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如何申报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房公积金如何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试点城市 公积金贷款
为扩大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四川省攀枝花、成都、德阳、南充已纳入年公积金贷款试点城市,现将试点城市如何做好公积金贷款,根据《关于利用住房公情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业务规范》等规定,分别从项目申报、项目检查材料准备、项目评审、项目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其他纳入试点城市公积金贷款更加顺利推进。
一、试点项目贷款申报阶段
试点公积金贷款是指试点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委托商业银行利用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向借款人发放的,专项用于经济适用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试点项目)建设的贷款。
第一,对借款人的要求,借款人要求产权清晰,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或通过招标确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试点项目贷款,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借款人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资质,实收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项目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
第二,对借款项目要求,试点项目已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或当地经济适用房等住房建设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施工许可证》(以下简称四证)或有权部门已出具相关许可承诺。试点项目选址合理,居民生活条件便利,建设标准供应对象符合政策规定,规划设计符合法律法规和节能省地环保标准。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试点项目必须落实抵押物和拆迁补偿资金。同时要求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已明确项目贷款还款来源。
第三,确立项目后借款人向公积金中心申报项目。借款人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向试点公积金中心申报,申报内容包括试点贷款项目简介、借款人的性质、借款项目已具备的条件、借款额度、借款项目预计租金收入、销售收入、项目还款保障,同时要求对试点项目同地段普通商品房出售或出租价格及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说明。
借款人申报项目的同时要提供项目的立项批复、项目四证,未取得相关证件的提供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承诺。
第四,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公积金中心对申请的项目进行核查,经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省建设厅,试点项目符合申报条件的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
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试点项目进行抽查阶段
为保证扩大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将组成调查组对试点城市进行抽查,为了顺利通过检查,试点城市应从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检查拟申请贷款项目是否列入保障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是否纳入土地供应计划、项目建设标准、供应对象是否符合政策规定、项目四证情况、同地段普通商品出售或出租价格、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情况、拟采取的抵押担保措施、是否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和还款责任等。二是借款人是否属于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借款产权构成、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情况是否良好。三是再次明确抵押、担保措施及公积金贷款相关审批文件,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取得主管部门同意申请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证明文件,市人民政府同意相关贷款的批复,市财政局对贷款偿还纳入年度预算的相关文件等。四是做好配合调查组到项目实地查看工作,准备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对于项目四证未能取得的提供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承诺;如果相关证件正在受理的,应提供相关部门受理的证明。
三、试点项目贷款评审阶段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立项后,公积金中心委托认可的评估机构对拟用于抵押担保的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公积金中心自行或委托银行出具抵押评审报告,确保足额抵押。
试点公积金中心要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进行严格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项目状况、投资估算、销售或租赁预测、偿贷能力分析等内容,对试点项目贷款进行评审,出具建设项目评审报告。
四、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市人民政府批准
试点公积金中心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商业银行范围内,选择办理项目贷款业务的受委托银行,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确定。试点公积金中心要将建设项目评审报告、抵押评审报告书面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同意,提交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合同签订、贷款发放阶段
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签订建设项目贷款委托协议,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贷款借款合同,公积金中心与受委托银行、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资金封闭管理协议。公积金中心与借款人签订建设项目贷款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足额抵押,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借款人的,试点项目的抵押率不高于80%。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签订后应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公积金中心和受委托银行对建设项目相关资金实行全程封闭管理。借款人须在公积金中心确定的受委托银行设立项目贷款资金监管账户,项目贷款资金、项目销售收入和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并通过预算拨付用于归还贷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等,全部存入该账户。每个试点项目只能开立一个资金监管账户。
公积金中心应在借款人项目资本金按计划到位,并已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后,根据风险状况、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计划,向受委托银行签发委托发放贷款通知;受委托银行确认项目贷款相关信息完整并在运行系统中反映后,才能将项目贷款资金划入相应的资金监管账户。
为加强住房公积金全过程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实行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情况、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情况、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行管理情况、挤占挪用和骗贷等违法违规苗头和行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情况等进行督察,保障住房公积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试点城市要确保项目申请、项目评审、资金发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确保试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2
由此,该为哪些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该缴多少,以及如何保证在依法纳税的同时维护好纳税人自身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利用国家税收减免税规定和税收优惠政策,做好个人所得税的筹划工作,切实减轻中高收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以保障这类收入人群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扩大需求,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大胆投资了解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它要求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有关的减免税条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要用好用足税收筹划这一节税工具,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的减免税条款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自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体现对纳税人的支持、鼓励和照顾,国家对纳税人因特定行为取得的所得和特定纳税人取得的所得给予了一系列税收优惠,具体包含免税、减税、税项扣除和税收抵免等四个方面,其中与广大工薪阶层纳税人密切相关的条款大致有: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为个人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个人领取原来提存的上述款项及其利息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合理理财减轻工薪层税收负担
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应以均衡各期收入、降低名义收入、保持实得收入不变,进而降低适用税率档次为目标。其主要方法有:
分拆所得,降低适用税率、提高优惠等级。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由于税率分级和优惠分等都存在临界点,因此,每当临界点被突破,随所适用的税率相应提高或税收优惠的相应减少,都会使应缴纳的税款增加。因此,分拆应税所得,使其尽量靠近税前扣除额或税率分级临界点可以起到节税的目的。这类收入主要包括一次性获得的全年奖金或劳务报酬所得等。例如,年终奖金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纳税。计税时该奖金以除以12个月得到的商数来确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以这种方法计算应纳税额与作为“一次性取得属于数月的奖金”相比适用的税率会更低,可直接减少应纳税款。对于政府行为的一次性补发工资,在计税时也可以将补发当月起到实际发放当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加上补发的工资数进行平均,计算出每月的工资,寻找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以实际发放当月的工资总额作为应税收入额,计征个人所得税。这种计税所用的税率比按实际发放的当月工资总额为基数适用的税率要低,也能减少应纳税款。
转化所得或转化所得类型。把现金性工资转化为提供福利,即通过提供各种补贴,降低名义收入,比如提供免费工作午餐、住房补贴、手机话费补贴、交通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这样既可以增加员工福利,又可少缴个人所得税。此外,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5%-45%的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纳税筹划,合理选择用工关系,通过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的转化,也可以起到节税的效果。
增加税收减免额。对于个人所得税来说,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费都是可以在收入中抵免的。特别是合理增加每个月的住房公积金,可以起到降低适用税率、节约税收支出的作用。住房公积金是由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或上一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资乘以规定的提取比例得到的。由于根据上年度数据计算得到的公积金在本年度中按月扣减,不受本年度的工资增长的影响,但工资增长部分少计的公积金允许在本年度末做一次性的补缴,那么如果年末收入较多时,可以通过此项公积金补缴,增加年末该月的个人所得税税前可抵扣金额,实现降低税款。此外,按照公积金有关文件规定,职工个人与其所在单位,各依职工月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按月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每月缴存额等于职工每月工资总额乘以个人缴存率,单位每月缴存额等于该职工每月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存率,两笔资金全部存入个人账户,归职工个人所有。由于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可从工资总额中作税前扣除,免纳个人所得税,还在不增加单位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公积金计提比例,减少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从而提高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但应注意的是,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标准缴付的“三费一金”则应计入年所得范围内,需依法纳税。
