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概念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 “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 “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 “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 “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篇2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数学概念一般是指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数学主要包括数概念、数量概念、几何形体概念、度量绝概念等。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都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并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判断和推理的水平。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背景分析
以前的概念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对概念内容的记忆,衡量尺度当然就是学生是否能记住概念。因此,学生对概念内容大都能—字不差地熟练背诵。看似掌握得很扎实,但在需要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常常发现学生困难重重,只知生搬硬套而不会变通。“会记不会用”现象非常普遍。目前,概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重学生接受,忽视素材的提供。在概念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定学生对概念本身的接受,强调对概念中某些词语的理解,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背诵概念,而对创设生活情境,认识概念学习的必要性等不够重视,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数学课堂没有生机、缺少活力,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概念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就引导学生解释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义,然后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记。表面上学生接受了面积概念,但是由于没有挖掘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几乎体会不到学习面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重知识点学习,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在概念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教学一个个独立的概念,并不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沟通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不注重将知识梳理成网络。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概念是孤立零碎的,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运用概念,尤其是综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时感到困难。
3.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概念教学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但是,以前的概念教学却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来自学生内部学习的需求,不是以认识、记忆、形式上的模仿为目标。
4.重练习设计,忽视认知基础的丰富。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对概念下定义,用语言来明确概念。因此,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了一定数量的具体事例之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概念建构过程。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丰富概念出示之后的练习。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近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
篇3
1.关键词讲解法的特点
一线教学人员在使用关键词概念讲解法时,必须注意到它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师生互动性强。在应用这种方法时,为了合理解释关键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作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作答,这就是师生互动的生动体现。这种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强烈。这一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呈现出连续性特征,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两个少数的而是较多的、集中的出现;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环环相扣,层层深人的特征,问题不是单个的、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便呈现出强烈的色彩。这种强烈不仅表现在教师热情饱满的抛出一个个精心准备的问题,学生情绪高涨的争先抢答;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积极思索答案时表情的关注,学生对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的猜想和对教师给出答案的渴望。
第二,教师能力要求高。要想卓有成效的来使用这种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事先必须有充足的教学准备。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具的准备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教师对所授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全面、准确。其次,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的强弱是重要因素。课堂是一个“变化”的场所,学生的面孔虽然不变,但每一节的课堂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师的情绪起伏、学生的心理变化而成为一个常变常新的场所。教师的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组织活动,也都可能面临不同的突然情况,比如课堂上个别学生拒不回答问题;个别学生用不知道来敷衍教师的提问;领导临时决定听课等。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当强的课堂组织能力,灵活、创新无疑是衡量的重要因素。最后,拥有教师的“气场”。气场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周围人对其关注度的强弱。教师的“气场”在于当你一站上讲台,是否能立刻并长时间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气场”的形成要素包括个人学识、个人的仪容仪表、教学组织能力、个人的谈吐等方面。课堂上,教师适中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的教学热情都能为教师的“气场”添彩。
2.关键词讲解法的应用技巧
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作为一线教学人员必须做到:
第一,相当熟悉教学内容。教师足够熟悉教学内容是关键词概念讲解法的基础。这包括这样几点能力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熟悉具体的知识点。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要有探厚的理论功底,陈述知识点时要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完整而不遗漏;语言使用上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更不能产生歧义。其次,教师对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找出并解释关键词环节做到有所侧重,详略得当;才能在解释关键词问题提出环节做到对学生有效引导,从而使自己的讲课思路保持顺畅,带领学生步步深人主题。
第二,准确找出关键词。在找关键词时,必须要注意把握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关键词要和学生的理解难点相关。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预见性的估计学生的理解难点,通过关键词予以提出。其次,关键词要和学生注意力的盲点相关。学生在阅读理解一个概念时,往往会忽略一些相对重要的概念特点;教师在找关键词时,一定要防范这一概念特点的遗漏。最后,关键词要和教师的讲课思路紧密相关。以逻辑学中“命题”这一概念为例,“命题是指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包括语句、反映、事物情况、思维形式四个词语。“语句”这个关键词提出一个问题:命题和语句的关系是什么?“反映”这个关键词提出问题:命题是否有真假?如果有,如何判断?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而全面展开。当然,因为课程性质的不同,并不是所有课程概念讲解中关键词能满足这一要求,但能够和教师的讲课思路紧密相关,的确有助于学生认知上自然而然的、连续的接受新知识,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第三,合理解释关键词。在这一环节,仍然有技巧可循:即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来启发思维。仍以“命题”概念为例,解释“反映”这一关键词。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有谁来反映?人的哪个器官能够反映事物?大脑反映出来的事物一定是正确的吗?作为反映结果的形式表现~^命题一定是正确的吗?命题的真假究竟要如何判断呢?”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人。最后,由教师讲解新知识,给出答案。这一技巧利用学生喜欢探究,急于得到答案的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问题的设置要始终围绕某一关键词步步深入,直到正确解释了关键词为止,坚决防范和杜绝偏离关键词的问题。其次,启发思维的目的一方面立足于获取新知识;另一方面立足于复习旧知识。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及时复习原来的旧知识。比如,“命题”概念中,“思维形式包括哪些?”针对“思维形式”这一关键词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原来的旧知识。
