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卫生设施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公共卫生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完善公共卫生设施

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园林景观

1 “以人为本”原则的基本体现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住宅小区公共环境的建设,生态园林的构建是为适应在不断变革着的我国民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彰显城市的整体形象。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指导性思路,是园林构建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在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的建设中以人为本原则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

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的设计不能仅从观赏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其与住宅小区的融合性,因此,在观赏性的基础上应当使其具备一定的实用功效,而这即是以人为本的首要体现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当前我国的城市家庭中日常留守角色多数为老人和儿童,因此,在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建设中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就尤其重要了。笔者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设施在设计中应当倾向于体现“中国化”,以及与公共环境相融合体现艺术化,如公共卫生间与公共垃圾箱的设计,以醒目的汉字突出其名称以及功用即可。时下有许多城市住宅小区公共卫生间仍然用“WC”来进行标注,垃圾箱上的英文字母也不适用于老人和儿童,垃圾分类功能形同虚设,甚至更多的小区公共环境中仅有垃圾箱而没有公共卫生间,儿童随地大小便现象严重,显而易见,这对生态小区的构建是不利的。

1.2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当前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建设生态园林仅是其中的项目之一,项目内容包括多项内容,而公共健身设施的构建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衡量以人为本的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的建设标准,公共健身设施项目的完善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设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体现在颜色的搭配、设施的位置、设施的状态、设施的实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只有公共健身设施的完善,生态园林才能彰显特色,园林的构建意义也才由单一的观赏价值而转化为多项实用价值,居民才会配合养护人员维护环境的长久保持,才能使生态园林的建设发挥美化环境与彰显特色功效。

1.3“人车分流”措施的落实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住宅小区内的人行通道与车道并行,人居环境错综复杂,生态园林的构建追求整体效果而忽略细节。实行“人车分流”措施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建设的重中之重,措施的构建具有多重意义,如为居民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杜绝环境破坏、营造宁静的生活氛围等等。“人车分流”彰显我国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为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的构建提供指导与借鉴,为彰显小区特色乃至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础。

2 应用的具体方案

2.1构建背景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土地资源紧缺,居民环境复杂。

2.2构建规划

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10万多m2,以高层和小高层框架构建的住宅为主,小区定位为现代生态型高尚住宅区,绿化面积要求达到40%以上。

2.3建设细节

①依据周围环境建设3条通往小区内的主要车道,车道两旁栽种树木以及均匀设立垃圾箱,连同生态园林中的垃圾箱数目共计达到300多个。②以构建绿色家园为总体思路,水道以及供水设施完善,水源供给系统遍布小区内外。③设立30栋公共卫生间,分、中围、内围3层设置,均匀遍布,并以醒目标志进行提示。④公共健身设施与休憩设施多建于生态园林内的草坪范围之内,由小区内与小区外2个部分进行构建,在分布合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彰显其实用功效,方便居民的生活。

篇2

关键词: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AHM属性层次模型

一、景区公共设施

(一)概念

社会学定义中,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其中公共卫生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城市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元素。于是在景区的发展中,卫生设施的建设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景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更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现代游客对于景区的要求不仅在于景区地理特质本身,而且延伸至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是否完善合理。本研究从卫生设施出发,建立整个景区公共设施评价体系。

(二)分类

景区卫生设施大致可分为信息系统、交通系统、卫生系统、休息系统、照明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和景区管理系统设施。

(三)景区公共设施研究进展

景区各类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学者大多致力于探究景区服务性设施与景区的生态协调性。我们发现研究中还未涉及景区总体公共设施评价模型研究,于是我们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AHM层次分析法,将抽象的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分析理论具体化为可实践的分析模型。将在日后我们对景区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其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判,继而改善其协调性将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缩至可以接受的最小程度。

