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苏州市;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民的农业用地被国家征收后成为失地农民,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经济补偿和合理安置,但是由于土地流转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款的非理性消费,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能再就业(陈丹等,2014),另外,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潘光辉,2010),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而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失地农民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曾国平等,2011),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把握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培养和提升失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就业,是关系到失地农民生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苏州新区人社局的协助下,在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班上采用集体施测的办法获得统计数据,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获得114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有51人(45.1%),女性63人(54.9%)人;年龄方面:20-30岁39人(36.8%),31-40岁48人(45.28%),41-50岁19人(17.9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人(40.5%),高中30人(27.0%),大专学历23人(20.7%),本科12人(11.7%)。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培训满意度、培训效果、培训经历等职业培训总体状况,第三部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培训需求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但也有39%的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另外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7人持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总样本量的56%,同时也有44%的农民表示没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经历
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前,有不少失地农民已经接受过有关的职业培训。调查结果表明,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共有56人,占总样本量的52%,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则占到了48%;农民之前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就业单位(38%),职业院校(27%)和政府相关部门(21%),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对较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主要来源于自费(51%)和企业承担(42%),政府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只占7%;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上岗技能培训(47%)和创业培训(23%);对于培训效果而言,76%的人认为之前的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而24%的失地农民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没用”和“不清楚”;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失地农民对之前的职业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1人,占总样本量的32%,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共占总样本量的68%。说明苏州失地农民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太高和培训时间不合适,两者共占总样本量的65%。
(三)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
从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意愿、培训费用等方面考察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时间上,最容易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和“11-20天”,两者共占样本量的69%。说明失地农民不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长;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失地农民最希望的培训模式是多种方式结合(48.2%),其次是老师讲授(47.4%)和现场实习(46.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学习也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方式来看,农民更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授课(74.6%)和现场实习(67.5%)。值得关注的是,有21人选择了网络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总样本量的62%,说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想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意识强烈;而不愿自费参加培训的占总样本量的38%,说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的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是“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二者占总样本量的80%。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失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关于传统的技能培训,涉及到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很少,在互联网+时代,紧随时代步伐,增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顺应时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习方式来看,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网络学习也渐渐获得失地农民的欢迎,这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所以,为了迎合失地农民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讲授方式。
(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说明某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培训单位而言,这无疑也是时间和经费的重复浪费。由于培训经费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培训前应当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择,避免浪费。另外,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精选培训讲师;注重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最后应该进一步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三)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获得技能所通过的渠道主要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就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就业培训体系。另外,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使失地农民能够实现就业或创业。在农民参加的培训机构中,仅有37%的人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说明培训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有效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性。
(四)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来调整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机构应该明确跟踪指导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培训后学员的反应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面对面和在线指导的混合模式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网络优势,建立QQ学习群,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解答疑难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咨询等活动。培训结束后,不能将培训期间的成绩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要特别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价值观等有没有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对跟踪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指导经验进行归纳,建立学员的跟踪指导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陈丹,汪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7):40-44
