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9-0085-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内容,不仅许多盈利性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注度较高,一些社会团体也迫切需要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发展环境的改良,因此,很多社会团队都加强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注。

1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人类生活状态,早在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初,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工作形态进行替代,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1]。在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设备的发展趋势必须同人类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要保证计算机的服务性能逐步提高,也要保证计算机的使用便捷程度越来于强,还要使计算机技术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对人类生活形成积极影响,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

2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发展质量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很多领域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了工作方式的改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目前,电子计算机是我国公民生活的必备物品,不仅在具备盈利性质的工作领域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在生活休闲领域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变,仅仅在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方面,许多公司大量资料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社会的精神娱乐活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良,目前,电子游戏已经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改良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认同,人们在计算机的影响下转变了生活的方式,使得社会的精神文明等级不断的得到发展完善。另外,计算机技术在人性化建设方面处于较高的等级,很多新兴技术不仅对一些社会事业进行了工作效率的改良,也从人类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对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机制进行了构建,使得当前社会的人们更加喜爱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活水平的提升。计算机设备的整体体积较小,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具有较为便捷的特点,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提升人们生活便捷性的同时,不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负担。计算机技术长期以来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早在70年前,计算机就已经诞生,最初的计算机设备尚且需要通过电子管技术进行基础性运作,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不仅很大程度上缩小的体积,也使得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的功能也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计算机设备在我国社会发挥了较为重要的积极影响。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虽然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3]。例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出现使得很多计算机设备遭受了严重的威胁,而一些对计算机技术形成依赖的产业,一旦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将很容易出现产业发展质量受损,进而导致很多社会事务不能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实现。另外,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一旦技术当中的某一细节出现错误,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进行扩展,使更多的计算机设备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计算机设备在技术层面的漏洞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如果遭到网络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在很大的社会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

2.3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处在规范方案的完善阶段

良好的规划设计是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方案正处在快速完善的阶段。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方案科学的进行了重要等级的划分,首先,计算机技术需要让步于公共安全事务,任何高科技手段只有在正义的掌握之中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首先服务于国防事业和公安事业,促进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我国公民生活在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当中。另外,计算机技术需要服务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当中,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已经加强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并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进行了完善,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到技术层面的保障,提升我国社会的和谐等级。另外,我国很多规划机构对计算机技术的突出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机不同性能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后续发展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使计算机设备可以更好的结合现有的各项功能提升社会服务等级。另外,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开发领域已经进行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借助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大程度上提升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1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首先,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优势分析,充分了解到计算机技术的高效便捷是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优势,并从在这一思维出发,对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科学的规划。要将巨型计算机作为提升计算机技术社会价值的重要研究方向,巨型计算机相比于普通计算机具有更加强大的运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保证处理的准确性。巨型计算机还拥有较强的信息储存功能,在保证信息资源储存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会使存储设备占据较大的体积空间,使巨型计算机能够更好的使用于档案管理等涉及到较大信息资源的领域。目前,已经掌握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在一秒的时间内进行百亿次以上的运算,因此,巨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艺术领域和尖端科技领域的信息存储工作。另外,巨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较大,能够保持在百兆字节以上,因此,巨型计算机在气相领域和地质领域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大量的市场需求使得巨型计算机的技术研发获得了大量的利益驱动,因此,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必定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形式的计算机,并在许多重要的社会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另外,巨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会很大程度上带动传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事业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3.2智能型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目前,智能型计算机的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型计算机最突出的优势是具备平行处理技术,因此,智能型计算机不仅能够对传统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保留,还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对多个信息指令进行高效的处理。另外,智能型计算机拥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使用多个信息处理机制对信息资源实施高效处置,使信息资源的处理效率能够实现成倍增长。另外,智能型计算机虽然进行多种信息资源的操作,但是,并不会由于信息处理渠道的增加而产生数据处理时间的延长。因此,智能型计算机目前已经受到了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高度重视,并且将智能型计算机的技术使用于复杂信息资源的管理领域,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更加高质量的完成推演和分析,降低尖端科技领域的信息管理成本。另外,智能型计算机在常规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因为智能型计算机的设计理念方面同人类大脑有着较为相似的设计意图,使得现有的智能型计算机的服务性能更加贴近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智能型计算机相比于普通形式的计算机拥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人性化需求较为强烈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3.3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量子计算机科学的运用了量子力学的科学原理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改良,使得计算机在处理大量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得更加高效。另外,量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性能,由于量子力学理论在技术层面可以进行逆向处理,使得量子计算机可以在物理装置的协同之下进行信息储存机制的完善。因此,量子计算机在进行大量信息资源储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物理装置的特点进行计算机造作性能的提高,因此,量子计算机可以结合技术的研制需要,对技术发展的过程进行细化处理,结合信息储存功能的需求,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信息存储层面的在开发,使量子计算机能够丰富信息资源的储存形式,实现对大量信息资源的高水平处理。当前,已经掌握的量子计算机技术,可以高质量的进行激光脉冲的控制,使激光脉冲具备较强的灵活性特点。另外,量子计算机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对链状分子进行深度控制,并使现有的链状分子能够按照计算机服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并保证量子计算机能够通过开关装置更好的进行聚合物的处理,提升聚合物的移动频率。另外,量子计算机在技术层面具有量子理论的一些优势,可以通过量子的叠加效益进行计算机存储机制的完善,使计算机的信息总存储量可以得到扩展。量子计算机当前的信息存储效率已经较常规计算机设备高出十几亿倍,并且能够保证信息存储的安全性。

