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11―01
化疗是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化疗药物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广泛性,使得使用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加之患者治疗周期长,出现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之一: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加重患者的痛苦,影响化疗疗程的进展。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药物外渗的原因,掌握药物外渗的有关预防和处理方法,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科室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5例,随机将105例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75例。干预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8 9.19)岁。对照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28-59岁,平均(41.47 5.7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化疗前1天开始,对照组按血液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除按血液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针对患者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化疗药物外渗时要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药物以3-5ml,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1)立即行局部封闭。(2)皮下注射解毒药物。(3)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等情况的变化,冷敷或热敷防止冻伤或烫伤。(4)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1]。
1.3 评价标准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2]:I级为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П级为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Ш级为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发生I级静脉炎数为6例,未发生П级、Ш级静脉炎,对照组发生I级静脉炎数为15例,П级静脉炎数为6例,Ш级静脉炎数为3例,计算X2=7.86。干预组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P
3 预防和护理
3.1评估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干预组通过全面分析评估引起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a.药物因素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损伤[3]。b.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物质、输液的量与输液速度;环境中温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c.患者因素 主要与患者的血管粗细、弹性、血流快慢有关,长期输液经常采取血标本、反复大剂量化疗等对血管内膜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老年人行为失控或者进食、大小便等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引起外渗。d.护理人员技术方面因素 损伤是导致血管药物外渗的直接原因。
3.2 患者的宣教
a.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毒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b. 讲解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的患者配合。c. 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d. 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患者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e. 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无疼痛、肿胀的感觉,如有立即关闭输液开关,向护士汇报,且护士、患者共同观察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有无低速明显减慢的现象,以尽早发现化疗药物外渗[5]。
3.3 护士的专业培训
(1)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①化疗药物刺激性的分类;②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③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2)掌握化疗给药的注意事项:①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未取得护士执照的,不能进行化疗操作。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高年资护士操作,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回血、疼痛等情况;②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溶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③联合用药时,先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再输入强刺激性发泡性药物。⑤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3min以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回抽1次,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刺激而出现损害。(3)增强观察力度,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4)严格床头交接班,每班交接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等。(5)合理使用静脉血管,制订静脉使用计划,左右臂交替使用,使穿刺的静脉得以修复。对强刺激药物宜选用前臂静脉,忌在手背及腕部注药,以免药物渗漏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
4 讨论
化疗药物的使用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因其毒副作用大,药物外渗易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痛及心理负担,严重者甚至拒绝继续化疗,影响疗程的进程。
因为外渗引起的疼痛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护士应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外展、内旋运动,避免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6]。
为了防止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我们根据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结合临床经验,从患者方面和护理人员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实践,有效的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煜.肿瘤病人家庭康复.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229.
[2] 武海珍,邓桂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37-39.
[3] 卢 巍.静脉渗漏损伤的防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0(5):1272.
[4] 丁荣霜,鞠桂芳.肿瘤康复护理300问.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9.
篇2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家康复; 护理指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是在家庭社区之中,正确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近两年来所在市棠下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镇2009年10月前登记在册的187例社区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经过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124例经过专科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其中精神分裂症16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例。男89例,女98例,83、84岁各1例,71~80岁9例,61~70岁17例,51~60岁43例,41~50岁51例,31~40岁32例,21~30岁26例,10~20岁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专1例,大专2例,其他(不详)3例。婚姻状况: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丧偶、离婚)20例。参加社会工作48例,家务工作50例,无业89例。连续服药79例,间断服药24例,未服药84例。
1.2 方法 在笔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指导下,由笔者所在医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简称“精防”)医生和护士各1名、各村(居)委会干部、患者家属等组成看护小组,定期随访,对病情稳定的患者,3个月随访1次,对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并将随访信息资料反馈到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每月13号派出专科医生到卫生院门诊,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诊治、发药。另根据每次随访的情况,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利用上门随访时派发宣传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识、抗精神药物及预防复发的基本知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等,向患者和家属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说明常见的精神病症状表现和抗精神病药物知识,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说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治疗的困难,介绍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够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2]。指导患者掌握症状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及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症状复发的方法。