[2]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3]曾国平,侯海艳,刘春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29-35
[4]叶继红.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4(8):77-85
篇2
构建消防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按照“考培分离”的要求,鼓励推动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职业技术学院和黄石市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消防专业;按照“一站多点”的方式,全省卜四个市州设立消防培训点,建设功能齐全的消防设施培训教学演示设施,形成了覆盖全省“一站五校卜四个培训点”的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网络,较好地解决了培训场地、师资力量、参训人员受限等问题。壮大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从消防部门、消防产品生产厂家、消防工程施工单位、高等院校、设计院所和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等单位考核聘请12个专业156人的消防培训教员,建立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师资资源库,不断提升全省消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化水平。统一全省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内容制定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等不同岗位消防培训教学和技能鉴定大纲;围绕消防职业技能培训目标,组织全省3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9个岗位类型编写了16套消防培训系列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统一全省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课件。
分类培训.努力提高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重点抓好社会单位管理人鉴定培训近年来全省培训并实施消防职业资格鉴定社会单位消防责任人、消防管理人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等消防工作“明白人”2万余人。各单位充分发挥“明白人”传、帮、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孟点抓好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鉴定培训针•对部分单位的消防控制室操作维护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落实以“两人值班、五项规程上墙、六项值班检查必填记录”为主要内容的消防控制室“256”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为主的专门培训和技能鉴定,增加实践技能操作与应用比例,重点学习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设施设备使用维护等技能操作;制定《建筑固定消防设施训练操法》,从操作程序、动作要领及成绩判定标准等相关要素,规定了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使用的制式动作,确保其熟练掌握消防设施操作方法和灭火应急处置技能,做到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保。孟点抓好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从业人员鉴定培训针对部分消防工程从业人员存在素质不高、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分期分批对全省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消防工程检测维保公司从业人员开展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单位参加培训人员的鉴定合格率直接与企业资质等级挂钩。2007年以来,共培训鉴定各类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消防从业人员3200多人。
改革创新,提高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质工和管理水平
改进消防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组织编写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试题库,重点突出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的计算机考试,确保消防塔坦L技能鉴定工作公平讼正。加强消防职业资格培训质t管理定期举办消防职业技能培训授课教员师资力量培训班,建立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国家九部局颁布的《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积极培育、扶植成立民办社会消防培训机构,利用市场竞争手段促进消防职业培训质量的提升。严格职业鉴定考评制建立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务、考评和鉴定质量督导体系,切实做到鉴定程序规范,鉴定内容完善,鉴定结果公正公开。以三年为期限,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实施复训复检。
强化监督,建立消防职业技能鉴定长效机制
完善消防职业资格制度配套规定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湖北省社会消防从业人员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出台实行湖北省消防职业资格制度的管理办法和消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标准体系,全面规范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培训鉴定、证书核发和消防监督管理。建立消防执业资格人才库在公安网和互联网设置各地消防职业资格人才库图标链接,及时将通过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持证人员在网上进行登记备案,所有鉴定合格持证人员及证书编号等信息均可以上网查询。建立消防职业人才登记备案监督机制消防监督机构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备案,纳人各级消防监督机构日常监督执法检查内容,并及时更新辖区社会单位消防执业人员信息,以保证即使发生持证人员流动,如辞职、调动、换岗等情况时,监管不出现失控、漏管现象。有关消防从业人员未经消防职业鉴定并持证上岗的,对录用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篇3
当前,河北省粮食行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对广大干部职工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够满足并适应这一新要求是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粮食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及职工教育情况
1.行业机构和人员总量缩减。2006年至2010年,随着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粮食行业总体呈现机构总量、系统职工总数递减趋势。2.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近两年,全行业大专以上学历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61%,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充分说明提高粮食行业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业务能力任务艰巨。3.职工参训类别多种多样,培训内容参差不齐。这两年,河北省粮食行业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其中政治理论培训班、公务人员培训班、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等。从数据看,政治理论培训班次较多,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较少。各类从业人员中,公务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参训率较高,而管理人员及工人参训率较低。4.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广。从2006年起,河北省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开始实施,2006年9月23-24日,河北省举办了首次粮食行业特有工种粮油保管员国家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工作。随后近十年内,各级粮食部门逐步提高了职业技能参训意识。通过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术培训,向省内粮食企业等诸多单位输送了大批技能合格的中高级粮油保管员、质量检验员,进一步优化了河北省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结构,提高了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建设存在问题
