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

篇1

关键词 高校 消防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 Mixed Office Fire Management

SU Chuanl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ackground of Colleges Mixed office fire management, indicate problems of mixed office fire management in the daily work and propos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ombining with actual working.

Key words college; fire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0 前言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学、科研、实验和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合作项目等用房也日趋紧张。由于高校办公用房资源有限,对房源分配难以全面做到一幢教学楼或办公楼属于同一部门来使用,造成教学楼、办公楼出现交叉办公现象普遍。以浙江省某高校为例,该校某校区教学主楼入驻单位达到17家(包括学院、系、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协会等)。混合办公楼的消防安全管理,往往存在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难等诸多问题。本人通过对高校混合办公楼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管理对策。

1 高校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混合楼使用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二级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负责全面消防安全工作,包括落实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消防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开展防火检查、开展日常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保证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等各方面工作各单位分管消防安全的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因高校扩招等原因,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是常见的形式,某个二级单位的实验室、中心等分散于几个校区的情况也成为常态,因此,带来了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的难题。高校混合办公楼为几家二级单位共同办公、交叉使用,通常是由部分二级单位所属的中心、研究所等某个老师或负责人使用,办公、使用、科研用房分散在其他校区,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消防管理人管理不到位,因此,日常的消防管理工作也缺乏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监督、考核,混合办公楼内师生消防意识淡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很多师生缺乏基本的防火知识和应急逃生自救的方法。

1.2 混合办公楼公共部位缺乏管理

根据《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各单位应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然而,在高校混合办公楼的实际管理中,消防管理工作缺失严重,各部门责任不清,无法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管理,常出现无人管的现象。主要表现有:(1)逃生通道常被堵死。《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设置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要确保其完好有效,并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在混合办公楼的实际管理中,某些单位为安全管理等自我方便,将通道门锁死或通道门被自行车等其他物品堵塞,影响疏散逃生。(2)消防器材、设施等缺乏日常管理。根据《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二级单位应经常开展防火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做好消防器材、设施等的维护管理,确保其完好有效”。然而,混合办公楼内的入驻单位很难落实相关规定,混合办公楼内的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器材、设施过期或损坏情况较多,部分单位既没有日常消防检查记录,更缺乏对消防器材、设施的维护管理。

1.3 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难以落实管理责任

由于入驻混合楼的单位往往是二级单位下属的一部分,有的仅仅分配给教师的几间实验、办公用房,在日常检查中一旦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发放消防安全隐患通知书就比较困难,因二级单位的消防责任人、管理人不在同一校区,消防安全隐患也不能得到及时整改。

2 高校混合办公楼消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2.1 高校保卫部门应继续完善消防管理机制

高校保卫部门作为高校消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不断完善消防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各二级单位政策的落实;督促各二级单位级二级单位与所属中心、研究所等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单位、各部门、每个实验室、办公室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将消防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明确各个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力量对各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将消防工作分解给各部门,并制定奖惩措施,赏罚分明,让各单位感受到消防工作的压力,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加大对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知识应突出每个单位的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切忌流于形式。

2.2 二级单位应加强政策落实

“领导不重视是消防管理最大的隐患之一”。目前,高校存在重科研、教学,轻视消防工作,常将消防工作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总认为消防管理工作是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工作由保卫部门来做,不仅自身重视不足,甚至有时对保卫部门的工作也不予积极配合。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责任意识和消防安全意识,加强重视,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消防管理规定》,明确“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明确每一个办公室、实验室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加强对房间责任人的管理,将消防责任定点到每一个人,构建院系行政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全体教职工共同负责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3 推进混合办公楼物业化管理

推进高校混合楼物业化管理是有效解决当前混合楼公共部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仅靠有限的高校保卫力量开展混合楼的消防管理工作是非常吃力的,而推行混合楼的物业化管理,将混合楼的消防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到物业公司,可以加强对混合楼公共部位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学校应参照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根据大楼面积大小补贴一定的物业管理费,余下物业管理费根据用房单位所在混合楼内的使用面积,按比例分摊物业管理费。学校后勤、保卫、房产等部门应组织协调用房单位大楼物业管理的实施。

2.4 房产部门应加强对房源的动态管理

房产部门应不断完善办公用房的管理制度,加强用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用房单位的机构改革、学科调整及人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各单位的用房配置,以适应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发展的需要。对于因机构调整或人动不再使用的房屋、使用期满的用房、长期闲置的用房等采取措施及时回收并进行重新分配,加强对用房信息的动态管理,并支持协助用房单位实施大楼物业化管理,确保大楼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09.

篇2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实验室建设 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验室水平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环境实验室是综合性很高的实验室,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环境监测实验,对其管理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国内外环境实验室建设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

一、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环境实验室的了解,其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机制、贵重仪器使用、实验室开放情况和使用制度、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

1.管理机制

各国实验室队伍的构成有所不同,但国外实验室一般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效率较高。如德国,一般实验室只有1~2个专职人员。实验室管理路径短、目标明确,管理效率高。而日本高校实验室只聘任少数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

2.贵重仪器管理

各个国家对大型贵重仪器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确保仪器的安全和使用效果。有些国家的高校(如美国)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但在德国,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有机会使用贵重科研仪器,相关实验室也不完全向学生开放。

3.实验室开放和使用制度

国外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如在韩国,除了公共的实验题目做统一的安排,其余时间都是采取开放式管理。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性能力,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4.安全环保措施

