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范文

时间:2023-04-03 03: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硕士

篇1

曼彻斯特大学的教育学院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学院之一,提供20多门的硕士课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咨询,教育领导,学校管理,技能与交流,信息科技教育等。

申请者必须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下属的教育领导中心与英国的公共管理部门有着密切合作关系,同时,该中心也在英国其他三所大学设立了分中心,包括,哥比亚大学,利物浦大学和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

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工业、科技、交通重镇曼彻斯特,离首都伦敦仅三小时车程,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可与世界任一城市相连。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闻名于世。其前身是创立于1851和1824年的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这两所世界一流学府经过上百年的独立发展,终于于2004年10月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曼彻斯特大学;两强联盟为曼大进升为世界顶级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根源是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首先,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跨专业的多,教育专业的少,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其次,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年龄差异大,从20岁到30多岁不等;再次,学生来源性质不同,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在,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同,有想直接就业的,有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正是这种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的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现实回归

(一)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面对“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以及培养功能的弱化现象,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应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从其学科性质来说,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次,从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多数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属于以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多来自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相关岗位对人才的应用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坚持“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合法性。在成人教育学初建时期,培养一部分硕士层次的学术人才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前成人教育学博士层次教育已有一定规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是博士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成人教育学硕士层次的培养就理应回归其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多元化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培养的多元化,就必须实行培养的开放,而培养的开放则会保证和促进培养的多元化。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成人教育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需要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和多元。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大量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门类的知识和方法。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以教育类为主,没有真正走出教育的视域,也没有真正走进成人教育的城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较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相对的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这与成人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因此,应该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适当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增加非教育类课程比例同时鼓励学生到其它学院或学校选修其它学科门类课程。为了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分计算方法。二是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增强课程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

2.坚持培养模式、方法的开放与多元。对于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用能力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成人教育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成人教育问题不仅指成人教育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实践与对实践的思考,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实践,直面原始问题,增强其对现实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开放设置的基础上,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第一,坚持分类培养,多元指导。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与协作式培养模式相结合。第二,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方法。“请进来”是指积极聘请校外甚至是国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管理者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走出去”是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或院内培养,可以积极走出学院,与不同学院合作培养;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校园,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尤其是成人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进行联合培养。只有实行开放教育,学生才能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姚远峰.成人教育学发展的代价研究[J].成人教育,2007(2):36—37.

[2]王永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05—04—05.

[3]王永斌.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J].江苏高教,2007(4):21.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 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2007)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②这个人/字我认识。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教育硕士;培养;策略

从1996年教育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各高校在各学科的教育硕士培养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中语文学科的教育硕士在全国范围招生最早,学生人数最多,进步非常明显。加强该方向的教育成效的总结已经成为多数人关心的课题。总结经验,检视不足,给本专业的教师提供借鉴,对促进今后的教育硕士培养是有积极作用的。

河北师范大学是全国第二批试办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1999―2007年期间,共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133人,包括在读学员33人,农村教育硕士12名,已获硕士学位88人。88名毕业硕士中,多数人在执教单位成为教学骨干,有的已进步为专家型教师。

作为教育硕士培养的承担者、实践者,回首近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深感一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思考。本文就我校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做初步的总结和探讨。为了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我们着重在以下方面作了努力:

一、重视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做到优势互补

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培养的水平,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教育教学的优秀专业教师。首先做到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我们认真遴选熟稔语文教学、专业修养优秀的教师组成导师队伍,努力发挥最佳教育功能。硕士导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科学严谨的精神进行论文指导。导师队伍中,有长期从事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有文学、语言学专业的教授、博士,语文教学论研究、学科教学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有富有组织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士,有语文教学实践的业内行家。相关专业、不同方向的教师走到一起,相互合作,给学员以丰富的教学思想;教育学科与语文学科、一般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理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扎实的实践经验相互交融,给学生以多样的知识营养。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学科群体专业知识宽厚,个体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做到了优势互补。提高教育硕士的科研能力,使他们由传统型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具有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中学教师的水平需求,导师队伍的进步和优化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我们为此制订了完整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如输送优秀导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创造访学等进步机会,鼓励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习基地参加基础教育新课程等国家级培训等。

二、注重教育硕士培养课程的有机设置,做到以校为本

目前,国家教育部提出基础教育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基础教育的现场,以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的研究为主体,进行“校本教研”。对我们来说,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是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加强教育科研方法在语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在公共课程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科研能力,开设“当代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语文教学论”“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等专题课程,融入科研方法的教学。第二,注重语文素养培育。首先做到学习教育原著的科学引导,指导学员大量阅读中外名著。这包括《学记》《论语》《孟子》在内的古典教育名著等,还要阅读外国名著如《教育漫话》《爱弥儿》《普通教育学》等。学生读书要定期讨论和总结,形成阅读笔记。第三,授课内容紧密联系当前课程改革。我们把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学生研讨的重点内容,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可视媒介。通过学生课外研读,课上交流,了解了学科前沿成果,培养了教学问题意识。

