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育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培育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培育技术

篇1

上海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种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上海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重点。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农业生物品种选育工作不断加强,培育了“沪油”系列双低油菜、“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旱”系列节水旱稻、“银冠”花菜以及部分设施专用种子等一批优质特色品种;形成了一批成长较快的种子企业;种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该市种业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良种培育和推广,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地产蔬菜有效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海选育的优质特色品种。粮食作物水稻、油菜和大麦中培育了寒优湘晴、秋优金丰、“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优”系列节水旱稻、“沪油杂系列”双低油菜、“花30”系列啤酒大麦;蔬菜中的矮抗青、新夏青、“”系列上海青菜品种享誉全国,设施专用品种浦粉系列番茄、碧玉系列黄瓜、特旺达茄子等具备与进口品种竞争的能力;水果中的“大团蜜露桃”、“锦”字系列黄桃、“沪油”系列油桃、“沪培”系列葡萄成为地方特色品种;上海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新杨褐壳蛋鸡和新浦东鸡是国内仅有的几个肉蛋鸡品种之一;“浦江1号”团头鲂、罗非鱼、康乐蚌、“申福1号”坛紫菜等水产养殖品种全国闻名。“申香”系列香菇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栽品种。大量种养殖作物品种不仅在上海广泛应用,还推广至全国市场。

2.种子企业。近年来,上海重点培育了上海种业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等种业集团,各集团种业发展侧重点不同,上海种业集团主要从事穴盘种苗、新优花卉的生产;上海农工商集团主要从事种公牛、种肉牛、种猪、蔬菜种苗、优质稻种、花卉种球、种鸟、水产种苗等8大种苗的生产;光明种业有限公司力图在国内粮食产业链上的育种环节有所突破;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的核心是荷斯坦冻精产品,并已连续3年列全国市场份额第1。

3.种业基地。“十一五”以来,以实施“种子工程”为契机,上海加快了种子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了上海农作物南繁基地与南繁工作站。2009年,建设稻麦良种基地18个,生产基地面积近1333hm2,配备种子烘干、精选、包装、加工流水线10套,改善了种子仓储、晒场等设施条件,良种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基本能满足本市主要农作物统一供种的需要。蔬菜“种子工程”确定了14种蔬菜作物作为良种化主攻目标,落实了一批良繁基地,在外省市建立了一批繁种基地,实行提纯复壮和良种繁殖。目前全市蔬菜有原种圃53hm2,良种繁育面积666hm2,并形成了浦东孙桥、金山银龙、闵行马桥等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光明乳业公司建立了6000头现代种奶牛场,成为全国奶牛种源基地。水产养殖方面,上海建设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标准化渔船等渔业设施,以及嘉定区望新水产良种场等4大良种场,并在市外建设了苗种基地,如上海水产研究所江苏启东科研基地等,提升了上海市水产良种的繁育能力和水产优质苗种的供给能力。

4.种业发展的政策。种子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通过加快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开,加强种子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种子管理、执法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上海市拥有持证种子执法人员100余名、质量检验员44名,承担种子管理、执法、检验工作,为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全市农作物种子质量,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种源农业产值。上海种源农业产值一直实现稳步增长。2009年,上海种源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值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提高到4.6%。种源农业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16.9%,林业占8%,畜牧业占55.9%,渔业占19.2%。种源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郊区各区(县)依托各自主导优势产业带动种源农业发展,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青浦区、松江区和崇明县集中了种植业种源的73.8%;松江区、金山区和崇明县集中了林业种源的57.2%;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集中了畜牧业种源的71%,其中金山区以优质生猪养殖带动畜牧业种源生产发展,集中了上海郊区近40%的苗猪种源,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大力发展优质禽蛋生产,集中了全部种蛋种源的44%;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依靠水利资源和特色渔业,发展渔业种源生产,这3个区(县)渔业种源生产占上海郊区的80%以上。

上海也积极开拓种源农产品外省市场和国外市场。2009年,上海销往外省市的种源农产品实现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蔬菜种子和花卉种苗以销往外省市为主,销往外省市的产值分别占其销售产值的61.7%和80.1%;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的荷斯坦种公牛冻精销售形势喜人,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居前列;种植业、渔业的鳗苗比上年也有较大增长。在开拓国外市场上,2009年,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生产的花卉种苗,实现出口1373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上海鲜花港出口的蝴蝶兰品种好、价格高,销往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嘉定区蔬菜种籽也实现了出口突破。

上海种源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技术研发机构及平台。与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与平台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研发机构,以及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检验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城市之一,在种源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水稻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分离了水稻品质改良、抗逆、育性、抗虫、新型疫苗等功能明确的功能基因;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曾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物,建立了水稻、土豆、油菜、甘蓝、棉花植物等转基因系统,在棉花棉纤维改良、品质改良水稻、抗病虫水稻、耐盐碱水稻、脂肪酸改良油菜等植物基因工程方面获得了明显成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检测和评价制定了多项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的技术标准。

3.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及保存库。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2002年建成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包括低温低湿和液氮两套保存系统,可实现30万份种质资源的长、中、短期保存,建有现代化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可实现优异种质的综合评价与鉴定,有利基因的发掘、分离与转移以及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拥有现代化的农作物种质库、微生物库、植物离休材料库、动物生殖细胞库和遗传工程材料库,可采用-196℃液氮、-80℃超低温冰箱和液状石蜡及冻干管等多种保藏技术保存微生物、动物资源和植物离体材料。

上海发展种源农业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基础优势。种源和设施农业均有较好的技术和产品基础,种子、种苗、水产品、果蔬花卉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有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和影响力,如光明乳业集团的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占到全国26.71%的市场份额(2006年数据),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上海青菜种子占到同类产品市场10%。

