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21-01

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育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

1 基础知识教学是前提,我们不能忽视

基础知识教学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作为职业中专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呢?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升入职业中专以前应该已经学习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而且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是由于现在许多初中学校的教学硬件的设备比较落后,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所以现在的职业中专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不一。有些学生在升入职业中专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比如:有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在升入职业中专不知道什么是主机、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甚至开机也不知道怎么操作,而有的家住城镇的学生,上网或学习计算机的条件比较好,他们在上职业中专以前,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机基础,所以在职业中专必须要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阶段,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地讲一下。

在基础知识教学阶段,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安全,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基础知识。例如键盘与指法的教学,鼠标的基本操作等,在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最好能实物教学,这样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快速掌握。

2 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目的,我们要灵活施教

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是职业中专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操作,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可归纳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为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初步知识等等。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内容无穷无尽,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只能在职业中专学习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对新知识连续学习的能力。因而,新课改以后,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由于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作你模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机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呆坐机房、懒于动手的现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改以后,对搞好新的任务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只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育;变死记操作步骤进行简单操作的“封闭式”教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变唱“独角戏”的“注入式”单一教法为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和学生观摩练习、矫正反馈、综合练习的“师生同台戏”的多元教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理安排时间,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实习的自由度,同时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着力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方面,应该更加精益求精。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总体目标,我们要全面促进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猎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具体的说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信息素养。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快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基本应用,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结合更加紧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已成为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包括林业类院校在内的各高职类院校的公共基础及必修课程。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仍然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大班授课,或者将多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授课;二是“一刀切”,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在同一层次上。随着网络环境全球化、家用电脑日益增多、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入校新生多数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在符合当前教育形式的前提下,总结规律并创新这个门课程的教育方式。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进行掌握,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奠定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以及学习生涯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生正确实用计算机技术,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安全准则,指导学生做一个信息时代的守法好公民。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一些基本的办公,工作,多媒体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其次,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并能够运用计算机自主的探究和学习。第三,指导学生合法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以及法律的前提下进行计算机的操作。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

《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常用的计算机设备以及信息安全等内容;专项技能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以及系统操作和网络的使用。

4 存在问题

4.1 学生由于基础差异导致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之前受到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受到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也不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已经学习了比较全面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相对比较好,而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中学没有开设计算机教程,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因为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计算机教学工作影响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很可能出现厌学心理,甚至上课期间进行其他操作,并影响他人学习;而基础差的学生会出现接受能力不足,实际操作困难的问题。

4.2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课程,应该增加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但是目前的通常的教学模式是上机以及理论课程的比例是1:1分配,并且上机和理论学习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并在上机课上进行实际操作,造成学生上机操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

4.3 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

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往往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关系。由于教师对于职业岗位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需求不够了解,因此,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结合度不够,造成学生虽然学会了所学内容,但真正到职业岗位中仍然难以胜任实际工作。

5 思考与对策

5.1 教学内容要实现认真组织和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基础和认识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解Excel自动筛选操作时,要求自动筛选出符合两个条件的操作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顺利掌握,但对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提高要求,如自动筛选出符合4个条件的操作,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2 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正确与否能够决定计算机教学效果的好坏,研究者认为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结合的方法能够取长补短并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同时发挥出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方法中利用投影以及多种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而利用常规的板书教授的方式对计算机知识加以总结和整合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在进行“Word表格制作”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Word表格,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理论教学的内容达到学会的目的。

分组教学是目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优秀学生带动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大家通过合作的方式克服各种的问题,达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

5.3 考核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规范化

当前针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考试,并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更加注重的是考试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操作的过程。因此,研究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单纯的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策略

怎样落实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分析的主题。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适用性、实用性人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施与考核三部分。在我们了解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五个方向。科学解释是:科学型,即计算机科学方向;工程型,即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方向;应用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方向。文科生的计算机教育一般是广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未进行深入研究。职业学院的文科生一般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一步一个脚印,为计算机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文科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例如:硬件知识:包括键盘上每个键的位置、各个键的快捷功能;软件知识: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学习软件、娱乐软件等。

2.软件的基本特性与常见软件介绍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软件程序的特性介绍,分别从软件的概念,软件的技术特点和软件的程序语言等方面进行;软件的特性;软件学习与使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有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师的意识,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为之后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熟悉应用开发平台上的一些工具,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善于分析、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

3.程序语言的设计与开发

首先,这里所说的程序语言不同于基本的程序语言,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拥有9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程序的控制结构、赋值、变量、表达式、过程、变量的生命期、数据类型等等。

