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期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中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中期报告

篇1

《地平线报告》是教育信息化的风向标

《地平线报告》是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 NMC)和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the 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 CoSN)合作完成。过去十多年来,这两家机构每年邀请世界各地数十位甚至一两百位专家,开展为期近一年的研究,从未来全球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未来将会驱动教育变革的技术三个方面展开预测。每一年,《地平线报告》所预测的六大重要趋势、六项重大挑战以及教育技术的六个重要进展,都可以说是全球学校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和决策者,以及中小学校长持续跟踪和关注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十年间,《地平线报告》影响了全球许许多多的教育政策,也改变了不少学校教育的格局。因此,《地平线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软硬件采购、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考,而且是全球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风向标,理应受到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趋势

如往年一样,2015年的报告也预测了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六大重要趋势。这六大趋势是由项目专家组借助一系列基于德尔菲法的循环投票认定的,每一轮投票后都紧跟着一轮圆桌会议进行研究和讨论,以进一步界定所讨论的主题。这六大趋势分为长期趋势、中期趋势以及近期趋势,每一个时间段包含两大趋势。专家组成员认为, “长期趋势”通常已经在影响决策制定,在未来5年或更多年内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中期趋势”将很可能在未来3~5年内继续成为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而“近期趋势”当下正在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未来1~2年内也很可能继续保持重要影响,此后会逐渐丧失影响力。

2015年,《地平线报告》提出的长期趋势有两条,分别是:重塑学校运行机制,探索深度学习策略;中期趋势有两条,分别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近期趋势也是两条,分别是:加强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提升科技与艺术(STEAM)学习。这些趋势极有可能驱动未来五年内的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

1.重塑学校运行机制

彻底改造传统的课堂范式,重新规划所有的学校经验,通过创新学习方法影响并驱动是大趋势。这是一项令人关注的运动, 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项在人类教育史上许许多多新锐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追求。昔日,不断涌现出来的另类理念的学校,其实就是对学校的重塑和再造。然而,许许多多的此类行动只是停留于小修小补上,鲜有真正关注学校运行机制的行动。

重塑学校运行机制是对学校的系统变革,创新学习方法的引入是教育改革永恒的话题,而学校运行机制本身涉及学校内外环境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广大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运行机制的变革才是重塑学校的核心和关键。

2.探索深度学习策略

《地平线报告》引用了“卓越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进行的界定,即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报告指出,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其他相似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外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经历。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它在科学教育中被看作是弥补差距的途径。基于探究的学习使学生基于个人经验和自主探索来构建知识。这是一种做中学的方法。

其实,报告中提及的集中深度学习策略并不抽象,也绝非今天才提倡。只是,这些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其他相似的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似乎并没有为更多的教师所采用。

3.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学习的观点,是与前述学习方式联系非常紧密的学习策略。在《地平线报告》中,合作学习被界定为学生或教师共同开展“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小组”的活动。报告指出,合作学习包含的活动通常围绕四个原则展开: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交互和实践;以小组方式开展学习;开发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如同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一样,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被一些教师认为是“比较费时间”的教学策略,是“效率低下”的学习策略。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应用合作学习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科学方面的概念发展、数学方面的问题解决,以及高阶思维和推理等方面的成绩。

4.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地平线报告》指出,学习者尝试通过开展创造活动而不是消费学习内容来进行学科探索,这是全球学校教育变革的一大趋势。在开放教育世界中,在这样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学生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者,不仅如此,学生只有由过去被动的、消费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产生式学习,由过去的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以充分提高。

5.加强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在线学习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最佳实践,包括颠倒教室/翻转课堂在内的混合学习模式在基础教育学校的应用正在不断攀升。

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混合学习将会成为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然而,就国内的实践而言,依旧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翻转课堂叫好不叫座,认同者多,真正践行者还是凤毛麟角;局部调整多,系统变革鲜有报道;校内(甚至个别年级或班级)折腾者多,校内外全局变革者尚未有报道。在笔者看来,学习分析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应用、先进翻转课堂数字学习平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的再造、学校全局变革的政策安排可以说是目前混合学习普及和大面积流行的五大挑战。

6.提升科技与艺术(STEAM)学习

《地平线报告》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课程和项目,这些科目被广泛认作是推动改革、支撑国民经济的手段。

