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伴生放射性矿废物;法律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03-03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3R原则,即实现废物最小化、资源最大化和废物再利用。许多矿产资源如稀土矿、磷矿、煤矿等通常与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共生,在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放射性铀、钍及其子体会在废物、设备甚至产品中进一步浓集,致使其中的放射性含量远高于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我们称之为“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①或简称“伴生放射性废物”。与铀矿等放射性矿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相比,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具有比活度范围较大、数量大以及涉及的行业多等特点。据调查,中国仅四川、广东、内蒙古等七省市每年产生的伴生放射性废物就超过12Mt。对其按照一般的低放废物进行地质处置代价较高,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按一般废物进行处理,又会产生辐射环境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伴生放射性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逐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中国于2007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②工作中伴生放射性污染源为普查的主要对象之一。③ 如何在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理上践行循环经济,是关系中国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立法现状出发,对中国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对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管理立法现状

中国伴生放射性开发利用废物管理目前并无统一的立法,其有关规定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我们按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三类在这里将有关规定作一个简要归纳: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9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伴生矿开发利用中环境管理的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全部63条内容中有10条涉及伴生放射性矿,其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是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环境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法规

1990年的《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也涉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环境管理的规定,如规定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规定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项目产生的废渣及副产品的使用,必须符合《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GB6763 ―86),超过标准的不得批准用做建筑材料;规定大量的放射性废渣应建坝贮存或者送至核工业部门的尾矿坝贮存,小量的放射性废渣应送所在省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此法规已经于2007年10月废止。

1987年颁布实施的《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中与伴生矿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有:(1)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0Bq/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410Bq/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2)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

(三)国家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辐射防护的基础标准,其中的与伴生放射性矿管理相关的规定如下:(1)被豁免实践或源使任何公众成员一年内μ所受的有效剂量预计为10mSv量级或更小。(2)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年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1mSv,职业照射水平的控制限值是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五年的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20mSv。(3)开采放射性矿石的矿山,是指任何开采含铀系或钍系放射性核素数量充足、品位值得开采的矿石的矿山,或者当铀系或钍系放射性核素与被开采的其他矿物共生时其数量或品位要求按审管部门的规定采取辐射防护措施的矿山。

二、中国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立法指导思想上存有偏颇

从以上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立法其核心为伴生矿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指导思想是环境污染防治而并未体现对其中所含放射性矿物质利用的重视。

随着国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发展低碳能源已经是一种趋势,为此大力发展核电当是必然选择,在此情形下铀矿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认为,在对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管理中除了重视对其放射性污染防护之外,更应本着资源最大化的思想,重视对其中伴生放射性矿的保护和充分利用。

2.伴生矿的定义不明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只是给出伴生矿一个基本定义,但对于定义中的“规定水平”、“按审管部门的规定”和“较高”的含义,却并未在相关法规或国家标准中明确和量化,使得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很难着手,相关法律要求也难以具体执行。

3.以有效剂量当量作为辐射防护基本限值可操作性不强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对公众的辐射防护基本限值是1mSv/a,对职业人员的辐射防护基本限值是20mSv/a,豁免水平是10μSv/a,剂量约束值通常在公众照射剂量限值的10%~30%的范围内。《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

然而无论是1mSv、0.25mSv还是10μSv都是有效剂量当量,而有效剂量当量必须根据关键核素、关键人群组、关键途径等进行评价才能得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标准限值很难直接用来确定各种伴生矿开发利用企业在开采、冶炼、加工、使用和处置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因为现实情况下,由于人力和物力等经济条件的限制,监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一个与伴生放射性相关企业按照关键人群组、关键途径等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价,以确定企业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是否满足相应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现有国家标准、法规中规定的基本限值在对伴生矿的监管中可操作性不强。

4.放射性废渣处理处置合法途径设置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后,送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即放射性固体废物只能送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但实践中,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废物放射性水平较低而生成量较大,而有的地方的城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收贮对象中不包括这类废物,废物处理处置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送到外省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这就大大提高了废物处置成本,从而出现了企业囤积废渣或非法处理废渣的状况。

5.法律责任规定欠缺

从法学理论上来说,法律后果(或法律制裁)是法律规则逻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法律后果就不能成其为法律规则。综观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有关立法,我们发现其内容只是规定企业或个人应该干什么,而并未规定如有违反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制裁。即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从而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三、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1.改变观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立法思想上坚持放射性矿产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

如前所述,在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上传统的观点是对伴生矿中放射性矿物质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而未重视放射性废物的再利用;强调有关部门的责任,而缺乏对发展放射性废物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放射性废物管理立法时应改变观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立法思想上坚持放射性矿产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

2.明确伴生矿的定义、严格伴生矿的开采准入,从源头实现废物最小化

针对当前伴生放射性定义不明确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伴生矿的开发、利用、处置等环节的调查研究,以伴生放射性矿如铀含量为主要因素,以放射性比活度为单位量化伴生矿的定义,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化学或物理测量就可以得出,并在今后的标准或者法规中确定下来,以便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规定在铀矿储量达多少以上应由具铀矿开采资质部门开采;在开采伴生铀矿的其他矿种时铀含量达多少以上其应该按防污法规定采取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并经铀矿开采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工;只有铀含量在安全值以下才可直接按非放射性矿产开采。严格规定伴生放射性矿的开采准入,如新疆环境保护部门在《关于对伊犁州城建环保局〈关于伊犁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铀含量限值的请求〉的批复》(新环管字[1995]098号文)和《和田某铀伴生煤矿部分含放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进行放射性监测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新环管字[1993]103号文)中规定对铀含量大于10mg/kg或井上γ辐射致空气吸收剂量率大于440nGy/h的煤炭不予开采,应从开采范围划出去,并给予合理妥善的处理。只有铀含量低于10mg/k或井上γ辐射致空气吸收剂量率小于440nGy/h的煤炭(在铀含量指标和外照射指标出现不吻合的现象时应以铀含量限值指标作为最终监控依据)才能作为民用煤开采销售。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在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时借鉴。只有明确伴生矿定义,严格伴生矿的开采准入,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伴生放射性废物的产生。