通过以上途径,我们努力引导学员实现如下转变:把自己的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求学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方法,反观并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研究指出:“教育硕士在学习过程中,多数人既不自恃其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又勇于正视其理论弱势,因此他们往往可以在实践基础的帮助下,以其独特的方式掌握理论,这种掌握虽然未必能与普通学术型的硕士那样‘理论化’,但其适应性、选择性、有效性又的确在创造着一种境界。”①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反思,可以促进他们追求进步的主动性,形成激励力量,以校为本,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创造好的成绩。

三、努力开发教育硕士培养的自身学术潜力,做到有的放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②我们只有对教育硕士的学习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教育理论的相对缺乏,主要源自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当时的课程设置没有带给学生系统的教育理论。随着教育形势的变迁,现阶段的中学教学岗位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如果只根据直接的教学需要做出教案、教学实录以及考试习题,教育学理论不足,就使得他们在这些重复劳动中创新较少,工作动力缺乏。多年的教学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使他们难以找到突破自我的路径。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修养。近十年来的教育硕士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急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层次方面的提升。这一提升的过程不仅需要长期进行教学实践,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有效指导。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硕士的自身的特点及要求来看,教学策略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营造教育硕士培养的优良学习环境,做到内外结合

学术环境对人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深远。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努力开拓校外交流机会,做到内外结合。校内资源的利用,首先是加强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这是根本要求。有研究者通过对115名教育硕士的调查发现:认为教育硕士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占85.2%;应该加强教育心理类课程的教学的占56.5%。这也反映了教育硕士自身对教育理论与科研能力提高方面的需求。可见教育硕士迫切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③为此,我们开设了“语文教学论”基础课程,培养学员投身于语文教育的事业心,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明确自身使命。2006年,我们举办了“当代文化与文学前沿问题”高级研修班,给学员以深入学习、努力提升的学术环境。学员们在难得的脱产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珍惜每一寸光阴;离校后投身教学岗位,能够兢兢业业,境界高尚,为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奉献。校外资源的拓宽,主要做法是:定期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校内外专家系列讲座,聘请语文教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特级教师来院指导,传输语文教学经验。2006年10月,我们召开了“第十二届全国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学员有幸聆听研讨,开阔了视野。学校给学员提供了很多校外专业学习机会,使他们得以面对面向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请教学习的方法、技能。另外,我们的课外学习的安排与课内紧密结合,如文献查阅、课题研究、听观摩课等,定期反馈完成情况和读书心得。我们注意指导学生把在校学习和回单位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好自学计划,不浪费分秒时间。在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地收集文献资料;回到原单位后,充分利用教学调查、试验的有利环境、条件,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五、注重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引导,做到示以门径

教学方式只有和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起来,才能选择恰当。我们在教学中合理采用基础方法,融合多个途径教学。包括:讲述法,传授基本知识;研讨法,调动学生的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但也需掌握恰当。讲授法传输信息单向,要注意给出时间,寻求反馈;问题研讨法要把握讨论方向,避免模糊意义的问题分析;案例教学法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事实上,再好的方法也不会适合所有课程。教学中必需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方法,讲求有效教学。多元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硕士顺利走上“研究性学习”的轨道上来。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精神,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学生找到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并且在专题研究中,学会应用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为日后的课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打通了课内课外学习,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之间的教学观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教师不仅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更有针对性地加以指点和理论上的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积累,其认识常会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硕士本身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反观自身、集体交流对他们的进步也很有作用。每届学生都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一些优秀学生给本科生举办专题讲座。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是基本的说课训练,也不是简单的教材分析,而是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导引下,对教育哲学的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既能开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又使他们在讲座过程中得到了理论提升。这些都是示范门径的做法,也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公开检验。

六、加强教育硕士培养的论文指导,做到严格把关

学位论文的写作作为教育硕士教育培养的最后一关,需要始终严格要求。各位教育硕士导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课题意识,使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有充分的准备、坚实的基础。开题报告严格要求,多方征求建议。具体来说,在入学的第一学期,便向学生介绍语文教学研究的备选题目,指导他们依照个人兴趣和思维所长,自由选择,寻求合作,并组成课题小组。选题之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学院注重开题报告的撰写和指导,报告会严格审查课题意义,把开题报告作为对学生的初步学术训练,为以后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遵守报告程序,坚持实事求是。报告会严肃讨论,从论文选题到文献综述;从课题论证到方法的选择;从论文框架设计到参考文献的科学选定,每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合乎学术规范。定题之后,学生按照科学的文献检索法、文献综述法,把在校所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论文中突出语文教学实践的背景和职业特色,把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必要的调查资料,更有对自己教学实践经历的反思。论文指导上,遴选业务精良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悉心指点,论文多次修正。通过多次面谈指导,辅以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论文交流,提出科学的修改建议。论文完成之后,全部实行“匿名外审”。论文答辩在学生入学第5个学期进行,保证论文写作和教学实验的时间。教育硕士论文的整个过程都做到重视规范,把关严格。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研究教师教育问题的朱旭东博士曾经指出:“若想把教育硕士生造就成为我国优秀的教师教育研究的后备力量,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学术训练分成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阅读的训练、学术写作的训练和学术报告的训练。”④我们正是这样做的,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良好学习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相互交融,相互促动,给学生的进步提供了外在保障;科学的培养机制,专业的教师队伍,给学生以强大的内在动力。优良教学环境的全面建设,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明,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注释:

①杨启亮.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兼论教育硕士的科研优势[J].教育科学,2001,(2).

