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美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多媒体演示文稿也称Power Point,简称是PPT。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Power Point是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可协助您独自或联机创建永恒的视觉效果,增强多媒体支持功能,利用Power Point制作的文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也可将演示文稿打印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使用幻灯片机或投影仪播放;可以将您的演示文稿保存到光盘中以进行分发,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或视频流。
一、教材分析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信息技术模块二《演示文稿》中的第二节的内容,八年级学生在通过了第一节的信息技术学习后,引起了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兴趣,根据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因素,理清规划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思路,结合了新课标的标准,在欣赏老师制作的多媒体演示作品后,让学生展开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础操作方法,能够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要学会应用幻灯片模版和幻灯片版式。
2.过程和方式。教师在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行自主地探究,发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3.思维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让学生能够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经过反思,总结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调整学习的方式,定下未来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争取获得更高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文稿体现出制作者的设计意图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一个重点。而让学生灵活、全面地掌握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创作技能是教师在授课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的过程
首先,设置疑问,激发起学生刨根到底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通过学习第一节,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欣赏和规划,对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两种不同的演示文稿,例如一种是已经处理完整的演示文稿,另一种是还没有进行处理的演示文稿。接着提出疑问:这两种演示文稿有什么不同?你们更喜欢哪种演示文稿?为什么?如果是你们,会运用那些基础因素来处理演示文稿?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演示文稿的对比与欣赏,再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自主地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最后的时候再进行课程总结或者补充,让学生对演示文稿做出自己的规划,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一:在启动PPT2003后,制作第一张幻灯片,应用幻灯片模式和幻灯片版式。教师提示学生在PPT2003中有很多的模版,可以根据演示文稿的主体或者是自己的喜好进行筛选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设计模版,制作出第一张幻灯片。
任务二:再制作出包含三张不同模版的演示文稿。教师告诉学生一份优秀的演示文稿不单单只是由一种模版组成,它需要经过不断地筛选配合,制作出多张不同的幻灯片。那么,新的幻灯片要如何地插入呢?在“插入”选择“新幻灯片”完成此操作。
最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的意识。通过设置疑问,布置任务,学生动手操作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方式,这个时候,教师要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对演示文稿实施改造创新,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局限于格式、背景等基础因素,大胆创新,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施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操作,创新布局、背景、构思。在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团体合作意识。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中开发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展现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激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J].中国校外教育.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 基础训练 能力培养
在中国,似乎高考总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噩梦。然而,近几年,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些成绩并不理想的文科生,为了顺利考上大学,在高二或高三上学期“半路出家”,接受短期的美术速成培训,以艺术生的身份得以进入好大学。但是,这样的美术生,缺乏作为美术生应用的对艺术的热情追求及最基础的认识,即便是偶然有几个有些许天赋的,因为速成培训的美术知识的缺陷性,基础知识不过关,素质能力不如人意。故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去重视并培养好学生的基础训练和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了。
一.高中美术教学概况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飞速发展,在如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更注重考试,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扎实可靠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良好的运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因为高中美术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其次才是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美术表现技巧的训练,来提高他们对物象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评论能力,除了这“六种能力”外,还要求学生以此来发展情感、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品质。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画家。因此,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大一部分问题就是学生和老师对基础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往往忽略最基础的东西才会造成学生在考试中发挥不好,落榜的现象也频频出现,根据这种情况的出现,追根究底都是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漏洞,所以,如何提高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基础训练,只得我们深思。只有把这两者学习的更加扎实才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考试中得以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高中美术中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基本功,速写同素描一样,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立形式的确立。它对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直觉的判断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虽然反复强调速写的重要性,但由于高考扩招等原因使学生画速写的自觉性远不如过去了。一些学生失去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是抄照片,有的模仿现成范本范画。提高对速写的重视,加强速写训练,对纠正当前专业基础训练中的问题会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只画长期作业,放弃必要的速写训练,那么他在技能上是有缺陷的,离开了教室的模特儿,有可能变成一个低能被动的作画者,因为速写不仅训练学生直觉的判断力,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德国的门采尔一生共画了八十本速写,每本速写本大概有100张左右的素描,由此可见,是大量的速写训练才奠定了一代画坛巨匠坚实的艺术根基的。当然,画速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风吹日晒,路途遥远……但是也只有这千百张的速写练习才可能练就一身真功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艺术家的培养,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速写训练是提高基础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引入创作之门的最佳手段,怎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呢?其次,素描是高中美术教学中发展艺术的纽带,是提高“造型能力”的核心。速写是一种学习用简化形式综合表现运动物体造型的绘画基础课程。速写是感受生活、记录感受的方式。速写使这些感受和想象形象化、具体化。速写是由造型训练走向造型创作的必然途径。经常练习速写,能使我们迅速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熟练地画出人物和各种动物的动态和神态,对创作构图安排和情节内容的组织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中的美术教学理应对这种借本训练更加加强。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之一。
高中美术特长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学习上,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下,文化课成绩一般或后进。学习目的上,为报考美术高等院校而发展美术特长,而文化课学习成绩够好,仅仅为发展爱好和特长的美术考级同学一般不报考美术院校,因而不便于研究。内容选择上,学习的是美术,学音乐或体育者除外。美术特长生除了在思想素质上要达到一定要求,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素质。如:素描、色彩、解剖、透视等科目的基本理论和较好的表现技能。通过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美术中去,更好的掌握美术的内涵,不单单在为了考试而去学。
结束语