3.4光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计算机设备在进行基础性信息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大多使用电子形式进行储存机制的构建,而光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光子技术替代了电子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例如,光子计算机传递信息不再需要使用实体导线进行电子资源的连通,只需要使用光子技术对信息实施传递,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大程度上提升传递的便捷性。另外,信息资源的运算也是决定计算机设备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光子计算机在进行信息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光子技术对现代化信息运算模式进行操作,使光运算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光子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当前处理的信息,以不同形式的光波进行处理,并通过波长的合理控制实现表现质量的提升,使光运算技术能够在更加快速的模式下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理,因此,光子计算机受到了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充分重视,目前正处于快速成熟的阶段。

3.5纳米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纳米计算机属于技术等级较高的计算机,目前在我国一些社会领域并没有得到普及,但在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计算机不仅拥有纳米技术的一系列优势,也能够良好的整合传统计算机的一系列优势,因此,纳米计算机在技术层面能够实现新老技术的科学整合。此外,纳米计算机能够很好的进行纳米元件的使用,使纳米计算机可以保证以较小的体积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因此,纳米计算机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便捷性特点。另外,在纳米技术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纳米计算机的技术正处在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目前,很多纳米计算机在导电性能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性能。在进行纳米计算机芯片使用的过程中,纳米元件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技术团队的关注,而传统计算机在进行硬件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也将纳米技术使用于中央控制器和信息传感装置等多个方面。另外,纳米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将大量信息计算设备的功能利用芯片装置进行储存,使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成果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纳米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当中,芯片所占的体积较小,但纳米计算机由于纳米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增强信息处理质量方面比传统形式的计算机更具优势,因此,纳米技术是提升纳米计算机实用价值的重要技术,必定在未来的纳米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4结论

深入的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清楚计算机的发展意义和发展必要性,因此,对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实施科学分析,是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化,2010(8):237-240.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0-186.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60-2

0 引言

本文结合作者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是作者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薄认识: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宏观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来讲,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归纳为“广”、“高”、“深”三个方面。

首先,在“广”这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日用品,其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到处可见。就比如我们当时发明的发动机一样,现在已经普及千家万户,大的不管是飞机、汽车,小的是冰箱等,几乎都有发动机的影子,因此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一天,我们所有用到的东西都可以靠计算机来实现,比如现在学生用的教科书,将来就完全有可能被计算机替代,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资料都可以靠计算机去查找到,并且方便快捷。

然后,在“高”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运算,也就是主频,主频不断地完善,计算机的运算也就会越来越快,各方面的性能也就会越来越好,就作者知道的而言,目前,英特尔公司早已开发出一高性能的处理器,该处理器集成了超过10亿的晶体管,这也就代表着一台计算机的运行不在单单使用一个处理器来工作,还会存在若干处理器共同工作,即我们常讲的并行处理。

