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篇1

生物学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本质阐述。并且概念对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学的知识联系、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被形式化了,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信息提取困难、思维定势、知识再现失灵等常见解题障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概念教学?本人认为生物教师应借助于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时机,转变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以下就生物概念教学方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构建概念图同化新概念

生物学中的概念数量众多,且各概念并非孤立、单一的存在,概念间关系表现为从属、同一、并列和对立。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若不能很好地同化相关概念即将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理清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逻辑关系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则相关概念将相互干扰,产生负迁移现象。

构建概念图解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将认知结构中杂乱、无序的知识程序化,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减少或避免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因的上位概念DNA的相关知识,本人便采用构建概念图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新概念。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抛出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碱基几个概念,要求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然后,教师通过投影学生作品、讲评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的概念图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概念详实,关系准确;

②概念简单,无法形成网络;

③概念呈现较完整,但存在错误。

右图是C同学画的概念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生能基本呈现概念,有概念间的关系,但对概念间关系存在错误认识(图中椭圆标志处),且思维较为局限。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下图则是C学生修改后的概念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生思维更开阔了,对概念的认识更全面了,并且可以用准确的连接词来定位概念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构建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同化形成新概念。因为学生在草拟和修改的绘制中,不断分析、比较和综合概念间的异同之处和内在联系,比单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而且长时记忆比重提升,记忆效果稳固,知识提取和运用的正确率较高。

概念图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预习、做笔记、整理笔记和复习的时候使用。

2.运用迁移理论指导概念教学

知识迁移现象早就为人们所熟悉,“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至理名言都可以看做迁移。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前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知识的迁移,由此同化并接纳新知识。奥苏贝尔将此种由旧概念出发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步骤称为“先行组织者”。简而言之,“先行组织者”就是充当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入旧的知识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常用提供“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过程: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中,本人引入有丝分裂作为“先行组织者”。首先,出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解,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为同化新概念做准备。其次,抛出问题串如①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有几种?②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属于哪一种?③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哪?再次,引导学生观看形成过程课件,找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同或相似点,这属于同化概念,寻找共性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①减数分裂细胞分裂几次?②得到几个子细胞?③子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含量有何变化?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有何特殊之处?这属于同化概念,寻找差异的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减数分裂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3.运用比较法辨析概念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易位和交叉互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3.1正反例比较与概念同类的事或物称之为正例,与概念不同类的事或物则称之为反例。正反例比较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准确形成概念。如教授“竞争”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正反例比较法,举例如“一山不容二虎”(反例)和“鹊巢鸠占”(正例),学生便能抓住竞争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这个本质特征。

3.2列表比较对于联系密切、过程复杂的概念如光反应和暗反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表格是一种相对简单又有效的形式。它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概念;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会思考。一句话,让数学姓“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上好数学概念课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引入,让数学概念能学

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引入数学概念要以具体的典型材料和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概念产生的源头,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案例1:向量概念的引入,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只老鼠向西逃窜10米,假如猫向北或向西北方向追,猫能追上老鼠吗?用多媒体演示这幅“猫追老鼠”的动画,这种引入比较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猫追不上老鼠?将学生由“好奇”带入“小惑”的状态,接着教师指出:猫只注意到10米这一数量是无法追上老鼠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量――向量,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得出猫不仅要多跑10米,还要跑对方向才能追上老鼠,这样让学生解“惑”,并且初步接触向量的两个本质特征:长度和方向,从而引出向量的概念。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联系,让数学概念乐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的动力功能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是指乐观的情感,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智慧的影子,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的能源。

案例2: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引入,前面学习了直线和方程的概念,因此要从直线方程的概念引入新概念。首先请学生回答一、三象限的角平线方程是什么?学生都会说是y=x。接着再问:为什么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方程是y=x?将学生带入“愤悱”状态,让学生思考后指出:角平分线是直线,直线的方程为y=x。引导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定义,看直线和方程是否满足两点:(1)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直线上的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抛物线y=x2和正弦函数y=sin x的图象,分析它们是否也满足两点。教师让学生自主抽象概括曲线和方程相互表示的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类似直线和方程,给这类数与形完美统一的曲线和方程下个定义。

三、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让数学概念易学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自觉获取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发展成为主动的获取,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如前面的案例2:在曲线方程的概念形成上,通过连续设问,启发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定义,自主地观察分析抛物线和正弦曲线两例,看是否也像直线和方程一样满足两点,然后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出曲线和方程的本质特征,将直线方程的定义迁移到曲线方程,使曲线方程的概念形成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教学的每个过程都体现出作用,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体会数学的魅力。快乐数学,享受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概念课;教学;有效性;尝试

恩格斯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 ”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那么怎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呢?现结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故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身体验,通过数学实验去获取数学概念.

