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色彩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色彩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美术基础课 分解整合 成绩验收 项目制作 主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目的是让知识更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让学生更乐于去接受知识,更易于操作技能。我学院做为一个校企一体化的教学单位,动漫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也一直在努力的改革创新过程中。《美术基础》课做为动漫制作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增强造型设计能力,锻炼色彩的搭配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1动漫专业的学生需要美术基础课
动漫专业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课程能够支撑的,它是一个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的行业。一个动画师的素养必定要有美术知识做为基础,才能有更好的上层建筑。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初期阶段的人物设定、场景设定等离不开素描、色彩、透视、解剖的理论与技能的支撑;中期的动画制作中的建模、材质、灯光、上色等,离不开构成知识和色彩设计等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后期的合成同样需要在色彩和构成上方有较好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由此可见,动画制作的过程当中的各各环节都离不开美术基础课的支撑。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动画人,美术素养一定是动画制作的基础。
2传统美术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和弊病
我学院自2008年创办动漫专业以来,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和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分不开的。当然在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的教学也在一步步的进行改革,也经过了由旧到新、由传统到实用的转变。总结一下传统美术基础课的教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病。
(1)教学环境与动画脱节,学生不买帐。大一的新生走进课堂,有时第一天面对的就是我们美术基础课老师,在传统的画室里,心心念念要学动画学生们,相当的反感。为什么进到大学又让我们画画,不想画。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把学生当成美术生培养,导制学生消化不良。一群斗志昂扬的专业老师,兢兢业业、无比认真的讲授着素描、色彩的知识和表现,但是学生就是吸收不了,学不会,根本不想怎么会有这里暗那里亮的事,学生和教师一样痛苦着,他们消化不良了。
(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学后不实用。因为要练素描、色彩而进行的训练,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个别的学生认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了美术基础课,到后面学到动画制作的时候发现根本不实用,不要再加工才能用,怨气深重。
3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从动画制作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2)教学环境营造工作氛围,画室与机房制作相结合。
(3)成绩验收以最后短片为主要依据,平时成绩结合计算。
3.2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设计
3.2.1整合基础教学科目,结合短片制作,将知识分解整合
美术基础课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涉及的比较广,在动画的制作过程和学生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深远的作用。 而逐一的学习又会过于繁杂,学生不知所措。
从项目任务出发,抽取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整合,以够用、必须为出发点。例如,第一学期会安排素描、色彩、透视,第二学期会安排透视、解剖、构成、造型设计等美术基础课,单独的每一个科目的教学都无法进行项目的实施,且在后面的教学中又会有重复的部分,让学生厌烦的同时,没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会以项目制作为主线,在当堂课教学中,镜头中需要的知识点,就是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如:《种子游记》中第一镜中,需要有一个全景的场景要进行绘画,需要对角色进行设、配色以及人物的动作等,任务分析后,就可以抽取出本次课所需要的知识点,从而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点为:
(1)《素描》、《构成》中的构图原则和方法。
(2)《素描》中的结构、明暗关系及表现。
(3)色彩的基本知识。
(4)空间色彩的基本表现及变化规律。
(5)角色造型设计中需要的人体基本比例关系和表现。
(6)二维、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
(7)角色挥手的简单动作及运动规律。
抽取出的知识点,按照分镜中的需要,边制作动画,边按需要讲解,让学生能确实感受到基础知识在动画中的应用,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
3.2.2教学内容的设定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争取做到适度、能用、够用
(1)相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新生来说,从作业的质量和进度上面,以认识、欣赏、分析出发,表现的时候尽量放松技法的要求。设计练习内容时,循序渐进,注意学习的吸收能力,不揠苗助长。
(2)对于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知识点有节选,不泛讲,不深入要求技法和创意思维。只掌握基本的动画中的应用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以保证学习能够较好的吸收和应用。
篇2
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美术专职教师人数少,难以组织起持续、长效的教研活动,美术教研边缘化、随意性强,常处于缺失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美术教师成长慢、农村美术教师成长更慢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推动我市美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整体提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内需,促进教学质量有效发展与持续进步,自2012年以来,市教研室借助“真州春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这个平台,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都能根据各自特长、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在联动教研的起始阶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国美术教育》推出的“—题多解”栏目。从每则课例的教学过程,到学科专家的分析解读,来感受同课异构形“异”神“同”、“异”曲“同”工的精彩;再组织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切磋教学技艺,感悟同课异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渐进性思辨历程。
在2014年第三届“真州春耘”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我们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的《多变的色彩》一课作为共同教学内容,有8位青年教师从各教研片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从研究出发,“点”“面”结合,对本课进行了多元解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向观课者展现了我市区域联动教研的成果。笔者就以本次竞赛中有代表性的4位青年教师的“异构”历程为例,简要介绍我市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的经验与做法。
一、个人思辨:有效“异构”的前提
同课异构的主体是教师。要求执教者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立的、独到的、多元的理解,并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处理。这需要教师不为教材、教参所拘囿,跳脱出来,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己对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能经常开展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尝试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参赛教师在比赛前十日就拿到统一指定的课题,并进入独立备课状态。他们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揣摩编者的意图,选择教学模块,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有的以当地特产雨花石做文章,有的与学校特色项目“灯笼”牵手……都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操作和目标定位。陶德静老师将它放在“通过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杨瀚源老师的定位是“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够主动地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掌握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是魏伟老师的定位;徐婷婷老师则定位在“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上。有了目标定位,就确保了异构的课堂不会迷失方向,保证了这几节课形“异”而神“同”。
二、组内辩课:有效“异构”的保障
实践出真知。教师个人思辨的优劣,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论证,以期逐步趋向完善和合理。参赛教师独立备课以后,在学校进行了—轮又—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有的请同教研片优秀的美术老师参与辩课、评课,有的请教研员参与指导,有的用录播教室记录自己试教的过程,进行反思和研读,有的为了适应决赛借班上课的赛制,还到其他学校试教。他们不断品味、反思过程,在评课、辩课中接纳别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甚至重构,循环往复、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参与辩课的教师在执教老师个人思辨的基础上,就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当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帮助执教者深化对教学的理解,真正促进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其实质是教师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递进式同课异构的过程。“磨课”培养了教师上“精品课”的意识。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反思的品质不断提升,各自的教学风格也更加突出。
三、区域考辨:有效“异构”的推手
经过思辨和辩课两个“异构”环节,决赛时所有选手就要“晒—晒”成果了。这时,赛场就是同课异构展示的现场,它让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一一呈现,让各执教者及观课者亲身感受“异构”的魅力。