最后,在“深”这一方面,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也就是向着人工智能的方向不断地进步,就比如我们平时在书本上看到的由于的信息,如何快速方便的被利用,这就要讲到计算机的人机互动模式了。人机互动、人机智能讲的浅显的就是计算机越来越智能,甚至会具备一定的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人们的表情、手势甚至是内心的想法完全能够被计算机感知到,人机互动更加方便。除此之外,目前人类已经发明出虚拟计算机场景,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这些都不断地被人类开发,朝着越来越深的方向发展。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具体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上文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将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研究出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通过利用空气的绝缘性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一种新型的电路,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芯片,特殊性就在于芯片和芯片的连接是用一种含有90%空气的一种导线,我们都知道,空气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绝缘体,这种计算机电路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新型的芯片和芯片连接方式,而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通常是由芯片和芯片之间的连接速速决定的,利用这种新型的芯片连接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空气的绝缘性能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减少信号传递过程中的耗损,所以可以更快速更准确的传递信息。另外,这种导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消耗的电量少,材料制作成本也低,在安装的时候还不需要更换计算机的芯片就可以直接安装,从各个方面展现出了其优越性。

2.2 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运行,已经发展到方方面面,比如说医学观测、生物分析等等,几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涉及,其中作者就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进行具体阐述如下。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得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之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目前,来自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联合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目前,各国计算机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等相关方面不断的突破,甚至已经超微机器人都已经被研发出来。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2.3 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计算机不断创新,光学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光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的一种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同我们传统的电子计算机相比,是存在一些优势的,比如说速度方面,光的速度明显要快很多,这一点电子计算机是赶不上的,并且光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偏振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计算机信息传递的能力,另外,光的发射和传播根本不需要任何的介质,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的交汇,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大,这些都明显的可以说明光学计算机的优势远远大于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光学计算机作为一种优良性能的计算机,从20世纪被各种科研机构研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德法意等几十个国家共同联合组成的科研队伍对光学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突破。

另外,我们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往往需要在低温下运行工作,但是光学计算机就完全不用考虑温度的问题,性能也特别优良,运行时尽管某元件破坏也不会影响整体的运算。

2.4 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

3 结论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使自身站在不败之地。本文结合作者阅读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在整体宏观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几个具体的方面进一步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以上也仅仅是作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浅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错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篇3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02-01

一、前言

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就是计算机,而最快发展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发达国家而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变化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大量地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经济发展、国防科技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变革,正在迅猛地向前发展着,同时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及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环境及基础

Internet是2l世纪的网络基础,同时也是信息技术的代表,它也是各领域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面临的环境。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对信息技术营造了一个极为良好的需求环境。

据统计,与现有的网络速度相比,下一代Internet技术的网络速度将快100倍~1000倍。新的网络性能度量监控技术、网络性能管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多点广播、IP协议;性能更强的路由器与交换机;无线互联网、超高速全光学网络这些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撑环境。未来互联网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将会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公众参与、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局面内容服务业。

此外,微电子技术也引起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没有微电子的发展,那么今天的信息社会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有网络、现代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微电子技术诞生的标志就在于晶体管的发明,开始步入到了信息时代。微电子产业是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发展的,集成度从最初的SSI(小规模集成)到现在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已经提高了8到9个数量级,开辟了一体化系统发展的方向,打破了电子技术中线路与器件分离的传统,为电子设备的能耗降低、体积缩小、价格降低、性能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的核心就在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今主流技术就是建立和谐人机环境,实现嵌入式计算、网络计算、开放系统、多媒体、大规模并行处理、面向对象等。

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目前的发展趋势就是走向人性化、网络化、高性能三大方向。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朝着高可用、可扩展、高性能的超级服务器发展,目前计算机分类已经是按服务器和客户机来进行,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分类方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流将会是64位操作系统,PC机将消费产品、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信息技术开发的关键——计算机软件技术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将是安全可靠、安全可靠、面向个人、网际协同、开发群体、主动服务、资源共享、智能处理、面向对象、多维信息、网内合作。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

大多数软件都是属于模块软件,也就是计算机辅助软件、面向对象的程序等,它们都是采用软件模块自动生成。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软件开发的重要技术将会是基于三层结构的复用技术和软件构架/构件技术。逻辑层和表达层是大多数软件开发所集中的结构层次,中间件的组件化模块化却是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的关键。