其次是对计算机程序语言的设计内容的介绍,它包括:编译器工作原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概述、高级语言程序的解释与执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的方式。

最后是对程序开发和软件工程的学习与掌握,其内容一般是指:程序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编码、测试与排错;软件工程概述;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设计、软件测试。

三、实施与考核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一般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制度是前提。教师准确无误的认识和教授教学内容是教学考核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考核的重要对象。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笔试、竞赛(程序设计与网页设计等等)。考核手段主要是:实验,计算机实验是考核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最好方式。

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使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让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达到职业学校计算饥的教学基本要求又是―个重大的难题,是―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

[2]曹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

篇4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面临的情况,对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查背景

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将其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时展的趋势下,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必然。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遇到的情况主要有:

(1) 非零起点且有较大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口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知识都有一定的接触,了解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会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同时,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习基础和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相差很大。

(2) 兴趣爱好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喜好。有的对多媒体比较感兴趣,有的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比较感兴趣,有的又比较偏爱程序设计与软件制作。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的不断调整。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其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专业也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以保证教学的科学、先进,适应时展的需求。

(4)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为其他课程让路,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可以大大缩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也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知识也懂得不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而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却感觉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还相当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还相当薄弱,想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进行加强。

那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何呢?距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上应该达到水平有多远呢?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哪一些呢?为了充分而且深入地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对2007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和兴趣进行了调查。

2调查设计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每一个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下列水平:

(1)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

(2) 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3) 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 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各非计算机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国贸、会计、中文、外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广告等)的2007级新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此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结合白皮书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设置,考虑到大学新生以往学习的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基础以及学习兴趣,而非问一些专业问题。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2) 硬件基础知识和软件基础知识调查

(3) 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调查

(4) 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要求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也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听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使用和学习基础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新生接触电脑和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较早,接触电脑在初中及以前的占80%以上,入大学才接触电脑的只有3.37%;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在初中及以前的占70%以上,入大学才开始学习有14.21%。与此同时,学生感觉以前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不系统(69.16%的学生有此感觉)、应用计算机的范围较窄(家庭电脑用于上网娱乐的占33.33%)、并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家中没有电脑的有46.99%,其中城镇家庭为31.51%,农村家庭为54.6%)。

其余一些特别设置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例如:有23.3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CPU;有14.43%不知道自己经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哪一种;有54.60%表示对计算机网络不太了解。

3.2能力基础

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的掌握程度较差。在不要求精通的情况下,有60.59%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什么软件,58.97%的学生表示没有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另外有37.33%学生不知道什么是Word,56.61%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Excel,14.16%的学生没有用过Office。

另外,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操作熟练程度不是太差。例如:对键盘的快捷键不会的仅有10.33%;另外有9.24%的学生表示会一点电脑组装。

3.3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掌握。表1是学生入学前对一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个大学生需要掌握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

3.4学习兴趣

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中,比例最高的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62.69%)、计算机应用领域(48.76%)和网络基础知识(41.79%)。其余依次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工作基本原理、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发展前景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1所示。

学生对多媒体、网页技术、程序设计这些与平时应用紧密相关的技术最感兴趣。这三项技术的感兴趣比例为48.26%、46.77%和41.29%。其余依次是文件管理、动画制作、文档排版、网络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可知,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前5项)和最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前6项)互相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大,这也说明,学生的兴趣很广泛,不同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别较大。

3.5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有一小部分基础较好,但还有较大一部分起点很低。大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前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掌握程度较差。根据与学生的座谈沟通,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部分中小学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落实并不到位。再加上计算机课程并不参与会考,对升学率也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在教学当中,并未把它纳入主要课程的范围。

(2)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投入不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都以中高考为主导,对他们来说没时间去深入学习这些不影响升学的课程。有学习和实践机会时,也没有很好的把握。

(3) 计算机教学和实践环境缺乏。由于经费和投入的原因,造成计算机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有限性(尤其在农村地区表现比较突出),一些学生很少有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学和实践环境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较差。

(4) 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课老师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的,他们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达不到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

上述原因在农村体现尤其明显,根据我们的城乡分类调查结果,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比例要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仍有较大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也相当欠缺。表2列出了城镇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

4相关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非零起点”并不等于有了“好起点”,懂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并不意味着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被削弱,反而应该不断加强。通过调查有如下建议:

(1) 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和课程安排应该有基本的保证,不仅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也确保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2) 反馈调查结果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现状有比较清醒认识。同时,也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其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条件下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3)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测试,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篇5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效化信息技术课堂;新型课程模式;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