1.培训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河北省作为全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4个实施试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粮食局的安排部署,组建了专门的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及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河北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培训机构与参训企业职责界定不明确、运行体制不顺等问题。随着各地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粮企从业人员锐减,非国有粮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民营和个体粮油加工增长较快。在这个背景下,对非国家粮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摆在面前,均需要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职能进行明确界定。2.培训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受到培训资金、培训师资以及各部门单位的参培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培训机制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直接面向基层和一线的培训活动不多;同时培训方式及培训渠道受限较多,不能有效地为广大粮食行业干部职工提供深层次、新理念、高水准的理论培训和指导。3.培训评估有待进一步改进。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有其特殊性,粮食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也有其特殊性。因此,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应该面向粮食工作实际和基层,及时了解粮食行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比如近年来粮食加工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比较缓慢,缺乏科学的评估。培训机构如何做到把职业培训同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职工可以学以致用,是培训的目的。4.培训经费有待进一步保障。近年来,河北省粮食行业公务员参训率最高,其次是技术人员,广大企业职工参训率较低,尤其是非国有粮企人员参训率更低。事实说明,一方面缺乏有效提高粮食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水平的管控机制;另一方面,培训机构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开展适应对路、推广普及的教育项目。
二、河北省粮食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展望及思考
从总大体来看,河北省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取得了一些成绩,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发展道路。从长远说,发展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必须端正指导思想,必须为粮食行业工作服务,必须建立一个能主动适应粮食工作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树立起粮食行业科学的教育培训发展观
新时期粮食行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要高度认识和把握全行业职业培训工作,树立起粮食行业科学的教育培训发展观,以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发展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1.树立粮食行业现代人才观。树立现代人才观,主要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如何把国粮局人才规划纲要在粮食行业得以贯彻实施,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确保人才规模稳步增长;二是在粮食行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竞争优势;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针对粮食行业人才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水平相对弱的情况,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选人用人应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粮食行业,并加强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使其在粮食行业发挥带头作用。2.树立粮食行业职业学习观。要实现现代职业学习手段多样化。首先,继续发挥粮食行业传统教育培训手段。完善在职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培训机构设置,粮食行业传统教育培训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在职进修学习掌握粮油知识,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其次,发展粮食行业现代远程教育,满足全行业人员职业培训需求,并根据变化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把粮食行业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目前,大环境为粮食行业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一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二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成熟运用为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和经验;三是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从制度上保证了粮食行业远程教育的生源。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网络,为广大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术职工提供信息及咨询服务,可以起到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及的效果。3.把握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定位与方向。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坚持“工学结合”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突出应职能力培养,强化操作技能实训为目标,注重产、学、研三方的有效结合,在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人才供需和科研转化的沟通平台,使行业教育培训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做服务。
(二)持续有效地做好粮食行业教育培训的建设和管理
1.构建一套粮食行业科学规范运行的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的粮食行业师资培训体系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确立、拟定实施方案、科学评价改进等内容的完整的运行系统。一是师资培训需求分析,必须依据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需要,紧紧围绕实现从业人员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展开。二是在确定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制定出一个周期内的培训实施方案,对师资培训进行整体策划与设计。三是建立粮食行业师资人才信息库。有关部门做好基础性工作,可以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技能人才绝招绝技和技术创新成果。2.宣传普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05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局联合颁布了粮油保管员等7个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同时,国家组织编写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竞价交易员等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陆续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推广及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的使用,就要重视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是对粮食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粮食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3.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直接决定了受训人员在从业单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师资,面向行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使其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上,要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学习内容,实行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在培训目的上,提高受训者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三)争取财政支持,促进粮食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发展
篇4
