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篇1

摘 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在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提升的条件下,金融经济发展步伐会加快,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给国内以及世界的实体经济带来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原因及对策

目前,金融行业中出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当这两种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么会给我国的金融乃至世界金融带来危害。这些危害主要体现在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仔细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探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姗姗. 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30.

篇2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思考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多年前,我国一直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发展的,而近年来金融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两种经济形势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实体经济指的是在商品与物质流通方面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而金融经济是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持,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我们发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这两种经济的平衡性开始渐渐被打破,甚至出现了分离,这让我国国民经济想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变得困难起来。所以,本文基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两者的关系,包括良性关系与负面影响,找寻推动二者平衡发展的对策,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多年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靠实体经济支撑发展,经过多年稳定发展后,在技术的支撑下,实体经济渐渐向虚拟性较强的金融经济靠拢,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发展的状态,互相支撑,互相影响。这两种经济形式都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二者如何发展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下面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以便于寻找二者平衡发展之路。

1.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经济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货币的支撑,只有货币的流通,才能让我国经济活动健康稳步运行。但就金融经济市场来说,货币的地位并不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货币,因为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金融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以货币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经济要做任何形式的活动与改变都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可以认为,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经济无从谈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轨道越来越远,金融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忽略了货币的中心地位,虽然就目前来看,这样的金融经济发展非常快,但长久来看,金融经济在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下,根本无法长久发展。所以,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2.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金融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我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结算越来越方便,货币对人们来说越来越不重要。金融经济的各项功能都与实体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够切实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我们要在金融经济的保障下,对实体经济进行优化,特别是金融经济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将社会上的各类闲散资金有效吸收,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有需要的项目当中,进而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经济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它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我国依靠金融经济快速在世界上崛起,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金融经济本身对于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经济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一方发生震动,另一方必然会受到波及。从目前来看,金融经济虽然能够保障实体经济发展,但其比重的大幅增加,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天平向金融经济倾斜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1)引发市场波动。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快速实现了股份制转型与改革,这些金融机构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动力,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增加,金融业得到空前发展。但是这一系列改革也让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商业银行改革后,其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更趋向于扁平化管理,那么这就使贷款审核条件限制增加,风险责任规定越发详细,信贷人员完成业绩变得困难,没有了积极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质量,让企业资本充足率受到影响,从而让银行金融变得不稳定,这导致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也变得不稳定。(2)融资标准苛刻。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较大的垄断性,所以在面对宏观政策调控时,常常用一刀切手段,一旦某些行业不符合国家政策,商业银行会立即改变对其信贷政策,限制信贷,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信贷规模。企业在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自身利润大大减少,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点,加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而且,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会导致企业盲目进行投资,缺乏规划,让资金缺口变大,在银行严格的融资标准下,难以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3)金融市场无序削弱资金供给金融市场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受金融市场影响产生的,所以,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没有一套标准来进行约束,比较无序,外资银行大量引入,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变得非常混乱。而且金融机构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房地产行业,偏离了正确轨道。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很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发展非常困难。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

1.加强金融经济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利于金融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要想实现良性互动,还要我国社会各界相互配合。首先,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要给予十足的关注,并且给予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作为纽带,引导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产品进行整顿与完善,真正形成一个金融经济体系,发挥其指引作用。其次,每个地区金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金融政策,实现因地制宜、差异化管理,有效地抑制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2.加强金融经济的市场监管要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其监管作用。首先,增强金融监管意识。要加强市场监管,就要增强对金融监管工作的认识,了解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风险认识。政府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平时要对金融机构的动态情况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其次,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金融制度,对当前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从而规范的金融市场秩序,对金融市场的规范与治理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非法金融活动苗头,要立即采取措施,将其彻底扼杀在摇篮中,防止后期出现风险。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所以在金融市场中,投机主义盛行,常常出现一些不理性、盲目的金融交易,所以政府要完善金融制度,以制度来规范金融经济的发展,对当前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以制度作为保障来解决,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金融监管当中的矛盾要及时解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金融监管部门,但是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所以政府要对此进行调节,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进行备案制度共享,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金融机构运行更加顺利,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金融融资标准,拓宽融资渠道首先,金融融资标准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合理调整。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性,必须利用一些手段对其进行调控,融资标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无论融资标准设置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跟随经济发展情况时刻调整金融融资标准。其次,经济管理部门的活动不是独立的,它与银证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银证机构的正确引导,才能让经济管理部门的活动有序进行,银证机构要不断完善信贷政策的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让企业健康的运行。

