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技术的作用

篇1

所谓新型农业技术是以新兴技术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以生物经济的非农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工农互补、城乡共荣的发展阶段,研究新型农业体系的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在利用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合理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拓展农业新的领域。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是人,农业生产运作基本上是靠人为的进行操作,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求,保障农村的建设。

从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两个方面出发,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生物技术主要是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进行运用和展开的。目前,生物技术界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领域,被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都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应该时刻往这一方向努力,实现生物技术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技术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增长,提升作物的产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另一个就是生物固氮,通过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实现DNA重组改造共生真菌,促进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长。还有就是转基因技术,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蛋白质及其他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生物技术的应用,既能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还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道路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应该加大政府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发展道路和空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产业。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政府对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方向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调动地方、企业、金融等力量参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同时,积极的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有建设性的农业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测试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的生产状况,保障农业技术发展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农业生产的生物技术应用应该形成产业化,通过行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效益的最优化。

最后,发现生物技术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行业间的发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进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形成,从总体的实力上加强竞争力,带来更多的集群效应,让农业发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的进步来支援工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让现实问题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决。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概念 作用 现状 对策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狭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广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将农业新成果、新消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的一种专门活动。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二、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2、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3、在新科技成果推广中的创造作用;

4、在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作用;

5、在制定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由于地方财政和领导重视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性无法高效实现。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机构臃肿,设置分散;二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年龄结构、知识层次都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队伍青黄不接,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差,不能主动接受和运用农业技术。

3、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很好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推广效果差。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现代农业经济与科学技术应用密不可分,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现代农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创新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一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资源和环境的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二是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当地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利、财政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2、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行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一是放活经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内容全程化。

3、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完善推广经费保障政策。一是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三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5、抓好科技示范,做好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政府必须加强引导,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展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一部分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的农业企业过渡,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6、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素质尽快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需要。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技术接受能力和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孟俊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7;10

[2]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2

篇3

1我国农机维修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不断深入,农业维修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个由不同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不同维修技术等相关组成部分形成的一个整体性维修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不断推动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机维修技术的重视,也使得我国农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拥有了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综合性的来看,我国农业维修技术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修理规模较小的维修部分布较广,并且在数量上拥有很大的优势;二是水平相对低下的维修部较多。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机维修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我国农机维修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对于农机维修技术的研究应当加快脚步,加大研究力度,以便在往后的时光中更好地实现农机维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农机维修技术研究的现实地位

农机维修技术研究在我国农业机械使用中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其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机维修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农机维修技术的研究是保障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机事业中健康良好发展的基础性研究,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机维修技术的研究应当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响应我国政府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机维修技术就是农业机械使用的重要发展源泉,加强农机维修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业机械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是重要的节约成本途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农业技术中关于农机维修技术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早已不再是局限在保持和维护农业机械设备在原有的初始状态,农业机械设备维修对于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有着积极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改进也有着重要意义,使得原本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绿色工程的要求,是农业机械实际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要全面深化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就要使得农业机械设备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确化发展。农机维修技术应当向一门多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完整学科发展,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立配套应用学科。为保持农业机械设备在长时间考验下的可靠性,发挥其在机械自动化农业中的重要使命,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中,对于农机维修技术的研究是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在恶劣环境中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维修的重要意义就是保持和恢复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操作中的使用,充分发挥其生产作用。离开了农机维修技术,农业机械设备就不能正常的进行农业生产,也就不能保障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农机维修技术已经不单单是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更是组成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3农机维修技术研究的现实作用

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包括对于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制、生产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机械设备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理论验证、设计研发、生产定型、实际应用和设备报废共五个阶段。其中,对于机械设备最为重要的就是使用环节,设备的维修虽然不是机械设备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在农业机械设备的生命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了情况,那么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就无法进行使用。对于出现故障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就会从根本上中断农业机械设备的寿命,那么农业机械设备在前期的理论验证、设计研发、生产定型都将失去意义。因此,农业维修技术就是农业机械设备理论验证、设计研发、生产定型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的发展是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农业机械设备不断进行局部改造,使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体现出的缺点和弱点得到弥补。当代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研究,就是要不断地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的主动性使用,是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所在。

4搞好农机维修技术的具体措施

4.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从制度上规定和规范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行业。保证相关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从业人员服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网点的能力与技术提高,逐步减少甚至是清除在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过程中违法经营的现象,加强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工作。

4.2健全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行业民间组织

国家应当正确的引导民间成立农机维修相关技术研究的合作机构,不断引进相关地优秀农业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和维修企业加入其中,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用户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解决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农机维修技术问题。