国外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措施通常都很到位,总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例如,日本实验室对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实验室规定很多,包括有机溶剂回收;危险性操作贴警示牌。英、法、美等国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防火装置、火警报警器和红十字急救箱等,实验室还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

目前,关于环境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于环境实验室设备管理和环境实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环境学科教学实验的设置还在不断完善中。

二、环境实验室特点

各高校的环境实验室有相似特点。以中国石油大学为研究对象,经总结发现,在实验室整体建设和调整过程中,环境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环境实验室房屋布局分散,使用存在不便

环境教学实验室包括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微生物固体废物治理实验等各种专用教学实验室,另外还有配套的实验准备室、仪器分析室等,布局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科研实验室数量相对不足,利用紧张

环境专业目前科研方向多,科研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固废处理、微生物实验研究等多方向研究,同时,又承担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项目,而目前的实验室配备相对不足,对科研项目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

3.环境教学实验室相对利用率不均匀

以环境监测实验室为例,一学年的使用率为20.58%,加上本科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年使用率不足60%。而实验室利用率最高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半学年,除了常规的教学科研试验外,还要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试验,实验室使用明显紧张。

4.实验仪器、设备使用量大,资源相对不足

常用仪器设备,如天平,红外(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等,使用频繁,数量少,使用率高;有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等)用于多数环境研究实验,有时造成了实验室之间“抢仪器”的状态,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实验进程,也不利于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5.使用设备、药剂复杂,管理难度大

环境实验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广,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药剂很多。除了常规的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生物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剂以外,还有很多专用设备及药剂。药剂种类复杂,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还有少量剧等高危害的物质。日常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

6.实验室人员少,任务重

三、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环境实验室的特点与不足,从学科发展大局出发,初步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及探索。

1.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

针对现在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采取主任负责制,全员参与管理的模式。实验室主任全面主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设专职管理员和实验室技术员(专职实验师担任),负责日常管理,聘用部分研究生协助管理以缓解工作压力。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实验室管理多层管理机制。避免由于管理人员外出,实验室管理缺失状态,提高实验室运作和管理效率。

2.实验室仪器、药剂管理规范化

实验室的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对于不同的仪器设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对玻璃仪器等易耗品,几乎在所有的实验室都要用到,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量,配备最常见的玻璃仪器,如烧杯等。仪器分类摆放,方便查找,避免浪费。易损耗的仪器及配件,定期检查和补充。

(2)中小型仪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各实验室按规定借用,用后及时归还,并保证使用过程的维护,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的闲置和浪费。

(3)大型精密仪器,专人负责操作和日常维护,项目较多时,须提前报计划集中使用。

对科研实验室而言,由课题负责人统计本课题使用的试剂及可能用量,统一领取。针对药剂复杂,危险大的问题,对于危险药剂的使用采取全过程控制,做好记录和标识,力争管理规范化。

3.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环境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剂种类繁多,为了方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档案,设置资源共享平台。按不同的类别、用途、属性、编号、登记和输入计算机,建立总账。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从投入运行到借用、调拨、报损、报失、报废等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分类、登记等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利用网络,实验人员可以获取各仪器和药剂信息,不仅可以随时跟踪设备的动态状况,还可以准确地得到设备详细的资料,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登陆管理员界面对权限内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科研实验室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保证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利用教学实验室空闲时间开展科研实验,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4.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体现。参照1992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在学校原有相关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基础上,细化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等,兼顾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等;同时,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基础上,扩展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标准,将使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四、结语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实验室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建立环境实验室管理体系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管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是第一步,体系的完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同时需要共同努力来支持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使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仕杰,陈年友.实验室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104-106.

[2]刘杰,付永胜,龚正君.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24(2):89-91.

[3]高明松.借鉴日本高校实验室管理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38-139.

[4]Fetting J.Four-year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Germany[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41(2):55-59.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48-02

一、引言

武h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免推和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达200多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主要服务于汽车、建材行业,行业背景针对性强、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类似于本科培养中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0年开始设立的,专业覆盖范围逐步从法律、MBA、临床医学等扩展到工程、教育、建筑等学科,其目标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在相关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入职前获得专业学位已成为从事某项职业的必备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覆盖了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最初以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为主,在工程实践技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且在行业应用背景方面强调不够,难以满足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工科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以实践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起点高、平台宽、应用广、特色强为特点,不仅吸引了众多应届生报考,还面向企业在职技术人员进行定向培养。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其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其培养模式的内涵,明确培养目标;然后需要构建一支能够紧密协作的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队伍;最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使得工科专业硕士在此框架下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方面,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并设法在新理论提出、理论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方面进行突破,是属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将理论用于工程实践,实现实践创新,并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全部推行了全日制教育,避免了以往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学习、走马观花的弊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了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目前采用“0.5+0.5+0.5”或“0.5+0.5+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半个学年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然后在企业从事约半个学年的工程实践,最后依据工程实践情况,提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利用半个学年或1个学年完成毕业论文。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由于涉及企业实践环节,一般由校内导师牵头,通过学院聘任企业研发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双方协作,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在校内理论学习期间与企业实践学习期间充当主要角色,在实践学习阶段结束后,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需求,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或合同,同时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由专业硕士研究生承担项目研发的主要工作,并以此提出毕业论文的方向。

