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财务监督体系

篇1

安全和完整,是财务监督的首要任务。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促进公共组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保证公共组织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国家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及非正常损失,维护国家利益

。全文通过探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新拟定构建会计监督体系,希望对于

引起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财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委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87-02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致使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势在必行。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

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种监督。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体系,以促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推动国企改革发展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动态

监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一系列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体系,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促进

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一、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监督体系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监督体系有内部监督体系和外部监督体系。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是为保

证企业的有效运转而由企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依据各自职责对有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监察、督导工作。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是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保证国家经济

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国有资本的权益对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研究多集中在治理结构层次,多是从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或两

者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视角多集中在监事会,服务对象多集中于股东或代表出资人利益的国

资委,鲜有从企业视角、从整体视角研究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设计、整合。从系统视角,对国

有企业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法律等监督部门与力量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充分发挥

国有企业的监督优势,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无论是会计监督还是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党委监督,其最终服务的目标都

是企业经理人,既然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党政人员的目标一致,何来监督

之实。监事会是监督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行,但是现实中一些企业监事会反而受董事会制约,

从监事会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监事会的职能机制弱化,也极少有监事会发现并纠正公司董事

或经理违法、违章行为的新闻报道在现实中,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不能对企业的

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至于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大事化了、小事

化无的现象,其也就丧失了监督所附带的威慑、警示作用,一旦内部监督不到位、不规范,

就直接导致贪玩、挪用、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公司制,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存在诸多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监督机制过于单一,缺乏多种监督和多重监督,造成所有者权力缺位

和经营者权力越位,混淆了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界限,从而使得监督机制失灵,所有

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严重偏离。监督部门职责不明确,只有监督的权利,没有监督的责任;有

些方面职能交叉,重复检查、增加企业负担。具体表现为:所有者缺位或不到位导致的"内部

人控制问题"、企业领导体制不规范以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改制的国有企业治理

结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行为短视和不规范,不仅如此,企业经营者还出于各种目的操纵会计工

作,屏蔽财务会计真实信息,使得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的建议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加强会计管理,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必要条件,按照健全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要求,对广大

财务人员及参与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经常的业务培训,使其更新知识,熟练掌握会

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达到应知应会的水平,提高会计培训工作的

质量,确保会计对外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要进行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

们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抓苗头,及时预防,保持会计队伍的纯洁。加

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夯实会计的基础工作,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能够更加全面地保证会计基

础工作,内部控制目标不仅涵盖企业的会计系统控制,而且还需要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益性和

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内部控制手段的多样性能够更加有利于会计的监督工作,传统的会计监

督手段主要是以差错防弊为主,即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下,防止、发现、纠正会计

系统的差错与舞弊;而内部控制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

运行稳定性设置的,其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以保证会计的监督针对性更强。在国有控股的

有限责任公司中所设立的内部监督组织。

2.加强企业内审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预防的一种常用内控措施,同时也是企业监督管理的重要屏

障,反观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被撤并,人员被精减,处境比较尴尬,出现这种

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 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监督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相当好,近年来在上市公司综合评比中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的逐步成熟,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加强内部监督,我公司着重在财务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ERP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我公司业务迅速增长,会计信息量大增,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我们聘请了专业机构为公司量身定做了一套ERP信息管理系统。这系统功能强大,具多项功能和优势。具体如下:

(一)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共享和集成

使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和共享,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关键业务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提供完整的业务流管理

从需求计划、采购计划,到下达采购订单;从货物到达、待检,到质检合格入库;从生产计划、材料领用、车间管理、质量控制,到完工入库;从销售计划、销售订单、提货、结算,到客户跟踪等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业务管理方案。

(三)提供多视角物料管理

可以从仓库、货位、批次、单件、状态、辅助项、包装等多个角度对物料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物料价值;从采购入库、车间生产、产成品入库到产品销售,进行记录和反映,使得物料流转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迅速查明,并确定责任人。

(四)提供安全库存管理和仓储货物质量管理

提供失效期管理、ABC管理、货物预警管理及安全库存管理机制,从而对货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仓库货物的保管质量,降低仓储成本。

(五)严谨的生产过程控制

可对生产指令的下达、车间任务执行、工艺参数控制以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使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车间进度的详细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该系统的运行极大地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使得财务工作由会计核算层面上升至财务管理层面。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保障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树立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预算考核和报告制度;把责任考核与全面预算结合起来;组织参与对生产定额的修订,完善定额制度;按工作流程操作,落实考核指标,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力地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内部协调一致

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都涉及大量的市场信息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企业管理层都高度地重视和参与,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公司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

(二)健全预算管理控制系统

从预算编制、跟踪执行过程、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都应建立规范的流程在编制时综合考虑企业全面的资源与经济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执行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应经过制度规定的程序、由具有相应权力的个人或机构审批才能准许发生,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由此形成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考评、奖惩和激励的依据。

(三)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把企业管理的策略方法全部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统计信息及时和准确、内部核算体系的完善、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等。

(四)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必须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和分配有效资源,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流程。

三、实行资金计划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控制资金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我们公司资金流巨大,如何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计划管理体系。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我们对资金收支实行计划管理,掌握资金市场形势,合理筹措、调配资金。每月初根据各部门资金使用计划及预测的收入编制月资金使用计划表,作为调剂资金使用的依据;月中跟踪调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过程控制;月未再根据各种反馈信息进行月度分析,调整资金使用计划。通过资金计划管理,我们节约了公司的财务费用,降低了财务风险,也提升了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声誉。

四、建立公司财务稽核网络,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建立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能防错纠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公司的财务稽核网络是通过一系列的特定分工要求,使财会人员既分工负责,又相互牵制、制约。在企业内部,凡是一切货币、财物的收付,在手续上和会计处理中,必须使其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和个人,使一方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方工作或记录的监督和牵制。

