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

篇1

[关键词] 科幻电影;未来城市;超尺度;立体化交通;机械化

一、科幻电影的特征

(一)科幻电影的定义

科幻电影(science fiction film)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片一样,它伴随着电影的工业化生产进程而出现。“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1]

自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宣告了科幻电影的诞生之后,时至今日,科幻电影更加强调科学的前瞻性在影片中的体现,更多地通过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来塑造人物,设计场景,讲述故事,因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作品。

(二)科幻电影的基本类型

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模式。它依据现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果,采用推理和预言的方式对未来世界进行幻想式的描述。有7种类型:

a.科幻冒险片,如《地心游记》《侏罗纪公园》;

b.科幻动作片,如《终结者》系列、《蝙蝠侠》《蜘蛛侠》系列;

c.科幻史诗片,如《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黑客帝国》系列;

d.科幻灾难片,如《独立日》《后天》《2012》;

e.科幻惊悚片,如《异形》系列;

f.科幻社会片,如《ET薄贰妒惫獾沽髌呤年》;

g.科幻喜剧片,如《火星人玩转地球》。

它们的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塑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其内部是真实统一的,情节连贯而不矛盾。

科幻电影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假想,将科学技术、社会伦理、进化论等要素共同作用,然后将这种作用进行视觉化与空间化的创造,最终形成影片。它与其他电影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科幻电影中人物塑造比较简单,主要的关注对象是场景的设计营造。

科幻电影极大地激发人们将幻想未来变为实现未来的决心。它在推动电影视觉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以科幻为题材的电影正在做着最大量、最具创造力的工作。科幻电影吸收了最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引领整个电影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代,基于尖端电脑科技而产生的科幻影片,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阔的维度上激发人们对于未来城市设计和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因此“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城市、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而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2]。通过故事情节、电影技术等,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来展现未来城市的面貌,一直是科幻电影所热衷表现的内容之一。

(三)科幻电影对于未来城市的表现方式

科幻电影的故事发生地不能脱离城市与建筑的背景;而城市与建筑又需要通过时间才能体验。于是,一方面电影以它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与传播手段来诠释城市与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电影的视觉性和公共性来试验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另一方面,未来城市与建筑作为最主要的场景元素被用于电影叙事和表达的探索。在新的技术支持下,科幻电影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现未来城市。

方式一:基于现实中的城市和科技手段,从空间与视觉的角度展现城市与未来建筑的关系,通过电影来表现新型城市设计理念,以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

方式二:通过电影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城市与建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影结合电脑特技的科幻片越来越多,以其场景的奇特和恢宏将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到另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科幻电影通过预言的方式表述出对于未来城市的理想,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

二、未来城市的构成

(一)城市的定义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在西方很多国家的语言中 “文明”一词,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意指“城市”),这充分说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二)未来城市的面貌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联合国人居组织在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的、安全的、幸福的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为塑造未来的理想城市而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甚至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形态与生活模式所引发的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这些思考与实际的行动,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构想出众多未来城市的蓝图,如:超级城市、高塔城市、拱形城市、海洋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太阳城市、紧凑城市、田园城市、宇宙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垂直城市等。在未来,城市依然是人类聚居生活、繁衍后代、延续文明的中心,是人类生存空间类型中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空间。

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一方面通过电影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们的构想来体现,一方面通过视觉媒体的传播去引导大众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影片中的未来城市与建筑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不停冲击着大众想象和视觉的极限。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大部分情节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假想出来的,它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其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很多经典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设想,正逐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

三、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类型

(一)超尺度的巨型城市

2010年3月,在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可能出现一种“巨型城市区”,它们是由多个大城市 “合并”而形成的,其地域可以延伸数百公里,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可能超过一亿。联合国人居署称,“无限扩张的城市”可能是目前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发展之一。在未来的50年中,人类也许要在其中生活,经济也赖此得以发展。