(四)景区公共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

杭州最新环境研究报告显示:采摘、践踏和乱扔垃圾三类不良旅游行为的发生概率分别为6.5%、10.3%和12.6%。游客日人均产生的垃圾量为782 g,且桶外垃圾量占13.6%。可见景区垃圾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大多与游客素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基本设施的精心设置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垃圾桶等景区卫生设施是游客游览时最“亲密”接触到的部分,分布在整个景区的各处,影响旅游者体验,如果有分布设计不合理之处马上就会使景区卫生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公园的视觉美观性、游客的行为体验性,更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一种挑战。

2.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景区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区西部,东起紫金港路西至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和五常大道 北到文新路延伸段,占地面积10.08 km2,先后分三期开发西溪湿地属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是平原上的一块积水洼地,以连片蜂窝状结构的鱼塘水池为主,河港湖漾与村落农田相间,是国内罕见的次生湿地。“湿地公园”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肯定能在发挥湿地的三大效应即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可持续利用效应上为全国作出示范。

二、基于AHM分析法建立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模式

(一)AHM层次属性模型简介

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了现今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AHP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应用AHP方法,调查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公式化的运算与比较,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出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与影响程度。但AHP法在计算上相当的复杂,并且在处理问题时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这给AHP方法解决问题带来许多不便。属性层次模型AHM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程乾生教授在研究AHP的基础上于1997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避免了大量的计算问题,应用更加简便。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校园景观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判断矩阵的构建

用AHM法进行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建立3个不同细化程度的层次模型,层次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这3个层次一般包括第1层,即目标层A;中间层为准则层,即根据评价目标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列出来的准则层B1、B2、B3、B4;第3层为指标层,即影响目标实现的具体指标,是最为细节化的评价内容,是准则层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本文矩阵结构如下。

1.目标层:指评价的预定目标或者主要评价目的,“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作为目标层A。

2.准则层: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或者研究与评价的对象,本文对于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主要从如下5个方面考虑的:信息标识引导设施、交通设施(涉及无障碍系统设计)、卫生设施、休息停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

3.标准层:总共包含14个指标,其中按结构分可以大致分为:C11标识信息准确清晰、C12标识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13标识分布合理;C21道路系统通达性、C22道路系统安全性、C23道路系统丰富度、C24特殊人通设施、C25游览设施满意度;C31卫生设施分布合理、C32卫生设施外形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34卫生制度与环境;C41休息设施分布合理、C42休息设施外形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43、配套设施完善

三、环境协调的景区公共设施的建设愿景

(一)主题明确 风格鲜明

设定景区主题,为景区设施设计做好方向定位,规划景区内所需设施的种类、数量、风格,以及这些公共设施与景区内风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景区规划之初就应该明确景区类型,在统筹安排下进行景区公共设施设计。如美国的总统山景区,就都有一个鲜明的景区主题――美国文化,景区内的各类设施,如信息导览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等,都体现出了景区鲜明的主题性。景区公共设施与景区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赋予了设施内涵,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而具有整体性主题性的景区公共设施也为景区的品质与感受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整体规划 各自完善

公共设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连接游人与景区的中介,具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真正体现出景区的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这是一种景区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注重公共设施在各个区域各个时间空间的公共布置,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道路最大需求为主。

参考文献:

[1]王紫雯.城市湿地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特质保护――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J].中国园林,2007(7).

篇3

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方法 采用分析、比较和论述的方法,从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角度,分析探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结果 阐明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和医疗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深层思考和建议。结论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关键词 公共卫生体系 社会保障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权利等不受侵犯和破坏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障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的情况,依法制定的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等保护农民生命和权利不受侵犯的各项政策的总和,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医疗设施、医护人才、医保资金、疫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在抗击sars期间,人们尤其担心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因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极其脆弱,基础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很差,医疗水平低,农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sars病毒向中国广大的农村蔓延,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经历了那样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1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我国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的农民数量非常庞大,到,农民占我国人口的60.91% [1] 。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小康。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则是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有积极的意义。

1.2 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 投资于健康,就等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评估,我国卫生状况远远排在发达国家的后面,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总是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因而,还有不少农民有了病只能是“小病养,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久而久之,我国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以致于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人口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人口素质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可见建立完善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1.3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2]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2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2.1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 [3] 。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2.2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 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护,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都有可能瘫痪。再是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加上多数卫生院的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就更加吸引不了医疗卫生人才。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4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4]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2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 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3.3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 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3.4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3.5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 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3.6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5]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97.

