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与艺术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告学与艺术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告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 就业 问题 对策

    广西有壮、瑶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及受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2013年,广西高校毕业生17.84万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占38.3%,截止2013年7月,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8.6%,除了客观方面原因外,相对于其他大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就业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使得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财经类文科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36%左右。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学院连续十一年获“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11年96.78%,2012年97.60%,2013年97.89%。

本文拟结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所取的成绩及解决办法,分析探讨解决高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以期对做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一、少数民族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原因

1.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欠发达

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大多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落后,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有限,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范围又集中在这些区域,就业竞争压力大,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

2.就业渠道的影响

就业主渠道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平等竞争明显加剧。目前,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已呈现多元化趋势,招聘会、网络招聘等逐渐兴起,但人才交流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社会关系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许多不平等因素。

3.高校专业设置与需求相脱节

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少,甚至已经趋于饱和,但有些高校却仍在扩大招生,造成“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现状;加之企业之问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人员的需求也在减少,相应地减少了就业岗位。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4.缺乏有力的就业指导规划

高校在就业指导上也缺乏有力的规划,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顽守固疾: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同时对于工作岗位的不满意。相对于用人企业来说,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急需人才,但是由于就业心理的影响,使得这些企业招人很困难,双方面的矛盾加剧了毕业就业难的现实。

(二)少数民族学生方面原因

1.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因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外语水平、专业技能、实践等方面就业能力不足,离市场竞争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2.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良心态有待纠正

少数民族学生受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等方面的影响,择业时的不良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性强,主动就业与创业意识薄弱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依赖性体现在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依赖政府给予解决与帮扶;竞争意识薄弱,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缺少创业理念。

(2)就业定位过高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认为到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将自己的就业地点定位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就业薪资要求高。

二、高职院校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为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试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为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实用人才

学院的专业设置以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扶植和建设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大投入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需求的应用专业,构建以创新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多维创新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着力培养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外语和计算机底子薄、技能差这一状况,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素质教育学分,将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公益服务等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学院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在全院教职员工中挑选一批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担当各个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从少数民族学生新生刚入学开始,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及时加以教育引导,精心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努力方向,使其许多困惑都可以释然,避免或少走弯路。

2.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必修课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科学的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状况,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各方向所要求的能力、技能与素质,通过学习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挖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弥补缺点与不足,学好专业知识 ,努力拓宽知识面,综合考虑自身条件,逐步确立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3.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考取“双证书”,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学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根据所培养的人才结构特点,开设电算化会计资格、外销员资格、导游资格、秘书资格、报关员资格、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外贸跟单员资格等10来个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为学生培养一专多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环境,为学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三)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学院通过举办模拟面试、职业技巧大赛和应聘艺术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并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援助、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同时,设立大学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为他们进行就业方法和就业心理的指导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缓解心理压力 ,使他们信心十足地走进就业市场。

(四)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助推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

1.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和就业服务。学院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以扶持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为突破口,加大对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少数民族学生创业的优惠计划”,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如通过免费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信息技术等综合服务;派出专业教师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由专业的公司办理园区所有微型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会计服务、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有效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目前该园共有38家企业实体正常运作,全部由学院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办,其中有16家为少数民族学生创办。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出一批创业精英,他们不仅实现高质量就业,还接纳了一大批毕业生就业,创业促就业效果凸显。2011年,学院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广西两所高校之一)。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任课教师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同时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商业头脑,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公共必修课,12学时,计0.6学分;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实践、实习、实训平台,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使用学院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篇》。2011年增设《创业实务》(选修)课程,32学时,2学分。创业教育实行必修与选修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文兵,王 娟,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钦州学院学报,2010.10

[2] 何瑛,喻训谦,周迎春,陈雄辉, 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3] 朱西括,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课时效性探究—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篇2

关键词:早期中国新闻学广告学

Abstract: advertising in the industry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news media industry "lifeline",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subjec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ournalism schola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many scholars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 of advertising in news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media sel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advertising has alway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Keywords: early journalism and advertising 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新闻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新闻生产商品化的讨论,从中国商业性报纸对经营的重视中可以看出端倪。新闻学早期的研究者如徐宝璜、任白涛、邵飘萍等都在其著述中对广告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对报业组织及广告发行等问题做了相应论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广告学能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并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学者们功不可没。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早期中国新闻学中的广告学发展历程来思考当今广告学在整个新闻传播学术格局中的定位及其意义。

一、中国广告学发轫之初

中国广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最远可上溯到神农氏时代,早在商代时商业广告就已产生。而“广告”一词在中国则最早见于梁启超于1899年创办的《清议报》上,是地地道道的外来语言。广告的实践与理论从来都是相互发展的,以报纸广告为先导的西方广告理念大举东进,中国广告学研究由此发轫。在中国新闻人和广告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编译、著述等手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学体系。1913年,史青编译自美国新闻记者所著的《实用新闻学》在上海出版,其别设立了“告白之文”和“登载告白”两篇文字,就广告的种类、美学、心理、道德、述求、发行及编排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这两篇告白文字时至今日仍不失教育意义。

二、徐宝璜及戈公振的广告思想及研究

在我国新闻与广告学的研究进程中,徐宝璜于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和戈公振于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徐宝璜的此本著作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这在中国广告史上是毫无疑问的。这本书受到了《实用新闻学》等著作的影响,它以文人的良知指出了广告与道德、广告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新闻部门应注意审查广告的内容,有无影响风纪有无缺失道德之处,由于广告这一行业在当时已经趋于专业化,所以徐宝璜又强调:“非泛泛之辈不能从事,必须精于此道方能发达。”作为著名新闻学家和报史专家的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的观点较具前瞻性,他认为广告是随着商业发展而产生的,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广告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此时的广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它肩负着宣传文化与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报学史》对我国当时的广告业状况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涉及范围较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邵飘萍及其广告史研究