(二)分布式的面向对象技术

目前实现协同处理和网络计算最为有效的支撑技术和方法论就是分布对象技术,从发展前景上来看,分布对象技术具有适应先期技术演示验证、并发工程、资源共享、网络计算、分布处理等潜能。从工程实现上来看,分布对象技术的“对象”具有预构件的特点;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分布对象技术具有演绎、归纳问题的功能。

(三)计算机软件产业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将打破软件产业由结点操作系统平台所主宰的格局,软件服务业、软件市场、软件产品三者都将发生全局性的和新的转折。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将电视、广播、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等的应用开发都统一结合起来,信息处理逐步转变为多维化,而不再是现在的单维,将会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系统将会发展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再仅仅只是用于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

(五)软件的发展趋势

在软件产品市场中,行业应用软件占据的比重无疑是最大的,这也会成为软件行业实现茁壮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行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都会大量需求行业应用软件。具有一定市场优势和品牌效益的软件公司已经为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开启了很好的开始,应用软件企业将会拓展产品领域应用软件,诸如能源、教育、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与此同时,为了形成行业竞争的新优势,他们还将全方位打造诸如汽车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石油化工、机械电器等多个行业应用软件。

参考文献:

[1]刘培云,汪玉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措施[J].煤炭科技,1999,2:156-158

[2]乔慧.网络安全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132-135

[3]佘路彤.信息时代网络安全概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8:141-143

[4]张大勇,冯志全,范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与防火墙[J].山东冶金,2008,3:141-143

篇5

【关键词】 职业卫生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信息化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及信息产业等内容, 已逐渐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 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社会发展等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职业卫生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其研究的重点是职业人群及职业中的卫生问题, 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措施等内容[2], 主要目的是保证职工健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卫生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本文就此主要分析了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1. 1 国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①网站建设。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网站建设。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等机构都构建了专业职业卫生信息网站, 并分门别类的合理分配资源, 同时提供检索功能。此外, 美国CDC等还利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资讯。②信息标准化。当下职业卫生信息分类代码有MeSH(医学主题词表)、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等, 信息模型有HL7等。

1.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 网站建设及信息公布是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政府网站上主要内容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职业病防治机构等网站上包含政策、法规、专家、科室及职业病专业知识等内容, 与政府网站等相比信息丰富。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1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和职业卫生防治机构等越来越重视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2010年卫生部起草了“十二五规划”中卫生信息化发展意见, 一方面将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给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当下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①信息混乱。职业卫生信息内容丰富, 包括国家政策、职业病知识、防护技术等。当下这些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未建立, 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信息共享存在问题。②职业卫生信息框架及标准还未建立。③用户参与少。当下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信息不足, 而且用户参与度低。

2.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2. 1 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 ①根据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制定当下和未来发展战略及工作流程。相关部门间加强沟通交流, 互通有无, 避免信息资源收集、利用重复, 逐渐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②建立职业卫生信息准则及标准。以国外先进信息模型、信息技术等为参考, 构建职业卫生信息化体系, 从信息开发、整理、处理及应用等整个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 提高信息化规范性。

2. 2. 2 加强职业卫生信息人才教育及培养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工作人员, 要加大财力、人力及物力投资, 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涵养的信息化专业团队, 提高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科学性。

2. 2. 3 信息保护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加强安全保护, 防止劳动人员个人信息泄漏。

2. 2. 4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服务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自主分配和管理。云计算是在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等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通过把计算任务放置在资源池(由大量计算机组成)中, 让各应用系统各取所需, 包括宽带资源、计算服务器等内容[3]。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中心通过云计算将本地职业卫生机构连接起来, 形成连通网络系统。信息中心将国家政策、法律、职业工作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整理, 并综合考虑到当下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人员、资金、技术等, 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督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为监督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及智能工具, 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2. 2. 5 职业卫生信息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职业卫生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职业人群健康及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预防。职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职工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健康, 因此职业卫生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ERP管理系统、GPS等技术将职业病预防、工作环境监测等相关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传输到企业信息中心, 实现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之间的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为企业工作环境调整、员工健康防护等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依据[4]。

2. 2. 6 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职业病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 提高劳动人员健康意识, 同时也能让劳动人员及时的获取职业健康信息, 对照并不断调整自我, 避免出现职业病。

3 小结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职业卫生防治等机构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广大职业人群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共同参与职业病预防及治疗。要加强职业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 把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结合等, 真正发挥职业卫生信息化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研读.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9(02):13.