1.教学理念之“异”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观课者最能清晰地感受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异同,感受不同教学理念带来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陶德静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预设之美,在精确的预设中帮助学生逐步生成新知,对色彩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徐婷婷老师的教学更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看似随意的课堂,伴随着教学的推进,资源性生成和知识性生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杨瀚源老师的课堂对人文的关注较多,一诗一画皆有色,一笔一触均出彩,课堂小一波接一波。
2.教材处理之“异”
本课呈现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一课时如伺选择合适的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呈现教学容量的多少,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智慧。魏伟老师围绕色彩的冷暖调性开展教学活动,陆续渗透其他的知识点;陶德静老师选取色相、明度、纯度渐变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杨瀚源老师以基本色彩知识的回顾与拓展进入新课,层层推进,重点关注色彩调和的微妙变化及运用;而徐婷婷老师则更加关注对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品读,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他们异曲同工,都在激发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在培养学生会用色、用好色的能力上下足了功夫。
3.教学情境之“异”
余文森教授指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几位执教者也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魏伟老师创设了—个“色彩大本营”的教学情境,设置了游历暖色俱乐部一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不同民族风情的游历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色彩的不同属性及对应的心理感受。陶德静老师则营造了—个海洋世界的情境,学生动手绘制各式渐变的海底生物、景物用于装饰教师设置的作业展示板,最后呈现出—个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4.学习活动之“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堂资源,向学生提供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在异构活动中,这几位执教者都关注了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徐婷婷是曾参加过省级比赛并获奖的青年老师,教学思路活、教学理念新,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色彩、色调以及对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进而通过拼摆、比较、堆塑,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杨瀚源老师则关注学生的动手调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色彩的调配中,通过色彩分割练习,直接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进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受色彩美。陶德静老师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适当结合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渐变美、构成美。
5.教学风格之“异”
教学风格与教师的性格、知识结构、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徐婷婷老师性格活泼,善于与人沟通,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能很快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机勃勃;而陶德静老师思维缜密,语言的逻辑性较强,她利用教学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带领学生感受色彩的美,以及色彩渐变的美;魏伟老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师生共同玩、做、思,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效果之“异”
同课异构中的“同”,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同”,也包括教学效果的“同”。不管采用何种教学角度与方法,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这4节课都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都是合格的研究课。然而,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本次教学比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魏伟老师组织的教学内容拓展量偏大,在1个课时内组织教学稍显紧张;杨瀚源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在色彩分割练习之前的铺垫不足;陶德静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略为琐碎,时间分配把握不足,等等。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会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真正体验到教研的快乐。
四、集体后辩:有效“异构”的基石
竞赛结束以后,各奖项的评比也尘埃落定,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研活动还在继续,我们的联动教研还在推向深入。一等奖的课有它的长处,二等奖的课也不乏亮点,所有执教者都能感受到他人构思的巧妙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但由于能力的差异,每个人认识的深度是不均等的。所以,课一结束,教研员牵头组织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立刻开展了“后辩”活动,执教教师谈得失,听课教师谈感想,对课堂上的焦点问题,如“小学已学的色彩知识,在中学过多纠缠是否必要?”“教师舍弃调色而利用综合材料的尝试是否合适?”等进行辩论。后辩,让每—位教师再次成为研训的主人。基于教师元认知、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基于实践价值取向,教师成了研训收获的自我检验者。后辩会结束以后,各执教老师对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过程、本课教学的得失及研训收获形成教学反思,并择机再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检验自己的反思成果,与会教师则形成观课感悟。这样以现场教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和创生,切实关注参训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发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贴近教学一线的动态教研,成了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当然,我们的区域联动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青年教师也还在不断成长,教研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这里呈现的4则教学方案和而不同,各显其美,虽不算完美,部分言辞也可能有失偏颇,但这饱含着我们对“同课异构”教研形式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追求。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婷婷
仪征市胥浦中学
教材分析
《多变的色彩》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本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也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客观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要素。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加强创新意识,提升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悟及其情感体验。
难点:多角度地运用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和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按八人—组围坐,分五组;
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碎纸,胶水,iPad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图画本、固体胶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课前放松,学生欣赏由莫文蔚主演的以“寻找色彩”为主题的佳能相机广告的视频。
2.欣赏路虎越野汽车广告的视频,感受自由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多彩。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来到美术教室,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高品质视频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一、感知色彩,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想去旅行,看最美的风景。你想去哪儿?
课件出示文字:大自然图片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色彩源于自然,学生对身边的风景大都习以为常,广告中的奇境和色彩,自然引出本课课题。此外,美术课作为人文课程,需要有格调和内涵的素材来支撑和展现。
教师出示课题:多变的色彩(iPad多媒体展示)
【活动一】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彩色纸条粘贴在图画本上(要求粘贴在画纸的中央),说一说: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总结:颜色也各有各的性格。例如:红色表示热情……
欣赏名画中的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
课件出示《红黄蓝的构成》《日出印象》《向日葵》《秋千》《幸福的魂灵》等名作,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时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感知,此处舍弃让学生使用画笔调水粉色的常规做法,是出于高效课堂轻松教学的要求。色彩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采用名画讲解色彩的情感,是以高起点来组织教学,拉近了名作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学生接下来表现色彩的内容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导思导学
1.揭示光色之谜,认识“牛顿色环”
出示教具“牛顿色环”。(找出三原色)
【活动二】寻找色彩游戏。让学生在红色水中逐步加入适量的蓝色水,分别呈现出蓝紫色、紫色和红紫色等。
2.寻找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
【活动三】找找你喜欢的颜色纸条的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并贴在作业本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结合色环总结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相关知识点,并结合课件,示范用不同的色彩粘贴对应色块。
学生继续在自己作业本上完成练习。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较好或有些问题的作业,并进行点评与小结。
3.色彩三要素
A.教师提问:什么是色相?