社会舆论导向对两后生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要加强对两后生的宣传报道,通过舆论引导发动全社会广泛关注“两后生”生存现状,营造善待、宽容、关爱两后生的良好社会氛围。
1.1让社会关注和了解两后生,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要对“两后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基于高度的民生关注和舆论关注,让全社会了解“两后生”的生存现状,深知其技能匮乏、无所依存的寂寥,呼吁全社会对两后生多些人文关怀;呼吁传媒机构为“两后生”开辟宣传专栏,深入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将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示给全社会,同时把国家、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培训规划带给他们;将“两后生”群体中的优秀个体作为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同时表彰这一群体中具有优秀品格的先进个人,为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转变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不良的态度和看法。电视媒体可以拍摄反映他们真实务工生活的纪录片、专题片,发挥新闻媒体的强大社会作用,针对“两后生”这一群体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新闻实践活动,通过新闻活动在全社会掀起舆论。
1.2让市民逐步认同和接纳两后生,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长期以来解决两后生问题的最大阻碍是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城镇居民习惯性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分治观念,客观上放大并加重了两后生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很多地方显示了城镇对两后生的心理认同和作为平等主体的尊重并给了两后生“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的新定位,但这一称谓的改变和新身份的确认,对城镇居民和两后生来说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市民与两后生和谐相处应采取措施让两后生能够参与城镇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其参与企业和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
1.3转变思想,达成重视两后生职业培训的共识。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规划,首先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项落实。政府层面应该认识到两后生职业培训对破解“三农”和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等传递技工需求信息和国家政策,对经过技能培训改变生活质量的先进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引导其关注对子女的教育,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其次,用人单位增强用工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观念,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两后生劳动技能,增强企业成员的安全感;再次,要让两后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技能谋取发展空间,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职业培训是第一要务。
2组建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
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建立两后生职业培训基地,打造河北省两后生职业培训的“航空母舰”。当前河北省参与两后生培训的部门多、项目多、资金也不少。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针对河北省职业培训教育资源面广、规模小、效益差、重复浪费等状况,进行战略性资源整合重组,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2.1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促进两后生职业培训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将培训资金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强化培训力度,并且为始终致力于“两后生”群体职业培训的相关机构给予财政支持。
2.2整合两后生培训资源。围绕“两后生”职业培训整体规划,面向这一群体广开言路,深入了解其学习需求,建立专业化的培训资源库,以现有培训资源为基础建设“两后生”培训基地。依托大、中、专职业院校和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强推“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将网络培训纳入“两后生”职业培训范畴,积极推广“两后生”网络培训。
2.3借力企业和民间组织。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针对“两后生”群体定期开展在岗培训活动,政府应该利用政策、税收等杠杆手段鼓励支持;社会非盈利组织应该面向“两后生”群体提供更多的免费的技能培训项目,协助地方政府搞好“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4认定定点培训机构。一直以来,不少有一技之长的“两后生”由于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未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不能及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鉴于此,政府应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遴选出资历较高的定点培训机构,明确专业设计、课程内容、费用标准,依法组织“两后生”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结业后按照常规程序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学员一律颁发国家认定的职业技能资历证书,以规范“两后生”的职业技能鉴定流程,为其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职业资质认定的途径。
3拓宽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基于“两后生”的双重身份和双向流动的特点,拓宽渠道确保重点群体就业。以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提供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困难人员稳定就业。以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等形式,实现自主创业,拉动“两后生”群体顺利就业。通过组织招聘会、座谈会等多种渠道搭建“两后生”就业供需对接平台,实现重点群体就业。
3.1加强“两后生”输出体系建设。河北省应该结合本区竞技发展实际情况,以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出一系列内转外输政策,与域外重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与京津地区谋求合作,实行人才联网推介和培训,扩大域外输出信息来源。总之,多措并举,加强“两后生”输出体系建设,促进“两后生”劳动力有技、有序地就业。
3.2加强输出地两后生培训建设。依托企业做好两后生在岗技术培训和适应城镇生活的,可通过补贴资金、提供场所、选配师资、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卫生保健、文化补习、劳动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同时,发动社区为“两后生”群体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服务项目,大力开展两后生转变为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开放教育培训系统,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生产特点,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两后生”培训活动,参训费用全免。根据不同专业的技术要求,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编印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两后生”群体。同时与企业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使培训合格的人员直接上岗。以订单搞培训,以培训促就业的模式提高两后生的职业培训效果。
3.3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台账,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统一的培训学员信息库。按规定流程对参训人员进行人数统计,并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另外加强两后生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教,聘任各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培训基地上课抓好培训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工作。
4动员全社会,共同构建“两后生”培训机制