[2] 本刊编辑部.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分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03):1.

篇6

关键词:制造技术 生产模式 柔性 信息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

二、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二)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三、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

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图书馆学;发展趋势;信息技术

1 关于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 图书馆学发展分析

2.1 图书馆学科的建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产生时期,伴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我国的图书学学科逐步建立。1917年后,沈祖荣、胡庆生、刘国钧等我国第一批图书馆学家学成归国,他们掀起了一场“新图书馆运动”,直接促成了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一次。第一次从20世纪年代初一直延续到30年代末,它锻炼了第一代学者而造就了第二代学者。在这一阶段,虽然出现的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一次,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我国的图书馆学是也刚刚起步,因此涉及到得理论研究和总结仍然比较贫乏。40到5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基本限于停顿状态。

2.2 图书馆学科迅速发展时期

步入建国之后到新世纪初,这是我国图书馆学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图书馆学者发起并领到了第二次图书馆学,培养了第三代图书馆学者。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7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原因我国的图书馆学事业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图书馆被迫长期关闭,图书馆学研究也随之停止,在这十年间,竟没有一本图书馆学理论著作和译著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到之后。1978年以后我国的图书馆学事业才得以在一次新生。第三阶段,1978年到新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后,期间停办的学术期刊全面恢复,并且不断有新的期刊创刊,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达到百余种,高质量的专业译著也开始得以出版,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图书馆学研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80年代中后期,是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9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大大增强。1993年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介入,图书馆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增大,介质上也日益电子化网络化,另外,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走向世界,充分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学界展开交流。在近十年中,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继续稳步前进,诸多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不断开展,促进了图书馆学在新时代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研究内容。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几经沉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并且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现在,我们再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出现,图书馆学需与时俱进,必须保证自身的不断发展,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3 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

3.1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数字化趋势

3.1.1 数字信息资源的提供与使用研究逐渐深入

新技术带来很多机遇,但是当图书馆进行虚拟馆藏建设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数字资源是图书馆读者平等、自由获取信息的保障。相关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如:有关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阅读器的研究。这些基础设施(如Wi-Fi、电子书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的提供等的研究均有涉及。对公众提供这些基本的阅读设施是有助于消灭信息鸿沟、保障数字信息资源的平等自由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社会化标注”(social tagging)将众多用户与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用户与资源的关系网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1.2 由信息素养教育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用户使用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数字时代的用户教育成为了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用户教育研究转向了信息素质教育,并有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倾向。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这一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大量学者采用,主要是指阅读和理解以超文本或多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条目的能力,不仅包括信息素养,同时还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在创造素养、分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数字文化中的这种整合了各种素养与技能的数字素养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受到重视。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要培养用户的数字素养,培训用户的数字素养技能。未来的图书馆学用户教育更加要关注数字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

3.2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技术化趋势

自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来,图书馆学就极其重视有关的研究。近些年,随着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对这些新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应用的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学的技术化倾向导致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图书馆业务的流程和技术变革环节。与此同时,信息检索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云计算和Library2.0等的迅速发展占据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这些新技术在图书馆学未来的研究中仍具有持续的影响。

3.3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逐渐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国外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根据对国内外近十年有关LIS研究进展的研究以及对2010年研究热点的探讨,发现信息检索、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与分类、图书馆管理等主题一直是国外LIS持续研究热点。国外LIS较为成熟,研究内容系统而全面,已形成稳定研究领域框架,现有研究多是在传统基础研究领域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图书馆实践。无论是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还是图书馆事业研究都有了与实践相融合的导向。在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会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柯平.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及未来重点领域[J].现代情报,2013,33(8):3-8.