篇3
(一)政策制度设置中存在缺陷。我国目前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是“重市场轻保障”,保障对象定位不准确,如何划分保障层次和识别保障对象是住房保障难题;经济适用房“非保非商”,尴尬地位不仅使经适房建设的保障初衷丧失,价格扭曲带来的巨大盈利空间也把经适房推向了民生矛盾的风口浪尖;廉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完善,尚未解决租房标准、申请资格认定这两个技术性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难以向低收入家庭倾斜。
(二)设计规划没有前瞻性。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也不“适用”,房价偏高,位置偏远,交通设施不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差,物业管理服务差;不同阶层的居住隔离,相处不和谐,极易产生冲突,甚至造成仇富心理、仇官心态的出现。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目前,我国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欠账过多;土地出让金投入较少,廉租房覆盖范围过小,廉租房的覆盖对象还仅限于具有“非农业住户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大量的流动性人口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
(四)管理环节存在漏洞。保障系统及相关配套数据不完善,供应运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力,由于我国的基础数据不完善,住房档案信息系统的不健全等因素,加大了核实家庭收入的保障标准的确定难度;土地供应成为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瓶颈。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的是行政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但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土地出让金是其重要来源之一,大规模的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土地出让金矛盾重重,让政府左右为难。
(五)工程质量存在隐患。工程建设“”,引起极大的安全隐患,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建设环节把关不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一些地方进行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存在“只求表面好看,不顾质量安全”、“只求上级满意,不顾群众利益”的现象。这种“只唯上不唯实”、“只求面不重里”的做法,使保障性住房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使其使用寿命和性能大打折扣。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有力的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尽快结合国情和当地情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制定《住房保障法》,从法律层面促进保障性住房各项政策、制度的公平、有效。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建设标准、设计标准、施工质量、分配使用、界定保障对象、申请与退出、操作流程、管理机构等所有环节。
保障性住房保障的范围和标准应根据不同阶段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当地政府的保障能力来确定。保障标准不能脱离政府的财政能力,脱离当地的经济水平。
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技术来确定保障对象的困难程度、经济水平,如何监督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运转,需要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我国目前的保障系统基础数据不完善,住房档案信息系统不健全,数字化城市建设、数字化生活的建立应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从技术上为居民制定多功能信息卡。多功能信息卡可以将住房情况、医疗、三金、户籍、银行信用、公交、地铁、工资、夫妻关系、家庭成员、死亡、保险、失业、就业等信息集中起来,刷卡时有阈值提醒,在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上相当方便和准确,比如,保障对象的再就业、工资上涨在刷卡时都能准时提醒。
(二)确定保障性住房的合理比例及建设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异较大,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存在较大差距,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却不大,因此,在房价较高的一、二线城市推行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力度应大于三、四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保障性住房比例则可控制在较低水平,推行力度可以小些。我国已经过了住房短缺阶段,但考虑到我国居民对住房所有权的偏好,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应更多考虑如何使居民拥有产权。因此,短期内我国还无法完全转向租金补贴,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依然是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来看,经济适用房与公共住房保障的宗旨相背离,只能是过渡性的政策选择,不宜成为主流,在解决住房短缺后,经济适用房应逐步淡出。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首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其次通过建立保障性住房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出台信贷配套优惠政策,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等多种方式来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第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充足房源。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得到充分供应。要将保障性住房用地纳入政府年度土地计划,土地划拨要优先考虑保障性住房的需要,并落实到具体项目用地。项目用地的选择要考虑出行、就学、就医等方便的需要;政府回购或回租空置房源;强制开发商在开发楼盘时设定一定比例数量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
(五)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法,选择市场信誉好、施工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工程质量安全有保证的施工队伍承建保障性住房工程;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总承包单位必须依法分包工程,严禁总承包单位以劳务分包形式,将工程肢解后转包、分包,杜绝不合格材料在保障性住房工程中使用;加强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建立工程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建立统一协调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
强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财政部门应拓宽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国土部门做到土地供应应保尽保,建设部门要确保并拓宽保障性住房房源,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要完善体制机制,确保管理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力量渗透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决定了保障性住房能否得到真正的保障。建立社会保障性租赁房体制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新举措,打破原有分配体制,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向有经济能力的中低收入家庭以及特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提供社会保障性商品房;向既不属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又无经济能力购买保障性商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结合旧城(村)改造,通过拆迁安置,解决和改善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和居住条件。以此建立起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棚户区、廉租房等多渠道、立体式保障的住房供应模式;二是“厦门模式”研究和借鉴性地推广;三是严格住房公积金专项管理、完善房租补贴制度、保障制度、房源保障、物业管理保障等保障途径。
四、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作用
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审计监督机制,将审计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环节,使保障性住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
(一)强化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环节的审计力度。首先,供地计划执行情况,即当地政府对土地的安排是否首先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是否存在由于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对新征用土地,是否严格遵循土地征用政策、法规,是否存在未报即用、边报边用、少批多占等问题;对已批复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是否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违规问题。其次,通过市场方式取得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是否存在免费“搭乘”的情况:企业是否以较低成本获得土地,建造成本远超于保障性住房的标准,最终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第三,配建的经营性设施用地,是否严格遵循“招、拍、挂”程序,是否存在挤占相配套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指标的情况。
(二)重点审计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使用。一是地方财政是否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是否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足额配套资金;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是否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是否存在地方政府违规减免和欠征土地出让收入问题,出让土地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是否不低于10%;四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专项用于住房的维护和管理;五是企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问题。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与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之类的项目,这些项目企业按照商品房的运作方式运作,建设完成之后全部房子转让出售给买房者,最终,企业在扣除管理成本、融资成本、投资成本等各项费用之后,得到3%的利润;另一类是以BOT方式参与公租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后企业按特许权协议收回投资及回报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虚列支出、虚报成本的问题,是否存在为了压缩开支偷工减料等问题。
(三)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的审计。首先建设资金有无被挤占、挪用或者浪费;其次有资质的企业中标后是否将工程层层转包给不符合开发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建设;第三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列材料和人工开支、偷工减料等问题。
篇4
有网友据此认为:“中国只有2400万人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只有8400万人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全国还有13亿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也有网友质疑:“中国有钱人挺多的,怎么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只有2400万人呢?会不会有富人逃税现象?”这些说法准确吗?