4.3完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国家在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养,是有助于我国农机维修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通过培养专业性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从业人员,不断壮大农业机械设备维修队伍,是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的重要措施。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及手段,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优化作业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运作相结合,以最小的生产成本来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优化其作业质量,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1-4]。现就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述。

1先进的农业技术方法

1.1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培育

在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同时要注意种植基地的选择、病虫害的积极防治以及肥料的正确使用。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基地应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远离交通繁荣区和采矿区,土壤和水质等条件都要满足生产标准规定的要求,可采用农业机械拖拉机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结构更利于蔬菜的种植。积极防治病虫害,注意化学农药的规范使用,着力进行生物防治,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同时采用农药交替使用的措施,防止单一化学农药的使用致使病虫害产生抗性。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增施有机肥,运用平衡施肥技术手段,促进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蔬菜营养结构。

1.2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产品的最适生长温度及对水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这就需要利用一些与水产品培植相关的机械设备,及时保持水质的良好环境,做好换水和消毒工作。定期对苗种进行检测,掌握苗种的健康的情况以及生长的合理密度,对症下药,科学合理的进行施药,利用疫苗从根本上来提高水产品机体免疫力,最终起到防病的目的。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可增强养殖品的免疫力,抑制病菌和有害藻类的发生。

2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农业机械是指应用于畜牧业的生产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并可以进行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加工处理等的机械。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农田建设机械、畜牧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其中农田建设机械主要用于土地的平整、沟渠和水井的开挖等方面;畜牧机械在当前家禽养殖工厂化阶段,特别是养鸡业中自动控制鸡舍温度起到重要作用;农产品加工机械主要用于对刚收获过来的农产品做初步加工或对以农产品为原材料进行的进一步加工。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的科技成果,通过演示,组织培训,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咨询解答,向人们宣传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将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过程中,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起着重大作用。

3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

3.1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在当今水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对于水资源的节约有重要作用。使用农田排灌机械,不仅可以对农田进行灌水,同时也可以清除农田中过多的水分。其中滴灌和喷灌是最常用的2种灌溉方式,利用压力为动力源,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适当用水量,既满足了农产品的生长需求,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在灌溉的同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施肥工作,既可省时又省工,又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

3.2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刚收获的农产品需要对其进行加工,这就需要用到农产品加工机械。比如刚收获的玉米要经过玉米脱粒机和玉米剥皮机的加工,才可以获得比较优质的玉米粒。利用谷物干燥设备加速谷物的干燥,对谷物无污染,防止谷物发霉而影响产量。采摘的茶叶在茶叶初制和精致机械设备的加工下,可增强茶叶的品质,减轻农民的负担。

3.3农田保护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地使用不科学合理,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田单位产量大幅度减少。通过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增加土壤肥力,保证高产高收,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重视。秸秆还田不仅杜绝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而且还可以实现增肥增产;但如果方法使用不恰当,则会造成反作用,致使土壤病菌增加,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等现象。秸秆还田机可以直接将直立的农作物秸秆粉碎,抛散在地表,继而耕翻入土,粉碎的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作为土壤底肥,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更为简单方便,一举多得,是一项新型的农机化技术。

4结语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影响着农村的经济状况。在当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业机械都在朝着高效率、高速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村农民收入。农业的发展依赖技术的运用,技术的广泛运用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快了农业机械技术成果的转换运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对于节约农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以及实现粮食高产高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都有着重要影响。应当正确认识理解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的重要意义,实现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运作的紧密联系,从而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5参考文献

[1] 朱培慰.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J].农业机械学报,1980(4):106-110.

[2] 张蓝水.肩负起新世纪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使命——将“十五”计划纲要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C].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1.

篇5

1.1提高农村的生产率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到2007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84,是发达国家的1/47,世界平均水平的1/42,我国的农业生产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大部分农业人口束缚在农业种植上,要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要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必须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农业机械还能弥补人力畜生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不足,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农村农业生产率。

1.2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

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产出,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一方面能够进行规模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均匀的投放化肥,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这样可以避免植物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情况的产生。通过提升农作物的状况,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3有利于环境保护

随着农业机械设备技术的改良和发展,农机械逐渐实现了低排放、低噪音、低震动。农村应该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了农村大量废弃物的放置的问题,提高农村的能源利用的效率。农业进行机械化生产,能够提高农村的生产的经济效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新型的农机设备,可以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地的通透性,提高土地的质量,增强土地的利用率。