邵飘萍是《京报》创始人和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虽然其重要研究方向在新闻学方面,但是作为资深的报馆经营者,邵飘萍先生对广告有很多精深而独到的见解,虽然此时的广告只是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以较零碎的形式出现,但是却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先导作用。在对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进行增补时,邵飘萍重点论述了广告的兴起及其发展,介绍了广告方法和手段,其称之为“广告技术”。这两方面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同样做到了开风气之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他的《中国新闻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其事业之要点》一文中,也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了“报纸之广告”,其中不乏精彩观点。

此外,邵飘萍利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对广告的起源及其本质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广告史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对中国广告学史的梳理和论述很显然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在广告史研究领域等方面,毫无疑问,中国新闻学界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新闻学教育格局中的广告学

在1918年的北京大学,连新闻学研究都只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作为大学课程来设置,广告学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果及徐宝璜、邵飘萍等人的著作可以作为中国广告学的一个学术源头来看待,这就可以看出早期广告学与新闻学之间的特殊关系。

“”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才正式开始了以院系划分为教学方式的尝试,并得到快速发展。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学术声望的燕京大学新闻系虽然没有设置广告专业,但开设了广告课程,在造就报业人才的同时许多独立的广告课程如“广告招揽”、“广告设计”等纷纷设立。虽然在当时广告课程相对于新闻系只是附庸,但是由于美式教学的影响,广告学在燕大获得了相当大的重视,之后甚至出现了以广告为选题的硕士及学士论文,由此可见,广告学的发展研究已经方兴未艾。

五、新闻界学者关于广告的著述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一些新闻从业者撰写了许多广告学专著,如当时的《申报》,作为中国大型的商业报其非常重视广告业务,专门设立了广告推广科以推进广告学科的职业化。蒋裕泉编写的《使用广告学》、赵君豪编著的《广告学》纷纷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的出版对广告学科的发展及其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意义深远。虽然当时有新闻背景的广告学研究人员可能在学科领域内涉猎的并不深入,但是在广告心理、绘画、制作等方面依然得心应手,与其它方面相比毫不逊色。

6、总结

不可否认,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知识领域具有复杂程度高、趋于边缘化和交叉性强的特点,不仅仅是新闻学,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及艺术学等等都构成了中国广告学的学术源头。探讨这些学科间的关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加深认识,为更好的探讨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帅.早期中国新闻学中的广告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09(23)

篇3

吴瑶,1991年出生,合肥市,广告学专业大三学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

梁雅婷,1992年出生,合肥市,广告学专业大三学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

摘要: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存在深刻的影响到学校、教职人员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据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找到了对于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几个主要因素。本文就旨在探究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几种主要的校园文化构成因素,并着力分析其对于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体现。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影响因素;影响体现

1.引言

校园文化植根于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附着于学校空间的每一处,形成对于学校“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在这样全面的覆盖之下,不管是学校本身的发展建设还是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都会强烈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避免的会不断调整自身以融入身边的环境。那么在校园里,学生们则会不断的学习、借鉴他人,改变自我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得以融入别人的环境,这就是校园文化发生影响作用的机制。

同时,人都渴望独立区别于他人,这会导致同样的因素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他们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意义的依据。

2.校园文化在大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校园文化与学校一同发展进步,二者相辅相成。应该说,校园文化依托于大学校园环境、各类制度、学校教学活动等具体可感的载体而存在。离开这些物质或制度或具体事件,校园文化将无法展现。同时,校园文化作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现象,对于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会影响到文化所处地域、环境下的人与事,与文化的载体形成积极的循环联动关系。具体来说,校园文化会对学校建设、发展方向、理念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本身就包含了校园环境、建筑、教学设施等具体事物,因此,既有的文化会影响到后续学校各类设施的投放和使用。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凝练了学校的宗旨,这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方向。校园文化氛围即校园文化所传递的各种思想、理念、精神、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教职人员和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造成深远影响”。1

因此,我们说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到学校本身和学校相关人员的发展,在大学中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

3.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主要校园文化因素

尽管校园文化仅仅是社会文化非常小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依旧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涉及到学校、教职人员、学生、校园活动等几乎所有事物。但是,在本文中,我们仅仅分析阐述其中对于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几种文化因素,其中包括校园环境、大学精神理念、社团文化、媒介。

3.1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能够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即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因为环境具有可见性,所有人都可以直接观看到,那么附着于其上的校园文化就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迅速认知,从而迅速了解到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

广义的校园环境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包括学校内所有的实体化文化设备,这些广泛的文化载体时刻向大学生传递着校园文化,表达校园文化的理念和精髓。同时,作为实体化的设备,校园环境“通过其满足校园人居住、教学、取暖、交通、娱乐等实用需要而隐含着对校园文明的贡献,它是以其物质设施本身的存在价值而显示其必要性”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环境作为不同的载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其最终结果都是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

3.2大学精神理念

大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授业育人。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大学应当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持之以恒的耐力以及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最后,最重要的是有独立的思维方式。

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的精神理念集中表现了学校核心的思想价值观念,是一个学校对学生最深刻、最有价值的引导。精神理念存在于学校的校风校训、教师的为人处世、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它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无法直观看到,但是可以在大学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它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层面,引导学生向着大学所树立的目标前进。应该说,培养大学精神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到的最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通过长期的影响达到的。

3.3社团文化

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数量和吸纳成员最多的组织,它充分发挥着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除学习之外的第二条大学生活的主线。社团组织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点亮了大学多彩生活的华灯,闪耀着大学生青春、时尚、激情四射的光芒。所有社团的宗旨都可以用“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来概括,因为所有的社团都离不开内部和外部交流,这里的交流是广义上的,泛指一切形式的人际或组织传播。社团在承担组织这一角色时还为其成员提供了传播学意义上的安全的环境,3所以,社团是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成长的。