【活动四】运用桌上彩色纸条做色相的渐变排列,例如,从红色渐变至黄色。
B.观察刚才的作业,说一说:什么是纯度?什么是明度?
课件出示四张纯度和明度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给人带来的感受。(生: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能给人带来色彩软硬度不同的感觉,例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等等。)
教师总结:有轻重和柔软感、节奏感、韵律感、空间感等。
C.说一说,可以怎样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生:加入黑色、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
【设计意图】本着“落实基础,突出美术特征”的思想,组织学生完成对色彩要素的质感认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充分了解。通过色环、课件图片对比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三管齐下,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色彩属性,使用粘贴的方式简化调色步骤,突出学生的认知思维表现。
三、深度扩展,创意构成
在教室里创造最美的风景,完成足不出户的心灵旅行。
内容:集体协作,每小组发一幅4开纸大小的世界著名景观的线描稿。
要求:结合色彩明度纯度变化,运用同类色、类似色或对比色大小宽度不等的纸条粘贴完成色彩构成。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突出“旅行”的设计主题。引导全员参加,协作完成,享受使用新知识进行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通过自然、清晰、简洁的学习过程,布置创意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评价,品悟色彩
1.展示学生作品
2.每组学生代表自评,其他小组说说感受,教师从色彩倾向、色调、色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评价这个环节,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注重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和“说”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寻找色彩
这是一次新鲜而多彩的旅行,希望同学们用眼睛去看色彩,用心去体会色彩,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研究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特性,并运用到生活中,让色彩为我们服务,美化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后面更进一步学习色彩理论和熟练使用色彩打下基础。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二
执教:陶德静
仪征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色彩渐变方法,提高色彩运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明度或色相渐变进行色彩创意设计。
难点:掌握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课前分小组围坐,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相关事宜。
教师准备:色彩渐变范画,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色纸片、水粉颜料、笔、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送花导人,展示图片:无色花一单色花一彩色花。(多变的色彩)一枝小小的花,颜色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大干世界更是丰富多彩。(引入课题: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色彩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色彩,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充满色彩的。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二、观察思考,探究学习
1.色光之谜——牛顿带领我们走进色彩世界
(1)让学生再次观察彩色花,研究其颜色的特点,为它起个靓丽的名字(如:彩虹玫瑰),从而过渡到彩虹的奥秘,引出知识点_一“牛顿色相环”。
图片演示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教师:这些美妙的色彩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呢?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体会,再想象一下,此时是漆黑的夜晚,我们正坐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
教师小结:是光的特性,色彩源于光,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帮助学生感受无光的世界。
(2)三棱镜动画演示“光的色散”。
教师小结:宇宙万物的色彩都来源于光。
2.在生活中寻找色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有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师:牛顿通过对光色的研究发现,在色光中存在着三原色(红、绿、蓝)和三间色。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由它们组成的。
课件出示校园美景与去色图片,让学生感知对比。
师:如果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会多么单调啊!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我们作品中的色彩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呢?
(由色光三原色过渡到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
(1)三原色、三间色
flash动画演示三原色、三间色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回顾已有色彩认知。
色彩实验:学生代表尝试调色练习。
(2)色彩的特性(三要素)
根据色水混合实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其间的异同,找出规律,探讨色彩的特性即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结合课本,了解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色水混合实验,自主探究色彩的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4.在合作中感知色彩
结合色彩三要素,师生合作,学生感受色相渐变、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
三、掌握技能,协作体验—一“我是小马良”色彩渐变练习
1.教师示范色相渐变
教师任选两色示范色彩渐变,边示范边讲解细节。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的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2.色彩渐变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渐变作品,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为接下来的创作表现做铺垫。
3.色彩渐变创意设计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只色彩渐变的小海马,可是,它很孤独,因为它的朋友都失去了色彩。现在,请我们的小马良们除起手中的神奇画笔,为它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吧!
全班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主题进行创意体验。(为了增强趣味性,可以将小组分别命名为:海滩队,海草队、珊瑚队、海马队、章鱼队、七彩小鱼队。)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培养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作业的设置,让全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作中来,共同体味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作品共同展示
教师课前准备了以大海为背景的画布,作为全班学生作品展示的舞台;并将这幅大的作品命名为《美丽的海洋世界》。
2.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全班学生的色彩创意作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在点评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2)教师用色彩的理论评价分析作品,借助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理论知识(补色、对比色、类似色、同类色等)。
【设计意图】单独讲述色彩搭配的知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结合学生的作品,将其置于大的展示舞台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了解色彩搭配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生活中的色彩有温度、有味道、有重量、有情感。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色彩,相信你们会发现更多的色彩奥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色彩,让我们不断用色彩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自然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你们更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三
执教:杨瀚源
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主动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了解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色彩对绘画中不同情趣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色彩的调和及搭配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诗人的色彩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这里有几幅图片,大家能不能为它们配上合适的古诗?(幻灯片放映图片,并配乐)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身边五彩斑澜的美景的喜爱。大自然是迷人的,如画的风景是醉人的,我们被—个多彩的世界包围着,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起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这些“多变的色彩”。(引出课题《多变的色彩》,同时播放音乐、幻灯片:自然风景、动物植物、生活中的色彩等图片)
【设计意图】学科是相通的,让学生从诗句中去寻找色彩,让他们感觉色彩的无处不在。图片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温故知新,了解色彩
1.回忆交流小学阶段所学色彩知识,让学生回忆旧知、联结新知。
(1)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红、黄、蓝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2)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橙、绿、紫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3)你们知道这三间色是怎么来的吗?
2.探究合作,了解色相。
小组内学生任选两种原色,自己调—个间色。(1)全部是橙色的同学将所涂色块比比、看看,—样吗?为什么会不—样?(2)这些颜色看上去各不—样,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第—个要素:色相。我们只要往一种颜色里加入另一种颜色,就改变了这个颜色的色相。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来变个小魔术。(教师将前面黑板中排列的色块直线排转换成圆圈,引出“牛顿色相环”)(3)这样排有趣吧?这可不是老师的创造,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发明的。(介绍“牛顿色相环”)
3.交流、欣赏,感受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师: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色块比一比,每个颜色的明度—样吗?那么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明度?(2)怎样改变—个颜色的明度?