(2)市场优势。上海农产品消耗量大,农产品本地品种的市场认同度高,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技术和人才优势。上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消费中心和中转中心之一,国内外高新技术与产品汇集在上海或通过上海进行销售,如国外大型种子公司纷纷将总部设在上海,区域与市场的优势使其在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方面有良好的环境。

2.劣势(Weakness)。

(1)农业基础薄弱。种源和设施农业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相对而言较小,农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低效性,效益不高,吸引力不足。

(2)现有种业企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或集团,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层次低,良繁技术比较粗放等,导致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优势品种仍然缺乏。主要农作物水稻品种仍以浙江品种为主,小麦作物品种以江苏品种为主。种子企业缺少强优势品种,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蔬菜、西甜瓜、水果也缺少突破性品种,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相关技术人才缺乏。以设施农业为例,有了现代的装备,没有相应的人才去使用管理,农业装备与设施的效益也难以发挥,近年来,农业种养殖一线的技术人员更是呈现减少的趋势。

(5)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如良种选育、扩繁推广、经营的脱节,尚未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严重影响种子经营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真正的良种产业化。

(6)种子加工手段相对落后。种子加工设施、加工技术、种子包装落后,种子外观、商品性较差,与国外种子产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机会(Opportunity)。

(1)现实需求。上海有基本农田面积21万hm2,粮食、各种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和淡水养殖等需要大量的良种供应,同时上海也为周边甚至全国供应种源,如上海是中华绒螯蟹、优质奶牛的主要供种地;“十二五”期间,上海设施农业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61.4%增加到2015年的80%,同时,大量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的装备升级改造。另外,上海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有一个硕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上海也是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这些为设施农业技术的提高创造了发展机遇。

(2)政策支持。2011年4月,国家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上海随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1〕47号)文件,国家专门就设施农业发展制定了《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1-2015年)》。最新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也将现代种业列为“十二五”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设施农业建设列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表明了国家和上海对种源和设施农业发展高度重视。

4.威胁(Threats)。

(1)国内外优势产品和技术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如种源产业,一些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发展经销商等逐步渗透中国的农业种源种子行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又如设施农业,其技术涉及面广、学科类型多样,我国设施农业在设施结构设计安装水平上与国外差异不大,但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设施种养殖品种及管理水平上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整体突破困难较大。

(2)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大多数种源农产品生产、推广地域特征明显,推广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目前种源农业生产主要目的依然是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的良种需要,通过市场销售的种源农产品比重仅为l/3,种源农产品市场化推广应用水平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上海种源农业发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建议

1.技术研发建议。

(1)完善建立种源、设施农业研发重点实验室或中心,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在已有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的基础上,借助其基础研究优势,组建专业性、产业应用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鉴定中心,开展农业生物种养殖品种的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的鉴定和鉴定技术方法研究等工作。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核心技术方向,通过制定长期性的和阶段性的研发目标、内容和方法,持续支持,保障技术研发的连贯性。

(2)成熟技术完善并集成应用。对于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需要完善或普及应用的技术项,应优先支持,推广普及,及早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其信息化平台,推广普及种子生产、加工、检测技术,发展完善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监管技术和采后低碳绿色保鲜技术。

(3)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快速发展。对于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或需要长期不断实施和完善的技术项,应重点关注,长期支持,如种质资源创制和分子改良育种技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设施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及设施环境控制算法、设施绿色安全农产品种养殖及采后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

(4)前沿技术大力关注。那些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提升作用但目前区域研发基础较弱的技术项,可以大力关注,通过引进吸收或其他方式进行支持,实施技术逐步储备,如特殊需求设施装备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等技术设备、基于生物模型的环境精准控制技术、温室节能新型技术等。

2.产业发展建议。

(1)政策扶持方面。鼓励和支持本地农业生产应用本地良种良法,加大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上海“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上海将着力打造2~3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若干专而精的、有成长潜力的种子企业;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载体,需要集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其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前言

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与产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栽培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农业问题,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有效对策。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产物中产量最多的,也是人们最喜爱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水稻种植基本上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季风差异明显。如何克服冬季种植问题,解决气候干燥带来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落实栽培,是提高产量,保证水稻大范围生产的关键。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问题,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技术的推广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缓解城乡压力的有效办法。面对粮食日益紧缺的现状,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来解决,更要从技术方面做好完善,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施新农业生长方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设备、地区、交通、信息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生产的水平一般,水稻产量也不多。推广农业技术,强化水稻的栽培技术,能够转变农民生产的意识,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并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尽可能的增大水稻产量和质量,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选择

水稻育苗分为不同的种类,每种育苗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水稻栽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水稻生产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高质高产的水稻育苗。特别是在壮苗生产期间,必须推广农业新技术,做好整平和压实处理,通过适当的施肥浇灌水稻,并调整土壤的酸碱性。

3.2播种准备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测试水稻发芽的状况,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h左右,再将其置于器皿中,定期观察种子发芽状况,成活率需达到80%以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浸泡种子前需要晒种,目的是保证酶的活性,时间在3h左右;选种时采用一定比例的盐水进行浸泡,水与盐的比例控制得当,并用清水处理种子,保证温度适宜。

3.3田间管理

落实科学的管理,从肥水处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强化管理,是农业栽培技术顺利推广的关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定期对土地进行施肥,确定泥土之间的混合比例,给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解决水资源的灌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完成浇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及早治疗。

