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91-02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竞争加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沉重负担。在这种社会压力之下,神经内科医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神经病学本身的特点,如概念繁杂、内容抽象、涉及范围广,致使神经病学的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明显落后于内外科,因此对于神经病学的教学改革是摆在当今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医学教育必须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近来提出了培养医学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目标[1]。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之下,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采用“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过度强调“教”,而学生在此过程中究竟能“学”到多少常被忽略。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内在优势,如系统性、渐进性、广泛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医学知识,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即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主动思考的能力。
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2]等增加课上互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再由教师总结,讨论关键问题,解答学生疑问。将原课堂上教师单边讲授,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实行病例教学法,选择适于学生水平的典型病例,每人派发一份病例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课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进行重点讲授,尤其是讨论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通过教师讲授及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临床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神经系统疾病众多、知识繁多,而课程设置的课时又很少,因此要求教师讲授时必须重点突出。教师应对重点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则可以通过自学及见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讲解上,应遵循由易至难原则,按照顺序讲授的同时,抓住重点讲深讲透,特别是知识点间内在的病理生理逻辑关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重症肌无力这一章节的讲解,在按照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顺序讲授的同时,重点强调病态性疲劳,以神经肌肉接头损害的病理生理贯穿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使学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把凌乱的知识点形成链条。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模式,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2 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率普遍低下。为此,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史和前沿相结合,在讲述疾病时穿插相应的科学发现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疗手段和技术[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学科的讲座,不仅可以弥补课时有限所造成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开放思维,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非重点的章节或某些疾病相对前沿的研究,可以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课题撰写综述,授课教师进行批阅,将修改建议反馈给学生,学生再次查阅文献,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相对优秀的文章可以鼓励投稿。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神经解剖为神经病学的基础,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损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反映晦涩难懂,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抽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神经解剖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在讲解每一系统的典型疾病是,将该病所涉及的神经解剖知识,利用具有动画效果的图形、CT、MRA、DSA图片制作成文、图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必要时还可借助于模型,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神经解剖产生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鉴于目前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学生学习。如将临床典型病例和少见疾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不仅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书本内容,有直观、立体的认识,如癫痫的发作、病理征、各种病理步态,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场地、人员、病种限制,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率掌握神经病学的重点、难点,比传统的“口述+讲义”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授课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重难点要适当进行板书。
3.2 加大对学生见习的重视 作为临床课程学习中重要一环,见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授课内容,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见习和授课应同步进行,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课上内容,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同病人沟通。见习不同于实习,前者的时间分散,授课教师在发现临床上典型病例时,就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如帕金森病人的慌张步态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等椎体外系受累表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见到多种多样的病种,以及某些罕见病种。学生还可以参加查房,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形成有体系的临床思维,将见习的效果最大化。
4 改革考核模式