提高两后生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一个机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4.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协调机制。由河北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针对“两后生”培训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首先,财政部门按上级指示拨付相关款项,设立“两后生”培训转向资金;教育部门组织“两后生”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劳动部门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非农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跟踪服务等工作;农业部门围绕“青年农民培训”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商部门围绕“蓝色证书”的培训,乡镇企业统一组织“两后生”群体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科技部依照“星火产业带”计划,重点搞好星火企业家的培训;建设部负责建筑技工的职业培训工作;司法部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等培训。其它相关部门开展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使两后生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2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密切配合协作。全力促进“两后生”职业培训。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和人社等部门协调机制,依托辖区内各职业院校进行“两后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让初、高中生一毕业就进入技校接受创业就业辅导,在技校毕业的同时拿到毕业证、创业培训合格证和职业技术等级证。另一方面,加强对“两后生”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其稳定创业就业。
4.3强化职业培训力度促就业。针对市场急需、企业急用的专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两后生”群体培训后顺利就业。依托区域培训资源多的优势,不断探索与职业中专、技校等合作培训新模式,积极发挥各级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职能,开通“两后生”技能培训工作“绿色通道”,积极引导、动员、组织“两后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做到有培训意愿的人能100%得到培训。同时,创新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广泛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和特色品牌培训。招工与招生相结合,以高就业率吸引“两后生”入学。项目立项与制定培训计划相结合,强化培训与用工的有机对接。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把职业学院作为培训实训的主阵地,加强本级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职业学院为主、职介培训中心为辅的家庭服务业、电工、电焊等职业培训实训新格局。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档案管理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38-01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办公数字化的推进应用,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已经初步向“互联网+档案”模式转变,使用的一些n案管理系统甚至走在了国内和国际前列。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使其档案管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记录历史过程的档案文件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1]
一、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基本现状
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指档案工作者从事档案工作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2]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爱岗敬业、年富力强,拥有专业系统的档案学知识,能够熟练地将档案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应“互联网+档案”新模式。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还有相当多的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为兼职或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年龄相对偏大,一般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和学习,难以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要求。
二、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缺失,工作能力缺乏
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为兼职或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加之年龄结构组成相对失衡,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英语、互联网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几乎是“零掌握”,导致他们在这个“互联网+档案”的时代中举步维艰,“学不会、拿不准、吃不消”成为这个群体在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二)工作激情缺失,事业热情不足
工作热情对于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档案工作相对繁琐、反复,在付出巨大时间和人力成本后,成绩和效果却并非立竿见影。这就导致了部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刚开始时还信心满满,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逐渐失去了工作激情,更有甚者自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三)学习精神缺失,工作被动落后
随着“互联网+”时代拉开帷幕,在档案管理实际操作中,档案管理员可将文字、画面、声音等全部录入档案管理系统,这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从业者依然固守传统观念,仍然靠着“老一套”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处处被动,时时落后。
(四)创新精神缺失,得过且过横行
对于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不创新就将被淘汰。但对于目前相当部分档案管理从业者来说,创新从来都是别人的事,得过且过的思想还非常有市场,这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一)把好入口,培养专业职业技能
正规档案管理从业者准入门槛,把好入口关。新从业者应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转岗者应经过正规化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者入职前均应参加岗前培训,以《档案法》为准绳,学习文史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以及档案管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从业者知识结构,培养敏锐的档案意识以及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入职后应定期参加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进修,促进从业者自身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有效激励,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对于档案从业者而言,如若上级赏罚分明,档案管理工作环境舒适,晋升空间巨大,福利待遇优厚,想必每个从业者必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图强。当然,这需要各级单位领导进一步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使有素质、有能力的从业者能够脱颖而出,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向上发展。
(三)内强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档案管理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牢固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养成职业道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原则性问题上要身心持正,更要在细节中体现一名合格档案管理从业者的高尚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对于发展速度已经进入“快车道”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从业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我要求,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再坚持一天”,才能在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普遍化、广泛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总之,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档案管理从业者来记录、整理、归档、保管。增强档案管理从业者职业素养既需要从业者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 融资管理