通过牵制、稽核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也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财会人员中的违法企图,督促财会人员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建立财务稽核网络,是为了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立财务稽核网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篇3

当前的国有企业运行是以现代的企业经营制度与模式为基础,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将分离,从而为相关活动的进行提供资金支持。财务管理需要运用股权以及债务资本进行融资管理,同时对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防范措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全球化发展。

1.1财务监督理论研究企业的财务监督是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监督检查,包括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检查,从而发现财务工作中的纰漏,对财务信息的不实情况和偏差进行纠正,对在财务工作中的造假进行查处,依法处理舞弊违法行为,从而保障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从理论上讲,财务监督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益冲突;

(2)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财务监督源自于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信息并不对称,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度加深和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财务监督主要为了解决两方的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1.1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以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为主。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利益,这样造成了财务信息的失实。建立企业的财务监督,能够促进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财务管理经验,内部也没有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机制,甚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两本账本”,造成了监管工作和税收工作的损失。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因此建立外部财务监督机制,既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手段,也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秩序合理运行的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保护。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主体数量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由于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所以必须采用财务监督的手段掌握到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发展现状,从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来说,财务监督不可或缺。

1.1.2财务监管的现实意义财务监督包含对财务有效的工作本身进行直接监督和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财务监督部门通过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在监督的过程中,有向监督部门如实提供财务资料的义务。而监督部门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对,按照规定对造成财务信息不实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1.2财务监管的现实基础

(1)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企业的合理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会因为企业或是私人的原因,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为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财务监管工作需要对国有企业以及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监管,防止财务管理过程发生偏差。

(2)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部门、人事结构都会发生转变。怎样在转变的过程中保障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是财务监督存在的意义。通过财务监督的执行,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不因企业的结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国家对企业财务监督颁发的政策法令,需要监督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学习进行评估,从而保障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2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解析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来。财务监督可完善民营经济的财务核算工作,进而保证国有企业现代化转变,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我国的财务监督现状还远远不容乐观,关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是由于监督力量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而造成当今的监督现状。

2.1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和审计不足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具有财务工作管理的义务,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集权严重,导致了财务管理缺乏规范和科学的内部管理《。财务法》规定“,财务对本单位实行监督”。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关于财务的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等相关制度也没有合理地建立起来,在监督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内部审核制度相对传统,缺乏对财务监督再监督的审计制度的重视,受到国有企业家族式经营的影响,内部的审计制度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2.2企业外部监管不健全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制度并不完善,而监督工作的执行则显得不够公平。在实行的过程中,对企业资金进行审计监督的税务、审计和财务等部门中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执法随意性较大。同时对于企业的监管并不到位,影响了财务监督职能,不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执行。国有企业财务政府监管的工作并不完善,根据《财务法》第七条的规定,财政部门实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审计工作,而且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税务管理等相关问题展开监督审计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务人员的培训,税务部门主要对国有企业的税务信息展开稽查,政府审计部门主要针对的是国有企业。这导致了虽然在每个职能部门在监督中各司其职,但是监督信息相互独立,不能够对国有企业财务工作形成全面的监管。

2.3监督对象缺乏针对性财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行为,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监督。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经营者密切相关,因此还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过程中,针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缺失,导致财务工作的难度增大,使监督工作处于滞后的状态。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中,需要将管理层的监督纳入到监督体系中。

2.4财务监督制度有待完善针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行为主要是基于《财务法》的解释与相关规定,但是现阶段财务监督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针对企业的内部监管要求、监督对象的确立都缺乏明确而有效的规定。在企业法以及企业财务制度中已经就财务审计监督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却缺乏有效的解释。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审计行为的法规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对违反监督审计行为的企业规定不足,导致财务监督工作相对滞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的行为缺乏专职的政府机构,财务监督中的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信息不能共享,缺乏对财务信息的全面监督。

3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策略

完善企业财务监督的有效执行的前提是构建以内部监督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体,社会审计监督为保障的财务监督体系,明确财务监督的行为以及财务监督的主体。在财务监督体系中,监督的主体是企业的产权,政府监督包括立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工作。将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管相互结合对国有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管理,政府监督以公共管理为主,社会监管主要针对财务工作人员,行业自律则以市场和内部的监督为主,三者在监督过程中相互协作,保障财务监督行为的正常进行。

3.1加强政府的财务监督关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依然是以政府的审计、财务、税收等部门为主。政府监督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强:

(1)对财务师事务所的审批建设严格把关,通过对注册财务师的管理,使注册财务师了解到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注册财务师在监督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社会监管不力的注册财务师进行处罚;

(2)在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中,确保信息共享,从而针对财务监管进行全面性监管。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中建立专职的监督部门,使监督人员能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确保财务监督的执行,对监督工作中的行为作为纠偏以及处罚。

3.2加强企业社会监督对于企业的监管工作起重要作用的是注册财务师,因此注册财务师通过对财务人员和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社会监管,从而对国有企业起到社会监督的目的。在财务监督的过程中,注册财务师事务所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师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做好财务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师财务专业能力提升,熟悉相关规定与标准,具备对企业进行内部监管的能力。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尚未建成合理的体系,内部监督力量相对较弱,因此注册财务师事务所可以就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进行,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内部监督和审计,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就企业的相关市场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行为,也可以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

3.3对财会报表和财务科目进行调整当前的财务报告内容之间存在矛盾,为了消除矛盾,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报告的实用性与真实性。其中财会报表是财务信息的通用语言,为了将财务信息的基本只能发挥出来,需要不断地完善报表体系。当前的财会报表应该与国际财务信息惯性相结合,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合理有效,构建以国际通用报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对于我国财会报表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报表工作中,完善“累计折旧”的定义以及应用方面,避免财务账面虚高的现象,能够完善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管理,实现对实际耗用和支出进行分摊,以及保证年度支出的均衡。