4.1 注重能力考核 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习惯,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考核方式应从理论考试转变为能力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的过程及内容要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在日常课上增加小测验,及阶段性测验,不仅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课上内容,加强记忆,同时也作为学生出勤率的标准。缩小期末测验成绩所占的比重,期末考题中主观性试题应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并逐步增加前者的比重,着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注重考查学生对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将课堂讨论、文献阅读、阶段性测验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4.2 注重临床实践考核 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临床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增加对于临床实习及见习阶段的考核。主要包括①病史采集,授课教师选取临床常见病例,学生进行病史询问;②体格检查,学生对病人进行针对性内科查体及详细的神经专科查体;③病例分析,学生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给出初步诊断,提出诊治方案,完成大病历的书写;④腰椎穿刺术的考核,可在模拟人上进行,10分钟内完成口述及操作。⑤头颅CT、MRI阅片:随机抽取头颅CT或MRI片1份,10分钟内给出判读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挑选CT或MRI片时应选择较能反应疾病特点的典型影像片。授课教师对于以上每一个板块进行评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结 语
神经病学内容繁杂、知识点众多、涉及范围广泛,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以往枯燥的教师讲授书本知识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神经病学教学的质量,要求教育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PBL、CAI、启发式、病例导入、多媒体、网络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从根本解决神经病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高个[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篇2
关键词:脑梗;CABG;神经系统并发症;护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心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技术和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适宜人群也在逐渐扩展,其中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比例在逐年增高,有研究显示,接受心脏搭桥术的患者中,高龄组(75岁)有26.6%的患者术前合并脑梗死,非高龄患者组则为11.8%[1]。而这些患者都是心脏搭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因次,识别术前危险因素,规避术中风险,预防术后并发症,成为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冠脉患者60例,术前经CT诊断均有脑梗死病史,其中年龄>70岁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压54例,合并肾功能不全2例。
1.2方法 麻醉全部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手术方式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进胸,同时分组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在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CPB)结束时力争调整好血流动力学参数和麻醉深度;术后严密监测,常规辅助循环支持。
2 结果
术后随访58例患者手术成功,完全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放弃治疗。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谵妄患者12例,术后肢体肌力下降或麻木患者2例。
3 讨论
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护理管理:
3.1低温可以降低脑代谢,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率约降低7%,从而减少了耗氧量[2];低温时脑容积缩小,颅内压降低,有利于改善脑水肿,还可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低温可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减少组织的血流灌注。低温以34℃~35℃(中心温度)为宜,时间在3d以上,可使用降温毯降温,应以降至患者只需要最小剂量的镇静药即足以保持肌肉松弛,呼吸与血压平稳的温度即可。降温的同时应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冻伤。降温以后应待患者神志恢复、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方能逐渐使体温回升,每24h上升1℃~2℃为宜。当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停用镇静药。
3.2脱水治疗脱水是治疗脑水肿的重要措施,但过度脱水会造成组织代谢障碍及肾功能损害,使循环难以维持,所以,临床上估计脱水程度甚为重要,脱水治疗的第一个24h,入量比尿量负1000~1500ml,同时应注意参考血压,CVP,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等变化。治疗脑水肿主要用渗透性利尿药,目前常用甘露醇、甘油果糖。
3.3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通透性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或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以及钠钙和钾离子的转移,从而可减轻脑水肿的进程,促进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脑内酸中毒。常用的要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3.4高压氧治疗在条件和病情许可时,高压氧舱治疗宜及早进行,即使在现场未能及时。正确地复苏而长时间昏迷者,应用长疗程高压氧舱治疗往往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充分镇静可抑制脑代谢,对缺氧后的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常用药物有丙泊酚,咪唑安定等。呼吸的控制为预防主动过度换气引起颅内压升高,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应使用呼吸机控制呼吸,并同时使用肌松剂以控制剧烈抽搐。循环的维持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护循环功能,保证充足的脑血流量,防止突然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营养的支持患者每天静脉高营养和鼻饲的热量应充分保证机体的需要。改善脑细胞营养代谢,应用脑细胞及神经营养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预防合并感染,还要注意胶体渗透压及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4 结论
引起脑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低温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术中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重症酸中毒,低血糖,低钙。低镁,脑气栓。脑血栓,脑出血,硬膜外血肿等。脑血流量主要是由脑的有效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所决定,由二氧化碳张力和脑血管压力来调节,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体外循环中灌注压过低或脑动脉狭窄,以及术中或术后辅助呼吸时过度换气,使二氧化碳张力下降,也可影响脑血流量。另外,术中血氧合不良,术后肺部并发症或气体交换不足等,均可使大脑缺氧,引起脑水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3],既往卒中事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等。
患者回ICU后一般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这时应区分是麻醉未清醒还是昏迷,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及呼唤患者姓名有无反应、视物是否清楚,以了解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判断有无脑缺血、缺氧、脑栓塞及脑水肿等。通过严密的监测与观察及护士的精心护理,患者能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处理,从而顺利地渡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吴明营.心脏外科监护手册[M]//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28.