3.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践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战略目标之一。在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中更应贯彻这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的企业综合利用,充分回收利用残矿资源,并在回收残矿过程中,充分消耗无回收价值的选矿尾砂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4.明确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责任主体及法律责任

中国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受管理理论的影响,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过多地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设定、配置矿政管理机关与矿产资源开发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矿政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过大、行政管理的手段众多和措施强大,但是责任条款很少,体现在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上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应强调现代法治观念,运用平衡理论,基于矿政管理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经过公开、公正的立法程序,科学合理地设定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法律责任,完善违反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责任体系,无论哪一方主体在哪一个环节违反了法律规定,都应当真正地追究其法律责任,杜绝过去存在较多的矿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违反了法律却得不到有效、及时追究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孙庆红.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探讨[J].辐射防护通讯,2005,(4):17-24.

[2]李颖,邓,朱青.江西铀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3]戴霞.江苏省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8,(3).

[4]帅震清,温维辉,赵亚民,赵永明,张利成.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射性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J].辐射防护通讯,2001,(2):3-7.

[5]狄韶斌.对新疆某铀伴生煤矿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6,(3):149-152.

[6]苏永杰,封有才.中国伴生放射性矿环境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讨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7,(1):23-27.

[7]陈润羊,花明,涂安国.长江流域水质评价的几种方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48-151.

[8]陈式.中国放射性废物管理标准研制概述[J].辐射防护通讯,1998,(4):1-8.

Research on the NORM/TENORM Waste Management Legislation in China

XIE Qing-xia,WAN Shi-xu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 344000,China)

篇2

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年2月经自治区体改委[1992]58号文批准,由乌鲁木齐市自来水公司等六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乌鲁木齐市首家公用事业类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750万元。近20年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员工努力奋斗,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股票于2003年12月3日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名称“新疆城建”,股票代码“600545”,公司截至目前注册资本为67578.5778万元,国有股占股本总额26.56%,资产总额达53亿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城市公用类事业投入、新型基础材料生产与销售等多项运营业务。

公司具有国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房地产开发壹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等十余项行业资质。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新疆地区首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国内(BCC)和国际(NQA)认证证书的企业。2006年公司顺利完成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融合。

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城市公用类事业投入、新型基础材料生产与销售等四个大城建概念的板块业务。随着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公司将迎来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笔者开展了以下调研活动,对筹建企业技术中心提出相关建议。

二、设立技术中心的必要性

1、集团自身发展的需求

集团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新型基础材料生产各业务板块的进一步拓展,要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做到资源及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技术及研发支撑。第一,打造城建房产绿色建筑、百年建筑品牌,在规划及设计上的需求;第二,新型基础材料板块新产品研发、节能保温砌块项目应用技术研究的需求。

集团新建的节能保温砌块项目的应用及推广,涉及集团“大城建”产业链的全过程,即工厂要生产出合格的各类制品;房产板块围绕产品应用在建筑与结构方面的规划及设计需开展工作;工程施工板块需确立合适的施工方法,此项工作无法由任何单一的业务板块独立完成。

2、集团资质升级的需求

集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现有的市政公用工程或房建工程的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择优申报一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根据建设部升特级资质的具体要求,必须要设立省部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由此中心统一管理集团科技经费支出、工法、专利、科研课题的申报等工作,使之符合升特对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上述要求。

此外,集团在钢结构工程及压力管道安装工程等领域拓展业务,开展资质升级和申报“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工作,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撑。初步计划与“新疆焊接学会”、“新疆大学焊接专业祁文军博士”共同组建“新疆焊接学会新疆城建焊接工艺实验室”(此实验室为申报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之一),祁文军博士负责主持该实验室工作,集团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所有硬件环境,实验室开展的课题及科研成果双方共享。

3、集团公用事业投入板块(如:水厂、垃圾处理厂)及探索节能环保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支撑的需求

开展如:水厂自用水回收、垃圾堆肥技术、垃圾襂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对集团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支撑及技术储备等瓶颈的解决,意义重大。

三、调研情况

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新疆地区4家有代表性性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新疆特变电工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疆金风科技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疆北新路桥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乌鲁木齐科发公司技术中心(正在申报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通过与以上四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交流,了解到他们成功开展此项工作有一个基础共性—都是在各自企业原有的技术平台(企业中心实验室或企业下设的技术检测机构)基础上,开展技术中心的申报及后期科技管理工作。

此种模式的优势为:第一,可有效满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对中心必须具备的限定性指标最低标准的要求:一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每年不低于150万元;二是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25人;三是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四是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第二,有利于后期的复评及考核(成功申报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后,自治区经贸委每两年复评一次,评价不合格将撤销中心资格)。第三,依托此平台,可使集团科技管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及资质升级工作落在实处。

四、调研建议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三种方案,解决技术中心平台建设瓶颈。

1、方案一:重新控股——新疆城建试验检测公司

优势:依托此公司可直接满足“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对中心必须具备的限定性指标最低标准的要求,北新路桥申报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就是依托全资控股子公司—北新四方检测公司为平台,一次申报成功。