4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实际推广和落实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水稻的栽培也受到了各种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生产意识不够科学,对技术的创新认识不到位,再加上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制约,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方式过于保守。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不到位,农业技术过于保守,只是通过报纸宣传推广新技术,没有将技术与实际种植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农业工作的指导也不到位,没有建立一支服务水准高的队伍。

5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及对策

5.1提高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机制

农民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因此,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农业种植技术,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怎么解决,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大各县政府,乡镇的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同时设置竞争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区相互竞争比拼,共同进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实落实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5.2科普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落实和推广好农业技术,栽培好水稻的生产,就必须做好科学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以健全的制度推广技术。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要对农民进行教学,鼓励他们引进高产、高质量的种植物。政府也要加大投资,成立专门去田地里帮助农民实际解决问题的团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和土地、生产状况实施技术推广,逐渐解决农民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如病虫害、灌溉等问题,从而推广先进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的高质量。

6结语

中国的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关键。水稻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要提高经济收人水平,保证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借助水稻生产,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粮食。对此,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栽培,并做好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转变农民的生产意识,落实好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水稻栽培种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继春,宋国志,郭艳明,等.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水稻,2015,(5):53,74.

篇3

关键词农户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培训;ZINB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116-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17

在理论界,Schultz[1]在回答如何改造传统农业这一问题时,强调了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我国,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强可操作性的措施可能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政策界,自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农民培训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便日益突出。回顾十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文件中多次对农民培训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农民开展实用的技术培训已成为政策界的共识。从国内实践看,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涌现,日益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却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政府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供给将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愈加普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在加速。那么租入土地和加入合作社,是否会作为异质性的重要来源,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产生重要影响呢?或者说,租入土地的农户与自耕农这两类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参与行为有没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本文构建ZINB模型,考察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与农户参与技术培训之间的关系,判断当前的农业技术培训是否偏离了政策设计的目标,从而给出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的政策重点,对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大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及简评

很多经验分析文献讨论了农户参加培训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又可分为农户的内在因素或称为农民的禀赋[2]和外在因素。曹建民等[3]认为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行为决定于农户掌握的信息、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发现中年人、村干部、水稻种植比例较高的农户和非农就业比例较高的农户更愿意参加技术培训。高升[4]则将农户对培训实用性的评价、农户获取培训信息渠道数纳入了Logit模型。但大部分文献纳入计量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强的趋同性,这些因素包括农户户主的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对培训实用性的评价、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所处的地理环境等[5-7]。现有文献用以识别显著影响农户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的因素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献以农户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为因变量,再以上述影响因素的全部或部分为解释变量,构建Logit或Probit单方程模型,进行ML估计,如刘芳等[5]、高升[4]等人的研究。这类文献的缺陷是只能识别出影响农户是否参加培训的因素,却忽略了既影响农户是否参加培训又影响农户参加培训次数的因素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另一类文献是以农户参加培训次数为因变量,应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如于敏[6]的研究。这类文献虽然考虑了影响因素对农户培训次数的影响,但Tobit模型本身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该模型估计要求两部分模型的解释变量不完全相同,并且系统模型假设随机变量服从联合正态分布,违背这两个假设的模型可能不可估计[8]。另外,Tobit模型尽管容许有大量的零,但仍将因变量y在正值上的分布看成连续分布,假定y=max(0,y*),其中y*呈正态分布与农户参加培训次数在y>0时的离散性完全不相称。因此,要想无偏地识别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需要新的方法。

何安华等: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2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模型2的缺陷是无法直接对比租入/不租入土地农户的差异,也无法直接对比加入/不加入合作社农户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各组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为权重,近似计算出各组间的差异,然后再分别与模型1中leasedumi和coopdumi的估计系数相比较,并由此判断模型2的稳健性。

2.2计数数据中对零膨胀现象的处理

在实际问题中,计数数据普遍存在零膨胀特征,即获得的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零值。具有零膨胀特征的计数数据超出了一般泊松模型或负二项模型的预测能力。幸运的是,解决零膨胀现象的Hurdle模型于1986年被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学研究领域[9],继而Lambert[10]于1992年提出零膨胀泊松模型(ZIP),Greene[11]在1994年又将ZIP模型扩展到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使得对具有零膨胀特征的计数数据的估计变得更为有效和无偏。零膨胀模型假设数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应零事件的发生,个体取值只能为零,这一部分的零值解释了数据中可能存在过多零的原因;第二部分个体符合泊松/负二项分布,取值可以为零或正整数。因此,零膨胀模型将数据中的零分成“过多的零”和“真实的零”,并从零分段,对零部分和非零部分分别建立二项选择模型和一般计数模型,其中二项选择模型主要回答变量影响事件是否发生的问题,一般计数模型主要回答变量影响事件发生次数的问题。

本文对农户2008年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进行考察,发现未参加技术培训的比重较大,占到农户总数的5558%。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次数为零的情况可分为两组,一组是2008年期间没有技术培训可获性的农户(组A1),另一组是有技术培训可获性但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户(组A2),这两组农户的技术培训次数都为零,但造成零值的原因不同。当符合组A1的样本较多或组A2样本中零值过多时,计数出现零膨胀现象。因此,可将原始数据集看作一个全零数据集和一个服从泊松/负二项分布的数据集组成的混合数据集,再以一些特征变量采用二项选择模型对农户是否属于组A1进行预测并排除掉属于组A1的样本,对余下的属于组A2的样本进行泊松/负二项模型估计。

2.3模型选择:ZIP模型还是ZINB模型?