篇3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老年;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可持久的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1]。对老年患者,本病皮损愈合后,仍多遗留这种神经痛疼。且时间长短不一。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在预防有并发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PHN中的作用,我们在2005年~2010年,对128例患者进行了常规治疗和加用糖皮质激素预防PHN的对照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5~2010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3±13.5岁;病程2-14天。所以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临床表现典型,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所有患者病前都至少有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收缩压≤100 mmHg)、胃溃疡或慢性胃炎(有相关病史或胃镜检查及服药史)或糖尿病(其中一种。其中合并一种病者有85例,合两种者29例,合并三种者8例。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明显低下、严重高血压、活动型消化道溃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保证所有病例都能按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前向所有患者(包括患病7天内和7~14天患者)说明了本治疗有加重原并发症并引起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可能。但能不同程度的减轻PHN,患者均表示理解并接受。
1.2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8例入选患者分为强的松组和对照组。其中强的松组65例,对照组6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皮疹侵犯部位和疼痛程度上均无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静滴阿昔洛韦,同时服用维生素B1片, TID,维生素E片,有感染患者服用相关抗生素,有胃溃疡和胃炎患者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护胃,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予以相关降糖降压治疗(其治疗剂量则根据年龄,体重进行相应的调整。疗程5~10天。强的松组除上述治疗外,加口服强的松片10mg,TID.疗程5~10天。
1.3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后2天,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三次随访。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仍有疼痛,但减轻;无效:明显疼痛无改善,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如发疹后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确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愈率+显效率为有效率;PHN发生率为有效率+无效率。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
2结果
强的松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56,P
表1 不同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强的松组不同时间治疗的疗效比较(例数)
注:( )内数据为百分比;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皮肤和神经常同时受累,常好发于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发生率逐渐增高,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文献报告有的可长达16年[2]。病人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因此早期预防PHN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尚有争论,多认为及早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减轻背根后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3]。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多认为应在7天以内。而本组实验患者在7~14天内服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显著疗效。对比之下,强的松组在服药后2天疼痛已有明显改善,而常规组在疗程结束后效果才开始显现,与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 能缓解早期神经水肿,后期瘢痕形成,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1]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病程长,瘢痕形成时间相对延长,所以7天~14
天内应用糖皮质激素也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明显但有轻度并发症的老年患者,虽然激素副作用大,但是剂量小,短期应用,可有效降低PHN的发生率,同样也能缓解疼痛结束以后麻木瘙痒感。对于其副作用临床密切观察,短期内虽有一定波动,但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及疾病加重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形成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越高,相比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数月至数年,使用糖皮质激素仍然利大于弊。本研究因为观察病例有限,如并发结核,精神病的患者尚未遇见,今后仍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篇4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妇科肿瘤手术;预防治疗随着近几年来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人们由原来的治疗深静脉血栓慢慢的转向采取预防发病的措施,并且有关预防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为了研究和分析如何正确有效的预防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或者降低它发病率,因此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做过妇科肿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为53~72岁,平均60.5岁,患者体重为55~82kg,平均68.5kg。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为50~70岁,平均63.3岁,患者体重为54~80kg,平均65.4kg。两组患者在病情和体质等各个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预防治疗:在手术后的第1d开始给予速避凝100IU/kg,且注射1次/d,选择肚脐周围的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而且要给患者每天进行一次静脉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和20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同时派护理人员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实施按摩,要求患者穿上医用的弹力袜,这样可以适当的增加下肢的外来压力。对照组实施平通的抗凝治疗方式,对患者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和潘生丁50mg,3次/d,连续服用5d。
1.3 效果判定指标治愈的现象为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全部消失,患者下肢的静脉回复正常;治疗有效的现象为: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明显减轻,患者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超过25%以上;无效的现象为:患者深静脉血栓症状无改善,血循环不畅通。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统计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的资料用χ2检测,以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治疗之后的情况都有所改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P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出现了肺栓塞和血压下降等不良的反应,发病率为31.63%明显高于实验组1.70%,P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与医学界当中,相当一部分患有妇科疾病的患者都趋向于手术治疗,一方面是因为手术治疗更加直接彻底,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当今的医学界的手术技术比较信赖。特别是当人们发现身体中出现肿瘤的情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手术切除治疗,但是手术切除肿瘤并不是毫无安全隐患可言,而且手术之后的患者常常出现并发症,且深静脉血栓患者居多,同时医学界也关注到了这种问题,因此现在很多医学界的专家都在积极的研究要如何预防这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和一旦出现了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深静脉血栓之所以发病率较高是因为肿瘤患者在术后长期处于一种无法正常运动的状态,血液的回流速度就会大大降低,尤其是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相当缓慢,一旦出现血液凝固就会引发深静脉血栓[2]。
本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的预防治疗中采用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是因为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系统,而且可以阻止红细胞聚集,进而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够及时溶解初期形成的血栓,只要经常给患者的下肢做按摩引导患者做微量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患者并发的深静脉血栓的出现[3]。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之后,预防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P
通过文中对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的论述,实施正确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方法对妇科肿瘤的患者来讲,可以极大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毅.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塞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03):144-145.