科幻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型城市,常常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巨型空间体系。未来城市的“整个系统形象是一种高密度,致密编织的城市形态,形成一种连续的容纳万物的结构”[3]。

华纳兄弟公司198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以未来洛杉矶城为主体,整座城市被设计成由多个巨构建筑组成,这些巨型构筑物可以反复变换着它的外表。其设计者是建筑学出身的未来派视觉艺术家米德(Mead Syd)。与所有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米德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巨构概念的发展过程。对科技进步和无限能源的向往激发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银翼杀手》营造出可以承载成千上万居民的单片集成城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理想蓝图。

好莱坞经典系列电影《星球大战》通过强大的电脑技术向我们展现了未来的巨型城市形象――可以悬浮于太空中的一座又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完整的自我运作系统,保证了人们能在深邃的太空中维持生命的繁衍与生活的正常延续,这些巨型城市拥有强劲且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星球大战》将对于未来的想象与当时科技发展的未来推理相结合,创造出未来极为美丽的社会,到处是高科技的体现,处处都是繁华的不可能的机械体。导演乔治•卢卡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也许就是人类明天的模型。但从这些机器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那些诸如航空母舰、核潜艇、超音速飞机的影子,现实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科幻电影中对机器造型、运动、能源使用的构想。从本质上来说,电影中的机器无非就是有了更多样的外形、更高效的能源、更智能的电子系统,它们的制造思路完全是延续了现在人们对于机械的理解与要求,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技术上的理由,也能让观众更快速地接受和认同。

(二)交通立体化的城市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影片《第五元素》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一个全然立体的未来纽约城。影片中的未来纽约通过立体化交通的分割,拥有界限分明的垂直空间,在垂直空间的底层则是被重度污染的陆地。

影片中的城市遍布层层叠叠、高度惊人、直耸云端的摩天大楼,交通空间被分流在无数个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地面的概念被彻底消解。主人公驾驶着出租车、汽车飞来飞去、交错穿插;列车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飞驰而过,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忙碌地穿梭在云端。新的交通工具重组了城市空间的层次,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城市由竖直方向上切入的无数个横切面构成,这也就使得影片中那个高悬于空中的麦当劳餐厅的存在,变得合乎情理。

《第五元素》最特别的地方体现在交通空间的多维复合结构以及对运动速度、方向和节奏的调控上。它提供了未来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中城市交通组织方式的新的可能性。影片中的城市是对真实世界的复制和转化,透露出一种源自于现实世界的亲切感以及高于现实世界的新鲜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后现代视觉效应。

(三)高度机械化的城市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机械”的定义也逐渐变得宽泛起来。它不仅仅是人为制造的用于更高效地生产产品、提高行走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机器设备,人们对于机械的种类、形式、功能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使得“机械”的概念获得了空前的突破,“机械化”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延续的一种方式,机械以特别的方式展现着它强大的力量。科幻电影将机械在未来生活中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合理化的想象,往往将未来城市整体描绘成一座拥有复杂系统的机械。科幻电影对“机械化”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其发展趋向的极大关注。

《黑客帝国》的导演从以机器为主角的工业文明和以计算机为主角的后工业文明中提取出机械美学作为未来城市的美学标准。创造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城市――机械城Zero。机械城Zero如同一台复杂的巨型机器,放眼望去城市全部以机械的齿轮零件、电子元件所构成。城市系统使用的能源均为电能,电能的来源就是机器城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另一方面是在机械美学指导下,机械城Zero整体呈现出一种充满科技质感的黑色,空间氛围充满冷峻的金属质感,机械章鱼在空中高速穿行,城市各个部分均由机器操纵控制着。

四、结 语

科幻电影展现出的新奇建构和对未来城市的大胆设想,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想。那些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和城市形态魔法般地连接着未来,有些因为走得太远,过于超前而不被人们所接受,只能成为影像中的设计。

科幻电影传播的价值观暗示了未来城市设计过程的变革。科幻电影从构想到剧本再回到形象的不断推敲和修正的过程也为城市建设者们的创作与实践提供经验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9.

