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学习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学习教育

篇1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生 数学 影响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20-01

教师实施情感教育,能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进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习时,自身所持的学习动机、兴趣、性格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还可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成长。

一 情感教育为数学赋予情感色彩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时必须要注重投入情感,并进行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情感,将数学中枯燥的公式、法则、符号、数字等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情感,并了解数学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如上“统计”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队的获奖情况绘制表格,最后进行统计。再如讲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时,可利用PPT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图片,在学生产生自豪感后结合新课提问:“政府为方便世博家园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小区A、B、C之间修建一所学校,要使学校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标出学校的地址并说明原因。”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再有,上课时可以讲一些有关数学史上的数学名人轶事,教师可以讲述笛卡儿定义坐标时发生的故事:因为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代数方程的抽象性,笛卡儿想到了几何图形和代数方程的结合,并且通过观察蜘蛛的织网过程,笛卡儿认识到平面上的一个点可以用(x,y)来表示,也可以用两个数表示,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讲述数学知识的创设过程,在活跃教学气氛的同时,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了解伟大数学家的坚韧品质,树其为榜样。

二 情感教育能展现数学美,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华罗庚教授曾说:数学具有无穷无尽的美妙,也极具艺术性。数学老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感情,并充分展现数学美,如教学“黄金分割点”时,向学生陈述: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整幅画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都放在琴弦的0.618处,这样效果最佳。0.618这一黄金分割比值被定义为最美的数值,美学价值极高。这些科学与艺术的奥秘都融合着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其切身体会数学课的奥妙和美感,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三 情感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伴随着学生年龄和学习级别的增长,家长和老师的期盼会越来越高,同龄人之间的竞争会越发明显,其压力也呈正增长趋势。而初中生处于情感意识薄弱和自控力较差的时期,这些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教师应积极疏导,用心帮助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正确应对挑战,更好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竞争带来的考验,使其社会适应力愈发强大。与此同时,通过培养情感意识,可更好的协调学生与家长、老师以及同龄人间的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中,更有助于学生情绪的感染,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其更好地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并且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发展。所以说,应增强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这才是密切相互间的关系的关键,也是情感教育价值的本质特征。

四 情感教育有助于实施课堂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理解运用某一知识,就需要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也就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缓解数学焦虑感,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而且要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广泛地类比、联想与猜想。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从现实生活中举例,我校食堂某仓库存放的大米在今天下午运出了20%,还剩95400克,那么在没运出之前,校食堂某仓库本来共有多少大米?同时通过简易的图画,能使问题情境更加直观。再者,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课堂,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通过播放与教学相关的图文排列和课件图画,提供贴切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进入课程。如在上“平行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播放幻灯片,包括介绍教室里座椅板凳的边与边的平行,还有立交桥、铁路、房屋和双杠等,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平行线,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直线平行的条件。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比赛等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到“重心”时,在师生共同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悬挂法实验得出三角形重心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在动中学的情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3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76-01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和自我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内容探析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他人和自己道德要求的需要相联系的。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情感特点,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把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培养的道德情感又细划为以下4个方面。

(1)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生物学教学中有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题材和国情内容。如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特有的珍惜动植物种类、我国科学家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2)辩证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我们正确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推动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武器。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物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十分丰富,如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生物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3)环境道德感。促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科学,形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4)行为规范道德感。促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有关生物科学的参观、实习和生物夏令营等活动,养成尊重自然规律和遵守法纪的优良品质;促使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克服意气用事和我行我素等毛病,在人际交往中树立守时、守信的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质,树立群体观念,养成协作习惯。生物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素材是很多的,如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很多探究性实验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一个人对智能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否符合其求知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知识和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追求真理越执著,则人的理智感也越深厚。理智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一个重点。理智感目标具体内容又可细分为以下两部分。