②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篇7

(一)调查对像与方法。本文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及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收回72份,有效问卷7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情况。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满意的占据7.14%,比较满意的占76.19%,不满意的占16.6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不是十分满意,认为培养模式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革。

2.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调查情况。(1)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情况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目前采用的课程设置很合理的占4.79%,基本合理的占78.57%,不合理的占16.65%。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有它的缺限和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待于不断修订和创新。(2)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学位学分要求是否合理的调查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农村教育硕士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占28学分,教育实习占8学分。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认为课程学分制要求很高的占7.14%,较高的占38.1%,合理的占54.7%,认为课程学分较低或很低的没有。这说明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学位课程学分要求是比较合适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分要求太高,难度偏大。(3)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知识面的宽度情况调查。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课程知识面很宽的占4.76%,课程知识面较宽的占38.1%,课程知识面一般的占42.86%,认为课程知识面较窄的占4.76%,知识面很窄的占9.52%。这就说明课程设置在课程知识面方面有待拓宽。(4)对课程知识的前沿性的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7.14%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很强,28.57%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较强,45.23%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一般,认为课程知识前沿性较弱或很弱的分别占到14.29%和4.76%,这反映出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有待加强。(5)对所在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中的重复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译课程内容重复性很高的占11.9%,较高的占30.95%,较少的占52.38%,没有重复的占4.76%。这说明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

3.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情况调查。(1)所在专业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情况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到:选译“讲授式”的占64.29%,选择“启发式”的占11.9%,选择“讨论式”的占7.14%,选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16.67%。这就反映出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所占比重较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重较小。(2)安排教学内容应注意哪些方面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选择“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的占92.85%,选译“理论教学”的占9.52%,选译“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80.95,选择“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占38.1%。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安排上能考虑它的实用性、前沿性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导师制度情况调查。(1)所接受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选译“双导师制”的占2.38%,选择“导师指导小组”的占21.43%。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单一导师制”,少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导师指导小组”和“双导师制”。(2)学生喜欢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这说明选择“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人数在增加,但还有1/3的人习惯接受“单一导师制”。(3)导师与学生讨论学习及学位论文等相关研究工作的频率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每周交流一次”的占21.43%,“两周交流一次”的占23.81%,“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11.9%。这说明导师跟学生每月交流一次的比较多,但还有部分导师很少跟学生联系交流,导师指导学生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5.有关教学管理情况调查。(1)所在学科是否存在合并上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存在,两门以上”的占38.1%,选择“存在,一门”的占9.52%,选择“没有”的占52.38%。这说明不少学科存在合并上课情况。(2)农村教育硕士能否采取比较灵活的弹性学制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告诉我们,92.85%的学生选择“可以”,选择“不可以”的点3.38%,选择“不清楚”的占4.7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弹性学制。(3)是否有必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情况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16.67%,认为“有必要”的占57.14%,认为“没必要”的占26.69%。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把“在期刊上发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一个条件,这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4)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培养环节应该加强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项选择。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选择“基础理论”的占21.43%,选择“校外实践研究”的占78.57%,选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的分别占35.7%、47.62%和23.8%。这说明学生很想加强的培养环节是“校外实践研究”,其次是“学术报告”。

二、启示和建议

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通过调查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修订提供了事实依据。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培养模式“满意”的占7.14%,“不满意”的占16.67%,这说明学生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立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从访谈及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广西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两所高校可以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目前招生规模太小,每年招生人数在10-20不等,这对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而显得庞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说,由于其招生规模太小,这对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搞提高的影响并不大,也不可能解决农村地区师资溥弱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设立面向整个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政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放宽农村教育硕士报考条件,不局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入学,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也可报考。教育部可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影响,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植。这样才能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教师中的比例,对农村教育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起到真正提高作用。

(二)改革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根据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合理的”的只有4.79%,“不合理的”有16.67%。这说明课程设置有它的不合理性,特别是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而且政治理论课和教育理论课在本科阶段已学过了,有重复性开课情况。这就有必要对目前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在课型上课程设置要区别于学术型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减少理论性课程,并增加开发新的适合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理论教育为基础,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从实践型目标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多开设一些专业性强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力求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目的。