第四,巩固概念,加深理解。教师在讲解概念的最后阶段,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巩固概念,加深学生理解。方法包括有:首先,根据课程特点,通过强化概念记忆的手段实现。有些课程可能会要求学生记忆相关概念,比如一些文科性质的课程往往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合上课本根据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复述概念;或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阅读概念内容来加强记忆;或者在下次上课一开始就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概念内容等。其次,为加深理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练习。在不断地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概念。在前面“命题”概念学习的最后阶段,就可以设置练习题下列哪些语句表达命题?”。至此,学生对“命题”这一概念便做到完全理解了。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概念 分类 方法 问题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探究地理概念教学的作用
1.1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如表1)。地理理性知识由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四个部分组成。高中地理知识点以理性知识居多,几乎是感性知识的两倍。而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通过对地理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可以说地理概念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落实。
1.2新课标的要求
自2004年实施新课标以来,高考地理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继续加强,特别突出了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而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却比较低。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只要背下来就行了,用不着作深层次的分析,照样能对付高考,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如果对地理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2.地理概念及其分类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地理概念和地理表象不同,地理表象反映的只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则是把许多地理事物的具体特征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而反映的是同类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地理概念按其外延范围划分,可分为单独地理概念和一般地理概念;按其内涵性质划分,又可分为具体地理概念和抽象地理概念。
3.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地理概念源于地理事物,掌握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条件。但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地理概念,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地理体系。因为概念这种东西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地理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地理概念。地理概念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方法,如何挖掘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我们教学训练中的重点。
3.1运用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但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促进地理概念的学习。
概念地图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同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概念地图研究的倡导者诺瓦克,开发了一种典型的概念图模型。例如,有关风这一主题的概念可用以下概念地图进行关系区别(图1)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风”属于上位概念,“局地风”、“全球风”和“季风”是并列概念;“季风”属于“风”的下位概念,但却是“冬季风”、“夏季风”的上位概念,概念地图不仅能对同一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别,而且能显示学生对不同概念领域之间关系的理解。
3.2启发讲授法
教师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是学生感知地理现象和理解地理本质形成地理概念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把地理事物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讲得愈生动,学生对地理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地理概念。启发讲授法就是教师围绕某一地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地理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地理概念的内核。
3.3比较法
比较法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地理事物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地理概念。
如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概念的教材叙述,并找出表面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找到了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为两种规律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同时性、矛盾性、共同作用于地表等表象联系,进一步剖析出两者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作用(主次分明)。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3.4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也叫综合分析法。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背景、因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地理概念。
比如学习自然带的概念。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自然带概念的综述,并回忆前五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与分析下列要点:自然带的出现是以纬度位置和海陆质量差异、分别有一定热量与水分组合为前提条件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大陆带状形式;是地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为主导,植被、动物及土壤为标志,地形为基础;带内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带间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理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给出概念,并在后面的分布规律与成因中巩固概念,提出学法与能力的要求。
3.5诗词法
我国的古今诗词歌本身包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而且生动形象直观,课堂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教师平时稍稍留心搜集这方面的材料,适当地运用于课堂上,学生爱听爱学,课堂的上的气氛会立即活跃起来,而且让学生经久勿忘。特别是在地理课堂的新课导入时,引经据典,教学效果则另当别论。比如我们在讲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概念时,如若生搬硬套地将其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略加讲解,相信其教学效果十分欠佳。倘若我们借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显然无须多费口舌,“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植被呈相应垂直变化”的地理规律会进入学生的脑海,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概念学生便深深地理解了。
3.6歌诀法
比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时,教师如果把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板书出来,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则学生有如背起石板听戏,既难听又吃力,这样教师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不愿听,也不愿意记,教与学双边脱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如果运用《世界气候歌》,则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舒畅,愉快地记住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