[2]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3.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组成城市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筑,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破土而出,这使得城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是城市中的面和线的问题,处理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是关键的因素。只有做好建筑设计的工作,才能逐步的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加快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土地、资源、空间等综合部署,形成人类活动区域空间便是城市规划。它具有独立的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并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前提下,以建筑整体目的和整体条件为基础,对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建筑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建筑设计通常是提前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并且拟定好解决的办法,再通过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独特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案,它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协调的设计。建筑设计是保证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内符合要求的全面的构想,同时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建筑的大小和协调方案。

1、共同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可以起到深化城市指导实施的作用,并且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百空间关系更加完善。 借助城市设计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能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做到协调统一才能够提升整个城市建设的效率。首先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政策,之后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应该紧密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应该将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同城市规划设计协调一致。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已经具有的建筑群体,在具体规划和布局设计上,应该保持整个城市主体建筑形象。为了保障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中,建筑设计也要保持和城市化建设相同的步伐。在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中,建筑设计会和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一致的设计理念,进而在整个建设上形成协调统一的局面。

三、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正确方法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称为城市规划。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也更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还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所以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如果建设的质量足够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它就会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如果建设的质量不好,那么它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就可能成为一个败笔。所以,在确定建筑设计方案能否实施时, 建立一套完善的评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先检查建筑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是否是相符的,之后要保证设计方案中设计思想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检查建筑设计方案本身的质量好坏,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建筑产品。在最后决策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可以应用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的本身,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是可以协调共存的,而这对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加准确的、贴合实际的价值取向。

3、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承载者。一栋高层建筑可能就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它的好坏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形象,所以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是重要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控才能和规划设计这个大环境形成统一口径。我们要先组织相应的专家团队对整个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作为评审的指标之一。建筑设计时设计者必须考虑建筑本身设计,使建筑个体成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表达方式。比如要从建筑材料和设备上进行把控,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石,要保证每一个建筑个体都达到质量要求,这样才能在使整个城市规划坚实可靠;并且根据建设任务和建设要求对整体项目进行全面把控,例如材料的运用、构造的设计等都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另外从空间组合形式、景观设计形式上进行突破,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元素的表达。

四、结束语

要想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进行城市规划,在规划时就必须重视建筑设计的作用。在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中,不但要保证城市化发展速度,还要保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涛.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究[J]. 应用研究,2007(8)

篇3

关键词:文化地形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文化地形学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传,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探寻着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从东方的乐土到西方的伊甸园;从上古的瑶池到现代的天街;从新疆的八卦城到广西的葫芦城,无不展现出人类营建美好生活环境的智慧,在此过程过,也积累了许多利用、改造地形的经验。在当今看来,这些经验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对于城市建设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对有关地形的文化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门类即文化地形学。万敏认为文化地形学是以人与地形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类活动对地形起伏与形态特征的影响、解释和利用,特别是人类情感造成的对地形理解多样性的以及产生良好作用的方面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文化地形学是从地形中找寻文化基因,从而进一步指导城市乡村建设的一门学问。其概念与中国传统风水学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风水学凝聚了几千年来古代先民在择居、营宅中获得的山水审美认识与山水实践经验。俞孔坚认为风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的那种理想景观模式。潘谷西则认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文化地形学与风水学两者皆为处理人地关系,优化人居环境的学问;前者注重吸取了后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固有范式和文化经验,同时利用ArcGIS等现代技术对地形进行科学分析,在后者基础上完善形成的一门学科。

文化地形学的研究是地形学、景观学、建筑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复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文化设计意象,可分为仙境范式、具象范式、风水范式、联想范式、生活范式、综合范式6大范式。