小结:颜色浅则明度高,颜色暗则明度低,通常用加白或加黑来改变色彩的明度。
4.自主探究,了解色彩的纯度。
(1)什么叫纯度?原色和间色都是纯度最高的颜色。
(2)如何改变—个颜色的纯度?加黑色、灰色和它的对比色。(结合色环介绍对比色的知识)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真调皮,还真是多变呀!的确,画家们正是因为掌握了色彩多变的特性,才能够画出这么美丽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提问交流以及调色游戏,提取已有色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本环节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得出对色彩的认识,硬塞的知识学生永远接受不了,而换一种方式,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
三、感受色彩,欣赏作品
感受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感受同—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色调。
教师(课件出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教堂图片):大家熟悉的西方画家很多,莫奈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画家通过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捕捉到阳光在不同时刻投射到教堂粗砺的壁面上所产生的光色效果,从而写生完成的。画家用不同色调表现了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刻的卢昂大教堂,将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
【设计意图】结合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感知和掌握色彩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莫奈这个系列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合作体验,感知色彩
1.教师出示一张画,分别出示原作和该画的色彩分割效果,然后提问:我们能不能也像这样,用色块来表现—幅画呢?(幻灯片放映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色彩,理解绘画与设计中色彩关系的基础知识,了解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作品所采用的色彩表观技巧。
2.学生创作
教师:请同学们每小组任选幻灯片中的一张图片,用色彩分割的方式表现图片内容。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1)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图片认真思考,小组内仔细分工,要求色块数量不得少于16块;(2)完成色块后,将色块根据图片有序地贴在铅画纸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色彩知识,培养色彩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色彩感受及对色彩运用能力的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色彩的变化。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以点带面,使学生真正体会色彩的无穷魅力:色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丰富而美妙。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四
执教:魏伟
仪征市马集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探究色彩冷暖、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等基础知识;感受色彩运用的奥秘,并尝试用色彩表达情绪。
难点:理解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用水粉工具,背包形纸片;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教师:想旅行吗?想和什么样性格的人—起去?请学生在课件展示的各种颜色背包中,选择—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根据学生所选背包的颜色,猜测他们的性格特点。想—想,刚才老师是通过什么来猜测性格的?——颜色。不同性格的人往往对颜色有许多特定的喜好,这是因为色彩能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跟着老师—起游走在多彩的世界里,去探寻色彩的奥秘。(板书: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从热播的《花儿与少年》的旅行类节目获得感触,以组团去旅行为切入点,游戏激发学生探索色彩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有游戏、有互动,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本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板块学习,感悟色彩
教师:首先,来到“色彩大本营”(起点),了解一下这次旅行的行程安排;然后,再以“暖色俱乐部”“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的顺序,依次游览参观不同的景点。
【设计意图】给出本课的基本规划,让学生沿着教学设计的目标去深入,同时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这样的设计让课堂更开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色彩大本营”——认识色相环的构成
教师:“色彩大本营”是个成员众多的欢乐大家庭,但里面有3位元老级色彩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它们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三原色”中,每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就产生了间色(分别是橙色、绿色和紫色),以及由此产生的6组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一绿、黄—绿等颜色)。这些颜色共同构成12相环。
教师:“色相”即色彩的不同相貌,它是色彩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段内容设置的目标是回顾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及12相环的构成。以课件展示的方式做介绍,也可以做成教具,逐一演示粘贴展示。这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了解,通过直观简洁的介绍以突出知识点即可。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灰、白)。课件展示色环中色彩冷暖的划分。
(1)暖色俱乐部
A.音乐联想:一段音乐见面礼《喜洋洋》,邀你走进暖色世界,你能联想到什么颜色?(红)
B.暖色大联想:红色奔放的斗牛舞,黄色热情的桑巴舞……
教师适当总结学生的联想,归纳具象和抽象的色彩表现语言,用PPT展示。
C.任务考察:用色环中的色彩为旅途中的家布置一个热情而温暖的房间。(小动画填色游戏)
小结:可以改变卧室的灯光、被套、窗帘、墙壁等大面积色彩,用明亮的黄色、充满活力的橙色、富有激情的红色等较有活力的颜色。但色彩过于鲜艳刺激不舒服。思考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展开对色彩的具象和抽象的联想;再通过填色游戏,将色彩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计乐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中性色的知识。
(2)中性色俱乐部
A.介绍中性色(无彩色系):黑、白、灰。中性色和其他颜色混合,可以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B.尝试加入中性色解决房间配色问题。(课件展示色环明度渐变表)
以布置房间为例,说说可以选用哪些色彩搭配。(明度变高,色彩朦胧淡雅;明度变低,深沉稳重,充满层次感)
揭示明度概念:色彩的明暗(深浅度)。
颜色有了深浅变化,色彩也不像原色那么鲜艳了,色彩的纯度也发生了变化。
揭示纯度概念: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原色最纯,间色次之,复色不纯。(课件展示色彩纯度渐变表)
C.中性色风景欣赏。
课件出示一组草原风景:(1)清晨——明亮的色彩;(2)中午——鲜艳的色彩;(3)夜晚——灰暗的色彩。
教师小结: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时间感。
【设计意图】以解决前一环节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添加黑、白、灰,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体验。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很自然地归纳知识点,避免了生硬的平铺直叙。展示一组风景图片,加深对色彩纯度的感受,也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3)冷色俱乐部
A.小组讨论联想:冷色包括哪些?冷色旅行地点有哪些?(亚马逊、从林、澳大利亚蓝色海岸线……)