篇5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记上具体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 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过神经病学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同一种病因损害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可迥然不同,相反,尽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损害的是神经系统的同一部位,其临床表现几乎完全相同,这也决定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的方式的不同。
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首先是对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学会和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病学,被人们誉为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我们说神经系统复杂,这是针对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而言的,事实上,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网,通过这个网络将周围器官和中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个网络或中枢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或遭到破坏,就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络和中枢,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其结构的认识,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因此,思维的严密逻辑性也是神经病学的特征之一。
二、实习方法 无论是学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还是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同学们都觉得“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其解剖 和生理机能复杂,内容抽象,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很显然,要求同学在短短的几周的实习时间内,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认识具体的每一疾病就会显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谈到,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一条条传导通路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神经系统网络。有了网络的概念,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实习的方法和重点,从而达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网络的观点来掌握实习方法,从而搞好神 既然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要认识它首先就必须要对神经系统这个网络的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因此要搞好实习首先要复习和掌握有关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这是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提和基矗我们知道组成神经系统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传导通路,因此我们的复习和学习首先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单位开始,以传导通路为主要线索,来复习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学们学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可能做到对这个网络全面了解,因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重点,也就是说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等。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身心并护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心并护模式在临床实践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值得推广。
关键词 神经内科;身心并护;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15
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很多患者在治疗前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身心并护模式的护理方式对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我们选取在我院
作者单位:529400恩平市广东省恩平市人民医院内一科
莫美华: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者采用身心并护的护理模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24~68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神经内科疾病,其中重症肌无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经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经痛11例(占15.71%),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0例(占14.29%),遗传病8例(占11.43%),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7例(占10.00%)。根据随机原则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药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服药,容易产生厌恶感,可能发生不吃药、自己减少药量的情况。由于无法遵从医嘱服药,因而很难达到治疗目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病情的改善。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向患者说明不按时服药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2)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神经内科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大,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神经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结束后定期到医院复查,还要向患者普及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认识、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持良好沟通。许多患者由于疾病产生伤感、抑郁、烦躁、孤僻、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问,尽量帮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初入医院时,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护理人员及时主动与患者接触,真诚地与之交流,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治疗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顾虑,自觉配合治疗。(3)争取家属配合。在治疗过程中向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疾病知识,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病房的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着巨大作用,适宜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干净的床单、被褥都会让患者感到温馨和舒适,有助于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终得分>80分视为非常满意;60~80分视为比较满意;<60分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小结
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2]。由于疾病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存在较多不良因素,会对患者脑部产生巨大影响,发生后遗症或并发症的几率较大[3-4]。因此,一旦发现应该及时接受治疗。
有效合理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也十分重要,可以起到降低后遗症和并发症的作用,还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5]。我们对部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采用身心并护的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良好,对我们的服务表示肯定和支持,说明该法在临床实践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雪红.关于人性化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11):4578-4579.
[2]张菊.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03.
[3]季艳男.神经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148-149.
[4]马延爱,宋雁宾,霍春暖,等.“身心并护”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武警医学,2013,24(11):939-941.
[5]卢如碧.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3):135-136.