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将着重从财务管理目标、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工作内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以此来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向知识经济所转变,此种情况下,知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需要向更高层次所演化,即:经济收益最大化向知识最大化转变。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通过管理目标的创新来设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杜绝企业内部人员对当前财务管理目标产生的抵触行为,降低不利于企业发展、损害其他人利益现象发生几率。另一方面,则是将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融资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企业在融资方面所享受到的政策更加多样,特别是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使得企业能够持续不断的从社会中汲取新鲜血液,满足其发展所需。就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深化融资管理的创新,特别是融资渠道的创新,从而打破原有银行贷款的束缚。所以,本文在关于融资管理的创新研究上提出了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便利条件,开拓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金融租赁、典当融资、资本化融资等渠道,来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企业从社会中融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利率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资金管理压力,继而更好地开展各个项目、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工作。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然涉及到资金,而一旦资金流动,其风险就会随之出现。资金风险无法彻底根除,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降低由此给企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依托当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通过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牵头,搭建一个各方信息都能够及时得到共享与交互的信息平台,将各行各业的企业纳入其中,及时向其传达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内容,并对当前经济发展风险程度做出预判,继而为企业各项经济决策及资金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方面。而无形资产,如:知识资本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使得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无法最大化发挥出来。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则是针对知识资本的深入开发与挖掘,促使财务管理从业人员关注如何将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二者有机结合、以更加合理的配给方式来分配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利用效率的方式及途径,引导企业如何科学、合理的参与到知识资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分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贯彻落实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而言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
五、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新
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工作内容及新管理方法的传授上,对于自身现代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挖掘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力度。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则是需要将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财务管理内容、工作方式传输给各个从业人员,继而转变其原有工作观念,使得企业财务创新管理各项内容能够顺利落实下去。此外,还应注重新鲜血液的吸纳以及自身具有战略眼光及发展潜力人才的深度挖掘。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工作来挑选出与企业发展目标及文化相匹配的人才,给予其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二者更加密切的合作提供助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环境下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其现代化管理步伐,需要坚持做到财务管理目标、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工作内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当前各行业财务管理持续改进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彤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品牌,2015,14(06):43
篇7
他是人力资源行当的老兵。
当华为才20几人时,他跟着任正非,一干10年,做到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20D0年离开华为,他到美国麻省大学做人力资源管理的访问学者,著书立说、出版过数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专著。中国在线招聘上一个“黄金十年”时,他加盟中华英才网出任CEO。那四五年里,他亲历了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的诞生和快速发展,那时中国市场里的大玩家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期间,全球最大的招聘网站Monster从战略投资中华英才网,到将其全资收购,种种跌宕起伏和一风一雨,他也――经历。
卸任中华英才网总裁一职后,张建国没有想去再做一家同类的招聘网站。在他看来,传统的流量广告模式不能将在线招聘引向成功。所以2010年以创业者的姿态,再出发创立人瑞集团时,他选择的是企业人才外包、业务外包、招聘外包等相对传统的企业用人服务。
过去的六年,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商的人瑞集团,一直相当低调,直到“香草招聘”的出现。这个贴有“O2O招聘平台”标签的在线招聘领域新兵,仅仅是张建国关于“人力资源一体化”棋局里的一个楔子。
靠流量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地铁里最多的广告,毫无疑问是招聘网站。
在线招聘市场最惨烈的广告大战年,前年是,去年是,今年还是。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网络招聘市场靠广告拉流量的模式一成不变,大家都在原地踏步。”人瑞集团CEO张建国颇有些感慨,十年前开始的网络招聘广告大战,还是他在中华英才网时发起的,没想到直到今年,大家都还是只有这一招。
2006年世界杯期间,中华英才网作为中央电视台主赞助商,推出《超人篇》系列广告,掀起了互联网招聘市场的第一场广告营销战,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助力中华英才网的市占率迅速提升。
彼时彼刻,招聘网站靠广告吸引流量,还是非常有效的。广告可以快速带来流量,流量可以吸引企业来信息、求职者投递简历,可以迅速带来广告,变成现金。
但同时,简单的“广告-流量”的信息中介模式也迅速暴露出弊端。就像张建国自己反思的,流量不能代表效果,而且随流量而来的还有很多无效的东西。但是靠广告获取流量的招聘网站就像吸食鸦片,对这种模式的依赖成了惯性,而且走入死胡同。
所以,当人瑞集团孵化“香草招聘”这个产品时,张建国时时提醒自己和团队,一个“完全依靠广告的平台,这个流量是很危险的”。
作为一个O2O互联网招聘平台,香草招聘希望通过精准匹配和快速反馈机制,快速匹配企业HR与求职者的需求,并通过O2O招聘模式实现企业和求职者的线下连接,简化招聘流程,帮助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工作,确保招聘效果。
做效果导向的互联网招聘平台,“按岗招聘、入职付费、效果导向”,这是香草招聘的定位。但是,如何做到效果付费,对所有招聘网站都是个考验。
张建国介绍,去年一年人瑞集团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香草招聘”这个产品上,今年至少也要投入5000万元左右,产品继续处在培育期。
“人力资源一体化”服务
如果止于“互联网招聘”、“效果付费”,香草招聘在群狼环伺的在线招聘市场,竞争优势似乎并不太明显。“互联网只是工具,不能代替人力资源行业的产品力和服务力”,这是一名人力资源行业老兵的视野和格局。
张建国说,“招聘”对人瑞公司来说只是一个产品,他们不光帮企业招到人,还帮企业如何降低流失率,还可以帮助企业给员工做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等,“我们的业务模式是从人力资源的大角度看问题的,就是怎么样帮助企业解决人的问题”。但他也强调,如果招聘这个产品不行的话,后续的服务也很难做。
在他看来,人力资源一体化服务是综合性的,真正能够帮企业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大的主题,招人、留人,职业技能培训等,都能结合起来。但并不是每个企业所有的服务都需要。所以,要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组合,而非强行向客户推销,可以给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
