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全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全的风险

篇1

走在路上被高空坠物砸伤、车在停车场被人刮伤、熊孩子捣乱搞破坏,等等,国外影片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有事找律师!而在国内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很少有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你真的“摊上事儿”了,怎样才能运用好法律这个“武器”,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诉讼维权险“现身” 帮你打官司

“忍一忍就算了”,或是托人情找关系,这是很多人在遇事时采取的态度。的确,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权由于成本高、程序繁琐等问题,往往沦为人们的最后一个选择。“维权难”问题在国内比比皆是。不过现在,这种局面有望随着司法维权险的诞生而得到改善。

据了解,诉讼保险制度在西方已经运行上百年,并逐渐成为一种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它主要指投保人通过购买确定险种(诉讼险),以使得在自己与他人发生民事诉讼时,由保险公司通过理赔方式向投保人支付诉讼费用的保险制度。由于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诉讼保险制度长期未引入国内。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已经逐渐出现相关的诉讼保险产品。

如众安保险不久前推出的一款互联网法律诉讼维权保险“维小宝”,通过将法律与保险挂钩,可替用户请律师、打官司。换句话说,当你遇到法律纠纷时,不仅可以得到律师的专业法律咨询,而且在权益受损时,还可由保险公司支付费用聘请律师进行诉讼维权。

“我们在产品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在欧洲法治健全的国家,法律责任保险是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一款产品,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会配置,以防范不可预测的法律风险。”众安保险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诉讼保险产品的保费分为9元、58元、128元三档,对应3000元、6000元、10000元保额的律师费,除9元产品保障期间是99天外,其他两款保障期间一年。保险期间内,一旦当事人要打官司或者不幸成为被告,都适用于这款保险。此外,该保险还免费提供1~3次,每次20分钟的律师电话咨询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该保险所适用的服务对象包含投保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配偶和子女),即一人投保,家庭成员均可受益。

既然那么容易赔付,是否会出现滥诉的情况?记者从众安保险官网上看到,有两种情况不在理赔范围内:其一,原法院拒绝受理或不予立案后,由当事人再次提起的或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一审案件;其二,诉讼或仲裁请求低于3000元人民币或保险合同约定的最低额度的。理赔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将不符合立案条件以及案件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列为保险除外责任,进而避免被保险人盲目诉讼、过度维权。

不过,现在的问题在于,法律诉讼险能否在国内大范围应用,“这的确给人们维权难的局面打开了缺口,但考虑到很多现实问题,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会去购买?”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的确,法律诉讼险的实用性及未来的发展情况如何,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巧用诉讼财产保全险“转嫁”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个难题:诉讼保全中的担保问题。同样,这也可以通过保险途径来解决。

所谓诉讼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提讼前后,为保障判决生效时能够得到执行保障或防止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根据原告的申请而对保全标的采取查封、冻结等限制处分的强制措施,法院通常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与保全金额相应的财产作为担保。

此前,尽管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到司法诉讼领域中来,但这些常见的担保形式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担保公司保证担保费率较高,甚至存在担保公司弄虚作假、破产倒闭等风险。而若通过保险公司的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就能更为有效地规避此类风险。

业内一位律师介绍说,让原告(申请人)提供实质性的财产担保的做法,不仅给原告(申请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其处于司法监控之下的财产是不能流动的,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财产保全申请的“高门槛”,也直接使诉讼保全制度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正是导致“赢了官司却得不到赔偿”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2

海事司法与保险监管首度携手

随着“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世界航运业、金融业重心逐渐东移,各类航运要素、金融要素在上海加快聚集、碰撞和融合,为航运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积极回应航运保险业发展需求,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上海海事法院在公正高效审理案件的同时,谋划并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据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介绍,通过设立航运金融专业合议庭、中英文海事审判白皮书并配发十大航运保险典型案例、出台深化海事审判精品战略的工作意见,进一步优化案件专业化审理模式。

为推动航运保险业制度创新、规范和引导航运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上海海事法院和上海保监局共同携手,于日前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航运保险发展,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据介绍,双方建立了六大方面合作机制,包括国际航运保险制度创新合作机制、工作信息沟通共享机制、航运保险业务及法律问题研讨机制、航运保险法律和实务相互培训机制、航运保险案件信息线索提供机制、航运保险案件纠纷化解协作机制,涉及11个合作事项。

在合作备忘录的框架下,上海海事法院在全国首次十大航运保险纠纷典型案例,积极推动形成海事司法领域内的中国规则和中国标准;聘请上海保监局工作人员及业内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航运保险案件审理。以航运保险纠纷化解为导向,双方更致力于推进航运保险制度的创新。