1.2.2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述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认识性心理护理,对病情好转的患者,帮助其分析有关疾病的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恢复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增强患者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
1.2.3 康复训练 (1)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属除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还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患者除需要定时按量坚持服药外,其日常生活也应做到合理化;(2)人际关系训练: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退化,促进全面康复[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购物、聚会、唱卡拉OK、看电影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关系基础和兴趣,逐渐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劳动作业,如家居清洁、物品购置、手工艺制作或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工作,逐步进行训练,多鼓励和表扬,让患者树立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完全依从指患者自觉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时按量服药,不依从指患者不愿服药或拒绝服药。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劳动能力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劳动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复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3.1 维持用药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用。尽量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须服药。患者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如头晕、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立即请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异常脆弱,所以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患者,切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挖苦和歧视。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3.3 积极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尽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一旦病情稳定后,尽早鼓励患者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积极主动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鼓励患者多与周围人接触、交流。经常与患者一起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有条件的家属,还可以尽量创造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机会。总之,家属应尽最大努力避免疾病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即所谓的二次伤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复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按时就寝、定时起床,白天尽量避免过分劳累,夜间避免过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如看殴斗武打电视、电影、小说等。
在饮食方面,每天进食适量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参等提神的食物或饮料。病情不够稳定或者稳定时间不够长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遭遇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参加会产生明显心理压力的工作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尽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居家康复指导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劳动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对居家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让社会、家庭成员来参与、关爱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13-614.
[2] 韩宏云,刘宝群.精神患者复发的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08,14(20):11-12.
[3] 仝励,刘南华.精神病防止康复社区干预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6):417-419.
篇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117019辽宁省本溪市康宁医院医务科
为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对本院康复病区住院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我院一康复病区目前在院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及我国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年龄(45±8.8)岁;病史7~30年,平均(14.8±7.1)年;糖尿病病史3~15年,平均(7.2±6.3)年;目前空腹血糖平均值(11.27±5.2)mmol/l;精神科用药氯氮平8例,平均用药40.60 mg/d,氯丙嗪2例,平均用量275 mg/d,奋乃静1例20 mg/d,氟哌啶醇1例12 mg/d。
糖尿病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不同程度血糖升高,伴烦渴、多饮、多食;3例体重下降、无力;9例肥胖;4例空腹血糖达20 mmol/l;2例出现合并症视力模糊、糖尿病足。目前应用胰岛素注射及二甲双胍口服等对症治疗,病情基本稳定,2例请内分泌医师会诊,择期转诊。
3 讨论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时有发生,有报道指出精神病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1]。国内报道[2]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15.1%)是普通人群(3.62%)的3~4倍。本组病例均为常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多年,住院间发病,病情进展快(病区发病率24%)。可见住院环境、治疗药物、营养状态、生活质量等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本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3.1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有不同程度影响:有研究发现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9.81%。本组患者均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其中8例长期服用氯氮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胰岛素的释放与抑制,胰岛素抵抗和糖利用受损有关[3]。氯氮平拮抗5-HT1A受体而降低胰岛素细胞的反应,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引起血糖升高,而氯氮平拮抗5-HT2A/2C受体也升高血糖[4]。因而对于精神科住院患者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及血糖监测,对有糖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如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年龄较大等患者,谨慎使用精神科药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3.2 肥胖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发病的另一诱因:长期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5-HT食欲调节中枢的影响引起食欲亢进而导致体重增加,加之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使患者活动减少,而摄入量相对过剩,引起肥胖;同时长期住院患者精神衰退,生活懒散,喜卧床,活动减少也是肥胖的一个因素。可通过适当增加体育康复训练及科学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等方法减少肥胖发生。
3.3 住院男性患者不良吸烟习惯对糖代谢有影响:烟草中尼古丁能够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而肾上腺素拮抗胰岛素作用引起血糖升高。
3.4 精神科医务人员业务局限,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技能有待提高。
总之,精神科住院患者合并糖尿病已成为精神专科不容忽视的问题。预防与治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从患者入院时做起,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检查用药,调整用药;建立科学营养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配套的康复活动训练及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同时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学习掌握本专业及其他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提高。让患者在住院间得到更专业的治疗、护理及生活照顾,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Mukherjee,DecinaP,BocolaV,et al.Diabetes mellitus in schizophrenic pr Psychiatry,1996:37.
[2] 徐帼瑛,陈欣,李华芳.精神病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及监测.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3.
