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心理学的要求

篇1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 长跑训练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一样,是构成现代运动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具有某些超常的身体技能、极大的生理潜力和遗传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发挥上述优势的超常的心理优势能力,例如善于激发积极的心理能量、善于控制紧张和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获得,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好地训练他们。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务必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用这样方法去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紧扣运动员的心理情况,正确指导,克服其心理障碍,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觉投入到训练中,以提高训练质量。本文试图从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入手,剖析其在不同运动水平阶段的心理变化,为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心理训练的含义

心理训练是对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发生有利于活动的变化。心理训练首先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从病理心理学的应用开始的。当时,德国精神病理学家舒尔茨用瑜珈的放松动作、催眠性暗示对病人进行以松弛机体和精神状态为特征的治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疗效。此后,放松治疗方法在体育运动中被广泛使用,对缓解运动员的临场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心理训练的手段也趋向于具体化、科学化,并使用现代仪器进行记录和监控。概括地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其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了解体育运动员心理品质的项群特征

按照项群训练理论,可以把运动项目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每一类项群中又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项群的运动员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长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项群。

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大都表现出反映速度、思维敏捷、行动效果、朴实直率等特点。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长跑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满足比赛的需求。

1、强调动机、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运动员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训练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和主管动因。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无疑是成才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训练目的教育,启发队员的自觉性;利用训练结果的反馈作用,树立训练的信心和决心;保持训练内容和方法新颖、生动、具有启发性;适当开展竞赛,激励队员的进取心等等。总之,体育教师只要用心,即可发掘出很多方法,来激发运动员的动机和兴趣。

2、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一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共同心理特征,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少儿时期是意志品质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意志品质训练。但是,意志是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的,意志行动不是光靠讲解、示范就能加深认识、推动行动的,而要结合到体能和技战术的训练中。

3、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运动员的“灵魂”。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使有优秀的身体条件也不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技战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积极启发运动员的思维,正确提供多种直观材料,从抽象到具体,促进运动员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并鼓励运动员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篇2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改革

引 言

社会化心理机制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中学道德教育是中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各方面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利于改变中国“强制灌输式”教育理念和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德育改革。

一、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理论与改进中学道德教育方式

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的理论内涵

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一个人担负着怎样的角色社会就会对其产生怎样的要求和期待。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和依据,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统一性。

2.引入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改进中学道德教育的方式

班杜拉的实验研究证明,人的社会化不仅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和规范,在中学德育过程中,通过鲜活的角色案例和其背后蕴藏的人性价值光辉,向德育内容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内容得以丰满和真实,富有时代性,从单一、空泛、一种静态的“晓之以理”的观念灌输,逐步转化为人性化、务实化、生活化的一种动态的“动之以情”的共鸣体验。

在我们的中学道德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核心价值引导,尤其在价值多元文化充斥着人们感觉感官的当下,需要结合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年龄特征,在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关注非主流文化价值对中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辐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在实现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的要求需要在教学生活中,通过“榜样”等社会角色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形成,与社会核心价值保持一致并内化为自己独立的评价判断系统,深化社会角色。

二、社会比较机制理论与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社会比较机制的理论内涵

费斯廷格指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存在个人可以信任的绝对评价标准,这时人们就需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够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如果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肯定感的人,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会倾向于积极向上比较,即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这种积极导向的社会比较会激发人们更多的自我努力,并积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2.通过社会比较机制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比较对于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自我比较的方向决定着自我的发展方向,因此,引导人们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扩展社会比较范围、深化社会比较内容是促进其社会化和积极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社会比较机制的作用,强化青少年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比较和社会比较,帮助和引导他们扩展其社会比较范围,使其在积极地群体对比中广泛地、深入地发展自身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启发他们在丰富而又生动的道德实践中健全认知结构。

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感召力,尤其对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和引导,培养良好的自我肯定感,鼓励其不断向上向前的方向发展,并奠定同辈群体中合理竞争,共同上进的气氛,这些都能有效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学习机制理论以及发挥中学德育的引导作用

1.社会学习机制的理论内涵

班杜拉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意味着人们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当行为符合自设标准时他们会以自己能够支配的奖励给自己以正强化,如考试成绩满意会用买衣服获看电影来鼓励自己;而当行为没有到达自设的标准时就会惩罚自己如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得奖励。自我强化使人能够对自己的社会学习经验进行自主调节,一方面接受外在强化与替代强化的影响而被社会化,另一反面受自我强化的调节而使社会化过程带有主动性和个性化色彩。