为了考察土地流转和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影响,以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农户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和省份虚拟变量。根据文献回顾和经济理论选取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

Hurdle模型、ZIP模型和ZINB模型是处理零膨胀计数数据的常用模型,但因Hurdle 模型在经济学中有着特殊性和争议性[12],本文将根据数据集的分布情况在ZIP模型和ZINB模型中选择较为适宜的模型进行估计。借鉴王存同[13]选择零膨胀模型的思路:第一,观察数据是否存在零膨胀现象。参加技术培训次数为零值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55.58%,零值的比例很大,数据存在零膨胀现象。第二,判断计数数据是否存在过度离散。可以通过考察计数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是否相等,以及alpha检验是否显著,来判断是否存在过度离散。当均值和方差基本相等且alpha检验不显著(P>005)时,数据服从泊松分布,应采用ZIP模型;当均值明显小于方差且alpha检验显著(P

3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的一手调查数据。课题组于2009年7月至9月,共组织40余名调研员分成三个调研组赴山东、山西、宁夏3省调查。原则上,每一省份选取4个县,每个县再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1至3个村庄不等,每个村庄再随机抽取20个农户。实际获得山东、山西、宁夏3省11个县、市、区(分别为:高平市、高唐县、冠县、贺兰县、利通区、宁津县、平原县、沁县、武乡县、泽州县、中宁县)的1 039户农户数据。结合研究目标,在数据预处理时,先后剔除了不再从事农业、家庭主业为养殖业、纯租出土地的农户,形成目标样本户,接着剔除有缺失数据、异常值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761个。

3.2描述性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种植户总体的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为11.40亩,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为2.78亩,其中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43亩。在2008年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有338户,占44.42%,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有423户,占55.58%。统计发现,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农户在家庭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指标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差异。

从家庭平均耕地总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耕地总面积平均为12.45亩,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耕地总面积平均为10.56亩,两者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未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虽然较小,但是其统计分布较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要集中。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和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比后者高出036亩。从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54亩,而未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34亩,二者相差02亩,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是因为承包地在二轮承包之初仍然坚持按人头调整,虽然经过几年的人口变动,各村的人均承包地面积变化也不太大。

表2给出了租入/未租入土地和加入/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情况。一方面,租入土地农户组的技术培训参加率为52.87%,较未租入土地农户组高出10.6个百分点,而且从均值差异来看,技术培训次数有显著差异,租入土地农户组的技术培训参加次数平均为232次,较未租入土地农户组高出083次,并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表明农户租入土地与其参加技术培训可能有正相关关系。

4计量结果及分析

4.1培训的ZINB模型结果及其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考察解释变量的共线性问题。对所有解释变量做相关分析后,发现部分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农户租入土地同时加入合作社虚拟变量与多个控制变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幸运的是,该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最高的仅为0.277,仍然可以进行计量分析。为了考察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文利用方差膨胀因子和容忍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解释变量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为1.36,最大的仅为1.78,其容忍度最低也达到了0.562,模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数据不可能具有正态分布,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所有标准计数数据的分布都表现出异方差性,进行参数估计时还需对标准误做稳健性调整。

通常来说,研究者根据自己是关注计数变量的期望值还是计数分布去选择计数模型的解释方式。本文重点关注农户参加培训次数的期望值。而解释变量的变化所带来计数变量期望值的变化,可以用期望值的倍数变化、百分比变化、边际变化等方式来表达[14]。在本案例中,ZINB模型回归系数的解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负二项回归系数(表4),另一部分是logit回归系数。ZINB模型中负二项回归系数的解释和一般负二项模型一样,即回归系数βi是平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的对数(Lograte),一般以发生率比(IRR)即eβi来解释。若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eβi表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某一组别的期望计数是参照组期望计数的倍数。

4.1.3四组农户回归系数差异的T检验估计结果直接给出了各组农户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对应的发生率比,可以直观看出各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多少,但这种关系仍需要检验。通过T检验发现,租入土地并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和不租入土地但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2稳健性分析:改变ZINB模型的设定

为了确保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从以下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在表4所采用的ZINB模型中,样本农户按是否租入土地、是否加入合作社两个虚拟变量的组合分成了四组,估计结果直接给出了四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倍数关系,但没有直接给出租入土地农户与不租入土地农户在参加技术培训方面的差异,也没有直接给出加入合作社农户与不加入合作社农户的差异。改变ZINB模型的设定,只引入是否租入土地、是否加入合作社两个虚拟变量,采用MLE方法能够直接得到这种差异(见表5)。表5中的估计结果显示

5进一步分析

通过ZINB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一方面,租入土地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行为无显著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技术培训的实用性和及时性不够,技术培训一般围绕大众化问题展开,无法吸引种植规模较大农户参加培训。实际生活中,即使培训供给充足,农业也未必参加培训,需求因素对农户参加

但这种需求在租地农户和不租地农户之间有没有明显差异呢?显然,当培训主体没有采取差异化策略对受训农户进行细分,仍以卖方主导的思维提供培训时,租地农户和不租地农户参加培训的需求差异就非常小了。因此,租入土地的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见得比其他农户更高。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员身份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因为合作社对社员提供技术培训是免费或仅收取非常低的服务费[15]。样本农户所在村庄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大部分合作社都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只有个别合作社为非社员提供服务。样本数据也显示,社员中63.64%的农户参加过技术培训,而非社员的这一比例仅为24.73%。由于非社员对合作社没有归属感,享用这份“免费的午餐”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较少参加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

