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新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设计;探讨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5.1 公共建筑
(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
(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
(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
(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
5.2 生产性建筑
(1)合并同类型相近功能的设施,多占天,少占地;
(2)平面要简朴,要注意构图均衡,立面处理不宜运用过细的线条,要突出块形,要有厚实感。要注意虚实对比,高低有序,前后层次,交错合理。窗子形式可作为一种图案,多求变化;
(3)要注意细部设计,任何一种粗心大意、不拘小节都会给整个建筑带来败笔。特别要注意室内的线路,管道、孔洞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般不暴露在外;
(4)色彩处理宜平淡整洁为主,另配局部点缀,其鲜明程度要次于厂前区建筑的色彩处理;
篇2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它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人类的文明进步又促进了城市景观的创新发展,在城市景观之中,涵括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它们共同影响和渗透,成为了衔接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人类之间的媒介,在研究西方景观设计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的互动关系的同时,我们寻找到全球化与地域文脉的契合点,在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多元为原则,融合民族传统内涵与西方设计理念,探索适合于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新时期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思潮的借鉴性分析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席卷全球,为人类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全球化的审美旨趣,对面临城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板,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西方设计思潮,而要寻找其中与本土城市景观接轨的渠道,从而立足于我国国情,将生态理念与人文理念相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国外先进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寻求我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发展路径。
(一)工艺美术运动思潮
它倡导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抑制哗众取宠式的矫饰和伪造,渴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设计风格向抽象简洁的方向发展,注重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功能,追求现代设计效果。例如:杰基尔园艺家创作的花园设计,显现出简洁高雅、有限尺度的空间、自然材料的选用特点,用规则式布局与自然植物景观相映衬的方式,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二)新艺术运动思潮
它较工艺美术运动更为积极,在工业化进程中,新艺术运动思潮注重运用自然界的独有线条,显现出自然的缠绕、牵扯、韵律,例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富于自然风味的花卉图案和阿拉伯图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躁动不安的空间效果,极具梦幻情趣。
由上可知,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正在深入探索景观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景观设计与艺术规划、生态、地理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为传统园林的变革提供了契机,西方优秀的三位景观设计师罗伯特.马尔克斯、路易斯.巴拉甘、伊萨姆.努古奇,深受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感染和影响,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空间功能特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成功地运用了艺术、雕塑、景观之间的联系,在景观设计造型中抽取基本元素,表达出简洁有序的时代美感,使城市景观设计和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他们的景观园林改革产生了二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直接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艺术思维。在西方城市景观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语言的转化,看到现代抽象、简洁的景观设计思维,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造和繁琐的矫饰,替之以彻底的创新和功能性设计,寻求思维上的艺术与生态的融合。其二,传递了更多交流空间和精神层面的内涵,从建筑、生活用品等方面,产生了审美艺术追求和态度的根本转变。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理念阐释
中国城市古典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博大精深,它可以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山水、植物、建筑,形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人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自然风情,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味。在自然观的理念之下,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采用了如下设计理念:
(一)空间的立体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包括有若干空间层次和多种景物构成元素,诸如:山石、流水、植物、光线、气味等,这些元素将景观空间分割和延伸,并与景观的其他内容相融,体现出浑然雄伟之规模,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小飞虹,由一道长廊将池水分割,犹如透明的屏风,掩映另一侧的风景,产生富于层次的景深。这种高超的景观设计手法,使简单的结构桥成为了唯美的情感体验,在方寸天地之间体现出空间的丰富变幻,构成了立体空间与景观和谐的共生关系。
(二)空间的含蓄设计
景观空间有限,为了达到视觉效果,需要追求合肥城市景观空间层次的深度变化,如:曲折蜿蜒的路径、婉转回荡的小桥、回旋盘错的堤岸、迂回幽静的回廊,这些参差变幻的建筑环境可谓精彩荟萃,让观众借景生情,流连忘返,景观在运动中被欣赏,使人在动态的观赏中看到如画的景观,给人以引导、诱发、屏蔽、开合、隐含的意境,带来了连绵不尽和深远的享受。
(三)空间的虚实设计
虚实是对立关系,它应用于合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具有更深内容的审美趣味,它抽象而概括,概括了诗词、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显现出相应的空间力,生成迥然各异的情境和氛围。如:山石的凝重而幽静渲染出空间虚实相互相生的关系;建筑的地势起伏烘托出景观的立体虚实结构等,还有廊、亭、阁的透空,可以获得近景实、远景虚的空间对比,从而创设出空间的意境之美,富于观赏特性,可以成为观赏者情感寄托之所。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文性理念阐释
在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中,由我国著名的敦煌壁画到西方的埃及金字塔,从古代宫廷乐舞到西方的芭蕾歌。都展示出中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艺术性是赋予城市景观以丰富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它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对于“人文”的把握,如:中国古建筑符号―斗拱重檐,可以将这一符号进行全新的组合和诠释,用景观设计人文理念,对景观、空间、环境进行剖析和理解。还有: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机场,就将建筑与人文环境密切相融,用“机场中的森林,森林中的机场”的设计理念,展示出其“绿色文化”的内涵。
我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从建筑组群、公共建设、绿色设计等方面,融入传统特色文化内容的高层次文化特征,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精神功能,使人们在欣赏城市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可以依恋的人文环境。要采用暗喻、隐喻的手法,表达中国城市景观之中的文化意向和环境,给欣赏者以场所感、归属感。