2.通过社会学习机制发挥中学德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的发展其自主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观察学习经验在社会化中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们很多的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并非来自传统的系统教育而是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青少年们更多崇拜离他们生活更为接近的年轻偶像,比如体育明星等,那么中学德育就面临着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崇拜这些歌星偶像,发挥其榜样的力量既体现中学道德发展的时代性又要对其德育发展有积极引导作用。

我们的中学德育需要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大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文化来引导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状态。如建立内部道德理念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为青少年提供道德角色的交流与道德行为的参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德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5.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16-01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 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总之,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要促进和谐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在面对新课程要求时还是显得很茫然。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大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还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都显得软弱无力,在新时代、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更多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中教育;探究式学习

【作者简介】李建霞(1974- ),女,籍贯:江苏省泰州市,学校: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专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

课改与升学的双重压力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基本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运用到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注重实际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自由选取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经纬定位知识时,可以用4步引导学生,第1步:生成问题——如果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第2步:理解问题的知识点——教学生如何确定自己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位置;第3步:联系生活实际——确定教室的位置;第4步:解决问题:一般学生这时候已经想到用画“十字”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出经纬定位的知识,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精读课本。这样的4步下来,基本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最多、最实用的工具,地图运用的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在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察往往也是依附在地图上的,地图可以将很多空洞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够快速的理解、熟记知识点。首先要明确地图的主要信息,主要是三个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看清楚这三个要素后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性。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读图,弄清图中的展示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读图,如在教授“ 热力环流的成因”时,就要让学生比较课本图例的区别,总结出规律,利用图像让知识点具体化,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读图时教师要制定由易到难的读图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出了读图析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图例,例如将完整的世界洋流画出来,在上面标注好必要信息如物产、寒流、暖流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制图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觉地将地图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通过绘制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图例在记忆知识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但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创新,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只要教师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才能保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智慧。

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意创新。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创新的方式主要有很多种例如:小组讨论法,发散思维法,成果共享法等,在教学如果想运用好这些方式,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也属于创新教学法的一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多留出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厄尔尼诺现象给秘鲁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时,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材料,然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讲授不全面或错误的信息的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授中改变了教师从前是课堂主导的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合适的土壤。

四、创造条件开展课外活动

虽然高中课程比较紧张,但是还应该留出相应的课时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课程负担相对轻松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定时开展一些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讲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情况或者收看《经典人文地理》等 电视节目,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使学生在丰富自己地理知识和才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探索自然奥秘、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兴趣。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检验,只有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多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09).

[2]程守忠.创设趣味地理课堂的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0,(08).

[3]黄晓梅.浅议高中地理新教材应添加行之有效的例题[J].新课程(教研),2010,(02).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使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把这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

1.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人性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一样,都属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既缺一不可。我们在重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性化内涵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标》)”。谈语文的“人性化”教学不只是对语文本身进行“人性化”因素的挖掘,还包括教学方式和方法向“人性化”教育方向的转变。

1.1 语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具有很强的“人本”意识。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语)关注人的心声,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而自古以来我们就有

“言而不文,行而不远”的传统。因此,语文内容多为古今圣贤之所“立言”,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精髓。但不管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体意识较强,都强调“人”的本身。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语文素养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2 语文教学是与文本的对话,需要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生命意识的尊重。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教学方式,而文本本身不应被看作是单纯的阅读对象,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个性鲜明,生命意识较强的生命体,里边融入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主观世界的情感,而我们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是用我们的感悟和情感去关照文本,其实质是与文本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生命意识得到尊重,从而让读者真正领悟到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丰富内涵,通过学生的思考,探讨出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1.3语文本身是对人性的张扬。

几千年以来,语文的人性美一直都在感动我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各式的人物个性,让不同的人性得到张扬。同时,《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真正“春色”应该在这里,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出路之一。

总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的发展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课标》才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口号,这都是与语文的“人性化”分不开的。在当今物质科技一日千里的情况下,我们都在呼唤人文精神,而语文的本身天生就具有这种精神。因此,我们应发挥好语文的这一先天优势,在教学中,不能只顾“授业”、“解惑”,同时还兼有“传道”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健康、合格的人才。