[3] 郑一瑾.氯氮平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4):219.
篇4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血糖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报道指出,抗精神病药物能导致患者体内血糖代谢紊乱[1]。本研究就患者服用氯丙嗪、利培酮、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行了对照研究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前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无药物、酒精依赖史的精神病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0.68±8.72岁。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以下3组: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奋乃静组。
研究方法:⑴各组患者入院前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且患者入院后均为单一用药。治疗剂量分别为:氯丙嗪300~600mg/日,平均438.4±49.8mg/日;利培酮2~6mg/日,平均3.65±0.8mg/日;奋乃静治疗剂量2~40mg/日,平均30.2±1.2mg/日。⑵研究期间如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允许使用抗锥体外系反应药物,但禁用其他任何对糖代谢有影响的药物。⑶血糖检测采用自身对照法,利用全自动化分析仪,分别在患者入院次日和接受治疗12周后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采用199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相关状态的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餐后血糖(GTT2h)≥11.1mmol/L;②FPG 6.1~7.8mmol/L或GTT 2小时7.8~11.1mmol/L。
统计学处理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利培酮最为明显,见表1。
讨 论
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普遍都能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的异常[2],因此引发血糖浓度的升高,诱发糖尿病的发生,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有研究提示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改变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具有抗肾上腺素、阻断多巴胺受体以及5-HT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也有可能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体重增加导致胰岛素过度使用、食欲增加以及神经内分泌改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所致[3]。
本资料显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2周后均可引起血糖浓度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与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不排除患者自身具有的如高血压、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加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就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就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氯丙嗪、利培酮、奋乃静等3种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做了比较,选择首次发病、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入组,同时排除影响血糖浓度的其他干扰因素。通过观察患者服药后l2周内的血糖变化,证实长期应用(12周)3种药物能升高空腹血糖水平,其中尤以利培酮影响最为明显。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服用上述3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年龄较大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选择用药时,也应注意血糖浓度的监测,做到及时预防及早发现即时治疗,以降低诱发糖尿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徐成惠,刘光美.长期服并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666-667.
2 牟晓冬,张志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血糖调节紊乱[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1(2):86.
篇5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依从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41-02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heavy psychosis patients
LV Fang
Gaibei Health Cover of Shangy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lore and results of management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164 psychiatric patients of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results. Results: 164 patients screened 94 patients with severe psychosis,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to treatment management programs, through community management after they all recovered.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to implem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will help nursing work to improve patient adherence to treatment,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the patient and society to promote contacts and exchange of feelings,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Heavy psychosis;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pliance; Explore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而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上最痛苦的群体,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是在年轻时发病,很早就丧失了劳动能力。许多患者没有医疗保险,获得的医疗救助等社会支持也有限,治疗费用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一些精神病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监护,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肇事的案例明显增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2]。而目前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的不足,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为了使广大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的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镇于2004年初将精神病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2010年实施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10月的调查中,本镇总人口2.6万,全镇共有164例精神病患者,各种精神疾病总的患病率为6.47%,其中,男性87例,女性77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00例,双向障碍6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8岁,平均45.6岁。管理方式:1级管理人数0例,2级管理人数4例,3级管理人数69例,4级管理人数91例;并对其中42例免费提供抗精神病药物。2010年,从精神病患者中筛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纳入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中。
1.2 管理方式及步骤
在近几年的精神病管理社区工作中,特别是近一年来从事的重型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工作中,项目启动后,本镇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和“三人爱心”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镇及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制订全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全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组织落实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对每个患者成立“三人爱心”小组,由各村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患者家属组成,负责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服药、随访等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组建镇、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网络人员由精神科专业医师和护士、个案管理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村委会人员和民警、民政助理、残联助残员等)组成。针对不同人员分别开展项目管理、个案管理、规范化治疗、计算机数据管理、民警、村委会人员和患者家属的相关项目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筛选、登记和复核工作。解锁救治项目区关锁患者,发现1例解锁救治1例。结合实际工作,逐步开展对有危险倾向患者危险性评估;个案管理员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每月1次追踪随访;对有危险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相关化验检查、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案调整;对有经济困难的贫困危险患者进行应急处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职责主要有5项:①承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②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与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③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应急医疗处置。④向精神卫生机构转诊疾病复发者。⑤参与重性精神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164例患者中筛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纳入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中,经过社区管理后均痊愈。至目前为止,随访人数为164例,肇事人数为0例。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性情感障碍等[4]。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5]。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本镇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以镇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镇卫生院为骨干、各村委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6]。加大了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救助和监管,并加强了精神卫生知识宣传,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进了体现人道、有利于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预防精神疾病。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积极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发生,促进本镇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发展[7]。
总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社区管理,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效缓解了精神症状,促进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和情感交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俞峻瀚,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121-126.