(三)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度。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学生实际接受“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接受“双导师制”的占2.38%;但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说明更多学生希望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由于高校导师缺乏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所以针对农村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应以“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为主要指导方式,即安排高校教师同时再配备一位有中小学实际经验的教师共同担任农村教育硕士的导师。在导师指导制度上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四)导师指导方式应多样化,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导师的指导方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师的指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可把多种指导方式融合在一起。从导师指导学生见面的频率调查情况来看,“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占11.9%。这说明有些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或干脆撒手不管,对学生指导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导师遴选时要坚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杜绝那些毫无责任心的教师混入导师队伍中来。

(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知识前沿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占64.29%,采用“启发式”的占11.9%,采用“讨论式”的占7.14%,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没有。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用“讲授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和实际教学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从“安排教学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情况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首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别占92.85%和80.95%。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更要加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那种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经验的指导思想应摒弃。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实践型课程,如“听课”“观摩教学”“说课训练”“中小学校长讲座”等等。

篇8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可视化;学习平台;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G4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83-04

教育部2004年起开始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支教,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农村教育硕士师资的培养提高了当地的师资水平,改善了教学质量,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教育岗位,提高了农村师资水平,创新了农村教师补给方式。从2006年起,农村教育硕士采用“3+1+1”的模式来培养,即前三年在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到注册学籍学校集中学习一年,第五年回到农村学校边工作边自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多数时间要通过自学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具有良好交互性、可视化、学习资源丰富的远程学习管理平台深受农村教育硕士的欢迎。作为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校,开发这样的学习平台就尤为必要了。

一、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及特点

农村教育硕士对于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直到现在农村教育硕士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因为本身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全日制在校生的模式进行培养。通过对农村教育硕士工作和学习现状的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农村教育硕士职业现状

农村教育硕士处在国家政策的基层,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生当年选择农村教育硕士只是为了缓解当时自身的就业难题,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并不是很了解,真正出发点是想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比例较小。在进入岗位后,由于所处学校的外在环境原因,农村教育硕士工作压力较大,“能者多劳”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在偏远中小学尤为严重,劳动量将近普通教师的两倍。受困于学校的教育基础,农村教育硕士教学工作开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之外工作量较大,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从事与教学不相关的工作让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和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在面临以上多种问题时,有些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最终将近半数的选择离开,由此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农村教育硕士心理需求问题

农村教育硕士在入职初期都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在适应的过程中,由于农村较差的条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作为新手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中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学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时,很多教师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对职业的发展充满困惑。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习和工作,作为新手教师和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合理的心理辅导,需要与更多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交流沟通来帮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走出困境的出路。

3.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习需要

农村教育硕士主要服务于农村基层,当地教育机构或学校组织的关于专业学习培养的活动较少。当进入农村教育以后,就很难在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农村教师从另一个侧面来讲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去参与高级培训学习,繁重的课业任务也成为制约教师深入学习的枷锁。由于外出学习机会较少、课业任务繁重,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硕士的个人学习。农村教育硕士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一个校园走进另一个校园,身份的转变带来了责任的变更,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一位从来没有走上过讲台的新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学习,需要专业教师为他们指导。当适应新角色以后,农村教育硕士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虽然身处农村,但是在课堂上也要传递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这对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习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村教育硕士迫切需要学习平台,需要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是把自己限定在学校内,做一个课本内容的传授者。农村教育硕士,相对于普通农村教师,他对知识有更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农村教育硕士对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受限于外在条件,需要在没有专业教师面对面指导的情况下完成部分内容的学习。这要求他们在每天繁重的课业任务之外合理组织自己的学习。他们对学习支持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习资源需求、交互功能需求和教学管理需求。同时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作为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的一种重要途径,还需要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体系完整的课程学习支持。

农村教育硕士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其他时间多被基层工作占用,培养学校通常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集中学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因为假期参与学习的教育硕士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帮助农村教育硕士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虽然不能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是网络的交互功能也能满足学生的沟通需要。网络学习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学,使课余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满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1.网络学习资源需求

作为农村教育硕士,学生需要通过自己业余时间的学习来为一年的集中授课打好基础,并且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学习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成为直接影响学习结果的因素。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获得更多的与专业相关的学习支持,包括专业学习内容、专业学习知识、电子图书资源、专业学术动态、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论文指导等。学生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课件和教学视频,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更能够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希望教师针对课程的性质,提供可视化的教学体系结构和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支持,及时满足学习的需求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学习资源的支持需求是长时间的、持续性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及时获得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学习时间不仅局限在上学期间,专业学术动态和电子图书资源是学生后续发展的必要支持,学习平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后期学习的需要。

2.教学管理信息需求

以往网络学习平台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课程学习资源的提供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农村教育硕士远程教育平台来说因为学习者在集中入学学习之前就属于学校学生,学生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平台获得相关的教学管理信息,而不仅是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去搜索,学生对于教学管理信息的需要时仅次于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环境获得校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和所述学院的各种教学通知和教学安排,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3.交互需求