4.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要注意地理概念教学的动态性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习地理的整个思维过程都是以概念的运用为主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各种基本的地理概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反映地理现象的地理概念,也具有动态性。为适应地理概念内涵的变化,地理概念教学也应具有动态性。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地理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概念。
4.2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
重视和加强地理概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所谓“概念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生动有趣、个性鲜明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只作简单化的介绍,不认真研究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忽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孤立地、片面地对待地理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动具体的地理现象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兴润.浅谈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地理天地网,2008-6-17.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许国响.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吉林教育信息网.
[4]孙景沂.地理教学中如何区别易于混淆的地理概念问题.地理教学参考,2002,(4).
[5]侯立欣.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概念地图.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5):35-36.
[6]高晓华.比较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7]王旭.浅谈地理概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03).
篇5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23-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促进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先学后交,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翻转课堂”、“微课”等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热捧,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的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将国外的“翻转课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根据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放在学生上学的时间内完成。(《微课程教学法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黎加厚)。
一、理论支撑
1.“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表明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个别帮助,学生都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2.“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生之间的讨论、实践以及互相帮助释疑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3.“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他人帮助或者模仿等方式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通过适当调整传统的上课流程,将知识的讲授过程用数字化的形式(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内容沿着不同的学习轨迹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讨论。老师在这过程中给予督促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和生成的问题,集中讨论和讲解。下面以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及其特征》为例进行说明。
二、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课,对后续课程教学影响较大,是一节理论课,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理论兴趣不大,但是对视频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微视频来激发学习兴趣。
(3)微视频准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这个知识点使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视频《什么是信息论》,微视频时长3分30秒,从爱丽丝通过不同途径如: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歌分享她的想法引入,介绍了信息的不同形式。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最终给出信息概念的描述――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
信息的特征教学微视频使用的是《信源编码》。通过一个简单的听筒玩具传递声音,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传递性、依附性等特征。使用“路况信息”等视频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时效性、真伪性等特征。
(4)自学平台准备:在自学平台中教学微视频等材料。
2.课堂实施
(1)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老师用一分钟说明本节课自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老师巡视课堂督促学生自学、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问题,收集归纳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登录教学系统按照时间轴上的课时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允许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完成课堂练习,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提交到提问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学习者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
助人型学习者:学生A:看完一遍《什么是信息论》视频,再浏览了一遍课本,开始完成课堂练习,练习反馈的结果全部正确,他完成后继续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当他全部完成自学内容后开始帮助其他同学。
同侪交流型学习者:学生B:重复观看了3遍视频,对视频中的“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的描述不理解,她并没有请求老师的帮助,而是和其他同学讨论:“信息是用来传递想法的”,“那信息看得见?用什么测量?”……最终经过讨论理解了“什么是信息”。
网络求助型学习者:学生C:多次反复观看《信源编码》视频,对视频中关于信息的传递性和依附性的解释产生疑问,但她不敢直接向老师提问,也不愿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时她将这个问题提交到问答区,系统实时将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问答系统解答她的疑问。
教师指导型学习者:学生D:没有看视频直接做课堂练习,系统反馈错误率较高,他又重做一次,错误率还是很高。系统将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建议他先看教学微视频,理解视频里所讲授的知识,再重做一次练习。
教师控制型学习者:学生E:没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直接上网浏览网页,老师通过系统看到后督促他要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
主动求助教师型学习者:学生F:连续看了好几遍视频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载体的区别理解的不是很好,她直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建议她看课本第4页表1,这张表将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分别列出,能帮助理解如:书报刊就是传播途径,书报刊中的文字就是载体形式。
问题提出型学习者:学生G等几位同学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以及上网检索,希望找出类似数学公理一样的信息定义,但只找到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通过讨论他们也没法提出合适的信息的定义,于是将这个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将这个问题放在后续课堂上全班讨论。
在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堂练习后,系统给出了课堂练习题的反馈结果。
(2)课堂综合互动,教师强化教学信息
课程的后半段,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挑选部分有必要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全体同学讨论。如:
问:什么是信息?