[2] 高士元,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15(2):107-109.
[3] 胡学军,张伯礼,蔡光先.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考评续[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70-272.
[4] 李飞,谷德祥.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39-132.
[5]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3.
[6] 张桂华,张万英.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9,16(6):340-344.
篇6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期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结果:两组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康复护理 精神病患者及家属 精神科 临床应用
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0~45岁,平均29.1±15.9岁。经过4周以上住院治疗,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处于康复期。
方法:观察组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采用系统的康复护理,包括服药、生活、工作等指导。通过住院康复期护理,出院后定期来院咨询和电话随访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
指导内容:⑴住院期间一般健康教育:①生活指导:患者因服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药物所致的不适感,对此我们向其讲解治疗计划及药物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办法。使其认识到不良反应只是暂时的。患者因服镇静药物影响,生活懒散,自理能力低,护士应指导患者适当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禁止饮酒,尽量少吸烟或不吸烟。②家属探视时护士讲解与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根据病情的特点,出院后合理安排患者生活。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督促其搞好个人卫生,每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的生活。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可暂时休学,待病情稳定对外界环境适应后再考虑继续学业。③要重视患者的思想和性格的锻炼。精神病患者有正常的精神活动和不正常的表现。要告知家属对患者不要百依百顺,要讲道理,耐心细致的开导和解释,以提高患者对生活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家属在关心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联系,及时调整用药。特别强调的是,出院后家属一定要保管好药物以防意外。④心理干预: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护理任务更加重要。康复阶段,患者感到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威胁,会产生消极,自杀,潜逃等行为。这个时期护理人员应运用多学科护理干预通过鼓励赞扬最大限度地去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整好心态,并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还可带患者外出游玩。讲解一些法律知识、社会道德等。⑤工娱治疗:由于精神科以封闭式住院管理模式为主,患者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容易造成生活懒散和社会功能减退。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对治疗要求的提高,我院对进入康复期患者开展工娱治疗。患者可在工娱疗厅内进行行为治疗、作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通过工娱疗法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认清自己目前角色,改变错误的认知,改善情绪,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防止精神衰退。⑵出院康复指导:患者通过住院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大部分缓解,社会功能恢复,可回归社会,居家康复。这时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至关重要。强调内容:①必须坚持服药,一般2~3年。告知其坚持服药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精神病复发的规律,早期症状及预防复发的具体措施。有些家属认为长期服药会出现表情呆板、行动迟缓、肥胖等,病情稍有好转就想让患者停药,要讲明不良反应只是暂时的,随着病情的好转,药量的减少,不良反应会随之消退,如果自行停药,病情极易复发。②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可以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心理动态,及早发现病情的波动症状,适当调整药量,以免因复发再次住院。③电话回访:通过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了解患者睡眠,服药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效果评价:⑴评价方法:心理评定:①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抑郁及焦虑状况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重[1]。SCL-90、SDS及SAS均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和主管护师采用双盲法于患者入组时及时干预,3个月后各评定1次。⑵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结 果
通过系统康复护理,患者精神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躯体症状等明显减轻,见表1。
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见表2。
讨 论
精神病复发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家属苦脑的问题。康复期患者对现实有了正确的认识情绪波动较大,通过早期系统化康复期护理措施的开展,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复发的先兆,及长期服药的目的及意义,认识到遵守医嘱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积极配合医生通过系统化治疗达到理想效果。