航运保险取得创新性突破

作为航运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航运保险率先在上海进行改革突破,包括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等保险创新日趋活跃。截至目前,一年注册产品数量已超过前五年监管部门备案产品数量总和;全国11家航运保险专业机构全部落户上海,包括保险机构、专业中介以及海损理算、海事律师、保险精算咨询等机构在内的一整条航运保险产业链正在上海快速形成;航运保险业务快速发展集聚,2016年上半年,上海船货险保费收入全国占比超过三成,其中,船舶保险保费收入在全国占比超过50%。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成功加入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提升了中国航运保险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实施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上海保监局和上海海事法院将共同合作的着眼点聚焦于推动制度创新、优化环境。“在上海海事法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保险业开发推出了全国首单海事诉讼保全责任保险。这是诉讼保全责任保险在海事诉讼中的首次运用,也是商业保险机制服务司法治理的又一典型案例。”上海保监局副局长李峰表示。

据介绍,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作为一项创新保险产品,近年来受到保险业和法律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海事法院推出海事诉讼保全保证函推荐格式文本,则丰富了海事诉讼保全担保形式,拓宽了诉讼保全担保渠道。“首先是提高海事诉讼保全担保的可靠性。考虑到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风险防控能力和资金偿付实力,由保险公司出具担保函相比普通担保人其担保函可靠性更高。同时,严谨规范的保全保证函的格式和表述,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因保证函措辞不严谨所引发的纠纷和争议,对被申请人的权益更有保障。”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认为,相比固定比例的现金担保以及以往由担保公司出具的保函,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的保费较低。在保险公司依法院推荐文本出具保全保证函的情况下,诉讼保全审查程序也更为简化,申请人的诉讼成本将大为降低。

作为航运保险创新产品的首位“尝鲜者”,中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颇有感触地表示:“首次尝试这一新型的海事诉讼保全担保方式,手续规范且非常简便,也减少了我们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的担保成本,应向社会多加推广。”

加快提升航运保险发展与集聚能力

抓住全球经济与航运下行的机遇窗口期,加快包括航运保险等各类航运要素、金融要素的集聚,提升航运保险发展与集聚能力,已成为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强调,作为全国首家由海事法院推出的诉讼保全保证函格式文本,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海事诉讼特色,推荐文本中列明了海事审判中常见的保全类型,便于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保全类型存在风险的差异核定费率和收费方式,也便于海事法院进行审查。比如在第一类“在船舶停泊地对船舶实施扣押”即业内俗称的船舶“死扣”情形下,由于一旦实施司法扣押将产生高额的维护和看管费用,错误保全带来的风险更大,法院在审查时对保证函中保证额度的要求相比其他几种保全类型要高一些。

二是保证函的名称准确反映其法律性质。此前类似的保证函名称多为“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保单保函”。虽然保险人出具保证函的基础是其与被保险人之间成立的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合同,但保证函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被保全的被申请人以错误保全为由提起赔偿请求时,保险人不能以保险合同中的生效及免责条件等条款来对抗被申请人。海事法院最终将保证函命名为“海事诉讼保全保证函”。

他认为,第三个特点是“有效期表述更为简洁,涵盖的情况更广泛”。保证函的有效期直接关系到被保全的被申请人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是法院审查的重点之一。此前类似的保证函中有关有效期的表述有多种。目前采用“有效期至与所涉纠纷相关的海事保全错误纠纷解决完毕之日止”的表述更简洁,涵盖面也更广,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保证函在担保海事诉讼保全风险方面的作用。

篇3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执行,目前对上市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强调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则的全面改革,说明传统的五级分类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风险界定标准。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步伐加快,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

一、清算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在银行授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实现8%的最低资本要求,一方面是降低授信资产风险,即降低分母金额或避免分母金额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充实银行资本,即提高分子金额或避免分子金额快速下降。因此,减少贷款的核销对于实现最低资本要求是相当关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由于五级分类方法比较粗犷,难以完全反映风险信息,故有必要对许多正常和关注类贷款实施清算价值管理,而不仅限于后三类。

(一)不良资产的潜在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债权的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或者说经营价值,只有贷款按五级分类体系形成不良时才开始注重清算价值,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往往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即当企业现金流发生枯竭时才力图通过清算、重组等方式实施资产保全,债权人利益往往遭受损害。从中国银行业资产保全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时效性的特点非常强,比其他债权人早一步发现贷款风险,早一步实施清收保全措施,有时候甚至比多几项抵押物还要管用。

事实上,当贷款形成不良以后,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改善,已经不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清算是银行的第一选择。所以需尽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资产,即对商业银行的非不良贷款部分测算其清算价值。通过这种测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某个客户实施退出的成本及风险,为快速决策做好准备。

(二)司法保护的缺乏

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银行业需要不断地付出各项成本来适应司法环境。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公司法》主要侧重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债权人要获取企业信息,基本上必须取得企业的合作。其次,信用体系不健全,债务人逃废银行债务受到的惩罚也相当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许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都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最后,对债务人财产司法追索的力度弱,使得债务人拥有充分的动机逃废银行债务。

基于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这样一个现实,建立一套基于债权清算价值预计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清算价值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司法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自我保护,是对风险管理的完善。