高中美术特长生作为中国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中的一个特例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想法,脚踏实地,做好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工作。教师要因材施教,突出美术基础的实践性和示范性,循序渐进。美术生的美术学习犹如建房,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让自己的艺术生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梁君.速写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高中美术课时安排少,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给予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一).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4]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篇4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杜卫著.《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篇5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美术教育是学生追求美和表现美的天性的延伸。学校美术教育向学生敞开了继续追求美和表现美的大门。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美,不断探索、尝试,用画笔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美术给学生的心灵增添了一抹五彩靓丽的风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和进行美术活动时,不断感受和表现美好的事物,在学习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创作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探索体会,逐步在思想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对美的评价尺度,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有助于加强美术知识和掌握技能
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丰富多样,较系统地讲述了美术的一些知识,学习了素描、写生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美术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作力等方面。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既有与生俱来的本能因素起作用,又受后天学习因素的影响。教师多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会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高中美术中的欣赏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学生的观察,使学生的心境处于艺术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学生在体会艺术作品美感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艺术鉴赏力。教师还要把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告诉学生美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高中美术教育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绘画的技能和应用美术方面的设计制作能力,美术能力的提高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自信心。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综合能力
1.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认知能力,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始终离不开眼睛的观察。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其有一双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各种形式的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视知觉的分化,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时,神情专注,完全被美术的魅力所吸引,有助于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2.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好的事物,容易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完成一幅作品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断修改完善,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美术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学生每完成一幅作品,心中充满喜悦和自信,为其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美术教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和练习,还包括与美术有关的许多其他活动,如参加美术课外兴趣活动,参加校内外的美术竞赛,办班级板报,美化校园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能力,而且通过参加群体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参与意识。
四、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美术的教育成果在以后诸多领域中都会有所应用学习美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种能力,美术学得好的学生往往充满活力,观察力、注意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些都对学好其他学科大有益处。在高中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美术为立志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不都是美术工作,但美术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更强的个人素质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素描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循序渐进,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学习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如何在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基础素描训练
课程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由几何形体、素描静物、石膏头像到真人头像分阶段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重点、训练量均有要求,缺一不可。
圆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透视、明暗可运用到素描静物中,也可运用到头像当中。
基础素描教学中,应以长期作业为主,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对作画的每一个步骤都应严格,要求纠正马虎、应付、表面化等不良倾向。
适当安排一些短期作业,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以抓住对象的特征,或以某一方面训练为重点。另外,临摹、写生、默写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全面、更牢固。
艺术修养的提高相当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如美学、历史、文学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欣赏、临摹大师的素描作品,体会大师素描的精妙之处,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
三、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基础素描应以写实手法为主,真实地再现作画者对物象的感受。作品要以客观对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和光影下的具体物象。素描教学训练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四、提高美术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绘画水平。速写是学好素描的又一捷径,画家刘晓东说过,速写画好了素描不可能画不好。所以我要求学生把速写生活化,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速写本,课间画、饭后画、睡前画……养成随时随地画的习惯。临摹在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方法步骤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手段。在临摹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克服简单描摹倾向,严格按照绘画步骤逐步深入。每一张学生的素描作业,都反映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评画时应多启发、多诱导,尽量保留学生的绘画个性,不要一刀切。画面的主观处理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大胆取舍和夸张有利于表现画面的主题。素描能力的提高,除了靠技巧的熟练外,还靠艺术的思维,关键是用脑分析。素描训练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五、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多年从事高中美术教学,作者深刻体会到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高中生最需要学会的基本功就是静物素描,因为静物素描不但是所有艺术造型的雏形,还可以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素描对象观察方法,是高中美术素描学习中的重点。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只关注素描的基本要求及要素,而不重视对于素描对象的观察方法,导致后续素描学习中发生不少错误。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将素描对象立体、仿真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才能画出好作品,进而提升素描教学实效。
六、教会学生素描的思维方式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美术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尽可能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模式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科学认知和表现事物的方法,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画师,而不是开拓者,虽继承了传统,却不能感悟艺术的真谛,不可能创造出新时代的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重视画前“读画”
篇8
一、美术欣赏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二、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
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其次,还要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
体验。