3.4媒介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媒介与在校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部分新媒体也开始或已经加入到校园文化体系中来。传统的大众媒介在传递信息中发挥的作用不减,依旧牢牢占据校园的各个角落,对于帮助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了解世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正以浩浩荡荡的阵容登陆校园市场。在网络已经普及的大学校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拥有个人电脑,海量的信息、迅捷的更新、良好的交互性等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规律和人际交往习惯。手机的普及起到了类似的效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移动终端,能够发挥同电脑网络一样的功效,许多大学生养成了“机不离手”的习惯,没有手机则会坐卧不安。尽管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但确实说明了媒介对大学生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4.影响的体现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势必是多方面的,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思想或者行为、性格抑或处世,总之,全方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成长。在这里,我们只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比较深刻的几方面。

4.1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仍然处在人生成长成熟的前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判断,开始尝试用成熟的眼光审视社会和人生。处于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他们最主要的生活环境还是大学校园。这使得校园文化能够长久持续的影响大学生,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另外,各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校风校训,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学校物质文化既校园环境及其他实体化文化设施,还有就是学校各类教学和文娱活动的形式、内容和主旨。这所有的外在表现都会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事物判断标准的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再进一步的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我们通过对单个或某一集体学生的观察就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例如理工科大学生严禁踏实的作风,艺术类学生张扬、动感的性格、文科性学校学生的细腻优雅,这都是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隐性但却非常重要的影响。

4.2体现在大学生性格养成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影响

大学的集体生活不同于一般的家庭生活,它是一种基于友情和制度的集体生活,而非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因此大学生活更多的需要的是相互的平等、包容、尊重和关爱,不论是班级生活还是宿舍生活都离不开这四点。

“在大学里,宿舍构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人际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更多地体现出宿舍人自发的、共建的文化特点”,4这两个特点表明了宿舍文化是个人意愿和团队协作的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私人空间,学生在宿舍里能够更多的展示个性、真实的一面,更加真切的和室友一起生活,建立稳定、良性的室友关系或者超越之上的朋友关系。而且,正如本文开篇所讲的那样,学生为了融入宿舍这个集体,会学习、适应宿舍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期顺利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就是对学生的性格产生的影响,而且,在与室友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又会学习和掌握很多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影响大学生为人处世的体现。

另外,在参加学校社团或其他组织机构时,在与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工作中同样会有类似的影响发生。这些影响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3体现在学习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单纯从教学活动开展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了大学教学活动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广泛的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文艺和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不管是活动组织者还是活动参与者,都在一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磨砺,收获了实践经验。他们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摸索和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与能力,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再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校园文化所附着的物质载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展览馆,这是集中展现学校学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场所,在这里,大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知识,这都是体现在学习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诸敏、周厚彬,《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卷第3期

[2]赵建军,《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江南大学

篇4

关键词:信息化;广告学;模块化;教学模式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带来了广告传播与营销方式的革新与突破,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不断刷新与分享各种资讯。这些现象驱动着网络广告与数字营销日渐成为品牌运动整合营销的新的中心。在这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下,广告学专业理应紧跟时代趋势,对既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1.模块化教学的诞生与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广告学教学改革在信息化时代中值得借鉴的一套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教育)率先采用了“任务模块”和“能力模块”的组织形式。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签署的博洛尼亚(Bologna)宣言声称,至2010年要在欧洲构建一体化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以此为背景,德国高校全面启动了学制、学位改革,广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1]。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开始逐步探索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体系。

2.模块化教学的基本理论。所谓“模块化”,是基于系统分解与集成角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日益分化而又逐渐整合的过程,首先,心理日益分化为各种模块,各个模块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各种模块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逐渐形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具有共振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转换的心理系统[2]。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是指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按照程序模块化的原则来构建教学计划,将全部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比较类似、具备一定内在逻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群。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同时,模块与模块之间又有一定的衔接关系,“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3]。再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综合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实践环节,配以相应的考核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3.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相比较传统的固定程式的教学模式,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对课程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作整体规划,模块既是教学内容的组合,又是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相长方式的综合。模块间的衔接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体现出不同的传承架构,既有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也有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等。此外,模块的开放性,得以打通学科知识间的壁垒,在学校课程与行业现状、社会文化间架设桥梁。

二、广告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广告学发展的信息化背景。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日新月异,网络广告成为广告行业中发展最为迅猛,并最具发展潜力的平台之一,亟需一批高新科技型广告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立足现实,将广告学专业具体方向定为“网络传播”,结合校情与通信传播的学科特色,贯彻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的办学新路,培养既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应用型广告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要兼顾网络信息行业的基本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广告调查能力、网络营销策划能力、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信息时代下的广告营销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广告学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我校的广告学专业借鉴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具体来说,教学内容由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四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方向课建立“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确立自身未来的行业方向,培养出高素质、宽基础、高技能、适应性强的网络广告专业人才。

篇5

陈竹君,1992年出生,合肥市,广告学专业大三学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大三学生。

徐丹阳,1991年出生,合肥市,广告学专业大三学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大三学生。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人文内涵集中且广泛的体现,是展示学校形象和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首要窗口。本文从一般文化说起,分析校园文化的内涵,找寻校园文化的特点和生存条件,探讨其不断成长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成长机制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亚文化,它植根于校园,是建构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校园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专属于校园的特色。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越来越被各高校看重,他们努力打造校园文化,以期通过校园文化的发展带动整个学校的良性发展。校园文化具体包含哪些内涵,它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成长发展起来的,本文对此作出了阐述。

1.从社会文化到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们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判断,人的行为取向、行为习惯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特定的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1由此可知,文化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能动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机制。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附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对自然和社会有能动的反作用。