在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患者在生活事件上自信心得到加强,得到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心情舒畅,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从而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社区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国内约有780多万患者,患病率达6.5‰[1],主要表现为基本个性的改变,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及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目前,大部分患者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第一治疗、康复的环境,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为寻求适合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管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9名,其中男性19人,女性10人,年龄:24-56岁,文化程度:大学1人,中专6人,初中13人,小学9人。婚姻状况:未婚18人,已婚6人,离异4人。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制定护理措施在社区街道办事处获取辖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并与精神科医生一起入户调查,评估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对患者的定期指导,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调整指导内容。
1.2.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在执行随访过程中,做好精神疾病的咨询指导工作。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取得联系,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措施。
1.2.3加强家居安全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复发
1.2.3.1社区护士应定期随访,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复发的早期症状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诱导其暴露出真实的内心体验,以便早期发现病情波动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如:发现患者有自伤、自杀倾向的,应指导家属制定防范措施,情况严重家属不能照护者,应联系住院治疗。
1.2.3.2家属了解家居安全护理内容①防止患者走失,家属需注意患者平时言行,多与患者交谈,一旦发现苗头,应及时劝阻,专人看管。②防自杀。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镇静安眠药或农药、自溢、触电、割大动脉、溺水、跳楼等。药物不能由患者保管,服药一定要在家属监督下进行。一般宜在饭后服药,服药时应看服到口,服后立即检查患者牙缝、舌下等部位,检查患者确实服下后方可离开。③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早期复发症状。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比较高,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2体会
2.1做好随访工作,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定期与心理科医生一起进行访视,并做好记录,发现患者有复发征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对其不断加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防病、治病知识,帮助患者认识病情,分析利害得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疾病复发,对病情不稳定者协助其转诊治疗,帮助患者正确应对各种生活应激,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2.2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医疗干预,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患者在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而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和环境有利因素,正确应对生活、工作的不良刺激,合理发泄情绪,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服药依从性,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心理准备。患者从开始否认自己有病到配合治疗和自知力恢复,激发了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于欣,陈博文.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例管理[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23.
篇8
山东 一对焦急的夫妇
看了这对焦急的夫妇的咨询信,我感慨很多,因为很显然,他们对精神分裂症的了解还很不够。他们的来信中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他们女儿的病是不是真的因为遗传或教养不当所致;他们不让女儿上精神病院治疗到底对不对;他们的女儿将来还能不能结婚。其实,这是几个颇有代表性的问题,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都有这样的疑问。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三个话题。
精神病是不是遗传的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楚,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如果经过几番思索就能找到答案,那倒是很奇怪的了。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主要是从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入手。在生物学方面,遗传因素最容易被家属所注意。一般地说,精神分裂症是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家谱调查发现,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其精神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6倍;父母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的子女高几十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还很多,比如高血压病、哮喘病等。
然而,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谓遗传性疾病,如色盲、白化病,其遗传方式及遗传基因都很明确。对遗传性疾病,或者可以做基因诊断,或者可以对下一代的发病做出概率估计。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并不清楚,既没有基因诊断,也没有概率估计。精神分裂症不是遗传性疾病的另一个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家族史。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发病所必需的。其实,精神分裂症像心脏病、肾脏病一样,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想躲就躲得掉的。
由于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有许多人会认为病人有思想问题,有人会对患者进行一些道德评价,作为父母也难免下意识地对自己做出一些反省。精神分裂症患者跟其他病人一样,他们所需要的是同情、照顾和支持,作为病人家属,没有必要为疾病发生做无谓的责难和自责。研究发现,没有家族史,患者病前受教育较多,家庭氛围良好等因素,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精神病院会不会刺激精神病患者