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9.

3 朱之鑫.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7.

篇4

一、总体要求

加强传染病监测与防控,落实综合防控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蔓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救治服务,确保各项救治工作及时到位。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一)组织机构县卫生局应急办负责全县春运期间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统筹与组织协调。各单位也要完善组织机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做好春运期间各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县卫生局: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配合,按照县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组织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落实春运卫生保障工作。

2.各医疗机构:落实首诊责任制,开设春运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绿色通道,负责春运期间伤、病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要在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同时做好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协助县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相关标本的采集。

3.院前急救机构:县急救中心、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值班力量,配齐车载设施与急救药械,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在最快时间内派出救护车辆开展现场救治与转运工作。

4.县疾控中心:及时掌握各类传染病的疫情动态,加强对人群密集场所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指导有关部门与单位落实防疫消毒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形成。

5.卫生监督所:要重点加强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病媒生物控制等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督促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设施,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三、工作措施

(一)做好应急准备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要求做好各项卫生保障准备工作,制定并完善工作方案,落实急救车辆、药品、器械以及相关物品的储备,建立春运卫生应急处置队伍,组织开展演练活动,做到思想、人员、技术、物资“四到位”,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二)强化沟通协调

县卫生局应急办要在春运期间主动加强与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准确掌握信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及时落实相关卫生应急措施。县疾控中心与卫生监督所和各医疗机构也要加强配合,及早发现、报告相关信息,及时开展调查处置。

(三)加强监测与报告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强化疫情监测,重点要做好以人禽流感、流感、流脑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强化疫情形势的研判,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早发现、早报告,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县卫生监督所要加强车站等重要交通部位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消除潜在隐患,做好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各医疗机构要加强门、急诊医护人员力量,开辟春运突发公共事件绿色通道,收治相关病例,同时及时向卫生局报告春运医疗救治相关情况。院前急救机构要及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信息报卫生局应急办。

(四)加强应急处置

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救援、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同时,做好伤情、病情、疫情信息统计报告等工作。卫生监督所要派出卫生监督员对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制度、措施落实情况等依法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疾控中心要派出专业人员开展预防性消毒、疾病监测、环境卫生学评价和健康教育工作,在发现一些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开展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登记、医学观察、消杀等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篇5

在驻村蹲点的过程中,工作组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以促进同步小康为核心,既抓好重点项目申报这样的大事,也做好调解邻里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生活垃圾处理这类的小事,着力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

在半坡村,工作组了解到部分村民与村里的砂石场存在土地林权纠纷。为化解矛盾,工作组同相关村民一起,多次到县国土局和林业局确认土地四方界线和地权林权归属情况。

一次,村民与砂石场进行交涉时发生言语冲突,一度陷入紧张局面。工作组闻讯后及时赶到,耐心做群众工作,积极与砂石场负责人沟通。最后,事态得到有效控制。

为把驻村工作落到实处,帮助3个村拟定全面小康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组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走访调查。实地查看水库沟渠、通村通组道路等基础设施,考察花卉苗木基地、养鸡场、砂石厂、经济果林等产业发展,调查村级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走访弱势群体、重点人群和农村能人。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穿梭于田间和农户家。晚上,回到住宿点后,他们顾不上休息便忙着伏案写报告。半个月下来,几乎所有人都被晒脱了一层皮。这样的实干和苦干,换来的是群众的认可。“村里来了这样的干部,真好!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发展生产谋增收,又关心大家的生活琐事。”谈起工作组成员,高镇村原治保主任罗仁翘起了大拇指。

在调查走访中,外地投资商向工作组反映群众不遵守土地流转协议,随意提高租金,使他们萌生去意;村支两委提出,希望成立村办企业来改善村集体经济,但又受到资源和政策的制约;农户反映耕地面积小又得不到市场信息,搞种植收入太少,想打工又因为没文化,长时间找不到活干。工作组还发现:村里部分良田荒芜,村寨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急需改善。