(三)资产保全的事后性

资产保全管理本应作为商业银行授信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但事实上在中国的银行业一直作为一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集合,仅仅是对现金流已经产生重大问题的债务人实施各种手段以降低损失,无法起到其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以债权的清算价值为核心进行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功能。资产保全仅仅是一种反馈控制,强调事后纠偏。而对于清算价值的测算是在事前和事中对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所侧重的不是对债务人违约概率的估计,而是一旦违约发生,银行将会承担多大的风险,可能的损失会有多少?以中国目前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状况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二、清算价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债权清算价值的预计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假设清算法。所谓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于评估基准日按照法定程序对债务企业和第三方进行清算的评估方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这种评估方式主要评价的是企业可供清算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基本上不考虑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以及资产本身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还款意愿较差或者经营难以维持的企业。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上文提到的一些其他原因,扩大假设清算法的使用范围就存在很大的意义。

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

(一)对债务企业有效资产进行审计评估,评估资产范围为企业全部资产,并对企业或有债权、企业转移的资产进行分析。

(二)对债务企业有效债务进行审计清查。

(三)如被评估债权存在有效担保,应对提供保证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

(四)假设清偿顺序:根据相关法律和企业性质,确定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

(五)根据债权的清偿顺序,计算债权价值。

上述的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为一般性程序,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司法过程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执行中存在的财产追索问题

民法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企业非法的财产转移,由于司法调查和执行的力度非常弱,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对于担保企业,上述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司法执行中的债权分配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确定的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在很多司法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得到顺利地实施。

(三)司法执行中的资产处置问题

法院处置资产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拍卖,形式上做到了公开、公平、公证,但是这种拍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实上,法院处置的大多数资产都是在进行了多次拍卖、甚至变卖后成交的,可见在假设清算法的审计中,对资产进行的评估,也很有可能在司法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缩水。

(四)司法执行的时间问题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执行案件应该在6个月以内结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执行期低于6个月的执行案件,大部分执行案件的时间跨度都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年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法院对债务人的执行力度太低,地方政府干涉,法院本身的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债务人行贿,等等。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需要考虑资产价值变化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逾期变现价值进行折现。

因此,司法实践问题对假设清算法的审计结果将产生很大影响,有时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审计结论的修正。

三、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

使用假设清算法计算债权的公允价值是清算价值管理的基础。该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贷款管理过程的始终,清算价值报告应该作为贷后管理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定期实施全面的监控。定期、合理地使用假设清算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同时与债权的现金流价值相互比较,做好对贷款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这是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清算价值的计算,特别是对清算价值变化情况的监控,全面地掌握债务人的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决策作依据。

在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于新增授信客户,最需要关注的无疑是其经营性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但同样不能忽视其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的有效性、资产的流动性等指标。事实上,如果可以合理地计算,清算价值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指标,对新增授信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对于存量授信客户,清算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按季度为周期对债权的清算价值进行计算,对清算价值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控。企业的一项投资,一项重大的关联交易,一项对外担保等等行为,并不一定就会立即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却很有可能对企业实施立即清算的公允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掌控清算价值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功能,对于清算价值迅速下降的授信客户,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否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维护银行资产的安全。

以清算价值作为贷后管理以及贷款转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存量授信客户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企业具有较强的高财务杠杆运作倾向,短期贷款通过不断转贷的形式可以实现长期使用,所不同的是每次贷款到期银行和授信客户之间都会存在一轮博弈。银行在转贷过程中追加各种抵押物和贷款担保,或者干脆对主体实施重组,都是常见的现象,其目的就在于降低风险,特别针对中国的民营企业,银行相对显得更加谨慎。清楚企业的清算价值,不仅可以为转贷、压缩等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使银行在协商、博弈的过程中占据先机。准确地计算清算价值是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而反过来长期实施这一管理过程,才能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清算价值管理应该与商业银行责任人追究制度相结合,完善内部管理程序。商业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事后的反馈控制,但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促使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人员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清算价值管理与责任人追究制度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最终贷款形成损失,需要启动责任追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每期的清算价值报告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贷款的管理过程中,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基本相符,且相关管理人员在认识到风险后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那就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程度较高,且损失的发生并非由于该阶段的管理存在漏洞所导致。反之,如果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大相径庭,或者虽然清算报告显示极有可能形成大量损失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则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较低,贷款管理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追查原因以认定相关责任。清算价值报告促使责任认定从事后惩罚机制转变为事前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由于责任追究制度的存在,使得贷款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认真地计算清算价值,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促进清算价值管理的开展。

第三,涉及到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具体规定,即不安抗辩权在资产保全过程当中的使用。当债务人发生了某些重大事项,使得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基于此重大事项,债务人有可能无法履行其还款义务,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借款合同提前到期。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和银行业的资产保全工作中,这一规定的使用其实并不广泛,银行在一般情况下是等待债权到期再实施相应的法律措施,这就给了债务人相对较长的时间转移资产。深入地清算价值计算可以发现企业的重大资产交易、资产转让、负债变化的情况,为商业银行行使不安抗辩权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清算价值管理需要监管部门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施更为强有力的信息披露,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安全。同时加强银行业协作,维护群体利益。