1.4促进作用

随着大型的农机械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的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套的服务,农村对青壮年的需求量大大的降低了,许多的农机设备简单易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进了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离开了土地,为了增加收入就必须学习一技之长,学习经营管理和生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2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新战略

在建国的初期到中期,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实力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主要的生产方式以小农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在农业机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产品的可靠性较低、智能化水平较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要创新农机发展战略。

2.1加强自主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制不断的完善,进行农机的自主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国家的具体的农业生产条件不相同,如果一味的长期引进西方的先进的农机而不进行创新将会出现更大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引进的农业器械只不过是西方淘汰的器械,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具体的国情。另一方面,长期的依赖于国外技术而不进行创新,将会导致我国技术的长期发展能力不足,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农业器械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2.2关键技术引进或者攻关

我国要对农机具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或者是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农业器具,减少农民的生产劳作压力,提高我国的农业的整体水平。对于一时还不能掌握核心部件的农机具,可以引进核心部件,其他部分自己生产,降低农机具的价格。

2.3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机具

每个国家在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开发和农机具的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处适合本国的农机设备。我国人多低烧,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匀,因此,我国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同的农机具,发展多种模式的农机具。

2.4加大对农业器械研发投入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业器械研发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据调查显示,荷兰在1996年的研究经费达到1460万美元。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增长中有60%-80%来源于科技研究成果,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较少,科研成果的贡献率不高于30%。因此,我国要加大对农业器械研发的投入。

2.5加大对农业器械的政策扶植

农业器具的购买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最注重的就是价格,加大对农业器具的政策扶植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许多的农器具生产厂商由于利润较低,很多都转行甚至是倒闭。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器具的支持,减免税收或者是提供相应的贷款。如果购买大中型农业器具,政府可以给予贷款优惠或者是直接的补贴。

2.6注重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农业机械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各大院校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及时的对传统的农业课程进行调整,只有农业机械与其他的相关的专业结合到一起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业机械的服务范围。

3结论

篇6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问题;措施

农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产业之一,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的发展也逐渐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即农业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与解决。因此,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与应用。

1.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1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当前,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但由于商业、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因此,要满足我国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1.2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干旱、洪涝、霜冻以及病虫等灾害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其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给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才能有效减轻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伤。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

2.1改变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现今,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要求进一步改变我国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其由个体化经营的方式逐渐转变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靠拢。再者,我们还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由当前的种植、养殖,发展为未来集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经济。

2.2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还在于对农业发展新方向,即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而要使得我国农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要达到合理的种植力度,还要保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将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科技领域层面。

2.3摆脱农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平衡,并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摆脱当前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以确保农业产值年年有余。

3.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法律方面的制约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立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部《农业法》是专门为农业事业服务的。再者,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阶段,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任何不专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下层部门的具体实施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3.2资金方面的制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资金的支持。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的步伐却逐渐放缓,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呈现一种短缺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资金的支持与投入

为切实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增强对其科研资金的支持与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这还是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人民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严重限制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研资金投入,并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热情,从而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4.2树立新的推广理念

现今,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理念一般来说,都是以行政为主要载体来进行各项推广任务的,而其却常常忽视位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农民。这一现象的发生严重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难以长久,并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推广理念,将农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主体,并靠示范与培训来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做出贡献。

4.3完善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对相关人员推广工作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管理与培训,从而尽量减低推广人员的混淆指导现象的发生。再者,对于科研与推广人员,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其适当、及时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热情,并激励他们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要切实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我们就必须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要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是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的同时,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接受更为有效、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5.总结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敏.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中国农资,2013(12).

[2]詹文倩.浅谈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J].财经界,2012(08).

[3]贾彬良,侯立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2(04).

篇7

关键词:智能农机技术;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应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工作都无法分离的新时代代表词汇,而智能化在农机技术方面的应用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当前的有机旱作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基本普及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于农业新能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智能化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等智能农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也已经基本成熟,能够有效促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1农机装备中运用智能化技术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往往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和平年代正是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机,也是农机技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最好时机。传统农业的发展虽然凝聚了广大农民群众长久的智慧与经验,但是人工生产量往往不如机械生产效率高。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益以及农作物产量,近年来对智能化农机技术广泛在农业生产领域展开了应用,带动了机械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已经趋向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智能农机技术能够帮助农作物实现实时监控以及动态更新,帮助农民实现自动化的田间作业,自动化耕地、种植、浇灌、施肥、收割以及加工等作业,有效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也能够实现更高的生产经营收入。