(1)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理智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好奇心、新意感;对于学习中事物的矛盾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怀疑与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就或解决问题后的喜悦的体验─成功感;对于学习过程出现问题的焦虑感;对于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的自信感以及对取得很大的进步的自豪与欢喜等等。在生物学中,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和热点话题,如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果,沿海频繁出现的赤潮,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等探究活动等都可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和了解科学方法论。科学精神是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是“从科学成就和科学探索中概括衍生出来的关于人在处世行事中所具备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执着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促使他们健康地发展个性品质。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具体要求是:一是通过观察、实验探索事物客观规律,讲实情,说真话,不弄虚作假。二是坚信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会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并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共同的信念,善于与观点相同或不同的他人团结合作。四是无私无畏地把自己的发现贡献给社会和人类。

科学态度通常是指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的精神倾向,它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与诚实。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根据事实判断事物,没有获得充分证据不做结论的态度。二是运用因果关系的概念观察事物,重视识别事实与理论的态度。三是根据新证据或新理论及时修正自己的意见的态度。四是不盲目、不迷信、不偏见、不固执、不弄虚作假,尊重别人意见,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态度。五是对待课外观察、实验报告、课后练习等作业,要有一丝不苟和力求精确、精益求精的态度。

学生在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过程中则认识科学理论的特征,正确识别科学与伪科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形成相应的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审美感。

篇3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逐步积累汉语言知识,也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对于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应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其各项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校园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拥有未来进入社会的可用能力。笔者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需要,主要以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创新、写作和质疑五项能力为主,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学生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即是人对于事物的洞察,在排除刻板印象之后,能够以自身知识和一定的经验对事物产生判断,进而抓住其本质,更好地进行解读。而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欠缺的便是寻找问题的核心点的能力,导致在解决事物上经常出现偏差,或是有所遗忘。针对该现象,笔者通过自身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初中生拥有很强的求知欲,并借此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事物进行观察。可问题在于学生的针对性不够强,找不到事物的核心,缺乏观察能力,最终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根据该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锻炼观察力。

如,课本中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以细腻的情感来描绘当时济南冬季的特色。笔者根据这篇文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原因在于老舍先生是通过观察入手,获得济南冬季最为特色的面貌。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之后提出作者较为明显的观察点,并要求学生根据作者观察的部位有所分析,结合自身感悟进行阐述。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看,很多学生都认为老舍之所以能够把济南描绘的如此准确,在于他非常熟悉济南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句形象的描述,把济南四面环山的特征表述无疑。

二、探索能力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课程和科目增加幅度十分明显,以往学生在学习闲暇之时,能够进行适当的阅读,但是初中生的阅读越来越难以实现。语文学习阅读是根本,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难以过于严苛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而采取探索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为高效地阅读文章。在效率上有所提升,将解决时间上的烦恼。

如,朱自清的文章《春》,这篇文章有着极大的励志功效,在学生理解春天的含义之后,就能认识到初中时期,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这一环节仍旧采取引导的方式,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寻找其中更加生动有趣的句式,在学生找到之后进行解答。通常学生会将其中生动的比喻挑选出来,教师结合比喻的含义,为学生讲解春天的真正含义,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此举中蕴含着春天真正的价值,在于生机勃勃。在进行引导之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春天的价值,并在阅读其他文章时,找到关键的词语,通过自身的探索,逐步加深理解。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要素之一。而人类的创新并非仅有一次而已,需要持续的创新,在生活、工作、学生中,寻找问题,改变现状,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并且要从小抓起,增强学生发现事物,快速理解事物,并在事物中找到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最为简单的改善。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善于开拓的精神。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者,应对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未来负起应有的责任。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针对初中生懵懂的心理状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以人为本。教育在于鼓励和支持,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探知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其本性出发,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2.现代化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自身需求,改善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其自身能够认识到,应对创新有所作为,进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以及对周边事物的观察。

3.学习观念。很多学生努力学习在于受到家长的压迫,其本身并不理解学生的内涵,教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引导,使学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并逐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未来社会创新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领域之中,对于学生最为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便是读和写。读书对于学生而言是每天必备的功课,但是写却无法更好的实现。初中生课业压力大,体谅学生的教师不会去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导致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止步不前。现代教育中并不建议过于压迫学生学习,因此应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并在课堂中完成大部分内容。

如,一是在课堂空余时间,进行随堂练习,不对学生的写作字数加以限制,要求其能够自由发挥,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用日记的形式将生活中的愉快和哀愁记录下来;三是教授学生写作技巧,规范不同类型文章的措辞、文法和格式,为其减少写作时的停顿和烦躁;四是开展写作活动,评奖、演讲、节选展出等,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写作之中。