[2]王子舟.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三次[J].图书情报工作,1998(2):1-5.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技术渐渐被人们熟悉,并得到了发展、应用,便捷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计算机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为了使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 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将计算机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方法、理论以及系统的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实现计算机和其他学科融合的载体。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可以归纳为数值计算和非数值应用两大类,它们都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轨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引入我国,此时计算机应用技术很不成熟,仅仅是数值领域被应用。到了五十年代,非数值应用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的是在管理企业信息、处理工商业事物以及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等方面。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应用技术表现出日趋成熟的发展趋势,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巨大。而现阶段计算机技术所能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大,教育、服务、农业都有它的影子,寻常百姓家也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之间紧密度越来越高,这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力量,也推动了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的范围

(1)数据处理。其实计算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因为有管理、加工、操作、储存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快速处理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数据处理比较常见的形式。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会使用到信息管理系统,政府机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更加快速地搜集、管理、公布信息,商业企业可实现电子信息交流,生产型企业可利用资源规划软件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2)数值计算。计算机因为运算速度快、逻辑能力强、运算精准高等优势,得到了很多新型学科的青睐。诸如生物控制、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它们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3)控制与检测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检测生产信号,还可以将检测数据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现阶段仪表和仪器中会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这就使得仪器仪表系统更加智能化,进而也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4)人工智能。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具有模拟人类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尤为显著。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机在社会领域应用的适应能力和逻辑能力。

2.2 计算机应用的作用

(1)促进了社会的交往。过去计算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如果相隔遥远的人想要联系和交流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会使信息的流畅性受到阻碍,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这种情况,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够把信息发送给对方,使社会交往更加便利。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通过网络会议,企业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人们的学习也会因为电脑远程教学的出现而不再被时间和空间所束缚,远程学习在社会中得以发展。(2)加速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发展中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不断扩大基础上,其处理繁杂数据信息、存储大量数据以及数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并得以应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会更高。其实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得到,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日趋重要。

2.3 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率在不断攀升,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到国家相比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企业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有的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上升空间很大。(2)对于研发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够。就是因为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我国有的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现阶段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或重大工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所需的软件、硬件或信息系统应用国外资源的比较多。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程度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发力度大,很多新产品会得到顺利的研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还要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这样研发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微型化

如今我们会在家用电器或者是小型设备(如仪表、仪器)上发现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同时这些设备的数据检测和控制中心都是计算机,这就使其具有更加智能化发展前景。而正是这种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对掌上电脑、笔记本越来越青睐。

3.2 智能化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就算是智能化了。它的强大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优秀的推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来实现人类的一些行为过程,还可以模仿人的逻辑思维和感官行为,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能够享受智能化所带来的便利。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更加显著。计算机应用技术处理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推动企业发展外,还能够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也为计算机应用在我国的更广泛普及创造前提和基础。而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延勋.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6).

[2]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3]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S1).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78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步入统一化的趋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领域的技术的协调和渗透,这让我国的工业技术革新加快了步伐,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壮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工业发展由机械化模式稳定的向智能化及网络化模式发展,对于我国的产业变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设备和电子技术融合后的统称,机电一体化深入应用于机械设备可以使机械设备在性能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各方面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项机械系统技术,其基础就是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综合。目前,机电一体化已经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很大一部分的职业院校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行教学,培养出许多的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在应用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渐渐的从初步的应用阶段发展到对智能技术的应用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革新及深入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力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随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让机电一体化技术更深入的在人们生活中融合与实践。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云电视、方便烹饪的微波炉、及可以清洁房间的吸尘器机器人等,此技术还应用于工厂之中,比如,数控机床的生产功能控制等。另外,部分的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电子智能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也使生活起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改变,例如,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工作,娱乐人们的生活等。所以,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器人的深入应用研究,对很多的特殊行业有很重要的意义。

3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化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阶段已经融入多种新兴一体设备,通常使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全智能,而且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为社会便捷的目标更好的跟进,现今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和赞扬。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断投入智慧与物资,力求将最先级的科学成果与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先进的方向发展。下面段落向各位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模式在日后的不断升级。

3.1 智能型模式

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智能化技术也能得以更加深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逐渐走向智能化,将极为显著地提升工作效率,并能够打破固有模式的生产局限,进行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产出,有效的降低了对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优化资源结构配置有很大的作用。智能化除了能够应用于机械生产设备中,还能应用于时下最火爆、最先进的机器人研究领域,让机器人研究能够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于人类智慧,为人类生活更好服务。现而今,国内在机器人领域的开发与应用还不够普遍,所能应用的领域仅仅是少数的服务行业,使用机器人的营销效应远远超出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智能服务。但是相信随着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人领域定会有长足的进步,赋予机器人更多、更好、更新、更人性的功能与科技,已达到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3.2 环保型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环保化方面的发展中,会让自然界中的资源能被更加合理的开发,能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但随着资源减少速度的迅速提升,自然环境的变化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近几年,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声,在不远的未来,低碳环保、可再生资源会成为各领域共同追求的目标。此种改变将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环保低耗的生产过程,可回收可分解可再利用的环保产品等,从根本上让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升,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影响,并努力保证对既有资源的高利用率与高转化率。日后,产品从整体上会逐渐做到以下几个要求:第一资源利用率先比提升;第二,杜绝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对资源进行二次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环保化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有一次升华重组,对未来环保经济的持续发展铺垫了厚厚的基石。