篇7
[关键词] 手术演示 神经外科 临床教学
外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特点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利用生动的教学资料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医学生展示外科疾病的特征,以便于其掌握外科疾病的特点。由于神经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较复杂,需要扎实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掌握,如果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必将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手术演示这一现场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展示颅脑外伤、颅内及椎管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可以将最新的手术设备及精细的器械展示给医学生,使其获得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该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明显提高学习效果。
一、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教学
在神经外科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介绍神经外科解剖学基础知识、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及病理特点,疾病的发生机制、演变规律、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可能的预后。微创外科以手术创伤小、疗效佳、患者痛苦少为特点,已成为现代外科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显微神经解剖学、医用材料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科技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创伤越来越小,已自显微神经外科阶段进入微创时代。在神经外科的理论教学中,既要向医学生讲述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又必须结合CT、磁共振、DSA等现代影像学科技,将现代神经外科微创理念及最新诊疗技术进展介绍给学生。神经外科的诊疗规范中有脑室穿刺、腰椎穿刺、脑血管造影等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诊疗手段,通过录像、图片等生动的教学资料,让医学生重点了解与掌握。通过让学生学习腰椎穿刺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操作,获得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对神经外科基本操作的精确性、复杂性及风险性有较为具体的感受。
二、手术演示病例的准备
手术演示前,应针对教学目的,精心选择病例。颅脑损伤的教学,可选择亚急诊手术如慢性硬膜下血肿、凹陷性骨折以及没有脑疝形成的硬膜外血肿等病例,术前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病例亦较直观,有利于学生熟悉头皮、颅骨、硬脑膜血管的解剖,并对暴力致颅脑外伤的机制产生感性认识。颅内肿瘤的教学,可选择大脑凸面胶质瘤、脑膜瘤等病例,这些疾病可以充分暴露颅脑活体解剖,可以让医学生对相当于生理状态下的脑结构有深刻的印象。脊髓肿瘤的教学,应选择脊膜瘤、神经鞘瘤等脊髓髓外肿瘤,在手术进程中可以看到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脊髓血管及组织等结构,使得医学生对硬脊膜外穿刺及腰椎穿刺有更加具体更加感性的认识。针对脑血管病的教学,可选择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及显微外科瘤颈夹闭手术,在介入手术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详细了解脑血管的影像学表现并建立三维立体概念,在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有助于其理解并感知脑血管及蛛网膜池的显微外科解剖,从而使得学生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三、手术演示的现场讲解
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对颅脑及脊髓的解剖知识(特别是显微解剖)缺乏系统的了解,没有经历尸体解剖的训练,对手术过程及相关应用解剖结构知之甚少。因此,在手术演示现场,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手术步骤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仔细讲解,教学设备最好配备大体摄像头及显微摄像头,以便于讲者从宏观方面延伸至微观方面,讲解应从手术前的准备到手术中解剖结构、病变组织的辨认,直至手术结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专科医师非常熟悉的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步骤,也应详细地进行讲解,可以结合神经外科历史上生动的事例尽可能说明每一步操作的要点及意义。对神经外科相关的设备如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床、头架固定系统、神经导航等应仔细介绍,说明这些设备应用于神经外科有何好处,对手术器械如吸引器、双极电凝器、显微器械、动脉瘤夹及夹持器、脑自动牵开系统也应介绍使用要点及其优势。否则,学生们会对手术过程的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手术演示后的教学总结
手术演示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出教学预案,围绕教学重点,从手术中的所见所闻出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而仔细地解释,可以结合神经外科解剖基础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手术指征、术中注意要点、围手术期处理等,引导医学生思考,从而建立对神经外科学的总体直观认识。让学生通过模拟书术记录,加深对系统知识的认识,形成记忆犹新的印象。
五、展望
神经外科学是发展最快、要求最高的医学三级学科之一,尽管其临床教学是外科学专科教学的一部分,所占课时数较少,而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将神经外科学作为考查课,但是该专科与医学影像学、材料科技、人工智能科技等世界前沿科技结合最为紧密,可以让医学生感受高科技给医学带来的技术进步,激发他们树立科研和创新思维,为从事医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欧美国家,已开始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对医学生及住院医师进行教学及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逐步推广该系统,结合手术演示,必将为培养具备系统知识及科学创新思维的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者及其他学科医师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璐,梁平,李靖等.肝胆外科腹腔镜教学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29.