3.4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注册财务师事务所的监督工作相对专业,而政府的财务监督工作具有更大的实权。将政府的财务监督工作与注册财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相互结合,从而对财务工作进行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将日常监督与执法监督结合起来进行监督管理。财务师事务所对国有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管理,做好日常检查,使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得到持续的监管,促进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建立。而行政监督则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正常运行,使财务失误影响不至于扩大化。以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的财务监督,形成了尊重财务制度并且加以执行的监督氛围。

4结语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国有企业监督工作存在着监督不力,监督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行政监督,建立规范化的财务监督程序,利用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财务监督,对财务监督中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2)加强社会监督,利用注册财务师的管理功能对企业的财务师进行管理,并且对企业的外包财务监管工作进行合理化设计,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健康运行;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监督职能 体系 经营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进展,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进步,企业财务监督水平日益提高,这都为我国的监督职能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而财务监督职能的作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将财务管理独立于企业之外,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监督职能。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克服前进中存在的困难,朝着更新的发展目标努力。

一、我国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我国在经济上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知道中国是市场计划经济国家,计划经济企业在财务认识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企业管理需要多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来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不得不指出的是,我国在监督职能方面还略显弱势,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定位和自我角色扮演上没有划分好,为了更好地完善企业的财务监督,我们首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失职造成的损失及解决的方法

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为例,目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财务监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财务人员审核结算单据及重要单据时,总是主观地依据自己对它的理解来进行核算,使取得的财务数据不实,造成财务核算严重滞后,脱离了真实的经济业务。这样取得的财务数据既不能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也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信息,这是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失职。

(二)我国企业财务监督职能发挥的作用

财务监督的作用是指在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查,揭示差错和弊端,同时在纠正核算差错的前提下,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并维护财务制度及财经法纪的严肃性,企业财务监督职能发挥的作用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改善其财务管理体系

3、促进企业加强预算和防范风险管理,保证其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4、加强企业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重视,同时增强广大财务监督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法制观念

二、我国应用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来提升监督职能的处理及对策

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度,同时使得我国企业不仅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上展开角逐,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境下,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向国际化发展。在知识经济作为主流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知识的持续增加以及不断地更新,对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完善。

(一)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我们可知中国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诞生。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资本少、技术低,受到经济体制和市场坏境的影响较大,为此,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经营规模较小,融资难,缺乏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另外,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滞后,对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财务监督关注少。

(二)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存在。国有企业中监事会是监督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行的部门,但是现实中一些董事会总会制约企业监事会,使得其职能机制弱化,也极少有监事会尽职尽责,以至于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都发生草草了之的现象。我国的监督机制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监督者权力小和管理者权力大,从而使得监督机制失灵,造成监督部门职责不明确。

结语:我国的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其中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其存在的问题反映的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影响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来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财务的监督职能越来越重要,所要迎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

[1]李建锋,于千.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1,(5)

[2]财政部.《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2010]56号

篇5

内容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财务信息的监督和激励对于优化财务系统尤为重要。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博弈理论的相关知识展开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企业财务监督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博弈论 企业 财务监督 激励机制 设计

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需要完善相应的环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流动及控制问题,所以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来加强管理,基于博弈分析基础上的财务控制与管理分析对于企业而言是有积极影响的,通过博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需要综合平衡那些要素,协调处理好那些主要的问题,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博弈论基本分析

博弈论主要研究分析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或者是间接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这种均衡是指一个企业在决策或是选择的时候其他主体对其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从这方面来看,所谓的博弈也就是相互间制约和制衡的关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追求的是存在相互条件情况下如何更好选择的问题,从而减少或是避免普遍存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激励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此实现博弈理论的应用是较为适合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深入企业的内部,总结实际情况,进而进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良好的财务运行。

完善企业财务监督和激励才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带来有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它不仅影响企业本身的经营决策, 还会影响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所以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企业财务监督的过程中还要将财务激励结合起来,过分强调监督或者是过分强调激烈都是不对的。要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博弈理念的分析下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避免虚假招股说明、虚假报表等财务弊案情况的出现。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财务会计设计作为一种公共合约, 对于企业监督与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建立来说,其最终出台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相互权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兼顾和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而形成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由于种种原因, 在当前我国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财务会计的制度设计上更加认真和仔细。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实现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对于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需要在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更多地体现调控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国家整体利益。而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由于政府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完全对等, 这就使得企业等利益主体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从而在整个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由于缺乏充分的博弈很难达到“纳什均衡”。所以处于博弈劣势的一方势必会通过其他方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而导致“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以及假帐、偷税漏税等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是由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相联结的经济实体, 在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因此有效的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着会计信息问题, 存在着众多的参与人, 如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企业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和其他参与人相比有着独特的信息优势, 为了考虑自身的利益, 其信息披露的标准总是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调控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 另一方面则关注着国家税收, 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投资者所关心的是向谁投资、投资多少以及所投资金使用效果和回报; 债权人关注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 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中介机构, 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自己的评价。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 所以这些参与人之间的行为选择, 便构成了一种博弈, 博弈各方都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来选择自身的行动。

基于博弈分析的企业财务监督与激励机制设计思想

监督和激励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制度设计,促使相互间更好的进行协调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监督和激励就要从具体的财务运行需要出发,权衡利弊,从而确定相互间的地位和主要定位。

(一)积极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有的放矢地进行控制分析

积极开展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是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具体监督和控制过程中还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要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监督的设计要首先考虑到企业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根据要求进一步地落实和强化,同时要结合内部体制和结构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从而推动整个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财务监督要适度,要以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为出发点