生:信息就是信息,我们回答的答案就是信息。
生:信息是能听的见,就像你刚才说话的声音。那信息能看的见吗?
生:声音不是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信息要通过载体才能传播。
生:信息和能量、物质一样。
生: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物质有质量,能量有功率,那信息怎么测量?有速度吗?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观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相信大家对信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信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派专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信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3)不同类型学习者代表互动,进行学习行为正激励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课堂练习中正答率较低的题目如:题号2分别请不同的学生解答,让其他同学思考并质疑两位同学的答案,最后公布结果:学生A解答错误,学生B解答正确,同时让学生B解释这道题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解,老师总结等方式,将学生自学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中发现的学习基础知识缺失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不足等问题解决。
(4)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效果测评
本环节以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反馈的情况为依据,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检测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环节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微课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模式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按不同的学习进度个性化学习,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通过交流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能关注更多的学生:自学系统能实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快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不敢问,不会问和不愿意问:在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问,部分学生课堂上怕提的问题被嘲笑或者不想让老师失望而不愿意提问,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提不出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只要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问答系统匿名提出,老师和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助解决。
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课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需要软硬件支撑,每位学生自学需要终端,同时也需要自学评价平台的支撑,如何改进完善自学平台,更好地支撑微课程教学法;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督促、激励,老师在课堂上的督促外还有哪些方式;第三,少数学生在一节课内无法完成自学任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学任务。
同时,有更多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进行研讨:第一,微课程内容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制作微课程,使用多种终端的翻转课堂学习方案,对于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教学内容,现场观摩实验和实地考察的学习效率可能更高;第二,微课程内容的制作需要做进一步的实现分析:诸如内容展示采用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呈现形式以及实现效果的选择,本文设计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是否可以有其他操作类的模拟软件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需要做进一步的调研;以上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升,微课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州教育,2014(1).
[3]黎加厚.教与学意义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从微课程教学法说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
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概念图;教学法;护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0-02
概念图是一种以视觉图形式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工具,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潜能和兴趣,助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总结,增强学生对烦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循证医学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注重将个人经验、科学依据和病人意愿结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模式, 已成为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和指南。《护理学基础》重点介绍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概念图和循证护理教学法是知识结构化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利用学生的时空能力,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促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反思和提升[1]。鉴此,我们将两种教学法结合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2011级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有50人,对照组有50人。
1.2 干预方法
1.2.1 知识获取阶段 相同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方法给两组护生分别讲授,教学过程中所授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一致。
1.2.2 知识巩固阶段 实验组 ①基础知识篇:对护生介绍循证护理和概念图的要素、产生背景、内涵、发展历史、意义和内在联系。②学习资源篇:提供相关循证护理和概念图学习的相关网站及期刊数据资源库,期待护生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我;如护生观察画好概念图,教师用概念图呈现具体章节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讲解其组成要素、特征及绘制概念图的基本步骤。③技能导航篇:从概念图和循证护理实践的主要步骤出发,全方位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技能要求。如护生完成相关章节的概念图并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④拓展教育篇:指导护生更深入的循证学习,对每个篇章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针对性问题。如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护生进行再修改,随机抽取护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概念图并组织进行讨论。对照组 ①准备复习题;②布置作业;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1.3 评价工具 ①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 《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量表填写时间为进入科室前和培训结束后。②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用于教学计划,有助于实施“概念透明化”教学和循证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计划中应用概念图,它以高度简洁的方式将要教的关键概念和命题呈现出来,且它的层次结构可以将关键概念和命题之间的上下位关系表示出来,为组织教学材料提供最佳结构顺序。概念图在帮助教师处理教材时,它所提供的概念关系的直观图象及层次性可帮助学生理解各主要概念之间的意义。循证护理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转变现有护理知识,借鉴最佳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2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并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使学习者真正理解该知识[4]。概念图利于理解、分析和讨论,便于教和学,也是评估和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它的应用是推进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方法。张琪[5]等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基础知识水平可显著提高自我导向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
3.3 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教学气氛中,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学习模式[7]。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解和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主动学习,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来识别有效信息并分类组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燕利.概念图教学法及其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5):1223-1225.