三、机电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专业学位硕士需具备实践能力,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要能灵活应用最新科技。专业型硕士理论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主要授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实践课程主要围绕着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队伍、设备以及自己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个实验室应加强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从平时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提前走入工作岗位做准备,打下牢固的基础。规范实验室的正常学习、工作秩序,确保实验室成员正常的工作时间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严肃实验室工作作风。例如,实验室采取严格的考勤方法――每天用指纹打卡机分别在四个考勤时间节点的前半小时内进行打卡签到,错过打卡时间不得补签,特殊情况因故迟到的需经负责教师同意并备案后方可补签。实验室每个人应从自我做起,“随手关闭一盏灯,随手拧紧水龙头,随手拾起垃圾,随时提醒他人”,真正做到全员“顺把手”。实验室桌面应摆放与实验室相关的物品,其余不必要的物品不放置在桌面上;摆放物品应整齐有序;不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优美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并且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真正做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保障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率。

实验室成员应遵守实验管理规定,对严格遵守者予以表扬、优先安排项目工作、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奖励、年度表彰、特别奖励等。对违反实验室各项管理规定者,按累计扣分,照以下规定处理:凡在一学期内累计违规扣分达5分者提出告诫,应向实验室例会提出书面说明与检讨,进入为期2周的考察期,若态度端正,表现良好,效果明显,经实验室例会讨论,可撤销该次惩罚,并消除5分;被告诫3次者按记10分处理;累计达10分者由实验室例会提出批评并在实验室例会做检讨,同时进入为期4周的考察期,若态度端正,表现良好,效果明显,经实验室例会讨论,可撤销该次惩罚,并消除10分。考察期内表现不佳并仍然犯错者,按相应扣分的双倍进行处罚,当扣分累计达15分者直接由实验室例会讨论,停止其所有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工作,勒令离开实验室并报学院研工办备案。

篇4

【关键词】高校;机房;管理;维护

1.引言

本文就以我所在的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为例;目前有基础机房、专业课机房、业余机房约四十余间,基础机房主要功能是基础性强,公共面广的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班级使用,其特点是配置要求不高;专业课机房主要功能是为各专业课程所准备,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所需软件各不一样,有的专业课程甚至连系统要求都不同,专业课机房对硬件配置要求比较高;业余机房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在业余时间也能到机房学习、锻炼相关技能,其特点是针对的学生不固定,涵盖了基础和专业机房的所有情况。所有机房除了承担日常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任务以及学院新教师的培训任务。因此机房日常维护和管理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维护机房设备及管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计算机教师的工作强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机房的硬件的配置与维护、软件的安装与备份、学生的管理与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论述。

2.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与维护

2.1 硬件配置

对于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主要依据机房的具体功能来体现,首先把专业相近的学科、软件之间相互不冲突的设置为一个机房;硬件的配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在一段时间内不被淘汰。

2.2 日常维护

首先硬件维护,针对机房里的计算机运行时间长,学生流动量大的特点;加之计算机设备的稳定性、灰尘、机房内温度、雷击、电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硬件工作不稳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定期除尘;并在机房里面安装空调,保证机房里面的保持到计算机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温度;正常情况下,机房的温度保持在22-25摄氏度较为合适;对于雷击尽量做好防雷措施,在雷雨季节,根据我院所处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在防雷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采相应防雷措施如:机房使用者下课后必须断开电源和网线;上课期间听见雷声后,设备使用人应及时断开设备的电源、网线等。在机房使用的电源大都有着一定稳压的功能,如果电源不稳定,对电脑的使用寿命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对机房而言,由于机房计算机数量多,将对电脑所使用的电压、电流又会是一个考验,如果电压不稳定,将会造成大量电脑出现故障,甚至造成频繁死机、蓝屏等,更有甚者是硬件损坏,电脑无法正常使用,不但影响正常的教学,还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3.软件的安装与备份

在机房维护和管理当中,根据机房的具体功能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软件,由于各实验室需要安装大量的软件,所以没有特别要求的软件,我们尽量选择其绿色版本来安装。采用绿色的软件版本,不会占用太多的注册表空间,以及很少的使用DLL数据链文件,这样能使操作系统运行得更快。这是现阶段对实验室计算机使用优化的方法。安装完相应的教学软件之后,还要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对病毒的防治,一方面从源头上堵住病毒,提示学生严禁私自带磁盘或其它存储设备进入机房,若特殊情况确因需要,需带磁盘或其它存储设备者,应经机房管理员检测无毒后,方可带入机房。教师或辅导员在安装文件时,应先用查毒软件检测确定无病毒后方可使用。未经机房管理人员许可,不得随意从互联网上下载文件至机房硬盘上。另一方面还要对电脑进行的日常检测和清除,除了定期扫描磁盘外,同时对网络上的文件必要时均设只读属性。另外还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定期升级和保护,防病毒软件应定期到指定地方升级,以防病毒软件版本太旧,漏查、漏杀病毒。