2.文化地形的发展过程

东西方早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多与宗教或原始崇拜有关。宗教宣扬遵守教义的善者死后将进入天堂,宗教典籍中构想了丰富的天堂环境。许多城市会以此为范本,进行城市乡村设计。秦代的大咸阳规划就是模仿天上北斗七星的方位布局宫苑,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西方有“一种由僧侣抓沙撒地以落沙所呈图案决定未来城市平面规划的方法,就是一种很具体的建城宗教仪式”。又如希罗多德记载“古代伊朗第一座都城埃克塔那地建设,曾采用了七道不同颜色、不同象征的城墙”,古人把对宇宙的理解和崇拜转化为城市设计的主导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哲学体系,至上而下的影响到城市的建设模式。上古时代的人神对话,在东方逐渐转化为天赋神权,君权神授;在西方则经历了神权至上的中世纪,以及追求人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东方城市最后形成了以宫城府衙中心,在西方则以神庙教堂为中心。

两者的缘起都是人类与天寻求对话,在中国发展成风水学,表现在文化与地形的强烈关联性;西方则慢慢步入理性的规划设计体系,强调城市的服务功能,却淡化了城市的文化性。

2.1.西方发展:从原始崇拜到宗教神权

基督教的 《圣经》对伊甸园的描写如下“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可以看出西方理想的居住环境是由河流经过,具有丰富的物种的城市环境。伊斯兰教《古兰经》中是这样描绘“天园”的:“许给敬慎之人天园的情形:内有常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在饮者感觉味美的酒河,和清澈的蜜河。他们在那里享受各种果实,并蒙其养主的饶恕。” 随着阿拉伯人的远征近战,整个伊斯兰教世界迅速扩大,向西循北非到西班牙,向东经波斯、阿富汗到印度,地域十分广阔,但气候大体一致,都是干热少雨。这些地区形成了同样的“天堂园”景观:矩形的庭园由十字形的水渠分成四等份,中央设一个喷泉,泉水从地下引出,喷出来之后由水渠向四方流去,每方的渠代表一条河,就是水、乳、酒、蜜四条河;水渠两侧夹着园路,四块花圃低于水渠和园路。这不仅是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起源,也间接影响到西方的城市结构。到了黑暗的中世纪,神权至上,城市建设以教堂为中心,高大的教堂穹顶成为城市制高点,从城市各个角度均能看见穹顶,教堂旁边布置大广场,主要为议会功能。发展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这已经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起点。从雅典到马丘比丘再到新城市主义等等,逐步形成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当下的城市规划建设都是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

2..2东方发展:从原始崇拜到君权神授

中国城市雏形出现于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有成形的宫殿建筑。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严格的礼制成为后世城市布局方式的滥觞。秦始皇统一天下,依北斗七星设置大咸阳规划,象天法地。建筑形式也发展成高台式,以通神灵,寻求人神的对话,皇帝君权神授。汉武帝建章宫旁挖太液池布置三仙山,亦是在人间设置仙境,以求长生不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名不聊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源仙境即是当时人们向往的仙境。唐宋时期已经形成完善的风水理论体系,风水理论已经全面的指导人们进行择居相地活动。 元明清的城市建设基本延续了前人的建设经验。

3. 案例借鉴

笔者按照上述文化地形学的分类,以仙境范式、具象范式、风水范式三类文化地形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与发现,试图从中寻求文化地形与城市设计的契合点。

3.1仙境范式——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一一茎芝云堤,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如图1所示)

3.2具象范式——安徽宏村(牛形村)

安徽宏村布局出自中国古老风水术中城市形象的“金土眠牛形”,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古宏村人独具匠心地结合仿生学原理,打造牛形村落,每家每户门前都有水渠蜿蜒,既可防火又可灌田。宏村以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东西民居群为“牛身”,九曲十弯的水渠是“牛肠”,聚天然泉水挖掘的池塘是“牛胃”,水渠最后注入南湖为“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河上架起4座桥作“牛腿”,历经数年,牛形结构跃然而出。(如图2所示)

3.3风水范式——兰溪诸葛村(阴阳八卦第一村)