4.优化金融环境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要想得到良好的互动,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来支撑,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二者良性互动的关注,对金融环境建设加强重视,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加强。另外,金融市场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要加强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有许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把持着很大比例的资本,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对其实行管控,否则会影响整个金融环境,无序的发展最终也会被金融市场经济所淘汰。所以,政府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以智慧的力量,完善我国的信用市场与环境,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符合时展的金融市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金融市场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一切活动都要以人才来支撑,金融环境也要人才来建设,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篇3

从这轮有关银行“暴利”的争议中,我们已明显感到了这股阻力。

自有银行家坦言“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开始,银行利润问题备受舆论拷问。开始主要是网民,接着是专业媒体,最后专业学者、专业官员参加论战。大家一直沿用的“暴利”一词,最早应来自网民。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言,说“暴利”有点过分。

什么是“暴利”?20%的ROE?或是200%的ROE?亦或是ROE长期地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几倍?

其实,就本人而言,也并不同意使用“暴利”这个词,但对于社会上用这个词却可以理解,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更多的是感彩,即公众对金融改革不到位、对存款负利率、对垄断、对服务的不满,而非一个简单的数量界定。

银行业的利润率是否偏高?

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经济体内,比较行业的利润高低,不是看资产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润增长率,最科学的是比较当期净资产收益率(ROE),即资本利得。也就是说投资一元钱,各行业能纯赚多少。借用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副会长的数据,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ROE在15%-20%之间,远高于老百姓一直诟病的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2011年ROE超过20%,略低于烟草但高于石油。其实在我看来,无须测算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也无须知晓其他行业的利润率具体是多少,仅从大量国际资本、国内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千方百计、哭天喊地地想进军中国银行业这一现象看,投资什么最赚钱,大家已心知肚明。

为什么2011年人们关注银行利润?

自2003年改革后银行业ROE就比较高,一直是个大家向往的赚钱行业。但为什么2011年人们才开始诟病其暴利呢?

原因有二:一是自2002年到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2009-2010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四万亿投资作用,中国实体经济部门总体状况不错。你吃肉,我也能喝点汤,相安无事。二是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企业亏损、倒闭增加;通货膨胀加剧,负利率现象严重,居民购买力不断下降。但银行却利用紧缩之机直接提高或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收取各种费用,民间融资泛滥并出现风险。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质疑,同时银行ROE仍保持高位并继续提高。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反差巨大、呈冰火两重天之势,你继续山珍海味,我却饿肚子,争议自然出现。

银行业ROE高的根本原因?

用银行业利润增长的原因来替代解释银行业“暴利”即ROE高,是明确的偷换概念,如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等。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一个行业的ROE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或是技术壁垒,或是行政壁垒。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鼓励技术进步,所以技术壁垒带来的“暴利”很少有人指责。如人们对乔布斯、马云、姚明等只有羡慕,没有嫉妒恨。但行政壁垒带来的“暴利”则不同,它明显不公,会导致寻租、腐败、低效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人们总在声讨。

应当承认,银行ROE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如笔者曾考察过的民生银行“商贷通”、北京银行“小巨人”、汉口银行的科技金融“投融通”、贵阳银行的市民特色服务等,均具有很多创新内容和技术含量,因此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再如,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合作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些银行在发展规划、公司治理、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确成绩不菲,并有不少“独门秘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银行业也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

其二,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目前,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定价权,但央行的管制利率已经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利差。据了解,亚洲金融危机后,央行利率改革时制订的利差水平考虑了让银行体系的休养生息,偏大1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尽管银行业机构数量不算很少,有一定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的体现在非价格方面,且一般的金融消费者受益很少。所以就体现了价格管制下整个行业的集体性“暴利”狂欢。应该说,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基本成熟,但一些人又以保持银行利润稳定增长、维护银行股价基本稳定、避免外资唱衰中国银行业为由,博弈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银行业为什么要保持高的ROE?