焦点一:月薪3500元以上就要缴个税?
【回应】:3500元是指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收入,即工薪收入4545元以下不用缴个税
工薪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要先去除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费用(按国家有关政策,该费用免征个人所得税),然后再按新的减除费用标准扣除3500元。这样算下来,月工资收入4545元以下的人都不用缴纳个税。
“三险一金”,是指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这几项加起来,法定的缴纳比例是个人工资收入的23%。按照新的标准算下来,月薪在4545元以下的工薪阶层都不用缴个税。月薪5000元的工薪收入者,每月缴纳的个税也只有10.5元,减负率达93.4%;月薪10000元的工薪收入者,每月须缴纳个税315元,减负率也达到了58.8%。
这次调整后全国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2400万纳税人的月薪收入应在4545元以上,而不是有些人理解的3500元。
焦点二:全国只有2400万人缴个税?
【回应】:个税包括11种情况,本次调整的是工薪收入等两项。高收入者和富人,领不领工资都要缴个税
这次个税法修改,主要调整的是工薪收入和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这两部分。那么,对于高收入者和富人,是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刘佐解释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相当宽,除了上述两项外,还包括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9大项。无论是律师代人办案,歌星演员演出,还是转让个人财产,或者买彩票中了大奖,都要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可以说,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范围,几乎覆盖了个人合法获取收入的各个领域。年薪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公司高管,必须要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有的演艺明星既在单位领工资,又有个人演出收入,那么这两项如果达到纳税标准,都要分别按规定缴纳个税。
焦点三:如何防止富人逃税?
【回应】:出台措施,对高收入者加强个税征管
对高收入者个税征管,主要是四大重点:加强财产转让等非劳动所得的征管;加强高收入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奖金、补贴和股权激励所得征管;加强对个人从事影视表演、广告拍摄及形象代言等获取所得的源泉控管;加强高收入外籍个人所得征管。
篇5
O:作为“工资学者”,您为何转向税务研究?
A:工资研究只是我全部研究的一部分,过去几个月着力较多,现在阶段性目标已完成,未来将把精力集中到财税方面。从工资到税务,看上去领域不同,但它们与分配公平紧密相连。通过工资研究我发现,我们工资两级差已达30倍,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是70%,差距这么大,急需通过税务研究来寻找解决方案,所以我就自然而然转到了这个领域来了。
Q:国内关于工资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太完整,您的这个结论是否准确?
A:在相关数据统计方面,确实问题比较多,但两点可以证明我的研究是相对准确的,一是很多权威机构在引用我的数据和结论,二是新公布的一些数据,和我几个月前推算的结果完全一样。比如我推算中国7亿多劳动者平均年收入是1万多元,很多人曾对此表示怀疑,可最近《t望》杂志公布专家推算的结果也恰好是1.1万元。
Q:您为什么认为税务就能解决这个两级差别大的问题?
A:对一个社会来说,工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而税务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如何缩小这个差距,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互为因果的。
税基大更有利于社会公平
Q: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增加收入的观点,您为什么不赞同?
A: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只有多数人交税,税基才可能大。比如50人。只有5个人收入高,够纳税标准,他们每人交100元的税,那么总数是500元;相反,如果其他40人也够纳税标准,每人交20元的税,加上收入高的5人交的税,那么总数就是1300元。当我们把这个税再返还给这50人时,后一种情况中人均可得到26元,而前者每人只能得到10元。你说是给26元更容易实现公平还是10元呢?换言之,税基越大,收上来的税越多,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才会更多。换句话说,才能增加收入。
Q:但公众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很大。
A:因为很多人没意识到,税是要返还给每个公民的,税基大了更有利于调节收入的差距,能更好地发挥“二次分配”的作用。
对于我国7亿多普通劳动者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否意味着他们收入的增加?独立学者刘植荣认为,只有多数人交税,税基才可能大。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才会更多。也就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税重要以福利形式返还
Q:从理论上,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税是返还给大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低收入阶层对此体会却不深,这是为什么?
A:因为福利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税主要是以福利的形式返还给公民,比如医疗补贴、教育、住房公积金等,但问题是,我们在分配福利时,往往和收入挂钩。你收入高,则住房公积金也高,医疗补贴也高,结果却是,收入高者得利更多,这就违背了“二次分配”的初衷。此外,包括教育、公共设施建设等,因考虑到经济回报等因素,很多都集中在了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区,中低收入阶层自然体会不到税收对自己的帮助。
O: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您认为。
A:在国际上,“负征税”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每年各家庭如实申报收入,并先把税缴上,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中低收入阶层将多收的税退回,而对于收入特别低的还要给予补贴。在这点上,各国操作不同,美国是先交后退补,有的国家不用先交。
人人都应享受到纳税好处
Q:“负征税”依据什么标准进行?