如我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就椭圆的概念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观察木匠师傅画椭圆时采用的方法――固定绳的两端,用墨笔绕绳勾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总结其内在规律并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椭圆――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并且两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 这样,学生对椭圆的概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以构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椭圆的概念.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 如果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笔者所教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在刚入学时上课睡觉、不交作业,找他谈话后我了解到,该生由于初中生病曾休学一段时间,此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没有学习兴趣. 我在任教期间,通过交谈、接触,经常鼓励他,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现在他上课从不睡觉,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还经常请我给他答疑,这次期中考数学成绩还在班级位居前列. 可见亲其师是多么重要!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那么,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呢?

1. 借助故事创设情景?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

如我在讲《排列组合》这一章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故事作为整章的引入:“阿凡提的几个穷朋友在一个饭馆里吃饭,经常遭到老板的嘲笑和戏弄,阿凡提帮他们出了个主意. 一天,阿凡提带着他们又来吃饭. 饭毕,阿凡提跟老板说:我们以后就天天在你这里吃了,每天这样付饭钱太麻烦,我们就一段时间结一次账好了. 等我们这十个人又按照今天的位置坐时,再结账,我们付双倍的钱. 由于阿凡提是名人,又绝对不会赖账,且付双倍的钱,老板立即满口答应. 可是许多天过去了,还是不见他们付钱. 同学们算算看,老板什么时候会拿到饭钱呢?”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借助相关学科创设情景

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当然更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其他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授《充要条件》时,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如图1,观察在下列电路图①~图④中,研究命题P“闭合开关A”与命题Q“灯泡B亮”的关系,接着引出两命题之间的四种关系与图①~④的对应.

图1

引入以上图形后,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激活,教学效果也相当好,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 借助现实生活创设情景

数学的概念或式子有些是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来,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 要想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如我在上《映射与函数》概念教学时,这样创设情景:同学们,在现代生活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汽车给我们带来便利与快乐的同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交通肇事、车辆偷盗等. 如何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上牌,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每一辆车上一个牌照,即一辆汽车对应一个号码!像这样的对应我们称为――映射.

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数学概念是多结构、多层次的. 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因此,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应该先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再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概念链.

1. 注重直观体验,初步形成概念

概念课应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多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电化直观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概括和整理之后形成新的概念,或从旧概念的发展中形成新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 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 接着教师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 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教师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

2. 重视教材分析,理解掌握概念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含义. 教师应重视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概念不清”,反对死记硬背.

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对定义的内涵要阐明三点. ①x、y的对应变化关系. 使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解析式,由此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对应法则”的认识. ②实质: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y值. 可列举函数讲解:y=2x,y=x2,y=2都是函数,但x、y的对应关系不同,分别是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③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要特别强调定义域的重要性.

3. 通过反例辨析、变式教学,及时巩固概念

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致混淆,并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

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我给出定义后,再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 f(1),能否判断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2)定义在R上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增函数,判断函数f(x)在R上是否为增函数.

(3)观察问题情境中气温变化图,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个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强调: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有的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单调(如一次函数),有的函数只在定义域内的某些区间单调(如二次函数),有的函数根本没有单调区间(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A∪B上是增(或减)函数.

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因为任何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之间彼此联系密切,所以掌握概念必须在概念体系中把握. 如映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异面直线――夹角――距离等概念体系.