“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确实给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打开了一扇风景不一样的窗,不过相较于之前的“专业化分工”有它的优势,“一体化”打通是不是也有相当的挑战和壁垒?张建国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体化”的服务商与人力资源外包的客户之间是“在一起”的关系,这种服务是陪伴式的、长期跟进的,而非传统的项目制、独立第三方服务商的角色,项目结束、服务关系结束,由此而来的收费模式也会有变化。
篇8
关键词:新疆;信息;技能;教育;农民;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57-03
一、职业技能培训形势
新疆地域辽阔,有47个少数民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步伐刚刚起步,乡村、城镇之间距离遥远,交通费用高。各地语言、文化差异大,交流比较困难;教育资源、农民职业教育相对弱势。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来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新疆农村各地农民培训、技术下乡和科技示范活动层出不穷。全国各地企业及本地企业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据2010年统计年鉴:已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1 100万人次,完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网络,各族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信息服务。
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性中介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农业产业化信息教育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 174个,其中,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龙头企业接近431家,总资产达到370亿元,分布在粮油加工、棉花、蔬菜、瓜果、乳品等多种行业。全疆13个地州86个县市都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有1 700多名个人科技特派员和30多个法人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基层,初步形成了“科技先导、突出特色、项目支撑、注重实效、典型引路、民族共建”的新疆模式[1]。
二、技能教育困局
在新疆的乡村,劳动技能水平比较落后,提高技能水平的途径基本上都是“师带徒”模式。通过信息交换获得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的概念淡薄。很多农民对媒体的认知,主要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上。有些村庄中,还有许多不识字的年轻人;能够开播的语种也比较有限。边远地区农民对目前基于电子新技术的革新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信息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鉴于边疆地区,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劳动技能的教育水平还不够充分,急需提高。总结起来,信息教育技术普及的困难表现在:
(一)意识薄弱
目前,新疆县、乡逐步建立了信息网站,虽然互联网可以接到乡村,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信息技能水平比较低、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还是通过广播、电视。虽然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了,但新科技信息应用很少,没能触动农民学习技能的热情,多数农民没有主动性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劳动技能的愿望。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2]认为:“一个亦步亦趋仿效其父辈种田的人”,与懂得科学种田的人相比较,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都不能成为其产值丰收的保证,而前者恰恰相反,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前者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交换能力与富裕程度紧密相关,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3],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话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这其实就是经济世界中的“马太效应”。据“知沟”理论的启示,新疆如果不加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力度,则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喀什市周边的许多农民不能掌握高效的大棚种菜和养花技术,没有学习积极性,而将土地租给内地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很快就通过信息渠道学会了适销的种植技巧,很快致富,但本地农民却始终没有找到类似的致富门路。
(二)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的集聚性和匿名性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壁垒与价格波动相伴相生的背后,还隐藏着信誉底下、道德缺失和价值冲突等社会问题。意识形态、价值链结构或个人习性偏好等不能令人满意。信息不透明和信息扭曲,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消费市场形象、遭受多方谴责的社会热点问题[4]。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有泛滥的趋势,没有有效的合理引导和过滤机制,许多农民说:即便农民上网了,也同样不能找到适用的“市场资源”,找不到感兴趣的“活”。
Zhao(2008)[5]认为:根据其交易性质,在信息不对称及机会主义的人性假设下,必定会带来不确定性。消费者不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交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信任的缺失(2001)[6]。Berry和 Parasuraman (1991)[7]主张“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承诺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承诺,商务关系和后续的交易就会变得很脆弱和易受攻击。
在新疆边远地区的农村,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均衡陷阱”:信息企业为防止低效,不开发农村市场,而农民害怕无信用,不使用网络,结果造成双亏的局面。
(三)经济能力弱
在新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各界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村村通”的电视电话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只要有电脑设备,每月支付30元左右费用,就可以不限量地上网。但暴露的主要问题是:(1)少数农民不会上网,没有网络意识。(2)大部分农民很贫穷,对30元/月的费用感到“不值得”,不愿意支付这项费用。(3)买不起电脑。现在虽然电脑普及了,价格便宜,但最低也需2 000多元,许多农民家一年净收入也买不了一台电脑。
篇9
2、成年人的非证书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除外),城市管理信息咨询,公共场所卫生保洁,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除“四害”服务,外墙清洁,承接市政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室内外装饰工程(涉及资质证凭证经营),环境污染保护工程施工,河道疏通,园林绿化养护;批发、零售:环卫设备。
3、家庭服务;其他未列明居民服务业;其他未列明清洁服务(不含须经行政审批许可的事项);其他未列明服务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环境卫生管理;软件开发;呼叫中心(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集成电路设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其他未列明信息技术服务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厨房、卫生间用具及日用杂货批发;厨房用具及日用杂品零售。
4、家庭服务;清洁服务;摄影扩印服务;技术推广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经济贸易咨询;应用软件服务(不含医用软件);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蔬菜、谷物、豆类、薯类、日用品、化妆品、家具(不从事实体店铺经营)、家用电器、服装、五金交电(不从事实体店铺经营)、文化体育用品;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演出除外);艺术培训(不得面向全国招生);教育咨询;人才中介服务。
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26-02
