物质降低到这种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素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的生长。教育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定律以此为基础,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性:(1)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因子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产生限制作用;(2)有机体能对限制因子的作用产生适应机制,把限制因子变成为非限制因子(关文信,2003)。总的来说,现在课堂教学有三大主要限制因子:社会环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陈旗敏2008)。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具体提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的办法:

2.2 把握教育生态位原理,确定教学目标

生态位是指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每个学生在学校或者班级的生态环境中,都处于相应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综合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些生态因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主观上是受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会受到周围环境、他人评价,尤其是教师或其他成人的评价的影响。

独立学院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找准生态位。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均低于一本和二本分数,学生们英语基础薄弱,从入学起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许多同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亲戚朋友对他们消极的评价。他们变得敏感而且脆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班上的同学说出消极的语言,其他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如班上学生说,许多用人单位不招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英语专业的三本毕业生就业更难。学生的心理也影响他们上课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做好情绪的疏导作用。而不是忽略学生的自卑心理,继续灌输学习知识。教师也要调整教学设计,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培养学生信心开始,并进行耐心疏导。并让班级中积极乐观的学生带动内向懒惰的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学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扫除学习障碍的首要任务。

2.3 遵循最适度原则,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并创建真实性教学资源

谢尔福德在1911年提出耐度定律。该定律是指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生存下来,必须依赖于一种复杂条件的存在。而如果要使一种生物灭绝,只要使其中的一个因子超过它的耐度即可。最适度的“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的统一。教育生态系统也遵循该原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重笔试、轻交际的的教学模式学生扼杀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表现在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课堂表现力不强,学习效率不高。学生抱怨英语难学,学习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限制学生吸收知识养分的因子,并一再挑战学生的忍耐度。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课堂上只有教师在照本宣科,独唱大戏。台下的学生只是观众,缺少参与互动的机会。因此,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师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为学生创设最适度的生态化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足的养分。综合英语课堂设计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活动设计上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教师要平衡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笔试和交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和学习书本知识和实际语言运用的关系。保证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语言输出入的真实性外语资源体现在教学材料和课堂言语活动两方面。教学材料不能仅限于课本,还要拓展到其他真实的语言材料,如外国网站,外文原版小说,外文电影等等。课堂言语真实性要求中教以准确的英语授课为主,汉语解释为辅,为英语语言输入提供准确性。并聘请外籍教师参与综合英语课堂授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语境,与中教合作,进行教学互补。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指丰富的课程资源,利息的多种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要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产出。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抓住学生的语言错误不放,要多肯定学生的思想。把综合英语看成一个整体,听说结合,读写结合。听力为口语提供语境,口语产出为听力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并加入学生的创造,丰富口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读也为写提供语境,而写作也更能使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产出更好的文章。

2.4 摒弃花盆式的局部环境,创造真实情景语境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一旦离开这个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将会失去生存能力。花盆种不出万年松。学生在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中孤立地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的效率低,知识汲取的养分也少。摒弃花盆式环境,把学生至于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与外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学生得到生存与发展(刘森林,2008)。开放式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应该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如果教师也只是在一个花盆生态系统下吸取的养分,他们的定向思维就会决定课堂生态系统营养的稀少。因此,学校首先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为教师提供开放性的培训系统。其次,英语教学要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强化课内知识与课外语用的练习,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单岩2007)。笔者认为,教师并不一定要真的走出课堂,在社会中授课。而是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情景语境,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外文影片和纪实片,带领学生阅读简易版外文小说,让学生间接体验外国的历史和文化;邀请外国留学生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一起做游戏,做roleplay,让学生直接体验真实的语境,把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真正运用到与外国人交流中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把课堂土壤延伸到更丰富的外部真实世界中。

3 结语

教育生态学为综合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综合英语教学就是一个教育微观生态,它应该是动态的,自由和谐的。而这种和谐生态环境的创造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促进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并发挥功能;找出主要的限制因子,找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减少学生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采取多鼓励少责备、小步子慢爬坡、低起点多反馈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真实情景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2] 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 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4]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7]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8] 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

[9] 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21).

[10]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J].国外中小学教育,2006(4).