接下来,把视角转向控制变量。说明农业对家庭的重要性下降之后,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因为兼业农户更需要的是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村干部、外出务工等特殊经历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期望次数是无类似经历农户的1.350 3倍,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户主年龄及受教育年数、家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影响均不显著。笔者的解释是当前存在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对象仅仅是“农户”,没有根据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将农户细分,即没有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差异化策略去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一套培训方案应付各类农户,因此,参加培训农户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就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6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采用2009年山东、山西、宁夏三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ZINB模型重点考察租入土地、合作社成员身份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租入土地并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行为,而合作社成员身份则明显提高了农户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本文还发现,户主有其他职业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期望次数较低;有过特殊经历的农户,参加培训次数显著高于参照组农户;户主年龄及受教育年数、家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行为无显著影响。

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随着现役农户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租入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中青年农户。但租地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对当前大众化的农业技术培训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需求。这有可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其自己的农业新技术获取途径,也可能是当前的技术培训供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培训供需对接错位。这两种可能无疑都意味着当前的农业技术培训政策需要作出调整:一是纠正过去将所用农户都视作相同的培训对象并沿用单一培训模式的工作思路,结合农户的差异化培训需求对农户实行分层定位,增强不同培训目标人群的瞄准度,分别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技术培训服务;二是对以其他方式获取新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贴,分担他们的新技术获取成本。第二,进一步加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开展技术培训的合作社给予专项补贴资金。对于由合作社提供更有效率的技术培训,可以以项目方式委托给合作社。这既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又可以避免政府供给“劳而无功”,同时还可以灵活有效地满足农户的技术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56-71.

[2]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2004,(12):85-95. [Kong Xiangzhi, Fang Songhai, Peng Xiaopeng, et al. The Nature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J]. Economic Research,2004, (12), 85-95.]

[3]曹建民,胡瑞法,黄季.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60-66. [Cao Jianmin, Hu Ruifa, Huang Jik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Farmers’ Modif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in Farmers’Participating in Technologies Training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Adopt[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 (6):60-66.]

[4]高升.农户参加培训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南1 040户农户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26. [Gao Sheng. Factor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 of Attend Technical Training: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1040 Households in Hunan Province[J]. 2011, (4): 21-26.]

[5]刘芳,王琛,何忠伟.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0,(6):61-66. [Liu Fang, Wang Chen, He Zhongwei.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Beijing New Technology Training Farmers Needs and Influence Factor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0, (6): 61-66.]

[6]于敏.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 2010,(2):61-67. [Yu Min. The Demand Will and Its Restrict Factor Analysis of Farmers Production Skills Training Based on 511 Planting and Raising Farmers’ Investigation[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0, (2): 61-67.]

[7]李恩,张志坚,李飞.影响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行为因素的分析:基于长春市郊区的调查数据[J].管理学刊,2012,(3):66-72. [Li En, Zhang Zhijian, Li Fei.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raining Farmers with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he View of Survey Data of Suburb of Changchun C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 66-72.]

[8]周华林,李雪松.Tobit模型估计方法与应用[J].经济学动态,2012,(5):105-119. [Zhou Hualin, Li Xuesong. Tobit Model’s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J].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 (5): 105-119.]

[9]Mullahy J. 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of Some Modified Count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3(3):341-365.

[10]Lambert D. Zeroinflated Poisson Regres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Defects in Manufacturing[J]. Technometrics, 1992, 34(1):1-14.

[11]Greene W. Accounting for Excess Zeros and Sample Selection in Poisson an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s[C]. Working Paper (EC-94-10),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12]Dalrymple M L, Hudson I L, Ford R P K. Finite Mixture, Zeroinflated Poisson and Hurdle Models with Application to SIDS[J].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 2003, 41(3-4):491-504.

[13]王存同.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J].社会学研究, 2010,(5):130-148. [Wang Cuntong. Zeroinflated Poisson /Negative Binomial Modeling for Sociologis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0, (5): 130-148.]

[14]郭志刚,巫锡炜.泊松回归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 2006,(4):3-8. [Guo Zhigang, Wu Xiwei. Application of Poisson Regression in Fertility Study[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6, (4): 3-8.]

篇4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再好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便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就更谈不上提高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一样,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1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主观原因

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非常先进,世界领先,但是整体农业生产力水平却较低下,究其原因,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最直接的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其对农业技术掌握的程度、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否尽心尽力推广等,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普及。但纵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受各种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制约,首先是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这对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根本上的影响。其次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比较薄弱。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处于单打独斗的模式,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技术推广队伍,就力量上而言,难以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

1.2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客观原因

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一些外部原因。首先是体制问题。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在农业发展方面,没有完善的体制,或者这些体制已经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因欠缺有效的体制支撑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难。其次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方面,因对队伍管理不善,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散乱,也导致广大农民不够重视农业技术。所以,客观原因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

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如果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而得到有效推广的关键因素又在于农业推广人员。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和途径,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1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由于受一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广大的农民朋友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知识和专业性欠缺,而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要成为导师,必须有过硬的实力和基础,所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这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更多培训机会,掌握新技术,夯实自己。比如建立职业培训学校、设置专业课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多到乡下进行实习,总结自身的实习经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国家也要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为骨干,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推广的目的。因此,培训和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打下人才基础。

2.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形成体制保障

机制的欠缺往往制约事物的发展,同样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广,与缺乏相应的机制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以确保新技术能有效实时地得到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管理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组织建立合作社之类的机构,形成农业经费管理制度,使这些经费合理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当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机制后,农业技术推广便有了更好的保障。

2.3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农村与城市不同,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楼,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艰苦,这无形中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所需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难以留住这些专业性人才。所以,适当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能起到留人的作用,也能提高这些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留住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个队伍便也强大了,个人的能力便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在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些外部环境的改善。

2.4国家政策的支持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国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培训、优先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等,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篇5