3.3 网络型模式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发展迅速且不可逆转,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想要的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最新的国家政策与相关规定。因为网络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中速度最快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效率保障,减少了很大的劳动量。由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投身于网络化发展的浪潮中,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在技术领域的最新动向与研究成果,通过网络,专家学者们可以实现无国界、跨时空的交流和讨论,打破技术垄断,实现资源最有配比,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让各个领域的技术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是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奋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成果,也是在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地步必然的产物,机电一体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将来会有更加先进、智能的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89-90.

[2]胡家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1):193.

篇10

关键词:图形用户界面;触屏技术;人机交互;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6-01

一、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定义

图形用户界面简称 GU(Graphics User In-terfaces),是相对于字符界面而言的,它使用图形的方式并借助菜单、按钮、图标等界面元素,为用户提供界面友好的桌面操作环境。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产品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又随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人机界面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在人与机器的互动过程中,最早的人机界面称为用户界面,它由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组成,而一般情况下的UI设计指的是软件界面。

二、触摸屏技术的发展对GUI的影响

(一)触屏类产品概述

设计的内涵正随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外延,设计革命将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触屏类产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以苹果公司出品的iphone 四代为例,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市场,赢得了无数用户的喜爱。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手机“键盘+屏幕”的信息输入输出方式,所有的功能都是用户点击产品触屏轻松而高效的完成。触屏类产品代表了设计新语境的出现和产品设计的某种前进方向,它逐渐模糊了产品的内部功能及外观造型的界限,通过触击以图标、色彩、框架、文字为主的界面屏幕实现人机沟通。

(二)手机触屏技术在GUI中的应用

触屏手机界面的设计是伴随着触屏手机的发展而产生的视听设计新课题, 是对传统手机界面设计的更加细化的一个分支。表面上看,它不过是关于页面版式设计的技巧与方法,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技术和人机交互科学的高度统一。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早已经不单单是报刊、广播等媒介。还有更重要的,如: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等,这成了我们采集信息更方便、快捷、重要的工具。于是人和机器的互动交流方式和途径被慢慢重视起来,此间一门名为“UI―User Interface”的学科便应运而生。相信人机交互和计算机用户界面从限于少数人可以识别的基于字符方式的命令语言式界面,走向图形用户界面在当时一定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三)触屏手机Iphone的界面设计实例

1、视听元素的运用

Iphone的默认图标为圆角方形,全屏可放20个图标,大小适中,在清晰明确表现出图标内容的同时也利于手指点击操作。在色彩表现上颜色鲜明,玻璃效果的运用很好的表现出了光感。图标的动态效果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2、版式设计的运用

Iphone的布局并没有采用常见的3×3的九宫格布局模式,而是把界面划分成上下2大区域,界面上区域显示一些较常用的功能图标,在界面下区域显示重要的4个功能。所有图标采用大图形加文字的组合方式,据科学分析得知大量图形的使用有利于快速识别和便于记忆。

三、未来图形界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反映在界面设计上使其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它一方面要求界面产品功能齐全、高效,易于人的使用操作;另一方面又要求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图形界面研究要朝着更高的方向探索。

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广泛地使用由窗口、图标、菜单和鼠标指示的二维图形用户界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产品的用户界面可以扩展到三维用户界面,或利用直接操纵、遥感、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改变人机交互的方式,设计出更高效、有趣的用户界面。但无论如何发展,用户界面都离不开视觉化的图形图像,况且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还是以网页、文档、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为主,因此二维图形用户界面仍将伴随我们很长时间。

四、结语

纵观触屏技术在GUI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使用触屏类产品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运用综合的信息传递方式,借助视、听、触等不同角度来得到更优良的用户体验。如何将技术、用户心理与使用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予以合理的协调和融合。触屏类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需求,也要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或许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