在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分强调监督的绝对性,通过相对繁复的监督准则和监督体系来进行财务监督,这样一来可能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日常的财务工作流程增多,所需要经过的环节也相应增加,进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不能够更加及时和快速。我们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当然更多的就是企业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要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必要环节的监督和控制,并强化和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时刻加强监督,促进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思想观念,将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和激励结合起来

监督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有效的财务激励则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它鼓励着工作人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断革新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这就要求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不断革新监督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只按照固有的、传统的工作方法展开进行,对于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必须重新开展管理和改进,力求适应企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监督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

(一)结合相关的法律体系寻求财务监督激励的要点

在当前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财务的运行需要有相关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只有这样开展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激励才会有章可依,所以设计企业监督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加强法律和制度上的完善。为了避免企业监督激励机制在执行上所遭遇的困难,保障监督激励的有效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需要按照财务会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优化,进而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法律和监督管理条例,真正实现企业的监督和发展有法可依。

(二)保持监督激励的独立性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监督的效果,需要确立监督激励的地位,对其进行有效的定位分析,明确其在整个财务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具体来说,设计的监督激励机制需要摆脱相关部门的权力制约,相关的监督和管理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应的体系规范落实监督和检查,从企业内部的账单条目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规范出发落实办事。明确指出企业财务监督激励机制的范围,并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把财务违纪和财务违规的相关事项消灭在萌芽状态,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将监督激励纳入独立的管理体系当中,当然这种所谓的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它还需要同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优化配置和协作。总之,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它可以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风险,保障整个企业的财产安全和资产的完整。与此同时它也在另一个方面为企业的会计监督和未来的管理做好了体制上的支持,这样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营就会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更好地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明确企业财务监督激励的主体和责任人

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激励的责任人制度是财务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权利责任的主体和具体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责任推诿,它对企业的内部监督和控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会计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其中要求相关的单位负责人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它要积极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等进行很好的安排,作为工作人员要保证相关的会计机构以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要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当然,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也不能授意、指使或者是强令相关的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从业人员违法办理企业发展中的会计事项。有权利责任的主体负责,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实现强化监督和控制,进而积极地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最大范围、最大权限的权力保障。随着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管理需求,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还需要真正承担起自身素质建设的工作,对自己和企业的发展负责。

(四)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激励机制中的财务分析体制

良好的财务监督激励机制需要有科学化的财务分析作为支持,因此完善财务分析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运营过程中重视财务分析体制的完善,监督和激励才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换及时的调整投资以及企业的运营方式。另外,进行财务管理分析还能帮助企业积极解决内部及外部的管理问题,对此可以在监督激励机制中设计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与激励,并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投资管理及财务政策的分析,为企业的业务发展与未来管理提供可参考信息。

(五)做好监督激励机制中的人才管理机制设计工作

管理人员是管理的核心,他们是推动整个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保证,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过硬,执行力强的管理工作队伍,那么监督激励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监督激励机制设计就要注重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不断的革新管理队伍,保障企业管理的新需求、新变化。做好人才的管理和建设,企业在市场化的竞争过程中才能处于有利的位置。企业注重人才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激励控制的目的,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和管理体制,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运营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建立起科学化、合理化的监督激励机制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避免违规操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实现财务运行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文龙.刍议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J].会计之友,2008(1)

2.宋丽平.浅谈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吉林财政研究,2009(4)

3.李明.关于加强会计监督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1)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建议

一、工业企业财务监督概述

工业会计是指以工业企业为会计主体的行业会计,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充分发挥工业会计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是开展财务监督的重要环节。

二、工业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

我国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分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由政府或上级部门委派,并非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这造成“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难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有效的产权监督[1]。此外,作为国有资产产权的代表,被派到企业担任董事长或董事的人员实施内部监督的动力仅仅是作为履行干部的职责,而非来源于所有者的产权激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松懈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与制约,导致经营管理者权利越位和制度缺失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

会计人员是企业开展财务监督管理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对相关工作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目前的会计队伍中,由于行业门槛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大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较为薄弱。此外,不少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思想认识浅薄,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基础工作,缺乏强化服务和提高技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2]。

(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往往过度关注指标数值而忽略了数据产生的过程。这种不严谨的态度直接导致财务部门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而修改相关数据,从而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获得业绩,忽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盲目设定发展目标,扭曲内部管理措施,在企业面临经营问题时,又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虚假的会计报告,令企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四)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认识缺失

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部门工作不够重视,总认为财务工作仅仅是数据统计、汇总、上报,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财务在监督管理中的管理效益及风险控制职能、财务工作主要是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求实施,造成财务监督管理职能缺乏独立性。

三、促进工业企业财务监督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优化财务监督机制

第一、制定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稽核是指在企业财务部门中安排专门人员对会计资料开展检查与审核。内部稽核制度能够及时纠正和制止企业日常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具体内容包括:(1)审核财务结算和业务收支的审批流程是否合规;(2)定期审核公司各项资产的结余情况,并与账面记录进行对照,保证账实相符;(3)审核会计凭证,确保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真实合法;(4)审核报表,防止勾稽关系、数字、项目、公式与计算口径出现错误;(5)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及时评价公司各项经济业务合理、合规、效益性;(6)建立内部稽核定期报告制度。

第二、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1)企业财务部门应制定全面的经营指标计划表,其内容包括销售、生产、劳动、财务等各项指标,并根据上年计划完成数与实际完成数制定本年的计划,然后将计划细化至各个季度和月份;(2)及时跟踪计划的完成执行情况,分析评价预算的可行性并适时调整,(3)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加强预算控制;(4)建立合适的预算考核体系,保证预算指标能够有效完成。