篇2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在大学英语课程之后开设的。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管理的专业词汇和特殊语法,能阅读信息管理专业的简单英文文献,锻炼学生查阅和理解英文资料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信息管理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科、经济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学科知识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经济管理类等交叉课程。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外语能力,尤其是在工作中使用英语撰写系统需求文档,报告项目紧急状况等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信息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其授课效果却并不显著。目前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1]。为了全面提高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我校尝试了以下“任务驱动―思维提升―案例补充”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2.1基于团队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完成老师分配的课外任务[2]。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加深学生对给定任务全方位的理解,学生5―6个人分成一组,共同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3]。组长由学生推选产生,担任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分派、组织协调和代表小组参加期中答辩的角色。根据组长的表现,结合小组成员的反馈,组长会获得0―5分的附加分数。该部分工作主要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完成,除了中期小组答辩外,不占用课堂教学课时。所指定的任务,由教学团队严格筛选,所有任务都是工作场合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的翻译,或者本专业前沿研究,如MISQuarterly期刊里最新发表的文章。每个学生都会分到3―4页左右的英文文献进行翻译,还要与同组其他成员交流,以便大家对同一个文档有一致的理解。任务和分组在第一堂课就已经确定,在第八周即课程中期的时候,安排小组答辩。答辩成绩按照严格的条目打分,占期末成绩的10%,每个组员自己完成的部分由任课老师另外计算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5%。通过基于团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学生感觉到收获非常大,既发挥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了学习专业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又锻炼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开始把任务内容难度系数设定得比较高,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时,就不会感觉很吃力。

2.2注重课堂调动及思维提升

教师紧紧围绕信管专业知识系统开展课堂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大学英语知识的基础,很多简单的单词、语法、句子都能理解,所以课堂授课的重点放到专业词汇、专业词组和长难句子的讲解上。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学生为主体。每篇文章先由教师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段落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重点讲解学生翻译过程中不会或者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学生在翻译有误之后,老师再针对长难句子的分解,引领学生如何分解长难句子,培养学生理解英语资料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另外,教学环节中一定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不能仅仅限于翻译的过程。信管专业英语所选取的文章内容有限,仅仅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简单介绍,更深入的内容需要教师扩展。比如,在讲“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这篇文章时,可以介绍现代企业中已经使用的嵌入许多统计公式的客户需求预测软件的使用,并加上英文课外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设计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讲解,其他小组补充。除了翻译能力外,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教师根据授课进度选择多样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包括听取国外公开课新技术视频、看英文产品介绍图片、即兴专业话题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2.3注重课外案例应用能力的提高

结合专业相关知识点加入一些英文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外案例有三种途径:(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分享英文案例和重要文献;(2)引导学生自主去寻找相关知识点案例;(3)利用多媒体课堂分享案例和讨论。分享的案例都是精挑细选的,一定要与讲授的知识点相关,如SAP公司的成功实施案例(SAPAPO,SAPCRM,SAPERP等企业管理软件),同时与学生今后遇到的工作环境相联系,部分案例是外企IT项目经理的项目阶段报告。该部分英文报告是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匿名分享给学生。通过课程的调研显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评价很高,30%的学生建议增加案例的数量。

3.教学效果及尚存问题

通过对课程调查问卷和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普遍对这种“任务驱动―思维提升―案例补充”的教学模式很满意,特别是其中的课外案例部分,学生认为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授课实践中要增加这部分内容。对课外大作业的布置,学生反映有些难度,但收获比较大,应该增加该部分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此外,调查反映出所选取的授课教材无论是从内容深度还是学科知识点覆盖广度上,都是比较符合学生的期望的。

虽然我校通过“任务驱动―思维提升―案例补充”的教学模式在信管专业外语教学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1)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有点跟不上授课节奏;(2)团队任务内容的设计和评判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3)补充案例的形式有待加强;(4)考核内容的比例有待调整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些涌现出来的新的问题,我们会继续探索和改进我校信管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庆祯,吕跃进,梁革英.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设想[J].高教论坛,2008(6):103-104.

[2]贺琪,袁红春,谢霞冰.任务引导式教学方法在XML课程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4):69-72.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考试形式;作业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33-01

实践证明:我们的基础物理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我们通过对2000级至2005级的基础物理课程实施以上教学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初步形成物理思维方式,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后继物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课堂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的上课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转换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角色转换为组织者、启发指导者、协助合作者。促使教师、学生更新教学观念,更好的实现高素质、创新性优秀人才的培养。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因材施教,改革传统上课模式,以“精讲多练”为主,精讲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精讲典型例题。采取指导启发式、内容提纲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在课堂内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例如,有关质点力学中的动量定理的推导: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归纳和消化理解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思维能力。又例如,质心概念、转动惯量概念的引入,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通过推导有关公式、自然而然地引出质心概念,转动惯量概念,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物理内涵,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不是中学简单的背概念、套公式。

课堂教学部分采取目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需要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断地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能卓有成效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和物理表达能力