2.树立“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个性化教育?为什么21世纪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人类经济形态在经过了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后迎来了最伟大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该经济时代对人类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在关系到百年大计的教育领域,则要求教育要从大规模的培养完全一致的螺丝钉式的传统教育形式转变为更具有个性和强调不同体验的个性化教育。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催生起来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教学模式单一性、教学目的功利性、教学方式缺乏多变性等限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提出的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新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教育下,教师必须要有“个性化”教育理念,从而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3.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元”即“要素”,是指跟学习生活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等。“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理念提倡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要关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善意接受他们的评估和选择;要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做到彼此间的接受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以往过多的听话教育、成人思维规范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此,我们在进行评价机制改革的同时,努力开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各学科的创新教育模式。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在语文教学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尊重学生奇思妙想,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个性化开放式教学”的基本构想;在数学教学方面初步形成了:“夯实基本概念,实践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共识;在科任学科方面初步形成了:“触摸周围世界,感受身边科学生活,实施情趣化教学”的基本思路。以语文教学为例,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是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都力求鼓励学生各有其新、各有其异,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鼓励学生对自己瞬间所萌发的奇思妙想进行大胆表述、认真求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时空,对于老师课堂的一个提问,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十几种甚至更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另外,教师还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在质疑中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课文整体把握上刺激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一、改编教材,贴近生活

1、 内容的实际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由于编写时候的背景不同,很多的内容似乎都不符合现实。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课堂内容是关键。像七年级下册主要是制作电子报刊,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编排,是以求伯君为主线,应该说了解名人也是件好事,但是这些内容有些抽象。因此我就根据学生自己平时的喜好为主题,第一节课就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构划,确定各小组的主题,有的学生可能喜欢运动,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漫画,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音乐等等,但有些学生可能连基本的思路也没有,我就预先设计几个模板让他们按此进行选择,一旦主题确定后就让这个主题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同样本人还教的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幻灯片的制作,可是它的内容杂七杂八的都有,探索科学之谜,可有些主题好像有又点偏离,所以本人同样以科学之谜为主线,让学生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谜”,而串连在整个学期的幻灯片中。这样让具体的内容实际化,生活化,学生的兴致就会更浓,而且一学期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幻灯片。

2、内容的连贯性

我们教材中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可是太杂乱的内容往往导致学生最终都了解的不透彻,所以我们就像讲故事一样,上下连贯,这个故事读起来就耐人寻味。因此本人把整学期的内容在开学初的时候就有计划的安排一下,而且仔细推究课题内容,使每节课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我刚说的编辑杂志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计划选什么题材的内容编一份杂志,选好了以后,再想想根据自己的杂志主题,要编哪些栏目,这些栏目要紧紧扣住主题。例如有些同学选的是动漫的主题,那根据主题他会选一些与“动漫”相关的话题,如动漫概论、漫画简介、动漫学科、日本动漫等作为栏目贯穿到各节课中,到学期末你就能拥有一本自己编的“杂志”。并且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杂志,这样既能学到课内的信息技术课知识又拓宽了他们课外的知识面。

在信息课前老师事先对内容的选择上做到实际化、连贯性,那么在信息课堂中学生就会对信息课的内容和主题非常的喜欢,进而也更喜欢上信息课。

二、调整技能,增强记忆

要说信息课的内容是前提,那么信息课的操作是关键,基本的操作学会了,那么其它类似的就会灵活运用。信息课的操作技能学好了,也就是信息课的重点把握好了,这就是我所要的效果。

1、各操作技能之间连贯性

书本当时编排的时候可能只考虑整个学期的操作技能全部完成即可,没考虑学生在记忆上的逻辑性。例如学生电子杂志的编排,我们要学习的技能中其中“插入”的操作有分隔符、页码、图片、文本框、超链接,所以我们在学这些操作技能的时候,尽量把这些技能操作的课上下连在一起,而教材上这些操作分散于各节课中,并不上下课连在一起,这样分散开来就会觉得上下两课之间衔接不上,也很杂乱,如果让同一菜单的不同子菜单之间上下两节课连起来,就会让学生很明确的感觉在这个技能点上有哪些操作,这些操作有哪些相似,有哪些区别,如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对它们的设置利用右键选择时就是设置“艺术字”格式、设置“图片”格式、设置“文本框”格式,其实相类似,而在移动,大小的改变上也非常的相似,而对象可能不相同,这样上下几节课连在一起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学生觉得非常的连贯。