诸葛村位于浙江中西部的兰溪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创作理念为“堪天道,舆地理”,从外部形态看,村镇坐落在八座小山之内,形成天然的八卦构图,村内比照九宫八卦图建造,钟池为核心,八条街巷向八卦的八个方位辐射连接外面的小山,形成天然的内八卦,内外八卦组合一起,相得益彰。(如图3所示)

钟池,是全村的核心,由一半水塘一半陆地构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也形成了八卦阵的阵眼 。《易经》上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古人又说“天圆地方”,故钟池西北为水塘,边缘呈圆形,东南为陆地,边缘呈方形,两边各设一口水井,恰似阴、阳鱼眼,这一切正附会了古文典籍使诸葛村从外形以致内涵上都迎合了八卦的构图理念。(如图4所示)

4.结语

美好的神话传说为我们展现仙境意向,现代城市建设要以此为目标,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理念的支持下,探寻、保留、凸显城市场地地形特色,保留地域文脉、珍视地域文化,为城市设计提供启迪,相信这样的城市将是充满个性,同时又因地制宜的。

参考文献:

[1] 万敏,汪原,赵军等.从地理"发现"中寻求土家新城构建的理性——以贵州省思南县新城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1,29(4):113-118.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1.04.032.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our life to carry ou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moreshould be to develop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the plan together, to form a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杭州市、贵阳市、广元市、无锡市、厦门市等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无疑可以给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元素,进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提出要用10年建成生态市的江西省南昌市,在2009年11月初,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密结合,广泛利用太阳能将成为南昌市发展清洁能源的核心有关专家指出,城市是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根据欧盟的经验,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2/3。中国的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也迅速攀升,其比例已由2000年的35.9%上升到41.9%。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形态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当尽早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大力建设低碳城市。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企业布局在城市或城市周边,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有待控制,生态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废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显性与隐性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在人口因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人口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行为,超出了自然支付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在工业化因素上,我国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但工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多以加工业为主,资本投入高,但产生污染严重。在经济因素上,各种短期经济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有许多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加剧了“城市病”。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生态城市系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能量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要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水平,必然要加强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

1、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2、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5、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任何城市发展都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专家和人民的评价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篇5

――勒・柯布西耶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年至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的城镇人口比2002年增加了近1亿9千万。以这个数字为基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称,在未来20年,中国每年将有2000万农民向市民转变,也就是说,约有4到5亿农民在未来的20年要变成城市居民。毫无疑问,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这个过程将对中国当代的国土资源、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系统、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构成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我想,有个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即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智慧模式,一种被认为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解决之道的方式与策略,建筑设计能有何种作为?

建筑设计与中国的城市化

《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的确,当今中国的建筑师所面对的复杂现象和问题,历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尤其是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社会动荡的住宅恐慌问题,今天在中国似乎又在重演。当时,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1872)和现代设计的先驱、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在《乌有乡消息》(1891)里给出的答案都是“革命”,然而即使革命成功也解决不了迅速增长的无产阶级和城市贫民的住房问题,后来以埃比尼泽・霍华德、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汉斯・梅耶等为代表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们则提出了有卫星城的“田园城市”和能够大批量廉价建造的单元宅楼的概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城市住宅短缺的问题。有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些设计思考。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现代主义平民住宅设计中所蕴含的那种社会关怀与瑞典社会“人民之家”的概念一拍即合,社会结合现代平民住宅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社会性的住宅供应政策,这成为帮助其在1932年获得权力,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执政生涯的一个关键举措。这种民主主义的设计原则也逐渐成为北欧设计思想的核心。