B.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利用冷色的实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色彩运用,将知识联系生活,渗透色彩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三、色彩创意,表达情感
教师:色彩旅行中,颜色带给我们许多联想,结合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旅行中的心得体会,运用色块和简单的图形完成—幅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色彩作品。
(教师给小组发放色彩情绪参考资料,给每个学生一张背包形纸片)
作业要求:(1)运用色彩知识,变化色彩的明度或纯度;(2)作品的笔触要有大小、长短、疏密等节奏变化;(3)用时10分钟;(4)表现结束后,把你的情绪用一两个词归纳,写入作品中,与作品融为—体。
【设计意图】用背包形作业纸,将有情绪的色彩表现在上面,形成丰富的旅行感受。这既是课堂色彩知识的练习,也是有趣的作品设计。
四、赏析作品,课堂评价
1.小组互评: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欣赏,并通过颜色联想旅行者的心情。
2.自评:每组选—位代表进行作品介绍自评。教师提示关键词,请画者本人用较专业的色彩术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联想、感受与鉴赏能力。请学生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归纳和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的色彩之旅到这就要告—段落了。在各个旅行地,我们不仅享受了美景、学习了色彩的知识、了解了色彩的心理学,还懂得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尝试着从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关注色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能在美妙的色彩中享受每一天。
篇3
一、中职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仅有烹饪技巧而缺乏烹饪工艺的烹饪从业人员日渐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烹饪技巧与烹饪工艺的协调发展,成为中职学校烹饪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中职烹饪教育中渗透工艺美术课极为必要。
(一)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面临新的改革。直面中职烹饪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烹饪工艺的欠缺是制约学生烹饪能力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中职烹饪教育中渗透美术教育,是强化烹饪教育实践性,提高烹饪实用性的有效举措。
(二)是提升学生烹饪工艺的有效举措
当前,中职学校的烹饪教学大多重视烹饪技巧,采用师徒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仅限于达到一般厨师水平。但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不仅从色香味方面对饮食提出要求,往往更注重视觉欣赏的感观享受。
烹饪美术涵盖烹饪美术的基本知识、图案构成及写生变化、图案的拼摆及酒席菜肴的设计、食品雕刻艺术等,要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强化学生烹饪技巧的同时,可通过工艺美术课程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烹饪能力更符合市场和公众的需求。
二、中职烹饪美术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
适当开设基础美术课,培养学生完美人性和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形成创造性智能和技能。着重落实烹饪美术课,增强学生对菜品造型的把握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他们将美术知识灵活运用到烹饪工艺创作中,使热菜、面点、冷拼等的造型更美;提高学生对菜肴的色彩搭配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1.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对接。虽然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受食材及饮食卫生的制约,烹饪工艺美术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烹饪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烹饪专业要求,表现的形象要简化、概括,色彩搭配简洁,并且以图案的表现形式为主。具体教学中,重点教学内容是烹饪图案、烹饪色彩、传统特征图形等。
2.课程设置要结合学生特点。中职生在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审美意识、创意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绘画基础较差。二是一些学生对目前流行的动漫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绘画和相关艺术如传统图案、民族民间艺术了解不多。三是一些学生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四是学生在课后的主动性练习有待加强。如食品雕刻、课堂训练的时间较短,如果课后不加强训练,学生对对象的基本特征、形态、比例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五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融入工作岗位比较慢。由此可见,在烹饪工艺美术的课程设置时,应结合专业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安排。如,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卡通造型及传统的龙凤图形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乐趣。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1.要重视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会突发地产生一些不错的想法,但就是不能及时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训练,让学生掌握美术的表现规律。烹饪原料经过改刀后能够生成各种美观的花形,如:“爆鱿鱼卷”、“炒腰花”,就是经改刀加热后卷曲成美妙的形态,增进人们的食欲。又如:用剞刀法改刀对家禽的胗、肝,海产品中的鱿鱼进行处理,为烹饪主题的表达打下基础。
2.加强构图搭配训练。构图普遍地存在于烹饪创作中,图形的整体要通过食材及盛具的结合体现出来。如:冷拼的造型,往往是在一个好的创意下,通过创作过程中的切、配、组、摆等技法形成。为了使烹饪菜肴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实践中,经常采用花卉、动物和风景等图案,通过图案与菜肴的组合,达到优化菜肴视觉效果,给予人赏心悦目之感的效果。实际授课中,可由教师带领学生从简单的圆形、方形等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再将图案与烹饪菜肴结合,利用果盘、糕点等反复练习,重点教授学生掌握独立式、对立式、圆周对称式和旋转式等图案排列方式,如:果蔬、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拼和热菜设计中的配合使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写生为基础,进行图案写生变化、结构和组织形式规律、图案创作、图案装饰色彩的练习,掌握图案设计的原则。
3.要注意色彩修养的培养。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与色彩有关的知识,都可以深化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影响到烹饪菜肴的水准。在烹饪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将食品色彩的共性和特性、冷暖色的搭配在烹饪中的运用及不同烹饪手法对菜色的影响等,譬如大虾烹前是灰色,蒸后变成金红色,西红柿、洋葱、枸杞等暖色原料与大蒜、白菜、豆腐都冷色原料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尤其是素食烹饪,更应强调色彩的搭配,通过冷暖色调的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烹饪造型是将艺术之美展示于烹饪之上,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我国烹饪自古以来就“以形写意”、“形神兼备”,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师自自然,体现时代需求和民族特色。当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但不少菜点的造型单调、只注重菜点的娱乐效应式,使创新菜与社会发展主流格格不入,或毫无实际价值。因此,烹饪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烹饪从业人员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进行一些著名的绘画、建筑、古典音乐等赏析。
(四)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