2、 操作技能多样化

同样的一些要求在操作技能上可能有多种方式,例如同样打开“Word”程序,我们可以双击桌面上的“图标”,也可以从“开始”菜单里面选择,如果同学们觉得怎么方便就选择哪种,我们不要局限他们,并且让他们体会操作之后达到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类似其它一些操作,你可以利用软件中的“菜单”来操作,也可以用鼠标“右键”来操作,所以在课堂中要学生积极的去探讨去发现,例如有次上课我上ACDSee软件中的图片从这个文件夹移到另一个文件夹,我们可以直接拖过去,或都利用剪切粘贴过去,可是叫学生上来演示时他却采用了另一种我没去想过的方式,利用“右键”中的“移动到文件夹”,我大力的表扬这位学生。像这样在探讨操作技能的不同方式的过程中也是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领悟到信息技术中真正的奥秘所在。

三、丰富语言,活跃气氛

前提和关键把握好了,还需要适当的拓展。比如教学语言,不仅教师讲课的语言,还有书本的语言都非常的重要,像书中的语言有些电脑俗语学生理解不透,怎么把理论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也是件丰常不易的事,而我着重在语言上加入了一点自己的色彩。

1、语言的幽默化

信息技术的上课语言虽然不像语文课那么有艺术,但为使技术课不显得单调,就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在上课时把一些语言幽默化,比如我在上创建网站的时候,我把他们建的网站比喻成自己家,把同学们比作是建筑师,我说大家想建一幢“别墅”还是建一间“茅草屋”就要看各位“建筑师”的发挥了,大家都不想住“茅草屋”,他们都努力为自己的“别墅”开始设计装扮。每次放开让他们自己操作的时候我会说“请各位建筑师们下面开始自己的设计。类似的比喻很多,如上“Word”的时候我把他们比作“杂志主编”,在上“PowerPoint”的时候我把他们比作导演,他们都很有成就感,能在电脑课上成为一些时尚人物,他们很快乐,能在电脑课为自己人生开始简单的规划;他们很充实,能在电脑课上学到丰富的知识。

2、语言的朴实化

篇7

关键词:艺术教学;特点;要求;创新

在现阶段,如何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是广大同行必须严肃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同行交流沟通。

一、艺术教学的特点

(一)更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艺术教学更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他们对事物特征具备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透过事物现象透析事物本质。这能够帮助他们将心中所孕育的形象、思绪、情感等通过艺术形式很好的表现出来,呈现出具备旺盛生命力和浓厚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

(二)更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提炼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艺术教学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经过推理和分析,产生艺术构想,进而形成艺术的创造力。

(三)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学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加鲜明、彻底。艺术教学受到原理、定论、概念、规则等的束缚较少,而是侧重对个性、创新、自由的追求。在艺术领域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艺术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要求学生具备艺术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敢于“不走寻常路”。因此,艺术教学中十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

(四)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对艺术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只有在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明朗热情的情感态度,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五)更重视创作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教学准则之一。艺术原本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因此,艺术必须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唯有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和从事的艺术活动才能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艺术理论和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实践,双管齐下,以达到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目的。

二、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艺术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需要给广大师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二)完善和创新评价体系

要发展创新教育,必须创新和完善评价体系,克服传统评价体系单一、死板的缺陷,从重视“结果”的考核向重视“过程”的考核转变。

(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前提。只有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高效的开展艺术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齐发展、共提高。

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艺术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艺术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要实现艺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深度融合;要坚持生活化的艺术教学,使艺术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歌曲伴奏”和“即兴伴奏”有机结合,在学生进行歌曲伴奏、弹唱训练的同时,实现钢琴教学与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达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和声乐演唱能力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美术课堂上,采取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从旁指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品评画作的风格、特点、技巧等,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规律。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力求满足所有学生对艺术教学的需求,充分认识学生在基础知识、艺术领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思维下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评教。也就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自评。顾名思义,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3.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这一学期在艺术修养、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进步情况。

4.教师评价。教师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和考试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三)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要想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需要做以下努力:

1.对于具备较高学历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要积极引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2.要给在校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3.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结束语:

艺术教学以及艺术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进而不断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奇,皇丽莉.有效:对提高中小学艺术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4).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法