安装所有软件之后,需要对软件的安装程序保存。并且需要用ghost软件对系统进行备份,以备系统损坏时还原。减小工作量。

4.学生的管理及管理人员职责

首先,机房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我院出台了计算机中心学生上机管理规定;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穿鞋套进入机房、保持机房卫生、禁止在机房吃东西、喝饮料、不许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东西、必须爱护机房内公共设备、不得随意搬动或拔插有关设备、上机者必须衣冠整洁、着装整齐、禁止在机房内穿拖鞋、背心等等。其次,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机房。严格实行一人一机制,不允许两人或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分组实验除外。对于上课使用机房的教室也有相应的规定:如计算机中心任课教师守则;每学期《专业教学执行计划》确定后,若对实验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应及时将所需教学软件名称及相关材料经教务科审核汇总后报计算机中心实施;任课教师应在每学期的第一堂实验课,严格规范学生座位,便于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落实设备故障责任;对每学期第一次上实验课的班级,做好实验注意事项及《学生上机管理规定》制度的教育;任课教师在实验室内,必须按要求着装(穿白大褂、鞋套);必须提前五分钟在机房门口督促学生进入实验室,任课教师需使用多媒体演示设备应提前向管理人员提出申请;需要连接Internet的实验内容,应按要求在《实验指导书》上注明,并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巡视,监督管理学生的操作内容。学生上机结束前,任课教师应监督学生关机、整理好机房,并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交接好实验室才可以离开;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设备故障应立即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实验室出现设备丢失或损坏而无法落实责任人,由任课教师组织、协同上课班级共同赔偿;因课程需要使用特殊设备或软件,应事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商解决。机房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硬件设备的配备和调试工作,对实验室计算机、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工作,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本部门难以处理的设备故障,及时安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修;计算机设备维修、维护后作好详实登记,用于备查;对于教学科研所需的一切软件的配备和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负责计算机中心库房设备的管理。负责计算机技术资料及维护工具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负责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5.结论

机房的管理关系到整个学校对于计算机相关的辅助教学和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也直接反映出整个学院对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因此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方案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管理计算的硬件维护,更多的应该是管理到计算机的软件方面的因素,本文绝大篇幅通过阐述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及管理和学生、上课教师及机房管理人员的一些职责等内容。对于一些刚进入计算机机房维护与管理岗位的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梅.高校计算机机房数据维护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4).

[2]王其芳.公用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3).

[3]唐红亮.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王栋.浅议计算机机房科学管理[J].科学大众,2009(8).

[5]符春芳.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管理与维护[J]琼州学院学报,2009(2).

[6]李艳华.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

[7]吴以茵.论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

[8]肖陶.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科学管理[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杨红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10]王亚琴,梁方.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

[11]武丽娟,王国强.计算机机房的维护与管理[J].长治学院学报,2005(02).

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59-02

一、引言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开放的、共享的、合作型实训基地,它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教学,并且在本域内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1]。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交通厅相关文件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岗位要求和设备使用、维护要求为基础,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理念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已被辽宁省交通厅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意在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校主体”三方互动式实训基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利用最大化,实现行业管理部门、企业、院校区域共享的实训基地发展新模式。

二、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1.教育实训功能。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入手,包含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室、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车站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车站业务实训室、票务实训室、AFC与PSD拆装实训室、PLC控制实训室、转辙机实训室、联锁设备实训室、公共基础实训室等十三个实训模块,可涵盖行车、乘务、站务、机电、通号等五大岗位群技能实训,实现学校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群。

2.培训功能。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起点高,设备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完全具备条件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员工及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基地。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制订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训基地也可向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而又缺乏实训设备的高职院校学生提实训培训。

3.技能大赛功能。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国内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也随之增多,各级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大赛也相继设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功能完备,具有与企业实际最为接近的行车、驾驶、客运、机电、信号实训设备系统,可承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别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大赛。

4.决策、技术支持功能。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政府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设备维护标准、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准入资质、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等行业管理支持;为企业提供行车组织、列车驾驶、客运管理、机电与信号设备维修维护等岗位工作效率与方法改进措施。

5.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讯与信号技术等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提供职业资格鉴定,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并完善相应的考评体系,进而推进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教学培训“五个合一”运行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教学培训课程体系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基础,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实践课程构成,实践课程比例不低于50%;所有专业教师完成沈阳地铁企业实践,基本达到企业一线员工技能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真实还原企业生产一线设备及工作场景,各实训室均可实现理论讲授及实践教学相结合功能;实训基地创新管理模式,由精通设备的专业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理实课程考核均以理论+实操的考核模式进行,实现了教学理实合一、教师理实合一、教室理实合一、教研室实训室合一、考核理实合一。

2.相关制度。通过探索政企校三方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制订三方共建实训基地相关制度。制定《实训室设备管理规定》、《实训教师管理规定》、《实训室学员守则》、《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规定》、《实训室使用日志》、《实训室钥匙取还规定》、《实训室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实训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实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员实训考核标准》等规章制度。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管理、保养、维护及实训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

3.培训体系。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岗位培训实际需求及高校教师实践技能进修需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管理体系以及培训实施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包括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制度、培训政策、培训职责、培训信息搜集反馈与管理、培训评估体系、培训预算及费用管理、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与培训相关的制度;培训实施体系包括确保培训制度实施,并通过培训活动的有效组织和落实、跟踪和评估、改善和提高,体现培训价值的一整套控制流程。

四、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1.实行“5S”管理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S”理念为管理标准。日常管理过程中秉承建立规范,有章可循;依据用途,整理现场;制作标识,整顿现场;清扫现场,防止污染;建章立制,以“5S”约束人的行为的原则进行日常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用黄色标识线明确设备、物品区域;在醒目墙面粘贴实训室规章制度,让每位学员及教师都能清楚地看到,并能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用告示板写明各重要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图;用提醒板提醒学员必须完成的实训操作要点、目的要求、注意事项、考核细则等。在具体实训过程中,规定学员实训时要对号入座,实训后学员要按要求整理实训器材,将器材置于标识规定地方,并及时填写设备物品使用情况记录表。实训结束后,对实训室进行清扫,建立清扫标准,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5S管理,引导各级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清洁、有序的实训室现场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同时提高各级人员的素质,进而使实训室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2]。