银行业利润高,可以不要国家救助、可以给国家多交利润、可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可以扩大慈善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等等。看到这些观点,是不是感到很滑稽可笑?这些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的基本责任,而不能成为行业攫取高额利润的理由。

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的观点,我们来仔细分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观点;随后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提法。但对这个提法以及哪些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存在较大争议。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认识。

从供给角度来分析,银行业是服务行业,其提供的信贷和支付结算等服务维持整个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转,就像血管对于生命的功能一样。但如果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多种供给主体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单个供给主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有限。30多年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1994年以前,除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外,银行业其它主体极少,无论是储蓄、信贷还是支付结算,四大专业银行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银行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日益增强。目前,银行业各类机构已达3000多家,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等所占市场份额已下降到50%以下,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

从危机角度看,工、农、中、建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家机构出问题,大家都会出问题,就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救助和处置的成本会极大,处理不好很可能需要国际救助,就会将国民经济拖入深渊。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可以说大型商业银行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从危机和系统重要性的角度说,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体制,保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避免出现大量的资本损失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从长远来说,防范系统性金融机构不出问题,应更多地通过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并促进其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等措施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政策红利维持整个行业的高ROE来解决(当然,对监管者来说,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从短期来看,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有效防范银行危机并切断其向实体经济的传递渠道,保持银行业适度盈利乃次优或无奈之选择。

金融业改革

成效显著但仍需深化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金融业是处于体系的恢复、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包括中央银行的独立、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恢复和商业化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建立及证券公司、政策性银行的组建等。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业一直作为经济改革、社会稳定的重要推动手段,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部分承担了企业和社会转型的成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十多年,中国政府大大加快了对金融部门的改革,包括关闭了大批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重组了部分金融机构,加快了对大型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推进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经济推动外部的金融法制、会计制度、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剥离处置不良、注入资本、公开上市,在国家财政支持下,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公司治理逐步健全,风险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市场地位和实力显著提升,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能力日益增强,为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和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金融宏观调控还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对此,要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并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金融领域重点改革

(一)明确改革总体方向。本轮金融危机后,关于改革方向出现了很多讨论。“摸着石头”最终的目标是“过河”,不能在中间停滞,更不能“浑水摸鱼”。副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要深化财税、金融、企业、价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应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

(二)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面广,尤其是涉及部门职责和利益,难度极大。因此,改革不能由利益部门主导,否则极易“跑偏”。应借鉴国有银行改革的经验,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国务院领导下的改革工作小组,设计改革总体方案,利益部门具体落实实施方案。

(三)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当前急需的是建立与宏观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挂钩的动态拨备制度,一方面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建立“逆周期”的利润调节机制。二是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控制过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出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做好准备。三是建立消费者保护制度。消费者首先需要保护,其次才需要教育。应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承担该职能,不应监管部门负责,更不能由行业协会负责。中国的许多行业协会具有极大的寄生性,往往沦为行业利益的代言人。

(四)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相关重大改革。首先要完善审批等准入制度,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国家除控制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外,其他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股权应逐步转让;同时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其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第三,加快票据、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让资金供需双方有更多的比较选择。