篇6

钢琴教育活动实质上也是一项教育管理活动。它是发生在音乐教育领域内的,对人实施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人的钢琴演奏水平、审美水平的目标。它是一项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钢琴教师与教育管理客体――学生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教育管理学原理对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使之能多、快、好、省地达到教学目的,对解决近阶段钢琴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因教学管理不力导致出现的种种不利迹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是钢琴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教育行为是教育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就现代教育管理而言,使教育主体(教师)和教育客体(学生)在人本问题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是其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管理活动存在的基本价值。只有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真正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始终,才能使教育活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应当紧密围绕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的中心,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改善单一传授钢琴演奏技能技巧而忽略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的不良状态,改变追求钢琴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使以学生为中心所开展的钢琴教育活动能发挥出其本身所具有审美功效、德育功效及智育功效。虽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钢琴教学活动为主体,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有必要也应该借助钢琴――这一教学载体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和心理引导活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使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隋来接受钢琴技能技巧训练,接受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各自开展的教与学的行动的结合程度,不仅体现在钢琴演奏技术传授过程中,更反映在双方教育与被教育的心理状态上。惟有使学生能在技术上和心态上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才是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此外,教师在开展钢琴教育活动时也应该将“人本原理”运用到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更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本人观点、习惯,而不应将教师本人的意愿和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造成其在生活、学习心理情绪上的压抑感,从而产生对教师和钢琴学习的反感、抵触情绪,以导致阻碍钢琴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后果。

二、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贯彻这个原则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教师应在整体最优化的观点的指导思想下,使教学内容跟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结构,注重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并能使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钢琴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和生理学等多项学科的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对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在钢琴领域中的准备把握和妥善运用可以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在钢琴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以经验主义代替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教师习惯于将同一教学经验对不同条件、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忽略了其中的科学规律。而对于同一学生,教师电容易轻视以科学原则中的“最优化”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造成钢琴教学形式单一化,钢琴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性指导的经验化现象,导致钢琴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后果。

事实上,钢琴教育无论是教学理论上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在教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管理方面,都应该以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原则为基本指导思想。换言之,也就是教师不仅应当探究与钢琴教育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更应该选择最优化的音乐教育管理方式来抉择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式,制定既符合社会及其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又与学生相适应的钢琴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

三、把握教育预测性原则是钢琴教育工作良好开端的有力保证

由于教育现象存在延缓性、相关性、相似性等特点,因此,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预测工作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在钢琴教育工作中,这些规律都在相异时间、相异地点,对相异对象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1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延续性规律

钢琴教育中的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延续性规律是指钢琴教育的现实状态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学生过去学习状态的反映。教师可以根据延续性规律,根据钢琴教育现象,对学生的未来的钢琴学习状况,作出有价值的推测,并以此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

2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关性规律

钢琴教育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针对这些因素所出现的现象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出钢琴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其他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是教育预测原则中的的相关性规律。钢琴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相关性规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之作为选择钢琴教学手段、钢琴教育模式的有力依据。

3 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

一般而言,钢琴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现象在时空条件不相同的状况下,很少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然而,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的内部条件,及其教学外部环境条件基本相似时,也难免出现相似的发展过程。钢琴教师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对类似教育现象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预测,以此作为尽快寻求到消除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障碍的良方的依据,进而保证钢琴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7

【论文内容摘要】“教学相长”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比较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教学相长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天搞好教学工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对话教学、能促进教学创新、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规律。