2.流程化管理模式。科学、严谨的流程管理体系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对实训室的高效使用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训室日常的工作遵从特定的规程,体现过程的一致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从而将复杂的工作程序化、将每一环节标准化,以达到工作行为的同一性,确保实训室的管理的标准性和高效性[3]。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立了《实训室管理流程》、《实训室钥匙取送流程》、《实训室设备检查流程》、《实训室安全管理流程》、《实训室财务管理流程》等流程管理制度。

五、结论

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良好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将有利用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达到资源共享,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政企校三方共享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燕.连云港区域共享型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239-241.

篇6

【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现状;研究

0 前言

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是培养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的新阵地。目前,由于受经济、地域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上仍存在规划不合理、项目专业分配失调、设备总体利用率不高和管理模式单一等一系列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本文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可行性改革建议。

1 目前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规划不够合理

公共实训基地与一般的教学实验室相比对选址、光线和声音的要求都比较高,不宜建在一楼,应建在二楼以上为妥。由于建设初没有进行充分科学论证,受场地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在一楼。每年梅雨季节南风天来临时,潮湿的地面环境使得公共实训整个教学系统运行极不稳定、仪器设备提前老化和设备故障报修率高等现象突出,造成公共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设备维修、维护工作量剧增。

1.2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业分配比例严重失调

西部高师院校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偏理轻文”现象。很多“高大上”的公共实训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理工类的,而文科专业的公共实训基地则少之又少。殊不知文科专业对于公共实训基地的需求也是很迫切的,如:外语专业的视听说实训室、中文专业的语音实训室和艺术专业的弹唱实训室等等。

1.3 公共实训基地设备闲置率高

目前,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普遍原则,每年的秋季学期学校统一安排师范生外出实践实习,所以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安排使用公共实训基地实训的专业和师生人数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几乎排满课,公共实训基地使用率很高;而秋季学期安排使用公共实训进行实训的专业和师生人数锐减,造成公共实训基地总体使用率很低。

1.4 公共实训基地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

目前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尚未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还是很不规范的。此外,因公共实训基地相关规章制度尚未完善造成管理和监督的执行力度不够。

1.5 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虽然公共实训基地较一般的教学实验室有很多突出的优势。但是。目前公共实训基地只局限于为本校的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实训实习培训,其在全社会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的公共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故仍然存在功能不够完善的软肋。

2 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思路

2.1 合理规划、科学定位

首先,需要用科W的方法对整个公共实训基地系统进行规划、论证、设计、组织和管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在吸收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训实际,本着“集中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公共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其次,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要有前瞻性和可扩容性,能在不同时期满足学校办学发展的需求。

2.2 完善各项管理

2.2.1 健全公共实训基地日常管理规定

通过制定和健全《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与使用办法》、《公共实训基地设备操作流程》和《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师生必须遵守的使用原则,从而对公共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进行规范化、人性化管理。

2.2.2 搭建服务网络平台

每个公共实训基地要对本基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项目进行网上公布,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其服务方向和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服务网络平台的预约功能,自由选择实训的时间和地点,这样就让可以让广大师生灵活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操作训练,达到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率的目的。

2.2.3 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

目前,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是白天对外开放,晚上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的原因很少开放。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率,要逐步有计划地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引入学生实习管理机制,是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学生管理员进行短期的操作流程培训,让他们加入到公共实训基地管理队伍中去。这样就可以确保公共实训基地晚上能正常对外开放,延长了公共实训基地对外开放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率。

2.2.4 进一步拓展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切实提高设备使用率

公共性,是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最核心的功能。为此,必须要加强社会办学力度,可以通过校企、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共实训基地设备使用率。其次,在公共实训基使用率偏低的时间段可以适当面向社会团体或个人开放,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同时也为地方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2.5 加强公共实训基地的评估和监控

结合高校人才评估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公共实训基地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的、完整的评估和监控体系。要从资源共享、设备使用率、管理人员结构和实训教学效果等多方便进行具体量化考评。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综合性评估和监控,必将推动公共实训基地硬软件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3 结束语

目前,很多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与经济发达的东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为此,西部高师院校应虚心向走在前面的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室开放管理建设力度,并在管理上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在教学科研改革中的服务功能,使西部高师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多学科 交叉融合 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地方高校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华北理工大学作为河北省地方骨干院校,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集中优势资源,累计投入400多万元,于2013年建设完成了2500平方米的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是以秉承“创新、创意、创造”三创理念,鼓励学生们“勤学、勤思、勤辨”三勤精神,采取学校统一资源配置、实验室自主管理、校院共同建设的运行模式,以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资源优化、功能集约、开放合理、运作高效的创新实验中心。

1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

1.1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学科交叉融合对于科学进步、知识传承、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以组建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创新团队为纽带,精心设计综合性研究项目,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团队合作项目训练,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涵盖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艺术学、数学、矿业工程等30多个专业,每年能容纳500余名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中心目前建有机电创新类、设计创新类、软件开发类、实践创新类、模拟仿真类等共16个实验室。中心融合了多学科在一个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可以更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