篇4
关键词:色彩写生;简化知识点;多看;多练
一、学生特点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逐渐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绘画基础,极个别学生学过绘画但绘画基础非常薄弱,同时表现出文化课分数较往届高,课堂纪律较好,感知、分析、理解能力较往届强的现象。从2014年以来,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0%以上,极个别的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大都来自美术高考培训班,表现为重临摹默写不重写生、绘画概念化的特点,常出现形体比例都控制不了的现象。庆幸的是,学生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比往届学生更好的考勤与课堂纪律,具备较高的自制力、坚持性等特点。
二、课程特点
色彩写生课程是一门研究造型基础的专业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几个突出因素为:一是技能课本身的特点,技能课的最大特点是多看、多练方能掌握技能。色彩写生课程是训练眼、手、脑相互配合的课程,眼睛要感知到色彩、明暗、质感等信息,脑子分析理解并指导手进行绘制表现,手要画多了才能与眼睛、大脑协调配合并顺利表现出想要的效果,看得太少或画得太少都无法掌握技能。二是课程课时的限制,色彩写生课程总课时为80课时左右,按一次写生实践为4个课时算,整门课共进行20次左右的写生实践。三是教学内容与课程间的衔接,前期课程掌握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色彩写生课程的前期课程是素描课程,因为色彩写生必须是体现素描明暗关系的色彩写生,很多教学内容如构图、明暗五调子等知识点是一致的,而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绘画基础几乎为零的特点,往往前期课程也很难有很好的表现,常见的情况是刚学到入门程度时课程已经结束。同样,色彩写生课程也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对后续课程带来影响。因此,思考如何克服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高职艺术专业色彩写生课程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做
1.简化课程知识点,用最少的文字表述。如罗列为相关公式、表格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记忆。同时利用图例分析及动态模拟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有更直观的认识。首先色彩写生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用公式表达为:色彩写生=理性+感性。理性主要体现对科学光影色彩理论的掌握与理解,感性则为个人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色彩写生是这两者的结合。其次色彩写生是需要眼睛、大脑、手相互配合的实践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色彩写生=眼+手+脑。同时色彩写生步骤是一个由整体入手,局部刻画,最后回归整体的过程,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下面以色彩写生步骤为线索说明如何简化知识点及在色彩写生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1)构图起稿。主要知识点为:黄金分割线、均衡、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在色彩写生起稿时,构图是第一位要被考虑的,因为学生基本为初学者,在构图上往往没有任何概念,常把要表现的静物等画得过满或者过小,画面大面积空白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构图知识,首先做一个简单明了的常见画面大小规范,如画面中的物体最高、最低、最左、最右的界限,这种把常见画面界限直接向初学者灌输的做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将构图知识简单概括为公式:黄金分割线+均衡。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构图评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写生实践中反复纠正、评析、对比,促使学生掌握构图的知识技能。打形的公式可以概括为: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形体结构通过运用简单几何体来简化对物体结构的理解,形体比例大小关系则通过目测、互相对比参照分析来解决。透视关系简单归纳为“近大远小”四个字,通过常见视角下物体的透视关系分析来促使学生理解。(2)铺大体色。主要知识点:明暗关系、色彩关系。铺大体色阶段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快速表现出大体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明暗关系:亮面+灰面+暗面;色彩关系: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大面积铺色,简略表现出画面的整体关系。观察对象色彩关系的方法为时刻对比观察:形置高低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上下左右前后来回观察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这些颜色的相互作用。(3)深入刻画。按照局部形体结构深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等。主要知识点:明暗五调子、色彩关系。明暗五调子的公式可以列为: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明暗五调子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关键,通过典型图例分析明暗五调子的位置及相互关系,亦可用3DSMAX软件模拟不同形体在光源照射下的明暗交界线变化,通过直观的动态模拟演示来分析明暗关系,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色彩关系的知识点公式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画面的色彩关系可以简单这样理解:每一个客观物体都有固有色,固有色在光源色的作用下呈现不同的明度、纯度变化。光源色、环境色在不同质地的表面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不同。可用图例或实物分析常见不同质感的物体在光源作用下的色彩变化。亦可用3DSMAX、AFTEREFFECT软件真实模拟物体的色彩变化来分析讲解。(4)整体调整。主要知识点:整体观察、整体调整。用公式表现为:焦点+主次关系。画面只有一个焦点,强调主次关系,主要的物体深入刻画,次要的物体简略带过,改掉画面中破坏整体关系的部分,让画面主次分明,突出表现画面主题。
2.教学时间上的应用。无论是学生对陌生工具及材料的熟悉,色彩写生的用笔、调色,观察用眼习惯,还是写生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等等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磨炼,而课程内的时间和实践的次数都非常有限。因此,思考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训练效率及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补充课堂时间的不足都尤为必要。(1)课堂上提高单位时间的实践教学效率。按一个班级学生35人计,一个上午四节时间教师给学生作修改示范等只能就典型突出问题作修改,时间也只够给少数几位学生作修改示范,而其他学生更多的是点评。在不能补充教师人数的情况下,录制写生示范视频供学生课内课外参考是有效的补充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便捷观看学习。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颜料、水、纸张等所有准备工作,列出写生步骤中的大概时间长度供学生参考,把每一次实践训练都当成考试一样严格、紧凑地练习,强调写生的时间效率。写生的每一步骤各用多长时间合适,给学生一个参考时间值,尽量要求在常规参考时间值内完成作业要求。另外,讲解简化归纳了的知识点并通过板书、卡片等形式传播,促使学生强记并能在写生中联系思考。(2)课外时间的利用。首先录制写生示范视频或者收集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其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外临摹或写生,课外练习多多益善,设计课外普通作业与挑战作业,叠加课程时间,通过课外的辅助实践,熟悉用笔、调色等。技能课最基本的、最有效的练习手段就是多看、多练,带着问题看、带着知识点练。
四、结束语
色彩写生是技能课,只有在大量的写生实践中仔细揣摩领会理论并指导写生实践才能提高色彩写生技能,而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这一特点恰好能多看、多练。因此,通过简化知识点、直观展示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容易记住,并在实践中反复对照理解这些绘画知识点,使每一次写生实践都是非盲目的、有主旨的高效学习,从而逐步掌握色彩写生技能,经过争分夺秒的课内课外强化训练,使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李世和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新福.色彩写生实验性教学探索[J].装饰,2011,(9):137—138.