物理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特殊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在物理学的学习中必须充分理解和运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物理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三种语言形式互为补充,相互转化,更准确地描述物理世界。文字语言具有十分严谨的科学性,准确地描述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条件、对象及结论,是说明物理现象、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呈现物理问题的常用形式;符号语言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用符号、数学式的推算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物理问题的演算;用几何图象来表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图象语言,在表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方面比其他两种语言更形象直观,更简单明了。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培养及训练学生物理阅读能力与物理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改革传统中期闭卷考试形式,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

改革传统中期考试的闭卷形式,其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方面,改变学生原先的用眼睛看书,背概念,套公式,缺少思考和归纳的状况。

我们先后采取了堂内开卷中期考试和堂外开卷讨论式中期考试。堂内开卷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限定考试时间(一般是多于2小时),时间上的延长,消除了学生做题的不假思索以及因考试紧张而可能忘记已学知识的状况,并且减少了学生考试前的死记硬背。另外考试可以在堂内参考自带书籍,学生一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道题,整个考试过程变成学生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堂外讨论式中期考试形式以小组为单元,堂外一周时间对考试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给出小组讨论报告,最后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规定题目。堂外开卷、讨论式中期考试使学生有机会借鉴他人之优点,并且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这些正是21世纪对和谐人才的更高要求。

四、改革传统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物理学史是人类文化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每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观念的确立都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只有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得以问世。

篇4

[关 键 词] 日本;心灵教育;丰富人性;幸福

[作者简介] 刘亭亭,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

日本儿童人权联络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1987年儿童人权宣言》。此宣言强调:儿童――我们社会的未来,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有着充足时间、空间和丰富的文化环境的童年。儿童有权在一个充满希望的和平社会环境中生活;有权针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观点;有权根据他们成熟的程度追求幸福,并且有权参与表决。[1]为了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幸福国民,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丰富的心灵”与“丰富的人性”为基点实施“心灵教育”。本文以日本“心灵教育”为主线,探析其“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的精神主旨,以期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心灵荒芜”――“心灵教育”实施的背景分析

日本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提出“心灵教育”,主要是这一时期日本教育所面临的“荒废”问题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也进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性的相应发展,反而使日本陷入了“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局面。这一现实给日本当代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道德现状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导致自杀、辍学、暴力等“教育荒废”现象频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的原因时指出,为了解决“儿童心灵的荒废”问题,“必须打破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2]因此,实施“心灵教育”就成为日本德育改革的首选和重心。

二、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

――“心灵教育”的目标指向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于1996年发表了第一次咨询报告《关于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其中明确规定了“丰富的人性”的内涵:“我们认为,今后的孩子们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都能够自己发现课题、独自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地作出判断并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和不断地律己、与他人相协调、同情他人之心、感动之心等丰富的人性。”[3]

1998年,随着“科技立国”、“文化立国”两大战略的确立,第16届中教审在《关于始于幼儿期的心灵教育的应有状态》的咨询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灵教育”的概念。报告指出,儿童必须具有生存能力,而生存能力的核心是丰富的人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美好事物和自然的感动之心等纤细的感受性;重视正义感和公正性的精神;热爱生命、尊重人权之心等基本的伦理观;同情他人之心和社会奉献精神;自立心、自制力和责任感;对他人共生和对异质事物的宽容。[4]

2003年中教审发表了《关于适合新时代的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应有状态》的咨询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是“培养丰富的心灵和锻炼健壮的身体”。虽然关于“心灵教育”的实质没有变化,但对其目标及内容的阐述比以前更加具体和明了。

可见,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高素质的幸福国民,是日本当代道德教育改革一以贯之的目标指向。

三、通过“心灵教育”充实心灵、

丰富人性的具体途径

由于日本以往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和极端的管理教育方式,使教育者与学生相互不信任,也妨碍了学生丰富人性的形成,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和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当今,重要的是,一方面认真思考表现为教育荒废的种种病理现象及其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恢复教育世界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丰富人与人心灵的交往。”[5]日本通过“心灵教育”充实心灵、丰富人性的具体途径主要有:

(一)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第一,开设“心理相谈室”。在德育方法改革中,日本既重视加强道德体验,又注重开展教师与学生间的谈心活动,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的自我存在感,让学生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心之居所”。1999年日本政府投入数百亿日元巨资,在全国800所中学设置了“心灵教育教员”,并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5000所学校设置“心灵教育室”,通过增加儿童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在学生的理解方面下工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编发《心灵教育指导》丛书。2002年,文部省斥资7亿日元编制《心灵教育指导》等辅导资料,在小学的道德课、初中的人性课、高中的人生课,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推动和促进“心灵教育”的全面展开。

(二)通过体验学习丰富儿童德性

第一,创设儿童社区体验活动场所,丰富其生活体验。包括与社区合作,组织儿童开展传统艺能、技术活动,让儿童了解乡土文化;与环境厅、建设厅、科学技术厅联手,开展“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等,以此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国家和传统文化之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和丰富的情操。[6]