劣势:鉴于该公司目前的控股方——维泰集团正在积极准备上市,且自身也有“申特”需求,可能存在较多操作障碍。

篇3

关键词:环境质量 监测 情况 浅析

宁夏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及《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要求,在完成各项监测任务中,强化质量管理,以加大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基础,以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综合质量水平为重点,紧紧围绕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在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与技术监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质量保证与控制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的关键。目前宁夏各级环境监测站全部设立了由站长直接负责的专职质控机构,并配备了监测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职质控人员。各站承担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均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各类监测数据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加大了全区各级环境监测站之间的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对比工作。依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环境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检查工作安排》的要求,对辖区内承担国控断面监测任务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及新组建的中卫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了黄河宁夏段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跟踪检查,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各站间的对比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宁夏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化操作水平,促进了监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证宁夏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更好地为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依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发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将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密码样发放、测试上报制度》、《分析测试定期考核制度》、《应急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在线监测系统设备比对实验规程》、《原始记录和数据管理工作制度》等有效的规章制度,还落实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监测工作程序的质量保证措施》等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工作又向正规化、制度化迈进了一步。

二、人员培训

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质量意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要求,作为承办单位在本地举办了三期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培训班;为配合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顺利开展,有针对性的举办了近30人的土壤样品分析技术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本站及各下级监测站人员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监测技术培训班暨《气相色谱/质谱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技术培训班》、《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质量核查工作培训班》、《全国环境应急岗位培训师资培训班》、《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汇审会议》、《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和离子色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培训班》、《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项目第一期业务培训》、《红外测油仪、BOD速测仪、多参数水质测定仪等水质分析培训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写技术培训班》、《地表水测流技术与方法培训班》、《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培训班》、《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录入技术培训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培训班》、《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上岗技术培训班》、《全国生态评价、土壤调查工作质量检查》、《土壤样品实验室分析技术培训》、《2008年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环境监测信息空间表征技术培训班》、《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传输软件使用技术培训班》、《全国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管理和传输数据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班》、《噪声监测培训》、《原子荧光仪器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技能提高培训》、《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管理及技术培训》、《GCMSDOperationtraining培》等各类技术培训学习,累计培训人员达256人次,相当宁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全部轮训一遍。

通过承担国家培训任务,以及本区内部举办的业务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也带动了下级监测站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质量控制情况

综合质量管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2008年宁夏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总站的有关要求,加强持证上岗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技术比武及实验室间比对等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各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质量,必须抓好内部质量控制。借助宁夏环保系统开展“管理水平提高年”活动,宁夏各级监测站都在抓好质量保证方面下了功夫。

(一)制定了全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建立以中心站、各市级监测站承担站内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组成全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网,不定期对全区监测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组织监测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规范环境质量监测全过程,操作技能和标样考核率达到20%以上,考试合格率要求98%以上。重点加强岗位流动人员和新进人员的技术培训。规定了每项监测任务都要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员要定期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等;

(二)在监测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从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采样方法以及样品的运输、储藏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为做好重大监测环境监测中心站。规定了每项监测任务都要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员要定期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等;工作的质控管理,年内派出质控人员现场参加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较大的各电厂、铁合金、电石企业等现场监测及污染源普查监测的质量跟踪控制,从监测的源头确保监测的质量;完成黄河上游甘肃段油污染应急监督监测工作,保证黄河水质在我境内无事故发生。

(三)抓好内部质量管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编写多种分析仪器的校验规程,并按规程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定期校验。2008年对所有监测仪器按照仪器的性能,制定了仪器设备的强检、自检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年内共送检仪器设备16件;在站长主持下,每半年对站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内部全面审核。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内部质量管理水平。

四、质控考核、能力验证

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意识有了全面的提高为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国家先后开展了土壤中有机物分析比对、国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考核、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质控考核。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及辖区各级监测站参加了土壤中有机物分析多环芳烃类、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酞酸酯项目的比对活动,考核严格按照比对活动的通知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完成了中卫新墩子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上报国家总站;重点城市银川、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空气自动站现场密码样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宁夏各级监测站在质量意识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五、监测质量监督检查

根据《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的要求,我区各辖区内开展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按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要求持证上岗,所有监测人员都经过培训并持证;年内两次对实验室分析人员进行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密码样、加标回收、检出限等;根据国家总站要求于对辖区中卫新墩子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将多种质控手段贯穿于监测工作全过程中,监测质控标准样品、密码平行样品、自控平行样品测试结果经质控审核全部合格。从而达到了国家对于监测技术规定的要求,有效地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六、存在问题

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学历高等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

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县(区)的监测站普遍存在常规监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致使一些日常监测质量难以保证。

七、建议

继续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素质。进一步扩大监测领域,做好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及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培训。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工作考核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上报的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不断实践和探索,使宁夏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材实验室;建设;优化;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成为高校的培养模式。面对新世纪人才所面临的新挑战,高校建材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高校建材实验室的创新与实验教学创新的有机结合,成为建材实验室管理所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优化管理。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长远规划,叉需要短期内突出重点实施建设。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建筑材料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学好后继的专业课程,如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等打下坚实的材料知识基础,而且,在学生今后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它还提供了关于材料的合理选用、质量检测方法及质量问题处理的办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根据学校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班级多、人数多、课程多的新特点。学期开始应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建材课程,尽量使所开课程班级数大致持平。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较多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尽量平均使用仪器设备,避免仪器设备短期内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

1.2 加强任课教师培训

由于青年教师比较多,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掌握程度将决定教学效果。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要。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 “送出去”培训,另一种是 “传帮带”。 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第一种方法要有计划进行,目前主要用第二种方法。学校有很多老教师长期教授建材课,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组织老教师重点培训初次上建材课的教师。教研场所放在实验室.边讲授和边示范,青年教师动手实践,边实践.边讨论。加快青年教师对仪器性能了解,熟悉、掌握、控制仪器。