如在《抛物线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把焦点和相应准线相同的三种曲线在同一个图形中作出,使学生了解到三种曲线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抛物线概念与椭圆、双曲线一起纳入圆锥曲线的概念体系中,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建立概念链或概念网络, 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13-01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抽象。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一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一、注意概念间的同化和顺应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教师在已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认真分析、辨别学生头脑中已有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其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教学,即要善于同化和重组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把已学得的内容不断纳入新学得的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在原有的观念和新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构建、组块和结构化,以发展认知网络。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加强过程教学,使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休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在概念教学中,提供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让物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通过创设情景,促使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如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改变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并相对独立的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自由地去探究、去发展、去再创造有关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物理概念学中,设法创造思维情境,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教师可将问题分成若干个“阶梯式”的子问题,适当引导,让学生去实践、研究,在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相互交流,使发现得以分享,观点得到辩析和认同。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

四、适当地变式训练,理解概念的内涵,形成物理概念

因为物理概念大部分是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获得的,学生形成的概念中有时包括了非本质属性。因此,教师除了讲解概念、规律时应尽量做到准确、透彻外,在概念形成时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训练,突出事物隐蔽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效应,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正确掌握。

例如,针对“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本身固有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就可设计下列一组问题:

(1)在电场中的P点放一个2.0×10-8库仑的点电荷,它受到的电场力是4×10-10牛顿,P点的场强是多大?假定在P点改放一个8×10-8库仑的点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大?如果在P点不放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大,为什么?

(2)关于电场强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E=F/q可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场强度眼放在该点的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

B、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 。

C、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

D、由公式E=F/q可知,E与Q成反比;由公式E=Kq/r2可知,E与q成正比。可见这两个公式是不相容的

E、放入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的电量改变时,电场强度也随之改变;将检验电荷拿走,该点的电场强度就是零

篇5

关键词:概念教学;谚语法;设疑法;对比法;概念图法

学科认知结构(或图式)要以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等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如果把知识结构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基本概念。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条件。美国的杰罗姆・布鲁纳曾说:“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核心。”

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知道、认识、了解和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这说明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浙科版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还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首先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从而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灵活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是生物的种内斗争;“飞蛾扑火”反映了生物的应激性;“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说明了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挖掘谚语中蕴含的知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问题,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还可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得过宽或过窄。如:教师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时,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重点提出“血液由哪两部分组成”,由于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设疑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想象,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对比法可以把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的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我们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及两者关系的掌握和理解。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见下表)。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内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之后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包括4个基本要素,即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复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概念图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J].学科教研教苑,2003,(06). [2]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J].中学生物学,2002,(02).

篇6

一、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

篇7

一、化学概念的分类

化学概念有很多分类,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种。其一,可以在教学中能够验证的概念,比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质量守衡定律等等。其二,在教学中,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验证的概念。比如,原子量、化合价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概念实施相应的手段教学,如果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可能使教学的效率减低。

二、可以验证的化学概念教学

我们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直观、明显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用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的概念会更牢靠。

1、设计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的问题

在化学概念教学时,我们要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问题,使化学概念的出现有铺垫,同时也为学生探索化学概念做好思维准备。这样就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有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也能使学生掌握概念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在讲授“饱和溶液”概念时,首先要复习溶液等概念,其次就要做概念出现的准备,设计问题:1.食盐在相同质量的水里或酒精中的溶解量是否一样?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量是不是一样?3.食盐能否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通过这些问题,能很好的为学生探索饱和溶液的概念做有效的铺垫和提示,也为学生探索饱和溶液概念做了有效的启发。

2、激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使化学概念的掌握水到渠成

在讲授化学概念时,设计好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用简单的方法鉴别酸与碱呢?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演示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所产生的颜色变化。通过事实胜于雄辩的方法,让学生牢靠的掌握化学概念。

化学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能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动手实验的技能。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学生对“改变”和“不变”的含义,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做利用催化剂减低化学反应速度的实验,也可以在学过溶液知识后,再将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反应生成物中的二氧化锰提取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催化剂的概念。再如,在25度时,将100克的食盐放在200克的水中,问该溶液里,含有多少克的溶质?(食盐在25度时的溶解度是36克)很多学生认为含有100克的溶质。欲使学生以后再不上例似这样题目的当,最好利用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把10克食盐溶解在20克水中的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溶质概念的内涵。

3、精选习题,巩固理解

化学上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很多概念,是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获得的,但离熟练掌握的程度还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概念。比如,化合物、食盐与食盐溶液、硫酸与稀硫酸等一些列的化学概念,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牢靠的掌握。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练习,那么最后的教学也是无效的。在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防止极端化,走题海战术的老路。那种不加选择,见题就做的方法,只能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因此,精选习题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