A:当然要建立在完善的统计基础上,国外这方面统计很细化。比如年收入1万元至2万元有多少人、2万元至3万元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础上,得出“最低工资标准”,凡是在这个标准以下的,就享受“负征税”。
Q:除了“负征税”还有什么办法来进行“二次分配”?
A:这个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比如在一些福利国家,妇女从怀孕第3个月起,政府就会给她建一个账户,定期拨款,直到哺乳期结束。在公立医院,百万富翁和工人享受的医疗都一样,大夫开的药也一样,这就体现了“二次分配”的精神。
收个税应以家庭为单位
Q:面对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建立更合理的“二次分配”,您有什么建议?
A:应迅速改变目前个税由本人缴纳的方式,从国外的情况看,那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申报并缴纳的,否则不公平。假设一个人收入3000元,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那么他的负担很重,而同样收入3000元的人,如果家里就他一个,你说,两个人交一样的税合理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低收入阶层抱怨个税有压力,因为没有考虑每个人实际花销的情况。
Q:以家庭为单位收个税,税务机关工作量是否会加大?
A:每个家庭都有好几口人,以家庭为单位收个税,户头减少了,统计量也减少了,怎么是加大工作量呢?
Q:会不会出现家庭隐瞒年收入的情况,不利于征税?
A:这也不成立,在国外家庭都是自己主动申报,在美国,政府按2%的比率进行抽查,如发现偷税,会罚个倾家荡产,谁还敢呢?没有好的手段与措施,个人不是同样可以隐瞒年收入的吗?
靠能力与公正减少偷税
Q:“二次分配”,是不是也会因存在大量偷漏税行为。收不上税,而影响分配?
A:所有国家都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我们税务人员的队伍这么庞大。为什么偷税行为还大量存在呢?这说明管理效率有问题。
篇6
论文摘要:税收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及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国家财政的收入,甚至政府的运作。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种,有很强的政策性,随着个人收入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征收的多与少,不仅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高与低,而且,直接影响到公民的负担能力和生活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公平是通过分配来实现的,而作为占我国财政收入95%以上的税收,却没能在调节二次分配的公平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0警界线,达到0.47,城乡收入相差18倍。这说明我国现在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收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地完善财政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保护效率,促进公平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个人收入所得税设计的科学性尤其重要,它能具体体现社会的公平税负,设计的过于简单,平均主义,本身就存在不公平,设计的太过繁复,既不经济,也无效率。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从1980年开征以来,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作出了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个人所得税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难于满足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需要,陆续暴露出个税设计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行个税的设计思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现行的个税设计思路是以旧的传统观念为基础的,即计划经济模式,普遍采用源泉征税,并一直沿用到今,没有将纳税人放在平等的地位考虑,不符合当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65%以上来自工薪阶层的工资,而对纳税人其他方面的收入,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实际征收的却很少。由于没有采用个人收入所得申报纳税作为征税的依据,导致税务部门无从着手对每个人收入进行监控征收。
2.采用源泉征税,难以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课征法,也就是采用分类征税制,即将各类所得,分别不同的来源,课以不同的所得税。优点是:课税简便,易于按照各类所得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税率,能够控制源泉,防止税款偷漏。但是,不能根据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课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取得多项所得或从多处取得所得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的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享受多次费用扣除而偷逃税收。
3.现行个税扣除数,没有很好地反映当前市场经济的变化,还是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的设计思路。现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标准扣除额为每月1,600元的扣除数,非标准扣除数为:①生计扣除,包括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副食品补贴;②单身个人的标准税前扣除,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设计的不足之处:第一,市场经济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瞬息万变。但我们制定的标准扣除一定二十几年不变,称之为前瞻性,实际上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每年的通货膨胀,汇率的变动,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经济指标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样制定出的标准扣除数,不可能合理估计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水平,使中低收入者受益。第二,非标准扣除数,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利润最大化的社会,除了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能享受到这些国家税收政策带来的好处以外,由于非标准扣除政策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上,再加上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和不作为。没有强制力的政策及缺乏有效的强制手段制约,必然助长企业逃税避税的行为发生,虽然也有些企业因经营状况确实不佳等客观原因,但是,广大的打工一族,大部分不可能享受到这些非标准扣除,因此,公平税负根本无法落实到实处。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路
1.列宁曾经说过“从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唯一正确的税收是累进所得税和财产税,征收累进所得征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一步到位。即以纳税人的综合纳税能力为基础,“量能负担”,所得多者多缴税,所得少者少缴税,作为我国个人所得税设计的中心思想。从宏观上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国理念,也符合我党的建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微观上讲,也体现了税收公平的原则。
2.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和自行申报制度,即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项目的数额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计征所得税。它最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同时还不缩小征税税基,并最能体现支付能力原则和量能课税原则。现在我国公安部门已建立了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全国数据库,税务、银行等各个职能部门都可共享资源。再加上我国的互联网已经很完善,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网上自行申报纳税,全民全额申报纳税时,当前可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识别码。这样,第一,个人自行申报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和爱国情操,使纳税人知道自己为国家的财政贡献了多少税收,自己又享受了国家给予的哪些费用扣除及优惠和减免照顾。经纳税人自己的手填报的纳税款,真心诚意地付出,比现在强制扣缴,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征收思想。也将使纳税人更关心和监督政府合理使用纳税人钱的意识增强。第二,杜绝了现在采用分类征税制,使纳税人在取得多项所得或从多处取得所得时,可以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享受多次费用扣除的弊端而偷逃税款。3.我国的税收近年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GDP的增幅,而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从1978年的15.6%降至2005年的10.2%,这说明了虽然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了,但职工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国富了民并没有强,老百姓拿什么消费,又如何拉动内需呢?因此,我国应该及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首先,标准扣除额,应该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或消费物价上升的幅度,及时调整通货膨胀系数等经济指标对纳税人的影响,不应该将标准扣除额静态化,多年不调整。第二,非标准扣除额,如: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副食品补贴,应该像标准扣除额一样量化。第三,单身个人的标准税前扣除,包括“四金”,即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由于“四金”是按个人工资总额20%左右的比例来提取,造成了工资越高者扣除的越多,违反了税收公平的原则。因此,“四金”也应该量化,这样,才能使中低收入者受益,才能藏富予民。