协作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交互。交互的类型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等。网络学习平台多数情况下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非实时的、留言板性质的交互平台,学生通过在留言板留言获得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回复作为交流的方式。留言板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其他学习者交流的平台。学生除了与其他学生交流之外还希望能够与教师交流关于课程内容、学术发展、最新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内容,学习平台同样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与资源的交互本质上是学生在学习资源创建的环境下同化知识、获取技能的途径,与资源的互动学生更倾向于多媒体的刺激。学习者对于平台交互性的需求还体现在学生对于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上,通过与其他学生共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交流以及获得专家针对某些话题和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等。

三、远程学习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该系统的适用对象为农村教育硕士、教师和培养学校。平台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化可视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的资源支持,为学校管理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帮助基层学校以较低的成本提高教师水平。网络平台的使用不但为农村教育硕士业余时间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更是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作为系统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负主要责任。管理员要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和公告信息,并对相关模块进行修改完善;管理员的用户管理功能负责注册人员的审核包括教师、学生,同时还负责用户信息维护,添加删除用户以及用户权限的设定等功能;管理员的公告管理动能模块主要负责及时更新农村教育硕士的相关新闻,通知公告、招生信息等内容,保障及时将学生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到网络平台上来。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管理要求管理员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将要开设的课程及相关资源及时传递到平台上,并对相关资源进行维护,保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最后根据在线平台的调查反馈组织归纳,对教师、教学方式和资源类型等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引导教师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最终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2.教师模块

教师是在线教育平台的资源“提供商”,要对学生学习要求作出应答。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和督促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教师模块的设计主要围绕着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学资源、考试试题)、反馈管理(学生作业、问题答疑)等。学生管理主要是了解选择我的课程的学生基本信息,课程管理和反馈管理是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设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提供大量的教学支撑材料,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支撑材料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促进学生学习。考试试题库的设计可以用在课程学习前,作为前测,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学生自我测试的工具,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计划。反馈管理也是教师功能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面对学习者对交互功能的需求分析可知,交互是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平台的重要需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交互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作业的反馈让学生自己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师的意见作出修改。问题答疑则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给学生针对性的回复,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研讨内容让所有的学生讨论,最终给出正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3.学生模块

学生是学习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是网络平台开发的主要针对对象,是我们平台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结合农村教育硕士的自身特征,学生模块所设计的主要功能有:课程管理(包括选课、课程学习、资源下载、课程测试)、交互管理(提交作业、参与研讨、向教师发问)和问题反馈功能。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教师开设的课程,并通过选课开始自己的课程学习。学生在选课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针对平台提供的课程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水平有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交互管理功能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互的过程中,完成自主知识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针对性的答复,提高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四、系统功能的实现和运行维护

系统平台基于B/S模式,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访问平台内容,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界面,主体内容清晰,结构模块划分合理,操作性良好。同时平台还为普通访客提供学习和资源浏览的功能,极大可能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主要功能和实现方法如下。

1.教学资源提供功能

教学资源是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只有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农村教育硕士远程学习平台主要通过课程信息、教学案例和资源下载模块来提供教学信息。其中课程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工作过程需要的内容如:课程标准、教学案例、学习理论、课程整合和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理论和学习目的,提高在工作学校的工作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教学案例主要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实例,通过教师总结研究,可以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和学习中的案例推荐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案例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资源下载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向学生提供先进的、易使用的教学资源。同时配备专业课程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通过学生的下载,自学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其中课程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2.教学管理信息实现

教学信息管理模块是本系统与其他网络学习平台的区别之处,本系统除了提供大量教学资源以外,还重视教学管理信息的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功能主要通过讯息导读和公告栏模块来实现。公告栏向学生及时发送学校相关信息和动态,学生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和对农村教育硕士的安排,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最新课程情况等信息,提醒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学习。讯息导读模块主要是对上级下发的文件进行解读,对国家地区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政策、方案进行解读,方便学生理解。对教育硕士相关领域前沿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能适应专业的发展,并通过专业的发展为自身进步指明方向。

3.交互平台的功能和实现

交互是学生自我学习之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之余,将自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说出来,向教师、同学、专家提问,通过教师的解释、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最终得出满意的答案,交互的方式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提问回答,还可以通过研讨会、完成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该平台提供了留言板、作业提交和在线答疑的交互方式,进行实时的和非实时的交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论坛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关于某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学生和教师也都可以通过教育论坛来进行相互的交流。各种交互方式的实现满足了学生与专家、教师和学生交互的需求,促进学习成果的共享,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交互方式如图3所示。

五、小结

农村教育硕士远程教育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方便了农村教育硕士的管理。平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对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该平台在以往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大量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摆脱了以往从资源出发的束缚,从用户的角度来分析设计,在教学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管理模块,缩短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学生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教学管理信息、教学科研动态,专业发展的前沿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促进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敏,张屹.农村教育硕士远程可视化学习和教研平台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7(12):51-53.