第二,设立“自然教室”,丰富青少年的自然体验。1984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自然教室”活动,这项决定得到中小学师生的热烈响应,当年就有1323所中学和小学的243.1万人参加了活动。文部省要求日本全国各地中学将“自然教室”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环,每学期都要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自然教室”生活,以此使青少年对生命和自然产生热爱之心、敬畏之心,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的刚强之心和积极进取之心。

第三,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日本特别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文部省曾在1991年“终身学习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事业”中,详细制定了青少年各个成长阶段的实施计划。此外,1994年青少年问题审议会还制定了《富足时代青少年培养的基本方向――促进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7]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中也充实了有关志愿服务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学生“服务”的品质提到重要位置。

四、PTA 组织――“心灵教育”实施的

保障体系

教育是一个网络化、系统化的“立体工程”。心灵的充实,人性的丰富,幸福的提升,更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临教审在1986年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指出,家庭、社会、学校各自的病理问题及相互间的脱节是“教育荒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心灵教育”,关键在于改善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德育功能,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丰富儿童的心灵体验。

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广泛建立家长教师会(Parents Teacher Association,以下简称“PTA”)。这是一个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德性,让学生体验心灵的幸福,以学校、家长和社会为一体而策划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有:恢复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合的教育方法,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社区育人功能,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改革学校德育,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通过各种体验,培育起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德性。日本PTA在推动“心灵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到地方甚至学校的管理方式,都可以感受到PTA组织的影响。它成为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学生心灵的充实、人性的丰富及幸福的体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五、他山之石――日本“心灵教育”

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日本的“心灵教育”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积极应对,在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上,都充分体现了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的精神主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重视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寻求积极的人生意义,体验人生幸福。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教育应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一方面,积极探索在道德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与宝贵;另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的情感内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内心接受自我、热爱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为了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心灵教育”非常重视青少年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将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中。这也是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在直接的道德课教学中,将德育内容进行序列化、层次化的设置,增强德育方法和途径的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间接道德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来促成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人格完善。

(三)整合教育力量,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组织,提高教育影响力。家长委员会是我国目前比较正式的家校合作组织。但与日本的PTA组织相比较,其发展还很不完善。例如,我国的家长委员会基本是自行设立,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正规体系,因此,很难对学校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其次,完善我国的社会教育设施,增加校外体验活动。校外体验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丰富情感、磨炼意志、陶冶心灵,因此,我国应加大社会教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外体验活动。另外,还应在项目设计、内容安排等方面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使学生在校内校外都可以获得心灵的感动和幸福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日]中野光.日本八十年代的道德教育[J].姚景渝,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3):28-32.

[2][3]张德伟,展素贤.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1(4):1-7.

[4][5]曹能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50,246.

篇5

策划方面:作了两份策划,虽遇变化也能应付,后来果然事宜有所变化,采用了第二种方案,结果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安排方面:提前一个星期做好准备,一切都为顺利做好调查活动做准备。每个阶段都联系好了,在阶段的端尾做好监督,阶段中途让各部自行组织和完成活动任务。包括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工作。

执行方面:好的一面:在各个阶段的工作都能按时按质完成,积极性和责任性都很高,这是值得表扬的。在这此活动中有几个部门工作表现突出,有组织部、调查部和宣传部,现特别表扬,希望以后继续努力加油!不足的一面:本次活动的调查没有真的口述调查,有的是直接填的,还有的调查的对象大一的比例大了点,应该大四或大三的比例多点,可能是没在策划中写清楚,该方面没明确所致。希望以后能更明确点。

调查方面:组织人员,调查员20多人,调查人数239人,在两天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来交予调查部做好了调查统计,两天后交予组织部写好了调查报告,最后总结,一切都能按时完成,这点非常好,值得表扬,望以后能继续努力!

篇6

关键词:海洋;地质;课程;教材;实践;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5-03

海洋科学是一个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随着对海洋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对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勿庸置疑的是,海洋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海洋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受重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设立海洋学科的学校比较少。当然,由于海洋事业发展缓慢的限制,人才需求增长也比较缓慢。随着政府对海洋学科(例如海洋地质)的投入加大,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与国外还有着很大差距。幸运的是,海洋热潮的出现,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学科的建设也正在起步。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海洋学科的发展应该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来讲,基础却较为薄弱。目前,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

一、整合资源、寻求支持,推进海洋学科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面。2008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室,为海洋石油与海域管理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方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地学院院长、书记等领导一行连续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等单位,与几家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期借助各涉海单位的力量发展我院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方向等。2010年4月,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研究员等一行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讨了交流合作事宜。

2.学术交流方面。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邀请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海洋地质科学的进展与国家需求》的学术报告。2010年3月至11月,来自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专程来校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可以看出,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基本的课程建设明显不足。下面以《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为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二、依托特色、加快《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

