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元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品元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品元素分析

篇1

关键词:岩矿样品;金属元素;化学分析

现今大部分稀有金属元素均来源于岩矿,因此如何了解岩石成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岩矿通常在野外,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基于这种情况下,难以顺利完成勘察工作。

1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

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包括: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组合分析法,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①全分析法:全分析法作为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这种分析法的应用对分析结果要求相对较高。全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岩矿所含的化学元素逐一分析,因此对成本的需求相对较大。②普通分析法:与全分析法相比,普通分析法则具有一定针对性,将该法应用在岩矿中可对不需要的检测元素进行忽略,普通分析法通常可应用在工业价值高的金属中,对每个岩矿样品进行分析。③组合分析法:除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外,组合分析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可对岩矿组成成分系统性分析,组合分析法可运用在含有多元素的岩矿勘察中,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1]。

2岩矿中锂元素化学分析方法探究

(1)分离出锂元素:在岩矿分析中,首先应将锂元素分离出来,从化学性质来看,锂元素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在岩矿分析中,锂元素极易受其他元素英雄,从而对检测结果带来影响。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将锂元素分离出来显得至关重要。(2)对检测方式加以确定:检测锂元素通常以重量法为主,在含量检测中可通过Li23SO4来判断,并按碳酸钙~氯化铵方式加以分解,并将钙元去除[2]。(3)开展化学分析:在化学分析中,可将0.5g的岩矿样品与氯化铵混合在一起,将其磨成粉后,将5g碳酸钙加入其中并进行搅拌。其次将其放置到石棉板中,持续加热后再放置在坩埚冷却后再用热水吹洗其内壁,直到烧结块出现,再用热水将其放置于250ml烧杯中。

3化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研究使用到的实验设备有:微波消解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安捷伦7500ICPMS)、超纯水机(Milli-Q),其基本工作参数如表1所示。(1)实验试剂。本研究实验试剂有:Cr(铬)、Zn(锌)、Ni(镍)、Cd(镉)、Cu(铜)、Pb(铅)单元素溶液、过氧化氢、硝酸、重金属单元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参考物质岩矿(符合国家一级标准)、高纯水、Se、Rh、Bi混合内标储备液。(2)研究方法。①配制实验标准溶液:配制混合标准溶液:重金属元素包括Cr、Cd、Cu、Pb、Ni、Zn,配备标准为:0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用5%HNO3进行稀释。②消解样品:称取岩矿样品0.2g放置在消化灌中,加适量的超纯水,放置30%的双氧水5ml+35%HNO32ml在微波消解器中,摇晃均匀后进行密闭,再使用微波消解方法开始消解处理,消解条件如表2所示。(3)实验结果:①校正基体效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过程中,样品溶液元素含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待测元素信号,其通常表现为待测元素信号的增强、抑制,同时,基体效应、设备漂移都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体效应较难被定量化、测量,可借助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能够校正、监控信号长期或短期漂移,具备较好的补偿作用②验证实验:为科学验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准确性,在既定实验条件下,对岩矿样品予以加标回收实验,其回收率约为90.0以上,岩矿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基本与标准值吻合。

4促进岩矿样品分析工作开展的对策

(1)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各项法律规定来作为勘察工作的指导方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为地质勘察的技术人员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秩序,是技术人员能够专心与工作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还需要根据地质勘察行业的标准来对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调整,明确各个岗位中的工作职责,以此来作为参考依据来建设和管理勘察队伍,让管理勘察队伍来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与调整。(2)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使在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能够按照企业与国家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来进行勘察工作,从而保证勘察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会因违反规范标准而出现重大的失误。

5结语

综上,笔者对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岩矿化学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的提升,应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如: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地质勘察工作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成雄.矿石样品成分中金属元素的化学分析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47-48.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绿色化学理念;分析

所谓绿色化学,主要是指对环境没有污染、清洁型的化学。主要是利用现代的化学原理,对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促进化学实验绿色环保性质的加强。因此,需要培养教学老师和学生绿色化学的意识,并将绿色化学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条件。比如说,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废液,这些废液应该统一回收到一个地方,然后再通过一定科学的办法进行处理,当废液中不再含有有害物质时,才可以放心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一、绿色化学的定义