1.3 强化实验队伍建设

领导重视是搞好实验室的关键,也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较少,校内待遇低,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和高新科研成果,更难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所以应强化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合理设岗定编,落实岗位职责,在政策、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实验人员有所倾斜,稳定实验人员队伍,积极鼓励其在职进修,参观学习等。实验室技术人员也要树立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1.4 加快仪器设备更新换代

仪器设备性能的先进与否对于建材实验课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仪器先进,学生能精确进行实验.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用较短的 “磨合期”适应新仪器。目前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一般都有按键式操作、电脑数据打印等功能,操作方便,实验精度高,效果好。推进建材实验室建设,就要加快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使教师更好、更精确地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方便、更迅速地掌握实验。

1.5 以学科为对象的实验室建设

若是单一学科组成的学院且拥有几个相关专业、研究所,则可考虑成立独立的院属专业实验中心;若是单一学科组成系级教学单位,则应为系属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应为系主要领导。这样有利于学科、专业及科研实现“三位一体”,即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间、专业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之间、专业建设与科研之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协调进行。高水平的实验多数来自科研,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必须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融为一体,并根据需要相互间适度承担相关工作,有利于实验人员了解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自家人 ”的身份更好的把实验室工作与学科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 。

2、优化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适应高校的发展要求,实验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制度、环境、人员、设备、资料等几个方面。

2.1制度管理

实验室必须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管理目标以及配套的各项规定,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促进实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其《实验室管理制度》必须在各项工作中自始至终严格贯彻、全面落实,并且要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依据学校发展和教学要求,不断修改、完善和补充,使之更加科学规范,确保实验工作质量。

2.2 环境管理

对实验室环境管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考察实验室是否具备正常开展实验检测工作的基本环境,二是考核实验室对特殊区域的控制情况。如对有噪声、振动、辐射的区域是否进行了有效隔离;对有限制进入的区域是否贴有醒目标识;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试验场所是否具备相应的监控手段,有无控制记录以证实检测过程的环境条件满足标准的要求。

2.3 人员管理

开展实验课前,应确保实验室人员的技术能力与水平,对方法、原理、关键步骤理解越深,试验结果越准确,为此应从专业常识、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还要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等情况的变化对其进行适时的培训。应对人员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审与确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人员技术水平的评审,可通过查阅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培训效果的考核及确认记录,人员的技术档案等。

2.4 仪器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实验和检测工作的硬件条件,它体现了实验室的技术装备能力。对仪器设备的考核,一方面在现场评审检测时,留意现场仪器设备配备情况,以及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可查阅仪器设备的档案资料,核实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对国家有校准规程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应提供合法机构的检定证书;对国家无校准规程的仪器设备,应制定本单位管理办法,以保证其测量的规范性。

2.5 资料以及档案管理

实验室内各项设备都应建有各自的档案。档案内除记载有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使用及检修、校验等技术资料外,其他如图纸、说明书、检定证书等有关资料悉数收入。另外对所有的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委托实验等必须按照专业分类建立台账,统一编号,相互衔接,一切原始资料不允许随意涂改,资料不得随意抽撤,以保证将来有据可查。

3、结语

鉴于建材实验室在建材教学中的重要性,必须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逐渐优化适合本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只有这样,建材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材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凯. 如何提高建材实验室的教学质量[J]. 企业导报,2010(1)

篇5

1 如何识别环境因素及分析环境工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科学、系统及全面的观测,使得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困难,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软指标比较多,而硬指标却比较少,使得在目标与指标的落实执行时,各个方面,包括机构、资金、职责、方法、监督检测手段及必需的程序文件等主观条件不能很好地与实施细则进行协调配合,落实配套,达成基本一致。

1.2 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缺少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且它也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深入去了解,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全国各大院校中,境工程专业化的培养还极少,所以环境专业化方面的人才更是鳞次栉比。并且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没有很好的岗位培训的机会提供给环境工程方面的在职人员。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都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所妨碍。

1.3 没有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4 对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以及站网和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低。人们没有形成这方面的相关意识,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但同时,政府与社会并不高的监督力度,也成为了我们这一问题的刽子手。很多制度只是虚有其表,例如一票否决制度;环境保护工作一般化管理多,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不够;本文由收集整理这些制度通常或是与我们的制度背道而驰,或是远远地脱离了我们生活的预定轨道,在实际的实施中,操作性也极差。

2 强化环境工程管理控制的措施

2.1 提高广泛的意识,充分调动资金储备。在现在这个与环境相关的工作还没有被我国人民深入地了解与认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引导和促进改变观念,由小及大,以保证环境工程工作更好地、更高效地落实。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们始终贯彻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分析问题,于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制定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体制,让环境工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高层次的生活标准,以此得到相关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2.2 要注意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将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作为模板和依据,为实现环境的综合治理寻求到方法和途径。

2.3 建立并完善环境工作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通过如制定环境工程工作管理规定、试验工作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试验网站)管理规定等。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处的环境资源,使条例法规人文化、明确化和具体化,并且可操作性强。同时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工作人员指定的具体计划,结合合理的策划,高效地精确地完成工作。当项目被有关部门批准后,一定要按照计划实施,且应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考核和评审。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任务完成的情况,任务执行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以及任务目前的状况对今后工作的影响等都要记录并输入有关的决策文件中,供环境管理部门和人员做为决策用的重要依据。

2.4 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相结合。作为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着实被赋予了名副其实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2.5 从国情出发,加强学生队伍的团队建设,大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加强各专业、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储备专业技术力量,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培训,提高人员环境保护认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就是这个问题的主人,鼓励职工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我们可以通过奖惩条例更加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2.6 尽一切努力去大力宣传一切信息,例如开设专门的网站宣传试验站网和实验室的工作、能力,在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的同时,扩大环境工程工作的影响力,推广先进成熟的经验和成果。