[2]安倩颖.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魏晓俊.农村教育硕士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张奎,巩媛丽,刘启芳.农村教育硕士远程学习平台资源的需求分析[J].软件导刊,2008(5).

[5]王洪松,李章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2(3):51-53.

篇9

关键词:泰国 汉语实习教师 教学情况 调查 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热情的不断提高,汉语教学的主阵地也逐渐由国内高校扩展到了国外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为了向其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7年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当年在24所国内高校开始试点招生。2009年,西南某大学被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于2010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中国学生,学制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1年。笔者为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学生,所在班级26人,在第二年的教学实习中,有20位同学被派往泰国各大教育机构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其教学情况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设想,同时也从实习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笔者所在班级赴泰实习的20名汉语教师。本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汉语教师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不记名,以确保提供内容的真实有效。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包括50个问题,分为4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基本情况、具体课堂教学情况、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2 调查统计及分析

2.1汉语实习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20位实习教师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从专业背景来看,以对外汉语专业为主,占55%,英语占20%,汉语言文学占10%,其他专业占15%。具备一年以上汉语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有5人,占25%,无工作经历的为15人,占75%。

2.2教师工作基本情况

2.2.1任教学校类型

在被调查的20位汉语实习教师中,有8人在泰国的大学任教,占40%,其余12人均在中学任教,占60%。

2.2.2汉语课性质及承担的课型

在任教学校汉语课性质方面,汉语课属于选修课的有4人,占20%,汉语课属于必修课的有16人,占80%。在承担的汉语课课型方面,有7位教师只承担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占35%,其他13位教师都承担了跨越不同学习水平和课型的课程教学,占65%。

2.2.3教学管理监督情况

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并要求您严格执行”方面,有7位教师所在学校有规定,另外13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规定。在“学校是否配备有教学指导教师”方面。有10位老师说有并承认教学指导教师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有帮助,另外10位教师学校没有为其指定教学指导教师。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方面,有5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对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有帮助,15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定期召开过相关会议。

可以看出,在平时接受的教学指导和培训方面,有50%的教师处于没有教学监督和指导的状态。再加上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未得到有效的监督,教学缺乏规范,他们的教学大多是自己在慢慢摸索,踩着石头过河。

2.3具体课堂教学情况

2.3.1知识储备

通过这部分调查,意在了解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知识储备的看法。

按照对“知识储备不够用”的统计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泰国大中小学教育理念(50%)、语言测试与评估(40%)、汉泰语言对比(35%)、课堂教学技巧(35%)、交际文化(25%)、汉语语法(25%)。

在这项调查中,教师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因此,这个结论很具有参考性,培养单位可据此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者讲座来补充教师的知识。

2.3.2课堂教学

在语言要素教学当中,教师认为困难最大的分别为语法(45%)、语音(45%)、汉字(45%)。而在让教师们举出具体问题时,语法方面产生困难的原因如下:有5位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泰语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给学生解释清楚,另有4位教师认为是学生的基础太差、词汇量达不到,无法讲授语法;语音方面主要是难以用泰语给学生讲清楚“z c s”和“zh ch sh”的区别,还有“j q x r”这组音的发音部位;汉字方面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汉字很难记,二是教师本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的方法。

教师难于把握的课型教学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分别为:写作课为学生词汇量少,语法基础薄弱,常常写错字和错句,还有的教师谈到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上写作课;读写课为缺乏现代汉字知识,不知道自己该给学生讲授哪些汉字知识;综合课为较难平衡训练学生各个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等;听说课,主要是在学生词汇量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就开设,学生没办法说。

可以看出,教师遇到的课型教学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汉语基础差,不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二是自身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对各种课型在教学方法上的掌握也不太好。

在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语言障碍”排在了最前面,高达75%,因此对于赴泰任教的教师来说,应重视加强泰语的学习。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秩序(60%)”,结合前面关于教师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这12位教师全部都在中学任教,这说明对于课堂的有效管理成为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2.4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在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有8位教师认为合理,有9位教师认为不大合理,有3位教师认为不合理,分别占40%、45%、15%。

从“希望学院增设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的调查可以总结出,教师对于针对泰国汉语教学、针对中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需求比较强烈。结合问卷第一部分关于教师“本科专业”、“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汉教生源的多元化、任教学校类型的不同使得教师对于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需求有所差异。6位要求增设“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师本科全部为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议增设“中小学课堂管理”课程这道题中的12位教师全部在中学任教。

3 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笔者将以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师们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两方面为依据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此外,还将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素质构建的问题。

3.1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给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据此笔者拟提出一个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第二,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1.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绝大部分教师任教学校都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这一情况,建议增设教育学中有关教学设计的内容,授课内容可包括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时,应该如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可以某学院的汉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实习教师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任教学校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拟定汉语教学大纲,以此来规范学校的汉语教学。