绿色化学又叫做环境无害化学,是设计和研究没有或者是较少的环境副作用,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工程的科学。绿色化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观,指的是经济、人口、社会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其次,绿色的化学价值观,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观点和看法都是环境价值观的一部分;再次,建立起化学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构建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构建环境和谐的道德观。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绿色化学对于绝大多数的化学工作者而言,还是一个新的理念,他们在实际的环保和环境教育中,很多方面都是和绿色化学相一致,目前化学教材中的诸多内容也充分的展现了绿色的化学观。

(一)化学概念的建立和绿色化学理念相一致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环境污染、温室气体、三废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过程中,还重点分析了出现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从减废和减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循环操作的概念,这些看似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学充分的展现出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这也为开展绿色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元素化合物的编排中也表明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在编排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时,里面提到绿色化学元素的教材中有关于元素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所以重点介绍了有毒气体该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储存。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加强实验室管理,提升学生的绿色意识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的地方,也是很容易产生污染的地方,务必保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以及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也要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将实验药品保存好,建立起严格的取用和回收机制。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老师就要跟学生强调如何规范的使用实验室中腐蚀强的试剂、有毒的气体,让学生知道这些试剂对环境乃至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但是实验过程的绿色化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学生在实验之前,就要将实验计划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让绿色的化学理念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内心。

(二)将绿色化学理念伸入到实验教学中

绿色化学对化学品的要求是不使用危害品;减少化学品的使用量,尽可能的循环使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和编排无机化学,将可能存在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改革。比如说,在实验内容上尽可能减少成本高的、药品消耗多的实验,尽可能的增加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力和整體素质的制备实验。这样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也可减少试验品的投入,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环境。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促进资源的节约

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操作方法,但是所有学校,每节课都这样不断地进行试验,不仅浪费资源,同时还容易产生更多的污染。因此,需要加强多媒体教学视频的使用,使得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就能够了解到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还能够看到化学实验的现象,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有害气体的产生,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实验内容。而且,多媒体教学视屏,能够不断反复的去看,当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不断的观察和回放,促进理解。

(四)对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物做好处理工作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经过一定的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环境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当老师做出不好的示范时,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是非常的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物做好处理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将化学实验产生的废物处理好,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同时还能够加强绿色化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总的来讲,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对促进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作为化学实验教学老师,需要对绿色化学理念予以重视,并加强有效措施的采取,促进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作用的加强,保护大家生活的生态环境。

作者:柳苏玲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生活化 方法 实验

初中化学如果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实践能力,那么就会完全沦落到应试教育中的困境中,无法让学生真正吸收知识并转换为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核心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摆脱刻板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因此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让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任何化学理论与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是考试,考试只是对学生知识接受情况的考查,考试只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种配合手段。初中化学教学是通过书本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现象,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最为简单的生活现象,当学生们的衣物沾染了不同的液体,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除,这里面就存在着较丰富的化学常识;食物如何不变质,里面的添加物或者环境的控制等都涉及化学问题;人们常饮用的水通过怎样的手段做纯净化处理,其中有消毒剂的运用等化学原理现象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原理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只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了解,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帮助人们去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同时,生活化教学由于引入更多的生活现象与趣味话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化学现象的存在、变化等,其生动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沉闷的理论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特别是将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化学场景搬到课堂中做化学实验,学生兴趣较为浓厚,而不是呆板地进行枯燥公式的演算。

2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

2.1 加入生活化科学实验

将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利用课堂实验教学,让学生对整个化学过程有切身的感受,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动手训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生活中豆腐的制作过程,如何让豆子打磨出来的浆液凝固形成豆腐块,这其中不仅涉及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同时还涉及化学剂对食物的制作作用。而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化学现象发生的过程,同时其生动的操作过程也让课程文字理论教学更加活跃。一般对于小实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甚至有学生因为兴趣会在家庭中做相关的实验,提升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安全方面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部分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尽量不要做,避免学生模仿后造成意外事故。例如在过往的新闻事件中,学生投毒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化学品使用的关注。化学实验不要引导学生进行毒性化学品的制作,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化学知识学习。