四、中西城市景观设计的交融与互动
我国在物质文明大幅提升的环境下,景观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开展了城市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商业MALL广场景观设计、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等。在突破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阂的背景下,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借鉴比较机遇,西方新锐的景观设计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景观的精华,激发出设计师新颖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的景观类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从以下元素和表现手法上,给予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以推动作用:
(一)空间多功能拓展
园林景观设计之中,皇家园林景观庄严而肃穆,是整体中轴对称的形式,虽然不是“景到随机”的自然式布局,然而它采用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的序列排列,也有小中见大的观赏价值,例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随着时g的推移,景观设计的主体由皇家转变为了普通民众,现代景观设计则开始了更为开放的价值观念,其空间营造采用了实用、多元而丰富的功能化设计模式,并以几何形体设计占据了景观设计理念,以生态性、舒适性、人文性为结构布局原则,对城市广场、商业区、工业园的大尺寸空间,进行整体的设计,尤其是在对城市大空间尺寸上,注重整体的气势、穿插简约、特色迥异的小空间,在虚实变化的空间结构界定中,展示出多元的空间艺术效果。
(二)推崇生态保护的城市景观设计
工业化社会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了生态主义艺术思维,在这个艺术思维理念下,迅速融合进入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带来了城市景观构成和评价的巨大变革。与西方同样面临环境恶化威胁的中国,也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上,考虑如何评价、保护和开发丰富的自然将源和旅游将源,并以此转化为合肥城市景观设计的动力,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处于与景观空间功能和表现状态同等地位的内容,在尊重自然和场地、遵循能源再生利用的理念,引入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并贯穿始终。
(三)注重点线面的形态美感设计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从几何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即点、线、面,这三个部分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设计语言和元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其中:1、点是空间应用最多的元素。它直接牵引我们的视觉注目焦点,如:城市景观中的广场雕塑、置石、建筑等。2、线。它可以用于空间的连接、交叉、包围和支撑,在景观设计之中,轴线、路网、道路交通、边界线、交界线等,都在相互穿插中产生变换和动感,给人以丰富变化的感觉。3、面。城市景观空间有地面、顶面、竖向平面,而地面被誉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质感、密度、色彩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它与行道树、景墙、绿篱等形成立体的联系,展示出得体的曲面视觉效果。
(四)现代艺术的融合
城市景观设计将重要的艺术审美信息融入其中,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要素,使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考虑到与艺术相联的巨大潜能,现代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是以国际化的近现代艺术审美为主流,用有形的空间展示出艺术关系中的比例、尺寸的平衡、对称、对比等;用无形的空间显现出艺术关系中的协调、自然、流畅,在有形与无形空间相融的境界之下,表达出审美的完美境界。例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艺术相联系,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中的优秀内容,实现生态学、美学、文化、艺术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 罗文艳. 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 张昕哲. 慢城主义引领下的当代城市景观设计[D].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3] 石晓梅. 数字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12
[4] 鲁苗.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元素研究[D]. 青岛科技大学 2011
篇3
关键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1 城市新区
关于城市新区的具体概念在学术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就其建设城市新区,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超曾指出,城市新区是指在旧有城市区,规划新建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其独立性,但同时又依托于城市整体,这样的形式使城市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
城市新区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有着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上,都存在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城市旧城区往往拥有珍贵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而城市新区的发展,往往处于未开发区域,其发展结构还处于模糊化,存在较多的可变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与城市旧城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旧城对其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通过合理发展城市新区,才能促进旧城经济的发展。
2 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Citywaterfrontpark)一般会紧贴城市的海滩、河流,与水面相互连接,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使水生、陆生及两栖动物有栖息、繁衍、觅食及其藏身之所。滨水公园是城市滨水区域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水域相联接,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体的边缘,是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一种空间形式。在规划中将公园建造在城市的河流与海边,这一形式和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有着很大的空间优势,它能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灵气,也能满足市民们“亲水”的天性,提高公园及城市的魅力。同时,还能解决城市空间匮乏的问题,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 城市与滨水的关系
水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我们祖先开始就傍水而居,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仍然依水而建,或跨江临河,或傍湖临海,吸收大自然的灵气。在我国,很多有名的城市都与水有关,如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在浦江两岸建造了浦东和浦西2块重要的城市商业中心,依水而建的城市构筑了美丽的外滩景观。海南,一座被水环绕的海岛城市,美丽宜人的海边风景,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海滨城市。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很多城市建设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悉尼,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它周围环绕着许多海滩,这些临海而建设的城市大力建设滨水区域,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水与桥的结合构成了它独特的美,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而这里所有的景色都离不开水。除此之外,还有塞纳河畔美丽的城市巴黎、荷兰的水城阿姆斯特丹、南非的首都开普敦……