在中国,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以及新增城市人口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问题也非中国独有,而是许多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最近,加拿大记者道格・桑德斯(D. Saunders)出版了一本名叫《落脚城市》(Arrival City)的著作,讨论人类的迁徙与城市的未来问题。通过他的描述,我们看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或正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他用“落脚城市”这个概念来指称当今世界具有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他认为,到21世纪,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他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他们必须在城市扎根。而这种迁徙的终点,就是成为中产阶级,只有这样,迁徙者才会有归属感,而城市也才能长治久安。桑德斯的见解理论上是说的通的,但事实上是非常理想化的,譬如,到底有多少移民最后能成为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这很难讲。而且,桑德斯过于相信城市,他对中国的农村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研究。我曾经写文章支持三农学者贺雪峰的观点,他反对历史学家秦晖关于在城市中设立“贫民区”(实际“贫民窟”)的激进的城市化观点,认为中国的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缓冲地带,或者说是蓄水池,当中国遭遇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农民可以回到农村,而不至于使城市受到绝望的威胁。我认为,贺雪峰的观点更加稳妥,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人道的栖居》,《读书》2008年第10期)而且,我要补充的是,厌倦了城市生活的人也可能回到农村,发展新型的绿色农业和乡镇经济,这在当今中国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一些地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桑德斯只看到单向的流动,没有看到双向的流动。但是,目前来看,城市化的确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果我们提出要研究和探讨“建筑设计与中国的城市化”这个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城市化设计的核心不是“美化城市”,而是“人的真实需求”,尤其是新增城市人口在“落脚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需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居住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安居乐业”的思想(《汉书・货殖列传》),现代的北欧人也有这样的说法:“福利从住宅开始,以住宅结束。”可见,住宅问题一定是与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的。美国的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曾经做过一个展览“与另外90%的人设计:城市”(Design with the other 90%:Cities),汇聚了许多与居住相关的建筑设计实验。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这90%的人在哪里?我想,首先是刚刚就业的年轻人和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后者的生存状况事实上就相当于19世纪末欧洲的产业工人。尽管他们现在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希望,也是城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要首先考虑的人群。现在城市中针对这些人群的住宅,主要是建在荒郊野外或铁路、垃圾处理厂旁的廉租房,其基本的形式就是现代主义者为欧洲当年的产业工人发明的平民住宅。显然,很多时候,政府并没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充分考虑廉租房住户对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的现实需求,不过人们似乎还可以等待和忍受。但在设计的问题上,竟然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为了穷人的利益,建廉租房单元不应该配有厕所,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这反映出,许多中国的“专家”都没有居住标准的意识,而这种标准的背后是对家庭的生活尊严的关注。欧美各国都有最低住宅标准,一般都要求具备寝室、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功能空间,并有最低面积标准。当别国专家在讨论标准面积大小的时候,中国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却在讨论廉租房要不要厕所的问题,这岂不是一个鄙陋的笑话么?

日本建筑学者早川和男多年前就提出了“住宅福利论”,他主张要“把住宅问题当作国家、社会的首要问题来看待”,“一个普遍的安全、适用的住宅和居住环境是社会稳定的最基本条件”,他认为居住是社会应该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和福利,任何人都有在适当的居所里居住并持续居住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居住歧视,而且人们还应该拥有参与居住政策的策划和制定的权利。我非常赞同早川和男的主张,他的主张针对所有的住宅设计,廉租房当然也适用。尽管这些主张对于许多新增城市人口来说还显得有些遥远,但是这个大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当然,不平等是客观存在。今天的中国据说已经被分成了“有房阶级”和“无房阶级”。城市的既得利益者与新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之间产生了众多的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居住问题。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谈“建筑与公民社会”,舍弃居住问题不谈就是舍本逐末。不要以为城市化的结果一定是“大国崛起”,一定是现代化的成功。如果在城市设计中,最终形成穷人和富人之间在空间和地段上的两级分化,年轻的“外来人”找不到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对城市产生恐慌和绝望,那么城市化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加剧阶层矛盾,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前些年法国和英国的城市骚乱是前车之鉴,尽管原因各有不同,但未必不会在中国发生。桑德斯说,这个时代的历史,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无根之人造就的。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是人们要清醒地看到,飘泊无根之人所创造的历史并不都是积极的,这取决于城市如何对待他们。如果要桑德斯所说的“落脚城市”成为未来成功的社会实践,那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建筑师和设计师必须创造出切合实际的方法与理论构想。政府与建筑师不要以为是在为另外一个族群解决问题,解决工人的问题就是解决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城市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设计工作理解为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所说的“馈赠”行为,但我们要明确,馈赠不是施舍,它永远是双向的――城市馈赠给新增人口居所,让他们安居乐业,而城市自身则获得活力、稳定与发展。