3 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要达到管理的真正目的,就要求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组织机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职能,假使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环境,那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工作环境。

3.2 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参照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为环境的整体治理找到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3.3 在对现行的环保制度进行评估的同时,扩充环保体系的内容,将合理的要求及制度都充分地收入其中,征求民意,筛选意见。对于尚未完善以及不符合标准的制度予以完善和修改,并废除阻碍环保工作开展的制度。尽一切力量将管理体系和现行的环境管理制相结合。

3.4 实施资源的优化配制,将管理体系和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结合,有效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管理高耗能及重污染的项目,将企业清洁生产的计划与对策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严格地督促与监督。

3.5 管理体系要和国家及地方环保的工作重点相结合,确保环境的治理能按计划进行。

3.6 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控制要和政府的行政管理相结合,现在很多部门、行业、各级组织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没达到要求和标准,因此很多法律、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还需要借助行政的手段来落实完成。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成立了环境监测站,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1]。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了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和底质、生物、噪声与振动等五大类数以百计的监测分析项目[2],各环境监测站均具有较为齐全的分析实验室。由于实验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发生,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等环境污染。这种污染的存在,危害了实验室分析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污染了水、气、声、土等环境,缩短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种类和特点,提出了防治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的措施和对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减少环境监测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1.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种类及特点

1.1废液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对各类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液,除了大气自动监测和噪声监测等少数监测项目外,几乎所有的常规监测项目都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废水包括做标准曲线及分析样品后的残液、失效的贮备液和洗涤液等。通常,这些成分复杂、危害巨大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一般情况下随产随扔,直接排入下水道,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这些废液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包含带腐蚀性的酸碱、重金属离子和剧毒物质等。强酸强碱废水使水体和土壤的pH值发生变化,影响人类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并影响农业和渔业生产。含汞、铅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排放到水和土壤中,通过食物链,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神经性的损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剧毒物质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妨碍细胞正常呼吸,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有机废液有含苯、酚、醇类和多环芳烃、芳香烃类的废液等,这些废液容易挥发,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对生物造成急慢性毒性,并且危害身体健康,对人类和动物有致癌变、致畸形、致基因突变和致内分泌失调的危害。

1.2废气

在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化学反应会产生一些废气如HCl、H2S、C02等气体;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如有机易挥发溶剂二氯甲烷、丙酮、乙醇等。每次实验中由于产生的气体量较小,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但是通风橱大多不经过吸收处理,就将废气直接排到空气中,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造成较大的社会公害。

如果将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废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废气中的C02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SO2、NOX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含氟含氯气体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毒有害气体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长期低浓度或短期高浓度接触可造成人体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

1.3废渣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废渣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残留或失效的固体试剂、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滤纸等)、分析产物和分析后不要的废物垃圾。这些废渣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若处理不慎,极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如随意丢弃在垃圾堆中,其中的有害组分会经过径流的侵蚀,渗入到土壤,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产生的铬渣中含有的六价铬具有较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六价铬易溶于水,所以容易经过土壤进入农作物而危害人类健康。铬在人体内又有蓄积作用,会对人体、农作物机体造成损伤。

1.4噪声

噪音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3]。噪声是指那些人们不需要的、令人厌恶的或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有防碍的声音。随着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大多数仪器需要压缩气体、高真空等要求,这些仪器设备在运行时产生噪声。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承担的试验任务繁重,不可避免的产生高强度的噪声。实验室人员长期生活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耳鸣、耳聋。

2.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防治措施

2.1提高认识,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在新建实验室建设和评估工作中,应考虑实验室的功能分区,对原有实验室重新改造,评估合格后再使用。实验室的分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实验室承担项目的特点,合理布局。如使用挥发性试剂较多的实验室,应分配在较高楼层上,使排出室外的气体扩散范围广,对于底层实验室影响降到最低。

监测站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站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办法,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实验人员提高保护的意识,根据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污染的特点,想法设法寻找具体防治措施,以期减少实验室污染。

2.2选择有效的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2.2.1从源头减少实验室污染物

将实验室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是实验室污染防治的根本所在。因此,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从各个环节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

首先,环境监测采样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在满足分析的要求下,适当降低采样量。在购买化学试剂时,按照实验室的需要有计划进行购买,避免化学试剂过期失效而造成的实验室的污染。其次,在进行样品的分析时,选择实验室污染小的分析方法。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如气相色谱仪和离子色谱仪等,不仅可以使监测工作更加迅速、准确,而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种化学试剂的用量,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

2.2.2合理有效处置实验室污染物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污染物数量不大,但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其成分和危害不同,根据实验室污染物的性质和状态不同[4],应遵循“分类收集”的原则进行合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2]。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应将污染物采取分类并及时回收,将不同的废液分类装入不同的回收瓶中,并交由具体负责人员妥善集中保管,后交专业的单位合理处置。在实验中,在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的同时,考虑节约成本,循环利用,做到以废治废,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长,来解决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对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实验室废弃物,应统一收集后,交有资质的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统一处理。

3.结语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环境污染物繁多,只有采取有效的污染物防治对策,才能够使得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环境得到改善。当地环境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理念,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要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中,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人员要提高环保意识,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并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宏伟.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及预防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169,175.

[2]袁金霞.浅谈县级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污染防治技术,2014,27(2):91-93.