篇8
神经衰弱的主要表现
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乏,并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神经症。神经衰弱的病人,其表现可谓五花八门,可以说从头到脚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疲乏,记忆减退,烦躁易怒,对光、声敏感,心悸,耳鸣,眼花,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尿频,腰酸背痛,阳萎或遗精等。但其中最突出的是易疲劳和失眠。
先说易疲劳。神经衰弱病人随时都觉得疲劳,在清晨起来就感到倦怠无力,休息后也不缓解。至于失眠,神经衰弱的人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他们躺在床上辗转反辙,浮想联翩而又控制不住,对此状况病人很着急,而心情愈着急则愈睡不着。有的病人还表现为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多梦,以及醒后无清新感等。
许多疾病会引起“神经衰弱”症状
在诊断神经衰弱时,要注意与躯体疾病引起的“神经衰弱症候群”进行鉴别。有的老年人,当其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颅脑外伤后遗症、肺结核、肝炎等病,他们常会有失眠、烦躁,易疲劳等症状。这些现象是躯体疾病表现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的神经衰弱,有这些症状或病史的人,要及时找医生进行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大多数病人原疾病得到控制或好转时,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也会消失或缓解。
神经衰弱用哪些治疗方法
神经衰弱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西药、中药)及适当体育锻炼等方法。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综合疗法比单纯用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更佳。
1、心理治疗: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常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许多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异、人际关系、子女关系紧张等会使人感到压抑、怨恨、委屈等,长期处于这类不良情绪状态中,就容易患神经衰弱。所以,采用心理治疗的第一步,需要反复耐心地讲解、说明和解释,使病人了解引起本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以及影响疾病治愈的因素等。其次,要劝导病人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办法消除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第三,要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处理好由于疾病而对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新的矛盾,以巩固疗效。
2、西药治疗:西药较多使用的是抗焦虑药。如安定、舒乐安定、硝基安定等。这类药物具有减轻焦虑、稳定情绪、松驰肌肉、改善睡眠等作用,对减轻症状有一定帮助,可适量应用,但不可长期服用,否则会习惯成瘾。若需较长时期服用时,应该几种药物交替服用,或服用一段时间后根据病情减量或停药。谷维素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对神经衰弱病人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如心悸、多汗等),适量服用有一定效果。病人如需服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多服、滥服,严格控制服用剂量,以免服药成瘾或中毒。
3、中医治疗:中药治疗神经衰弱有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等优点,但辨证用药很重要。如属肾阴虚者,可选用补心丹、交泰丸、六味地黄丸等;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肾阳虚者,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饮;阴虚阳亢者,宜选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酸枣仁汤等。一些单味中药对缓解症状也有效。如合欢皮(皮)、夜交藤可治疗失眠、心悸、健忘;灵芝、刺五加、枸杞子具有扶正培本、益智安神、补肾健脾等作用,对增强脑力、治疗失眠和阳痿、改善食欲等均有帮助;五味子可以振奋情绪,对改善精神萎靡不振有效。
此外,针灸、按摩和食疗等对神经衰弱所致的头痛、失眠等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4、运动疗法:神经衰弱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或劳动是十分有益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参与的活动很多,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游泳、划船、园艺劳动等。适量的运动及劳动锻炼,有助于调整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非常有效。同时,运动还能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功能。
篇9
【关键词】 胆心综合症 临床分析
胆心综合症即胆道系统疾病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由于忽视了其内部联系,又因冠心病的发作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都较胆道系统疾病严重得多,这就导致在治疗上偏重于对冠心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胆道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临床医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胆心综合症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9~68岁。病史最长25年,最短2年。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炎5例,以上均经B超检查确诊。心电图改变:常见为sT—T改变,T波下降或倒置,缺血改变多见于发作期,窦性心律不齐(多为心动过缓)。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在有腹痛、腹胀、发烧、恶心、呕吐、肩背痛、厌油等病史上,同时有胸闷、心前区痛、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表现。
1.2治疗方法给予抗感染、消炎利胆、部分行手术治疗,同时辅助营养心肌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
2 结果
15例患者心脏症状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一年,无心脏的不适症状。