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一种延伸和转变,在保留了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后更多的融入了专属于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征,并通过学校的外在物化、文体活动、制度、思维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2校园文化“核心和实质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3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围绕学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进行的。

社会文化在大学里的表现即为校园文化,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校园文化保有了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层次关系,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亚文化体系的独立特性。

2.校园文化的层次分类

正如前文所说,校园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因此延续了社会文化层次划分的标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通过学校一切外在形式展示出来的文化现象,如校园环境、建筑布局等,它能够直观的表现学校的特征和风貌,在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对内承载文化积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物质文化本身就是学校存在和发展延续的硬件基础,支撑学校的正常运作。

2.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为了维护和规范学校的正常运转,保证学校合理有序发展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例如人事制度、评价和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的制定是为了约束在校人员的行为,使之依照要求和标准开展活动,这样可以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而不致杂乱无章导致相互阻碍。

2.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层面中最高级的,因此也是校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所有文化汇聚、凝结和积淀后升华的结果。较之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载体的显性特征,精神文化的体现多为隐性的,一般无法直接触碰,需要更多的加以体会和理解,如校风校训,这是学校多年办学理念的结晶。再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均以隐蔽的形式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难以直观把握,但能够体会到。

3.部分重点校园文化内容的解析

3.1学校建筑布局

校园建筑布局是物质文化层面最为显著的体现,它集中涵盖和表现了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学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有高校在成立之初都会长远的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延续,因此在学校定位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理念和作风,这首先就体现在学校的建筑方面,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独具个性的学校更是如此。以北京大学为例,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处处透露出历史的韵味;作为的先锋,又展示了青年大学生的朝气与热血;作为以人文底蕴而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它还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不管是未名湖畔杨柳依依还是博雅塔下曲径通幽,抑或图书馆内墨香四溢,都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北大独有的校园文化。这在对外展示学校形象气质和对内教育学生及教职人员良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优势。

3.2有关创新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制度文化层面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区别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强调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大学教育最好的写照。因此,鼓励自主创新,激励创造是大学应着力推广和强化的机制。而有关创新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就旨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发挥创意,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同样受用于高校,而且更应该得到强化,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3.3校风校训

这是一个学校最为精炼的精神文化。任何高校对自身都有定位,不同的定位导致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校风校训。通过校风校训我们能够看出一所高校的定位和理念,同时也能够看出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传承。

当下,部分大学出现大学精神失落的现象,即大学独立风格和醒世育人功能的缺失。精神失落等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这很容易使大学迅速沉沦。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和发扬大学的精神,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发扬光大。

3.4校园社团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大学社团的定义是“中国高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群众组织”。4传播学中对组织的定义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5社团活动弥补了学校在知识技能教育之外的诸多不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社团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起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提供安全的环境。所谓安全环境指的是在组织中,所有人以共同的目标为基础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牢固的组织关系,为成员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校园社团是一个典型的组织机构,因此,它们具有组织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包括提供安全环境。第二,提供工作和实践机会。社团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是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社团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成员得到参与项目运作实施的机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3.5宿舍文化

相对于教学、办公区的公共空间,宿舍是一个私人空间,尽管并不是完全的私人空间,但已经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为私人的场所了。学生在公共空间更多的是以社会人的角色存在,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但是在宿舍里,则更多的是展示出私人的、个性的一面。“宿舍文化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个人的性格更自由彰显”,6能够缓解学生在公共场所形成的压迫感,同时还可以更全面的促进学生性格的培养。而且,室友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对平等、关爱、包容的认知会影响到大学生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4.校园文化成长机制

校园文化植根于学校,附着于学校一切显性和隐性的文化载体。它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时空和事物出现,并在外部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起前进,并且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反作用于外在事物的发展。

4.1校园文化出现的根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它的产生必定是学校出现的结果。一所学校的诞生势必会催生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根源。在创立之初的学校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基础。物质文化层面从学校开始建设的那一天就具有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实更早于物质文化而出现,因为学校的创办者在创办学校之前就已经对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以及管理制度形成了初步的想法。这些就是校园文化的根源。

4.2校园文化成长的动力机制

4.2.1作用力

如世界上任何物体的运转都需要持续的动力一样,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动力支持。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发展是政治与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那么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它的发展则相对应的是由学校的长期发展所推动的。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分析,学校环境、建筑及所有其他文化设备的投入推动了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是在推动制度文化发展,学校风格的不断强化提升、办学宗旨的不断明晰则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发展。深入来看,以校园环境为代表的一切文娱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添置,这是源于学校不断发展的需求,但同时也是对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只有更多设施的不断融入才能持续推动物质文化发展,也才能令物质文化更好的发挥展示学校形象、醒世育人等功能。制度的健全是永远都不可能停止的工作,环境在变、人世在变,作为规范人们行为和活动开展的准则也必须要及时更新完善,这也在无形中推进了校园制度文化的进步。任何理性的学校都会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学校的领导者会不断贯彻学校发展理念,同时也会依据实际发展需求时时调整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这就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4.2.2反作用力

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推动,还有其自身影响的结果。校园文化会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起引导作用,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学校的发展建设就是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下开展的。因为它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建设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之中,这些人在进一步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精神文化的影响。比如,校园文化会深刻的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会不自觉的表露出带有浓厚校园文化印记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这一文化的积淀,二者实现了循环交织的影响,共同发展。

4.3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方向的确立能够为事物未来的发展明确目标,会减少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弯路。校园文化来源于学校的出现,因此其发展方向自然是由学校的发展目标所决定的。同时,因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包含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风校训,已经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学校发展方向的确定还是会受到诸如学校建设、行政命令等多方面的影响。但综合来看,在没有强有力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所决定。因此,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实质是由学校发展方向和自身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路海潮,《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建设研究》,《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3卷第4期

[2]高雄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南方冶金学院报》,2003年11月,第24卷第6期