1.《海洋地质学》课程联合授课。2011年6月份,笔者承担了学院安排的研究生课程《海洋地质学》,明显感觉力所不及。经过长时间思索与联系,联系了涉及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部分青年研究人员,专程来校授课、报告。实际上,这些研究人员除了以上提及的单位,其学术思想和经历还涉及到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美国和德国等的高校与研究单位。研究海域从极地到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浅水中国陆架―陆坡―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研究方向从海水―海气―海陆作用,涉及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大洋铁锰结核、可燃冰、洋中脊岩浆作用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等;涉及的尺度从秒―天―季―年一直到亿年,从地质尺度到实时观测,从海面以上数十千米到海底以下数千米。研究生课程的此番进行,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质量得到了提升。实际上,课程仍然存在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我校特色的《海洋地质学》教材。

2.教材编写。《海洋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发展态势和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考虑到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将海洋地质学课程定位为地质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两门相关的课程,另外还应增加一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基础预备课程。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特点和我国海洋战略需求,我们(以及未来的)的教学队伍应当吸取国内主要教材的一些特色内容,吸收国际海洋地质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快结合我校特色制定出适合我们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框架,完成《海洋地质学》教材的建设,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海洋地质及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海洋地质学科包容性非常强,目前关于海洋方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足。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教师人员严重不足,在学术研究背景方面势单力薄,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完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是不可保障。值得高兴的是,海洋地质方向的人才引进工作得到了学院、系领导的关注。

4.实践教学。地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海洋地质学虽然是一门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专业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得海上地质调查工作和实习。我们可以将海洋地质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利用陆上的河北秦皇岛、安徽巢湖、鲁东等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一些海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现场进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内容教学。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如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灵山岛等地开展海洋地质考察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得到学生的欢迎。2011年9月,地学院地质系在灵山岛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野外地质现场教学公开课,吕洪波教授担任主讲,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0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种现场教学不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灵感,还提高了专业素养,取得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良好效果。当然,海洋地质研究终究离不开海上的科学考察,虽然该课程不可能安排学生到船上出海实习,但是青岛港口内断断续续停靠着非常多的科考船,比如科学三号、向阳红09号,“东方红”号等科学考察船,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到这些海洋调查船上进行参观考察,和船上的科学家直接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与涉海单位的加强沟通,这或许可行。

三、海洋学科发展的主要设想

2011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总结会议,提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努力开创蓝黄两区建设新局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与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一致,海洋学科的发展以及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应该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海洋类专业与传统石油类专业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要加强与涉海单位的合作交流,需要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我校特色专业的海洋地质教材,加强海洋方向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践教学方面,必须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地区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的海洋调查船上进行直接的参观考察,我校的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士,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3):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03.

[3]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7.

篇7

20世纪70年代,欧志升出生于湘西州凤凰县的一户普通苗族农民家庭。199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教育专业毕业的欧志升回到家乡,任教于凤凰县新场中学,从事养殖与种植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

当时新场中学的教学条件相对简陋,欧志升教的也并非主科,但他并没有敷衍了事。为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欧志升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记载水稻、烟草等当地主要作物的生长习性。学校教具有限,他就从自己家里找来钢锯、柴刀等制成嫁接刀,带领学生进行果树嫁接。他还曾组织学生找寻各种野百合并带到学校培养,尝试通过嫁接等手段选育百合新品种,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但欧志升却不觉得遗憾:“至少我让学生明白了科研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

2003年,因学校学科调整,欧志升走上了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岗位。学农出身的欧志升几乎没有任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欧志升没有推诿,而是积极投入相关知识的自学和培训中,平时常常捧着书本学到半夜,节假日抽空去长沙等地参加培训。就这样,他迅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和信息化教学知识。这时,欧志升不仅要负责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还要肩负起培训指导整个学区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重任。他没有叫苦叫累,而是默默边教边学,继续为自己充电。 让科技走到田间

2010年,欧志升被调至凤凰县科技试验中心担任农艺师。“所谓农艺师,其实就是懂技术的农民,懂科技的园丁。”他笑称,以前在学校当园丁,现在要到田间去当真正的园丁了。

欧志升一调入新单位,就开始了天天下乡,在果园一待一整天的生活。他先是查资料搜集红心猕猴桃的栽培信息,然后到果园查看实际情况,告知农民种植的注意事项,出现问题该怎么应对。春季多雨,欧志升提醒农户及时疏浚果园排水沟,果树发芽后注意施肥,夏季指导农户修枝,秋季防旱……随着红心猕猴桃的标准化栽培效益渐显,合作社的成立、现代品牌营销理念的灌输与指导等,欧志升肩上的担子也愈发重了起来。“我得把担子扛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欧志升表示。