(二)加强相关人员意识及技能培养

首先,企业应强化对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相关法制教育。会计做假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级领导的指示、授意或威胁。要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杜绝做假账的现象,必须严令禁止负责人采用的手段擅自干预企业正常的会计工作[3]。因此,企业应对负责人开展严格的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条例的学习,将依法理财的观念扎根于心。财务人员也应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敢于对一切会计造假行为说不。此外,单位内部也应加强奖惩力度,对主动坚持会计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财务工作氛围。

其次,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如今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会计队伍中财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促使相关人员加强对会计新规范的学习,如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表彰优秀学习分子等,使财务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准确地掌握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从而造就出一只既能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又具有优秀会计能力的工作队伍。如此,财务工作者才能以严谨、务实、公正、客观的态度,记录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决策者及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三)完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

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核心在于转变过去的评价体系。为了防止企业做出虚假的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除了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传统的会计指标外,还应当增加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成本费用递减比率、设备产能利用率、应收款回收率等。

四、结语

财务监督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形成科学、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与程序,能够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静.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5):303-304.

[2]林金腾.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监督机制的研究[J].会计师,2016(03):47-48.

篇7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3-0014-03

摘要:以中铁建8.37亿元天价业务招待费为首的央企业务招待费曝光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其背后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折射出央企财务监督的诸多漏洞。文章从财务监督信息源、所有者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外部溢出效应四个方面,探寻央企业务招待费存在的问题,并力图从根源上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综合治理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切实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业务招待费 财务监督 国资委 央企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共250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招待费过千万,前十的绝大多数都是央企,合计达到29亿元。其中,中国铁建以8.37亿元的业务招待费雄踞榜单首位。此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水电、上海建工、葛洲坝、中国北车、中煤能源等6家央企的招待费都超过了1亿元。在对“三公”消费关注的风口浪尖,消息一经披露,社会哗然。在此之后,我们不禁要探究高额业务招待费下隐藏的招待费治理问题,巨额业务招待费,谁之殇?

根据上市公司财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但这一概念较为模糊,不少上市公司的招待费被外界认为是一笔糊涂账,“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天价的招待费有可能演变为白吃白拿,甚至滋生,给国家和中小股东带来利益上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央企扮演重要角色,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付部门之间以及与相关机构之间,甚至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频繁,随着物价水平攀升及民营企业公关手段的多元化,央企普遍面临着业务招待费项目难以列支、费用总额难以控制的困境。央企作为全民的公共资产,其招待费支出自然需要得到包括出资者、经营者、中小股东、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约束。然而目前央企年报的招待费支出非常笼统,央企的财务监督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关于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治理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治理,对于提高国家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加强央企财务监督方面研究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综合治理问题。

二、 关于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176家上市央企2009―2012年的财务数据,剔除缺失值和已退市公司之后获得97个样本。笔者认为,业务招待费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看绝对数,要看它与行业属性、业务规模、盈利水平是否相匹配。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页表所示。

由下页表可以看出,从2009―2012年业务招待费的中位数、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的中位数都小于其均值,说明在这些央企中存在业务招待费畸高的情况,拉高了均值的水平。而业务招待费占管理费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比例除了2009年,基本上未l生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基本上未发生变化,说明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业务招待费与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存在着重大的关系。

下页图1、图2反映了央企2009―2013年的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央企招待费逐年攀升,且幅度较大,但占管理费用和营业收入的比重却是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说明业务招待费与企业的营业收入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业务招待费可能是一个企业开展业务、开拓市场的必要条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业务招待费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最大值与中值和最小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说明有少数企业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严重不合理。另外,业务招待费占企业利润的比并没有明显的大幅度的变化,但是最小值显示有些企业的利润额为负值,但业务招待费占其比重却很高。业务招待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但这种成本的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高额的利润。

三、央企业务招待费折射出的企业财务监督问题

陈毓圭(1995)认为财务监督是对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企业实施的第一重监督。杨雄胜(1995)指出财务监督就是将原来由会计部门执行的对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的监督交由财务部门执行,其就是按所有者的意愿实施的,对不符合所有者意志和利益的财务收支,一律拒绝办理。杨淑君等(2000)认为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监督约束是国有企业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饶晓秋(2007)指出对经营者的决策进行适时监督和重点监督,约束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发挥财务监督功能,仍是国企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财务监督不应仅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监督,还应对企业资本运动全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其目的是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前央企畸高的业务招待费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了央企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某些高额的业务招待费的支出并不能带来高的收益。这折射出现阶段央企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算制度、所有者财务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招待费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一)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监督缺乏信息源。信息披露是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央企巨额业务招待费之所以引发关注和饱受诟病,是因为会计信息自身的治理、披露的质量仍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李越冬认为,企业财务监督的主体应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中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应该为财务监督体系的主体性财务监督;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为延伸性的财务监督,其他广大利益相关者实施的财务监督为边缘性的财务监督。1995年,干胜道教授提出所有者财务理论,指出“所有者财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一是监督,二是调控。这两个职能都建立在所有者权力基础上,是由资本派生出来的,其对象是经营者财务活动。所有者财务监督和调控职能行使的结果必定能起到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作用,从而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因而,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监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收益。目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会计信息披露有明确规定,根据《公司法》中规定的股民知情权角度看,业务招待费明细并不在知情权的范围之内,而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公司必须披露业务招待费总额,但无义务披露业务招待费明细。因而,财务监督缺乏信息源,无对象可监督,财务监督的缺位使央企业务招待费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加之央企“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关系的扭曲,致使控股股东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主体性财务监督的缺乏,阻碍会计信息透明度。为此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央企公开业务招待费明细,加强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财务监督的主体有“源”可“督”。