三、美术欣赏要强调多元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职业高中 美术教育 综合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47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认识和了解美术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能力提升有多方面的影响。中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质上是指学生们的艺术活动和教师的艺术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1 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人们都有追求美,追求艺术的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在不断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艺术中的闪光点,即美术的学习。中学生美术的培养都是最为基础性的教学活动,而正是由于其基础性,所以教学界尤为关注中学美术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很是重要,美育之关键所在。美在人类的感受中是很奇妙的心理体验,这种能力是需要不断被挖掘的,学生们尚处在年龄幼小的阶段,对于许多客观自然的现象并不能很好理解和感悟,因此在美术培育中,这是一重要的目标,教师就是那个心灵的点拨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并感悟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是艺术的一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美术的学习使人对美好事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学习美术,学生会尤其向往美好,并对生活抱有乐观态度和积极的进取心,因此要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此学习阶段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有足够时间来细细体会,并逐步掌握。美术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许多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锻炼,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很缓慢而辛苦的过程,但是因为缓慢和循序渐进,所以在具体的学习应用当中,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吸收,而知识的充分吸收正是审美情趣的生成,学习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性,吸收融化、创造表达。
2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发展体现
智力因素就是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包括有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而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长中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实现提升,美术教育是一项具有美学意义的实际性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起到开拓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各种能力,比如美术绘画就需要学生观察力的敏锐,注意力的集中,在绘画创作中,想象力更是关键,在各种能力的不断训练中,学生们不仅具有了基本观察事物,洞悉事物内构的能力,而且各种写生以及教学活动的实践,使得学生在体验和创造中开阔思维,美术的魅力是人们所共知的,因而学生在积极参与美术的各种相关活动时,不仅要神情专注,而且随着美学素材的引入,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对智力因素的培养很是重要。
非智力因素包括有习惯、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美术的学习活动中,其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认知习惯、看待具体事物的惯性等。在美术绘画中要完成一幅作品,就要用心下功夫,仔细琢磨并逐渐完善,此过程是需要学生一定的专注能力的,长此以往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幅作品在不断地被完善,同时学生的习性和性格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被磨练成形,最终学生们会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目标。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美术教育也能够发挥了积极作用,美术学习能够使学生心内存满愉悦的感受,创造力被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这份创造的喜悦,这就为学生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健康的心理发展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影响,因此美术教育有最为直接和积极的一面,人生价值观也会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成形,并于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被不断完善。
3 美术教育的成果应用
学生的美术学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被体现,因此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在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提升,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帮助,而这些因素同样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必备能力,比如注意力集中,观察力敏锐,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等等。美术技能的掌握也能够直接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例如绘画方式就能够运用到数学作图当中,美术鉴赏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好的影响。尽管学生在出入社会后不一定要从事美工,但是美术教育对其个人身心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具体到以后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会以个人素质为出发点,因此美术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知识基础性学习。
美术教育的意义并不是说专业上的美术意义,而是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美术培育,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专业知识教授扎实,而且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进行培养。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独立创造力和个人发展,辅助以引导、启发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美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因此教学方法和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只有不断进行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够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伍琴.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顾超.凸显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王世霞.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冷莹.告别美术教育的“副科时代”――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6):21-24.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策略研究
一、通过整合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本身具备较强的探究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完成一些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美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打造集综合化、主题化、专业化为一体的美式课堂。因此,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教材的中心和主题,有针对性的利用互联网络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元素,会有一些学生熟悉的美术作品,将其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进行“礼仪与教化”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中国有交换的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再进一步的利用PPT课件向学生播放,商代青铜器、秦兵马俑、汉代石雕、汉代画像砖、晋代绘画,晋代石棺刻画等的优秀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从时代、文化、象征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作品鉴赏。然后,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金字塔、狮身人面兽、泰姬陵、玛雅遗址、水晶头股、埃及壁画等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地域和文化来进行古埃及美术作品和古印度美术作品的欣赏。或者将秦兵马俑和金字塔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作品形式、作品功能、服务对象等方面来进行鉴赏。以此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美术内涵和艺术素养。
二、通过构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搜集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为学生构建美术审美教学情境。结合美术教学主题提出相关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另外,也可以在课程当中充分的引进PPT课件,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进行“各异的风土人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播放剪纸、年画、脸谱的视频,或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国娃娃泥塑、拨浪鼓、旗袍、苗族服饰、藏族服饰、月饼模具、糖人、竹编提篮、桃源石雕、湖南刺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片,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民间美术作品为何会有差异?”、“民间美术的艺术形象和形象语言是什么?”、“民间美术通常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教材来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和特点。然后,在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民间美术的创新与继承的学习。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全面地开展分层教学,在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基础之后,科学的将6~8个层次相同或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同一美术合作学习小组,并为小组学生安排相关的美术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其提供专业性的美术指导和点评。例如,在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人体画开始流入中国时的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江山如此多娇》、《流民图》、《血衣》、《父亲》。要求小组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来对作品进行鉴赏,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作品的风格、技法、特点、创新点等的理解和认知。然后再进一步的向学生展示漫画(《三毛流浪记》、《西游漫记》)、年画(《赶火车》、《丰衣足食》)等,引导小组学生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用手来对作品进行鉴。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特征、风格、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中国艺术家追求创新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和思路。
- 上一篇: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 下一篇:电工实训实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