篇7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46-02

1 引 言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环境监测质管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从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加大质控工作力度等方面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机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作为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

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菲根堡姆博士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后,在日本得到创造性的推行和应用,结合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将质量管理贯穿于设计、制造、辅助生产、用户服务的全过程中,以达到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满足用户要求的目的,成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初期,质量管理的方式仅限于对样品的最终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实验室内分析过程采取一定的质量控制手段,但对现场采样工作的质量和其它环节却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2.2 环境监测初期的质量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环境监测系统先后开展了创优质实验室和计量认证工作,从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环境制度等多个方面对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突破以往质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对环境监测行业的自身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使监测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

2.3 引入全面质理管理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颁布,其中13款56项要素几乎覆盖了对实验室机构内部工作的所有质量要求,开始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念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

2007年9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首次正式提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重申了环境监测站要按建设标准规定达到相应的监测能力,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做出规定,要求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保证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前处理、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汇总、综合分析等全过程的质量。

2.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质管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即片面重视实验室样品分析和数据的填报汇总,但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样品前处理、信息传输等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既是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3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在环境监测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中,环境监测质量一直是一根备受关注的生命线。由于环境监测内部管理的规章和工作程序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在质量环节中仍有许多重要环节,如现场采样、数据综合分析、试剂和消耗材料及仪器设备的采购、后勤保障工作等处在失控或不良控制状态,致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需从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加大质控工作力度等几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1 树立全员参与理念

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涉及到监测机构的每个工作岗位,从采购到管理,从合同评审到现场采样,从实验室分析到数据综合评价。由于以往质量管理的局限性,往往只有实验室人员和质管人员的质量意识较强,其他岗位人员的意识则相对淡薄,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很难实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要想做到“全员参与”,除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以外,关键是制定具体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运行程序,使每位员工清楚所在岗位的工作质量要求,做到“自我”实时质量控制。

3.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因此,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要按技术文件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结合工作实际和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质量体系文件及时进行修订,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3 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

3.3.1 优化布点质量保证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3.3.2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

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保证监测信息能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3.3.3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现场测试和样品的分析测试,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法;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标准时,应进行等效性或适用性检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等方式。

3.3.4 数据处理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剔除等应按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应规范完整。

3.3.5 综合评价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评价及综合报告,应依照监测对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3.4 加大质控工作力度

为保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制定质控实施计划,采取平行样、空白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对监测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同时通过组织参加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质控活动,主动发现、解决监测分析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促进监测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现行有效。

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新方法的开发、服务供应商的资质评定等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强化日常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需要。

4 结 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建琳.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1).

篇8

【关键词】 检验技术;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毒素时, 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感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1]。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现状, 为此,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探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现状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教育的现状是由于医学检验系列规划教材中存在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 但对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及较少, 多只言片语, 直接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时暴露出对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缺乏, 体现在临床实习中存在不懂自我防护、不按检验科操作规程和制度办事, 例如:不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 发生标本洒漏、皮肤破损、锐器损伤、标本污染等意外事故, 穿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标准预防”概念正确的只有10.6%[2]。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工作性质特殊, 日常工作中要直接、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随着HBV、HCV、HIV、肺结核等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危害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也日益增加[3]。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

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已将增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务院和卫生部分别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卫生部制定了《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卫生部令第50号), 湖南省卫生厅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年8号), 这些都充分说明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 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申子瑜教授曾经撰文指出:目前, 实验室安全防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软件建设, 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 是能否搞好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并付诸实施[4]。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及现状,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认知,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是医学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加强了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调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等。通过学习我们必须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安全教育 带教老师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检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的废物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及免疫学阳性标本的保存以及使用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生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 首先老师要讲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规章制度及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并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试验项目时, 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况, 对此老师一定要告诫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2)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巡视, 认真指导、监督, 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 规范操作。

(三)对实习前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安全防护知识的考试、考核 2002年12月, 经卫生部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开创了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篇章。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我国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32号)等[5]。

本校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以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系统学习, 在此基础上进行医院感染的慨念、六步洗手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哪些操作应穿防护衣、临床实验室的废物正确处理、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检验科安全防护级别、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预防的慨念、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生物安全图标的识别、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等生物安全知识考试,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单位的随访, 对本校医学检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很满意。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在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 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增强其自我安全意识, 将促进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减少实验工作中生物危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 贺志安,张晨光,赵庆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4.

[3] 邓云清,罗碧茹,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70-672.

篇9

关键词:地表水;自动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4803

1引言

水质自动监测因为能够实时、连续、准确的监测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很多省(市、区)将其应用于水质监测预警工作中[1]。尤其是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安全的需求激增,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和监测指标不断拓展,自动监测数据广泛应用于环保目标考核、生态补偿[2,3]、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等其他领域,运行管理模式也逐渐多样化。

在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发展初期,一般采取属地环境监测站自行运维管理模式[4]。但随着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量快速增长,水站数据剧增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完全依靠环保部门直属环境监测机构运行显得力不从心。有鉴于此,很多地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社会专业运营公司开展对水站的运维,即第三方运营模式。如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先后采用[5],2013年湖南省也公开招标确定20个省建水站正式实行第三方运营[6]。

2014年12月,财政部、民政部和工商总局联合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明确将监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由此可见,推广水站第三方运营模式是大势所趋。为确保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因运维模式的改变而下降,开展相应的质量保障与控制方法研究至关重要。结合湖南省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第三方运营实践,本文就强化对第三方运营公司的质量管理进行探讨。

2运营准入管理制度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采水、仪器分析、数据采集传输、数据统计和监测报告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环保、化学、软件、通讯、机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验室分析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承担水站运营的第三方公司必须设立准入门槛,只有达到一定规模,软、硬件设施齐备的公司才能获得水站运维资格。条件要考虑运营业绩、仪器及零配件供应、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服务网点和实验室能力等因素,并每年审查其运营能力,同时建立对运维人员的上岗考核制度。技术力量、备品备件和响应速度是第三方运维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在购买服务或制订准入条件时重点约束。