篇4

过于机械简单地把共同财产一人一半作为分割原则,使得实际付出劳动最多、承担各项经营风险、掌控经营的一方不愿主动公开真实的财务报表,甚至弄虚作假。

土豆网CEO王微与上海电视台主播杨蕾于2011年6月10日达成分割婚后共同财产协议,王微分期支付前妻杨蕾700万美元,杨蕾自愿放弃主张其他可能的共同财产权益。2011年8月17日,上海全土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土豆网王微与杨蕾的婚姻存续之短,分得“身家”之厚,引世人瞩目。2007年8月19日“七夕”,王微和杨蕾在香港登记结婚,但结婚仅10个月即爆出二人貌合神离。2008年8月,王微正式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王微可能完全没有料到2004年登记注册法定代表人为余滨的上海全土豆科技有限公司会与前妻杨蕾有财产关联,因此他只给了前妻10万元,此举曾被杨蕾向媒体爆料自己被净身出户。

而这一起他认为极简单的离婚诉讼竟然被杨蕾的律师技术性地拖延了一年半,至2010年3月,王微才拿到法院的离婚终审判决书。正是律师为杨蕾争取的这黄金一年半,全土豆科技有限公司共计完成5次上市前的融资,一跃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市值超过8.22亿美元的庞然大物。该公司虽然成立于他们结婚前,上市前的准备发生在他们的离婚诉讼过程中,但这仍是受婚姻法保护的婚姻存续期间,在此期间,公司所产生的经营性收入,依据婚姻法及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杨蕾的律师看准了王微正在筹划土豆网美国上市的最关键时机,于2010年11月1日就离婚后财产纠纷向法院再次提讼,诉讼的同时对王微拟上市公司股权提出诉讼保全,冻结了王微名下土豆公司与共同财产相关的38%股份,并限制过户或转让。这一击重拳彻底击中了土豆公司的咽喉,令其上市进程动弹不得,王微及他的团队们眼看着公司将在漫长的离婚诉讼过程中市值缩水20亿元,迫于无奈只能被逼到谈判桌上,在最短时间内谈出结果。

杨蕾的律师在向法院提出共同财产分割之初,诉讼保全的价值仅为500万元,在诉讼保全的过程中发现土豆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王微名下股份95%,与共同财产相关的股份可能为78%,立即变更了诉讼保全数额为2000万元。令律师及杨蕾没想到的是,王微在他们后,竟不惜开出700万美元的谈判条件,迅速扫清了离婚财产纠纷引发的上市障碍。

离婚诉讼案件中,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分割,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就是公司股权的分割。

成立于婚前的公司,经营性的收入难以界定,这也是王徽轻率地误以为土豆公司及公司的上市均与前妻无关的原因。

依据目前我国的法律,公司的注册资金与经营多年后公司的净资产、股本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股权的市值又处于相对动态状态,如果这些公司还没有上市或准备上市,那么公司的一些财务报表就完全只受公司经营者掌控。由于我国法律对共同财产分割,并不依据婚姻时间的长短,双方对产业的贡献大小,是否有子女及抚养子女等情况做进一步细化量化的规定。过于机械简单地把共同财产一人一半作为分割原则,使得实际付出劳动最多、承担各项经营风险、掌控经营的一方不愿主动公开真实的财务报表,甚至弄虚作假。作为配偶的另一方要真正查清公司的价值及可分配的股份权益,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还是非常困难的。配偶一方尽力争取来的公司股份,往往不是权益,而是共同承担债务的风险。

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普遍化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及目标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高校内部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它是新《会计法》的灵魂和核心,而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则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基础。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高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高校应在筹资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风险,以增强高校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1]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高校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内部控制制度中,不能与有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借助内部控制来从事非法活动,或通过内部控制来逃避国家法规的监督。这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基本前提。

2.平等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约束高校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高校内部控制应该做到人人平等。

3.系统性原则。在进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要统筹分析,兼顾高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情况,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涵盖单位内部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相关部门和岗位,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监督和控制,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4.牵制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 使下级受上级监督, 上级受下级牵制。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属的部门或岗位, 借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达到纠错防弊的目的,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5.合理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但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实行有选择的控制, 太多不经济,太少则会失去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一些理想的财务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所采用。因此,应针对高校规模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设计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控制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控制制度。[2]

6.谨慎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中必须将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监控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把高校的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共同负责。[3]

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预算控制。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编制预算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人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

4.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规定其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盘点等职责、权限、程序和手续。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l)建立限制接近制度。未经授权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接近实物。(2)建立财产记录监控制度,及时全面的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3) 建立资产记录资料保护制度。对资产的各种文件记录资料要妥善保管,避免记录丢失、毁损或被篡改的可能。对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条件下重要资料留有后备记录。(4)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清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5)建立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物资或风险重大项目投保自然灾害险、盗窃险、责任险等来减少或部分地弥补财产物资的损失。

5.风险控制。高校处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高校应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规避。现阶段高校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 筹资风险是由于举债而带来的; 在扩大招生规模而教育经费又不足的情况下, 高校向银行借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 一旦无力偿还, 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为此高校要建立筹资风险评估制度。高校应对筹资方向、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规避投资风险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建立完善的投资分析控制制度。为防范合同风险,高校应建立合同风险控制制度,内容包括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也可以聘请律师参与,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风险控制的全过程。

6.内部审计控制。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可以由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地公正地进行审核和稽查。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控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除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外,还可以借助必要的外部社会性质的审计控制,外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改善会计控制环境,不断改进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4]

7.电子信息技术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利用计算机从事财务管理越来越普遍,尤其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加强电算化的控制势在必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核人员对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从源头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的核对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一致性. 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的查询、打印,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未损坏、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加强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83-84.