2013年初,凤凰县落潮井乡的某红心猕猴桃果园暴发溃疡病,此病是世界性难题,不仅没有特效药,而且很容易扩散到邻近果园。见此情形,欧志升心急如焚,一边第一时间致电远在长沙的湖南省科技特派员王仁才教授,说明果园病情,请求王教授连夜赶到果园现场“诊病”,一边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在线咨询国内多位相关专家,辗转网购最新的溃疡病药物,在发病果园进行防治分区试验,同时指导果农做好发病区域的隔离措施,防止人为扩散。那段时间,欧志升白天要深入果园观测、记载试验效果,晚上回家后要整理试验数据,有时还要打电话向果农再三询问详细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此次红心猕猴桃溃疡病被有效控制。通过这场硬战,欧志升初步掌握了该病在湘西地区的发生特点、规律及防控措施,他还牵头编撰了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供种植户参考,使这一病害的危险性得到了重视,危害得以控制。即便如此,他仍不敢懈怠。近几年来,每到红心猕猴桃溃疡病的高发季节,他会特别留意每天的天气预报,当看到气温升降幅度较大时,就忍不住打电话向果农询问果园情况。 最希望获得企业和果农肯定

在做好自己专业技术研究和指导的同时,欧志升还兼任凤凰县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股股长,负责全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遴选、申报、实施监督及验收等工作。每年的项目申报期间,就是他加班加点、最劳心劳力的时间。

由于没有专业咨询公司,欧志升常常要为项目申报单位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且只有在下班后才能静下心来,查阅收集资料到深夜,了解该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项目技术创新点及预期目标等,然后才能根据现有条件反复琢磨、形成思路,再组织材料撰写和不断修改完善。一个好的论证报告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他调侃说,做完一个论证报告,自己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了。

篇8

关键词: 高校新生年级 家访 重要意义 形式 实践

一、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联系辅导员、家长及学生的最好途径,能搭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平台,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有效推动新生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加强和改进新生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是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水平和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访有助于辅导员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辅导员素质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只有真切感受学生成长的艰难和不易,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才会真正包容和理解,进而着力引导其改变。而家访能帮助辅导员拓展工作空间,将工作空间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与家长的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帮助学生及其家庭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为引领大学生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构筑家校情感互助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家长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家庭全部的希望和所有寄托。进入大学以后,家校联系不像中学时期那样紧密,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异地求学,第一次远离家,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加之学生的个性愈渐独立,家长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而开展家访,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有助于家长较为详细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状况。一方面对学生在校的表现安心,另一方面让家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假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家访能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构建家校情感互助教育模式。

(四)是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生动实例。

现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幼在父母的珍惜呵护下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关注的焦点。而到了大学以后,往往一位辅导员要面对上百名学生,即使工作做得再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很难保证在平时让每一名学生都受到老师的关注。而通过家访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让学生树立信心,更有前进动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上的适应和过渡。更重要的是家访中,学生感受到的那种被重视、被关爱的幸福和温暖或许会铭记心间,影响他们一生。

二、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的形式探索

(一)坚持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传统家访形式。

传统家访形式作为家访的重要方式,其独特作用无可替代。在新生年级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新生入学报到时组织小型家长会,二是辅导员与家长一对一地进行面对面交流。实践证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是最理想的一种家访形式。面对面交流,不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包含人与人的情感互动,心与心的共鸣沟通。通过面对面促膝交谈,家长会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更信任,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二)尝试探索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新型家访形式。

由于新生年级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与所带班级学生的家长一一面对面交流,难以在较短时间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和家长进行沟通。一则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二则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并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新型家访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拓展了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快捷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弥补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时效性方面的不足,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时地进行配合与合作。

三、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实践探索

只有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才能更加真实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我们工作和突破口,真正为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生学年的家访工作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六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谈话交流,搭建家校沟通“心桥”。

新生入学之初,开学迎新时撰写致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详细介绍学校,尤其是系部的基本情况,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提出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到系部新生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活动中,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初步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入学后,进一步通过电话长谈、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从家长那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逐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开展假期家访,让学生假期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贴心关怀。

在大一学年的寒暑假期,坚持开展主题家访。如在大一上期寒假,以“暖冬爱心行,筑家校心桥”为主题,辅导员通过实地走访、致家长新春寄语(即针对学生的一对一个性化详细评价和新春祝福)、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广泛联系年级学生家长,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促膝谈心,着重向家长介绍学校和院系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倾听家长们对院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交流学生入学半年以来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在大一下学期的暑假,以“当学生人生导师,做家长知心朋友,促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题,在寒假家访工作的基础上,与家长联系沟通,汇报学生入学一年以来的在校情况。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量体裁衣”式地与家长商定共促学生成长的方法措施,制定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假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真诚关心。