不管是国内的滨水城市,还是国外的滨水城市,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沿海或沿河发展的形式,有的因为海水区域的地质条件,结合当地气候,打造了很多海滩城市,让人们在休息之余可以到海边打一场沙滩排球,或是欣赏沙滩上的美景。也有的城市依据水域地形及河道情况的不同,沿水域一侧或两侧发展,将其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如上海黄浦江,就是典型的两岸发展形式,黄浦江这条重要的水流道,将上海分为了浦东和浦西2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黄浦江以西保留了老上海的传统建筑,黄浦江以东则是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等,既创造了上海著名的建筑景点,又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利用黄浦江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沿江对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的重建,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将黄浦江两岸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靓丽风景。
从土地使用功能上看,与滨水区域相连接的城市用地,除了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外,还可以规划为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找出其与整个城市的关联性,切忌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孤立的规划。
4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功能
城市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城市新区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小觑,一个好的城市滨水公园能有效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规划中,主要以体现生态廊道功能和旅游、游憩功能为主,创造适宜人们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4.1 生态廊道功能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洪水等多功能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在城市滨水公园的建设与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等,城市的水道系统与城市进行组合规划,串联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同时,现代城市滨水区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成为自然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重要渠道。
4.2 游憩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有一个令人放松、休憩的场所,而城市滨水公园的出现,也正是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和就近旅游放松的需求。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水中划船、漂流,在岸边休闲、娱乐、摄影、野餐等,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资源,充分享受城市滨水公园带来的恬静,使人们在繁杂的城市中亲水近水、可游可赏。
5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是以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标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景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很多城市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低碳环保的重要方式。从宏观上看,景观是当代城市建筑与景观规划的统一;从细观层面来看,景观规划不仅包括植物层次结构,而且还是植物与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使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要,提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能够作为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依据5个新的理论方向:
5.1 自然优先理论
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也有极强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因此,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先的理论,在规划设计中争取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努力保护自然景观和原有森林、湖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生态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5.2 生态关系协调理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设计生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5.3 生物多样性理论
近年来,生态学界常以生物多样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植物在使用上的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多层次化,还应该注意生物的多样性,如保育野生动物、饲养昆虫、招引鸟类等,利用生物多样性,达到提升园林景观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动植物越多越好,适当管理,控制和调节生物种类密度,避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5.4 持续性理论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工厂废弃水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滨水环境,这也使我国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为了改善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资源,推动滨水区域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利用,以此为人们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5 针对性理论
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生态设计应根据某一地区特有的城市、自然景观,针对其不同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的生态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对于这一理论,应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展开分析与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价及规划,以此来体现每一个景观的特征。
5.6 综合性理论
生态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规划设计时,需进行多学科的了解与分析,包括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学家、土壤学、森林学、地理学等。另外,还需对所设计的景观结构、设计过程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整,这也就要求设计师要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景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影响等综合性的知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生态景观。
6 总结
综述全文,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优先原则,将生态理念引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其次,关注城市功能,将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以便提升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发展。最后,关注市民的参与性。在滨水公园休闲空间与生态景观的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还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使人们成为滨水公园休闲空间真正的主人,满足市民的休闲、亲水需求,使人们更多地接近自然。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东南大学,2004.