一、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要明确

面对末来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计算机教育目标的新定向,我认为现阶段中学计算机教育应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知识性目的。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在此,就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性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活动所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这就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性目的。那么,那些计算机基础和操作知识是恶怎样获得的呢?这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人们将不断地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知识系统化好、条理化提炼而成,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组成了中学计算机课本这一特定的体系。

2)操作性目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知识三个方面,都是属于知识性目的的范畴。操作性技能目的即将三种知识在计算机实践中运用和转化。这种技能是通过练习操作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一种基本操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掌握基础知识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知识是技能形式的内在基础。在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灵活的应用知识。这就是计算机教学为什么要搞好“双基”的道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3)能力性目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目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明确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人们将大脑技能与某种活动相适应,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是探索与运用知识本领,是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因素。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

4)思想性目的。(1)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阐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到社会胜过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国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也是学好计算机所必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来阐述计算机的知识和科学事实,逐渐的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教育目的。由于计算机科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在于以唯物论为依据,通过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以及对计算机思维的辩证特征的认识,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获得这些观点,促进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计算机的工具性和综合性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性,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版报、校刊的编排;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专题演示软件……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

1)中学阶段课程内容不应涉及太多的概念与原理

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计算机的技术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于电视机只要能在需要时使用它就行了,至于它完成工作的原理对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这样。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教学

低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动手实践认知事物。课程可以是画图、制卡片、排小报、作曲等充满创意的内容。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够严谨、有效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逐渐形成。因此高年级的课程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小专题研究,创设某种情境为主。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形成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以活动课的形式,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等。

4)课程内容的设置紧跟时展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单一不变的“传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等等。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31-03

Teaching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LI Chun-hong

(Information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a series, such as idea,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 of course...etc.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and analyzes the teach? ing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first, then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ject of suit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gh school and discuss its possi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studies; reform in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选择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操作技能;它对于大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强调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根据高校的特点,首先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适合高校特点的改革方案并论述其可行性,最后综合得到结论。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已经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所以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该课程的开设还存在流于形式,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对教师而言,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又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2教学内容笼统,考评标准单一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与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内容相似,而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密切,致使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只是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内容的重复,与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教学内容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使学生学习无兴趣,因而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削弱,教学效果不好。

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设计操作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成绩主要以平时、期中和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3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给新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但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来看,目前教授内容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由此导致大学计算机 基础内容衔接上的重复和重复教学的问题;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已拥有了个人电脑,他们对电脑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甚至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高校面临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传统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不能较好的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4缺乏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认为计算机基础学科与本专业无关,对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多大帮助,计算机基础课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很多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没有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孤立了起来。导致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和扩展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原本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丧失殆尽,根本无法适应毕业后信息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1.5重单项知识的学习,轻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正从此前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实践”的授课模式已逐渐被“机-课”一体的授课模式取代,但其本质仍然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教学注重考试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掌握,上机测试一般又偏重于单项知识的考察,而无法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考察,使学生会考试而不会使用所学知识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而偏重结果性评价,更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而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弱化了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应该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学习、专业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1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保证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显得特别必要。学生入学后,可组织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若干类型专业(如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艺术类等)和两个层次(快班、慢班)进行教学。

如:四个类别的快班,可弱化简单的Windows、Office操作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化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如文法类强化Office综合应用、经管类强化数据库应用、理工类强化程序设计及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对于慢班学生则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突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种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发挥所长,各得其所,也可以让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2.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将各门课程简单地堆积,而是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结果,最终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因此,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方式,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视窗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安全等作为基本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例如,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学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建筑设计的学生选学CAD等应用软件;文法类的学生选学Photo Shop等应用软件;经济类的学生则选学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争取学生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还可将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有机地融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巩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上,可采取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案例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创造力恰好就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2.4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了针对相关课程特征的网络版多媒体教学软件,构建一个由主教材、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计算机考试系统、教学互动网、课程教案、习题、实践操作等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觉主动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 氛围,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5以应用为目的,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一方面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具有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即调整已经过时的内容,补充当前流行的主流技术和技能,并且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化诉求,面向社会需要,以充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从早期的基础知识的普及发展到使用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或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教授的内容应以实用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能紧紧抓住当今社会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追求掌握知识的全面性。

3结束语

在培养人才的方针和政策上,国家教育部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各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各高校制定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优化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内容。

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尽管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生源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依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交叉结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认知和创造的理念,是今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关素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6):103-104.