(三)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在大一第一学期的中期,开展“亲情账·两地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以传统的手写家书的形式,向父母表达感谢与问候,汇报入学以来各方面的情况,畅谈自己的大学规划。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布置特殊寒假作业——为父母做一件最贴心的小事。在第二学期开学,开展“我眼中的家乡——我讲民风民俗”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收集家乡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然后做成课件,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在中期开展“亲恩难忘”主题征文、演讲比赛。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家访育人效果。

(四)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家校沟通,将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到学生和家长的心坎上。

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做好学生生病、家庭遭遇困难等突发状况下的家校沟通。一是在学生生病等状况下,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给予最真切的关怀。如有学生在假期住院做手术,尽管只是例行治疗手术,尽管学生家在本地有父母照料,尽管是在老师的假期休息时间,但为了给学生更多战胜病痛的力量和信心,从学生住院起,辅导员即坚持每天到医院和学生父母一起照料生病同学。在学生手术时,全程与家长陪护在手术室外,宽慰家长,直至学生手术完成。在学生出院后,也经常以电话与家长联系,牵挂学生的康复情况。二是在学生家里遭遇困难时,如亲人生病、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下,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用真情温暖学生,关心鼓励他们,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五)重视解决家访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家访过程中,把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体现家访的初衷。其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在家访中予以重点关注,积极回应学生和学生家庭的困难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助困与助心相结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将生活压力变为学习动力,以自信自强的精神改写自己的人生;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与家长一道为学生制定大学学业规划,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与督促;对于在心理上暂时不适应的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六)注重巩固家访育人效果,逐步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

每次家访后,辅导员都要认真总结家长提出的反馈信息及自身心得体会,深入思考,形成较为详细的家访报告。报告既要包括每一名被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又要有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举措的探索;通过家访报告的整理、收集、分析、研究,逐步建立家校沟通档案,为进一步做好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家访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及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如与学生谈心等密切结合,及时发现肯定家访后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期强化家访育人效果。要不断尝试拓宽家访途径,努力让家访工作成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将家访长期坚持下去,真正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的长效交流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互动,让家访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构建家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一)新生年级家访工作应进一步落实做细,提高家访的针对性。

家访工作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细节的把握和过程控制。比如家访前应精心准备,明确家访目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拟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家访中更多的是要反馈、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成长,多用期许的语气,鼓励式的话语,不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情感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机制,着力探索新生年级家访工作深入开展的新模式。

将家访这一教育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式相结合,不断创新丰富家访的形式和内涵。比如可以尝试吸收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骨干参与到新生家访中,一是扩大家访的覆盖面;二是让新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三是让高年级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己,充实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教育实习;改革;师范;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79-02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环节,对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完成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最具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引导学生提前领略教师职业生涯,是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职场的最后一步,是将大学阶段学到的知识、总结的经验、积累的能力进行现场演习的最佳机会。

二、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范类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教育实习在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中遇到了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时间短

我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实习为期两个月,即实习计划为8周时间。从目前的问卷摸底调查看,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普遍反映两个月的时间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大,事务烦琐,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进行听课研讨、辅导学生第二课堂、批改作业、承担班主任工作,有时甚至还要调解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联系家长,实习生在校学习时主要的任务就是掌握本学期开设的各门课程。现在角色发生了逆转,由学生变成了准教师,一下子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角色转变那么大,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难以完成。第一个月大家往往刚开始适应实习单位的生活作息规律,熟悉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二个月开始调整好状态,角色转变刚刚渐入佳境,板凳刚坐热,才体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真正含义,还没有来得及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凝练出自己的东西,就要草草结束教育实习,匆匆忙忙赶回学校撰写实习报告、论文答辩,来不及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达不到通过教育实习锻炼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的目的。就业后还得重复,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由于时间较短,导致不少毕业生对教育实习不认真不重视,认为反正很快就结束,没有全身心投入,迟迟无法进入教师角色状态。

(二)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教育实习往往是师范生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处理事务,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都会面对无数个第一次,这些突发事件常常会让准教师措手不及。中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认知结构正在形成,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性格特点各有不同,各种复杂因素导致课堂内外随时可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本身还处在学生阶段的准班主任是个严峻的挑战。

(三)师范生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一般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可以适应岗位需要,但师范生特有的能力素质不尽如人意。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实验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显得准备不足,缺乏实战经验。课堂上能够明显感觉到实习教师由于紧张而引起的语速过快,教学用语不专业;实验课堂准备不充分,演示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学情分析不到位,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哪里会、哪里不会,以至于讲解时无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讲课过于拘谨、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与学生产生疏离感,学生注意力自然不持久,容易走神,提不起兴趣。