[2]黑瑞卿.论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80-281.

篇6

一、修改把关问题

国内有些银行在开证时把关严,担保要求严格,以防资金流失。但在信用证开出后,对随之而来的修改就放宽了条件,形成了开证严、修改松的现象,最终导致业务风险的发生。我们认为,开证行主要应对信用证下述修改严加审核:

一是增加信用证金额。要增加金额,就要相应增加保证金,增加风险防范措施或扣减客户的授信额度。二是延展效期。信用证效期越长,产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概率就越高,开证行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三是修改单据和付款条件。本来银行根据原信用证的单据和付款条件已落实好风险防范措施,修改单据和付款条件很可能会使开证行风险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基于此,开证行对这些修改要认真把关。一定要与授信额度和其他风险防范措施一并考虑,防止风险控制效应弱化。

二、止付令处理问题

远期信用证项下,开证行仅凭开证申请人承兑交单,信用证欺诈情况下的银行业务风险大多发生于此。开证申请人凭单提货后,发现存在欺诈,往往申请司法部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如果司法部门启动财产保全程序,发出止付令,开证行要分别情况,妥为对待。具体而言:

一是对正当止付令的处理。从理论上说,哪怕是微小的单据不符点,银行也可据以拒绝承兑。因此,开证行要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不符点,拒付在先,并随后将法院的止付令转告出口方银行,同时提供确凿的出口商诈骗的证据。这时,出口方银行一般不再与开证行交涉,而让买卖双方直接协商解决。

篇7

抵押住房贷款保险是属于财产保险的范围,而在财产保险中设定受益人,其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何在呢?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保险实务中,受益人无资格限制,自然人、法人皆可,无行为能力人甚至胎儿均可为受益人,但《保险法》的该条规定表明了受益人的两项限定:一、受益人仅限于人身保险合同中;二、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

而抵押住房贷款保险作为财产保险,其合同当事人,作为享受合同权利、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保险公司在其中设定银行为受益人,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要依此批注将保险金划给银行,或银行要以第一受益人的身份请求支付保险金,都会有法律上的障碍。当然,保单中第一受益人的提法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创意,多半是源于1992年9月23日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职工住房抵押贷款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无可厚非,因为,我国《保险法》是1995年6月30日才公布的。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5月9日颁发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便没有第一受益人的提法了。

既然第一受益人这种规则不能成立,那么,一旦保险标的,即抵押的住房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赔款该如何处理才能使银行规避风险的初衷得以实现,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依法寻找出一个符合各方当事人利益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抵押住房贷款保险,既要适用《保险法》,又要适用《担保法》。因为,抵押本身是担保的一种方式。那么,担保法律规范对抵押物发生灭失等情况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灭失而消灭。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当作为抵押财产。”虽然担保法规定了抵押物灭失所得之赔偿金为抵押财产,但没有明言,当住房这个不动产变为赔偿金这个货币时,要不要移转占有。抵押财产是不移转占有的,本来住房在抵押人(借款人)的占管之下,银行仍感到很安全,不动产借款人搬不走。而货币如果也在借款人的占管之下,银行自然忧心忡忡了。因此,保单上出现了银行为第一受益人的文字。不过2000年12月13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条对担保法第五十八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该条规定:“在抵押物灭失、毁损或者被征用的情况下,抵押权人可以就该抵押物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优先受偿。

抵押物灭失、毁损或者被征用的情况下,抵押权担保的债权未届清偿期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保险金、赔偿金或补偿金采取保全措施。“

上述规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担保法》中关于抵押物灭失、毁损情况下,抵押权人行使权利规定的不足,明确了抵押权人可以优先受偿和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再结合抵押贷款合同研究这条规定,可以考虑完善相关的保险条款:

一、住房抵押贷款合同一般是一个长期合同,短则三年、五年,长则十年、三十年。因此,它的偿还期限较长。

二、由于偿还期长,而在贷款偿还期内,发生保险事故而获得保险金,如果已届清偿期而未清偿的,抵押权人即银行有优先受偿权。但从银行优先受偿权来看,他不是依据保险法中关于受益人的规定,而是依据担保法中关于抵押权实现的规定。因此,贷款合同中要有抵押物灭失,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约定。保险合同中,抵押人应有在抵押物灭失的情况下,所得之保险金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的承诺。