3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对水站的质量管理尚未纳入各站的常规质量管理体系。但随着环境管理需求持续增加,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不断进步,水质自动监测结果受到更多关注,对水质自动监测的质量管理要加强,从而使自动监测数据更加科学、准确,并逐步在法律上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

湖南省环保厅为规范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制定了《湖南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水站实施“全过程管理、两级质控,三级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7],见图1。

(1)水站的选址非常关键。与大气自动监测相比,水站地处偏远、断电、水淹、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水站运行环境难以保障,是影响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上报率的主要原因。要充分考虑水站选址的合理性,把能够保障长期稳定运行摆在首位。此外,土建工程、系统验收、运行管理、质控考核等都要制定标准,使水站建设运行有章可循,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规范化管理。

(2)规范对第三方运营公司日常质量管理的要求。水站由第三方公司运行维护,本质上是一种购买监测服务行为,要保证购买到的服务质量,要求第三方运营公司对水站实施“日监控、周检查、月比对”,同时,完善水站自动监测数据内部三级审核制度,也就是每一套自动监测数据都要由现场运维人员、运营经理、主管审核确认后方可上报。

(3)在要求第三方运营公司严格开展内部质控的同时,充分调动省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技术力量,开展对水站的省市两级外部质控管理。水站所在地的市级环境监测站要对第三方运营公司上报的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抽查审核,每月开展水站运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仪器设备运行状况、站房环境条件和固定资产管理等情况的现场质控核查,并编制核查报告。省级环境监测站对第三方运营公司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二级抽查,每季度随机对全省水站开展运行质量核查,形式包括现场检查、标准样品考核、远程数据调取等,并要求编制全省季度质量核查专报。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4拓展质控手段

目前,针对地表水站使用的主要质量控制手段包括标样考核、实际水样比对,以及仪器维护有效性检查等。标样核查用已知浓度的样品测试自动监测仪器的准确性,要求相对误差在10%以内。这种核查方法最常用,测试合格率接近90%(表1),表明在基体干扰少的情况下,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尚可,实际水样比对则综合考察了复杂介质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相对误差放宽到20%即为合格。由此可见,如何完善前处理单元,提高地表水质自动监测设备的抗基体干扰能力仍有较大技术进步空间。但由于实际地表水介质复杂,部分污染物(如重金属)浓度又很低,不同实验室人工分析结果尚且相差较大,自动监测结果合格率就更低,一般不到50%(表2)。仪器维护有效性检查是一种物理查验,以查看记录和现场情况的方式进行,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佐证。根据这些年的实践,其他质控手段也应灵活运用。

4.1加标回收

加标回收是实验室常用的反映分析方法可行性及准确度的质控措施。该方法在加入标准物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样基体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既可以弥补单纯质控样考核不能反映水体背景影响的缺陷,又能够解决实际水样比对实验待测物质浓度过低等问题[9]。

4.2远程监控

水站远程监控系统是指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软件技术,获取仪器过程参数、环境参数、视频等信息,实现对仪器设备状态、运行环境以及运营情况的随时掌握和诊断。通过建立并调阅水站远程监控系统,对水站仪器设备的真实状态、站房维护情况,以及运营人员的维护项目和频次等进行有效监督,是现场质控手段的重要补充。

4.3飞行检查

目前,管理部门对水站第三方运营公司的质控要求及检查频次基本都是固定的,并且每次质控检查由于需要对方配合都会提前通知第三方运营公司。这样一来,第三方运营公司就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重新调试校准仪器,从而顺利通过检查。没有达到质控检查不定期掌握水站日常真实运行情况及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的目的。为此,应对第三方运营公司的现场质控检查增加飞行检查方式,即不预先通知现场核查时间和抽查项目而实施突击检查,并要求第三方运营公司不能在检查过程中重新调试校准仪器设备。

5研究科学的运营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运营质量评估体系,分两个层次开展质量评估,一是针对第三方的运营效果评估体系,二是建立省市两级质控工作评估体系,详见图2。

建立第三方运营效果评估体系,制定详细的运营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和细则,定期评估第三方公司运营效果,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与运营经费挂钩,这是督促第三方运营公司认真履职的根本措施。第三方运营评估的范围应包含水站站房维护、仪器设备、数据报告、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应用省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质控结果,使扣分或扣款事项有据可依。还可设立奖励机制,对评估结果较好的站点给与资金或是荣誉奖励,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建立省市两级质控工作评估体系,针对省市级环境监测站对地表水站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从现场质控检查、周报审核、报告编制、协助管理情况等方面量化考核指标及细则,制定详细的评估考核办法,从而实现对省市两级质控工作开展情况及水平的有效评价及督促。同时设立奖励机制,促进质控工作的提升。

6规范数据管理与公众

地表水站的监测优势在于及时当前水质状况,但由于影响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太多,很多地方不敢实时监测数据。为此,要强化第三方运营公司对水站数据质量的责任意识,省市两级环境监测站加大随机抽查力度。此外,规范对异常数据尤其是超标数据的处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数据修约或删除,并保留原始修改记录备查。

水站自动监测数据向公众实时是环境信息公开的必然要求,也是督促第三方运营公司提高运行质量,杜绝数据弄虚造假的的管理手段。因此,环保部门应主动向社会公布水站监测数据,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既保证了群众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知情权,又促进了水站的规范化管理。

7强化人员保障

参与质控的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管理要求、质控方法等内容,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此外,现场工作需要翻山越岭,要有奉献精神。完成地表水质自动监测任务,要保证人才数量和质量,并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手册,定期开展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培训和技术交流[10]。

参考文献:

[1]刘京,周密,陈鑫,等.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6(1):10~13.

[2]谭映宇,刘瑜,马恒,等.浙江省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效益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5):156~159.

[3]杜英,王安,李建伟.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24~28.