(二)内部人控制,导致外部财务监督难以实质性介入。郭复初(1999)指出:“社会主义财务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组织经济职能为依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运动体系,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个大的层次。”因此,财务监督不应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应存在于企业外部。如前所述,财务监督体系中应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但从目前的内部治理机制来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未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加之“所有者缺位”,所有者财务监督严重缺位。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流于形式,董事会也形同虚设;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也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内部人控制,导致外部财务监督难以实质介入,一个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难以实质发挥作用,外部财务监督的缺失会使企业内部人员在实质上而非法律上拥有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合理范围内的内部人控制对企业是有利的,但若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外部对经理人加以控制,经营者有可能架空股东而损人利己,使内部监督失效,权力过度,为达到某种目的,过分职务消费,利用招待费进行个人消费,滋生腐败与奢靡之风。

(三)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机制难以落实。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内控制度,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应进行严格控制。但目前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大家都能监督,却又没人监督”的怪圈。如何协调各监督主体的关系,以及监督权在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分配、协调、制衡,重新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已迫在眉睫。央企尽管存在内外部监督机制,但往往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难以发挥作用,财务监督机制难以落实。

1.缺少预算约束。大部分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经手人、部门负责人、审批人等未能严格分开,缺乏相互约束与制衡机制,且吃多少,报多少,而不予审查是否合理合法。

2.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目前企业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的条款缺失是导致业务招待存在问题的原因。目前的制度条款定性管理的多,定量管理的少,缺乏完善的费用考核及业绩评价制度。实际执行中,是否按制度执行也没有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使制度流于形式。

(四)财务监督效果差,导致外部效应溢出,中小股东利益受损。股权过度集中,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导致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有股“一股独大”,极大削弱了股东制衡机制,导致公司无论木赫力、灵活性还是对中小股东的责任感均缺乏。监事会起不到监督作用;审计委员会虽具有财务监督作用,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也未能发挥其监督职能。财务监督效果差,导致外部效应溢出,央企过度的业务招待费和控股股东的职务消费支出使央企的收益受损,最终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四、央企业务招待费治理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财务监督有“源”可“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使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受到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坚持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进行披露,让其接受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独立董事、监事会、工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监督,将其置于阳光下。证监会应鼓励上市公司披露业务招待费的会计信息,使主体性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和边缘性财务监督有监督的对象,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

(二)完善外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外部财务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的补充监督和再监督,该监督代表了社会公众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监督将对企业的一些非理进行抑制和监督。其中舆论的财务监督和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监督为其主要形式。王强华、魏永征(2000)认为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国资委及央企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举报。一旦有线索,由审计署介入进行审计。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指向性、传播及时性、社会警示性、效果威慑性的特点,会对企业财务监督起到很好的监督、警示作用。目前,业务招待费如何支出、如何审计、如何公开,一直缺乏制度层面的规定。相关制度规定只是在监察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等于1998年11月联合的《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中提及。按照该规定,业务招待费只需向职代会报告,具体的公开方式缺乏明细和具体规定。《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以及会计准则中,对业务招待费有一些零星的规定,但几乎不涉及业务招待费的公开。目前政府“三公”经费的披露在日渐细化,但央企年报的招待费项目依旧笼统,使外部财务监督困难。因此,在信息披露时,应将招待费支出尽可能细化,接受公众监督,赢得中小股东和公众的支持。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从独立第三方实施监督,也会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披露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将财务监督落到实处。央企内部必须建立和完善业务招待费的控制制度,发挥财务监督的真正作用。

1.管住央企的吃喝费用,首先需要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加强内部监督。目前央企的管理制度条款只重定性管理,缺乏定量管理以及完善的费用考核及业绩评价制度。央企应制定严格的接待支出标准,在预算制定中要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的总额,对招待范围、等级、费用标准等加以明确。针对有的央企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经手人、部门负责人、签批人未能严格区分,建议应建立相关人员签字背书制度,明确其经济责任,加强对业务招待费使用的牵制与约束。监事会、独立董事应履行其职责,对过高的招待费进行监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说“不”,充分发挥主体性财务监督的作用。

2.应改进相关招待活动,减少形式主义。业务招待费可能是企业维持与企业产业链中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关系的必要支出,但仅靠业务招待费来维持整改关系已远远不够,央企应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完善自身,依靠企业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等来赢得竞争优势;改进接待和公关礼仪活动,将业务招待费纳入企业业务主管的业绩考核管理。

3.建立惩罚机制监督,约束业务招待费。对业务招待费的支出应建立奖惩机制,规范业务招待费支出。具体可以从税收角度专门开设针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消费税,对于业务招待费未超支的企业,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反之,对于业务招待费超支的企业,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分段计算和征收,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央企的业务招待费。税务机构可以其强制性和权威性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其强制性代表国家意志,权威性将经济监督、法律监督和行为监督融为一体,其约束刚性必然会使监督更有效。

(四)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保障财务监督效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国资委要主导央企的全面预算,加强对所有收入与费用的财务监督。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盘算不好一世穷。”因而对企业业务招待费的预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企业对业务招待费的预算缺乏约束,建议国资委出台关于招待费的具体制度,对招待费进行全面预算,并细化招待费标准,规范业务招待费的制度措施,以有利于招待费的披露和监督。制度的约束不能搞“一刀切”,就业务招待费而言,要注重其预算合理性,与收入、行业、公司规模相匹配;国资委应定期对央企业务招待费进行专项审计,以强化监督央企业务招待费的使用,并定期向公众披露审计结果,让公众可以看见一个完整清晰的招待费管理流程,让招待费不再说不清楚,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总之,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治理不可一蹴而就,应内外兼修,构建由股东财务监督、资本市场财务监督、社会财务监督和内部财务共同组成的完整财务监督体系,加强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合理化管理与监督,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Z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会计监督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1995,(6).