三、也正是由于贷款偿还期长,若未届清偿期而要通过银行诉请人民法院长期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有悖情理之处,因为保全是一个诉讼程序上的问题,仍未解决保险金归属的实体问题,而保全保险金要长达五年十年则是难以想像的。

笔者认为,可以区分几种不同情况,加以约定:

1、如果抵押物-住房损坏,保险金用于修复,则不影响抵押合同的履行。

2、如果抵押物-住房灭失,应当允许被保险人用保险金再次购买住房,并用新购住宅再抵押给银行,以作为原贷款担保。

3、如果抵押物-住房灭失,而被保险人另有住所,且不拟再购住房,可允许他另择住房变更抵押物;若被保险人另有住所,且不再另择住房作为抵押物,则保险金应用于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

篇8

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

概念

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是指因税务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实施的具体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的可能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2003年10月28日,某地税局税务所派王某和赵某对其辖区内的某饭店2003年第三季度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到该饭店向有关人员出示税务检查证后,开始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饭店采用收入不入账的方法少缴地方各税3000元,当即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定性为偷税,作出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所偷税款一倍即3000元罚款的决定,限于11月12日前缴纳入库。由于该饭店地理位置不太好,正准备搬迁,该饭店经理借机立即调集车辆准备将现存货物转移运走。检查人员察觉后迅速返回税务所,报经所长批准后,开具《查封(扣押)证》,当即扣押了该饭店价值5万元的商品货物,并向该饭店开具了扣押收据。11月5日,该饭店缴纳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11月9日,该税务所将扣押的商品货物归还给了该饭店。该饭店发现归还的部分货物损坏,经确认价值5000元,随即向该所提出赔偿请求。

法理分析

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税务检查程序不合法。《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而本案中,税务人员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只出示了税务检查证而未出示《税务检查通知书》。(2)税务处罚程序不合法。在本案中,税务人员对该饭店不应当采取简易程序当场处罚,而应当采取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并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下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及享有的权利。税务行政处罚按罚款额的多少,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本文是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简易程序之外的其他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由于本案中税务人员作出3000元的罚款决定,应适用于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第三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务、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而税务所在执法中完全忽视了这一必要程序。(3)税务所对该饭店作出3000元罚款的决定不合法。《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2000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也就意味着,超过2000元的罚款税务所不能作出决定,属于越权行为。(4)税务保全程序不合法。本案中,税务人员在采取保全措施前,未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也未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属程序违法并且查封了价值5万元的商品货物,已经远远超过饭店的应纳税款和滞纳金。根据《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纳税人在前款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务保全措施。”而税务所却是在饭店补缴之后几日内才对其解除的税收保全措施,且税务所未尽妥善保管被扣押物品的义务,致使部分货物受到损坏。根据《税务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纳税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也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因此,针对以上税务人员的违法行为给饭店造成的经济损失,该饭店可依法获得赔偿。

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

概念

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过失、应履行而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客观上导致的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及其他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和后果。当导致前两种风险的执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更为严重时,就会相应引发此类风险,它与前两种风险的区别在于量上的差异导致质上的不同。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法院审理查明,2002年3月,某市国家税务局开发区分局稽查局根据群众举报,对某市某电缆厂的偷税案件进行了查处。该厂的厂长牛某四处活动并找到了稽查局局长李某,先后给李某送去人民币5万元,要求给予关照。李某在收受贿赂后,将这个厂已涉嫌构成偷税罪的案件压住,仅仅以罚款了事。2002年底,某市国家税务局要求开发区分局清理移交2000年以来的税务违法案件,该电缆厂偷税数额比例较大,本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李某私自更改数据,隐瞒事实,使该电缆厂涉嫌偷税罪案件未移交司法机关。

法理分析本案中,李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该电缆厂涉嫌偷税,却收受贿赂人民币5万元,并不移交刑事案件,已分别构成和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没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税务人员,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税(公)款的、索要贿赂和接受他人贿赂的、挪用税(公)款及公物归个人使用的,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给予政纪处分。”由上面列举的相关法律条文可知,李某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受到相应的政纪处分,实在是得不偿失。#p#分页标题#e#

暴力抗税类风险

概念

暴力抗税类风险是指在税务执法过程中,负有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公然以暴力手段、威胁方法等不友好的强硬形式拒不缴纳税款而直接危及执法人员及其亲属的生命健康安全的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2002年3月26日晚,某地税局车辆运输税收办公室税务人员依法扣压了一辆欠税的出租车,被扣车主吴某却找崔某等无业人员到该局运办说情,要求放行。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崔某和吴某竟对运办负责人孙某实施暴力攻击,与此同时,该分局大门口也被崔某带来的10多个同伙看住,致使孙某头部、腹部和腿部多处受伤,事后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崔某行凶后还威胁税务人员,其言行十分嚣张。

篇9

关键词:运用  内部会计控制  方法 

        0 引言

        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各级管理主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对企业的会计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司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实施约束与监督的管理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从观念到现实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完成,但狠抓内部会计控制是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内控工作的完善、到位,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就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使内控工作各环节更科学、更合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内控方法的准确、合理运用尤为重要。 