[2]胡英,廖瑞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9.

[3]王晓燕,王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32.

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学科渗透

一、初中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主要任务

教学改革要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在有限学时内尽可能增强教学效果,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内容,在充分了解计算机原理的基础上,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重视互联网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效结合,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的同时,应该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熟悉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状况,进一步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些常用软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为主,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否则将来学习、就业会面临很大压力,所以学校必须面对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时刻让学生有新鲜感,也不至于让那些相对较差的学生感到困难。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进行调整是一方面,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兴趣和能力,不断增加实践锻炼机会,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为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实践锻炼机会,确保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好其它学科知识服务的基本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应用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制作新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教学视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探索新知识,让信息技术作为新鲜教学媒体来帮助其它学科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使课堂教学更加趋向于形象化、趣味化、科学化、信息化。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灵活自如地在屏幕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也可以因人而异,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并且借助教学课件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而不是直接参照教材,进行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脉络、提出新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是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缺失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教W必须重视实践操作,首先要教育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喜欢亲自操作的良好习惯和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更是一种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从前面分析的内容可以看出,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其操作技能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用,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要反复练习。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实践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水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以实践为参照向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靠近。

四、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课程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利用其它学科教学资源,开展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其它学科的问题,进行信息技术辅助解决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策略,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等。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尝试与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是新的探索,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也是大的改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学好其它学科知识。

篇8

1. 分类强化训练,突破短对话

短对话是一段比较简短的对话,在听力考试中仅播放一遍。由于考试刚刚开始就是短对话,学生紧张的心理还没有平复,停机中学生捕捉关键点比较困难,正确率一般不高。教师要从材料所设计的内容上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专项训练不断提高听力水平。短对话一般考查的就是主旨与要义,数字与计算,地点与去向,人物与事件,请求与建议,方式与方法,原因与结果,谈话背景、套话关系,谈话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等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方式来实现突破,了解每一类材料的考查要点和特点,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方法,找到要点,从而在答题中得心应手。例如数字与计算类的考查通常涉及到时刻、日期、价格、距离、速度、号码等,主要包括认定题和计算题两种。认定题通常使字材料中提到的多个数字,答案是其中之一;计算题是对材料中提到的几个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解答这类试题时,学生首先需要注意区别一些易混音,如-teen和-ty;其次留心一些与数字计算有关的信息词,如double, twice, half, quarter, score, plus, add, divide等;再次,还要边听边记笔记,在相应的数字选项旁边记下对应的信息笔记要简练易懂,可用一些符号或是开头字母来替代单词。最后还要了解通常的提问方式,如:What time...? How old...? 等等。学生可以科学地归类,针对性地练习,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听,从而快速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掌握知识要点,灵活应用英语知识。

2. 总结归纳探究,理解长对话

长对话相对短对话而言,材料加长,语句的难度增加,考查的题目也随之增多。随着难度的增加,听力材料播放的次数也增加,长对话一般播放两遍。语速上逐渐地由慢到快,大约是150-175词/分。这种题型的考查话题主要是围绕着日常活动、学校生活、旅游与交通、节假日活动、周围的人或环境,工作与职业,购物、兴趣、爱好,文娱与体育,饮食与健康等,试题的设置都是围绕着这些话题而进行的,涉及到的方面与短对话类似。例如试题中也会出现谈话背景或者是谈话者关系之类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一些跟某特定场景相关的词语。如对话中提到的savings, money, rates等词,可推断对话发生地点是“银行”。解答谈话者关系题时,应抓住对话中各个职业、任务关系有关的词语,如听到renew, library可推断为“图书管理员与借书人”的关系;听到our son, darling,了推断为“家庭成员”的关系。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就会了解其中的规律,科学地做出判断,形成英语思维模式,在听力练习中可以轻松驾驭。

3. 夯实基础知识,轻松应对独白

独白一般氛围三种类型,叙述类、应用类以及演讲类。它主要是通过一段文字的独白来进行设问。学生为了能够听懂材料内容需要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独白中的每一句话,并且借助设问中的提示进行信息点的捕捉和提炼,找到语言点,达到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为了能顺利解题,夯实基础知识是前提,有牢固的英语语言才能够保证学生临阵不慌,轻松应对各种问题。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基础知识,注重语言点,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和困惑点,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要对听力试题中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例如应用类独白一般涉及学校的课程安排、考试、课外活动等具体说明,工作方面的具体说明或介绍,旅游的行程安排,广播电视节目介绍,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所及购物场所的广告,电话留言等等。此类独白与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但主要考查实时性的具体信息。因此,听此类独白时,先由试题的题干和选项推断出独白的主题,再带着问题仔细聆听录音,将问题逐个解决。学生基础知识牢固了,并且了解了听力材料常常涉及的问题,就会在听力中认真倾听,抓住关键点和信息点,提炼出重点,提高得分率。