建筑理想与栖居思想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地块,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二十年来,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对城乡建设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城乡规划的对象——土地,如何划分利用,是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为例,针对城郊型小城镇地块的划分与其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高峰镇位于垫江县腹心,距县城中心区约12公里,距规划城区边缘不足5公里,具有重庆城郊型小城镇的普遍特点:传统的农业镇;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山水格局较好;面临开发模式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一、基本概念

(一)城郊与城郊型小城镇

所谓“城郊”,也就是城市的郊区,指靠近城区的区域。目前对于这一区域的界定,在空间距离上尚不明确,其中原因受城市拓展、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影响。

本文研究的城郊型小城镇,是指位于城市郊区的小城镇,空间距离城市中心区一般在15公里以内,车程在半小时以内,与城市有着便捷联系的小城镇。

(二)地块划分

就城乡规划专业而言,地块是规划用地开发强度赋值的基本单位。地块划分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2、与土地权属相关,便于管理,包括确权、出让等;

3、考虑土地价值的区位差异,体现价差;

4、兼顾交通疏散和消防通道等要求,每一地块需与一条以上城市道路或街坊支路相毗邻;

5、考虑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

二、城镇发展方向预测

城郊型小城镇的发展,受政策、交通、产业、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

城效型小城镇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可能:成为卫星镇;成为城市新区;成为城中老区。第一种可能说明依然与城市保留一定的间隔,在功能上可以实现互补;第二种可能则是城市在拓展过程中将小城镇统一考虑,作为新的功能片区加以考虑;第三种可能就是城市在拓展过程中绕开了小城镇,小城镇作为现状暂时被保留下来。

高峰镇坐落于垫江县的几何中心位置,未来在其东北部留有渝武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城市大环线也经过这一区域,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目前唯一的试车场所在地,近期内对服务业的拉动十分明显。高峰镇与城市之间的用地多为丘陵地,用地条件较好,适宜开发。高峰镇被城市总体规划列为区域中心镇。

高峰镇的规划期限远期至2030年,在这一期间,高峰镇如前所述的三种发展方向均存在。这便涉及到规划宏观政策的解读及规划智慧的运用。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提倡“控制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战略思想,近些年来,又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构想,更加重视小城镇及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小城镇的数量、分布、尺度、历史、经济等方面来说,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经综合分析,规划将第一种可能作为高峰镇的主打思路,引导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城镇开发模式解读

开发模式受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习俗、政策力度等方面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开发模式应符合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最佳的模式。

目前重庆城郊型小城镇开发普遍存在的几种模式:个体开发;集体开发;商业开发。第一种模式是自上世纪八十年后兴起的一种模式,老百姓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自家的土地(或置换成自家的土地)上进行修建使用;第二种模式,则是以集资、出工的方式,由多户统一建房自用;第三种模式,则是由开发商统一修建,然后安置、销售给业主使用。

高峰镇目前建房模式以私人建房为主,老百姓以私人名义申请宅基地,经相关部门批准后,自行修建或请工人修建。至规划编制结束,尚无成规模的居住小区,也就是说目前无前述的第三种模式。

结合目前的情形来看,第一种开发模式容易造成以下问题:开发无序;土地浪费;公共配套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投入有限;城镇风貌容易失调;城镇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等等。第二种模式则容易产生权属纠纷,适用范围较小。第三种模式则与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一致,与市场经济接轨,并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够在功能、风貌上协调,统一配套,与长期、整体发展不相冲突。