[3]王超、马立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底4期

[4]《中国大百科全书》

篇6

关键词:工科院校 设计艺术 教育 定位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进行;另一种是在各种理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工业、纺织等院校进行。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我们知道,中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设计艺术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又由于近二十年的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各地各校,不分是否具备条件,一窝蜂地上设计艺术专业,更使设计艺术学科的教育模糊不清。不仅学科教育本身模糊不清,也使社会上对设计艺术专业产生许多混淆不清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尽快理清头绪,针对专业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自身优势,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现在工科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都是文理兼收,生源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宽广,为入学后文理学科的互相交融提供了基础与可能。在入学后的培养过程中,工科院校应该积极打破文理科界限,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运用统一的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在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师资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一、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办学时间不长,硬件与软件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与扩大始于1997年高等院校的全面扩招。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估计,在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80%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招生与培养数量增长惊人。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有关,这对于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而言是好事。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严重滞后;

2.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全国80%高等学校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但大多数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投入不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研究远远不够。

3.设计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一样,没有考虑设计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4.功利性较为明显,设计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处于边缘地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大多数工科院校很好的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发展了本校的设计艺术教育,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其作为工科院校新办的艺术类专业,相应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办学时间不长,硬件与软件都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整体竞争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各校应该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培养计划的制定与修订,要特别重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探索,使学校的设计艺术教学实力与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二、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定位思考:确立“懂科学,有素养,能创新,会技术”的培养目标。

设计艺术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就一所具体的高等院校而言,在考虑自身情况、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建设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确定自身的办学理念是其发展和生存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定位主要应该考虑学科的属性、结构及办学特色,学科属性、结构与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设计艺术学而言,其发展必须考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大都是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工科院校的一个新支撑点,设计艺术专业应在充分考虑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的顶层设计思想,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以“艺术学科为主体,融合理工科之优势”, 确立“懂科学,有素养,能创新,会技术”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

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素质是设计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美国宾州大学在有关平面设计教育中明确提出:“鉴于为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当代的科学手段毫不留情地所取代,设计课程设置的重点需要重新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意念创造能力培养上。所以应该强调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于知觉(intuition)的培养。过去属于其它不同领域里的专业知识现在就同传统设计课程中的描绘和字体一样至关重要,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经济学、商业学以及生物学等课程……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里,学习设计或艺术的学生往往不倾向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交流,现在不同的是我们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尽可能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打成一片,在传统的设计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中,那些近视和孤立的学术观点及其固有的特征是与现代设计脱节的,也是不适宜的,无论是设计的灵感或是在设计的实验性两方面,它们都远不能满足平面设计师素养的要求。在宾州大学,我们在平面设计学科里授艺术学(BECHELOR OF ART)和理学( BECHELOR OF SCIENCE)两种学位,而美术学(B.F.A)则已经被淘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前提,而创新又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能单纯停留在低层次的技能训练上。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并非名称的单纯变化,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既要充分考虑二者内涵的延续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种考虑是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定位的出发点。

三、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措施:积极探索,调整优化教学结构与专业设置

1.重构学科体系,优化教学结构,创立专业品牌。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工科、人文科学为辅,打破专业设置,淡化专业界限,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和专业设置。依据国家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结合实际需要拓展专业方向,整合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艺术基础课的力度,增加人文和理论修养课程的比重。同时可将自己的重点课程,由优秀教师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逐渐强化专业的对外影响力。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在完成学校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设计艺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并努力提高全校师生的设计艺术意识和素质,提高设计艺术的社会认同感,为设计艺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转变教学观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注重师资建设,把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力争把专业建设成为一流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心及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从而逐步显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

2.认真研究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适当增加工科、人文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融合。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出现了有代表性的两类设计艺术院校和专业,即一种是综合性院校和艺术院校招生的,如西北大学、江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另一类是理工科类招生适当加试美术或开设相应专业,如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模式。两类院校各有优势,也存在优势互补不足的情况。设计艺术专业和理工科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懂技术,设计一辆汽车只停留在模型阶段,至于这种造型是否合乎技术要求,如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则一无所知,或根本不去考虑;而工科学生只懂技术,较少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结构、功能比较合理,而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鉴于上述情况,在未来的发展中,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科学和理工科为双翼,重新构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一系列整合,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而是从“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理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构筑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商业插画等新型专业方向。原有的专业中向工科、人文科学延伸,如工业设计,招生时文科和理工科兼收,因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授予文学和工学两种学位。原来的艺术设计向广告学、艺术传播学方向延伸,美术学向文字学、汉语言文学方面渗透,逐步增加人文科学的含量。专业整体布局力图向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使设计艺术学借助艺术的表现,人文科学的素养,以及技术的手段,得以升华和发展,形成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工科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体系。

篇7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是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背靠歌乐,面临嘉陵,校园呈梯级向歌乐山延伸,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和重庆市的和谐生态型校园,是大山城中的迷你山城。

学校充分发挥外语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包括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有“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3个一级重点学科和2个二级重点学科)。有特色专业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点8个。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生培养实行专博兼顾,学用相长,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拥有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以他们卓越的外语才华和交流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发扬“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凝练“国际导向、多元通用”的办学特色,狠抓内涵建设,努力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新闻传播学院。

二、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新闻传播学院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建设多科性外国语大学重点发展的院系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办学特色突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影响、富有特色的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文化与传媒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申请成为独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更名为文艺与传媒,2014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目前全院共有本科生、硕士生千余人。

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有专兼职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4人,另有外聘教授、新闻媒体专家等20余人。专任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名校。部分教师曾出国深造,在国外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多数教师具有媒体从业经验,在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新媒体等领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新闻传播学院设有传播技能综合实验中心,新建成的硬盘播放实验室、AVID非编工作室、播音配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形体训练室、摄影实验室、苹果实验室和戴尔实验室均已投入使用,是重庆市设备好、功能多、整体性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有较高英语水平,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普通话和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采写、编辑与制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艺术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节目主持艺术、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形体训练、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评析、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新闻观、公共关系学、英语语音、英语朗读、英语节目主持等。