经过认真深入地思考,工作组在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中,将这些现象归纳为土地流转不规范、农业产业无规划、农民增收渠道窄、村级经济实力弱、产业发展层次低、村寨环境面貌差、文化基础设施少等7个阻碍3个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土地流转机制、细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组织程度、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落实奖励扶持政策、扶持村集体创办企业等工作建议。

立足调研成果,工作组进一步制定了3个村的全面小康建设规划,拟定未来3~5年的工作计划。同时,抓好项目申报工作,分别向省国土厅、省水利厅、省通信管理局、省体育局等部门申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三小”水利工程建设、村级农民信息多功能服务站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28个项目。目前,省公路局已派出工作组到惠水现场指导道路施工,省国土厅已立项实施土地整治,省体育局、省通信管理局已批准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和村级农民信息化多功能服务站项目,共计将投入资金1亿多元。

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754-02

【关键词】 传染病;综合预防;对比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受到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较 易发生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同时也会影响当地传染病的发生。湖州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9月组织开展了对全市22所民工子弟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现状的专题 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湖州市3县2区所有民工子弟学校22所(18所小学,4所九年制 学校);按乡镇的经济水平分好、中、差3个层次,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市22所当地 政府举办的小学(以下简称当地小学)作对比。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学校传染病防制组织与制度、学校食品 卫生状况、饮用水状况、厕所及相关设施、传染病疫情报告处置、健康教育以及预防接种等 7个方面[1]。调查人员由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前进行培训 ,统一调查标准。调查方法包括询问学校主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书面资料核查和实地考 察等。

调查结果经编码后以Excel的形式输入计算机,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 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传染病防制组织与制度 民工子弟学校领导组织、管理制度、应急 预案、晨检制度和专(兼)职传染病管理人员等5方面的拥有率均明显低于当地小学,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2.2.1 食堂卫生许可证及工作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 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卫生 许可证持证率为54.5%(12/22),当地小学为90.9%(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17,P<0.01)。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持证率为83.0%(44/53),当地小学 为100.0%(178/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2,P<0.01)。

2.2.2 食堂卫生制度与设施 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卫生制度和卫生设施很不完 善,除防蝇防尘设施外,其余4方面的拥有率均明显低于当地小学。见表2。

2.3 学校饮用水状况 86.4%(19/22)的民工子弟学校的饮用水源为自来水, 另有3所学校使用未经消毒的方便水。两类学校学生饮水基本是以学校提供开水或纯净水为 主,占所有学校的93.2%(41/44)。

2.4 厕所及洗手装置分布 民工子弟学校水冲式厕所拥有率为50.0%(11/22) ,粪便处理率为50.0%(11/22),厕所有流动水洗手装置(水龙头)的学校占59.1%(13/22);当 地小学相应指标依次为81.8%(18/22),81.8%(18/22)和90.91%(20/22)。

2.5 传染病疫情报告处置情况 民工子弟学校有关负责人对发生可疑传染病 疫情后应向什么部门报告的准确率为63.6%(14/22),当地小学回答准确的占63.6%(14/22); 对于发生哪些情况应向卫生部门报告及发生疫情后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分别有22.73%和18 .18%的民工子弟学校回答不知道。

2.6 学校健康教育状况 仅22.7%(5/22)的民工子弟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 且师资力量薄弱(仅1所学校有专职教师),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平均每周0.90课时);另外, 民工子弟学校平均每学期创办健康教育宣传栏1期,而当地学校为9.1期。

2.7 学校预防接种情况 仅13.6%(3/22)的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了查验学生预 防接种证工作,没有开展补证补种;当地小学90.9%(20/22)开展了查验预防接种证并进 行了补证补种工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建证率为30.45%(67/220),当地小学为84.55%(1 86/220)。

