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工业革命后,近现代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武器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西方中古城市的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的时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亦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城镇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就在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花边状态”,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的“拼贴”特征。环境异质性加强,特色日渐消逝,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一个城镇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镇发展现实中的困扰。现代主义启蒙时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纪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设计,美国的格网城市,“花园城”理论及其实践,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等,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念中对理想城镇模式的追求。其中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模式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著名的学者彼得-霍尔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规划的城市中,柯布西耶的普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上述主张认为,城市发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总体物质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案,其他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避免,但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种设计的价值观只是设计者本身的愿望而已。印度昌迪加尔,巴西的巴西利亚和许多新城的设计建成,标志着这种规划设计思想的整体物质实现,但由于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环境内聚力,加之模式本身是静态的,不能满足本质上是动态演进的城市发展需要,所以不少人批评这些设计“是把一种陌生的形体强加到有生命的社会上”,其实践是在政治和经济强有力的干预下完成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重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继工业革命后又一次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过度依循形体决定论的建设思路,重视外显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运动,对城市内在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掉以轻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进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收到威胁和破坏,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再一次提出城市设计这一“古已有之”主题。1950年代末,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风貌,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以往主要注重形体空间美学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发展。各种理论和方法也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多元并存的局面。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环境,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论或者抽象的设计理论。”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他还指出,所有伟大的城市设计者都应有“历史感”和“传统感”。《拼贴城市》一书的作者柯林-罗和凯特运用了“图底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古罗马城与“现代城市”在格局,尺度,空间围合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后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大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目的的组成,总的画面是不同建筑意向的经常“抵触”。林奇教授等从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象着手,首创性地建立了城市形象调查方法,分析了现存城市结构的优劣及其评价标准,总结概括出城市形体环境的五点构成要素。他还认为,要使规划具有意义,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必须了解其所规划环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雅各布从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对城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大规模的计划”不容易做好,压抑想象力,缺少弹性和选择性,再度表达了对统一规划的设计思想的抨击。亚历山大在其名著《城市并非树形》和《图式语言》中,主张用半网格形的复杂模式来取代树形结构的理论模式,允许城市各种因素和功能之间有交错重叠。亚历山大认为“城市是包含生活的容器,它能为其内在的复合交错的生活服务,如果我们把城市建成树形系统的城市,它会把我们的生活搞得支离破碎。”接着他又指出:“现代城市的同质性和雷同性扼杀了丰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由许多亚文化群构成的城市环境。上述这种多元的城市设计视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设计者和理论家对“人”的意识的重新觉醒和高度重视,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主义设计思想与以往那种形态决定思想迥然不同。这一思想转变从20世纪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两份纲领性文件主题的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体现现代主义理想的《雅典》曾认为,城市建设起作用的主要是“功能”因素,城市应该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进行规划。这种认识到了1950年代末开始有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两种方法上各有千秋,应该有机结合。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通过的《马丘比丘》直率地批评了现代主义那种机械式的城市分区做法。认为这是“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而秘鲁的马丘比丘代表着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文化体系的存在,同样具有蓬勃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世界性的“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方法从主观到客观,从一元到多元,从理想到现实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相应地,城镇形态从单一性到复合型,从同质性到异质,从总体到局部发生了重要转折。城市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学条件的认识反思和觉醒,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反映到城市设计实践中去,也即是向作者称之为所谓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方向发展。
2现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的区别
2.1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设都是以城市设计为途径的,因为古代人们始终是以物质形态的城市为对象进行规划的。此后,西特倡导的“视觉有序”观点,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主张,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也都可归于这种城市设计范畴,它有以下特点:2.1.1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即认为个别的智者的规划设计或统治者的力量可以驾驭城市。2.1.2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不太注重具有应用意义的和各种局部范围内的案例研究。2.1.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师惯用的手段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补。2.1.4在抽象层次上涉及人的价值,人的居住条件等有关问题,但对城市社区中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选择认识不足。2.2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心中所考虑的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应经转移到了对和平,人性,和良好环境品质的渴求。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同时,不再将整个城市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缩小了对象范围,采取更为务实的立场。它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学科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传统城市设计,可以说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具体表现在:
2.2.1在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它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2.2.2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但涉及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它所关心的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2.2.3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这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过程,并常由某组织机构驾驭。2.2.4客观认识自身在城市建设中的层次和有效范围,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相关,但不主张互相取代。2.2.5设计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现图而是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