三、无法验证的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化合价、原子内部结构、化学式等,它们是无法用实验或其它手段验证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就不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而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来教学。

1、变抽象为直观

对分子、原子结构、元素等无法验证的化学概念,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很兴奋,通过很多亲手实验后,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突然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他们就很迷惑,产生失落感。如果我们能采用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概念,而且还能稳定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对比,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篇8

在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篇9

    针对上述现状,为有效改善数学概念教学,笔者带领的团队将“微课题研学”模式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之中. 于概念联系、概念辨析、概念拓展和概念运用中开展话题式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准掌握概念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概念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下面笔者以例行文,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 于概念联系中研学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 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的广泛性和良好的系统性,在概念研学中突出概念间的联系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概念通过内在联系形成有效的概念网络;而概念网络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新概念的有效内化,而且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也是十分有益的.

    【研学案例1】函数概念研学

    高中阶段用集合与对应语言表征函数的概念并引入了抽象符号f(x),完成了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嬗变,使之比初中“变量说”更具一般性,但两者的本质一致. 函数概念的核心——“对应关系”更是架构起两个非空数集间A,B元素联系的桥梁. 非空数集A,B及其对应关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整体,这个整体构成了函数的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函数概念研学重点为:让学生通过研究具体的函数实例,感受在两个数集A,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获得函数概念;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与“对应说”的异同,进一步体会“变量说”表征函数的优越性.

    话题1: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函数”,请你举几个函数的例子.

    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变量说”. 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容易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此时,教师追问:“函数关系都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吗?”以此开阔学生思路.

    话题2:教师举例.

    (1)图1是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这是一个函数吗?为什么?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说明其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

    (2)图2是某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射击序号与中靶环数的对应表. 环数是序号的函数吗? 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果第4次射击脱靶,还是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上述例子吗?

    话题4: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吗?

    话题5:比较函数概念“变量说”和“对应说”的异同,体会其本质的一致性(联系)和“对应说”的优越性.

    话题6:引导学生有效甄别:(1) f(x)=3,x∈R和D(x)=1,x为有理数,0,x为无理数,都是函数吗?你的理由是什么?(2) f(x)=x, x∈{0,1}与g(x)=x2, x∈{0,1}是否为同一函数?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建立概念间联系的过程. 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只有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才能生成和发展,才能有效纳入概念系统. 概念间的联系也包含着数学方法,它能使人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 概念研学中注重形成概念联系,利用丰富、牢固、准确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这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 于概念辨析中研学

    学生理解概念定义的逻辑意义时常经历两个过程:一是知晓表达定义的语法与词义,二是把词义与认知结构中已知要领建立联系,把个别孤立的词义综合起来加以表征以获得概念的整体意义. 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而无关特征越多,则概念学习越难. 通过实例或观察材料形成概念的“毛坯”之后,接下来便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抽象化、形式化来掌握概念的内涵,廓清概念的外延. 这是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过程的核心.

    【研学案例2】周期函数概念研学

    教材是在三角函数y=sinx,y=cosx的基础上引入周期函数的概念. 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从直观上建立周期函数的概念,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周期函数就是三角函数的错误结论,因此仅仅依靠定义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周期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实施周期性概念研学时,笔者通过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促使学生认识深化.

    在给出周期函数定义后,笔者设计系列话题让学生讨论研学.

    话题1:函数f(x)=sinx,x∈[-2π,4π]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2:函数f(x)=c,x∈R(c为常数)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话题3:函数f(x)=[x],x∈R是周期函数吗?如果是,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

    话题4:函数f(x)=(x-2k)2,x∈[2k-1,2k+1](k∈Z)是周期函数吗?你能从定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吗?

    话题5:函数f(x)=sinx,x∈R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因此,概念研学时须提供一定数量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廓清概念的外延,把握概念的内涵,促进概念学习的活动思维深化.

    三、于概念拓展中研学

    概念拓展是指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关键词等手段将概念进行同层级的适度迁移,衍生出新的概念. 其价值在于深化对已有概念的理解,使概念产生更多的信息,形成与已有概念相关的更丰富的链接,并形成更多与其他知识网络相联系的结点,形成在更多情况下问题激活概念连接网络的机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

    【研学案例3】圆锥曲线概念拓展

    高中教材中的圆锥曲线的概念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从关键词的改变衍生出一系列概念(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因此,在完成圆锥曲线概念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再次拓展,还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概念. 笔者引导实验班学生开展了以下话题的研学.