1.2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实现

中心按学科分为五大类,其中学科交叉融合既包括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前者体现在相同或相似学科类别不同专业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融合、后者体现不同学科类别专业实验室之间,通过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科研训练,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1.3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如机电创新类平台面向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导的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教学内容的融合,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自动化等方向多学科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共同设计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创新课程、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协作参与科技竞赛、共同组织项目验收,从而实现了同类学科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面融合。

1.4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多体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华北理工大学作为集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更多的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其中文理融合、工科和艺术类融合、工科和管理类融合等。如工科实践类与设计创新类学科融合案例:基于工科类的矿业创新实践作品工作室与基于艺术类动画工作室共同合作,完成了“竖井多绳提升与井底车场动漫演示模型”创新项目,将动画艺术与矿井运输与提升过程相结合,用动画艺术演绎传统实践作品的魅力。在本项目中,项目成员运用Maya等软件,以矿山实际提升与运输系统为基础平台,对矿山竖井多绳提升与环形井底车场系统等进行了建模,以竖井多绳提升与井底车场的演示动画模型的展示效果,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矿业实践作品大赛中获奖。

1.5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探索将创新实践教育有效纳入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以科研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双驱动的培养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课程为载体,以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为双驱动,通过开展各种创新项目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创新课程为载体,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发符合中心各实验室特征的创新实践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课程针对小班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学生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给他们在就业和后续学习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以校院共建、学生自主管理、开放运行的管理模式

3.1校院共建管理模式

中心实行“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创新教育建设团队”管理模式,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其它成员由教务处副处长及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专家组成,负责中心各实验室运行情况的指导、督导、评价和验收工作。创新教育建设团队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人由教务处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中心及各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相关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相关的创新活动。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心健康常态的发展。

3.2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中心的日常管理由“大学生教学管理团队”负责, 该管理团队是由“大学生科技创新联盟”和各个学术社团协会组织构成。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联盟”成员来源于全校公开选拔的优秀学生组成,并成立了秘书处,办公室,网络编辑部,宣传部,活动部等负责中心日常运行与创新活动开展,实现学生自主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各个实验室独立的学生创新学术团队,不断扩大学生团队规模,逐步形成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体的自主管理模式。

3.3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

中心建立三开放的管理模式,即人员开放: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打破了传统班级建制,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通过选拔考核后即可进入实验室;时间开放:全天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出入实验室时间;项目开放:基于项目式的中心管理模式,使学生的自研项目在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

4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中心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4.1建立实验室教学质量运行保障体系

为保障各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转,中心建立了日常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实验室负责人每月例会制,每学期进行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坚持开展每学期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实验室年终考核制度,采取各实验室的年终工作汇报的形式,结合专家现场打分结果,评选出优秀、良好和合格实验室,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实验室予以奖励与表彰,激励师生共同建设实验室。

4.2建立实验室激励和管理保障制度

为激励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出台了《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和进行激励,正在拟出台《中心自培育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中心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结合中心的各相关规定和措施,各实验也拟定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实验室内部管理规定和措施,保障了每个实验室的良性高效地运行。

4.3细化中心实验室考评机制

实验中心实行实验室责任制管理,在中心基本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各实验室教师及学生负责人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特点细化本实验室考评机制,中心负责人不定期地对创新实验活动及创新课程进行抽查,抽查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并纳入到年终评优和创新成果统计中,与教师及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有效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通过定期举办开放日、各类校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讲座、学术沙龙、创办学术刊物、举行各类全校大型宣传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心的校内外辐射功能,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李涛,宗士增,徐建成,飞.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2] 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王春潮.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篇8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交通安全学校”和“等级食堂”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做到无重大火灾、爆炸、重大交通安全、集体急性中毒、踩踏、坍塌等各类学校安全事故。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各教学班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安全”二字深深地刻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懂得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达到他们行为的规范化。任课教师,不管是什么课(包括室内室外课),都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要坚守岗位,保护学生的人生安全。若需要做实验,教师实验要规范,把安全问题考虑周全。

经常利用集中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有关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常见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及用水、用火、用电等安全等安全知识。要加强对职工遵守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本岗位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每学期要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

学校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安排后勤人员和督促相关人员排除。

牢固确立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的意识。把学校安全管理列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及时处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逐级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加强对各部门、教职员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落实奖惩措施。今年,教育局将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的考核内容。

制定和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严格执行“市教育系统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上报并协助查处各类事故,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对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要求处理。

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活动,认真执行每月一次、开学、放假前以及恶劣天气前后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全面排大危险源,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并登记建档,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注重设施设备的投入,确保安全管理的各项活动和措施落实到位

在注意教育性投入的同时注意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将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经费列入学校支出预算。按规定配足学校门卫,完善和规范学校消防、防盗、防暴等各类安全设施设备,为确保学校安全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重点单位,如实验室、阅览室、电脑教室、实物保管室、队部室和各办公室,由相关人员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不能排除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篇9

关键词:学校 消防安全 防火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33-02

1 引言

学校这一特殊组织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在那里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健康和智慧的生活,学会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学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财富的源泉。如何有效的保护广大师生的安全,是我们消防人员的职责,更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因此,认真分析学校消防安全问题,查找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是非常紧迫的。

2 学校火灾的危害性

(1)学校属于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寝室、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长期有学生出入,如果发生火灾会导致疏散困难。

(2)学校有很多教学设备,且有许多为了科研而置备的精密仪器,比较贵重,火灾发生后难以扑救,损失大。

(3)人员多、用电量大、易燃物品多,一旦失火,火灾易蔓延,难以扑救,产生连锁反应。

(4)学生和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可能因为一场无意识的火灾而毁于一旦,使之前的投入的时间、精力付诸东流,也会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展开。