2 贺爽.天津城市公园景观文化特色演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3 王姣姣. 人、景观、生态[D].河北农业大学,2006.
4 曹文娜. 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D].四川大学,2007
5 龙婷.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城市建筑;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绿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实现。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完善,绿色建筑暖通设计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绿色建筑暖通设计中,对相应的技术进行完善,最终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1绿色建筑及城市暖通设计的意义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等各项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其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贵州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就充分的利用这一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建筑基本原理等各项手段,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1]。绿色建筑是进入到21世纪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确保人们生活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标注的基础。在建筑行业中,节水、节能、节材等各项要求的出现,使绿色建筑深入人心,从而也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行列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提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暖通设计则正是将资源、人、环境三项内容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暖通设计现今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关键工程部分,在设计中,要以合理可靠的技术、科学的规划作为基础内容,从而确保人们在正常生活中的各项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其主要趋势是朝着舒适性、安全性、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也使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和空间提供可能[2]。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破坏重视程度的增加,绿色建筑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加强了对该项内容的研究。
1.2城市暖通设计的意义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生存问题提到了更多人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暖通设计同样需要加强对该项内容的重视。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绿色环保内容逐渐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的各行都在为节能和环保贡献自己得到力量。进入到21世纪后,人们开始倡导节能、环保,在城市建筑暖通设计中,要注重对能源使用问题的重视。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需求,而且要在确保能源节约使用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设计,建筑行业应当将暖通设计,由传统的人工个改造方向,逐渐转变为自然方向。一方面确保人力的生活能够得到足够能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能源的秩序发展。建筑暖通的合理设计,使人们的生活边的更加便利,在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的今天,绿色设计理念,势必会成为暖通设计的核心。
2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
2.1经济性
经济性是现代暖通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要求,不仅很好节省了建设资金,而且也是能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及你不提升,在对比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过程中,应当尽量找到经济实惠的设计方案。传统暖通设计以水冷、风冷技术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设计方案,在施工的初期阶段,投资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热能效果,是目前我国建筑在暖通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案[3]。而溴化锂设计方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虽然热能调节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该设计方案在施工的前期的投资较大,维修付费用高,并且虽然燃料的费的不断上涨,除了在一些特点场所,该设计方案的应用已经很少。暖通水源和地源的热泵技术,对地热资源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制冷制热相双向调节的方式,完成对系统运行的合理控制,该方式在具体应用中不仅经济,而且节能,在具体应用中优势巨大。该设计方案在具体应用,需要地下钻孔埋管,稳定水源,以及相应技术的支持,这些条件的限制,也是导致该项技术无法大规模应用的一项主要原因[4]。应用变制冷剂流量系统中,对变频控制方法进行合理应用,调节制冷循环与制冷剂流量,从而满足对室温环境的合理调节,该设计方案,不仅稳定,而且节能,应用十分灵活。