关键词:食品分离技术;应用型人才;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99-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 in Applied Talents Oriented Agricultural Colleges

Wang Fengwu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urse of 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 from applied agricultural college was reformed. It was discussed that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reformation of evaluation way and so on. These results adapted the demand of the applied talents of Food Speciality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Applied talents;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食品分离技术是指各种分离技术(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物理化学的)在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分离技术与食品工业之间的关系,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愈加密切,它是食品工业的基础,能有效提高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能保持和改进食品的营养和风味,使产品更加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能改变食品行业的生产面貌,因而食品分离技术对于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1]。《食品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既要向学生讲授经典的食品分离技术,又要向学生讲授近些年来发展较快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的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青岛农业大学于2012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学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生[3],这也要求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4]。本文就调整优化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综合水平和改革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利用学校名校工程建设这个契机,对食品分离技术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期为应用型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打好良好的基础。

1 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优化授课内容

食品分离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限选课,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在系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如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机械和设备等[2],更容易掌握本门课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生物、材料等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的分离技术,比如沉淀、结晶、蒸馏和离心等内容,主要给同学们讲授基本的原理,在食品工业中如何作为操作单元来应用,以及近些年这些技术在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以及设备的改进、工艺最优化选择、节能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第二部分内容是现代的食品分离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液液双水相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等,重点讲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在食品不同领域如何应用,与传统技术相比有哪些优越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选用的参考书是高孔荣的《食品分离技术》和张海德的《现代食品分离技术》,结合网络资源,包括中外文期刊和专利,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授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在食品分离技术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法和文献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牢固的掌握课程的内容,在以后的毕业论文和实习中能够灵活的加以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驱动式教学为例,在讲授结晶分离技术这一章节前,将8个学生分成1组,授课之前从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中提出了6个大问题,每个小组来认领1个问题,课下通过查阅参考书和相关的网络资源来组织答案,做成PPT,课堂上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来讲解,和同学们交流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热爱,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作为教师授课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食品分离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申请了名校工程项目校级优秀课程建设,学校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网络空间,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课题组教师把一些教学资料,参考电子书和最新的文献上传到网上,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如视频、Flash和图片等上传,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把一些专业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学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另外,在网站上进行师生答疑互动,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包括研考复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网站上提问,老师们会一一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3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食品分离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且交叉性的课程,需要教师既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能及时掌握该领域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又要有良好的实践经验,提高授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借名校工程建设的契机,引进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带动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本课题组所有教师利用假期或平时空余的时间去公司实践锻炼,比如去果汁厂学习超滤设备如何应用,去精油生产公司学习如何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方法获得高品质的精油,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高授课水平,可以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食品人才;(3)进一步深造,提高教师的水平。在山东省出国留学项目和学校留学项目的资助下,陆续选派教师出国访问学习6~12月,或者进行国内高校的访问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将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引入教学,开阔学生们的视野;(4)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科研促教研。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积极带领大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和大学生创新立项,让学生提早进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的严谨态度,为以后读研或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食品分离技术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学生们一般会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死背,考试结束后基本都忘记了,这样的结果完全达不到我们的授课目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注重课程学习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包括课堂小测验、课堂专题讨论、课堂回答问题、参与网络互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占50%;考勤,10%。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全面的从理论掌握、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予以评价,可以较好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通过这两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结果,可以看到食品分离技术课程改革是成功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更加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化。通过食品分离技术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为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孔荣,黄惠华,梁照为.食品分离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傅虹飞,彭帮柱,岳田利,等.《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219-220.

篇6

1、抓基地建设,促农业规模化,培育“十佳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集约经营”上找突破,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扶持,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发展符合产业布局的农产品规模基地;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农田、优质园地,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加强政策协调和技术指导,鼓励工商资本进入特色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化规模经营。

2、抓专业生产,促特色农业发展,培育“十佳农业特色村”

在“区域特色”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挖掘内在潜力,培育本土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农业从小而杂、小而弱向特色块状集聚转变。

3、抓品牌建设,促名牌农产品发展,培育“十佳名牌农产品”

在“品牌效应”上做文章,树立“创品牌难、毁品牌易”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规范品牌包装,加大市场打假力度;整合品牌资源,避免各自为战;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好产地编码,强化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4、抓科技创新,促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培育“十佳科技兴农标兵”

在“科技兴农”上抓深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种子(苗)工程”、沃土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气化、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等生态循环型生产技术。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推广水稻机插机收、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农机化技术,提升农机在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利用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建立仓储保鲜场(库)。

5、抓农副产品营销,促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十佳农副产品销售、配送企业(农户)”

在“市场份额”上抓延伸,做好产前信息服务和产后市场服务,增强优质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力度。借助推介会、展示展销会等载体,拓展销售空间。规范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城、农产品放心店、专卖店等,健全农产品市场网络。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大户等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个人,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重视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业,稳定产销合作关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

6、抓农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促农业产业化,培育“十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以“产业发展”为基点,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7、抓合作社建设,促农业组织化,培育“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专业合作”为契机,按“五个一”标准进一步规范现有合作社。淡化数量考核,重点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与社员利益联系紧密、具有营销功能的规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市场主体意识,发挥合作社引导生产、联结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的作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动一方产业的骨干力量。

8、抓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促农业功能拓展,培育“十佳农业观光点、农家乐村(点)”

在“功能拓展”上求提升,发挥特色基地优势,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生态、高效为出发点,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避免纯粹“饭庄经济”,突破一、二、三产界限,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强化生态性、趣味性、文化性。同时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9、抓“走出去”农业,促“外向型”农业发展,培育“十佳外出农业创业能手”