4.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竞选时,就提出支持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在他执政期间很好地利用了“拉费曲线”的理论,落实了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每年不但没有增加财政赤字,反而减少财政赤字1000亿美元以上。同样,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测算,2005年按每月800元扣除标准,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60%,扣除标准调整至每月1600元后,纳税比例将降至26%左右,纳税人数减少一半左右,财政收入将减少280多亿元。2006年的实际执行情况是,财政收入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以上例证说明,即减少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收入所得税,并不预示着财政收入的减少。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大胆、科学、合理和及时地设计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前减免及扣除额,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5.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实现全国每人一个社会安全保障号,让每人年轻时为自己退休后存一份养老金(可学习新加坡模式),老有所养,减少后顾之忧,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可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同时,按同样的标准不同的比率征收社会保障税,多交税者多受益,即在退休(55-60岁)之后,可享受多交税款给自己带来的更多的保障和好处。另一方面,每人一个社会安全保障纳税号,使每个人所有的收入都必须通过这个税号进出,既可杜绝人情税,也容易让税务部门随时抽查纳税人完税的相关资料。同时,让广大的打工一族多一重保障,多一张安全网。也让企业,特别是私企、民企和外企在使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红利的同时多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公平税负,才能创造和谐社会,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美]KevinEMurphyMarkHiggins.解学智等译.美国联邦税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孟芳娥.当前财政税收问题焦点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刘扬,纪宏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寇铁军,吴旭东等.财税问题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刘佐等.中国税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院校门诊部个人所得税计算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于2008年3月1日起施行。新的个税计征政策对员工会有多大影响?目前个人所得的形式复杂多样,虽然新的个税计征政策已经出台,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对个税政策的理解分歧,直接影响到单位准确计算申报个人所得税和税务机关的有效监管。
院校门诊部属于院校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其规模小,相当于一个综合门诊部,在做好师生医疗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展医疗便民服务,创造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院校科研卫生经费的不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拟对院校门诊部员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进行探讨。
一、职工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
税法中的“职工”特指有任职或受雇关系的劳动者,税务机关将单位是否为个人缴纳了社会保障费用作为判断其是否为“职工”的标准。职工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任职单位,称为“工资薪金”,其扣税计算凭证为实际发放工资的自制凭据――工资单。院校门诊部为了提高职工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对员工支付薪酬的名目不断增加,职工收入除了基本工资,还包括医生挂号提成收入、外出会诊收入、超工作量完成的奖励金、其他劳务收入等。财税字[1997]103号规定:雇员为本企业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等服务活动取得佣金、奖励和劳务费等名目的收入,无论该收入采用何种计取方法和支付方式,均应计入该雇员的当期工资、薪金所得征税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征收营业税。据此,门诊部职工取得以上各种名目的收入均要并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从收入中全额减除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自己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以及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捐赠支出。
需要注意的是,单位和个人必须是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才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所在地这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税前扣除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实行双向控制。
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的还有:门诊部为员工据实凭票报销的电话通讯补贴;门诊部为员工的私家车报销的油料费、过路费、停车费、修理费、保险费等相关的交通补贴;以上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如当地政府未制定公务费用扣除标准,按通讯补贴全额的20%及交通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
此外,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这意味着单位向员工发放的中秋月饼、高温饮品代用券等物品、有价证券;单位组织员工的免费旅游均应并入员工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其中所得为实物的,应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二、年底双薪和年终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
所谓“双薪”是指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向个人多发放一个月工资,俗称“第13个月工资”,也称“年终加薪”。国家税务总局日前通知停止“双薪制”计税方法,年底双薪收入将不再分别计税。实际工作中“第13个月工资”和“全年一次性奖金”之间的区别很难界定。国税发[2005]9号对包括“双薪”在内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办法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绩效考核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并以上述收入全额分摊至12个月的数额确定适用税率,再按规定方法计算应缴税额,这种分摊计税方法与原“双薪制”计税方法相比更为优惠。调整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分摊计税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年终加薪(双薪)。但是,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办法对每个纳税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只允许采用一次。如果把年终加薪(双薪)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分别分摊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就违反了2005年关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政策规定。
针对年底双薪制政策的变更,在个税筹划方面,如果将“年终双薪”当作年终奖发放,则可以把年终双薪与年终奖合计后的金额除以12个月。具体来讲,对于只有加薪(双薪)、没有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纳税人,年终加薪(双薪)按照2005年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摊计税方法执行;对于既有年终加薪(双薪)又有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纳税人,可以将两项收入合并,适用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摊计税方法。
例1:假设门诊部员工李某月工资5000元,当月取得年终加薪3000元,没有全年奖金(为便于比较税负,不考虑当月工资的应纳税额)。
2005年以前,年终加薪按原“双薪制”计税方法计算:3000×15%-125=325(元);李某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325元。2005年以后,年终加薪按照全年一次性奖金分摊计税方法计算:先以3000除以12的商数(3000÷12=250元)查找适用税率,250元对应的税率为5%,则李某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3000×5%=150元。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分摊计税方法比原“双薪制”计税方法,李某少缴税款175元。
例2:假设门诊部员工陈某月工资5000元,当月取得年终加薪3000元,全年奖金15000元(为便于比较税负,不考虑当月工资的应纳税额)。
2005年以前,按照原“双薪制”计税方法计算,年终加薪应纳税额=3000×15%-125=325(元),全年奖金应纳税额=15000×20%-375=2625(元),以上合计应纳税额为2950元。按照2005年以后的政策,可以将陈某年终加薪和全年奖金合并按照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摊计税方法计算:先以18000除以12的商数(18000÷12=1500)查找适用税率,1500元对应的税率为10%,则陈某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18000×10%-25=1775(元)。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分摊计税方法比原“双薪制”计税方法,陈某少缴税款1175元。
从上述案例看,将“第13个月工资”当作年终奖发放,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节省税款的目的。但也有例外,如果(年终奖/12)和〔(年终奖+双薪)/12〕两者不处于同一税率档的,可能筹划失败。
三、劳务报酬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计算
近日,卫生部公布的《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医师受聘多家医院,引导医师合理流动,并鼓励医师到基层和农村多点执业,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欠缺问题。这意味着院校门诊部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聘请其他医院的专家前来注册,合法当“坐堂医生”。门诊部一般没有与临时聘请的坐堂医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虽签订用工协议但未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则视此类用工为劳务用工,支付给其的报酬称为“劳务报酬”,属于对外支付和结算,主管税务机关通常要求具备相应的劳务发票等外部凭证。国税发[1997]178号规定,个人受医疗机构临时聘请坐堂门诊及售药,由该医疗机构支付报酬,或收入与该医疗机构按比例分成的人员,其取得的所得,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交纳个人所得税,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所得为一次,税款由该医疗机构代扣代缴。根据上述规定,临时受聘的坐堂医生从门诊部取得收入应按劳务报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此外,劳务报酬收入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的营业税起征点的,还需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上述收入扣除已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税款后,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征税项目的有关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个人所得税计算
