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索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索茶文化

篇1

关键词:茶叶产业文化;茶叶基地建设;经济发展

玉山位于浙中山区,所处于磐安县东北部,位婺、越、台三州交汇之地。区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米,属高山台地;辖3镇3乡,7.6万人口;玉山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省道磐新线和怀万线直通之地,距“上三”高速双彩互通口25公里,距“甬金”、“诸永”高速歌山互通口35公里。玉山境内有国宝级文物――玉山镇古茶场,是我国唯一的茶叶市场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茶业发展、茶叶文化乃至古代市场建筑艺术均具有重要价值。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最早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的,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和茶场三部分,建筑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2006年,古茶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所集祭祀、茶叶交易为一体的官茶场多功能性建筑,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一、玉山茶叶产业文化内涵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二、玉山茶叶生产发展的变迁和优势

磐安玉山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磐安玉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在境内大盘山一带采制的“婺州东白”即被列为贡品;始建于宋、重修于清的磐安玉山古茶场,是国内幸存的唯一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玉山茶叶产业经历了名优茶开发、良种茶园发展、机械化加工等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玉山茶叶发展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磐安县的玉山地区是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蔬松,排水性好、坡度适中;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天气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3.9―17.4℃,年积温4255―5534℃。四季特征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无霜期短(200―243天)等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409.8―1527.8毫米。区内有茶树品种20多个。

(二)茶叶内在品质独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产品品质优势更加突出。2007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磐安的茶叶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比龙井茶国家标准36%高11个百分点,十三项农药残留均未检出,铅含量值0.74mg/kg,远低于国家无公害茶标准5 mg/kg,具有典型山区优势茶叶的品质特征。丰富的内含物质使我县茶叶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

四、玉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以规模基地建设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以茶场庙文化底蕴为契机,以创茶叶小镇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玉山茶叶龙头企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注重规模基地建设。更谈不上标准化建设水平。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虽然全县适宜种茶的山地十分广阔,但各地的小气候和土壤类型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要求不尽相同。要按照适地适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将全县茶叶发展重点安排在玉山区域,使茶叶产业引成一定规模。

(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把良种茶园的发展列入全县乡镇年度目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考核。在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合理开发茶叶基地,在推进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探索各种茶园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农户采取承包、转让、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推进茶园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四)以品牌建设为中心,提升产业效益。品牌是一个产业、它能为企业创造一种高于产品价值的附加值。通过茶叶品牌建设,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且品牌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茶叶质量、扩大市场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过程,可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通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乃至失误,是语言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要求语言工作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并穿梭于他国文化,争取做到“双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2.思考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方面。中国文化认为冬去舂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历史。语言中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相信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

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一基督教的传说,事件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着眼于未来,他们的意识中多是展望未来,认为“如果我们做事就过去和现在进行争论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4.个人隐私差异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从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但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若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5.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须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难看”的意思,“calf”有“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意思。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战国起就发明了“牛犁”,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便有了“牛劲”、“牛气”、“牛性”等等。“牛”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勤劳。“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人。“老黄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牺牲奉献的人的思想品质。“牛”也象征着固执倔犟。像歇后语“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风俗习惯差异

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文化意义的不同。风俗习惯是某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以中西方颜色习俗为例。“红”,它的理性义是“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在汉语中,它是“成功\顺利\喜庆”的颜色。而英语中的“红”则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险,愤怒,极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红色警报,“red flag”危险的信号灯。四川牌的榨菜因为在包装上印有“红旗”,销售受到了阻滞,而中国的著名喜剧“红灯记”如直译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国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篇3

【关键词】中西;电视新闻报道;文化理念

当今世界,国家利益是外交和国际传播的最高准则,其完整表述包括三部分:存亡、兴衰、荣辱。没有负责任的国际传播,就没有受认可的国际地位。中西方新闻选取的不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学者把西方重视负面报道、灾难性新闻归于文化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天人分裂”的反映,西方的“天”——上帝,与人是分立的。他们追求对个体生命的沉酣、放纵,突出个人的存在,富于非理性、情感意味,追求狂热、神秘、刺激。而我们的民族善感乐生,崇尚圆满,习惯于以超然的、了悟一切的历史的态度看待痛苦,信奉痛苦终将过去,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所强调的“以正面宣传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民族传统心理的一种暗合。这种积极的舆论导向,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西方电视新闻现状概况

据统计,截止2002年内,全美国共有1678家电视台,除了CBS、NBC、ABE这三大传统商业电视网外,近年来更崛起了CNN、FOX新闻频道、MSNBC、CNCS等四大有线电视新闻网和一大批公共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全美国1亿以上家庭中大约98%的家庭拥有电视机,其中76%的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视机,有90%的美国人是通过电视获取新闻的;而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显然起步较晚。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发办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此后,《新闻联播》一直是中国亿万观众获知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视新闻的地位在我国由此确立。纵观中国电视新闻一路的行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电视新闻理念正逐步向新闻本体靠近,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我们依然无法回避其中的缺陷,必须承认其与西方电视新闻之间的差距。

二、中西方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及原因

1.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

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它涉及到新闻报道的性质、原则、功能和手段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使得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一面,比如双方都将新闻的真实性置于重要地位,肯定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归结为一点,都承认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关于这一点,中西方都有相似的论述。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讲求对立的西方文化则采取的是“主客二分”的立场。与“天人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则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所谓美丑,更不带有感彩,“主客二分”的观点由此产生,“知识就是力量”、“征服自然”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这种思想不仅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的繁荣,也形成了他们情景分离的审美趣味和以物理时空为依据的思想模式。