2.2节能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反映在现代建筑行业各种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建筑的功能也变的更多。建筑中的暖通设计更是如此,暖通设计不再是只满足人们的在温度上的各项需求,同时要提升人们的舒适性,这样在功能实现上则势必会消耗更大的能量,大量能量的流失,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要暖通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减少能量消耗,同时还需要保证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现代建筑行业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暖通工程是建筑中的能量消耗大户,因此在该方面上,必须要做好节能工作,要设计中,要合理的对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同时在具体具体工作中,要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3新理念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对暖通空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设计中,设计方案要具有经济、节能、科学等特点,通过合理的分析,不断提升暖通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3.1规划设计
暖通设计新理念,要求暖通设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考虑的因素更多,对于暖通的设计工作要进行规范化,规划化的设计,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从而确保间建筑中的热能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避免建筑能源浪费情况的发生。3.2先进技术的应用暖通设计方案中对流量调节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现代城市中的建暖通设计来说,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容。从目前建筑行业中应用的该项技术来看,流量调节技术是其中最为先进的一项技术,对其进行应用,可以依据天气的具体情况,对空气和水流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暖通供暖,而且也能够达到节约能源消耗的目的[5]。在现代建筑暖通设计中,应用能量调节技术已经成为了暖通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案。
3.3转变观念
建筑暖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由内向外的一种动态转变,如果在暖通设计中,只是简单的依靠设计静态供应,无法满足用户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暖通设计中,一定要对动态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动态设计,使人们对暖通的各项需求都能够得满足。暖通设计过程中,要完成设计概念的转换,摒弃传统错误的静态设计理念,采用动态设计理念,这也是暖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3.4余热循环技术
暖通设计中,对余热循环技术进行适当应用,能够减少能源的使用量,该项内容对暖通空调设计来说意义重大。热能在工作循环的回路中会存在一定量的余热,循环利用预热是暖通设计方案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3.5中央空调设计
中央空调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要重视风机管盘,在具体设计中,如果只是单一的完成中央空调制冷或采暖工作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想达到标准,在设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要做好风机盘管的选择。在高静压工作过程中,风机管盘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在中央空调运行后,要依据将具体情况,对排气量和送风量等各项内容进行调整,此时内部静压输出率会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因此,中央空调要做好改造风机管盘的安装工作,从而确保其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由此可见,中央空调中设计中,风机关盘的作用巨大,设计中要依据情况选择何时的风机关盘,几种不同型号的中央空调风机盘管参数如表1所示。暖通设计中,对中央空调设计理念进行应用,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约束,选择合理的中央空调风机管盘参数,完成相应的设计,从而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环保理念现阶段已经渗入到了每个行业中,绿色建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建筑暖通设计中,要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合理应用,促进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花.基于节能理念下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156~157.
[2]王兆兵.绿色节能理念下建筑暖通设计的改善方法[J].科技展望,2016,19:21~22.
[3]黄凯.节能减排理念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51.
[4]刘足文.绿色理念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21:55.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活动;实践探究;创造性学习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前设计好做什么演示实验,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课前反复试验,演示大多是成功的。学生坐在那里看,不必考虑做什么实验、怎样做、为什么有时实验会出现异常甚至失败,至多得出既定的结论。化学实验活动设计的新思路是将实验问题改成全开放的小课题,学生可以通过他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得出他能得到的各种结论,其目标不是最后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而是追求研究的过程,思考其中出现的新问题,获得除结论外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锻炼各种研究和创造的能力,真正模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将实验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一、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实践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从内容上分为课内实验课题和课外实验课题。课内实验课题主要来源于知识学习需要设计的某些非常规实验,即其结论未必明确(或还未成定论的),也可来源于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为了了解和分析出现的原因,设计了实验探索等。