《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免纳个人所得税。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兼职和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收入如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界定问题的批复》(国税[2006]526号)进一步明确,退休人员再任职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纳税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受雇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协议),存在长期或连续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二是受雇人员因事假、病假、休假等原因不能正常出勤时,仍享受固定或基本工资收入;三是受雇人员与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享受同等福利、社保、培训及其他待遇;四是受雇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根据上述规定,院校门诊部返聘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其所领取的国家统一规定的退休工资可免缴个人所得税,门诊部不应代扣代缴这部分退休工资的个人所得税。对再任职取得的返聘工资,则扣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应该根据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个人兼职取得的收入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计缴个人所得税。因此,离退休医生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存在按“工资薪金所得”或“劳务报酬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两种可能,即同是退休返聘人员,打工形式不同,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式也有区别。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是联系税务机关和员工的纽带和桥梁,既涉及为国家组织税收收入,又涉及单位资金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财会人员要适时巩固和更新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薪酬制度,充分利用其中的优惠政策,准确及时地计算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陈彦云: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有何不同[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10).
[2] 肖霜、刘厚兵:离休退休期间取得收入个税政策解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10).
篇8
1、专项资金的定义不够明确
不论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72号,均没有对专项资金作明确规定。一般认为,“专项资金”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专项基金等,比如近年并入“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其征收目的是通过政策调控,运用经济杠杆手段降低建筑能耗,限制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其征收环节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保证金或押金,企业若按规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府应予全额退还,只有当企业未按规定使用时才全部或部分不予退还,不退还部分才是真正意义的专项资金或者说专项基金。事实上,不管是征收环节还是不予退还部分都统称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甚至管理这些资金的财政部门也并不清楚这种资金的具体性质,以为交入财政专户的资金即为可支配的财政性资金,因此当执收单位向财政申请拨付返退企业的保证金时,审批时间很长,如散装水泥发展基金就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这样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能及时向企业返退资金,还直接影响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由此,人们对专项资金的界定基本上出于财政系统或有关部门的主观判断,尤其是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各种专项资金一股脑并入国库支付系统,比如部门预算的项目资金、政府专项资金等,由此导致各种资金相互混合,很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报不够科学
笔者所在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收支计划管理模式。比如住房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报,涉及局本级多个业务职能处室及二级预算单位。在编制收支计划时,局本级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明确的职能编报部门预算,业务处室编制专项资金收支计划;二级预算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和独立预算机构,其单位财会部门根据本单位业务职能编报部门预算,同时直接申报专项资金计划。基于此,人们很难明确界定哪些项目应该从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编报,哪些项目应该由部门预算的项目经费中编报,由此导致业务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有时候可能重复编报预算。再如散装水泥发展资金、建筑节能发展资金,其管理同样实行年度编报收支计划,首先通过政府主管部门门户网站项目征集公告,再对征集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批复收支计划后即可确定具体项目。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很科学,其实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企业可能没看到公告,或者对政策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从而导致征集不到项目,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从编报,以致政府部门在专项管理工作上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履行行政职能。
3、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许多专项资金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却尚未进行修订。标准和制度不健全,导致预算编报较为粗糙。由于财政部门对收支计划的批复没有时间约束,年度收支计划往往一年半载后才得到财政批复,耽误了相关项目的实施进程,导致当年预算执行严重滞后,甚至拖延到下一年度才能执行。有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财政早已批复,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资金拨付制度,有时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导致工作进度延迟,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4、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有些单位随意开立专项资金银行账户,一个专项资金开立多个银行存款账户,有的单位擅自将专项资金设为定期存款,增加了资金管理风险和银行账户管理难度,也不便于会计核算。由于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当新业务需要开户审批时却要求预算单位对多种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整合,实行一个银行账户管理多种专项资金,比如笔者所在单位的散装水泥发展专项基金、建筑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住房专项资金,将这三种完全独立而且资金量庞大的专项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进行管理,非常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独立管理和独立核算。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有些专项资金一股脑打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此导致部门预算的行政资金与专项资金混合在一起,比如部门预算资金、“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补贴资金、部分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等都在一个零余额账户体系管理和核算。除此之外,各种专项资金归属财政内部不同业务处室分管,比如住房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后,有些项目又不能提供银行票据给专项资金主管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有的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设置也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策略
1、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基本内涵