篇7
一、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求知欲和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直观教具)或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具有引力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准备一个透时杯子,里面盛半杯清水,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发现:放进一块小石头,水面升高一些,取出小石块,水面隆低到原处;再放一块大一些石头,水面比第一次升高多一些……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经过思维的深化很快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小的物体占空间小,大的物体占空间大。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的体积。”
二、抽象概括,建立概念
抽象概括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感性向理性转化的桥梁,也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飞跃的纽带。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准确地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概念,如:“教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依法贴出红花的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感性上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并知识可以用乘法算,接着增加相同加数的个数,个数越多,算式越长,长的算式学生会感到计算麻烦,而用乘法计算就比较简便,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机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建立了乘法的概念。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一定的适合范围,而一个概念常常写一些相关概念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要重视概念的运用范围,把相近概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每个概念的和外延,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如,学生常常“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从而把握住“整除”的概念。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数学思维
几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使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获取正确的几何概念,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无法认清数学中的几何概念,就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的实质,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小学教师在实际的几何教学中,对几何概念的教学认识不清、不重视,导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几何概念,灵活应用几何概念的数学问题,进行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几何概念的优化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支架式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教师根据几何概念教学内容的需求,比如说小学五年级学习《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就可以遵循支架式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出示一个正方形的操场模型与一个圆)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图形?围绕着操场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探讨问题(看看哪个跑步时间比较长,或者计算它们的周长来进行比较)概括几何概念特征(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它的周长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建立几何框架(让学生上前比划,指出圆的周长在哪,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将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几何概念的教学中,将小学生充分引入到积极讨论的教学氛围中,随着对如何求“圆的周长”一步步的总结、深入、探讨,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运用直观教学法
在小学高年级的几何概念教学中,直观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帮助他们掌握、消化几何概念,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说在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中,学习正方体这一节课程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还具有除了长方体特征之外的其它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将长方体模型转变成为正方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小学生对正方体概念的理解。在这其中,教师选择对学生展示的道具时,除了要依据教学内容出发,还要选择小学生所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用具。
在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小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更直观的获取相关几何的概念,比如说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折叠、拼剪一些几何图形或者是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让小学生们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感知几何体形成的全过程与其中的数量关系。
再比如说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圆,通过这样的操作,固定中心一点,在距离不便的情况下进行旋转一周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圆心、半径与圆之间的特征,以此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敢于创造
小学数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属于一门基本的学科,而且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诸多几何概念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单纯的概念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数学知识中一些几何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利用这些优化小学几何概念的教学,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圆》这一节课程之后,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这样一个操作,找找身边的圆,并根据教师给出的要求,根据桌子上的钉子、线、铅笔、尺子等材料,画一画圆。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圆,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使用教师给出的要求动手操作进行画圆。如果有的小学生已经想到了使用类似圆规的方法进行画圆,让小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尽量发挥其想象力,并且敢于动手、敢于创造,使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几何概念教学的本质追求。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依据小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优化几何概念教学,利用发展的理念开展几何概念教学活动,建立起各类几何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几何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0(20).