对于精神分裂症,如不能及早治疗,将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对于病人家庭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行为可以妨碍家中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不对病人进行治疗,意味着这种妨碍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家属不把病人送到医院去治疗,主要是因为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害怕送病人到精神病院会给病人造成刺激。其实,这是一个最不值得驳斥的错误说法。
在家属看来,精神病院对患者造成刺激,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医院会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二是其他病人的病态行为有可能影响患者。其实,患者有病态行为,医院才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如果以为医院不做出诊断就不是精神障碍,岂不是类似于掩耳盗铃?在精神病院中,最严重的病人往往是尚未接受治疗的新病人。一般地说,病人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新入院的病人对老住院病人的影响。所谓害怕刺激只是用常人之心揣度病人,因为许多对正常人可能造成的刺激,对于精神异常的病人来说并不造成刺激。
除了害怕刺激以外,许多家庭还害怕住精神病院会使患者的名誉受损,因而不去看病。如果精神分裂症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形象,这主要是患者的病态行为所造成的,病人呆在家中,其病态行为无法掩饰,而病人住院后,其病态行为就不会被认识的人所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住院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形象。众所周知,小疖肿及时治疗,可以不留瘢痕,如果发展成为痈,那就只能切开排脓,以后还会留下个大疤。这些疾病早期治疗的意义大家都明了。精神分裂症延误早期治疗给患者带来的麻烦,又不像痈所结的疤那样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只有精神科医生有深刻体会。因此,患了精神疾病,要及早就医,以免延误时机,影响治疗。
患精神分裂症还能不能结婚
篇9
关键词:精神疾病;色彩治疗;色彩自疗
美国色彩学家吉伯尔(W.Gerber)认为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手段,可用于治疗疾病。这种治疗的过程,不但要为病患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外部色彩环境,还要通过艺术创作完成自我色彩情绪的宣泄。把色彩和精神疾病治疗相联系的理论很早就已出现,与弗罗伊德同时代的格奥尔格・果代克(Georg Groddeck)是身心治疗法的倡导者之一,他通常会以把病人的症状推至极端的方法迫使病人找到实现自己目标的更好渠道。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病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1]这样一个病患群体的生活和治疗,是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治疗精神病不仅仅需要一定的医疗介入,还需要一些非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和帮助。色彩,正是这样一种媒介。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1 色彩对生理、心理具有的调节作用
色彩是一种简捷的艺术治疗手段,通过色彩的调控和宣泄可以满足精神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吕氏春秋・木生》中记载:“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这里指出了色彩对心理的重要影响。色彩物理学、色彩心理学和色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表明,色彩对于精神的干预,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可以带动人的情绪,并引发一系列的行为。
美国色彩学家雷斯・邱斯金将四个房间涂成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实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强烈的红色刺激会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平静的蓝色的刺激则相反,它可使脉搏减缓,血压下将,但也会产生忧郁消极的情绪。另外,如果独处于黑色的房间,情绪的影响会非常低沉、甚至会产生恐惧。如果独处于橙黄色的房间,立刻会感觉到舒适,据研究发现,橙色还可以降低疼痛的感觉。有效的利用色彩的调节功能,使精神病患者能够生活在色彩的空间里,改变单一的色彩环境,利用色彩的调节功能,使精神病人的紧张、不安、抵抗的情绪得到缓和。这是从外部环境来营造的色彩调节。从精神病患者自身来说,他们或有着强烈的色彩感知力,他们如果有条件拿起画笔来进行颜色的涂抹,亦可帮助病人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波普大师草间弥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她以各种色彩搭配的圆点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把自身融入作品,产生一种真实与虚幻的效果。草间弥生从来都注意头发的颜色与服饰、作品间的相互搭配作用。红色、白色、黄色和黑色是她最擅长表现的色彩。红色,是草间弥生最热衷表现的色彩,也是令她倍感刺痛的色彩,这种色彩在她幼年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小在看物品时就一直会产生幻觉,感觉物体周围是迷离发光的,我就开始写生,画一些密集的小圆点,那是基于对事物想象的开始;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红色的桌布上的纹理、花色,并开始寻找我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同样的纹理,从窗户、墙壁、天花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到我的身体的。在寻找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被逐渐的侵蚀、陨灭,时间与空间不停地旋转着,自我变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纹理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我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和脚腕都被跌伤了。”[2]
实际上,草间弥生自幼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一生曾多次入院治疗。她总是被围困在大量的幻觉当中,她所看到的世界成为她描绘的对象。除了大量的规律性的圆点的设计以外,草间弥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大胆强烈的色彩感受。精神病人对于视觉的强烈感受超乎一般的正常人,而色彩艺术表现,也要超出普通之外的大胆想象。多数精神病人有强烈的意愿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感受,也许是复杂的线条,也许是敏感的色彩。但是,目前的精神病患者长期居住的环境色彩,是医院单调乏味的白色。他们也很少有条件像草间弥生那样,借用艺术的手段,在病情缓解期间,情绪得以表达或宣泄。
2 精神疾病的色彩治疗