专业特色:外语与播音主持艺术学结合+专才与通才结合。学生可辅修校内双学位专业,可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

就业去向: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广告公司、 传播公司、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出镜记者以及行政、宣传、公关、教育、信息处理等工作。

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培养精通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新闻采编、影视剧摄制、新媒体应用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兼具文学、艺术学、哲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多学科知识。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及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门性人才,以胜任如今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变革,在全媒体时代成为业界生力军。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编导导论、摄影艺术、电视摄像、美术基础、数字影视技术、后期编辑与制作、栏目及频道包装、视听语言设计、影视剧本创作、导演基础、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中外电视节目评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播音与节目主持、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

专业特色:外语与艺术结合+专才与通才结合。学生可辅修校内双学位专业,可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1年交换项目、“1+3”双学士学位项目、“2+2”双学士学位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等赴英美合作院校留学深造。

就业去向: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及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影视公司、广告或文化传播类公司,从事影视编导、新闻记者、出版编辑及行政、宣传、教育、发行等相关工作。

五、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重庆

四川

甘肃

山东

湖南

山西

广西

合计

播音与主持艺术

5

3

7

9

9

9

6

48

广播电视编导

5

3

8

10

9

9

6

50

备注:最终计划执行数视生源数量和质量决定。

六、报考条件

基本条件

1.按照教育部及各省份2016年有关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意见执行;

2.符合教育部和生源所在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考条件及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标准;

3.考生必须具备报考专业的联考合格证(考生所在省份不组织联考的除外)。

其他条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听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夜盲。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同时具备以下报考条件:

1.年龄不超过22周岁(1994年9月1日以后出生);;

2.五官端正、体态匀称,女性身高1.60米以上,男性身高1.70米以上;

3.发音、听力和呼吸器官无疾病,上镜后左右脸无明显不对称,双眼无斜视;

4.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艺术学习或表演、主持经历。

七、专业考试

重庆、四川考生参加专业联考,广西、湖南、山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份考生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

1.专业考试流程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考流程表

考试内容

分值

时间

形式(面试)

总分

自备稿件展示

40分

2分钟以内

限使用汉语普通话

100分

指定稿件播读

30分

1分钟以内

现场抽题,播读新闻稿件

即兴话题评述

30分

2分钟以内

就指定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备注:评委可能中断某个考试环节,但不影响考生最后得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考流程表

考试内容

分值

时间

形式(笔试)

总分

文艺常识

20分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含30分钟影视作品片段播放)

1.文艺常识为选择及填空题;

2.故事编写以考察剧作技巧为主;

3.作品分析为评论性文章。

100分

故事编写

30分

影视作品分析

50分

备注:开考100分钟后可交卷。

考试结果请于3月上旬查询我校招生办网站。

2.报名、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

报名、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以当地招考部门公布信息为准。

八、录取原则

1.对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份艺术类控制线、校考或联考专业成绩合格的出档考生,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并着重参考外语和语文成绩,择优录取。

校考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40+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总分×60

联考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40+联考成绩/联考成绩总分×60

2.艺术类专业考生被录取后不能调换专业。

九、学费标准

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0000元/年(最终收费标准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

十、其他事宜

四川外国语大学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招生事务。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邮政编码:400031

联系电话:023-65385206(招生办)、65380202(新闻传播学院)

学校网址:sisu.edu.cn

篇8

关 键 词 :设计艺术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实践能力

设计艺术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对所选择生活方式的设计,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受经济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不仅仅在专业院校,而且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存在许多欠缺,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的欠缺,造成了设计人员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脱胎转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初期的不足和转型期的种种迷惑与困难,但是基于设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设计艺术教学进行改革、规范,调整设计艺术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Www.133229.COm同时,普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轻设计开发,这些都造成了教学与实践严重的脱节现状,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这与设计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

1.课程结构上的特色

设计艺术学科是艺术与科学交叉的学科,学科特点必然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在专业理论课方面,应该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课程。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应有选择地开设,如市场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行业设计法规、公共关系、广告学、传播学、应用数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等。除了必修、选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学、讲座和素质课教育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展,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使交叉学科教学与专业教学目的相统一。

2.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

在专业课程方面,首先要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如平面构成和图案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整合为一门课,既可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又可缩短教学时数;另外,要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开设一些既具有时代精神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同时,可开设一些突出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的课程,如民间艺术研究、中国传统装饰等。

3.专业方向上的特色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将所有设计学科统一归于设计艺术学科门类之下,因此设计艺术成了一个专业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大概念。以平面设计为例,又可分为广告、包装、商业美术、印刷品等设计方向。普通高校在设计艺术办学方向上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领域,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方面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

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如商品超市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转变观念,把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科研项目的技术服务范畴。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设计艺术专业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创造条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研究所或企业实体的方式,在加强技术监督与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为教师的科研实践提供相应的法律和经济上的保护。这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设计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

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面临种种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经济、产业同步发展,与国际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等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篇9

随着展示与会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对展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据资料统计,2010年我国展示业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达到200万人,主要包括从事展示的经营管理、策划、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展示业无论在策划、创意还是管理、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展示设计高级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培养展示人才已成为中国展示行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这一问题也考验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展示设计本科教育。