我是在一个农村中学从教十年的英语老师,并且从事了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不论是教学,还是做班主任,用教学相长的原理指导我工作,使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十年磨一剑,归结一句话:教学相长的确是搞好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相长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礼记·学记》,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如阐述了教学相长等教学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生然后就会感觉自己的知识还不能够满足。于是,教师要边教边学,而学生要一边向教师学习,获得知识,一边还要发挥主动性,自强不息,方能进步。这样,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会得到提高。教学相长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对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相长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相长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因为,教学互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在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处在霸权和支配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不是权威或控制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并鼓励学生,期望其成功。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以形成,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促进师生角色的不同转换,从而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相长能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虽然教师对学生的传授是单向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到学生那里去的,但实际上思想认识还是双向交流的。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积极的反应,就成了“填鸭式”教育,效果是不会理想的。于光远先生就指出,在课堂外和在作业中是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传授作出了自己的反馈。但如果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更加充分,教学效果往往比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好。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参与,使教学这种“双向活动”变成“单向活动”,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相长理念指导下,开展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对话教学表现为一种实质性的交往,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思想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这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的创新。目前由于升学考试压力的存在,农村中小学依然存在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出现了教学“三多三少”,即“课程多,补习多,作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社会实践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导致“三差三困”的现象,即学生“自主创造性差、发展性差、社会实践能力差”,对“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关爱不够。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对此非常郁闷:国家一边强调素质教育,一边又以升学考试来选拔人才,以致基础教育还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教师依然是“以考代教”,学生则是“以考代学”,教师还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教学过程是“一言堂”,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行教育和人才选拔的综合改革,教学方面应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转变,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刘楚明《教育学》)即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一边教,一边努力进修学习,而且还要向自己所教的学生学习,可见教学相长不失为是一种教学创新的推进剂,这是当今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相长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能动作用。“教是教师的活动,它包括讲述教材,组织学生观察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还包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程度等等。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和过程的感知,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所学习的事实、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所感知的事实,按照教师指定的作用来巩固和运用知识等。”(布鲁纳《教学论》)可见,“教”与“学”是不能割裂的,教学过程最终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这两方面的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很好。教学相长能促进教师主动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能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深化;能促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三、在实践中把握教学相长的对立统一性

教学是一对矛盾,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选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新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该要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学生学习好比人走路,低年级的要牵着走,中年级的让他跟着走,高年级的指引他们自己走。”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要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学生为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为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或者说,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然结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创造的事业,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老师,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对学生的引导正是塑造出让教师崇拜的活人的事业。倘若此前学生已是优等生,那么塑造之功不在教师,这样的优等生事实上与教师的成长无关,看起来教师省了事,其实是教师省去了一个进入自我成长的渠道。倘若学生被教师当作差生而扫地出门,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之,那么,教师除了得到“丑恶的塑像”,还得到了一个失败的自我和滑落了的人生境界。教师如果干脆不打算成长,那么,又何必以教书教育为业?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教师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教师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那毫无骄傲自豪可言,除了自卑,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如果真正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一点点提升的微小喜悦中,教师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教师,拯救了教师。实践证明,任何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立起来而走向片面化、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了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刘楚明主编. 教育学[M].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美)布鲁纳 著. 姚梅林 郭安 译. 教学论[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 列宁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篇8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一样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关”。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原理真正理解了,才会相信并接受它,进而变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将语文知识中的比喻、富有哲理的成语、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典型的事例运用于教学中,使学生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认识。

语言的和理趣是妙不可言的。多姿多彩的语言能像鲜花一样,香溢四方;像清泉一样,明澈清凉;像太阳一样,炽热异常。教育学上称之为“语言直观”。所谓语言直观,就是教师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为所要理解的原理建立直观的基础。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教材的过程,即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思维、想象过程。当然,这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获得感性知觉来实现。但是,由于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的限制,在各科教学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量依靠的还是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例如,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往往把共性当成整体,个性当成部分,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个基本原理理解不了。有部分学生干脆把它死记了事,但一接触实际就会搞错。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真正懂得这个原理的实质内涵,我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我让学生到水果店去买水果,到电脑室去找计算机老师,到台山师范去找学生。学生顿时就会感到这个任务实在完成不了。到水果店去买什么水果呀?到电脑室去找哪位计算机老师呀?到台山师范去找哪位学生呀?就在学生感到为难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了共性寓于个性中的道理。像水果店的这个共性是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之中,离开了这些具体的水果,水果也就不存在了,抽象的水果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老师和学生也是这样。

这个比喻,优于千言万语的理论治教,学生从模糊的感觉中茅塞顿开,对原理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升华。

又如,对“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这样一个哲学原理,我用“揠苗助长”等成语,“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等典故;讲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时,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沧海桑田”“山雨欲来风满楼”等成语、谚语;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用“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成语;讲量变质规律时,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之水汇成江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成语。