3 讨论

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办基本解决了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但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等因素 的制约,在传染病防治方面与当地小学差距巨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领导对开展 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认识不足,组织机构不健全,应急体系不完善;(2)多数学校没有固定 的传染病防制专(兼)职工作人员,且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很少得到培训;(3)近半数学 校食堂无卫生许可证,部分食堂工作人员未取得健康证就上岗,卫生设施欠缺,消毒、冷藏 等环节存在不规范操作;(4)有少数学校使用不安全水源;(5)学校厕所粪便处理率低,厕所 流水洗手设施严重不足;(6)多数学校领导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和发生疫情后学校应采取 的措施不清楚;(7)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非常薄弱;(8)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流动性强,管理难度 大,国家免费接种疫苗的接种率较低。

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差,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学 校应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2-5]:(1)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方面给予一定支 持,确保民工子弟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备和饮水、饮食、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标准 ;(2)教育、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两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建立卫 生-教育-学校沟通机制和平台,共同做好民工子弟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3)建立健全学校 传染病防治组织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员,从制度上保障学校传 染病防制工作的顺利开展;(4)学校应添置必须的基础卫生设施,改善卫生环境,消除可能 引起传染病发生或扩散的危险因素;(5)卫生部门要指导民工子弟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 教育工作,发挥健康教育投入少、收益高的优势;(6)积极探索和制定包括民工子弟学校学 生在内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实施方案,逐步提高流动儿童免费疫苗的接种率。

4 参考文献

[1] 郭清,马海燕,等.农村学校公共卫生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 3,23(7):35-37.

[2]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 496.

[3] 许国章,周爱民,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 理,2004,20(6):539.

[4] 郑高,叶丽萍,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2004,10(6): 62-63.

[5] 高根娣,彭宁宁,等.上海市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卫生管理现状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 志,2005,17(12):573-574.

篇7

1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主要职能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食品饮食卫生的监测与督促;加强对传染病(校园易发生传播或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疾病、常见病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师生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与防控等。

2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针对学校卫生机构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没有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欠缺

大多数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卫生机构人员兼任,或学校后勤管理处(公司)负责,具体工作仍是卫生机构人员承担。学校卫生机构人员普遍缺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名医护人员应付简易门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3 高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的迅速扩展,高校服务行业日趋繁荣,公共场所的数量逐步增多,如宿舍、食堂、商店、洗浴中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场所人群聚散频繁,若通风不良、环境不洁,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或传染病流行[1]。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按照公共场所卫生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缺少严格卫生管理制度、无卫生责任人或制度落实不严格;有些学校学生住宿环境、卫生设施未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公共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2.4 职工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只忙于应付日常门诊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开展不够。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如何做好其健康保健和疾病监控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3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个人建议

3.1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规范,严格检查各校落实情况,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防患未然;学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投入,坚持“预防为主、管防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3.2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学校内部的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检查,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订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防遇事措手不及。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3.3.1 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

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黑板报、讲座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开展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等有关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安全保健意识。

3.3.2 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篇8

关键词:卫生保健 卫生问题 对策分析

前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关乎民生根本,是保障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我国的卫生保健制度有着极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卫生保障体制以及国情的限制,仍有一些有关卫生保健的问题存在,限制着我国民生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制度以及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导致漏洞出现的根本原因,然后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对卫生保健相关的研究人员给予帮助。

1当前卫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对于卫生保健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卫生保健为题对于国民生活质量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卫生保健制度的完善与否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很大的关系。自从我国卫生防疫部门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在逐渐提高对于卫生保健体系的资金与政策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水平,但是由于国情的限制以及资金的匮乏,我国政府对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仍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对于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除了政府、社会、个人对卫生服务活动的直接资金支出,还包括政府对卫生事业免税及各种优惠政策的间接投入。它受人口学因素、疾病谱改变、新技术应用和人们期望水平提高的影响而不断增长。因此可见,国家对于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即使国家政府对于卫生保健事业有足够多的经济投入,却仍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果,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卫生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其二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平衡。从财政投入结构来看,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