通过调查得出的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建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法的模式为: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实习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任课教师可以在一两次课上把基本的教学法理论知识介绍完,然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最后师生一起来讨论分析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法。紧接着,按照各种教学法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去准备运用指定的教学法来讲解某个语言点或词汇。在下次课上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在全班做演示。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出现的很多不具备汉语教学经验的实习老师在初次走上讲台,就承担了不同课型、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派出之前就加强各类课型和不同水平的汉语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两门课中,任课教师可以首先对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贯彻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步骤做理论上的讲解,然后选取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并让全班就示范片中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同时借助学院的留学生资源,由学院统一安排,全班分组按照各种课型、不同水平去现场观摩真实的汉语课堂。要求做听课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所听课程的基本情况。最后可把全班分成各种课型、各个水平的教学小组,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教学指导老师。每个小组集体备课,进行模拟试讲,并邀请教学指导老师到现场观摩和点评。

3.1.2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第一,灵活性:我们对实习教师本科专业所做的调查显示,非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占到45%。这种专业构成虽可以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鲜血液,带来一些新的理念,但是也应该看到这部分教师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本体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工作需要。而且,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他们自身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给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个“补课”的机会,而且必须明确要求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教师补修《汉语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并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期间。

第二,针对性:鉴于教师的实习主要面向泰国和任教学校大部分为中学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安排针对泰国汉语教学和中学汉语教学的课程,以帮助实习教师提前了解泰国汉语教学的情况。

加强泰语学习,增加泰语学习课时。可以建议泰语老师在教授课堂教学用语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汉泰语言对比。但是实习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加强泰语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去大量地使用,而是为了让实习教师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以及能够更好地去解释学生的语言偏误。

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如果不了解该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水土不服”。所以,考虑到中泰两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可以邀请泰国老师开设有关泰国文化及教育制度的讲座。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60%的教师都在中学任教。但是从目前学院对他们的培养来看,仍是采取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缺乏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关注,所以这种培养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在中学实习的教师的反馈发现: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学,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把汉语课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他们的汉语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更多的需求来自于在课堂上怎么吸引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议增设“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技巧”这些课程内容,并伴以教学案例分析、试讲等方式来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况录像,大家一起来总结针对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等等。

3.2汉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并不能完全帮助教师们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外在的帮助还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内在的消化,笔者将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提出一些建议:

3.2.1加强学习,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门类多、范围广,要想依靠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就掌握全部的知识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树立一种持续学习的观念,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之外,课下也一定要针对自己知识上的空缺进行“补课”。更重要的是在到了泰国以后,在面临实实在在的汉语教学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所没有讲授过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具备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书本以及其他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不断去积累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2.2加强实践,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能够直接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所在。而教学能力的增长来自于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一,观摩教学示范片: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为新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的最直接的一条“捷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包括各种课型、各个阶段、针对各类教学对象在内的教学示范片,进行反复地观摩。运用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各类课堂教学的原则,从细节处去深刻领会授课教师处理每个教学环节背后的教学理念,然后思考如果是自己来讲解同样的内容,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后将自己和授课教师的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出孰优孰劣,将别人的成功之处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足之处则加以改进。

第二,帮助语伴学习汉语:在每位实习教师进校学习之后,学院即为其安排了语伴。实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和那些外国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未曾有过教学经验的实习教师接触汉语教学的好机会。实际上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过程,也是自身积累教学知识和增强教学能力的过程。

3.2.3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反思的多种角度,运用反思的两种方法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情况:

3.2.3.1开展自主型反思

第一,教学日记:坚持记录每天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和改进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记录下那些事先没有设计而在教学中突然闪现的好点子,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对于解决教学中情境性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二,访谈与调查: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儿收集教学反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3.2.3.2合作型反思

第一,观摩当地熟手教师的课: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从观摩熟手教师的教学中所获取的直观经验比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得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向当地教师就怎样改善课堂教学、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虚心请教,使自己尽快地适应当地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 外语教学;外文影视;听说教学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使其能有效得体地使用目标语与他人交流。然而,我国的外语教学多以词汇、语法、句法为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本讲授为中心,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词汇量为主要学习目标。这种以输入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内容过于知识化、抽象化,缩小了学习者对语言感觉的空间,造成了语言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 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要求》强调各校应大力推广,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环境下外文影视辅助语言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动态、变化、形象自然的教学环境。利用影视辅助听说教学可使学习者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更有效地熟悉并模仿目标语语音、语调、语气、重音等,以视觉效果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提高听说能力和外语综合素质。

一、利用外文影视辅助外语听说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结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Krashen 指出:成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语言习得是类似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大量语言信息刺激下,通过语言交际获得。Krashen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是通过接触大量可理解语料后自然获得的。外语教学中引入外文影视大大增加了语言信息量的输入,学习者从影片中背景和人物语气判断出人物对白,使其成为“可理解语料”,在大量接触可理解语料后,更容易建立起对语言的感觉。同时,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模拟,使学习者能直接接触到地道的口语句型和沟通方式,自然地获得语言应用能力。