篇4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篇5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7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等问题,需要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进行解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资本市场泡沫积聚后的一次负能量的猛烈释放,是在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攫取大量虚幻财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灭后的集中爆发。把虚拟经济看成虚幻经济,游戏经济,完全脱离其现实存在的根基,任意创设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质已经完全脱离了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当时的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崇‘游戏经济’,金融衍生品成为锻炼人的意志与想象力的工具。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上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一种“直观对象”的存在关系,而是一种感性互动的存在方式,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过程,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实体经济也需要虚拟经济加以激活,正常情况下,张力内的经济的波动可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与此相对立的“原像—镜像”关系实际上割裂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虚拟经济从应该坚持事物发展规律引向唯心主义的危险行为,当张力被强行拉伸,虚拟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就会因为过度的投机行为加深,不确定性变得难以被认识,这势必产生极其惨烈的后果,“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对生产社会性质的信任,才使得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某种转瞬即逝的观念的东西,表现为单纯想象的东西。但是,一当信用发生动摇———而这个阶段总是必然地在现代产业周期中出现,———一切现实的财富就都会要求现实的、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实体经济以实物或服务的流动作为其运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虚拟经济中,资金是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出现的,如果资金的信用化膨胀进入到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由于这种虚拟的信用资金弱化了实体经济所需要资金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虚拟经济的膨胀及波动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会因素任意虚设,更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既然把虚拟经济放在唯物主义视野中考察,就应承认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承认其的现实基础,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虚拟经济,是游戏经济和虚幻经济。虚拟经济是对现实基础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承认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是实体经济,也就承认了虚拟经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对待二者关系上,尤其应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间区别彼此的根据。既不能用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发展虚拟经济、评判虚拟经济,也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特长就否认实体经济的存在意义,忽视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中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发展中必然碰到许多问题,对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或过去的经验去套,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全面把握,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所有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有机体中通过实践加以分析解决。或许,哲学的“贫困”在于它无法为所有学科提供该学科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对所有学科进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道路。

(二)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

乌尔里希•贝克曾说过:“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经济行为的‘准自然的’组成要素。”因此,虚拟经济也具有高风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并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可以对实体经济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也是其虚拟性的表现之一。随着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也面临着微观性、不确定性与盲目性等消极因素。“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因此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予以克服或减少,并由此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对于现代化风险投资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点原因:

1、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不再依附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由于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却越来越强。

2、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载体是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其价格主要受到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虚拟经济极容易产生频率较高的波动性。

3、虚拟经济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风险定价和交易机制,并提供了一个降低了交易费用的稳定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虚拟经济既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实际上加强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异化”。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的危机发生主要并首先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导致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当我们还在庆幸08年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波及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些庆幸归功于中国尚未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打开等因素,但这种庆幸不能成为束缚虚拟经济发展的理由。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当前很多经济学者热衷于从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这在哲学上是否犯了蒲鲁东式的错误?“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起来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消极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对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建立起虚拟经济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虑,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如何引导、转化、控制这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把它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负能量带来的冲击做到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图消除它,消除了消极因素,就消除了虚拟经济本身。

二、基于历史哲学维度的审视

篇8

虚拟经济使会计主体扩展为“经济相关的联合体”,自然要求改变现有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只确认交易活动的模式,代之现金流动制、确认非交易的情况以及多重计量属性并存模式。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会计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以对其确认和计量为突破口。具体来说,从会计视角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虚拟经济会计监管

张俊民等最早开展该方面的研究,认为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对会计提出如下要求:监管理论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虚拟经济的宏观会计监管;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剩余规则权的运用等。为此,提出加强虚拟经济会计理论研究,完善虚拟经济会计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虚拟经济会计监管等对策。为消除传统会计及会计诚信监管模式面对虚拟经济的“不适应症”,提出如下措施:第一,积极探讨虚拟经济会计诚信监管理论,包括:虚拟经济语境对会计诚信内容、运行方式以及规律等的新变化,资源配置的货币化、风险化、多元化,特别是虚拟化过程需求的会计诚信原则,虚拟经济语境下会计诚信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重新考虑以自律为主的模式能是否适应,会计诚信保障中他律主体,即政府的角色的定位,监管成本与效率问题也不容回避;第二,建立契合虚拟经济需求的会计诚信监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会计诚信监管中以效率优先兼顾秩序与公平的制度,会计诚信他律的权利与责任等;第三,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监管制度,特别是内部治理结构中不同监管主体(如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的会计诚信监管制度。