五、质疑能力

任何事物的表现都是相对的,在特定情况下较差的情况,或许会变为最好的结果。拥有对事物质疑能力的人,能够发现其中真正的问题,并转变问题,使其成为最好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十分重要,在不断质疑中找到事物的相对真理,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式为:

1.培养兴趣。兴趣是一切事物持续的关键,教师应在合理的氛围下,设置合理的命题,让学生在其中寻找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该过程中,能够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

2.教授方式。当学生与问题碰撞出火花的时候,应用合理的方式进入到问题之中,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在其根源上寻找解决手段。解决方式对于质疑而言十分重要,唯有学会方式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质疑。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学生的观察、探索、创新、写作以及质疑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解释,同时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学生能力使其获得知识和未来立足于社会资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能力,使其投入到学习之中,快速提升成绩,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孟令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1(08)

篇4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初中;生物;运用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不断推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机制,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各学科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新课改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做好初中生物知识学习极为必要,在此背景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便成为从多方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学方式。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点,顺应新课标改革的需求。我国新课标改革中要求每个学科之间要相互融合,不再是传统的各个学科单独学习的局面,而这样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因为这样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艰难,这就需要教师抛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因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第二点,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学生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物理以及化学奖没有中国人的原因,因而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我们抛开了传统的方法,选择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创新。第三点,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学好生物知识可以椭我们了解我们的自然了解我们自身,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生物的奥

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使用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核心,学生仅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而参与式教学法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仅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指引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2.参与式教学要兼顾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自古以来,作为教师都喜欢优秀的学生,而且教师的主观意识太强,她们可以选择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多点关注,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少点关心。而新课标改革则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消除主观意识,学会兼顾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全方面的发展。

3.合理运用启发性、循序渐进性进行教学,促进参与式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学会启发学生更好地学习,就像在写作过程中设置悬念,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读者会带着好奇心继续阅读,教学中也是一样的,教师要学会丢给学生思考的问题,不会过难也不会过于简单,恰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不会因为学生不同的见解而训斥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与手段

1.创设情境,营造参与氛围

创设情境主要利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优势,将其有效的融入到参与式教学中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学习。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以此拉近学习与生活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不再对学习抱有一种厌烦心理,而是能够更为主动的去研究或理解学习与生活间的关系,在此环境下,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氛围营造的真实性,以促进学生改变对传统知识学习的理解与看法。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教学时,为了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植物环境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绿色植物的照片、短片或电影片段等,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学生快速代入生动的情境中,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材料的同时带着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四大绿色植物的共同点和不通电在哪里?”而学生在带着问题观看资料时,能够通过问题的重点性与约束性,让学生下意识地观察自己所要回答的问题的相关内容,并在观看后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由此可见,通过情景代入,使学生在充分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在提高对内容的兴趣的同时能够主动思考,在提高自身生物知识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也起到降低教师压力的作用,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轻松。

2.根据学习目标,开展讨论性学习

讨论性学习即是采用以一带一的方式,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来带动更多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来。采用该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间建立更好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讨论性学习可采用小组模式进行,利用小组间的对比与教师评价,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继而促使学生能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与目标。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生物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与理化知识基础,所以在提高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来为学生创造推动其全方面发展的机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活动项目需要现有教学知识的需要,使其能够切实的在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发挥作用,避免社会实践活动过于松散,要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提升,以此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参与式教学法与以往传统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参与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并不是强制性拉动学生去接触学习,而是通过学习环境与氛围不断的感染学生,使其主动的认知到学习的重要性,逐渐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唐宏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新课程(中学).2016(12)

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关系探析

化学是初中生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学生往往对化学充满好奇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化学教学的有利因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然,让学生对化学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初中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来源于生活中接触的化学,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既可以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进行系统的化学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物质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最佳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这些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了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氯气”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质。

五、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操作。

2.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

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燕.浅谈激发兴趣,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32).