色彩作用于“精神疾病治疗”表现在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色彩影响和精神病人的色彩表达。在有关精神病人的色彩表达方面,其实是有前提和限制的。精神疾病分为:“轻性精神疾病”和“重性精神疾病”。“轻性精神疾病”是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而“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部的色彩环境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进行色彩治疗,但自主性的色彩表现只限于“轻性精神疾病”患者。
“在单调、缺乏刺激的环境中,精神病患者会很难调动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思考,会更多地关注自己想象的情境,很难脱离自己的世界而参与到周围的现实活动中。”[3]目前,我国的精神病医院多采用白色为主的环境色彩,较少考虑了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冰冷、苍白、缺少生机的病房里,精神病患者难以调整正常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思维活动受到病区单调白色的色彩约束,甚至会感到失去信念,难以回归社会。精神疾病医院色彩的整体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适量选择一些中明度、中纯度的色彩,如松柏绿、中黄、棕色等。(2)切忌高纯度色彩的大面积使用。高纯度色彩灰度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对于狂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导致思维混乱,产生幻觉。(3)不同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不同的色彩搭配。医疗区、病房、活动室、餐厅等空间由于功能不同,病房区的色彩力求舒适、安静;活动区的色彩可以活泼、明快。(4)对于环境中的装饰色彩部分,可以经常调整,如绘画作品、植物的摆放。另外,与精神疾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他们的医护人员,这也是一个需要色彩关怀的群体。医护人员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要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疏导病患心理的工作,甚至还有可能受到病患的谩骂和受到人身伤害,同时还要承担社会上的许多不理解。医护人员和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医护人员同样需要色彩对情绪的调整作用,这种调节可帮助医护人员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状态。
3 精神疾病的色彩自疗
除了医院的环境色彩,精神病患者的色彩自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色彩自疗是以病患为主的创作行为,是病患由内心向外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绘画的形式,完成自我感情的宣泄,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方式。精神病人的创作作品,在西方称为“原生艺术”,这种艺术形式通常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表达。由于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具备专业美术的绘画能力,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最强烈色彩感觉来绘制作品。和塑造形象相比较,色彩在精神病患者的手中表现得更为直接。
2010年,南京郭海平和朋友合作创办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这是中国首个以推广精神病人艺术为主的非营利机构。除此以外,郭海平还经常到精神病院去,推行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他发现:“事实上,画画的时候他们专注、平静,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的状态明显好过平时。”那段日子是指他在祖堂山医院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实验。他翻开了祖堂山医院七病区主任王玉当时的治疗笔记:“2006年10月,张玉宝参加该项艺术活动,他的艺术天赋令人惊讶,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在创作,甚至对未来也有了打算,他说他想做一个艺术家。”张玉宝在此一年半前被诊断为重度精神分裂,多次意图自杀。
卖馄饨出身的张玉宝,喜用对比最强烈的色彩,红、黄冲撞,画出一截力不从心的指头,又像是一个咆哮的小人。这幅张玉宝自己取名为《怒吼》的画令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了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同样的扭曲、愤怒和痛苦,从纸面上几乎喷薄而出。张玉宝除了《怒吼》以外,还有《挣扎》《半边人》《旗帜》《追梦人》等作品在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郭海平和张玉宝的对话中,张玉宝这样说:“画画可以发泄,可以把痛苦啊、快乐啊画出来。不让画画,我会觉得郁闷,郁闷得不得了,画出来心情就愉快了”。[4]绘画过程中的精神病患者,精神是解放自由的,但是,这种能够精神宣泄方式的机会,目前并不是每一个精神病患者能够体验到的,但是,这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在精神病患者有绘画意愿的前提下,医院或者康复机构可以提供一下必要条件:(1)安排固定的绘画场所和绘画设施,室内环境色彩温和而不刺激。(2)提供绘画所需的画笔、画纸、颜料、绘画工具。(3)进入画室的病患需要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艺术治疗。(4)预防发生绘画工具可能引发的伤害行为,画室需要医护人员的监管。(5)呼吁艺术家的帮助和指导,与艺术家开展交流活动。(6)定期举办作品展览,引发社会对“原生艺术”的关注,并增强病患的自我肯定。精神病人的色彩自疗,需要社会、医院、家庭的理解和长期的支持,
4 结语
2011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办了“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用艺术推动亚太区精神卫生”。在墨尔本精神病人生活的社区里,有许多艺术机构和设施,其中包括画室、综合材料制作室、陶艺制作室……这里不是医院,这里色彩柔和、气氛宁静。其中的工作人员由许多艺术家志愿者充当,他们指导、帮助精神病人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他们常常举办精神病人的作品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作品收益归作者所有。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精神病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古文字的“”和“”,分别包含有精神治疗和情绪调整的含义。五行、五色、五音、五脏之间的联系在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所阐释。到现代,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治疗依然局限在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当中,这不但不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同时也为社会、家庭和医疗机构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利用色彩的疗法,改变精神病人生活的单一环境,提供必要色彩治疗机构和绘画材料,鼓励病人参与和接受,不但能够减缓精神疾病的发作,而且还有希望使精神病人重新返回社会和家园。当然,搭建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的色彩治疗平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泽伟.我国精神疾病患者超1亿,1600万重患者监护不力[DB/OL].新华网,2010529.