新课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高中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发挥地理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教育应该关注和深思的问题。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丰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比较被动,记忆,背诵是常用的方式,这种死板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开发其创造性和培养其真正热爱地理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恶性循环反应,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地理教学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很快的学科,必须结合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新相关的地理知识。但是传统的地理课本在知识的更新方面还相对欠缺,尤其是对当展较为迅速的高科技技术的探测数据,都未及时更新。这样,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当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对传统的地理知识的权威质疑,时间久了,势必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真正的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到学习的细节中。

实践探究式的地理方法,深化地理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设置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神奇与实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知识,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反复,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1 新时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4点:

1.1 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2 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3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1.3 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1.4 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趣味性强

篇9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改进措施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忧虑和反思。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道德水平及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化心理机制由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等组成,对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指导性意见。因此,应在社会化心理机制的指导下,积极改进中学德育工作,从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德育工作新方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中学德育工作内容政治化倾向严重

作为社会主义新生国家,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政治化教育,以抵制资本主义的攻击。正是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德育教学工作中,偏重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忽视对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德育的手段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依靠灌输,尤其是理论灌输。这种德育方式和手段的效果并不明显,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未建立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机制。

二、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要求

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的建立

建立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中学生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比较强,为中学生树立榜样,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榜样时,应避免单纯地说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为学生播放节目,如“感动中国人物”现场评选活动、“德耀中华”等,让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事迹,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

(2)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指导。在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为难和批评指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对学生多一些指导,帮助他们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从整体和集体的角度考虑事情,提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2.社会比较机制的建立

(1)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适当比较。学生不能攀比,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适当的比较,如创先争优活动、学雷锋活动等。通过适当比较,学生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保持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自己。

3.学习机制的建立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干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德育工作的整体成效,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德育工作机制,营造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中学德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因此,应加快中学德育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建立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动制度,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除了加强制度、机制的建立外,还应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亚社会认同机制的建立

心理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心理问题,调整好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问题。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看待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传统的德育方式、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内涵为改进中学德育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和指导意见。因此,应当在社会化心理机制的指导下,从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篇10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材、用教材

新版的物理课本是以学生为本、实用为本的基础编写的。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教材,读教材。

(1)学生认为有趣的,有兴趣去学的内容,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将其看作是一个“边角料”一笔带过,而忽略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热情。以高中物理教材教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4节《斜抛运动》这节举例:由于是选学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其重视不足,通常只作简要介绍。但对学生而言,由于涉及到“大炮”、“弹道”、“射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学生对本节内容很有兴趣。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教材上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则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运动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学习热度并提升知识的高度。

(2)教材在某些内容的编写上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应该思其所困并帮助解决。以高中物理教材教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中探究向心力大小的实验举例:该实验装置复杂、抽象,纯靠教师讲解难以解释清楚。所以很多教师为了省事直接给出结论,全然不顾学生满眼的迷茫,教学效果很差。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想到学生年龄小,对机械了解不多,难以理解课本上的装置图片,从而知道采取措施,比如使用视频资料进行演示讲解,化解学生心中疑问,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日常所见所想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但是物理规律本身是抽象生涩的,物理公式是复杂难记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由内心生出对物理的热爱,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简单形象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同时善于解答其中的问题,就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成功。以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这一课的课堂情景为例子,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两辆汽车追尾的事故现场录像。再进行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肯定是司机睡着了!”“一定是超速驾驶!”学生的回答会从其自身的想法和生活经验中来,答案肯定各有千秋。教师可以再从汽车追尾事故的原因开始,让学生分析同学提出的几种可能:疲劳驾驶、刹车失灵、速度过快等,再引导学生就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利用所学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并将交通法规和相应的物理情景相联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三、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学

(1)“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物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化与丰富。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周边世界的同时,体验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艰辛和困苦。激发起学生对物理研究的热情与兴趣,并引导其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设置各种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课本上的拓展思考,课本上各章节的开篇图、插图和漫画、物理在线、物理学史故事、课件演示和以及各种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获取技能。

(3)注重教师的自我培养,要多反思自我教学水平的不足,多与其他教师交流。要让每堂课都具有教学的艺术性,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多进行鼓励性提问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测试作业的及时评价与肯定。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作为教师,也应该多加入学生之间的讨论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体现出教师的高超专业技术之外,还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更要施以关怀。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亲如家长、爱如朋友一样的人,他们才会把心里话和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