如:①不同温度、浓度等条件下各种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规律;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种类的关系;③钠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物成分的检验;④不同方法的焰色反应的效果研究;⑤食盐中含碘的成分检测;⑥双氧水和二氧化硫能漂白的物质种类的对照研究;⑦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的研究……课外实验课题的选题不一定与课内知识紧密联系,它可以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可以仅具有化学学科特点。它的开放性更强,内涵和外延也更深广。如:①材料标本的收集及性质测试;②不同水果电池的功率大小研究;③各种植物提取液制成的指示剂的效果比较研究;④胶卷上感光物质的分析;⑤新型陶瓷材料和普通陶瓷的性能对比实验;⑥水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
下面以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为例展现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
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出现了如下异常现象:
a.溶液颜色不是蓝绿色而是蓝黑色。b.产生大量灰黑色沉淀。c.反应后剩余的铜片表面不是光洁的亮红色,而是黑色粗糙的表面。
推测:铜片纯度低,含有较多的杂质。
课题:铜片中杂质种类的研究。
实验设计:①取一定量的铜片与98%的浓硫酸共热反应一段时间;②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③将滤液稀释,取少量加KSCN溶液,观察;④取沉淀加水,充分振荡,过滤,再重复几次;剩余沉淀中加浓盐酸,观察;⑤取洗净的反应后剩余的铜片,加入浓盐酸,观察,检验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1.溶液颜色很深且浑浊,沉淀上层是灰黑色,下层是灰白色
推测:溶液中不止含硫酸铜一种物质;上层沉淀可能是CuO、CuS、Cu2S也可能是含其他金属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下层沉淀可能是杂质,也可能含有无水硫酸铜等。
2.纸被滤液腐蚀
结论:滤液中含有浓硫酸。
3.滤液加KSCN溶液出现暗红色
结论:滤液中含有Fe3+。
4.加水,灰白色的沉淀大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剩余沉淀呈黑色,不溶于盐酸
结论:灰白色的沉淀是无水硫酸铜,黑色的沉淀可能是CuS、Cu2S或难溶杂质等。
5.溶液呈黄绿色,产生有臭味的气体,用醋酸铅试纸检验,试纸变黑,还有部分黑色固体不溶解
结论:剩余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中可溶的为CuO、Fe2O3、FeS,不溶的是CuS或Cu2S。
小结:实验用的铜片的确不纯,有CuO、Fe2O3、FeS、CuS、Cu2S或难溶于酸的杂质。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定量分析杂质的含量,测定铜的纯度。
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学生明白了课本上的实验现象是理想化的,而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干扰,因此出现异常也在所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
二、创造性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1.挖掘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题研究的最大特征就是学生必须不断地想“为什么”“怎么样”等,学生敢于提问、并能将有价值问题提炼成课题。培养自己勇于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从开始根据教师推荐的资料入手,慢慢摸索收集资料的方法,总结经验,逐渐发展为能熟练地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快速寻找和积累课题相关资料。
3.实验设计的能力
因为是实验课题研究,同学要将自己的推论、思路用实验方法来证明和表现,这无不涉及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大大小小的实验方案设计,使学生整体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4.实践创造的能力
在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研究的方案和步骤,这是没有书本或资料可照搬照抄的,完全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将已有的知识充分进行拼接、转化,整合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此过程中无疑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尝试,真正达到了新课程的目标,同时也更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主动学习能
力,强化了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满军.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篇6
朝气蓬勃的你们无心去欣赏春天的美丽。
总是在默默中心有灵犀地聚在一起,
把工作打算细致地进行着分析。
累了,点燃一支香烟让缕缕云雾驱赶走疲惫,
对事业执着的追求是你们对生命的格外珍惜。
当炎炎夏日到来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你们不去留恋办公室空调凉爽的诱惑力。
工厂轰隆的机器旁、农家蔬菜大棚、田间地头,
留下你们放贷考察、跟踪服务的辛勤足迹。
汗水在脸上缓缓流淌而心里却下着清凉小雨,
忘我工作的精神在阳光下接受着神圣的洗礼!
当寒霜染红遍山枫林,池塘莲叶诉说秋的神秘,
你们依然奔波在基层信用社而对此无暇顾及。
匆忙走进营业大厅、走进每个储蓄门市网点里,
仔细询问业务发展、倾听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日衔落山黄昏渐进,你们的身影还没有离去。
心中反复总结着将要完成的任务成绩。
当白雪漫天狂舞覆盖了整个大地,
熟睡的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的甜蜜。
你们却在飘雪之夜读着决算报表的每个数字,
只有如玉落盘的算盘声制造着寂静中的生机。
你们也有如诗如歌的情怀需要释放心中压抑,
却没挤出时间去踏雪寻梅感受纯洁的万籁俱寂。
就这样走过四季,
你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
抱着对事业执着的信念,
紧跟时代迅速发展的步履。
忘记出门时妻子“早点回家”的牵挂,
忘记老妈妈“多注意身体”的唠叨絮语。
就这样走过四季,
你们将清政廉洁时刻在心里铭记,
遵守着敬业爱岗的铮铮诺言,
带领七百多名员工开拓创新、振奋士气。
把平凡高尚的事业放在第一,
淡漠了家人的生日、还有每年的传统除夕。
“”版权所有
在联社成立十周年的欢庆之际,
你们和员工快乐地相聚在一起!