二、展示设计课程的本科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展示设计方向的培养目标针对展示业在设计、管理、服务领域的一线需要,毕业生应该能够胜任展示策划、展示设计、展示运营等多个工作岗位,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具有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立了独立的展示与会展专业外,在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阶段,展示设计多以课程或课程组的形式开设在建筑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学等专业内,不同程度地涵盖了展示的策划与管理、展示的空间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的平面媒体设计等设计领域。高职院校的展示专业培养定位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短期人才,面向展示运营管理机构的一线岗位,培养其掌握展示策划、活动现场管理、布展撤展等岗位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熟悉有关政策、法规与行业规则,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重点在于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因而其课程结构中突出实训环节。现代展示设计是基于对资讯的收集、规划与传播的活动,需要通过策划设计、空间设计、道具设计、平面媒体设计以及多媒体设计等表现手段和方法达到展示目的。这不仅要求展示设计的作品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双向互动特点,同时还要求设计者具备经济学的意识、传播学的知识和设计学的能力,运用管理学手段、新媒体技术和时尚元素,催生出符合经济规律和现代审美意识的展览展示活动。相对于高职教育展示设计专业在展示项目操作与实施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本科及以层次的展示设计教学需要在展示的经济规律、文化创意、设计表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因此,应强调高层次人才在知识能力上具有专业交叉性、知识复合性,教学内容应包括展示设计方法论、设计的范畴与系统、设计的创意与策划、设计的管理和实践。展示设计的本科教学目标应设定为: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创意思维方法,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三、展示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的展示设计发展至今,已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展示设计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展览展示的所有领域。在经济领域,沿海发达地区的展示规模和设计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学术领域,今天的展览与展示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空间场所作为载体,整合实物、道具、模型,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运用技术、时尚、心理等多种设计元素,进行信息高效传递的一种媒介。展示设计是科技与文化的结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所体现出的科技性、时代性、创意性的特点,勾勒出展示学科的基础概念以及范畴,为我们搭建展示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了真正做到“与世界同步”,我们必须转变在以往教学中仅仅把展示设计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学观念。展示设计不仅与艺术相关,而且是由科学、技术与工程支撑的综合性学科,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伴随着展示与会展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实例告诉我们,媒体、广告、建筑、商业、旅游甚至社区规划和城市发展都可以围绕会展经济服务,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展示设计的经济作用,也重新认识了展示设计的知识结构体系。基于现代展示设计的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片面强调展示设计的视觉艺术效果与方案的前卫概念,应该从展示的工程实践和文化传承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使得学生认识展示的本质诉求,从展示的策划、经营、设计、施工等多层面了解展示方案的创意与实施,同时把握展示设计的经济、文化与时代内涵。不同于专科和高职教育,展示设计教学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通常是以课程或课程组的形式组织的,理顺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在相关章节的承接关系,也就科学有效地搭建了展示设计的本科教学知识体系。

1.展示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要让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把握展示设计的时代特征。

明确展示学科的概念以及所涉及的范畴,有助于学生科学、宏观地认识展示设计的教学体系,这是把握展示设计这一专业综合课程的必要启蒙阶段。章节内容包括展示设计的概念与类型、发展历程与趋势、经典案例等。

2.展示是一种经营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本质特征

介绍会展经济的商业与公益性质,明确展示设计与市场和经营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包括展示设计的流程、展示的策划与实施进程。

3.展示设计包含工程技术的设计,这也体现了展示设计的科学性。

展示场所是展示的载体,空间变化、材料形式、水电气暖等技术要素必不可少,新材料、新技术往往是代表展示设计新发展的符号。这部分内容包括展示空间的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照明设计以及人体工程学。

4.展示设计包含艺术的创意。

其在1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传播和表现手段充实自身内涵,展示设计以其对资讯传播的直接性和对文化艺术的敏感性,屡屡成为各种时尚元素的试验场。这包含了展示的陈列风格、色彩设计、媒体设计、品牌识别设计等。

四、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许多高校的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广告传播学教学与教育部倡导的素质教育错位。广告传播学教学存在学科不成熟、内容泛化、手段老化、师资落后等问题,所以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大系统、小专题,多媒体实验室等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尚未定论,各科教学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面对“两难”(广告公司招人难,高校广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广大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拉了广告业的后腿,广告教育必须面对市场,课程教学必须为培养目标服务。高校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广告专业的惟一基础学科,广一告传播学必须围绕市场做文章,改进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市场要求。

一、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

现行的)’一告传播学教学,存在许多违背高校教育规律和广告行业市场规律的弊端,已成为培养学月创新能力的掣肘。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

(一)广告传播学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广告传播学归属于传播学,而传播学是从国外引来的“舶来品”。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粗具规模的译著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2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和介人实际”、“洋为中用—中国化和本土化”三个阶段,召开了6界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1982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出版了一批著作(例如:居延安的(信息、沟通、传播》,邵培仁、戴元光、龚炜的《传播学原理和应用》,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徐耀魁的《大众传播学》,张隆栋的《大众传播学总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张国良的《传播学原理论》,胡止荣的《传播学总论》),似乎蓬勃发展。但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的主流还是引进和介绍西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没有建立,在为我所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与传播实践之间也存在距离,尤其缺乏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即便上面提到的书籍和教材,也多以“概论”形式出现,专门研究传播学中某一重要传播理论或专论传播模式、传播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至今尚未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播学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

广告传播学源于传播学,是传播学在广告领域中的发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告传播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广告专业仅讲授传播学理论即可,没有什么广告传播学;有的主张,广告传播学应充分结合广告学和传播学二者内容,建立自身体系;有的提倡,广告传播学以应用为主,少讲理论;有的认为,广告传播学是独立的,不应与其他学科发生任何联系。此外,广告传播学的著作较少,至今只有几种。相对于传播学教材,胡卫华编著《广告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也仅是一本小册子。可见,广告传播学离成熟学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二)教学内容泛化,重理论轻操作。广告传播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往往沿用传播学的章节内容,造成知识理论的泛化,违背了知识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辨证统一的原则。尽管传播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中国的传播学教学则是注重介绍西方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传播学的实用性。广告传播学与传播学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教学中,较少考虑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单纯地“就理论言理论”,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唯物辨证理论,往往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重理论轻操作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混固吞枣的死记硬背理论,不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很差。