3 讨论
早在本世纪初临床医生就认识到胆道系统疾病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雷守笃等报道120例胆道系统疾病病例中心电图异常占90例[1],可见胆心综合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神经解剖学证实胆道系统和心脏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通道,所以,胆心综合症可以通过内脏之间的神经反射而发病。现在研究结果表明,胆心反射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及脊神经反射两条主要通道。迷走神经反射[2]:当胆道系统受刺激时,冲动经迷走神孤束核,然后通过中间神经元或经突触间传导弥散到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背侧核,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冠心病的发作。脊神经反射[3] [4]。心脏受脊神经T1~T4.5支配,胆囊受T4、5一T9支配,支配心脏和胆囊的脊神经在T4.5处交叉。当胆道系统发生疾病时,冲动循脊髓视丘侧束经脑干网状结构传至丘脑与大脑。由于一根脊神经中可包含几个脏器的传入纤维,而一个脏器又有几个传人通道,冲动极易在这一共同通道中易化扩散,产生牵涉反映,最终导致胆心综合症的发作。
此外,胆石症与冠心病一般均以中老年发病且肥胖者居多,这就提示胆心综合症在病因上可能与脂质代谢障碍,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关系。同时感染性中毒、休克、水电酸碱平衡失调对心脏及冠脉系统的损伤亦有导致胆心综合症发作的可能。
诊断与治疗早在本世纪初临床医生就认识到胆道系统疾病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一般认为胆病患者约有20%~30%有心电图异常,已有报道高达75%。临床表现上患者往往有多年胆道病史,症状加重时可诱发心脏症状。因此,典型病例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也有少数患者以心,脏症状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这就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临床医生能对本病有所认识,相信也不难做出诊断。从胆心综合症的发病机理上我们不难看出胆道系统疾病是本病主因,理论上讲,只要去除胆道系统疾病的影响,心脏症状就应该自然得到缓解。事实也是如此,雷守笃等报道90例胆病伴心电图异常的病例,通过对胆病的治疗,90%的病例心电图恢复正常,其他文献亦有类似报道。本组中病历通过此法治疗,心脏症状缓解率也达到80%。综上所述,胆心综合症治疗时应把对胆病的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而对胆石症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对预防胆心综合症发作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l]雷守笃.胆道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J].实用急诊医学杂志,1999;22(2):1.
[2]徐正福.胆心综合症[j].临床肝胆杂志,1988;18(1):25.
篇10
为促进、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我国科学家们广泛开展相关的医学研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和创新,以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实践,研究神经相关疾病的中西医防治新途径。
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致力于将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生物医药研究元素创新结合,致力于打造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在唐宗湘教授、黄熙教授、王福顺教授、贡岳松教授、朱静教授、闫丽萍研究员等中西医专家的参与和引领下,实验室着眼于建立起中医药研究的创新平台(包括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3-5年的努力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未来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中医药对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国际竞争力。
志同道合 逐梦神经疾病科研创新
科研和实验室的灵魂在于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之所以不断前行,正是因为集聚了一群学有所长、志同道合的科研逐梦者。
作为实验室主任,唐宗湘教授有着深厚的科研积淀。他是近五年来多项美国NIH基金、HHMI基金和其他一些美国基金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引进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后,是江苏省首届特聘教授,也是江苏省创新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A类,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资助。
2011年,唐宗湘教授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后只身回国,希望带着自己半生的医学研究积累,为中国医学贡献一份力量,并开启了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创业”征程。
和唐宗湘教授一起前行的,还有一群有相同志向,在各自细分领域有着相当影响力的专家。他们中西互补,哿ν心,朝着创建一流的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而携手并进。
其中,方向带头人黄熙教授,是一位主任医师,也是一位中西医结合专家,具有很强的中医和西医背景,获国自8项,发表百余篇论文含中医SCI论文35篇,他引近千篇次。2001与2011年,黄熙教授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总后科技银星(2002)和首届湖南省医学领军人才,是一位实力派的科研专家。
王福顺教授,2002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W位后,先后在美国新泽西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罗彻斯特大学助理教授,2012年全职回国,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星形胶质细胞对大脑功能的调节研究。在这期间,有许多成果发表在国际上十分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包括在影响因子很高的 Cell Stem Cell,和Nature Medicine。
贡岳松教授,也有着丰富的科研积淀,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历任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国Drexe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和南京中医药大学 Research Scientist、首席研究员或教授等职务,主要研究老年性神经疾病及中医药防治。