    话题1:教材中探讨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和、差是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那么到两个定点距离的比值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怎么样?

    学生研究发现当比值为1时轨迹是一条直线,即两定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当比值不为1时轨迹是一个圆,即阿波罗尼斯圆.

    话题2:到两个定点距离的积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又将怎样?这样的曲线有什么性质?

    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图象是“8字形”(图3)或“花生形”(图4)等形状的曲线.

    话题3:我们已经学习了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问题,如果是“和”为定值呢?差或积是定值,情形又将如何?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对部分智力优异的学生来说,现有教材中给出的探究问题的探索力度显然不够. 选择适合他们探究的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事情. 相对于解决问题,恰当、适时地提出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

    四、 于概念运用中研学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 能灵活运用概念解题是掌握概念的标志. 运用概念解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感悟并掌握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研学案例4】三角函数概念运用

    话题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函数是匀速旋转这个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的本质表现(图5). x=cosα,y=sinα是单位圆的自然的动态(解析)描述(图6). cosα,sinα的几何意义各是什么?(有向线段OM,MP的数量)

    话题2:一半径为3m的水轮如图7所示,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2m. 已知水轮每分钟逆时针转动4圈,如果当水轮上点P从水中浮现时(图中点P0)开始计时.

    (1)将点P距离水面的高度z(m)表示为时间t(s)的函数;

篇10

    1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的转变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由物理实验、生活实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由于其本身的认识基础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难以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认识到引入物理概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再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物理概念有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如何实现上述转变呢?

    1.1注重联系生活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缩短学生与概念本质间的距离.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选修3-3《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感知“大量”呢?如果直接和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阿伏伽德罗常数出发,学生的印象是难以深刻的.笔者联系生活实践:“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我们喝一口水大约喝了多少水分子?”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很能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很自然地理解“大量”的概念本质.

    1.2注重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获得都依赖于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实验情境的布设,除了实验室的常规器材外,我们还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出发,注重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抛体运动”这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于医用的废旧盐水瓶提供一个匀速水流,改装成演示器完成平抛、斜抛运动的实验演示.

    再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磁感线(或电场线)时,如果做实验演示通常只能见到平面状的曲线形态,将实验结果出现在黑板上时也仅是平面分布,这时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来,制作成立体的动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资料,减少学生思维抽象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对物理概念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实际的应用来加以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做到“学以致用”.当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教师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灵活运用,并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巩固.对一些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教师还必须通过比较或通过与某些物理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它们间的联系、区别,把这些物理概念区别清楚.当然,学生不可能通过一堂课或完成几道习题,就能对所学物理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还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理解、巩固物理概念要经常化,反复化,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不断深化,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建立概念,掌握概念,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循序渐进,促进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效创建呢?

    2.1注重消除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知识的,物理概念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从生活中或原有的知识学习经验中会自发地总结出一些知识,这里面有些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为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到学生的理解上会有哪些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想运动模型来孤立的存在于教材之中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由落体运动”又是对曲线运动或复杂直线运动进行分解最为常见的一个分运动形式,同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容易受到相异构想的影响而犯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为了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借助于“牛顿管”演示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的探究.

    2.2注重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除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关联以外,物理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物理概念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知识.

    例如,学生进入高中不久,学习力学问题时,力的基本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引导学生画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知识的有效串接,提高概念框架整体性.

    3分层设置习题,促进概念内化

    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后,有的教师就急于通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综合的物理习题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例如用高考题或高考的复习题来作为练习题,想通过这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能力,但由于习题难度设置上缺少必要的梯度,选择的题目过难导致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因而往往事与愿违,做的习题不少,而其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何借助于习题来内化知识呢?

    在预设习题教学中.虽然学生能领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讲解,但由于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以及相关知识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同化没有得到较好顺应.没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同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解答同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受力分析”问题时,笔者设置了如下习题.

    习题如图2所示,斜面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放在A的斜面上,A、B均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地面与物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透过这个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物理思想方法,接着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两种常见的力的处理方法,笔者进一步变式处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变式其他条件不变,若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那么地面与斜面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