1.2公共卫生保证体系不够健全

预防保健是政府责任的核心,而公共卫生保证体系与国家的卫生保健水平直接挂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家在防保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允许卫生防疫系统开展部分有偿服务。调查表明,防疫部门靠有偿服务创收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当之高,政府对其有偿服务收入缺乏监督和控制,任其自由发展,甚至参与提留分成。这样做一方面掩饰了政府对防保工作投入不足的表面现象,一方面也造成了防疫部门重有偿服务轻无偿项目的后果。其后续影响范围面相当之广。由于基层疾病控制机构放松了疫情和疾病控制,严重扭曲了公共卫生职能,政府对于国家公共卫生保健政策的投入迟迟不能到位,直接导致了卫生保健保障能力萎缩。现有的卫生保证体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缺乏应对力度,更没有建立起常备的应急机制,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1.3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卫生事业事关全体全体国民,该事业不应该收到地区与地域的限制,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前提。广义的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才、卫生经费、卫生设施、卫生装备以及药品、信息等。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活分割为两个互相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制度壁垒,这种壁垒直接导致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由此造成了城乡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巨大差距。国家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出台在农村地区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农村地区的卫生保障制度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2解决卫生保健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2.1政府重视卫生保健问题

建国以来,“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然而,实践中在处理治疗与预防的关系时,却往往体现出“重治轻防”的理念,在经费投放、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都把医疗作为重点,卫生总费用中用于医疗支出的比例也远远高于预防保健的比例,而发达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保健制度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在今后的卫生保健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就要格外的重视这一方面的发展。卫生与保健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担负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职责。人民群众对于卫生保障事业有着切实的需求,办好这一伟大的事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需要足够重视对于卫生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出台,调整卫生保健制度的结构,确立人民健康福利优先的思路,政府的公共政策应该包括投资于人民的健康,各项宏观的政策也应该有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对于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是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只有建成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准确判定事件的类别和危害程度,体现信息通、反应快的要求,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需要有相应的监督体系,在这方面,我国的一直缺少相关制度。因此,国家需要重视对于卫生保障的监督体系建立,建立以廉洁、有力、高效的队伍保证医疗安全、环境安全和职业安全。

2.3合理配置城乡卫生保健资源

完善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巡回医疗制度,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对于偏远地区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重要的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卫生保障投入,定期开展医疗巡回活动,来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卫生保障的差距。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偏远地区的经济投入,整体提高我国的卫生保健水平。

3.结语:民生一直是国家重视的要点,而卫生保障事业更是民生的根本。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以及体制的不全面,导致我国的卫生保健保障制度存在一些弊病,国家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来调整我国的卫生制度,但其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卫生保障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发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充分重视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性,调整体系的结构,平衡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整体提高我国卫生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帆、卢周来主编:《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中国新世纪的前途与选择》,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年

篇9

(一)以社区卫生为重点,继续抓好基础性建设

1、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建设好以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合理布局、有效辐射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09年将进一步加快区公共卫生大楼的建设,使项目走上正常的建设轨道;着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全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到位。2009年完善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全区要完成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届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达到70家,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90%以上的居民从住所步行20分钟内即可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

3、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建设。分期分批逐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实行“财务管理、药品进购、人员调配、工资发放、业务指导、制度建设等“六统一”的一体化管理。2009年,继续对愿意纳入“六统一”一体化管理的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资金、医疗器械等进行清理盘点,重新建立健全各类台账,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民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各项工作纳入统一管理。

4、全面运行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2009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报销网络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尽量保证参合农民使用医疗卡“即时报销”,并加强信息化运行管理,确保报销系统安全、高效。同时,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运行的成功经验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建设,在2009年内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正式运行,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以农村卫生为抓手,继续推行各类惠民政策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9年起,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投入每人提高了28元,农村居民个人和村集体出资额提高到45元,人均筹资标准从每年112元提高到150元。同时进一步完善住院报销方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段提高幅度,门诊报销比例从25%提高到40%,使更多的农民受益。力求到2009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长效筹资机制,切实加强合作医疗资金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合作医疗报销渠道畅通运行。