近两年,高峰镇面临城镇开发模式转变的较好机遇,一方面是城市大环境的开发模式基本走上正轨;二是试车场动工建设,将约有3000人在镇区进行集中安置。

四、开发模式对地块划分的影响

(一)招商引资

重庆城郊型小城镇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较快,但要通过自身的财力改变城镇面貌为城镇开发创造成熟的条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招商引资,将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境绿化、市政配套与社区建设等结合起来。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土地实现的,因此,地块的划分合理与否,对招商引资能否成功影响较大。

(二)生活方式转变

随着城郊型居民物质、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提升,应为其提供完善、优质的各种配套,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实现由“沿街化”向“社区化”的转变。原来的居民多由村民转变而来,生活方式已经过一次大的转变,现在则要由“底商上住”向“单元式住宅、居住商业分开”的方式转变。因此,地块在划定上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公共品质的保证

之前的开发模式,缺少对公共用地(空间)的考虑,如公园、广场、停车场、避难场地等,而未来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既安全又安逸),则需要这些公共产品作为支撑。因此,在地块划分过程中,则应根据规范要求划定相应的用地。

(四)长远发展及规划管理等

个体开发、集体开发,对整个城镇的长远发展通常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违规建设、风貌不协调、造成外部负效应等。而商业开发则是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开发,是以城镇总体规划作为依据,从利于长远发展入手,进行有序开发,符合城镇居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在地块划分上应充分考虑商业开发的需求。

五、地块划分要领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得出重庆城郊型小城镇地块划分的一些基本技术要领。

(一)形状

1、结合地形、道路及气候条件,尽量规整、方正,尽量避免异形地块。

2、有利于建筑布置,符合小城镇建筑合理的尺度空间要求。

3、处理好与周边地块关系,包括不同权属(业主)、不同性质、不同分期等方面的关系。

(二)大小

地块大小对开发模式的影响较为明显,为了统一开发,《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明确城市旧城改造区和新建设区最小的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0.1公顷和0.2公顷),对小城镇的最小开发单元则未出台强制的要求。

城郊型小城镇地块的划分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偏远乡镇,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小城镇未来发展方向预判。关于高峰镇的发展方向,前文已做分析,在此不再赘述。预判后,在地块划分度的把握上,则有相应的依据。

2、符合小城镇发展的阶段。高峰镇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在24%左右,结合其社会经济水平,目前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地块划分的过程中,仍应考虑少量个体开发和集体开发可能性。

3、符合开发商的实力水平。未来高峰镇的开发将引进企业进行统一开发,引进什么实力水平的企业、地块如何打包出让等,应与地块划分结合起来。

4、符合长远开发要求。小城镇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开发水平的提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地块划分过程中应近远结合、统筹安排。

(三)具体划分形式

1、沿街一层皮式。这是小城镇普通存在的地块利用方式。往往临街面交通方便、商业价值大,更受青睐。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2、小区成片式。随着开发企业的入驻,将成片的用地进行集中开发,从而形成独立的居住小区。这样的用地往往以内部空间使用为主,安排1-2个主入口,其他作为次入口,强化了小区的私密性。

3、混合兼容式。为了使用地更具弹性,采用地功能混合的形式,允许不同功能的用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甚至在相邻地块的划分及内部道路组织上,允许做适当的调整。

六、讨论

(一)在城郊型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应注意新生活方式的引导,包括生态文明社区建立,新的商业业态的引入,承载城市人群周末休闲的功能。

(二)小城镇毕竟不同于城市,应保持其尺度的宜人性以及功能的完备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将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重要单元进行考虑。

(三)采用城市设计与城镇规划相结合的手法,让规划管理者及老百姓直观地看到未来城镇的空间形态,让土地利用生动起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地块,让开发更有序、管理更有力、城镇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