应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定义,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项资金核算口径。比如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和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等管理方式相似的资金,征收时可以定义为“某某保证金”或“某某押金”,对未予核退的资金定义为“某某专项资金”或“某某专项基金”等;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管资金来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资金,还是出售或出租保障性住房资金,统称为“住房专项资金”,并具体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各种专项资金混淆不清,方便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1)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梳理、整合、修订完善,理清职责,落实责任,制订一套系统、全面、有约束力、操作性强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根据专项资金经费来源和用途,实行分类管理。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等非财政资金为一类资金,资金管理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资金缴存及贷款银行,制订专业的资金增值模式,明确资金监管部门。资金监管部门对资金安全、增值模式和渠道及实施资金效益进行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住房专项资金、金建工程专项资金等经发改部门立项批准的基建项目资金为二类资金,资金监管部门主要对项目概算进行总控制。“十百千万”工程等补贴类资金为三类资金,主要从补贴发放的及时性、准确性等社会效益方面进行管理。其他事务性质类的专项资金为四类资金,主要从项目征集、确定、审批、实施、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3)对专项资金实行合同管理。由专人负责,单位统一编号,对项目从立项、申报、审批、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等全程实施合同管理,保证项目管理有效,档案资料的完整。(4)对各专项资金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对未经审批开设账户的,补办审批手续或注销;对违规开立多个账户的,坚决予以注销;擅自将财政资金办理定期储蓄业务的,坚决予以取消;一个账户管理多个专项资金的,分设账户管理,实行独立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定期对账户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核查,以保证工作成果。
3、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
专项资金往往涉及同系统的多个职能处室和事业单位,也涉及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确保专项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1)对内负责项目申报及具体实施的部门要及时报告,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内部工作无缝对接。(2)对外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单位财务部门及时向财政申报预算,根据内部单位反馈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沟通协调,使财政部门及时批复预算,按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进度款,资金拨付后做好票据传递工作,以便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以形成一个闭合式的资金管理模式。(3)在专项工作结束后,主动联系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绩效评价工作。
4、强化单位财务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准确定位财会人员角色,将财会工作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专项资金决策和监管工作;要充实财务力量,加强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权责结合;要重视财会人员培训和学习,财务人员既要熟悉会计法规、财政政策、财经纪律,又要深入了解并学习业务知识,以便更好地为财会工作服务,充分发挥财会工作服务和监管的职能。5、做好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效益由于各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项目申报方式、项目实施领域都相对独立,很多项目不具可比性,为客观、真实的反映专项支出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单位可以建立内部评审机构、评审委员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1)在经济性方面,评审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支出优先安排机制,是否克服支出过程中的浪费现象。(2)在效率性方面,是否能体现政府及民众对专项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3)在有效性方面,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衡量使用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总结专项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并加以有效利用,营造讲绩效重绩效促发展的良好风气。
三、结语
篇9
一、毕业生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档案
现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国家公务员的选拔等都要审查档案,并以其记载的相关资讯作为甄选人力资源的重要证据。另外,如办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出具各种相关证明等也都需要人事档案。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毕业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就业单位的,其档案可免费由学校保存两年,有些同学就误以为既然学校免费保存,就无须再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了。其实,学校保存的只是你的“学籍档案”,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你的人事档案,如你的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相关事宜都是由学籍档案转换成人事档案后才能进行的。按国家政策规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以报道证人社部门签署日期为准)一年后,即可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批准转正定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以报道日期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三年可申报初级职称,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由此可见,学校保存的学籍档案只是“存放”,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充分认识毕业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区别及联系
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是指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被录取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档案,它以文字资料的形式记录了高考成绩、在校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在校期间表现和奖惩情况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是指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道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这时学籍档案正式成为人事档案,它是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履行相关毕业程序并取得报到证后,才得以实现。
三、毕业生就业后档案、户口如何转移
毕业生的档案由学校按其就业的单位或生源地,发机要交通专递到各地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个别高校由学生本人自带档案的办法是错误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有权拒绝接收此类档案。毕业生的户口由学校派出所按报到证上标明的就业单位迁移。就业报到证、升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毕业生档案转出的凭证。报到单位开到哪里,户口、档案就转到哪里,没有工作单位的签发到毕业生生源地。单位没收到档案,则需要毕业生向各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查询,看档案发到什么地方去了,只要发的是机要交通专递,都有详细的地址和接收人,一般都能查到详细情况。
四、毕业生的档案应如何托管
按国家政策规定,组织、人事部门或其所属的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才有资格保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的人事档案,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其档案应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各种私营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独资企业都无权管理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一般由委托的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毕业生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人事关系。另外,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如省人力资源、市人力资源、各区人力资源等,它们的区别只是所属部门不同,其他无任何区别。哪些毕业生的档案适合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呢?主要是那些不想回本地而想将户口落在学校所在地的毕业生、准备考研的毕业生、还无法确定能否在现单位长期干下去的毕业生,以上这些毕业生都可选择将自己的档案人事关系放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托管。对那些申请出国(出境)的学生户口和档案,由毕业生联系本地人力资源市场或者其他地方落实接收户口、档案,签订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保卫部办理户口转出手续,到学院办理档案转寄手续。户口、档案的转入手续由学生自己负责。
五、毕业生档案托管的内容及享有的服务
毕业生办理档案托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以保存人事档案关系为主的人事,包括档案管理、婚育管理、出具人事证明等;(2)以社会保险为主的,主要包括为单位和个人代办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等保险;(3)为毕业生办理党员转正、职称评定等手续;(4)办理出国手续;(5)毕业生可以随时流动,省内改变单位,出省就业办理调动手续等有关内容。只要办理了人事档案,就会享有毕业生的转正定级、档案工资的晋级、职称晋升申报、办理落户手续、出具省份证明、落户证明、购房工龄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出国政审等,并可以享有代收代缴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服务。