用相关的谚语、成语将抽象的原理和深邃的哲理进行浅显化、通俗化,学生听起来有味,学起来有劲,理解也深刻。将他们心中对政治课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

又如,讲“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个原理时,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就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加以分析说明。

18世纪一个叫得尔的英国资本家,把价值五万英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去,并同时带去了三千名男工、女工和童工,满怀壮志地想在这个富饶的土地上开工厂,发大财,干一番资本主义生产事业。不料,一到目的地,带去的工人跑光了,都去开荒种地变成独立的生产者,谁也不愿意为得尔当工人,得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打水的仆人也找不到。得尔发财的梦想落空了。对此,马克思曾用辛辣的笔调写道:“不幸的得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方法是多样的,但最终要讲究科学性。如果事例和语言用得好,用得贴切,用得形象、生动、准确,往往可以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从而强烈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迹而久久不遗忘。利用语文知识来阐释原理是有效地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学生的心田。

篇9

【关键词】教育研究原理;教育研究系统;教育信息;教育科学;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11―04

一 引言

教育研究是关于教育的创新工作,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把握其本质特征则是关键。当前普遍认同的是将教育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子集,认为教育研究具有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教育创新性则是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1]。

上述教育研究特征的剖析,为教育研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如果能够进一步系统化、模型化,对教育研究的研究无疑将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本文基于前期的研究工作,结合上述的教育研究特征,将提出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期望为教育研究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 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

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提出了图1所以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本质上是教育原理体系,是教育哲学、教育情意、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实践各层次原理的统一,又以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为主导[2]。

教育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所以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教育原理应该是紧密相关的,在此,根据图1所示的教育原理体系,可推衍如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原理体系。

图2所示,教育研究原理体系是教育研究哲学原理、教育研究情意原理、教育研究科学原理、教育研究技术原理、教育研究工程原理、教育研究实践原理各层次的对立统一,又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层次原理为主导。若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层次研究教育,既有利于向教育研究工程原理、教育研究实践原理迁移,又有利于向教育研究情意原理、教育研究哲学原理迁移。

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层次原理又包含教育研究的控制信息系统原理、教育研究的数学原理、教育研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等子层次原理,其中教育研究的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又是主导,这是因为基于控制信息系统原理研究教育,便于形成人与计算机隐喻而研究教育的思维定式。将人与计算机隐喻而研究教育,当前来说又是最为稳重可行的[2]。

三 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应用---教育研究系统的思辨

教育研究原理作为教育研究的最原初的道理,是进行教育研究的根本指导。上述推衍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该原理的提出并不是目的,衍生更好的应用才是本意,为此,在此将基于该原理对教育研究系统进行思辨,也是该原理的一个应用案例。

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基于图1所示的教育原理体系,并以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为主导,推衍了教育系统,即教育是人类文化信息传承的一个系统[2],该系统中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人类社会知识文化信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乃是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时间和经费等)获取最大的知识文化传承效果。教学则是该系统中一个个信息交互的具体活动,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教学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如图3所示[3]。

教育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创新工作。教育是人类文化信息传承的一个系统,教育起着传承人类文化的本质功能,但谁都会知道,如果人类文化只有传承,那么人类文化虽然有了世代的延续,最多也只能是保持不会减少的延续,而不会有进步发展,所以人类通过教育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创新人类文化,系统化地创新人类文化又称为研究。教育传承人类文化,教育自身又是人类文化之一,所以教育也传承教育自身的文化,即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文化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文化,系统化地创新人类教育文化又称为教育研究,或者说教育研究是人类教育文化创新的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教育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而教育研究则属于研究的一个领域)。教育与教育研究结合,也就是人类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现着人类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再传承,再创新…,不断上升发展,人类教育因而不断进步。

既然教育研究是人类教育文化创新的一个系统,系统由要素组成,所以教育研究系统要素的挖掘就是基本任务。在此基于图3所示的教学系统要素,推衍教育研究系统的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