(二)虚拟经济会计计量

由于虚拟资产的价值源于其预期收益,成本与价格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而预期收益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公允价值是虚拟资产唯一相关的计量基础,据此,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背景。正如刘玉廷(2010)所说,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就是对虚拟经济的计量,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研究虚拟经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研究的深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将被人们愈加肯定。自公允价值计量以应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储贷危机的手段以来,其应用在国际上呈现以下趋同的态势:第一,在处理程序上,由表外披露提升至表内确认;第二,运用范围日益扩展,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渗透;第三,计量延伸,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延伸;第四,获取方法,逐步统一,形成了三级计量框架(FASB,2005;IASB,2009)。这也表明会计对虚拟经济控制范围的扩大和交易过程的动态、存量监管。近年来,针对虚拟经济的高风险,引入VaR等风险处理理念。传统的VaR测算方法有:德尔塔(Del-ta)——正态法、历史数据模拟和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拟三种,然而这三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学术界不断探索新方法:叶青(2000)提出基于GARCH模型的方差协方差法与半参数分析法;马超群(2001)结合半参数分析法及极值理论提出完全参数法;康字虹、梁健(2004)对基于GJR-GARCH的VaR模型进行探索;胡月辉、叶君(2004)则对因子GARCH-M模型在VaR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陈收、曹雪平(2004)尝试将EGARCH和C-F引入VaR中。近年来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已成为VaR等传统模型的必要补充方法,主要是其能较好地衡量极端环境下风险的特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稳定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稳定与否关涉整体经济形势,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是赋予稳定金融的良好期望。然而,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如下特点使其难以胜任。一是波动性。波动性源于公允价值盯市(mark-to-mar-ket)的本性,特别是金融市场急剧波动时,公允价值计量将引发财务数据剧烈波动。豪德等(Hodderetal.,2003)研究表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收益波动幅度是净收益的5倍。巴斯(Barth,2004)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引发财务报表波动的三个来源:估计误差、经济固有波动和混合计量属性。她还进一步认为会计只有在提供有关经济内在波动性的信息时,才会对稳定金融市场有利,而随着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扩大,在减少混合计量属性产生的波动性的同时,又会强化估计引发的波动,特别是在占主导地位的第二、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确定中大量运用估计和判断。欧洲中央银行(ECB,2004)通过分析四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账户的影响,指出随着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扩大,将越可能加剧银行损益账户的波动。普兰汀等(Plantinetal.,2004)指出,盯市计价的反馈效应(feedbackeffects)导致价格波动。王守海等(2009)通过综述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相关研究,认为公允价值起着“会计加速器”的角色,对金融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公允价值全面替代量下收益波动性地增加反映了潜在的经济风险。二是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欧洲中央银行(ECB,2004)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影响,指出虽然其影响还不明朗,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会助长发放贷款的周期波动,从而降低银行应对不利经济环境的能力,这是欧洲央行对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性的预见。艾德瑞和色恩(Adrian&Shin,2007)发现金融机构越多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越明显。阿兰和卡理蒂(Allen&Carletti,2008)认为,盯市会计潜在的传染性,可能引发顺周期性。沃尔森(Wallison,2008)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顺周期性,即经济萧条时,引起资产价格非理性下跌;而经济繁荣时,形成资产泡沫。其顺周期性是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市场反应等渠道发生作用的(黄世忠,2009),其关键链条在于金融监管对公允价值信息的高度依赖,倒逼金融机构为满足监管要求,进行顺周期的经营。在本次危机中,根据非理性市场条件下的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结果使得金融企业资产大幅缩水,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企业需要贱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结果是金融市场进入“死亡螺旋”。针对此,徐晟(2009)提出通过动态减值处理优化金融机构公允价值计量,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并减缓顺周期效应。但是就目前而言,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性研究尚处初期阶段,其产生机理及缓解措施仍待研究。劳克斯和卢兹(Laux&Leuz,2009)也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危机中是否存在传染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三是心理性。虚拟化的金融产品,其价格虽然受价值规律支配,但是与实物产品相比,其所受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更与情绪的传染效应叠加出现“羊群效应”,冲击金融市场,结果是金融产品市场价格可能失效,价格不能准确计量价值,危机引发的非理性抛售确定的价格,更是与价值相去甚远,因此,应研究心理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总之,公允价值的“双刃剑”可能使会计失控,这是公允价值在本次危机中遭受指责的重要原因。其机理在于价值化积累对象(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衍生品等)自身价值微乎其微,或者与其市值相比可以忽略,其价格取决于人们的预期,具有内在的波动性,意味着风险的积累,由于杠杆效应,放大和扩散风险,使得虚拟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危机传导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是诱发各方利益冲突的导火索,会计的失控激化着危机。对此,有人提出使用“全球会计标准”或者“世界资源会计”,也即按“使用价值”来盘点现存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摸清家底。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体化控制