我们的心灵在温馨中回顾历经的过去,
未来改革的发展在呼唤创造新的奇迹。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三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考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形势下,如何搞好高三化学复习,是广大高三教师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设计,特别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此总结自己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以课本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围绕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展开与衍生,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认真分析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三化学复习,特别是对于新增知识点的考查,往往都是考试的热点,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1]。与此同时,要注意控制新增知识点的难度,重视变化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坚决摒弃已删除的陈旧知识点,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与教学在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原则上是一致的,考试说明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非常明确,不要随意缩小或者放大复习范围。要依托“《考试说明》作为依据、抓住课本作为根本、重视资料作为补充”进行教学设计[2],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化学试题,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检索、迁移、假设、论证等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训练,切忌以做题代替复习,以讲题代替训练,对每一知识点、每一习题,都要让学生回归到课本中来,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将教材当做“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建构知识体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按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被学生认同和喜欢,有利于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逐步成长[3]。我在多年的高三化学教学中,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构建的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以复杂多样的方式来适应个体学生的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化学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安排、实现自我,变学习由“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设计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将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和创造性及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由过去以课堂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课程观,转变为一种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在内的课程观。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三化学教学过程设计,体现的是以学生为圆心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半径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我所教班级为例,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弹性教学和学习层次的调节,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应用他们所学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以及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4],这样,我们的高考备考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三、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目前的高三化学复习中,大多数高三化学教师仍沿用过去传统的复习方式,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题海式训练屡见不鲜,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使得学生身心疲惫,教师苦不堪言。这样的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已成为高三化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习不再被看成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因此,高三化学的复习方式需要有新的突破,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的合作学习复习模式应该成为高三复习的新的发展方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按其层次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相同层次学生之间起到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通过几年的实施,效果良好。
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复习学案,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精心设计,提高效益。
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本抓主干、夯基础、善辐射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等学科内综合能力。鉴于此,在一轮复习中,我根据学科主干知识,按照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物质结构和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化学实验与计算、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热点问题等知识内容顺序,把考纲中的各个考点设计成60多个小专题复习学案。这样就能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2.组织互动,落实能力。
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各知识点的落实,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锻炼,根据这一思路,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划分为6个不同的互动学习小组,将需要落实的知识考点按顺序分为几个任务,并指定由不同的组分别负责完成,有任务的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负责讲解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及学案习题中存在的疑问,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作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对解题思维、方法、技巧及解答的规范性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小组岗位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认识不足,形成规律。
合作学习模式中采用不同的指导与训练策略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同层次学生之间由于其交往意识、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的差异,往往导致学习能力的提高出现较大的差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情况,实时地调整指导方式与训练策略,依赖于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与驾驭水平,教师在设计小组互动学习活动时,必须对所教教学内容进行编排,重难点的落实进行精心设计,以学案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和任务。只有当个人难以全面解答,小组合作互动又能弥补不足时,交流探讨的问题和任务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才会有内在的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且单纯的一两次“作秀”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积累,根据对象的不同形成其独有的教学规律,这时的互动活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三化学复习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从课本、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出发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丁革兵.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三化学复习讲评课的研究与应用.现代教育论丛,2009,(8).
[2]纪悦淑.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方法探析.绥化学院学报,2009,(6).
[3]刘成坤.新课程下高三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化学教育,2010,(4).
篇8
一、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寻找思维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最有效地诱发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已的认知水平.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模拟、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在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缘由的意识;二是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意识.问题产生的背景主要有现实背景和数学背景,现实背景是指数学概念、命题等对应某种现实模型,是对现实模型的一种抽象;数学背景是指数学概念、命题等对应某个数学模型.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有:第一,为了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第二,问题的自然逻辑延伸;第三,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挖掘.因此,在设计数学教学时,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多联系实际地思考,就能设计出创造性的问题.
二、应用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应用意识,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让学生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应用意识,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第二,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这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第三,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第四,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标新立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增大教学效益.
篇9
因此和人教版不同,科教版教材采取了另外一种主线.
教材以“手电筒为什么不亮?”这个常见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出电源端电压与标称电压不同,由此引出电动势与内阻的概念.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总的电势降落,而电池的作用就是将电势相应升高,这也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涵.最后又回归到一开始,利用新的电路规律去解释手电筒为何不亮、电源两端电压和标称电压不同等现象.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等,在高二阶段,又深入学习了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功能关系和外电路上能量转化,以及在静电力功基础上建立的电势和电势差,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全面.而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外电路的,针对电源内部电路的研究几乎为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学过的概念中,电势(差)很抽象,虽然经过学习,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电势的物理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主体进行同化和顺应最后到达认知平衡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效,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由于刺激而发生了合理的改.又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辅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据此本节课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依次增加电路中小灯泡并联的个数,发现小灯泡变暗,创设与初中所学物理规律相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开放电池进行实验,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出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物理情景,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电动势;最后从能量转化等角度进行总结提升,深入理解电动势.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看到电源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科学规律源于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受逻辑思维的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
1暴露学生原有认知,并创设和原有认知相矛盾的实验现象
实验1 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S后,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能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依次变暗.