[2] 李建国,杨佴.无限的网――访问草间弥生[J].画刊,2006(05).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人;恢复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91-02
所谓精神病(psychosis)就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在性格、行为、言语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异常改变。由此,而致使其难以正常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现自杀或者攻击他人的倾向。由此可观之,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利己、利人、利社会。在经过一段有效的治疗之后,病人病情获得好转而进入恢复期,此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本文写作先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心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和家庭护理干预等等具体措施强调了恢复期精神病的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1精神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特点
经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精神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悲观绝望感、羞耻感、恐惧感和孤独感。
11悲观绝望感一般来说,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上了这种病则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悲观消极的情绪。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从而产生轻生或攻击他人或者社会的意愿和行动。
12羞耻感由于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一般意识、行动、言语等都较为正常,因此一旦他们得知自己以前的不正常行为则很可能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由此,而丧失自尊心,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而非常敏感周围人的言语、行为。
13恐惧感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病情和社会对这种疾病的一些误解,而致使患有这种病的患者常常处在一种恐惧之中,主要是担心自己家庭的破裂和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而缺乏融入社会环境的机会。
14孤独感学说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环境对这种疾病的担忧,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跟精神病患者进行交流;而患者自身也感到压抑和忧郁而缺乏应有的社会关系。
2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21干预原则对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原则主要有尊重患者,切勿刺激其自尊心;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帮助患者适应各种环境的刺激;帮助患者的言语、行为、意识逐步恢复正常。
22护理干预方法
221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是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干预。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特别敏感,所以在实施心理干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和患者讨论起病情或者提及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东西。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发掘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本着以人为本和科学负责任的态度,采用合适恰当的语言和欣慰是病人减轻甚至没有思想负担。前文已经指出,由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主要特点是悲观绝望感、羞耻感、恐惧感和孤独感。因此,医护人员在充分理解患者心理的情况下,要积极鼓励病人树立积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碰到较多的患者都有同一个问题的话,可以采取一些座谈会、讲习课之类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鼓励。
222行为护理干预一般在临床中,行为护理干预的主要是以集体教育的形式将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让患者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遵照医嘱的重要性、预防病情复发的措施。根据不用患者的不用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娱乐治疗法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行为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情。
223家庭护理干预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于对患者经济情况患者和医院自身的情况考虑,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倾向于采用家庭康复治疗为主、医院治疗护理为辅的模式。家庭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干预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能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由于家庭干预是使患者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之中,因此其孤独悲观等情绪可能就更少。与此同时,这也对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家属要同情理解患者的病情,积极表达出整个家庭是和患者在一起的,鼓励患者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减少患者的羞耻感,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结语
现代生活节奏正变得越来越快,人们不断处在各种压力之下。据相关研究指出,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受到外部的物质压力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其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也造成精神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指经过有效的治疗之后,精神病人的病情会获得好转,由此而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如若稍有不慎,则很可能又会致使病情恶化。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会使患者的行为、意识、性格、言语等方面获得快速的恢复,还会对护理机构的声誉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鸿燕,肖卫东评价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3(1):112-118
[2]王汝展,张敬悬,原伟,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知力及其对精神症状认识的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1,14(4):237-240
[3]戴明华,常娇健康教育及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负性情绪的调适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236-237
[4]朱文杰,张美如住院精神病人探视需求调查[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354-355
-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类别
- 下一篇: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