图4所示,教育研究系统包含教师、教育系统、教育创新信息、媒体、交互五个要素,认为教育研究可具体化为教育创新信息通过媒体在教师和教育系统之间的交互,阐述如下。

(1) 教师、教育系统、教育创新信息、媒体和交互五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都可进一步嬗变,例如,教育研究系统应用于行政管理时,教师将迁移为教育管理人员,可对教育系统管理创新;应用于培训教学时,教师将迁移为教学工作者,教育系统迁移为培训系统,是对培训系统的创新,等等;总之这也是系统的层次观的具体体现。

(2) 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育系统是研究的客体(对象),教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发现新的教育系统规律。

教育研究是教师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交互,由于教育研究必须以教育系统为基础,所以教育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这与当前所强调的教育行动研究[4]正是一致的),教育系统是研究的客体(对象),教师与教育研究系统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教育系统为主体的辨证关系。教育系统是教育研究的对象,根据图3所示的教学系统,教育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媒体、交互五要素,所以这些要素自然也就是教育研究的对象,例如,教育研究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可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进行研究,可对教学信息和教材等进行研究,可对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进行研究,可对教学信息的交互方法、交互效果进行研究、可对教育工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五环节进行研究,等等。

教育研究是对教育系统的研究,教育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媒体、交互五要素,所以教育研究可细分为对教育系统的这五个要素的研究;同时,还可从内容与方法的角度探讨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教育系统由教育哲学、教育情意、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实践各个层次组成,所以教育研究也可细分为对教育哲学、教育情意、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实践的研究。

还必须提及的是,教育研究内容还可以跳出教育领域,从教育领域迁移到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研究内容,例如,教育研究向具体学科教育的研究的迁移(如教育研究向艺术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等各学科教育研究的迁移)、教育研究向科学研究的迁移(如教育研究向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科学研究的迁移),等等,深刻体现了教育研究与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狭义的教育研究是关于教育系统的创新,研究对象是教育系统;而广义的教育研究则可认为是关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创新,研究对象是人类所有的知识文化。

(3) 教育创新信息这一要素是教育研究相对于教育来说的本质特征

教育研究强调教育文化的创新,是教育创新信息通过媒体在教师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交互;教育强调人类文化的传承,是教学信息通过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所以图4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中的教育创新信息是相对于图3所示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信息的本质特征。只有创造了教育创新信息的活动才属于教育研究,而普通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属于教育研究。例如,第一个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并对其规律进行探讨的活动,是首创的,属于教育研究,而此后再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并对其相同规律进行探讨的活动,就不再属于教育研究,当然,如果是对不同规律进行探讨,则又属于教育研究,所以教育研究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广阔教育领域进行,促进人类教育发展。

(4)教育创新信息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教师不断获取教育系统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创新发现教育系统的新规律,将创新信息输入教育系统,控制教育系统运行,改造教育,形成教育研究工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迭代过程。然后,新一轮教育系统运行信息又被教师研究,不断循环往复,向前上升发展。这与当前的基于“设计”的教育研究观[5]是一致的,而且从“设计”进一步提升到了包含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五个环节的整体的教育工程观。

可见,整个教育研究原理体系围绕教育研究系统为中心而构建,考虑上述的教育研究工程,综合考虑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原理体系,可提炼出教育研究原理体系的三维特征如图5所示,有利于更好地探究教育研究原理体系。

图5所示的教育研究原理体系的三维特征,对人们研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系统、教育创新信息、媒体、交互是教育研究系统的五个要素,所以教育研究必须紧扣这五个要素;一切教育研究都必须以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研究技术、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情意、教育研究哲学各层次原理统一指导,又以教育研究的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为主要指导;一切教育研究的过程都必须以教育研究工程原理层次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为指导。

图5 所示的教育研究原理体系三维特征是对教育研究原理体系的进一步凝练抽象,当然,也可能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抽象出其他的特征,是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

(5) 教育创新信息在教师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交互必须以一定的媒体进行

教育创新信息在教师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交互必须以一定的媒体进行。媒体可以是硬媒体或软媒体。硬媒体即实物媒体,如教育研究过程中涉及的获取教育系统信息的各种设备、计算机等,是教育研究中的物质因素;软媒体即信息媒体,如教育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数据、统计结果、论文资料信息等,则是教育研究中的非物质因素。