问题1小灯泡为什么会依次变暗?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实验2如图2所示,依次闭合支路上的开关,观察此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电压变化值.能够观察到此时小灯泡亮度依然依次变暗,电压表示数变小.
问题2此时小灯泡两端减小的电压去了哪里了?
通过问题1让学生明确电流通过电阻后会产生电势降落,为后边的问题做铺垫;问题2将本节重要概念电源内阻引出.
2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展示实验室所用的开放化学电池,引导学生用此设计实验,对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3利用开放电池对电阻供电,电路图如图3所示,分别测量外电路电阻不同时原电池内部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2和外电阻引起的电势降落U1(路端电压).记录数据在
表1中.
表1
U1/V
U2/V
U1+U2/V
2.0
2.0
1.8
0.2
2.0
1.6
0.4
2.0
1.4
0.6
2.0
1.2
0.8
2.0
问题3观察并分析实验数据,回答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d.随着外电路电阻阻值的减小,U2逐渐增大,U1逐渐减小.
3针对核心问题,精讲点拨
(1)电源内阻
分析结论:
a.电路未接通时,U1最大;
b.开关闭合后,U1比刚才小了,电源内部电势降落U2不为零;
(2)电源电动势
分析结论:
c.U1与U2之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等于一个定值,即电路未接通时电源两端电压.这个值是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的总和;
之所以内外一共就降落这么多(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粉笔被抬高和它所降落高度进行对比)是因为电源将电势抬高这么多!这个值就等于这个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4结合理论,总结提升
闭合回路中的电势变化情况,电源将电势升高,然后由于电源内部有电阻,本身会引起一定的电势降落,电源提供给外电路的路端电压实际上是剩余的部分.
在外电路上,正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由正极运动到负极,电势能减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在电源内部,需要非静电力(化学作用)将正电荷由负极搬到正极,此时非静电力对正电荷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不同电源的电动势越大,那么移动单位正电荷非静电力所需要做的功越多,能量的转化就越多.电源电动势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由负极到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电动势:电源将单位正电荷由电源负极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单位:伏特
物理意义:表征电源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特性.
大小:电源不接入电路时其两端的电压,由电源本身决定.
举例:开放电池、手机电池
5应用新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生活常见的电池,不同电池商标上的标识不同,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1)“电池在供电时,其两端电压是不变的”这是学生的前概念,从物理上来讲这个前概念是片面的,只有理想电池才满足这样的条件;而从心理角度来讲,这个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第一阻力.因此,本节课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真实看到电源供电时,其两端电压会随着外电路的变化而改变,创设和学生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思考.
(2)在探究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数据读取和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体会科研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0
所谓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他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人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从学生的参与到教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中得到整合。
2.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3.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它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教学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二、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历史学习是一个人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渐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渐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痛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历史课程标准》描述了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任务,要求改变课程措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历史事务的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于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设想一个漫不经心、注意力涣散的学生能有效获取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学生注意的因素,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要以他们自己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历史任务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来体验历史事实,常常有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要求,否则,他们就会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缺乏感受,缺乏评价的动机。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学中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
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表象开始,然后形成概念并进一步深化,也可以借助以前形成的概念建立新的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的历史知识或称为简单的史实概念,包括时间、地点、任务和历史事件等内容的学习,教学研究发明,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概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复杂的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有关概念的内部联系,清楚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能有效的促进新旧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现新的历史概念的内部联系的方法与技术,都可有效地促进这一类历史概念体系的过程中掌握的,加强同一类历史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上述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也就是说,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内因,对新概念的学习起着根本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否则,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机械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的现象就会日益滋长。
历史概念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形成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掌握历史知识,实际上就是掌握历史概念体系,那他就无法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他所获得的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也是牢固的。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教材的体例结构,将教材中的纵向概念系列及其有关概念用图式加以表达,是把握历史概念体系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