2.2 引入生活热点新闻的化学案例

社会新闻中有大量的热门事件值得人们关注,同时也是人们认识社会、提升生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化学知识讲授中,引用热门新闻事件中的化学现象做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新闻现象有更全面的认识,增长学生的生活常识。如食品安全方面,食物中毒中产生毒性的原因,以及毒性的危害性,如何避免中毒的问题;煤矿爆炸事件中,煤矿等工作环境下要禁止吸烟的原因,以及抢救现场要避免人们一氧化碳中毒所应做的工作等。但是要注意热门新闻事件的引导性,要告诉学生如何去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强调事故发生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避免学生模仿恶性事件。

2.3 生活化题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训练题型与生活化内容加以联系,而不仅仅是纯理论术语的分析。运用生活化元素包括题目中生活化俗语的运用,同时分析化学现象本身与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这种出题方式也是化学考试发展的一种形式,与生活实际相连,能够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问题解决、理解能力。在家庭作业的安排中,也可以选择更多生活常识性的化学问题做设问,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发现,同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化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自己所观察与动手做实验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 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注意事项

在生活化元素的引入中,要注意相关内容的普遍性,确保所有学生对相关生活化化学现象有所了解,必要情况下对引入的新闻热点问题做背景介绍,让学生对事情有更为清晰的认识。生活化教学的引入本身是为了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对化学现象有理解上的困难。生活化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能力,同时要留意学生对生活的兴趣点,平常可以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中寻找趣味性强、化学特点明显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如果抛开学生关注点做生活化元素引入,可能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度。同时生活化教学要注意教学引导,要强调化学现象的安全性,不要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避免学生因为好奇而尝试有毒的化学品试验。

4 结束语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较为广泛,因此要避免教学方式单化,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化学教师中出现。老教师因为习惯性做化学现象的举例,因此对相同的化学素材反复使用,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变革,没有对生活化元素做与时俱进的更新。只有对当下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和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教学,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对化学术语有生活术语与专业术语的清楚认识,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华东.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178.

篇4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开始开设化学课程,应该属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直接关系着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化学学习是否打好了基础,因此,搞好化学启蒙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搞好这一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师所做的工作很多、很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般都能很好的把握,这里分享几点小策略,可能是被我们忽略的地方,但运用得好却很有效果。

策略一:加强宣传

让即将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教师和化学学科有一份期待。化学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一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时间一长,在当地就会形成一定的“口碑”,教师应该重视这个“口碑”,充分发挥其正能量,为化学教育教学服务。俗话说,“信其师,从其道”,教师不断地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及其家长口口相传,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力,如果即将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老师心存期待,化学教学就有了好的开端。

策略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积极思维、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把握好标高,太易、太难的问题设置都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在这里有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求大求全,人为地增加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下册教材P12页,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运用、实例分析,笔者认为仅限于Mg Al Zn Fe Cu Ag,至于K Ca Na的特殊性,留待学习酸碱盐以后适当补充。再如,总复习时,穷举教材所有出现过或者可能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背等。第二种倾向是拘泥于教材,没有适当的整合;二是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学设计,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策略三: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刚走进化学课堂,感到好奇,也有些茫然,这时,课堂小结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考点,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并付出具体行动去落实。为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建立起教师的中心地位,单元检测应该及时跟进,单元检测时不要图简单,应付了事,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对学生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检测,这样有利于在学生中建立起教师的化学权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策略四:在教学中努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如自制原子结构模型、与溶液有关的计算给学生一个烧杯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策略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或渗透的基本观念概括“物质观”、 “变化观”、“实验观”、“绿色化学观”等四个方面。

物质观包括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等;化学变化观包括守恒观(化学变化过程元素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平衡观等;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应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二是绿色化学观念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化学的两重性,一方面,化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的不当,也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因此,通过化学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合理使用化学品的观念。

策略六: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规范化

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教师的教学及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策略七:注意学生良好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5

关键词:REACH;法规;欧盟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社会中,化工行业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REACH法规为欧洲市场上化学品的监管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体制,取代了以往关于化学品管理的40余项法律法规,对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