篇8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56-02

在当前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实现自身的盈利以及长远发展,除了开拓市场提高销售以外,同时也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尤其是将成本控制管理与财务标准化管理相结合,在企业内部构建基于业务与财务的双重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效果,进而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内涵及关系概述

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企业经营管理阶段的各种成本活动进行控制管理,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的确定、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执行、目标成本的控制活动与监督、成本控制的分析与纠偏等内容。

企业财务标准化管理,则主要是对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规范约束,即在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范畴内,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职责权限、财务业务处理流程以及财务工作要求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手续,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整体工作效率。

企业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两者具有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变趋势下,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成本控制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而确保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执行,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程序、定期盘点管理、严格预算制度以及内部稽核管理制度等,而这些制度的健全完善,都需要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予以保障,因此,财务标准化工作是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基础,只有规范、精细、高效的财务工作才能确保成本控制管理的实效。

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问题

(一)对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内在关系理解不到位

当前很多企业在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内涵概念上理解不到位,在成本控制管理与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在成本控制管理中,往往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业务层面的成本控制,而对财务层面的投资决策、成本核算、费用控制等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效果,往往使企业成本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企业的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各种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手段运用不充分,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水平不高,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密切,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效果。

(三)企业的财务标准化管理与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一些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得不到提升,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未能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工作,也没有对成本控制管理进行重点监督,影响了成本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基础

将企业的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相结合实现共同提高,必须着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具体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完善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在财务标准化管理目标上,应该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并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财务转变。第一,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重点抓好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以及评价等环节工作,以预算管理指导成本控制;第二,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将企业的预算控制与资金管理相结合,控制资金风险,降低资金管理成本;第三,完善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高资产的效益收入;第四,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相关工作内容的管理,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合法与准确完整。

2.明确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企业财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设上,应该对企业的相应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并对关键控制节点的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按照国家以及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优化。同时进一步的推进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将相关的业务以及财务工作整合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平台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3.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再造。构建标准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标准化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通过梳理业务、财务流程以及企业财务、发展目标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在预算管理流程上,主要是实现预算编制调整、审批下达、控制以及资金管理;在会计核算流程上,主要是审核、账务处理、税收管理以及报表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主要是资产的规范性检查、资产账实管理、资产基础管理等。通过严格按照明确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与调整,确保财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二)强化财务层面的成本控制管理

在财务层面的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行业以及业务流程等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基于企业财务层面的成本控制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这一阶段财务部门强化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的估算投资的财务、税收以及管理费用,并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计算相应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利润等,并将评估中的成本数据作为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指标,指导项目投资中的成本控制管理。

2.提高成本核算工作夯实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主导,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的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和分配。

3.加强对管理、财务费用的控制。管理、财务费用是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内容,强化对企业管理费用的支出控制也是降低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内容。在对管理费用的控制上,重点是加强对企业的人工性费用、办公性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控制,严格按照费用预算计划执行。在财务费用的控制上,则重点是做好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余额的管理,同时重点对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优化,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支出。

(三)将财务监督与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机结合

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效果,应该将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与财务监督工作有效地结合,强化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执行,具体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建设。财务监督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标准化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财务监督的职能进行拓展延伸,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重点强化,主导整个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2.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监督。预算是规范约束企业财务支出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基本途径。在企业的预算管理监督上,重点是确保各项费用的发生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控制各种违规支出行为,提高预算计划的约束力度。

3.对成本控制归口管理的监督。现阶段很多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上普遍采取了归口管理的模式,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物资供应、销售以及行政管理等部门的成本进行归口控制。

篇9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地位与职能

从监事会特性出发,主要存在三个特点:

第一,权威性。监事会代表出资人可监督企业增值保值情况;

第二,专职性。监事会成员属于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专职人员;

第三,独立性。企业与监事会成员无直接经济关系。立足于监事会只能职能角度,主要以财务监督为导向,监督财务活动与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具体来讲,监事会可检查企业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监督企业财务运行,对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进行验证,分析企业资产运营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状况情况,评价经营管理业绩,予以奖惩与任免建议。积极发挥监事会作用,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可及时有效地反映与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现状

1.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错位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应坚持内部与外部协作监督原则,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错位现象。具体而言,国有企业侧重于外部监督,忽视内部监督。在财务监督机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监督体制的实施标准存在争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会计法规定,二是企业自身情况。此外,财务总监设置也存在矛盾,参考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二是会计师条例。

2.产权约束机制有待健全

诸多国有企业自身制度有待完善,未重视经营者财务与所有者财务间的差异,致使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存在责任不明等问题。同时,产权缺乏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关系模糊,二是权责失衡;三是管理不当。由此可知,在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不到位,企业经营者管理不当。

3.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诸多国有企业强调政企分开,对企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监督,企业责权利不明确,致使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存在以权谋私以及在职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多监事会成员专业技能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监督与检查过程中往往不遵守相关法律条规,监督不到位,导致国有企业诸多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无法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决策作出合理性评价与监督,不明确国有企业实际发展状况,致使国有企业发展受阻。

三、强化国有企业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的策略

强化国有企业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必须要对管理环境与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控,尤其是国有企业内控的有效监督,同时要做好国有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投资风险、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等诸要素评估工作,对国有企业内控机制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管理的合法性,进而实现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防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规范信息传递流程

要想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必须要重视财务原始与基础资料。具体而言,要将企业向监事会报备的信息应纳入信息传递工作流程中,监事会要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获取工作规范,及时名列企业提供的重要信息,并将其进行分解,报送各职能部门。同时,要积极应用财务系统与OA系统,明确监事会成员权限,及时获悉财务会计信息、资金流向、收文发文与领导审批建议。