[2]石李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色彩写生教学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4—77.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小学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个性的重要园地,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如何合理设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所有小学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课程导入环节,抓住学生兴趣
优秀的教师都会格外重视每一堂课的导课环节,因为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导课环节时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具有针对性
在设计导课环节时,应当充分考虑接受知识学生的年龄特
点、心理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一般呈现出较多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更易于接受趣味性强的内容,因此,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高年级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联想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导课环节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水平的问题吸引学生。
2.具有新颖性
新颖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令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刺
激”,如果能够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效果、流行音乐和民间事物、新奇的活动引入小学美术的课堂中来,这必将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营造出新鲜的氛围。
二、运用教学情境,在“享受”中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利用幻灯片、音乐等直观性强的表现形式来展示课堂非常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特点。
例如,在学习色彩表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问道:“同学们,想不想多认识一些蝴蝶啊?今天老师带你们多多认识一些蝴蝶,好不好?”在同学们高兴的欢呼声中,教师缓缓打开多媒体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库,一只只色彩绚丽的花蝴蝶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色彩的神奇表现力。
三、重视教学评价,学有所获
在传统的比较方式中,常用统一标准的全班评比,这样的横向对比不难对比出全班的优差层次,但对于学生在自我对比中看到不足却没有什么帮助,并可能引起差生的自卑心理,影响学生进步。纵向对比,“以我比我”是指引导学生用自己之前的作业与修改完善之后的作业进行对比,或者可以理解为将当前的水平与过去的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之处,也能够对以往的不足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树立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信心。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自己在美术学习中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这种自我的纵向比较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与素养。
实施有效的美术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导课、创设情境和合理评价等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质量,保证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J].新课程:中,2011(4).
[2]代红.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学周刊,2011(14).
篇6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讨论式
外国美术鉴赏课在非艺术院校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读图时代,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外国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探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心备课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
备课的质量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教师能从不同的角度把一个事物讲得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业务一定要精,真正做到有渊博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要对美术史发展的脉络、美术家所处的时代、美术家的生平及个性特征等都要充分地掌握。总之,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
一是备知识点。针对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有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在知识基础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要坚持艺术创作实践。因为在画布上创作实践与只是观看思考出来的观念是有距离的。这就保证了教师从理论观点到创作实践获得活的学问。笔者认为这种学问学生在书本上是很难看到的,应该是对学生有教益的。
二是“备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才能因材施教。“备学生”深一层的含义是要很好地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所要讲内容的关键词,比如印象派、马奈、莫奈、塞尚、梵高等,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书籍、网络等)去收集资料。在查找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主动学习。学生在课下查阅的知识碎片教师在课上给串联起来就容易了。当学生在课堂上表述他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见解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备教法。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将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整体特点结合起来,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比如,基本理论的内容可以优选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对于一幅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可以用讨论法,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观点。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形式
讨论式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可以合作学习,自由交流,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非常适合美术鉴赏课。因为艺术作品鉴赏没有唯一的答案,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鉴赏既受作品本身特征的规范,又需要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它需要每个人情感的参与和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同时又要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鉴赏。
(一)分组讨论
讨论是就美术作品的某一方面发表各自的看法。这种讨论形式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根据班上的人数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发言。讨论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比如,同样是风景画,塞尚的风景画和梵高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有的小组认为塞尚的风景画更多的是对自然风景中形色等绘画语言和技巧的研究,他想把鲜艳的色彩和古典坚实的造型结合起来,他的风景画更加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有的小组认为梵高的风景画是用激情的笔触和漂亮的色彩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渴望。通过比较感受作品之间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再如,现代的风景画与古代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东方的风景画与西方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品读作品的内涵,以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二)分组辩论
辩论就是对美术作品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把对同一美术作品意见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辩论使学生达到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目的。在学生辩论前教师把相关知识点介绍给学生,比如毕加索的生平、经历和立体派的风格特点以及毕加索的个人生活状态等内容。辩论的题目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比如毕加索的画是美的还是丑的,有的学生感觉是美的,也有的学生感觉不到美,还有些学生感觉是丑的。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争论,教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作品的呈现是美的,但只是一时吸引人的眼球,没有承载更多的思想和观念。有些作品虽不是很美,却能引起别人深思和情感的共鸣。毕加索的艺术是让人思考的,他的作品给了人们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他和勃拉克创立了立体派。立体派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
三、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既是设计者也是组织者,既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这就是学问共同体的力量。美术鉴赏讨论课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的结果,在学生鉴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总结。为配合学生的讨论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在原作面前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在学校的橱窗、走廊或教室为学生举办作品展,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一个更大的交流、讨论和展示的平台,间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修养。
讨论式教学方法克服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样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式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兆云.美术鉴赏课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论坛,2007(3).
篇7
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设计教育,原有的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艺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本人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就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教学的方法联系起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
一、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程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篇8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材料 室内设计专业 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Design Basis in the Indoor Professional
ZHANG Jinsong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 Communication,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Two-dimensional Design" courses in vocational design ideas interior design professional, in accordance with competency-bas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main line, highlighting the task and the knowledge and contacts, so that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d on knowledge, enhance the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of the related jobs, improve their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project approach; material; interior design professional; skill