一、REACH法规出台的背景

长期以来,化学工业是欧盟重要的支柱产业,位居全球第1位,其产值约占世界的1/3,而且多属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欧盟的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位置。因此,增强欧盟化学工业竞争力,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欧盟的重要目标。

(一)欧盟出台REACH法规的经济因素

首先,欧盟内部化学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这四个国家的化学品产量占了欧盟总产量的2/3。为防止欧盟内部市场破裂,保护欧盟内部市场在化学品领域的领先地位,需要在欧盟层面立法建立协调一致的化学品管理政策。

其次,欧盟打着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旗帜出台的REACH法规,实质是为了增强欧盟化学工业竞争力的“绿色壁垒”及维持化工行业高水平的就业率。美国、日本作为欧盟在化学品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一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关注并竭力干预REACH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使REACH法案最终烙下他们各自的利益痕迹。

第三,环保组织与化工行业协会之间也存在利益协调问题。使用 “成长上限”系统模型即:化学品满足社会需求,又使得社会对于此种产品的需求及依赖感越来越强,也即化工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利处又反过来促进了其行业自身发展。但随着化学品数量的增加,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会逐渐增加,使得环境、人类健康受到化学品的侵害。这种侵害使得公众丧失了对化学品的信任感,破坏了化学品健康发展的基础,引起环保主义的抵制并阻碍了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及公众对化学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导致人类对危险化学品替代和淘汰呼声日益高涨。REACH法规鼓励使用危险性较小的化学品,替代现行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品,并将其淘汰出市场。

(二)欧盟出台REACH法规的国际环境。欧盟REACH法规有利于化学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使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化学物质的跨国境贸易,一些危险性化学品的相关数据严重缺乏,使得化学品安全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新法规的实施将涉及全球市场的化学品检测。为此,美国启动了戈尔法案系统获得了美国市场上2,800种高产量化学品的毒性和生态毒性信息。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高产量化学品(HPV/ICCA)的筛选信息数据集(SIDS)项目的试验结果,也被欧盟认可和采纳。同时,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化学品法规、管理能力和设施,无法保证化学品的安全性,欧盟有义务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援助。

REACH法规要与欧盟在WTO的国际义务相一致。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2款,欧盟保证“技术法规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欧盟也将遵守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1款规定。

二、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2001年欧盟在对现有化学品管理体系进行审议的基础上,出台了《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首次提出在化学品(Ch)管理中采取以注册(R)、评估(E)、许可(A)、限制(R)为主要元素的新框架,即REACH法规,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

(一)注册(Registration)。按规定,无论是已经使用还是新发明的化学品,只要生产或进口量超过1吨/年,生产商或进口商就必须进行产品注册,向REACH中央数据库提供信息,并交纳注册费用。目前,分阶段物质已于2008年12月之前完成了预注册,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非分阶段物质和未进行预注册的物质必须在其制造或进口之前进行注册。进行了预注册的分阶段物质截止期限如表1所示。(表1)

在注册阶段,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注册方式。法规规定非欧盟企业可以选择以下途径进行注册:

第一种,可以自设欧盟分公司进行注册。REACH法规责任和义务都由自身来承担,这是防止企业技术资料泄露最可靠的一种方式,但牵涉的环节太多,成本高昂。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为保住拳头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份额,选择在欧洲注册一家名为“Yoke Europe”化工品贸易公司完成注册。

第二种,合伙设立欧盟分公司,进行联合注册。国内多家企业联合起来设立欧盟分公司,可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进行分摊,降低企业成本。但合伙设立的分公司存在着企业法人权责不明、下游用户如何界定等实际操作的问题。

下面以图形的方式展示了分阶段物质的注册截止期限,见图1。(图1)

第三种,委托欧盟境内或国内机构作为“唯一代表”进行REACH法规注册。比如,具有相近业务的机构,如跨国公司在欧盟境内的实体,或已经在欧盟设立公司的国内一些行业协会,一些专门的检测机构、律师事务所、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采取“唯一代表”注册方式主要以出口大量中低档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化工产品企业,可以享受较为低廉的注册费用。