2.完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在财务监督检查过程中,监事会必须要做到四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企业标准。监事会要积极利用国务院相关法律以及公司法赋予监督职能来强化监督。此外,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做好检查工作;二是规范监督作业行为。明确监督目标、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与报告方式,遵循相关程序与规定进行,完善监督检查方案;三是积极获取监事会监督资料。事先拟定文件,由监督企业填写,企业报送资料时要加盖公章,确保资料真实;四是分析与评价检查结果,并积极总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完善监督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强化财务监督制度建设。健全财务总监制,逐渐由稽察特派员制过渡为监事会制。

第二,强化市场监督制度设计。整顿并重组中小事务所,加强事务所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设立中介机构监督委员会,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健全证券市场,规范企业并购,避免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积极发挥外部监控作用。此外,健全经理人才市场,构建经理人才中心。

第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设计。明确董事会成员的决策权,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与此同时,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其成员可由职工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地方人大代表或当地人大代表组成,国有企业要抽取一部分营业收入作为监事会成员活动经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要强化考核,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效率,优化国有企业内控制度。

3.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沟通

监事会要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可借助企业有关部门力量进行财务专项检查,基于优化监督资源下,完善沟通机制。首先,要强化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交流,及时获取汇报材料,了解财务状况。其次,强化与内审的沟通,参考内部审计成果。再者,强化与纪检监察的交流,及时获悉监察情况。另外,要强化与子企业监事会的沟通,构建上下监事会工作信息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强化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审计与巡视工作协同

首先,要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协同,于决策批复前进行监督检查,将发现的有关会计管理、核算等方面的问题报送国资委,积极发挥监事会在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核以及批复工作中的作用。其次,加强审计协同,协助国资委进行财务抽查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充分掌握国有企业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效率。再者,做好巡视工作协同,将巡视监督与监事会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完善人员组成方式以及合力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审计协同,借助社会审计成果,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5.提升监督成果利用实效

积极完善报告形式以及报送程序,及时报告企业状况,揭示国有企业存在的风险与隐患。同时,将报告送至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拓展监督成果利用范围。此外,完善报告分类摘编形式,拓宽阅读范围,向监督部门进行通报,反映有关信息。

6.提升监事会成员综合素质

重视监事会成员选拔,对其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操守与人品德修养进行考核。具体来讲,在工作中,要强化监事会成员管理,构建监事会学习体系,促使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指导,树立职业观念,创新监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篇10

摘 要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当今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财务控制概念的重新定义入手,提出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开展 财务控制 效益

一、财务控制的内涵

财务控制是指财务部门或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计划等对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等活动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构成财务管理的全部职能。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务控制应立足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所以对财务控制的传统理念有必要进行重新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控制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内各部门、全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董事会由创立大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的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董事会代表企业对外进行各种重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公司财务决策与控制。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

2.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协调并指导各部门、组织机构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财务控制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

3.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是各种不同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二、财务控制的方法

企业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认真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创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论述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一)现代企业财务的宏观控制方式。现代企业财务宏观控制是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市场竞争、外部财务审计来完成的。

1.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控制模式。企业治理制度控制是指一组连结并规范公司资本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企业财务控制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效应,决不是单纯为控制而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与措施以是否有助于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的增强,并在集团整体上带来更高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为标准。所以企业的治理制度是企业财务控制的源泉和根本,属于财务控制的高级层次,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2.现代企业资本结构控制的方式。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的比例。资本结构可以传递企业经营信号,如果过于偏重股权筹资,可能是经营不善的迹象;如果具较高的负债水平,可能是高质量的信号,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由于债务利息率低于股票利率,且债务利息可税前列支,减少企业所得税,从而使负债筹资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合理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和运行轨迹,决定着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

3.有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由于经理人员不承担违约和破产风险及成本,致使债务比例过高,而上市公司经理偏好于股权式融资,企业经理可按照自己效益最大化目标来支配资金,而不是按市场效益最大化目标来支配所筹集的资金,这样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有可能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因此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治理制度约束机制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

4.外部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投资者对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另一途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只能通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决策。如果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那么所有决策就可能误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可通过聘请具有专门技能人员,对企业实施审计。因此,外部审计是企业最直接的财务宏观控制方式,是企业治理制度发挥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二)现代企业财务的微观控制方式。现代企业财务微观控制主要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层次建立责任中心,贯彻和落实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目标。

1.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公司治理结构应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享有相应利益,承担相应责任,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决策中关于经营范围、产品方向、投资安排、计划目标等的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来实施。经理层在实施战略决策时必须由职能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并以责任制的形式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岗位。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横向财务监督。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营业情况;纵向财务监督是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2.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协调与管理,而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是不能通过人制来实现的,必须依靠法制来完成。就企业的财务控制而言,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的。执行内控制度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会计信息的准确和靠性,提高经营效率。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不够重视,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甚至是有章不循,将内控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平时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因此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实有效执行是企业财务微观控制的重要环节。

3.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了有效的内控制度,还必须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因为控制环境是所有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首先管理层必须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明确实行内控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形成“人人知道内控,个个参与内控”的良好氛围,为有效实行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使权益各方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和业绩评价。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难以为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的资料,导致监督失控,经济效率低下,损害了投资人、债权人、员工及国家的利益。因此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是强化财务监督控制的前提。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舞弊行为,以堵塞漏洞、保护财产安全,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5.制定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同时考评的客观与否直接影响到奖惩制度的效率。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就必须有严格的考评机制,严格的考评机制包括建立考评机构,确定考评程序,审查考评数据,依据制度考评和执行考评结果等一系列事务。对于严格执行企业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行政处分与经济处罚相结合,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同时,企业必须定期对各项制度进行分析与完善,看这些制度是否合理,执行中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6.正确处理好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关系。财务控制虽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但并不说明它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只是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涉及到某一具体责任的承担问题时,各组织机构之间极易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将严重阻碍着财务预算的贯彻执行。因此,正确处理好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财务部门要真正担当起控制与协调的重任,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十分关键,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