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二维设计基础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学习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设计造型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平面与色彩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二维设计基础阶段性课题式练习,创新设计理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建筑装饰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形式美的法则、平面构成的要素、构成法则、色彩原理、色彩心理、色彩构图、不同材质的点、线、面、块材的立体空间的塑造等知识循序渐进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构成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通过项目实践理论的学习过程,来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通过项目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点衔接,学习和研究形态要素形、色、质与体积、空间、材料等实践性知识,了解其内在的构成规律及与之相关的形式法则。注重“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界限沟通,努力搭建从基础到设计之间的桥梁,使“学以致用”和“活化”形式语言的教学思想开启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使学 生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和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了解”、“掌握”、“能”、“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掌握”用于表述对于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程度,“能”、“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现就几个较为典型的二维设计基础结合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设计的项目模块作一介绍:
模块一,肌理背景墙的设计制作。记录创造各种肌理,如干湿、粗细、滑涩、软硬,有无光泽,有无花纹等。用手、体通过触觉感到的肌理常辅助启发视觉肌理感而形成丰富的经验。设计中将这些感觉表现出来,用缓写、喷洒、印拓、渍染、熏炙、刮擦、拼贴、刻划、编制等多种手法,多种材料(纸、木、金属、石料、丝、蜡、毛、玻璃等)去表现、处理。最终形成具有装饰感的背景墙。让学生尝试用各种可以买到或是自制的绘图工具,进行各种“点”或“线的形态轨迹的表现。在尝试过程中,强调工具的多样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如画、刻、拓、印;采用右手、左手、左右手同时操作等等,帮助学生拓展潜在的表现区域、表现能力及表现效果,学会“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地进行二维形态的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模块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点、线、面的形态及构成。首先要求学生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自然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有美感的点、线、面的形态及构成关系。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其中的形式美的法则。由学生选择室内软装饰、室内摆设装饰、墙饰等二维范围进行设计。将信息加以取舍,形象加以概括、提炼。“徒手绘制”、 “电子计算机”等不同工具去表现这种构成关系。启发学生变换观察事物的角度与眼光,用心、用眼去感悟、去体验、去表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他们的表现能力,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模块三,结合建筑装饰材料研究图底关系与构图。(1)围绕一个基本形,用电脑绘图软件展开一系列通过改变基本形态在相同的方形中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因素,构成各种不同的图地关系。(2)结合建筑装饰面饰材料材料进行构成关系及图地关系的设计。尝试不同柱面、顶棚、地面、墙面等材料的组合效果。该教学手段,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能迅速、直观地构成多种图地关系,使学生迅速进入研究主题,实现项目模块的研究目标。
模块四,调色与色调。用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两色按照一定比例互相调配,配制出若干种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结合色彩原理、色彩心理学习室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室内设计中色调的设计。设计男生房、女生房色彩组合,文字阐述设计理念。该教学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调配能力以及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在调配过程中研究色与色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下一步从理性上学习与认识、研究色彩,组织各种色彩关系奠定基础。
模块五,综合练习。作为对形、色、质的综合性检验,同时促进基础知识与设计应用的衔接,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一个综合练习,既在 形、色、质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壁毯或地毯。阐述形、色、质的特性,可以是对课程过程、成果的呈现与总结,也可以是“点”、“线”、“面”或“色彩”的故 事,体现色彩关系。实践表明,这一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练习学生对所学的二维设计基础有了新的知识,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和传统概念的平面、色彩构成相比较,二维设计基础的立足点是建立在新世纪新思维方式、新材料技术和新专业课程乃至社会对设计形态的需求而设计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实验室、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设计基础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启发学生通过感性与理织演绎的方式全面认识和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形式法则、构成规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基础的教学的载体,便于结合专业去设计项目模块。同时具有启发性的思维发展,会达到思维无极限的境界。室内设计的学生在体验设计、感悟材料、经历制作的过程中,将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将设计基础与实际社会应用结合,让学生不用停留在理论的想象中,快速领悟理论和应用的关系,理实一体化是该课程的精辟之处。
在室内设计专业的二维设计基础教学活动中,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明确考核方法及该项目课程学习完成后应取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2] 色彩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篇9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10
【关键词】三大构成;设计基础课;教学
1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建校初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后经由日本对其本土化变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香港、台湾引入大陆美术院校,并将其列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设计基础课。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探讨和研究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视觉规律以及实际应用的二维空间的构成艺术。色彩构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的最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交变,组合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的过程;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
“三大构成”体系中,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基础,并与立体构成同时存在着色彩构成;而色彩构成也不可能脱离平面构成而单独存在,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一体。
2 学习“三大构成”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构成艺术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界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了美的构成。在我国设计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的情况下,“三大构成”已成为我国艺术院校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设计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室内设计、服装、建筑、纺织等方面的设计,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与设计学院已开设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这些设计专业都和“三大构成”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一一例举构成在这些专业设计中的应用,所以开设构成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3 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构成”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色彩、肌理、造型等进行分解和归纳,从而提炼出点、线、面、体的排列及色彩和体块的组合规律。然后,将这些抽象的规律运用在设计中,使设计方案符合人的审美规律,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迈出设计的第一步。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生要打好基础,掌握学习的重点,要使学生能掌握好本课程重点,教师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以练习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图例教学
教师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通过收集到的图例展示给学生看,既直观又好理解,一目了然,还节省时间。构成广泛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设计,除书籍上的图例外,教师还可举生活中很多方面的图,以服装设计为例:服装设计中运用构成中的点、线、面的形态以及平面构成形式的图形,还有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与调和的例子非常多,无论每次上课,学生服装中都有构成内容的运用,所以这种图例很好举。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可先观察学生的服装,然后叫这位同学站起来大家看他(她)的服装,大家再讨论分析这服装中运用构成中什么内容。
3.2 市场调研与讨论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后除布置相关内容的练习外,教师还可布置些带有目的的任务进行市场调查,如:讲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的形态时,课后布置学生逛街时查找各种设计中涉及到点、线、面元素的设计,并到下次上课时针对同学们调研的情况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积极观察与思考,为自己今后的设计积累素材。
3.3 收集素材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后教师会布置相关内容的练习,做练习过程中需要收集素材进行构成设计,如:讲肌理构成时,讲完一些制作肌理的材料和方法后就组织学生到外面去收集些可以用来制作肌理效果的素材回来,然后再回教室进行练习,针对这些收集回来的素材还可以同学之间集思广义制作出比较好的作品。
3.4 联系教学
教师除了要充分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外,更要清楚本课程在整个专业或专业模块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把这些关系讲清,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①找出课程的共同点:“三大构成”的学习其实围绕着同一个目的,怎样按照一定的秩序关系有目的地完成具有某种美感的设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感类型有相通之处,如重复、特异、对比、均衡等,又如平面构成中的渐变、色彩构成中的明度秩序构成,在视觉效果上都能给人慢慢过渡、由近及远的空间感。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既学得轻松,又能在实际的练习中对“三大构成”灵活应用。②找出课程不同点:找出各个构成在专业应用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如:讲到立体构成,可以以一个家具为例,一个家具必须要有造型,可以用到立体构成的知识去造型,其中也会用到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的法则,还会用到色彩构成中的知识进行色彩搭配。这样学生能清楚三大构成的知识在实际设计应用中的不同角色,又缺一不可。
4 结语
对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还将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希望能有更适应专业教学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浅析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性[J].设计,2006(6).
[2]黄庆千.三大构成教学中联系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