“以区外农业”为推动,培育“十大外出农业创业能手”,引导和鼓励农民“走出去”,跨区域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走出去”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达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维权的目的,同时为外出农民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牵线搭桥,落实扶持政策,给予资金支持,促进“走出去”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服务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坚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发展山区特色、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为载体,贴近实际、注重实效,通过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等工作,深入推进我市农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向社会资本投入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我市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目标要求

1.建立责任农技员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制度,通过努力,全市每年新培育1000个以上种养殖、营销大户。

2.建立多层次培训机制,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努力,全市每年培训10000名以上新型农民。

三、主要内容

开展这一活动,要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根据下面六个方面的内容,各农技人员可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或者两个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

1.成功引进一个农业项目。有招商引资条件的乡镇、村,可以围绕生态、绿色、设施、规模农业等,精心设计项目和项目库,通过项目包装和项目推介的形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落实帮扶一家经营企业。责任农技人员培育当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策、信息、技术的培训、指导,使当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长足的发展,经营规模、经济效有显著的提高。

3、培育提升一个种养大户。通过政策、信息、技术的培训、指导,使已有一定种植、养殖和营销基础的农户有较大的发展,规模效益有显著的提升,新培育成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农产品营销大户。

4.新建扩建一批示范基地。围绕食用菌、茶叶、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集中联片、环境友好、设施精良、生产标准、高产高效的种植基地、养殖小区,积极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原生态理念塑造生态精品形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5.培育培训一批新型农民。充分发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的作用,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农业企业联结的骨干种养殖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社员、返乡农民工、种养殖大户等,通过技术、信息培训指导,新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6.加快流转一批土地。要积极创新流转方式,探索山地流转,推进山区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确定项目。要求每个乡镇责任农技人员都要在本乡镇范围内开展认真的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确定培育对象。于2012年6月底之前,根据培育标准,填写好《农技人员培育农业生产主体情况登记表》,报所在县(市、区)农业局,并由县(市、区)农业局汇总后,报市农业局备案。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每个责任农技员确定联系项目后,要根据自己所联系的项目,制定好近期及远期方案,明确培育方向、目标和措施。近期方案重点是2012年要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远期的为三年后要达到的目标。

3.落实举措,实施项目。根据所联系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具体情况,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了解并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和营销工作,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实效。

4.绩效考核,总结提高。项目实施原则上每一周年为一个段落,由所在地县(市、区)农业局会同乡镇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核,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评定优劣,市局每年对该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市农业系统“十佳农技干部”评选的主要条件,并作为责任农技员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考核工作于次年的1月底前完成,考核结果报市农业局。市局适时的组织抽查。

五、加强领导,稳步推进

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农业局成立“千名农技人员培育千个农业生产主体、培训万名新型农民”工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篇8

为有效提高农民培育质量,引导并鼓励新型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方向发展。近年来,民勤县以农广校为依托,整合涉农培训资源,精心打造为农培训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培育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素质转型升级,为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培育措施

1.1 整合涉农资源,健全培训体系

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民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培育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项战略工程来抓,通过整合涉农单位的条件、师资、设备和资源,搭建了一个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技普及和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做到了“培训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技术到实践、实践到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1.2 搭建培训平台,活化培训载体

为普及实用技术,县上又新增了“七个一”为农服务项目,即“编一份报纸、建一个短信平台、开一部热线电话、通一部科技直通车,办一档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和庄稼医院、设一个多媒体信息室”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无偿的为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和信息服务,有效提高了科技入户率,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普及。

1.3 制定培育方案,完善培育措施

为保证培育工作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和进度安排、经费预算、保障措施予以明确,从而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的推进和落实。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了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术的作用。

1.4 挖掘资源潜力,创新培育模式

一是实行“学校+基地”型培育模式。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有效结合;二是采用“1+10”导师制培育模式。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 选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担任培训专家,1名专家指导10名学员,负责解决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采取“创业培训+经营指导”型培育模式。引导和扶持受训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四是实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培育模式。在培训的同时,各产业选拨一定数量的人员免费参加涉农专业学历教育。

2 培育方式

2.1 扎实开展培训,全力推进培育

一是理论知识课堂培训。围绕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病虫害识别预防、无公害生产,特色林果业建园定植、苗木生育周期抚育管理,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秸秆青(黄)贮氨化等技术以及农民创业知识和农村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对培育对象进行集中培训;二是生产实践现场培训。在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组织农、林、牧等专业技术人员,逐乡镇、分产业、到场、入户、进园,对培育对象进行关键技术现场指导培训;三是创业能力拓展训练。通过采取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对培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创业能力;四是跟踪服务指导培训。免费为培育对象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建议服务;五是参加学历教育培训。动员、组织培育对象免费参加中央电大和中央农广校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2.2 发挥平台优势,提供周到服务

一是发挥平台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农业科技直通车、《绿洲科技》电视栏目等载体,及时将政策、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帮他们懂政策、解难题、学技术、知信息,有效提高了培育对象综合素质;二是强化平台服务手段。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安排技术干部专人值守,不间断地解答问题农户电话咨询,对电话解决不了的问题派直通车现场解决,从而实现了服务手段多元化、服务形式大众化、服务范围最大化;三是拓宽平台服务领域。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平台从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扩大到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从解惑答疑到现场解决,在产前、产中到产后为培育对象提供一条龙服务;四是提升平台服务效果。平台技术人员通过服务情况回访,及时改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五是优化平台服务水平。服务平台的搭建运行,架起了一座培育对象与专家、政府、市场、信息沟通的桥梁,解决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常学习、常提高、常收益的机会。