(三)教学手段老化,重课堂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具有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受教育对象较多,容易量化管理等特点。但是,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信息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个性和专长的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也谈不上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很难想象,一个课堂教学口径培养出来的广告人才能够在实际操作时体现多元化的广告行业的人才特征。此外,当前广告传播学教学多采用教师拿着讲义授课,学生下面记笔记的形式,较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活泼的感性材料。教师辛辛苦苦地讲授,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大一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广告业发展的栓桔,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堕待提倡和实施。

(四)师资队伍落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讲,广告专业师资队伍较落后。主要缘于广告业是新兴的行业,高校广告专业非常年轻,专业归属呈多样化,广告师资多半路出家。高校广告专业,有的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有的隶属于财经学院,有的隶属于艺术学院,还有的隶属于历史系、管理系等。专业归属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师资来源的多渠道。他们的学科来源大部分为:新闻学、文学、美术,少量为市场营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同样,广告传播学师资来源也呈多样化,有的源于新闻专业,有的源于中文专业,有的源于历史专业,有的源于管理专业,学术观念、思维视角和科研能力差别较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倾向也有所不同。此外,日前从事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教师,除了个别曾到过日本、美国或在一些跨国公司中接受过国际化广告实务培训外,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因此,广告传播学教师很难有效地传授时代前沿的专业知识。广告行业流行的“高校培养不出真正的广告人”、“上大学,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熏陶”的论断,多少也显示了高校广告教学的无奈和滞后。

二、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加人WTO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人高效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一告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朝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方向一匕速发展。而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教育改革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关节。面对广告教学的种种弊端,高校广告传播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教学理念改革:观念教学。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涵可持续创新和白主创新两层含义,是广告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1)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着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s_体复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刻提醒学生各门科学和权威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的运行过程,就是“化无穷为有穷”。具体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首创或独创地选取对象,抽象、舍象对象的属性,动态截取对象时空。(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的”。创新思维的结果为概念、学说、观念、对策等,这些结果是头脑中的东西,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并非纯粹客观,也达不到彻底全面,其本质和主流也不是惟一不变的。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性”往往缘于思维观念的一般性、科学的非纯粹客观性、理论难觅“彻底客观”、本质和主流的凸现等。本质和主流是多方面的,不应停留在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表象上,要进一步挖掘新的木质和主流,创新随之而来。

2,努力建立学生思维的多种创新视角。创新视角,是用不同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广告传播过程中,要求视角变化。单一视角泛化,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意。创新视角一般有几种相对类型:发散与收敛、求同与寻异、肯定与否定、顺向与逆向、自我与非我、有序与无序等。

3.要消除妨碍创新思维的惯常定势。思维定势是特定思维框架,受实践目的、知识储备、价值标准的影响,往往新定势的形成慢,而旧定势的消亡难。尽管思维定势有利于处理惯常、照例的事物。但是,当事物变化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缚创新思维的开展。思维定势,包括一般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

4广告传播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观念的培养主耍有两个目的:(1)为培养具有再生能力的全息广告人才着想。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策划、广告创意是瞬间万变,日新月异的。因此,全息广告人才必须有独特思维视角和首创思维成果。(2)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理论孕育力量。一告传播学是发展、开放的学科,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建立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学理论提供了资本和财富。

(二)教学模式改革: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走出去。教师大多局限于学校,对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往往是理想化和学究化,较少全方位的把握社会。广告传播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广告传播实践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就理论讲理论”,脱离实践。教师走出去,走进火热的广告行业,走到缤纷的媒介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杂揉到一起,讲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但是,现实生活中,广告传播学教师很少出去实践。主要缘于两个方面;(1)目前的广告学系师资缺少,广告传播学专职教师很少。即使有专职教师,也往往兼授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下,广一告传播学的教师一年两个学期授课,不能抽出时间外出实践。(2)高校往往侧重于传统的重点学科建设,树立名牌战略。而广告专业是新兴专业,各方面力量薄弱,难以受到学校重视。广告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和实践基本卜不一予以批准。.这样,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只能低层次重复,教师疲惫于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培养的1、一告学生自然不能适应广告行业的发展。

2.学生走出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身于真枪实弹的广告实践。(1)广告专业必须建立高规格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高校广告专业应利用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与名牌广告公司和媒介联系,作到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应有实践的意识。很多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性,安于现状,不敢走向社会。教师必须灌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走出去”的好处。教师也要鞭答学生,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3)学生“走出去”,选择的广告媒介应是多层次、多品种的。既可以选择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介,也可以选择报社、期刊、出版社;既可以尝试党刊,也可以尝试商报;既可以尝试综合频道,也可以尝试专业频道……多方面的亲密接触,往往造就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请进来,指聘请在广告传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到课堂传授知识。这些人主要指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大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广告传播的现状,把握广告市场的走向。他们的讲授往往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和引导性。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了解广告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引导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方向。他们的授课,往往具有启迪性和先导性。二者的结合,既可以缓解本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狭隘,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的广告业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广告传播学的教学走在时代的前列,解决了广告教育的滞后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大系统,小专题。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内容,也不能脱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应立足于广告专业,开创新的体系。1.讲授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即大系统。传播学包括传播史、传播业务和传播理论,即“史”、“术”、“论”三部分。针对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告传播学教学内容的“大系统”应侧重于传播理沦和传播业务两部分。传播理论主要讲授“传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五部分:传播业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实务问题,诸如传者社会影响、内容的窄广、媒介经营、受众的文化品位等。传播业务应杂揉到传播理论中。这样,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经验的分析,广告传播学的“大系统”讲授往往产生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