二、利用外文影视辅助外语听说教学的优势

(一)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

影视教学通过学习者视觉向其脑中输入鲜明完整的立体表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视、听觉器官的作用。电影将声音、图像和文字结合,使语言信息和特定情景结合,实现多维的信息传递。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形象和言语结合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从教学法角度看,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 人脑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左半球控制抽象思维,影视教学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形象动作结合,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觉等感官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极大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理解力和记忆力

研究显示,学习者通过听觉能记住全部信息的15%,通过视觉能记住25%,将视听觉结合能记住64%。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进行某种学习或训练时,如注意力集中,其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能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和最佳记忆效果。电影图文并行,音像并茂,将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结合,使学习者同时接受声音和图像信息。同时,电影向学习者大脑输入鲜明完整的立体表象,使其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不仅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三)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习者语言焦虑,促进语言实践

研究表明,学习焦虑是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情感因素,它对外语学习成绩、学习者认知活动、参与交际程度及学习者个人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影响学习者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学习者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影响,他们会陷入更深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传统的外语教学过于注重发展语言认知能力,课堂气氛压抑,学习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减弱了参与语言交际的欲望。影视以其吸引和娱乐观众的功能把学习者带进影视所呈现的语言世界,能激发其参与语言交际的欲望,克服焦虑,产生交谈欲,并通过从电影中学习地道的词汇用法、语音、语速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

三、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的应用

(一)影视材料的选择

英语教学引入影视欣赏是一种新尝试,那么如何从丰富的影视资源中选取对听说能力有帮助的电影呢?首先,思想内容方面,应选思想内容健康的影片。学生处于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形成阶段,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且有一定深度的影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起积极作用,给人启迪和教育意义,教学中也能引发学生兴趣,易于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培养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语言方面,应选难易度适中的影片。对大学英语学生来说,所选影片在语言上应标准规范、简单易懂,主人公发音应纯正、清楚且没有粗野污秽言语和词汇。再次,情节方面,影视材料学习的重点是语言不是故事情节,因此应选情节较简单、语言较生活化的影片,以提高学生欣赏影片的兴趣。

(二)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的实施

1.观前准备阶段。教师对将要播放的影片应反复研究,熟悉情节,以便熟练选取片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欣赏前,用英语简要介绍影片背景、主要内容及人物关系等,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知识;也可就影片内容准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赏影片,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布置学生以个人、对子或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在组间和组际交流并补充相关信息,对影片中涉及的重要词汇、俚语及经典句型等做适当讲解,补充与影片相关的文化知识,为学生扫除欣赏时可能出现的听力理解障碍。

2.影片观赏阶段。影片观赏是正确理解影片故事大意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语言水平采用不同的呈现方法。可采用片段呈现法,即在放完一部分内容后停下来提问、讲解,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影片中的言语行为,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言语方式的敏感度,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采用整体呈现法,即一次性播放影片内容,使学生对整部影片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片。播放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采用中英文字幕或英文字幕,也可隐去字幕,让学生通过视听觉理解影片内容,培养其听力理解能力。笔者在操作过程中,为减少学生的紧张焦虑情感,采用相互协作的学习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听说训练,即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半学生即每组两名同学先观赏影片,另一半进行其他活动(另有地点),放完部分内容后,各小组已观赏的两人协作将影片内容复述给另外两人,另外两人再合作将影片内容复述给全班,然后全班观赏影片以补充遗漏内容,这样听说的同时得到训练。因为是带着任务观赏影片,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观看效果更好,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影片,减轻了学生的紧张焦虑心理,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也更乐意参与语言交际活动。

3.观后回味阶段。观看影片后应及时回忆影片内容,体味经典台词及语言知识,使之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可引导学生对影片情节、人物和语言文化特点及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等展开,要求学生复述影片内容,选择喜欢的角色并阐述原因,跟读模仿剧词及发音以改善自身发音;也可鼓励学生进行影片配音、角色扮演等;还可引导学生围绕影片主题或将主题与当前社会现象结合,以小组讨论或辩论形式发表各自观点,锻炼英语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可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影片评论、故事概要或印象最深的对白等;还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给电影设想不同的结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些观后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观赏时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运用影片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其对西方社会现象的认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 语

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是外语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它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等教学理论的原则,遵循人脑记忆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原理。外文影视以其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等特点弥补了课本、语言教学片语言材料的不足,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生动、逼真的活动情景和环境,使学习者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正确、灵活地运用目标语交流。外文影视辅助听说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减轻焦虑,促进语言实践。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详尽考虑教学各环节安排和实践,调动学习者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听说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 on Press,1981.

[2] Krashen S.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3] Arnold 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盛建元.外语视听说教学的理论及其优势[J].外语电化教学,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