篇6

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对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主要由以下几点:其一,信息技术在教育模式中,以一种辅助手段推动教育的创新,使传统教学不局限于书本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且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要具有直观的思维,对生物课程包含的生物知识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生物知识以一种视频、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其二,由于生物知识的抽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生物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的图片或视频,比如,生物课本中微小的生物、细菌等,只有通过显微镜才可观察到,单凭个人实验观测,难以得出精准的结论。其三,信息技术可增加初中生物的实验效果。初中生物大部分以微观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信息技术可将此具体化,并能对实验产生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让学生更加通俗的理解实验效果,使学生能够体验生物的实验趣味性与探索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其也广泛应用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在课前准备前,可通过信息网络收集相关课堂教学资料,极大丰富生物课本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兴趣。另外,教师可设计相关课外活动,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探究初中生物知识,并布置相关课外实践活动任务,指导学生自己善于动手分析与操作。比如在研究传染病时,教师可给予相关指导,让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采集资料,去了解传染病产生的原因、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信息技术整合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与记忆,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三、整合问题探讨

两者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但在整合实践的过程中,负面问题也存在,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整合,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的生物教学,而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还是主要的教学者。例如在植物光合课程教学时,学生可直观观察生物现象,同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其中微观现象进行辅助教学的补充。其二,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教学的手段。当前课程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内容改动的速度也较快,教师要善于结合当前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同时,要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进行教学,合理规划生物教学的进度,对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要有一定的把握,反之,会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使之成为传统教学工具。其三,信息技术要正确理解其作用。对初中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针对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串联生物知识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生物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师在细胞分裂或血液流动等抽象内容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其内容进行生动化与形象化的表达。再如人体骨骼结构或器官构造的教学,教师只需通过实体模型就可形象的表达。教学资料的采集,通过网络上的下载时,要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的信息,从而提升生物教学的效果。

四、整合实践分析

信息技术融合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过于信赖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对策:

1.搭建信息平台。两者在整合时,必须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生物教学。信息交流平台是将教学内容与资源放在同一平台上,让学生与老师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交流,学生可通过交流平台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可在线向教师咨询解决。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学生不仅可拓展学习方式与学习视野,还可使学生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与建议表达出来。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不足,甚至在课堂上存在不发言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使这些学生表述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可指导学生生物学习的问题,还可帮助学生生活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想法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实验教学法 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其对于学生以后进行更高层次的生物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更好的开展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就必须提高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及掌握程度,这成为了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实验教学法是目前我国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当中最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教学观念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实验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重大作用,但是其对于教学的发展仍然具备了一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健全和改善,实验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综合来说,实验教学法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实验教学展示

实验教学展示的根本因素是将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性的实验操作,在这个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亲身参与到其中,要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存在。通常来讲,进行这类型的实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为了切身保护学生们的安全,以实验的教学模式展现整个实验过程,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实验和知识的印象。第二,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这个条件,所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以此斫档徒萄С杀尽

2.实际实验操作

当学校的教学设施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们安排可实际参与其中的教学实验机会。这种实验需要在专门的教学实验室进行,在进行亲身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在团结协作、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搞好示范性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根据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标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国目前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在现在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提倡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实验当中,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各项能力。但是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示范性实验,仍然是教师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总的来说,教师想要组织好生物展示实验,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教师想要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学习到生物知识及生物实验知识,就必须在实验开始前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并且,在实验之前还可以让学生们预习一下生物实验知识,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实验有所了解。教师在安排学生们预习生物实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些跟知识实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

(2)加强师生交流

在进行生物实验课堂教育时,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跟学生们之间的课堂交流,通过提问、解析、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们对于生物学教育充满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并且初中生物教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将生物教材及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差别,在生物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可以运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生物实验,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兴趣。

(2)将实际与理论结合

初中生物实验在一定的时候是对于某一论证进行验证,以此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生物知识。可是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人们发现了其中许多的不足,这种学术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将生物实验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进行团队协作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般会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减少实验设备成本,以此能够更好的分配实验设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过程当中,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结

综上,实验教学法不仅对学生的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及发展也具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中,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鹤. 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教学 培养 习惯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制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

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篇9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时期,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都比较强。学生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初中体育教学的展开对学生的发展和身体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绪不高,心理素质较差,导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变得非常的迫切。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借助教学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放松学业带个学生的压力,继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鼓励教育,增强学生承受力