刘晓欣(2004)针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倒金字塔”日益突出的趋势,提出保持货币要合理配置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以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邓瑛(2004)针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阶段效应:初始阶段的递增效应,发展阶段的溢出效应,成熟阶段的异化效应,膨胀阶段的“挤出效应”甚至是“破坏效应”,探索控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的方法,促使虚拟经济中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关系由发散到收敛,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孙宝文等(2005)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治理的思想。郭道扬(2009)从财务角度出发,认为虚拟资本通过循环机制,对企业形成外部管理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机制、财务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体化控制。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出发,确定在以实体经济形成的会计控制体系基础上,建立对虚拟经济的会计控制体系,以会计控制来协调两类经济关系,以从信息控制这一基础层面理顺市场经济与公司经济发展的秩序。其目标在于:协调与增进它们的发展关系,一方面要参与遏制虚拟经济的投机性与异化、越轨、越位行为发生,以及有效防范虚拟经济发展中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以“放大效应”与泡沫化为特征的高风险;另一方面在将虚拟经济纳入控制范围之后,也要有效防范会计、财务与审计自身易于出现的风险。为此,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一是针对产权控制环境的变化以及虚拟经济运行特点,对在投机及易引起产权泡沫方面的副作用,修订产权会计法律制度,避免自由放任,实施以产权管理为中心的法律制度控制。二是由于经济虚拟化产生的削弱监控,甚至反监控,必须打破单一与分散监控的局限,建立健全虚拟经济全方位多角度的联合监控,实现金融监控与企业的财务监控、会计监控以及社会审计监控无缝对接。三是重新定位财务、会计、审计目标并重构其理论体系,其中尤其要关注风险控制问题。四是财务、会计、审计方法技术体系的改革问题,其中关键是要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反映与控制的融合性问题。树立全局、整体与动态的核算与监管理念,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段文清、苏细强(2007)针对证券、房地产和大宗商品期货不同虚拟经济风险的传染性,提出协调监控思路:以效率性、协调性、独立性、前瞻性为原则,以安全性与效益性为目标,采用法律、经济、行政和自律管理等多种手段,至于监管模式则建议在原来分立监管的基础上建立某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主要是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和相关业务监管标准的统一,而具体的监管权还是由各个市场监管者来执行,即“分立监管+协调机制”监管模式。许圣道、王千(2007)以“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为基础,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监管框架,提出“分别监管+协调监管”模式,并认为重要的是确立基于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的风险度量指标。刘晓欣、马笛(2009)认为虚拟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树立全局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监管理念,检测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传导、蔓延及爆发过程,及时判断引发危机的节点及关联点。许圣道、王千(2009)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虚拟经济全球化,认为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虚拟经济系统风险,必须做好国内与国际协调监管,而基础工作是对虚拟经济依特性进行分层计量,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体化控制提供信息。

二、研究成果评价

总体来看,我国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动因表现为“危机推动型”,研究主题重宏观轻微观,特别是从会计角度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基本上是一个“盲区”,研究视野较多局限于金融领域,这在虚拟经济会计计量研究中尤为突出,具体评述如下。

(一)会计界对虚拟经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虚拟经济在我国从提出到现在已有18年历史,已有大量学者从传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虚拟经济的范围、运行方式等已取得基本一致的认识,而会计界坚守工业经济时代的观念,注重实务资本,未能全面认识虚拟资本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虚拟经济本质认识不到位,导致虚拟经济会计控制方法研究不足。