(5)发生火灾后必造成学校的秩序混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法进行,阻碍鉴于事业的发展。

3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

(1)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未经消防验收,质量不合格,留下许多安全隐患。

(2)使用违章电器,如:电饭锅、烧水壶等超负荷电器。

(3)学生在床上点蜡烛看书,不慎引燃周围可燃物造成火灾。

(4)学生躺在床上吸烟或将未熄灭的烟头乱扔,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

(5)实验课上进行实验和演示所需的用火、用电或化学危险品,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6)电气设备老化,超负荷用电造成火灾。

(7)学校食堂清洁不到位,通烟口阻塞引发火灾。

(8)视听教室的演播室内所用的吸音材料不少是可燃材料,并且安装了碘钨灯和聚光灯灯照明设备,容易引发火灾。

(9)消防设施陈旧,消防器材严重欠缺,消防水源缺乏、未设置室内消防系统、消防车道不畅。

(10)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在将消防器材集中存放、安全出口上锁等行为。

4 学校防火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失火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学校领导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消防安全的重要性,看到消防安全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警惕性,充分认识到消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到抓消防工作就是促教学科研,抓消防工作就是保学校稳定,抓消防工作就是心系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举措。学校在重视教研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消防安全工作,牢牢把握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推动消防工作与学校建设同步进行,快速发展。

4.2 建立学校消防管理机构

学校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管理机构,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定期召开消防安全工作分析会,会上要对前次会议出题的问题进行汇报总结,查找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消防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4.3 建立健全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各单位应消防安全责任制,确定消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各岗位的消防责任人以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上述人员要对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一般情况下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消防工作全面负责。如果因为责任人的失职行为导致火灾的发生,校长需承担事故的领导责任,各岗位的消防责任人以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4 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人

消防工作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引发火灾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既然能找到原因就可以预防。查找火灾原因,做到有效预防是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消防安全管理人的主要职责。

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人要做到:知道校园内消防器材存放地点;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报警;熟悉学校消防水源;熟悉火灾的扑救措施;能自觉遵守消防规章制度、能及时发现火险隐患、能有效的扑救初期火灾;待消防人员到达火场后能够清楚及时的向消防人员汇报情况,协助消防人员扑灭大火。

4.5 定期开展消防检查工作

学校消防检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火灾隐患,防止火灾的发生。把一切可能引发火灾的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不给火灾隐患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学校的消防检查应当定期进行,按时大检、不定期抽检,并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检察人员签名,以便发生问题的时候有据可查。检查应做到细致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相关领导,妥善解决防患未然。

4.6 安全疏散的要求

(1)学校的安全疏散出口不得少于两个。

(2)学校用于疏散的楼梯间内,不应附设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非封闭的电梯井、可燃气体管道等。

(3)室外疏散楼梯和每层出口平台,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并应保证通道的畅通。

篇10

1.1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由使用部门在每年年初,根据实际工作及发展需要(如:计划开展的新项目或新检验方法等),组织本部门人员拟定下一年度设备的购置计划。1.2内部论证按部门内部事务公开的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对预购的大型仪器设备(单价≥10万元)的技术参数、规格、型号、购买理由、资金预算及依据、绩效目标及绩效评估指标等方面举办购置需求内部论证,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上报单位领导审批。1.3预算编制审批通过后,编制本单位下一年度设备采购计划和预算,上报有关上级和财政部门立项、审核、备案。1.4专家论证根据预算批复确定下一年度购置计划,并聘请专家对拟购置的大型设备(≥10万元)进行专家论证。专家论证范围包括技术参数和商务论证等方面。要求专家在评审时,按照参评的供应商(或厂家)提供的设备资料,以及现场提问的方式,对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提供的技术参数和配置进行评审。专家列出每一家供应商(或厂家)设备参数跟拟购置设备需求参数不符合的条款,对拟购置的设备技术参数和配置提出修订意见或建议,编制设备购置专家论证报告,上报中心办公会议审批。1.5采购审批后,各部门对拟购置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配置重新进行最终的修订并确认,后勤设备管理部按《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对拟购置设备组织采购工作。招标评审工作完成后,与中标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签定书面合同,完成中标项目,在规定交货期限内到货验收。1.6设备的验收仪器设备到货后,设备管理人员组织使用部门负责人、使用人员、纪检室工作人员一起开箱验收。大型设备只有在供应商工程师安装完成和测试全部通过以后,使用部门才能签字验收,并作好验收记录。1.7仪器设备台帐的建立设备验收合格后,设备管理人员将设备的信息录入《仪器设备台帐》,并给予每一台设备唯一性资产编号,并作唯一性标识。台帐信息包括资产编号、资产名称、变动状态、类别、型号、资产数量、入帐日期、资产原值、所属部门、存放地点、保管者等信息。