(6) 教育研究系统处于一定的环境,教育研究系统中的教师、教育系统将与环境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对教育研究系统的控制、管理

教育研究系统中的教师、教育系统将与环境进行信息交互。教师与环境交互信息包括教师从环境继承人类文化信息内化为研究能力,等等;教育系统与环境交互信息包括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学生等要素与外界交互信息,等等,正因为教育系统与环境不断地交互信息,所以教育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教师对教育系统的研究也自然是动态变化的。

四 小结

教育研究原理是与时俱进的,本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时代的教育研究原理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提出了教育研究原理体系的基本层次结构,从而推衍出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原理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该原理的提出并不是目的,衍生更好的应用才是本意,为此,基于教育研究的控制信息系统子原理,作为一个应用案例,本文还提出了教育研究系统,并对教育研究系统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相对于传统的基于教育研究的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基本特征阐述教育研究来说,显得更为系统化、模型化,期望对教育研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基于控制信息系统原理,传统教育研究中的一些思维定式也将与计算机原理紧密结合,例如“非操作性变量、操作性变量”[6]向“只读变量、可写变量”转变[7],“研究对象、变量、值”[8]向“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变量、值”转变,等等,这样,研究者获取研究数据与研究者将研究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更将紧密保持一致,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2] 黄景碧,彭宁,朱汝葵,刘秀娟.试论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8,(5):19-23.

[3]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3.

[4] 宋秋前.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教学实践水平[J].中国教育学刊,1999,(2):56-58.

[5] 杨南昌."设计研究"的历史追溯与研究进展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8,(5):5-10.

[6]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9~140.

篇10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然而,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独立学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体育教学方式也有其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母体学校的模式在运行,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摆在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所招收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思维活跃,性格开朗,身体素质较好,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强,个人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综合素质较高。与此同时,其中的大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个性张扬,毅力、耐力欠缺,往往文化基础课成绩相对薄弱。有些学生从小接受过特长教育,兴趣爱好广泛。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正在逐步规范,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也有所提高。

(二)找对方法,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体育的兴趣是指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欲求参与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需要由体育教育工作者,即坚持在一线任课的体育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不仅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动力。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正确的认识,使其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把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视为自身需要、自我诉求,从而愉快地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思维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其次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轻松、包容、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师生平等、互敬友爱的关系。轻松的教学过程,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感到轻松、愉悦、自由、快乐,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压抑和强制,没有刻意的一致和约束,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想象,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尝试,果断决策,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包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以点代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的课程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能教会学生的也只是一项运动或几项技术而已。然而,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主要介绍两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师根据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遵循运动技术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的发现所学体育项目的规律,自觉的领悟和掌握内容,形成自己对体育项目要点和技术要求的认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启发和引导,如技术动作的学习,可通过理论的讲解演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亲身示范,根据技术动作的要求来逐步的学习,促进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对球类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结合具体的讲解来分析其合理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战术技巧教学模拟成为比赛,针对技术动作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暂停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可以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增加学生对动作技术要领及战术战略的认识。应特别注意的是,对发生在情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寓教于乐,突出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层重要意义。由于当今社会的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的压力已经透过社会进入到了大学之中。对于青年学生种种的心理压力影响到的心理健康的现象,很多学校通过校办心理咨询室排解困难,做好心理问题疏导。除此之外,从事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也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良性的影响。

(一)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高其意志力是关键。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与竞技类比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各类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培养其意志力,提高其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校级以及更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团结一心的群体精神和团队意识。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激烈对抗,以及要面对的失败与挫折等困难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果断勇敢的意志品质,锻炼其意志力。

(二)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紧张情绪

学生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减少长期久坐看书引发的紧张情绪,可以达到劳逸结合,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运动中血液流速加速,从而加快了氧气的输送,身体的细胞都得到了激活,从而让整个人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进而使身心全部投入到运动之中,缓解其学业压力,忘记琐事烦恼,从而缓解压力及紧张情绪。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及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取长补短。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过程。体育教学效果关注的核心应该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J].数学通报,1994.23(8).

[2]关玉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与作用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