2、扎实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充分整合各类体检资源,按照新的体检标准和体检项目,确保第二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的顺利完成,2009年要完成剩余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任务,做到应检尽检。同时按照妇女健康促进工程,落实参合妇女的妇女病免费筛检,实现妇女健康促进效果。社区责任医生要参与责任片区农民健康体检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掌握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基本信息,并加快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对检出的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后续服务和管理。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健康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使用,推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和区疾控中心间的健康体检信息共享工作的开展。

3、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运行机制,社区责任医生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政策规定的各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区农村卫生发展的考核机制,并继续以农民群众的满意率和工作实绩为核心,认真考核,及时兑现项目补助资金,使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体系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2009年全区卫生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机构和指挥系统,健全各级协调机制和网络;强化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支撑,制订和完善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以医疗救治等人员为主的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培训,切实提高现场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完备的应急储备制度,形成一个运行畅通、反应灵敏、及时快捷、保障有力的应急工作机制。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重点加强宣传教育、监测网络建设、扩大艾滋病抗体免费监测范围、美沙酮替代疗法和重点公共场所及人群干预等工作;全力做好肺结核、霍乱和麻疹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落实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演练;积极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管理工作,完善传染病监测管理系统。二是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巩固爱婴医院建设成果,降低妇产科医疗纠纷;进一步加强儿童接种门诊的质量建设和内涵建设,2009年新建预防接种便民门诊7家;积极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水平。

3、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大投入,争取设立卫生执法专项经费,切实增强卫生执法现场检测设备和快速反映能力。二是全面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完善我区餐饮业卫生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三是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抓好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到合法医疗机构就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建立和完善有效防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形成全行业职业病防护的良好氛围。五是进一步理顺卫生许可审批事项,确保“两集中”、“两到位”制度的有效运行,并做好审批人员培训,把好审批关和审查关。

4、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在健全*区西片急救中心(区二医急救站)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市急救中心南片区(*急救站)的建设,初步形成区、镇(街道)统一的急救指挥网络,重点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完善急救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急救和快速转运能力,切实做到院前院内急救系统通畅快捷、安全有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反应敏捷、运转协调、平战兼用、覆盖全面的医疗救治体系。

(四)加快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加强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建设。认真实施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按照人才培养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加快人才的教育和引进,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实施计划,依托市内外医学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各类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到2009年底,全区争取培养全科医生100人。

2、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全区继续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着力加强医疗安全监管,严肃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做到医疗过程法制化、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确保医疗秩序正常运转。同时,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收费监管,严格实行费用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度,做好医患沟通,依法处理好各种医疗纠纷,切实维护好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有序的新型医患关系。

3、深入开展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建立健全行业内外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评价和奖惩机制;继续抓好卫生系统治理不正之风工作,认真做好医疗器械招标和药品集中采购,严肃各类服务规范和纪律。

篇10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按大会要求,针对**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作表态性发言:

一、2019年小结

安全生产工作。**村始终把专项整治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来抓,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拆除**家具集中工业区,家具厂7家,群租房1处,共计拆除厂房面积13000平方,开展大棚房整治,拆除3家大棚房,共计1053平方米,现已全部完成复垦,全面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紧紧围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和电动车三类安全隐患,强化检查力度,突出隐患排查,狠抓问题整治。2019年共计安全检查频次960余次,发现隐患180余处,已全部整改完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聚焦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机械设备、特种设备等的安全检查,对排查的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两违”违章建筑8户12处,共计拆除960平方米,拆除**村3户养猪棚,共计拆除480平方米。拆除阳澄湖周边农家乐2处,共计拆除860平方米,有效的完成了违章整治工作。10月29开始对农村环境整治,共分两个阶段实施:11月全面清理白色垃圾及乱涂乱画小广告,更换辖区内环卫桶300只。12月对暴露在村庄的露天厕所、粪坑、乱堆乱放进行全面的清理。共出动200余人次,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4600余张,悬挂横幅28条。安装倡议书13块,及出租户发放村规民约,严抓偷倒垃圾现象,共抓获偷倒垃圾8次,有效的遏制垃圾偷倒现象。

二、2020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