对于常年向欧盟境内的固定客户出口大宗产品的国内企业也可以考虑由进口商负责注册,但会存在技术资料、产品配方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最终注册号归进口商所有使中国企业在贸易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图2)

(二)评估(Evaluation)。与注册不同,评估主要是由ECHA和各成员国主管机构开展的工作。在此环节,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根据主管部门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或提交进一步的信息。评估分为卷宗评估和物质评估两个部门。卷宗评估目的是防止不必要的动物实验,而物质评估是在怀疑相关物质对人类健康或环境存在风险的情况下,根据企业提交的信息制定滚动评估计划。

(三)许可(Authorization)。许可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内部市场的良好运作和危险物质得到充分控制,并采用经济上、技术上可行的方法找到适当的物质或技术予以替代。为此,要求所有申请许可的制造商、进口商及下游用户都应分析是否有替代物质或技术,并从风险、技术和经济特征出发考察这些替代物质。

(四)限制(Restriction)。指对制造、使用或投放市场的化学物质有条件或完全禁止使用。任何物质,不管是其本身或含在配制品、物品中,只要有证据显示该物质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不可接受的风险,都必须在共同体范围内进行限制。从这一层次上来看,限制(R)在化学品管理中充当了安全网的重要作用。其作出的决定,如限制在某些产品中使用、限制消费者使用或限制所有的用途。

三、REACH法规的特点

REACH法规的主要特点,首先是责任主体的转变,过去由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确认一种化学物质是否有害,改为要求生产者提供无害证据,检测费用由企业承担,使企业成本加重;其次,REACH法规涉及面广、管辖量大。不管是现有广泛使用的化学品还是新发明的化学品,不论它是独立存在的还是配制品中的,只要年产量或进口量达到或超过一吨,生产商或进口商就必须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提交该化学品的相关信息,申请注册;第三,REACH法规更好地维护了知识产权和信息产权。当任何企业注册化学品或其同样的用途时,信息系统首先进行搜索,只要有“先注册”的信息存在,即使提供的申请材料中的数据是准备注册的企业自行完成的,仍需交纳“信息费”,否则不能算完成注册程序。

通过表2中对REACH法规与现有化学品管理制度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REACH法规的特点。(表2)

四、结语

总之,面对新一轮的贸易壁垒,我们不应该消极等待或回避,广大化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应对欧盟REACH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行动起来,相互沟通协调,及早采取措施来应对出口风险,争取把REACH制度给企业产品出口欧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环境化学 回顾与展望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但是,从国际发展趋势和目前水平来衡量,就总体而论,我国环境化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技术上,还是研究思路上大多缺乏独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在分支学科和研究的内容上发展也不平衡,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环境化学过程研究中对化学污染物的外观表征研究得较多,而在复合污染的界面反应过程动力学,污染机制及其效应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从分子水平上对污染物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虽然建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常规分析测试方法,但对于环境样品的形态、结构与中间产物、同族体等的分离与测定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污染物的现场测试、实时测定等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方法和仪器。

篇7

周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反科学、破坏化学教育的坏广告.内容毫无基本科学素养.“我们恨化学”这种洗脑式的广告其实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这样负面宣传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让我们对这类违背科学常识的虚假广告产生了抵触心理.

“我们恨化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违背科学事实的奇葩商业行为,这则广告从科学上来分析.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也明显违背了科学常识.

化学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的一门实用性科学,以物质为研究对象,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化学.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充盈着化学的气息.商业广告如果要表达该种化妆品属于纯天然产品.标榜不含任何化学成分.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从来就没有化妆品可做到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再者.纯天然产品与化学密不可分.即使纯天然的化妆品也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但这更是化学所研究的物质范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开发新型化妆品,研制新药物,这些都需要化学工艺与生物工程密切融合、通力合作.宣传“我们恨化学”广告的化妆品企业属于日化行业.其产品难以做到纯天然标准.就算原料真的是纯天然的,也需要添加防腐剂、乳化剂等化学品,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家企业是利用“恨化学”广告来收获“用化学”的巨大利益.这种商业行为涉及虚假宣传.