篇10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开始实施于1980年,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时将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进行合并,形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基本结构。随后经历了6次修正了个人所得税法,3次修正了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政策和征管的规范性文件。虽然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但是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个人所得税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并未产生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较小,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整体税制结构中的地位较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发挥力量有限。1994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1.42%,随后逐年比重增加至2005年的7.28%,但是2006年开始比重开始下降,至2013年比重降至5.91%。另一方面,现行的分类制课税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个人所得税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是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征管水平不高基础上实行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居民的收入来源也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分类制的个税征收模式并不能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水平,不能区别纳税人的负担状况,容易出现实际收入水平高的人比实际收入水平低的人的税收负担低的情况,加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
(一)分类所得税制下税目划分不合理
我国目前采取的分类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各项所得,根据其来源不同或性质不同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等11项,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这种划分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分类税制难以体现税负公平。在这种模式下收入渠道单一且应纳税所得额少的纳税人税负重,反而那些收入渠道多元化、应纳税所得额高但分属不同应税项目下的纳税人的税负较轻。由于不同来源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征收,收入高的纳税人往往由于其收入来源广泛而导致他们可以通过多份收入进行多次费用扣除,从而实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这并不能全面完整的反映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而且这种变相的合理避税方式造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
(二)费用扣除制度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取定额与定率相结合的方式,费用扣除按照居民的个人收入分别确定,没有考虑居民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物价因素、缺乏弹性,影响了调节居民收入的合理性。目前工资薪金的扣除标准全国统一为3500元/月,这一扣除标准没有考虑纳税人实际情况。由于各个家庭在教育、养老、住房、抚养子女方面的支出各不相同,占到纳税人总支出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此外,居民的婚姻状况、赡养及抚养人口对不同家庭的消费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相应产生的医疗、教育等费用会实质上造成家庭税收负担不公平。对国内居民统一适用3500元/月,而外籍人员适用扣除4800元/月,这项政策制定之初是为了鼓励外籍人员来华工作,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形象,然而这种超国民待遇已经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形势,也不利于社会公平。
(三)税基较窄、税率设计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分类税制包含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项征税内容。但是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缴纳的税款比例占到个人所得税税收的50%以上。实际上目前我国个人除了获取工资收入以外,还存在非货币性的附加福利,收入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的态势,个人的账面工资不能完全反应个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很多企事业单位存在低工资、高福利的现象,附加福利包括住房、医疗、各类补贴等,高收入群体还有“灰色收入”,这些收入难以用货币衡量,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对这些非货币性收入征管的缺失也使得税基较窄,影响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征纳。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复杂,既有超额累进税率,又有比例税率;在比例税率中又设有减免征收和加成征收,这既造成纳税人对税法难于掌握和理解,也不便于税务机关的征管。我国工资薪金所得最高边际税率是45%,劳务报酬所得最高边际税率是40%,生产经营所得最高边际税率是35%,稿酬所得减征后实际税率14%。这一税率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如果某一纳税人的收入完全是靠工资获得,那么其应纳税的最高税率是45%,个人所得税对其调节力度是最大的;如果纳税人是企业老板,则其应纳税最高税率是35%,如果纳税人是作家,则其最高税率是14%;同样多的收入,由于来源渠道不同,其所要交纳的税额就不同。这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四)个人申报制度的不合理,税收征管存在难题
我国目前主要采取以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纳税申报方式进行缴纳个人所得税。从2007年起要求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进行主动申报纳税,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的纳税意识淡薄的,让其从被动纳税到主动申报纳税的转变存在困难,外加对于条款众多的税法难于让纳税人理解,这些都会阻碍自行申报纳税的实施。税收征管的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的《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以罚款。但是在实际执法中遇到已离职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对其追缴税款的难度很大。此外,税务部门需要的纳税信息难以共享,缺乏法定协作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难以达成协作,纳税人的收入、财产及日常消费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早在2003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已经确定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制走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但是十多年已经过去,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十上我国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环境来看,目前可以实行的路径可以有:
(一)费用扣除的调整
自2006年以来的费用扣除标准经历了从1600元、2000元到3500元的三次调整。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不仅是每次个税改革呼声最高的关注点,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意义到底效果如何?假如将此标准提高到5000元,税率和级距都不变,那么对于月工资6000元的人来说在扣除标准3500元时需要纳税145元,扣除标准5000元时需要纳税30元,减税115元;对于月薪20000元的人来说扣除标准3500元时需要纳税3120元,扣除标准5000元时需要纳税2745元,减税375元。这就造成了个人所得税所起到的“逆向调节”作用,即工资薪金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情况下,只是单纯的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会使得工资越高的人获益越多,工资越少的人获益越少,同时还会降低个人所得税的有效税率。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的越多,这种“逆向调节”的作用会发挥的更大,这与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对于费用扣除的确定,我们常常关注扣除标准,对于费用扣除的内容关注较少。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征税要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生活负担及相关因素,如配偶的收入水平、赡养老人、子女数量、基本的医疗教育支出以及购买首套房子的房贷利息支出等。对此设定必要的扣除限额或者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不同的纳税人实施差别化的扣除规定,实现负担重的人多扣除,负担轻的人少扣除。
(二)扩大税基,规范税收优惠
我国的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在工资薪金的收入之外员工还会获得公司奖励的非货币利,例如员工获得公司的出国旅游、奢侈品奖励等。公司为了给员工增加福利,种类繁多,税务机关难以进行监管以及核算,但是继续将这类收入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会使得税收公平难以实现。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附加福利正在慢慢地从非货币性向货币性转变,例如原有的福利分房变为住房补贴、公务用车也逐渐采取货币化和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因此,税务征管应当考虑附加福利逐步纳入到应税范围,扩大税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目的是对低收入群体及弱势群体的照顾,体现公平原则。但是目前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被一些中高收入人群利用,造成了税基的侵蚀,应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首先,目前外籍人员的费用扣除标准本就比我国居民的扣除标准高,取消对外籍人员的各种补贴、费用的税收优惠规定。其次是取消获得津贴和奖金的国内外高收入者的税收优惠,对超过标准的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等进行征税。附加福利和税收优惠是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生平,但也成为一些高收入人员提供了避税的途径,为了加强国家在个税政策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对高收入群体以及对附加福利和税收优惠的有效监管,能增加财政收入,是扩大税源、加强个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加强税收征管
-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教育
- 下一篇:公积金贷款金额计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