2.3 严格认证标准,强化认证监管

培育对象完成培训任务后,培训机构组织他们进行农业资格评价和认定。认定采取学员自愿申请,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审查认定。凡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符合《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认定标准。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颁发资格证书,备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考核由县、乡、村三级联合实施。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不享受扶持政策,三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2.4 加大政策扶持,助力产业发展

篇9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组织化、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实施农业“工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型专业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发展和农业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并培育形成一些有相当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是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专业农民;二是培育扶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扶持30家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四是培育打造5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

三、主要措施

(一)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抓手,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

1、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和“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利用区农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对农民广泛开展专业基础和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广大农民更新思维理念,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新型专业农民,鼓励并扶持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业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积极创办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2、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300-400名,三年内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1000名以上。对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可优先获得政府强农惠农政策、优先获得免费培训、优先获得规模经营权、优先获得农业部门“科技入户”指导和定点式、定位式跟踪服务。对优秀新型专业农民予以表彰、奖励。

3、努力培育专业农民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人,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积极进取、勤劳致富。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头脑。

(二)以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1、在发展方向和形式上,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坚持参与兴办主体多元化。通过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组织创办;从事优势产业的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牵头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创办;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技术人员参与创办等形式,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技术、资金、网络优势,扶持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

2、在合作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各种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投资参股、挂职指导等形式参加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3、在内部管理上,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作为合作社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转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步实现产权明晰化、管理民主化、财务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经营效益化的目标。

4、全区计划花三年时间重点培育扶持1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建设、社员培训、标准化生产、信贷扶持、销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新组建的、吸纳成员在15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工商登记注册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经营业绩良好、管理比较规范、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要安排资金进行项目扶持。

(三)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

1、多途径多元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起点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其先进的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实行原料生产基地化、区域化,使之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二要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要整合资源兴办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各镇(工业区)的工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各镇(工业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引导、培育成为“产前、产中、产后整体经营,多种经营主体利益均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区、镇财政部门应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龙头企业在品牌创建、质量认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金融部门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农业贷款;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解决资金困难;并探索用土地经营权和多年生作物为抵押的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及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3、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农业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10个。对开拓我区农民致富途径成绩显著的龙头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新引进的注册资本在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科研、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对新引进的其他农业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35%的奖励;对区内新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

(四)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培育打造知名农业品牌。

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培育扶持银龙蔬菜、皇母蟠桃、阿强羊肉等为代表的主体品牌,并加强品牌宣传、维护和推广,提高我区农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转。

3、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要特别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

4、全区花三年时间,计划培育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5个。对新获得国家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45%;对新获得市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35%。对获得市以上的知名农业品牌或商标(如国家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等),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在全区大力宣传。

篇10

现状

现阶段濮阳市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对农民培训及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以市农业局为主导,为农民群众送去了农业科技知识、种粮技术、养殖技术、免费农资用品、技能培训,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项目,进行了农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制定了农业生产优惠政策,保障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但对于广阔的农村和庞大的农业人口而言,这些还不全面,没有做到每位农民都参与培训,政府惠农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新型农村劳动力结构 新时期濮阳市农业经营者结构由单一的家庭承包制发展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业企业等多种农业经营者结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统一管理,聘请农业技术员进行全程指导,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操作水平。但这些新兴农业经营者都是在自己探索发展路子,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运作等培训,导致其具有盲目性。虽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但大部分还是没有接受培训。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技术、经营及管理等方面,亟需接受切实可用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问题,鼓励农民创业,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从事农业行业也将演变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新时期下尤为重要。由于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其掌握新型职业农民所要求的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和有效途径。

培训

2013年濮阳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级试点县,由濮阳县农广校承担了100人的试点培训任务。主要做法有,招收学员对象为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学习、统一食宿的管理方式;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方案;主要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经营知识、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等相关课程,并组织学员参观山东寿光市有关企业和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情况,学习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结业时有统一考试,测试学员们学习情况,并颁发结业证书。

学员们对试点培训均反映良好,表示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又结识了同行业从业者,培训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学员们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依据。濮阳县农广校在试点培训中探索了培训模式、加强了管理力度、拓展了思维,为今后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累了经验。

建议

加强领导和指导 由相关职能部门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工作,强化领导职能,指导和监管本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日常管理工作,设置办公室为领导小组办公机构,抽调专业人员专门负责,并应有专项办公经费。加强调研,结合本区域农业从业者结构、特色产业、培训需求等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确保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举办培训会、交流会,指导培训机构工作,使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严格机构认定与培训效果认定 对申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的机构,要严格认定其办学资质、教师资源、硬件设施、人员配置、培训能力及以往培训经验等,做到优秀机构鼓励参与、劣质机构予以淘汰。培训结束还要对各机构培训效果进行认定,结合培训内容和参加培训人员反馈情况对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不合格者下年度可取消培训资格。对参加培训人员按照专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发放工种级别证书,使之持证上岗并参加再培训。

加强监管,保障实施 领导小组应对各培训机构进行全程严格监管,要求严格执行培训程序,严格监管资金使用,保障培训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确保每期每次培训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做到有问题及时提出并改正,使培训真实有效、资金使用合规合法。

以农广校为依托、全面加强体系建设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要持续开展职业农民培育需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为支撑。农广校系统在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等领域发挥着主渠道和主力军的作用,经验丰富、渠道广泛、教学模式多样是农广校系统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独有的优势,有条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力依托。加强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办学师资队伍建设,使农广校系统更好地发挥职能,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亦可与农广校承担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新型职业农民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职业技能。

做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教育单位责无旁贷,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