[4]赵利娜.上海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J].给水排水,2014(40):408~410.

[5]孙洁梅,王丽媛,梅卓华,等.第三方运营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新需求[J].污染防治技术,2014,27(5):76~77.

[6]黄钟霆,周湘婷,张艳,等.湖南省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工作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4):122~126.

[7]郁建桥,钟声,王晨波.“两级质控、第三方运营”水质自动站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64~67.

[8]张奇磊.影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几个因素[J].干旱环境监测,2007,21(3):184~186.

篇10

【关键词】电能表检验;问题;解决方法分析

前言

电能表在电力系统的发电、供电、用电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广泛,是一种用来测量累积的电能值的度量器,为了保证计电、收电费和经济核算的合理性。对正在工作中的电能表特别是那种供于大电力用户的电能表因为其重要性与特殊性,一定要进行定期的校验和监督。电能表因为极易受到不当的人为操作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要对其经常性的进行检验。以此能够保证准确的测量电能的数值,杜绝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我们在校验电子式能表中可能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电能测量基本误差不能确定,启动试验的时间计算不够准确、日计时误差、时段投切误差。从引起这些误差因素的角度入手,提出几点现场校验的方法。

1 电子式电能表检验常见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1.1 不能确定电能测量基本误差

电能式电能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项最主要的问题是电能测量时存在的基本误差。现今我国电能表的基本误差的确定主要采用高频率的脉冲预置法。由于电能表使用时电压和电流的程量肯定会影响电能表内部的一些部件,进而使标准表的常数随着程量变化而改变的非固定量。但是,计算电能表测量基本误差在实际过程中也有一个电流比。例如当被检电能表示数为1.5A时装置会自动切换到相邻档位5A,而标准表常数是5A,在此情况下,即使互感器没有接入,我们仍需必要的考虑电流的比值。

1.2 启动试验的时间计算不够准确

电子式电能表的启动电流一般为0.001IB。当今电能表启动试验的时间并未得到明确。因此,如果测试和计算时间 tq=60×1000/C×PQ在我们计算电能表的启动试验时间时存在误差,启动试验时间的计算和范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去判断电能表是否符合要求。所以,建议的规程应该明确启动的时间,这样才能准确判定电能表的误差并检测电能表的质量。

1.3 日计时误差的确定

电子式电能表的温度开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从而使电能表产生误差。不同的生产厂家对于此场产生的电能表对于其温度采取不同的补偿方式,所以,电子式电能表不同的实际情况应由工作人员对其内部温度进行不同的补偿方式。除此之外,电能表运行中会产生很多误差,为了减少这些误差,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例如测定一个确定的电能表的准确度时,不仅温控振荡器频率要测量,而且还要测量电能表处于不同温度和通断电情况下的计时误差,从而更全面的对电能表计时时所出现的误差进行掌握。

1.4 对时段投切误差的确定

在任意一个时间段内,起止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前都存在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叫做时段投切误差。当前电能表使用中所出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时段投切误差。电子式电能表在相关规定中明文说明时段投切误差包括日计时误差和时间预置误差这两方面一共所耗时间不可以大于五分钟。但是根据电子式电能表目前所具有的功能来说,其记录时间一般在一分钟之内,由此可见,误差极其明显,所以电子式电能表时段投切误差一般不应该超过60S,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电能表的时段投切质量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

2 制度管理的强化

为了降低电能表运行过程中的误差,除了不间断的检修电能表之外,还应该建立制度对电能表的运行进行监督。

(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修订《智能电能表质量管理办法》中的关于质量的文件,使监督工作的全部步骤都被涵盖于此文件当中;检定之恩能够表作业的指导书需要我们认真的审定并在日常的使用中严格的执行。

(2)对环境管理进行规范,调整实验室设备的布局,规范对设备操作和通道维修的检定,使安全高效的检定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设备的使用程序进行规范,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室的温湿度进行记录,使检定环境满足管理条例的要求。

(3)对检定设备的管理进行加强,对设备履行书的格式进行规范的电子化管理,对检定设备的状态增强控制,使设备能够良好运行,准确的测定数值。

(4)不断总结并复查检测结果。在电能表测定误差的时候,反复的检查如果发现误差相差较大,应该以其在实验室进行的调试记录和上次的检测结果,并且依据实验的环境温度和功率的变化,综合起来找出电能表变化的因素。在平时应该找出历次的抽捡情况,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提高相关质量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

(5)对检定人员的技能进行强化。制定出适合检定人员的培养计划,明确并提高电能表鉴定人员的录取要求,坚持对检定人员进行不断的技能培训来增强他们的检定技能,增大对制度的执行力度。采用必要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去为员工建立正确、安全的工作理念。检定人员不能因没有按照规程进行正确的操作而使检定的数据丢失。在对电子式电能表的内置电池进行更换的时候,应该保持工作电源的持续接通;对电子表的时间进行校对,我们应及时在电子表中的程序变更的时候做好复查工作。

(6)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传统的电能表使教研人员对结果进行手工的记录,然后才把结果初进电脑里。这样做的结果是校表人员很容易的弄错、丢失数据。随着信息采集、记录的快速发展,无线传输被应用于电能表里去实现其校表工作的自动智能化。简单的操作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维护了信息数据,减少了误差错误的发生。

3 结语

准确的电能计算能够使一个企业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正确分析受到电能计算误差的极大影响。所以,除了知道电子式电能表的工作特性及误差产生的因素和解决方案,有效的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现场校验和建立一套正确的制度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薛金秀.电能表校验时的调整方法[J].农村电工,2012(11).

[2]赵青梅,廉晓霞.电能表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J]]工业计量,2003.

[3]李洋,徐卉.浅析电能表现场校验工作的重点[J]]民营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