总之,“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经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探索,掌握其中的方法和策略,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在应用中实践提高。学生掌握了有效的练习方法,在听力练习中就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听力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英语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富香, 陈振华.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反思型活动[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2(04).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问卷调查;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所以计算机教育对大专院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其设置为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大学开展这门课程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符合实际,我校计算机教研室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师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在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变革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收集详实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学生两种类型,问卷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及时等知识范畴。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知识点列出,供受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答案。下面将两种问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供读者参考:

(1)教师调查问卷。在教师调查问卷中,偏重于了解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要求范围。教师问卷的内容如下:1)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方面主要了解我校不同专业教师对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常识(涵盖网络设备常识、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全维护等)等方面的教学应用需求情况,在调查中不需要受调查者在问卷上进行相关描述,只需在非常必要、需要、不需要中选择即可。2)程序设计方面。这块主要了解各专业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例如对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常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程序调试方法等知识的需求情况,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在问卷中选择相应答案。3)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对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问卷上我们根据教学需求情况设置相关选项,教师把有用的选项勾出即可。

(2)学生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感、活跃的特点,为了解当前我校在校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问卷内容设置如下:1)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卷中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为调查选项,学生根据自己能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各自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通过这种形式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学生问卷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知识考核环节。2)计算机技术在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中的应用。为了解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具体情况,问卷中列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校园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精确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数字化等,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可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打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展示出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调查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传统的文化、技术和应用三方面分阶段性的基础教学设置的。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既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结合师范院校师资培养的要求,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课程内容,在确保教学成果的前提下,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应该坚持以下思路,即: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授课内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4 调查后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意识到,在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至关重要。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重点突出应用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培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革,通过对教学课程的改进创新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将来,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较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必然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前瞻性的将我校的计算及基础教学具体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属于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网络媒体教学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勇敢打破不适合现下育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尽量延长学生的上机时间,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重点倾斜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上。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分组安排课程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最新颁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纲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由基础性向实用性转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这一要求总体得到实现。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升级换代加速进行、信息化的普及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学校应该对一些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一些计算机辅修专业和一些计算机专题培训,可以跨年级成立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既能实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网络也成为现代化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可谓是条件得天独厚。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们学习计算机课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浓厚,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大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相关的学习课程,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类院校在校园信息化方面应增加投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环境。

(4)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强化对其他专业的渗透,结合各专业要求和我校师范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校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优秀师资力量而服务的。因此,各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与时俱进,除了规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外,还应该考虑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常用软件工具和方式方法。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连续性。

(5)改革教学模式,充实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认为计算机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却是综合性的,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只涉及某一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涵盖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一些概念、技术及应用,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基本知识。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的师资力量。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达到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科技正处在日益更新的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实验。这就要求学校广大教职人员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各专业的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运奇.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刍议[J].甘肃高师学报,2012,02:106-108.

[2]马骏,赵瑞虹.探索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116.

[3]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航海类专业为特色,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学员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学院决定将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时有原来的54学时改为36学时,从而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从而让完成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让学生能更好的使用日后的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更好的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教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1、了解计算机原理、网络、互联网、多媒体等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伦理、经济、社会等问题;2、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

从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基本的操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于他们而言54学时的课程有点浪费。因此,学院决定将课程改为36学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同时为了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学院决定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为了在课时减少的同时,保证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

1、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特别在对于一些涉及到计算机反馈信息的内容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板书和讲述,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那么尽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但是学生也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在屏幕显示器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2、“解惑”式教学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或多或少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并且借助教材来节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在课堂开始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当学生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进行解惑。而不是直接参照教材,面面俱到。

3、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应用好操作需求,是一种能力教育。从前面所分析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授课过程中的“用”指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从而领略到理论中的精华。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都较快,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断的将获取的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职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想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然后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耐心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自学基础。

四、结束语

为了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是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解惑”式教学、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效率,重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作者所提出的几种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智平.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李学农.走进网络时代与教育“新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

[3]宋亦兵等.实于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J].佛山大学学报,2010(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挑战[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4.9

[5]王国钧.师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载计算机科学,2008(5)

[6]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