(二)虚拟经济会计计量理论不完善

计量是会计的核心,随着“信息观”转向“计量观”,发展完善计量理论显得日益重要,已经形成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混合计量模式。然而,以往的会计计量理论与实践在可验证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指引下,注重交易表现的形式,即将交易价格作为计量的主要依据,割裂了资产定价与会计计量的关系,这样的计量理论不适用虚拟资产,因为资产定价结果是虚拟资产计量的重要依据。今后,应探索连接“资产定价—会计计量”的桥梁,找到适合的计量理论,较好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会计计量的融合,为实现一体化控制奠定基础。

(三)虚拟经济会计计量局限于金融领域

虽然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并不断实现从“实”向“虚”扩展,但是,现行会计模式的规则仍以实体经济为基准,而对虚拟经济日益膨胀并独立运行的现实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将其计量延伸之符合资本化定价的其他虚拟经济领域,我们应结合虚拟经济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开展虚拟经济层级会计计量研究,扩展会计计量范围,适应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尽管在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该领域的计量本身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议不断,这也需要深入研究。

(四)虚拟经济信息系统孤岛,导致条块分割的监管

由于经济的动态性,按行业界定虚拟经济研究范畴会过时,刘骏民(2003)按照定价方式及由此确定的特殊运行方式来界定,这样就能涵盖资本化定价泛化带来的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满足货币在各虚拟经济部门快速流动的监管,这对会计计量的要求是:将虚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典型的定价模型来考虑虚拟经济不同组成部分运行特征,同时考虑不同定价方式之间的互动影响,在准确刻画虚拟经济典型市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供能反映虚拟经济整体运行特征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以适应虚拟经济一体化监管。

(五)风险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即通货——货币供给大于经济需求。导致了原本的货币价值被膨胀“稀释”而贬值,货币购买力降低。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通货膨胀是指整个经济领域内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了绝大部分物价上涨,而某一经济领域内物价上涨并不一定代表通货膨胀。供需关系变化,或是经济某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物价上涨。比如以几何级数飞涨的房价,显而易见这不是通货膨胀导致的,而是经济各方力量操纵与博弈的结果。当下的通货膨胀,让每个人对物价的上涨都深有体会。菜价涨了,服装价格让人惊讶,更别提让我们望而却步的房价了。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笔者认为,中国当下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2008年金融危机中,政府向市场注入四万亿资金挽救经济。这本是应急且有效的措施,目的在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采取提前的保护。可是不幸的是,这救市资金却甚少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到了房地产、基础建设,乃至个人的腰包。现在金融危机的浪潮慢慢褪去了,四万亿过剩的流动性开始显露出来。四万亿有多少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又有多少“没有目的的游荡”,这统计数字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部分没有应用到实处的资金,必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之一。

另一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工业社会中,支撑经济运行的根本是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矿产等。不论制造业还是农业,都离不开资源。中国是贫油国,矿产资源尤其铁矿石又依赖进口,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现今,中东局势不稳定、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等问题,都导致了中国能源供应不稳定。以石油为例说明能源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由于价格具有传导成本的作用,石油价格上涨,国内石油制造业成本将上升,如汽油、柴油、塑料、化工品等等价格上涨。这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上涨,以及更多的需要化工品、塑料等原料的制造业成本上涨,这些成本又传导到百姓所需的生活用品制造业、农业等等,进而导致生活物资价格上涨。如果此时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话,直接的后果就是百姓因对未来恐慌而消费意愿下降,居民购买力降低,由此逆向导致制造业低迷的恶性循环。如此一来,经济陷入滞涨。

通货膨胀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市场游资的炒作。人有逐利性,故此资本必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在实体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外游资势必寻找更适合短期炒作的品种。不论是农产品还是邮票、金融产品,只要能够通过炒作获得高额回报,就会有人操纵。这给滞涨的经济带来更多的困难。

如何应对现今的通货膨胀,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与稳定,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有效的战略措施。