在实习期间,不像在学校学习时,任务是单一的,现在计算机系师范毕业生在实习学校不仅要教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操作,还要向其他教师解释他们使用电脑中的疑惑,辅助机房管理员对机房进行常规维护维修工作,协助老师们制作课件……这些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学校只接触同学、老师,现在变成了陌生的同事、年少的学生、严肃的领导,同时工作量突然增大,琐碎纷繁的事务让准教师们应接不暇,角色转变遇到重重困难。

(四)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由于扩招毕业生数量庞大,部分中小学校考虑到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担心他们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不愿意接纳,即便接纳部分实习生,能给实习生提供的实习资源也十分有限。另外实习单位常常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区域,系里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实习学生数量却逐年增加,任务重,缺少必要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管理松散。在指导教育实习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个别导师甚至把实习学生送到学校就一走了之,对学生实习情况如何、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毫不知情。

三、解决办法

(一)重视教育实习,延长实习时间

在开设教育实习的学期中,开学头两周定为教育实习动员周,以系为单位召开教育实习动员大会,会议上讲清教育实习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让大家充分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教育实习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育实习从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让毕业生在度过磨合期后有充足的时间在实习岗位上勤观察,多体会,认真总结实习工作中的得与失,促进毕业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尽快转变。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应在实习中完成,常常有学生反映,短短几个月的教育实习,却比在校几年收获还要大,毕业生可以结合实习工作的问题,加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出认识深刻、有指导意义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二)提高师范专业素质,增加应变能力

在教育实习动员周,系里可以请来从教经验丰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举行多场教学讲座,这些讲座针对教育实习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讨论的形式给出解决方式,比如如何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结合以及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交流,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突发事件如何处理……认真听取这些报告和讲座,在实习工作中遇到事情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另外全面开放微格教室,各指导教师组织自己的毕业生进行岗前强化训练,指导他们对实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试讲,重点强化教师的基本功,如教态、板书、教学语言、课堂导入、提问、师生交流等师范专业素质。大家利用微格教室反复试讲,对比前后效果,同学间相互听课并进行互评,避免重复犯错,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基本功方面的不足,让大家在自己的课堂上变得从容、自信、富有亲和力。

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趣味性,比如介绍与计算机相关的有趣历史知识,告诉学生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校园的喷泉,向他们传授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计算机桌面效果,看他们能不能猜到世界上第一个可编程的机器是由法国人雅卡尔于1801年发明的雅卡尔织布机,使用打孔卡片进行编程,用来控制织布机织出不同图案的布……这样做吸引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轻松,优化教学效果。

(三)建立教育实习管理制度

要保证教育实习平稳、高效、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实习分组、选派指导教师、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论文开题、抽查记录等方面建章立制,严格执行。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与实习学生交流两次,了解他们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没有开主题班会,课堂是否遇到突发事件,是如何处理的?每周听几节课,课外辅导是怎样开展的等。每个学生都需要单独记录,对相关问题进行跟踪指导,从这些指导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有没有进步,对待教育实习是否认真,纵观所有实习生的指导日志,就可以找出大部分人存在的共同问题,大家都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就会减少后续工作中的困难,促进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对于跨行政区域距离较远,不容易见面指导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组织自己分管的学生进行视频讨论,根据每个人的实习进展发邮件单独指导,建立实习指导群,方便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随时随地交流讨论,指导教师解答一个学生的疑问,也就解决了指导群中所有人的困惑,资源共享,最大限度节约了时间。

(四)加强高校与实习单位合作

事实上寻找实习合作学校可谓困难重重,不少中小学校对接收高校实习生兴致不高,其中自然因为实习人数过多,实习学校担心影响教学安排和学习效果,还因为实习的流动性过强,存在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不能固定实习基地,下一年也许就换另一个学校作为实习基地,这种随意性无疑破坏了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缺乏互惠互利。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高校、当地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紧密联系,制定政策,如举办实习学校和毕业生见面会,优先安排实习生到有意向就业的中小学校去实习,实习学校就会重视对实习毕业生的管理和培养,加速实习生的角色转变。同时也欢迎中小学校随时选派一线教师来高校进修或随堂听课学习,实现了高校、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三方共赢。

四、结束语

总之,在实习开始前召开教育实习动员大会,强调教育实习在师范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人民教师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讲座,强化教育理论学习,利用微格教室强化教学技能,另外在制度上加强教育实习管理,针对实习过程建章立制,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师范院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互利互惠,为师范专业毕业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编号:NJSY306。

参考文献:

[1]连新. 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

[2]付岩,王春红.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3]王磊,肖云刚.谈如何加强教育实习,促进师范毕业生就业[J].安徽文学,2009,(4).

[4]罗元辉,颜振钰.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改革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篇10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