        1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1.1 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各单位按照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兼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 

        1.2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各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 

        1.3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各单位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1.4 预算控制要求各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1.5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各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1.6 风险控制要求各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1.7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8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除上述内部控制外,还有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控制和职工素质控制等方面。新《会计法》关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实际上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实务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还应当考虑企业规模、组织系统和所有者权益等特点,经营性质、多样性及复杂程度等。 

        2 在内控方法的运用中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2.1 内部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越权办理业务的权力; 

        2.2 内部控制要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岗位,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3 内部控制要保证涉及会计工作机构与岗位的合理设置、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2.4 内部控制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佳控制效果确定控制成本是否合理; 

篇10

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不用担心有一天会花完的时候,还是要追求更高的会报吗?恰恰相反。那么有钱人应该干什么?他的重点应该是保护资产与分配资产。因为他们继续冒巨大风险获得的依然是今生永远花不完的钱,是更多的数字符号。而收入跟风险成正比,有钱人创造更大的财富就等于说让他冒更大的风险,把他过去一生的努力和未来的风险混为一谈,去博取那些多余的数字,这绝对不是―个富人的理财观念。

富人的理财观念其核心会偏向如何完整和放大地传承这一辈子用不完的钱,如何保护过去所有的成果,用不完给谁,怎么给法,如果没有给好,会让家庭四分五裂。财富家族无论现在的富翁是20岁,还是30岁,还是50岁,他的钱随便怎么用都用不完。因此对于寿险顾问而言,当他面对的客户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时候,以及这个客户有1个亿、10个亿的资产是一样的,就是不要再考虑保障型保险。

资产管理

“保单是容易变现的理财工具

资产保全在理财规划上是区别于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资产管理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资产进行合理的搭配、调用,以达到资产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的收益。并且通过资产管理,还是能实现一些被规划人的生活目标、管理目标。但是资产保全已经上升到另一个层级,是指客户的财产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了,今生今世花不完了,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以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证财富的稳定、不要缩水。因为在某些法律的环境下(比如遗产税法),财富传承的时候会损失很大一块,怎样合理地规避这种损失,以及下面几代人的财富分配,怎样避免家里后院起火的情况,这些会是这类客户更关心的。

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利用的金融工具就是保险和信托。人寿保险在让人们透过金钱获得心灵的坦然与安全感,进而向家人传递一份深切爱的同时,又与资产保全紧密地结合在―起,并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人寿保险是一种十分容易“变现”的理财工具,是稳妥的资金储备方式。很多人在经营自己的企业时,都会拿出一笔储备金存到银行,以备于特殊需要时可以追加到生意中周转。但是当债权债务问题而引发法律诉讼时,银行的这些钱就有可能被冻结。此时生意上的往来就可能会因为缺少周转的现金流而导致停顿甚至引发破产。

但是,如果储备的方式是购买人寿保险的保单,这个问题便不会那么可怕。因为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依据《保险法》的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换句话说就是人寿保险的保单具有不可执行性。所以当所有的财产都被冻结甚至拍卖时,人寿保险的保单不会被冻结和拍卖,而其保单贷款功能则又使其成为了最便捷的“变现”工具。

因此,企业经营者如果能每年拿出一部分储备金存入保险公司,购买终身寿险,就可以在债权债务纠纷引发的财产被冻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时,拿人寿保险的保单去保险公司进行质押贷款,贷款的额度通常在保单现金价值的70%-80%(具体比例可参照所购买保险合同的条款)。

即便遭遇到企业破产,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也不会被计入抵债资产。在这方面,美国安然公司的老板可以说是很好的例子,他和他的家人在企业破产后还能享受很高的生活品质,就是因为在公司破产前,他和他的太太已经用350万美元购买了人寿保险,在美国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得以在破产之后还能拥有大量可支配资产。

人寿保险是很好的避税工具。纳税人利用合法的手段,在税收法规许可范围内,采用一定的形式、方法或手段,通过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安排,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就是很好的资产保全。资产保全这个层面高过于资产管理,如果资产保全没有做好的话,资产管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平台不对,一个有钱人把一笔钱给了一个最后他不愿意给的地方或人手上,额度越多他就越心烦,一点意义都没有。

资产保全工具

“遗嘱+现金

而做好资产保全就牵扯到两大部分,一个是信托,一个是税务,这当中牵涉到保险。以保险作为工具,以信托和税务安排作为平台,到了这样的层面以后,才是资产管理。此时的钱生钱已经超越了大众投资者所进入的股票基金等二级市场,而是进入到衍生品以及股权投资类的投资渠道。由此可见,当今中国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钱人”考虑理财的顺序应该是:先做资产保全,再做资产管理。