新《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我们恨化学”以违背生活常识和科学素养的错误方式.影响广大观众和化妆品消费者对化学的态度和观念.如果广告背离了化学本身的科学性.仅仅为了强调一种产品的原料成分。就把“恨”强加于化学身上.那么化学妖魔化一旦泛滥.其负面影响远大于广告本身的正面经济收益.同时影响人们对纯天然物质和化学物质的甄别能力.甚至会使得人们对化学产生无穷恐惧.

篇8

一、发达国家技术法规与标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目前,美、日、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纺织品出口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正好是技术壁垒的主要发源地和使用者。特别是在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TBT将成为主要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TBT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害有机化学品的限制与禁止

由于纺织品在前处理和印染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化学品,而纺织品又与人体健康和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很注重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止。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禁用的化学品主要有巴拿马粉、溴代乙酸、甲醛、多溴联苯等,有一些化学品的危害一经证实,这些国家将立法采取行动加以限制和禁止。

2、偶氮染料的限制与禁止

印染是大多数纺织品加工必不可少的工序,有部分染料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欧盟都规定了有关纺织品染料的使用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纺织品印染生产和管理都比较落后,一些已被进口国淘汰和禁用的染料仍在使用,这显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

3、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严格限制

纺织品服装中含有的重金属有砷、镉、铬、钴、铜、铅、汞、镍等,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和空气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使用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染料和印染加工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类重金属助剂等。德国、丹麦等许多国家均对上述几种金属在纺织品服装上的残留量做出规定。

4、服装附件的质重要求

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进口服装的附件如纽扣、拉链和装饰物等都做了规定,并以立法的形式将有关的规定标准化,如纽扣、拉链、装饰品等金属物。2001年底,中国30万件出口夹克衫因其上面拉链的重金含属量超过欧洲国家环保标准遭到其退货,损失几百万美元。

5、对阻燃值指标的要求

许多欧盟国家明确提出纺织品的阻燃性指标,如:英国和爱尔兰禁止床垫使用阻燃性能不佳的聚氨酯合成的泡沫塑料,儿童睡衣要求必须进行延迟燃烧试验等。

6、附加生态标签

发达国家关于生态纺织品服装的绿色标签和生态标签主要有Oeko-Tex Standard 100、Eco-Textile、Clean、Fashion、ToxProof、Steilmann、Otnl00及阳光标志等。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纺织品及其他许多产品必须带有这些标签方可进入该国市场。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有关环保的法令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我国虽然于1998年先后了GB/T17592、GB/T17593、GB/T2912纺织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需要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技术问题。同时,我国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虽然我国环保局于1998年8月3日颁布了“绿色植物纤维纺织品”环境标准,但是,我国技术标准有18000多个,采用的国际标准仅有7000个,不到38.9%。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繁多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的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如:在2001年1月至10月,在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所受理的321批出口纺织品中,就有201批产品因只符合国内标准而未达到国外标准被退回。

2、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标签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物的处理,很少考虑其对人生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有相应的法规,但要求标准也不够具体。特别是在印染行业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导致的污染更加严重。在生态标签认证方面,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瑞士纺织鉴定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3年4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360张证书。在这36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却更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

3、出口企业自身对技术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并且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克服或预防,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如:据国家工商局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德国禁止用118种偶氮染料后,在国内还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1、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TBT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2、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纺织品、服装出口品在研制、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对于纺织品、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产品是用于出口还是国内销售,都禁止在纺织品、服装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有毒、有害染料、助剂和各种化学物质。同时,我国还应组织专业力量,加强生态纺织品检测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加快我国纺织标准版本升级步伐,对我国纺织品的检验和出口起到真正的指挥作用。

3.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0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TBT的有利武器。

4、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热点,也成为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企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技术和信息,将最新的绿色技术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去,学会从顾客的需要和利益来开发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对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到的TBT进行划区分,利用WTO规则予以区别对待。对于不合理的TBT,我国可以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进口国协商解决;对于进口国正当合理的TBT,纺织品出口企业就要严格按照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来组织生产。

其次,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出口企业要随时注意贸易对象国的技术贸易壁垒动态,积极与驻外使领馆经商处联系,获取一手资料,研究相关对策。要采取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特别是国外对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规定,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标准应有所不同,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