团队最年轻的朱静教授,大学毕业后就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接受博士后训练,2015年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后加入该团队。主要研究领域: 神经疾病药物、新型轮烷药物载体。近年来在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以及获得专利6项。
闫丽萍研究员是一位从事针灸镇痛的一位专家,长期站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的研究方向为“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并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
唐宗湘教授表示,正是聚集了这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才能将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和中医院的理论实践不断融合创新,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并朝着当初设立的目标前行。
攻坚克难 探寻神经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途径
在神经学领域,一系列关于痛和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科研工作者。专攻“痛痒”难题的唐宗湘教授,在美国期间就已经开始疼痛和瘙痒形成的机制研究了,并取得了系列开创性成果,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期刊(如:Cell, Nature Neuroscience等)发表了几十篇研究论文。
回国后,唐宗湘教授便开始组建团队,带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依旧选择挑战疼痛和瘙痒顽症,并以中医药防治为研究目标,充分利用实验室不同学科背景专家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展开了将现代“疼痛”和“痒”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传统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研究工作,用以阐释中医药镇痛和止痒的机制。
围绕“疼痛”和“痒”研究的内容,唐宗湘从不同侧面开展“疼痛”和“痒”产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中医药镇痛止痒研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唐宗湘教授已经开始寻找与疼痛和瘙痒密切相关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他花了大量时间熟悉中医药在镇痛和止痒中的作用,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他希望在中医药镇痛止痒方面能够找到较好的方法和途径,在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顺势而为,利用好中医药的宝库,为疼痛和瘙痒患者寻找新的福音。
黄熙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肝藏象相关疾病、中医脑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中药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对抑郁共病肝郁证的脑平滑肌轴机理展开了研究。他先后提出证明证治药动学假说,首次阐明代表方剂疗效的药效成分,首次提出/验证疏肝-抗抑郁促动力假说与应激-脑肠轴紊乱的脑肠共享调节分子。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相关疾病。实验室王福顺教授的研究正是以抑郁症的中医药个体化治疗作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揭示中医药治疗情志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并进行临床药物开发。另外,他还一直致力于星形胶质细胞对大脑功能的调节研究,目前主要对中医情志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神经体液因素改变-情绪-疾病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揭示七情致病的内在科学原理,为情绪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神经退行性病变一般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神经性疾病,在该领域的研究上,有着广泛的国外深造经历的贡岳松教授最有发言权。他曾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致力于中医药和现代生物医学防治老化相关神经退性疾病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筛出中药单体衍生物Berbamine E6作为Calmodulin选择性抑制剂,现与经典的工具药W-7齐名,并应用于如《Nature Medicine》等顶尖的研究论文中,并被Nature Medicine 等著名杂志所引用。他还曾率先研究骨质疏松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关系,以及采用人参皂苷进行防治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老年痴呆症在特定的时间是可以预防和逆转,为老年痴呆症的R床诊断,药物筛选及免疫治疗,早期防治开拓了新的方向,同时改变了几十种类淀粉样蛋白质疾病的研究。目前,贡岳松教授正在中医精气神理论指导下,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防治和中医药转化应用研究。
在开发新方法和药物的过程中,对神经疾病药物、新型轮烷药物载体有着深入研究的朱静教授有着很大优势。另外,对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中枢敏化的机制有着深入研究的闫丽萍研究员,也将为痛觉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她的相关研究指出,神经病理性痛是最为难治的疼痛,电针干预在临床上运用颇多,相应的基础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其机制,以寻找新的针刺镇痛有效靶点及物质基础,丰富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基础理论,为针灸临床干预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提供实验依据。
学有所长又“殊途同归”,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的所有专家们,聚集在这里,让科研合力得到了迸发,为了打造中西医兼备的神经疾病研究机构,他们无畏艰险,执着前行。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