2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2.1设立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保管人员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招标、组织采购、验收和检定/校准及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帐、仪器设备档案和在用仪器设备的管理(例如维护检修、报废的处置、安全保障等综合管理);仪器使用部门设立设备保管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登记。2.2仪器设备标识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包括辅助设备)都必须有唯一性标识、功能状态标识。2.2.1仪器设备唯一性标识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仪器设备进行唯一性标识,标识上注明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编号(唯一性编号)、资产名称和型号、使用部门、入帐日期、资产原值等信息。2.2.2仪器设备功能状态标识a.检定/校准合格标识;b.绿色“正常”标识;c.黄色“准用”标识;d.红色“停用”标识。2.3仪器设备的使用所有对检验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新购置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合格后才可正式启用,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按有关编写要求编制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和作业指导书应便于取阅。重要仪器设备必须指定专人保管,并负责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监控。未经授权人员许可不准擅自对仪器设备进行可能致使检定/校准失效的调整。重要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其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必要时应进行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发放操作证书,并上报技术负责人审批、授权,方可使用。使用者必须征得保管人的同意方可使用设备。使用者应认真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熟识掌握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时必须严格按规程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并填写使用记录。使用完毕,清洁卫生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到初始状态。遇到问题及时报告保管人和部门负责人,使用人不得擅自处理。检验仪器设备应经常进行功能状态和检定/校准状态检查。使用人员在使用前检查或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应检查是否出现过载、错误操作、显示结果可疑或显示有缺陷、超出规定限度或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等。当仪器设备因处置不当等原因,出现上述情况均应停止使用,并加贴停用标签或予以隔离防止误用。使用人应检查这些缺陷在偏离规定值时对先前检验工作是否造成影响,如已造成影响的,应启动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仪器设备(包括抽样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范围,在使用前后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功能和技术性能核查或检定/校准,在确认满足要求时方可继续使用[9]。2.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管人、使用人对仪器设备负有维护保养责任。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护保养时要考虑生物安全,避免生物危害和交叉污染[10]。2.5仪器设备的维修仪器设备故障或技术性能下降等需要维修时,使用人应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交后勤设备管理部出具维修意见,报技术负责人批准,由后勤设备管理部安排维修。不具备维修资格的人员,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的重要部件或调整机内参数。修复后的仪器设备应对其功能和检定/校准状态进行检查,确认能正常工作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后才可恢复使用。2.6仪器设备降级、调拨和报废需降级、调拨和报废的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由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审查,出具意见,报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

3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管理

3.1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的提供仪器设备使用部门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检验标准/方法等为依据,在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提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关键量/值)至设备管理人员,由设备管理人员按计量器具检定法规负责编制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如有新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标准变更、原有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时,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要及时重新提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对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进行修订。3.2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照《测量溯源程序》要求,由设备管理人员在每年的1月底前,编制本年度中心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3.3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实施由设备管理部门同使用部门,安排、配合专业检定机构完成检定/校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组织实施检定/校准工作过程中,必须选择满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的服务机构。如出现不能满足检定/校准需求的情况,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与使用部门联系,协调解决。3.4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结果确认在检定/校准工作完成后,使用部门应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确认,以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相应的规范要求。检定/校准结果的核实应以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为依据,结合检验标准方法为原则,具体要求按照《测量溯源程序》执行。使用人员应按检定/校准结果的使用等级,在确认的适用范围内使用。3.5可疑测量的追溯当仪器设备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使用部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修正因子,对所得出的检验结果进行修正;使用计算机运算检验结果的,应确保所有相关软件(包括备份)都得到正确更新。为了防止疏忽,使用部门应编制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信息卡,便于操作人员使用过程中随时使用。检定/校准信息卡应包含(但不限于)检定/校准日期及有效期、技术性能参数、修正因子和确认的适用范围等。

4期间核查

设备使用部门应根据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期间核查[10],以确认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指标符合检定/校准的可信度。4.1制定期间核查计划设备使用部门应根据各种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考核记录,确定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对象,于每年年初制定期间核查计划,确定核查的方法与周期,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按计划实施期间核查。4.2组织实施检验人员按照期间核查计划制定核查方案,按时按要求开展期间核查并记录,并编制《检测设备/计量标准器件期间核查报告》。经期间核查确认为仪器设备失准的,按《设备管理和维护程序》相关规定执行。检验部门应妥善保存期间核查计划、实施方案、原始记录、期间核查报告和有关资料,保存期至少6年[11]。

5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估

成立绩效考评小组,对每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和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时间可以是每年度一次或自定时间,新设备初次绩效评估定为自验收时间起到下一年底。5.1绩效自评估设备所属部门按照该设备的《可行性分析》,对该设备运行一年时间内,绩效实现情况进行自评,提交绩效自评报告。自评内容:(1)设备的用途;(2)设备开展工作的情况,如开展工作的项目、样品类别和数量、设备运行次数等;(3)应用于新项目、新方法、科研的开展情况;(4)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与设备的《可行性分析》相符合等方面。5.2绩效考评考评小组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情况(功能状态核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人员操作培训记录、人员授权使用情况、使用/维修记录等),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技术记录和存档情况,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设备进行现场检查和记录核查。5.3考评结果由考评小组根据设备《可行性分析》报告、绩效自评报告和现场考评情况得出绩效考评结果。相关资料都必须归档保存。

6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6.1仪器设备建档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每台仪器设备及其附件、软件均应建立设备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由设备管理人在仪器设备验收完毕后建好档案,保存期至仪器设备报废后3年。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及其软件名称、采购请示、采购合同、设备验收记录表、设备及使用说明书、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检定/校准结果确认表、维修记录、降级使用和报废记录等。6.2设备使用部门必须保存仪器设备的记录包括所有技术记录(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原始记录)、使用和维护记录、期间核查记录、检定/校准结果确认结果等。记录保存时间6年。

7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