首先,通过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采取的措施。但是,采取这一措施时必须考虑到现今经济环境。任何一个经济体,唯有实体制造业、农业运行良好,居民购买力稳定,经济才能够稳定运行。如果现在一味采用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对本就积贫积弱的实体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力量薄弱的民营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在回收流动性的时候,需要通过贯彻有效的税收调控、政策扶持,使实体经济恢复自身的发展能力。对于过剩的流动性和国际游资,除了回收之外,要通过恢复实体经济,扩大实体经济投资渠道,使过剩的流动性能够有序地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这对于缓解货币紧缩政策下,实体经济资金短缺的作用是重大的。而如何将过剩流动性导入到实体经济中,需要实体经济的稳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金融业进行资本再分配作用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同时,稳定能源价格。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国家能源价格变化必然传导到中国,通过产业链条的形式影响中国的实体制造业。而最终,这些上涨的成本都是由中国的老百姓买单。中国石油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持国内石油价格的稳定,可是,中国石油却成为了一个简单的企业,只起到了传导国际油价上涨的作用,根本没有做到维持国内石油价格的稳定。工业社会中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绝不应该通过能源获取财政收入而将压力转移到市场。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理当用之于民。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时,政府应当使用财政收入支付能源上涨的成本,而不是将其转嫁到国内实体经济中,才是发挥了财政的作用。我们期待财政的前景是实体经济不需要财政的保护,这表明经济自身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实现良好运行。可是现今,必须要财政保护实体经济,岂能是实体经济支持了国家财政收入,却得不到财政的保护?

所以,不论是在现今经济滞涨的情形之下,还是今后,中国政府都应该付出努力维持能源价格稳定。

除上述措施外,调动居民的购买力,对抑制当前通货膨胀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政策现在已经开始着手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个人税收等各方面措施,以提高居民收入。这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措施,但是,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我们拭目以待。

一国经济不同于公司管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劣势对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取舍。一国经济,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国乃至更广阔地域范围内人类的生活得到保障,自然得到保护。所以,一个国家应当在任何行业都能做到独立自主,内在的经济可以协调一致地运行。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互通有无,而不是将经济的运行完全依靠国际贸易。如果世界各国都能够做到完善自身、互通有无,那么经济的稳定、持续将是可期的,世界和平也将不远!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0.

2、 吴丹妮: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影响及对策.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依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金融改革的指导精神,在人口、土地等要素红利日渐消退的背景下,新一轮金融改革需坚持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

重新审视四大关系

新一轮金融改革需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金融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及金融创新与监管等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断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经济学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政府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不断竞争和融合的历史。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必须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资金要素价格(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二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建立和完善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助学贷款等诸多社会瓶颈领域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该机构的改革对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

三是金融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等现代金融核心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其改革具有系统重要性。在推进金融改革时,必须注意与财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协调同步,这对于降低金融改革单兵突进、改革缺乏协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中国金融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形势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有必要,但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加强研究完善监管规则,避免“一刀切”造成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反复。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

新一轮金融改革必须坚持以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

当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必然演变成为一种虚幻经济和假象繁荣,2008年发源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便是一次惨痛而深刻的教训,新一轮金融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临着资金配置扭曲、产能过剩严重和出口竞争力下降等复杂形势,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承载着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等诸多重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汇聚点和重要推动力。

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项重大制度改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资金需求规模大、期限长、主体多元、结构复杂,涉及贷款、债券、信托、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形式和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必须要有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在此形势下新一轮金融改革要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可以说只有创新高效地支持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是有效地服务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为中国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中国城镇化发展上一直发挥着骨干作用(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放城镇化贷款约7万亿元,占其人民币贷款累计发放的62%)。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将继续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中长期投融资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针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解决城镇化的“三个1亿人”目标,国家开发银行目前已考虑通过“三个专项”(即“发放专项贷款、发行专项债券、设立专项基金”),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设立“三个统一”(即“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负债和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新一轮金融改革需要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保障。

一是要加快完善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信用体系的构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金融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完善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意义重大。

三是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避免部分金融机构的退出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流动性的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