2智能化农机技术在有机旱作农业中的应用

2.1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了能源的有限性,转而投入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的研究、生产与使用,传统的农机具中对燃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现阶段在农机具方面对新能源的应用主要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为农业机械动力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能,应用于实现防治病虫害、田间排灌、种植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应用如在温室大棚蔬菜的种植方面实现室内温控、光电、热能等依靠新能源实现;利用太阳能诱虫灯等实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效避免了传统农作物种植中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产生的农药残留、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污染等;还有效利用太阳能光电水泵和风力发电系统进行的农田浇灌、给排水等工作。

2.2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在工业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基本实现智能化与网络化,因此自动控制技术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中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如:在农机设备安装相关电子监控系统,在大型的农业机械控制驾驶室安装智能显示屏来进行农田动态的实时查控;利用传感技术来对作物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参数记录,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动态分析图,并且经过总监控计算机进行专业的数据对比,将环境参数向调节装置进行反馈,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各方面数据的有效调节;美国研发出一款非常实用的激光平地机,利用激光的光感信号就能够对农田进行平面基准确定,通过对光的感应,信号接收器将会反馈接收的信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将修正指令发送到液压系统,控制挖土机工作,实现土地翻整工作的精确运行。

2.3GPS导航技术的应用

GPS定位导航系统在地理研究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有机旱作农业中的应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凭借着自身成本低、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备受欢迎并且应用广泛。利用GPS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时动态预测和监控,帮助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还能对农田中作物的质量与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方便后续一系列工作的进行。

篇8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吉林市农业;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60-1

1 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情况

本世纪初,由于吉林市的舒兰市、蛟河市、磐石市的一些岗地、山坡地的玉米耕地在春耕时,使用机械来进行耕作的难度较大,农业生产以及牲畜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在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玉米耕作模式,即玉米垄侧种植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的特点,因此,他在半山区、山区得到了逐步的应用,这就是吉林市在玉米种植方面的保护性耕作雏形。

近年来,人们对于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吉林市对于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成形,通过对不同内容、不同路线以及不同模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示范、比较,吉林市在农业方面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模式

2.1 关于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吉林市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作手段主要是:垄侧保墒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1.1 技术流程 深施肥起垄;利用播种机对其进行播种,同时施放口肥;机械压土;药剂除草;防病防虫;收获玉米并留茬;周期深松。

2.1.2 技术说明 玉米的垄侧保墒式保护性耕作模式,他是在保存了传统的垄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来进行改进的。他把传统的连年垄上种植改为了以下的种植形式,即上季的玉米在垄上栽培收获后,在第二年播种时,可以不用灭茬就直接从垄台的侧面进行耕作起垄,对其施入底肥(一次性施入);然后,通过免耕播种机或手提播种机来进行口肥的喷施以及玉米的播种。

2.2 关于水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2.1 技术流程 水稻的留茬免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2.2.2 项目技术方案 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留茬较高的免机翻浅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具体耕作方法如下:在秋季水稻成熟时,利用联合收割机对其进行收获,在收获的过程中,对收割的高度进行调整,增加他的留茬高度(留茬的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20cm)。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水稻收割过程中的高留茬来固定土壤,以便于防止风蚀对土壤造成危害。

来年春耕时,可以不用对土壤进行铧式犁翻地,在插秧期到来前的3~5天内,便要进行进水泡田,在泡田的过程中稻田中的水深不能低于15厘米。在进行灌田的两三天后,就可以使用水田搅浆机来对其进行浅机耕操作,其耕地的深度最好控制在15厘米左右,并把稻茬的残株埋入5厘米左右的泥土中(使其在田里腐烂,他所含有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当稻田的表面呈泥浆状时便可以停止作业,这种耕地方式可以不用钉耙来对其进行二次耙地,让翻好的稻田在沉淀1~2天后便可以进行机械化插秧,同时还必须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除草剂来对其病虫草害进行处理。

3 该技术的主要推广方法

3.1 加大宣传力度,对种植户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保护性耕作在助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稳产增收、节本增效、提升土壤肥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力的宣传。在对其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还必须引导农民如何正确使用此项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

3.2 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并对其进行科学部署

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其高度关注的有利契机,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展与之有关的示范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带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3 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多样化

通过对该技术的实验以及示范,选择出具有科学性、适应性以及先进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然后再结合气候、土肥、土壤、植保、农艺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出一系列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然后根据农机与农艺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卫军,赵鑫.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吉林农业,2010,(11):151-151.

[2] 周林海,许红霞,李济世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扎兰屯市推广与应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1):10-11.

[3] 刘恒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C].2007年亚太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5.

篇9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该成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故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切实推进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6-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