[2]蔡匡清.小学数学中空间与观念的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1(08).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 概念 有效性
中学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物理的概念的困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概念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取尾,取其表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结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特点,其教学的过程笔者将物理概念教学总结成以下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包括概念的摄取和理解)、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运用。
一、概念的领会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选取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密切新概念与原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生在对概念的知觉与认同上的难度。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
(1)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象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反应的效果不同,并且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比如:高一物理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概念。仅仅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并让学生理解,如果在课堂上用一个演示实验,或者设计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可将理论和实践比较完整的结合起来,更能引起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并能使概念在运用中更容易被激活被记忆。
(2)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通过人体的触觉所得到一些体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学习时一旦被激活,回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正效应。比如:摩擦力的概念,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认识最为困难,若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动,并根据手用力的程度和方向的不同,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通过触觉的亲身感受,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从中体会到将感念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3)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新知识的同化。
根据已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前概念、新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学习。比如:在高一物理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可知它是速度的新概念,具有速度的一般特性,与其并列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相比较,瞬时速度解决了如何秒素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问题,使速度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二、概念的巩固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概念的组织和辨别,使概念的多维度属性在概念内和概念间建立多种关系,防止概念的混淆和遗忘。巩固的过程不应通过机械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简约和减轻记忆负担的方法来实现。
(1)运用概念的变式,使新概念立体化。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往往是机械的、孤立的记忆,不能全方位的理解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变式,对同一个概念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的概念。比如:磁场的方向的描述上,对于这个概念,如果直接讲解,就等于把一个知识点硬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面去,不利于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如果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变式为“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的一致性,他们都是根据磁场的基本特性得出。
(2)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
在物理学中若干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比如:压强p=F/S、加速度a=F/m、速度V=s/t、密度 =m/V、电阻R=U/I,若干形式相似而反映不同关系的表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必须加以辨别、分类。当我们要进行新概念的学习时,首先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分类,看它属于哪一类,如学习电场强度E=F/q时,对电场中的某一点:F与q的比值为恒量,F、q的变化并不改变E的值,E是由产生电场的电荷决定,因此电场强度E=F/q也是操作定义式,与密度、电阻归属于同一类。F/q的比值确定某点场强的大小,但不能反映影响场强大小的因素。如:力学中“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等的异同比较。
三、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学习者在掌握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学得的概念用于解决同类问题。二是学习者对所学概念的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际问题。我们可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物问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概念的应用,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局限性,以及知识网络中的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从我自己的亲身实验教学中可以说明前面概念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概念的领会、巩固、运用三个阶段教学过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使其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与学生认知心理水平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层次性。在物理教学中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不仅适用于概念教学,而且也适用与规律、实验等新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社会责任理念;会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91-03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和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导致违背诚信、做假账、偷税漏税等社会责任问题日趋严重。高校作为会计人员培育基地,不仅有义务向社会输送会计知识之才,更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才兼备”之才[1]。传统会计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过分强调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由此形成一系列传授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熏陶下,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不难发现,这些会计人才的道德水准、法纪观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障碍。因此,在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理念是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当前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会计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方法落后。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教师辗转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缺乏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选择仍局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然而会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会计知识的更新,亟需高校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赶不上教学质量要求的步伐,亦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降低上课效率,不利于会计知识的传授与社会责任理念的培养。
2)重技能,轻思德。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强调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融入。学生则认为社会责任的教育只是一如既往的形式教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忽略对学生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以考证为学习目标,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未接受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在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很难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明辨是非,亦很难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会计实践过程中道德伦理丧失,违纪、违规、违法等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人员出现这种问题,就是高校长期“重技能、轻思德”教育的结果。
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众多高校的会计教学形式局限于侧重道德和法规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如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实验与实习环节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其中。然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理解运用社会责任相关知识,亦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实践教学薄弱。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会计专业生源扩招,实习经费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再加上高校侧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等原因,会计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例如,部分高校安排了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组织、确切落实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最终变成“面试”实习,实践环节的社会责任教育更无法落实。