篇9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从发现平流层中氮氧化合物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篇10

关键词: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 能源经济联动

一、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我国的煤炭约占能源消费的76%,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主要三大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我国能源除煤炭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则相对不足。

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34%以上,且8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其中的90%取道美军巡逻下的印度洋通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到达中国。根据世界战争历史,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美国将封锁这些来往的中国油轮,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这种潜在威胁是困扰中国发展的能源安全不稳定因素。

二、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原因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燃料要优于固体燃料。其优越性大体体现在一、可用管道进行远距离输送,储存更加方便。二、灰分下降明显。三、着火温度较低,燃烧容易控制。四、燃料燃烧更加的充分,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五、节约运力,我国煤炭资源的90%以上赋存在长江以北,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长期存在。我国煤炭运量占铁路运量的40%左右,每年通过铁路运煤约5亿t,平均运距580km。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能有效的节约运力。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煤炭无法如石油、天然气能源一样得到广泛使用。

三、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的几个方面

1、煤炭化工原料制备

煤炭化工原料制备基础:大多数煤种碳的存在形式是芳香族结构,可以被转化成为多种形式的化合物,因此,以煤作为制取芳香族化合物的原料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作为化工原材料的潜力在中国巨大。神华集团副总裁兼神华煤炭液化公司董事长张玉卓曾表示,如果油价维持高于50或60美元,则在10年内,使用煤炭作为化工原料将在中国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公司通过煤气化技术生产肥料等产品。煤炭化工原料制备的方法比较常用的的有四种:一、由热解方法制取煤基化学品。二、煤经合成气转化为化学品。三、煤经氧化转化为化学品。四、煤经乙炔转化为化学品。

2、煤炭的液化

煤炭液化是将固态煤炭经过一系列化学加工转化为液态产品。煤与石油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因此在化学理论基础上具有转化的基本条件。山西的煤炭企业集团中,晋城煤业集团、阳泉煤业和潞安3大集团已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南非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成为世界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代表,该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间接液化厂一直运转至今,而且在石油危机后的80年的初又建成了另外2座规模更大的河采油厂。

3、煤炭的气化

煤炭的气化过程是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氧气、蒸汽或氢气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反应将原料煤从固体燃料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其分为煤的热解、燃烧和气化反应三个阶段。从物理化学过程来看,煤的气化共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煤炭干燥脱水、热解脱挥发分和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在我国以神华、大唐等大型能源企业为龙头,已在新疆、宁夏、内蒙、辽宁建立起一批大型气化煤炭厂,煤炭气化后直接输送到产业相对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供给能源。随着近些年来大城市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人们伴随时代的发展对环境要求更加严格。所以雾霾天气在今天尤其吸引公众注目,将黑色能源绿色化是符合沿海地区对能源的要求。

四、煤炭能源经济联动

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煤炭下游行业经营困难,出现了全国性的“煤炭三过剩”即:煤炭产能过剩、煤炭有效产能过剩、煤炭产量过剩,煤炭产量增加量持续超过需求增加量,导致煤炭市场疲软,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整体销售价格持续下滑,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呈大幅度下滑趋势,大批煤炭企业经营陷入困难,不少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亏损,整个行业运行形势异常严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更是符合现在市场经济和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展的需求。煤炭过剩使得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市场经济在利益驱使下重新考虑采用煤炭替代石油。虽然煤炭在应用方面许多性能不如石油,但巨大的利益可以用于煤炭开发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后续开发一旦取得成功形成完善的工艺流程,将使煤炭利用更加强劲。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储量比较丰富的能源,应该自主开发其后续利用的产业价值,为我国能源安全寻找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周安宁、黄定国.洁净煤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钱伯章、朱建芳 .煤化工发展中的前景与问题 西部煤化工.2008,(2)

[3]索明艳. 油价高位运行煤基化学品逐步走热 高油价催生煤化工热.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

[4]乔国厚.当前煤炭行业下行背景下煤炭企业应对策略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3

[5]李朝林.2013年一季度煤炭市场形势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13

[6]王德海,常丽萍.关于煤制芳香化合物的探讨.燃料与化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