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由于传统培训方式有诸多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各种远程教育平台,构建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适应我国产业升级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全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农民工的主体,全国约有1亿新生代农民工。从基本趋势看,我国农民工队伍至少在2020年以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其转移就业领域将受到很大限制。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其中51.1%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2009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的统计显示: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8.3%;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8%;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1.8%。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 [1]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变成我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实现提升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双重发展目标。
二、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势
远程教育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 [2]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培训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有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949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 823所[3]。电大系统具有面向当地直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可以大量地吸纳学生,这是我国目前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教学方式上,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将学习资源输送到基层学习点和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这可以克服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基层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实现农民工培训提供便捷服务。
(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泛的网络覆盖
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就能满足多种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曾提出:“呼吁各级政府把电大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宝贵平台,充分发挥电大在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 [4]全国电大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电大系统已经建成了连接各省、市、县、乡镇和大型企业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运作系统。
(三)教学理念开放,定位科学
“开放、共享、多元、竞合,应该是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5],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上,表现为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和过程开放。自创建以来,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行业、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使服务基层地区的功能不断增强。电大系统注重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各级电大举办的各种非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农民工的技能不足是由于职业流动而引起的,这种职业流动主要是指从农业到非农业的流动”[1],我国9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继续学习[6]。
同时,在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网络环境、上网技能等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信息技术的大力普及,可以“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和情报、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7]。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涉及国家、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和远程教育机构四个方面。远程教育培训机制的运转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由政府推动、监管和支付职业培训补贴的机制
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作为公共产品,支付提供培训服务的远程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并承担推动、监管职责。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宣传政府补助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要推动远程教育机构、用工企业、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对于农民工培训的责任,推行远程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的直接补助。
(二)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全面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远程教育机构要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整合培训资源,把适用于各类技术培训的文字、音像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系统和教学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要将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建立兼有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教学中心要教会农民工使用计算机,引导他们按培训要求学习,及时辅导,释惑解难。通过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民工可以及时点播、查询、浏览、下载网上的教学资源,他们既可以集中上课,系统学习,也可在工余时间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将远程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增强农民工的实践能力。远程教育机构在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满足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时势政策、法律法规、休闲娱乐等的需求,提升农民工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力。
(三)培训考核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机制
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既可以参加时间较短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结束后,远程教育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或者学历证书,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对于鉴定合格的农民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各类企业的技术工种实行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职业资格证上岗的制度,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该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四)以绩效评估为标准,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培训结束后,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对远程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评价包括:国家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绩效三方面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企业从总体上对远程培训机构做出评价;依据用户满意原则,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根据这些评价信息,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政府可以依据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培训机构实行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中英双语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2] 刘建生,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与西部教育高地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4):17.
[3] 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56.
[4] 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9,(5上):9.
[5]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