保单就是遗嘱,保单就是现金。举个例子,一个有钱人的资产分配。比如说他有一个企业,有两个小孩,有一些相应的金融资产,如果这个人说:我留个遗嘱,我走了以后两个小孩各50%,这就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隐患。这个安排本身是不错的,50%与50%的安排,但这种安排是一个现金分配,现金分配的结果是必须变卖资产,必须把这个企业给卖了,卖了以后才可以分。比如其中房子值1000万元,这个房子要分给两个小孩,只能卖了,不卖就没法分。如果一个小孩留房子,另一个小孩拿500万元,就会有分歧,拿钱的小孩会认为房子值1500万元。如果放到企业则更复杂。所以当一个有钱人要传承资产的时候,他完全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必须要先规划资产结构。

比如,这个人的两个小孩当中大儿子比较善于经营企业,所以把企业留给大儿子,那么企业现在经营评估是多少钱,比如值1个亿。另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总共有5000万元。那么两个儿子各占50%,按照7500万元来算的话,大儿子继承企业,二儿子除了继承5000万元金融资产,另外的2500万元,可以设定二儿子在企业中持有25%的股份,然后这个股份将来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这当中50D0万元的金融资产可以用信托或人寿保险的方式,指定二儿子为受益人,就变成了无争议资产。而大儿子继承的企业资产也要有一个额度用人寿保险单来安排,用保险公司理赔的现金来支付资产转移过程中的遗产税。这样的预先安排才能避免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争议,这是资产结构安排。给谁,谁承接什么样的资产,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继承……所以,一个有钱人的资产结构规划和财富分配规划,远远超过死了大豸对巴钱分一下的概念。

遗憾的是,很多有钱人都还没有合理安排,甚至连遗嘱都没有,而仅仅是停留在心目中的比例分配。如果财富分配的结果是家族成员都不高兴的话,那就失去了赚钱的所有意义,这个钱是没有意义的,变成祸害了,变成带来不幸福的源泉。所以在分配的时候,要考虑如何通过这个分配,使这个家族更团结,互相之间关系更融洽,这是境界。要紧的就是规划好资产结构,以及尽早

开始实施长期的资产保全规划,比如寿险保单既要尽早买,又不能―次买够。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征收遗产税,而且额度很高。我国也已经开始讨论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根据草案,遗产越多,税率就越高,最高可达50%。因此,一个有钱人此生拥有的个人财富,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会因为纳税问题而“贬值”,甚至成为家人的―种负担和痛苦。如果资产中非金融资产很多,并且继承人在接受遗产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遗产税的话,这些资产就不能被继承而可能被先期拍卖。所以,在做好遗产规划的时候,及早做好保险规划对自己、对家人而言,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很多国家关于遗产税收的法律都是明确规定人寿保险的理赔金是不纳入应征税额的,这当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原理是:对一个人的资产可以征税,但是对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征税的。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政策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时候,保险理赔也应该是免税的。

保单的运用

“分阶段”购买法

人寿保险的保单是非常好的融资工具,前面介绍保单质押贷款功能时已经涉及到这个同题。同时,保单的金融杠杆功能也是无可替代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是不断地买保险,道理就在于越是有钱的人就越会利用金融工具。当一个人以自己的生命为标的为自己和家人创造财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说他对金融工具的运用到达极致了呢?

举例说明:如果30岁男性买一张保额为1亿元的保单,选20年缴费期,一种方式是一次买,每年交297万元的保费。另一种方式是分成A、B、C、D四张保单,每隔5年买一张,每张保单保额2500万元。第二种方式虽然每张保单的保额相同,但由于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不同,所以每张单子的价格不同。第一张每年缴费74.25万元,第2张每年缴费s2万元,第三张每年缴费90.5万元,第四张每年缴费100万元。

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可以分别假设他在交到第10年和第20年的时候发生身故。在10年的时候,第一种方式已交保费2970万元,获得理赔1亿元,倍数为3.4;第二种方式已交保费1152.5万元,获得理赔5000万元,倍数为4.3。在第20年的时候,第一种方式已交保费5940万元,获得理赔1亿元,倍数为1.68;第二种方式已交保费4120万元,获得理赔1亿元,倍数为2.43。

可见第二种方式的倍数要比第一种方式大很多,这就是有钱人的聪明之处。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思路,在做保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先算出对保额的最低需求,而不能单纯追求倍数。

这样的做法还可以放大到第六年用A保单贷款交B保单的保费,第十―年时用B保单贷款交C保单的保费,第十六年再用C保单的贷款交D保单的保费,如此周转,就可以仅用两张保单的钱供四张保单的“按揭”,尽管多付了利息的钱,却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换一个角度说,当一个有钱的人在投保时!巴保单分成几张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保单的融资功能而让自己轻松付保费。不仅让自己的生命永远有价值,更让自己生命的价值永远有倍数。只有这样,存在保险公司的钱才可以流动起来,既保全了资产,又发挥了投资功能。

案例分析

有一个这样的家庭,三口之家,丈夫40岁时事业达到顶峰,年收入过千万元。之前家庭一般的保障类保险比较齐全,以他们目前的现状,还需要补充哪些保单?他们这样家庭的风险保障系统该做哪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