3)考核环节不完善。众多院校虽已设立实践教学环节,却并未建立较完善的考核体系,抑或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考核方面仅重视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社会责任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考核,或者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形式化,并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即使设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环节的不完善也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亦不能真正落实会计社会责任教育。
2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大课堂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以基本教学资料为素材,运用课堂讨论、课堂交流和案例教学等形式,传授经验类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引领学生身处真实、强有力和多角度的范例环境中,切身体会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于其更清晰地理解会计专业知识,更准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加明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履行社会责任。课前,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帮助学生理解书籍中譬如社会责任等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课中,教师通过采取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案件。课后,教师应将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纳入课外作业中,认真批改,及时讲评,通过作业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社会责任理念的掌握程度,并将其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思考,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引导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多角度分析,探讨事件的真正原因;再联系会计人员在案例中所处的位置、担负的职责与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分析,剖析其处理业务的方式和运用的专业技能,辨别处理方式合理与否,并对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及矫正;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评价。真实客观的案例有益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及更好地了解现实的经济社会。
错导法 该方法与苏格拉底辩证法相似。苏格拉底在辩论中以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们产生新思想[2]。如图1所示,在错导法中,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增进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其运用专业知识思考,引起对违反会计道德与法规行为的争论,从而巩固专业知识并产生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师生之间的相互辩驳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并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教学方式[3]。辩论式教学通常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之后进行,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就论题中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创意设疑,创造辨析情境,让学生判断真伪,在较好地拿捏社会责任这杆秤的同时,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其有主见、有独立价值观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运用大量的图表分析和案例分析[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学能力。
此外,演讲法、表演法、合作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奇妙之处,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
3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树立社会责任理念,首要在于更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中。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强化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应把握会计课程学习的规律性,有序进行[5]。“社会责任”理念下的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环节由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组成。
1)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配合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增强授课效果。教师将课程理论知识和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财务会计学、审计学、初级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实验课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并通过管理会计学、财务分析及财务管理学等课程设计实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验一般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如“基于社会责任绩效的企业竞争决策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时,一个班可根据人数分为若干组,一组即为一个企业,每个小组在拥有相同资源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彼此间进行商业合作和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坚守岗位,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出谋划策。在考核小组业绩时,要同时引入经济和社会责任指标,小组成员必须明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是正相关的关系,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身上都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可以锻炼协作共处能力,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学分”。
实习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其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和根本性变更。实习环节是最贴近社会实践的一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1)认识实习。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帮助其了解会计业务流程,促进对会计认识的具体化。此外,学校可以组织课外社会责任主题活动,开展诸如以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为主题的辩论赛、专题讲座,以诚信为话题的演讲比赛,放映涉及会计法律题材的电影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更透彻地理解会计的社会责任。
2)业务实习。业务实习体现为模拟实习,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沙盘模拟实习、会计软件实习等。实习成绩包括手工实务操作技能、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经营决策技能以及抽查成绩,学习态度、责任心、诚信和团队精神也应予以纳入实习考核成绩中,这也是所谓德才兼备中的“德”字的体现。其中,抽查方式是一种由教师口头向学生提出会计实践报告中的问题并要求当场作答的考查方式。这一成绩的设置与评定,一方面有利于指导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会计实践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少数学生作假,抄袭他人的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资料的行为,进而有助于评价学生的“诚信”水平[6]。
3)毕业实习。通过参加毕业实习,学生能真正走进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审计和财务管理活动,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心得与实习公司出示的评价书,借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之一。毕业实习在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会计的社会责任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奠定基础。
科研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研环节是深化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部分,帮助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创新和动手能力,为发明新产品和研发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环节通常可以通过诸如进行社会调研或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院校举办的各种科研比赛活动,出席科研讲座,学习他人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与精神。学生应跟随导师做科研项目,从事与专业相关或感兴趣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譬如参加关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项目。同时,教师要加强教学辅导,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及时撰写论文,并将其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科研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逐步完善会计技能,并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在加强企事业财务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大批的专业会计人才,此人才缺口的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本科会计学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保持对品德的崇尚及社会价值的追求,对现实社会中的负面行为予以批判,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教学方法培育愿担负社会责任、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科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会计准则、管理方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高层院校会计教学方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各方面应根据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感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138-140.
[2]梁景时.试论苏格拉底哲学与柏拉图哲学之间的血脉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9):26-33.
[3]苏振兴.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2):180-184.
[4]阳秋林,邹树梁,唐洋.《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设想[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