自古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实例,也存在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学习哪一门课程,学习都可以称作一个充满艰苦,并包含许多挫折的过程。因此,借助教学开展来增强学生承受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可行的。

体育课上,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并逐渐出现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因此,实践中,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并做好教学实践工作,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学生训练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初中课堂中,难免会遇到炎热或者寒冷的天气,这是学生承受力培养的摇篮。教学中,出现阴雨天或者出现寒冷天气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切实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在以军人为榜样,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雨雪中仍旧坚持站岗的情形,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别人能做到我也可以”的认识,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短跑训练,关注学生的能力,恰当引导学生。当学生本可以在9s完成的短跑用时11s时,就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老师知道你不是这个水平,现在比平时慢2s,这个原因出自你自身,要结合实际找出自己的原因。”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面对老师的批评,会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进而提高学生的承受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心

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不同。初中生的心理相对敏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展开思考,切实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发展非常关键。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学生出现问题以后,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做好教学引导工作,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模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借助“胜利法”进行心理引导。在体育课上,为了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成就感,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内容以及教学的有效开展综合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材施教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只要学生能够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并产生成就感。在这一阶段,学生逐渐获得成就感,并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调整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推进教学的发展。为此,教学中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切实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如,在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小组。之后,一人说篮球时,另一人比划乒乓球的动作,反之亦然。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正对方错误的动作。在纠正其他同学的错误的同时学生逐渐提升自信。

3.注重互动,提升合作能力

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策之下,初中独生子女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地增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会受到影响,性格逐渐向内向、缺乏团队协作的趋势发展。如果学生长期将问题压抑在心中,缺乏与其他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体育是在合作中生存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合作精神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

课程中,教师有必要借助合作精神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积极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社红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如,体育运动中常常会出现为了共同利益而一同与对方竞赛的情况,学生的好胜心理的驱动之下,学生会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以集体为中心,并从团队出发,为小组赢得胜利。因此,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存在感,并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在学生求胜心理的引导之下,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式学习;分组实验

1 什么是基于问题式学习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精炼和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特征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方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开始于学生遇到的包含问题的情景;呈现的问题往往是不良结构的;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单元的教师对学生负有辅导的责任而不是指令。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

3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要素

基于问题式学习有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当学生身处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的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惟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欲望,构建继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期间,学生是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老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工作伙伴,他们以身作则地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满腔热情;老师也是学生解决过程中的指导者,他们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环境。

4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关于初中生物的分组实验可分为两种,分布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运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分工合作,手脑并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过程中智能被进一步开发,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本文运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明。

4.1 运用情境设置,使学生主动发问

提出问题,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怀疑精神的起点,是创造的起点。如果没有问题,便无法拥有创造性。此处所说的问题,并非是普通教学课堂上所说的问题,而是指在实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创造情境,为的是教师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全身心的投入。在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的过程进行完全按照教材中方案进行。而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如: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但是对照性实验只设立了两组,没有说服力;唾液的浓度是否影响淀粉的分解;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不当,水浴时间过短,但是实验最终现象不变,由此引发了问题,温度对于唾液的作用是否有影响等问题。通过教材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进一步对实验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4.2 实验源于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①发动学生主体性,自主讨论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自己选择和提出课题,去解决前一阶段教材中实验不完善而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准备、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感觉,全程以学生为主体,处于主动自觉的地位。

在教材实验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几个问题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分组,将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在一组,让每组学生进行讨论设计补充实验解决相关问题。若有学生有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去加入小组。在进行实验设计和讨论研究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和指导者,深入各组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操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实验操作有序顺利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教师当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供学生翻阅。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都很投入,每个人都进行了实际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养成了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设计了三组实验进行探究。结果第一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由于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支试管,但实验的结论却更有说服力。第二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分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物质是唾液。唾液的浓度对淀粉的分解速度有影响。等量的馒头碎屑在同样时间内,若加入低浓度唾液,则淀粉分解速度变慢,分解的淀粉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常温及超低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部分变蓝;低温和高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据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被分解,而使淀粉分解的是唾液。温度对唾液的作用有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