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追求的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中国人是在“关系”的意义上理解自我,个人的价值决定了对他人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意义。西方人则是在个体的意义上理解自我,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其次才被看做是一个家庭或社会的成员,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权利学说和权制衡学说主张“人生而平等”和“在民”的思想,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具备分辨真伪善恶的理性,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财产权、信仰自由权和思想自由权,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而国家则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为保障个人权利免受专制主义的压迫,权力应该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

2.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产物,新闻活动也不例外。新闻学界对作为一种理念的新闻客观性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是“报道”而不是“事实”的属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与“事实的客观性”不是一回事。

中西新闻客观性理念的确立过程却是大不相同的。新闻客观性这个概念是由资产阶级新闻界最先提出来的。“1900年美联社改组时提出以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为宗旨,这是美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为新闻传播的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美国新闻界也是在他们经历了“党派报纸的黑暗年代”之后提出这一理念的。政党报纸时代,报纸是政党之间相互攻坚的武器,在大众中信誉扫地。为了报纸的生存和发展,资产阶级报人终于认识到,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任意歪曲客观事实,只能败坏报刊的声誉,从而失去读者。他们了解到,广大读者最关心、最注重是新闻事实,而不是借以发挥的观点。于是他们提出了客观报道的口号来,“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便应时而生了。

在中国新闻史上,客观报道这个概念也是由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人士首先提出来。著名的《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在1903年提出了“报之以客观”的主张,民国初年的名记者黄远生则进一步提出“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客观性的实践中也会有种种约定俗成的标准,如果游离了这些标准,记者所写的新闻就会失去读者。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西方所获的新闻客观性蕴含着一种为网罗大众服务的意思,内化在他们的新闻工作者身上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特有的职业意识”。与西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大讲的新闻客观性相比,中国的新闻客观性理论更多讲的是一种“倾向性”,突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作用,强调报纸的宣传、鼓动、组织作用和报纸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职能,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突出报纸稳定大局的作用,强调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与国外的新闻专业主义相比,中国记者编辑的职业规则为“政治家办报”与“用事实说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也不用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是与国家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连在一起的。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在文化传统上,仅仅两百多历史的美国可算个怪胎。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当年“五月花”号上的那批清教徒怀揣着再造一个“上帝满意的世界”的梦想来到新大陆,将资本主义文明直接从大西洋彼岸移植过来,很难说它有什么文化传统。但是清教徒的那种“责任感”在如今美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对外报道中表现得十分清晰——美国媒体无孔不入的表现似乎在践行着传播自由文明的使命,而另一方面,这又使得美国媒体有一种自我中心意识,认为本国既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于是“接近性”在新闻价值中显得尤为突出。而中国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它的文化传统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不过应该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在这种文明的传承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尤其是“中庸”、“和为贵”等,在我国媒体的表现上反映得很明显,比如“报喜不报忧”、“维护安定团结”等皆源于此。

通过对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活动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是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发展的结果,而传统文化又是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全球化的条件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这种文化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也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真正创新。

媒介生态如自然生态一样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流变不居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使自身能进一步适合社会的发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传媒的相互渗透,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媒介生态保护,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侵入,保护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防止媒介资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进入全球媒介大环境之中,根据大陆语境的实际情况汲取富于时代精神、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媒介因素,融各家之所长,为中国的媒介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玉玲,《新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的发展变化》,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李海昌,卜希霆,包装时代的美国电视新闻[J],现代传播,2001,(3).

[3]《国际新闻传播:跨世纪的飞跃与挑战》张允若 来自允若论坛.

[4]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4

关键词:高职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高职院校引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领域也需要自觉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从而建立起传统思相政治教育与现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间的融通路径。随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实践这一融通路径的同时,也促使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思相政治教育中去,这不仅与中央所提出的树人教育理念相一致,也是实现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必然选择。为此,探索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我国茶文化建设相融合的问题,便构成了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从主题设计中便可看出,二者的融合需要建立在互助和互利的基础上,特别对于茶文化的建设来说,需要突出茶文化被青年人所接受和传承的历史使命感。由此,通过建立二者的融合模式便以高职学生为“中介”,架起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1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辩证关系分析

具体而言,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1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为茶文化建设提供现实载体

从本文的开篇之处就已提出,茶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继承茶文化所赋予的哲理性思维和养身思想,但这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通过建立起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导向,便能为茶文化与青年人的接触提供现实的载体。通过在思相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的显性要件,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就能在高校教育范畴下,使我国青年人中的精英群体能够增进茶文化的修养。

1.2茶文化建设为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提供有用素材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创新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模式中来,这仍然是处于正在探索中的课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便能以它的普及性和文化形态的分层上丰富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素材。正是由于茶文化的普及性,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茶文化思想元素时不感到陌生,也正因为茶文化拥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文化要件,所以才能为高职思相政治教育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职业素质提成过程。1.3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支撑素质教育辩证统一是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互动所要达到的高度,其中心目标都指向了对青年人的素质修养培养,而对这一培养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才是着力于职业素质修养范畴。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在建立起高职学生自我情绪管控能力,以及负面心理干预能力,才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软实力。为此,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都统一在了这一目标的范围之下。

2茶文化助力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作用

那么,茶文化助力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聚焦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这里将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点:

2.1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人,这是中央对青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但以怎样的文化素材来教育高职学生,以及怎样的文化素材能较好的承担起塑造人的重任呢。或许,这里需要直面高职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以及群体性心理偏好特征。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职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存在着短板,所以基于这一现实,将茶文化这一普及性文化素材引入其中,便能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在知行结合原则下也能激发起高职学生的兴趣来。

2.2便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实施

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政治课课堂教学,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存量下,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整合进课堂之中,而且这也会增大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茶文化所具有的显性层面,以品茶、赏茶、茶道为主要项目,则可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得以实施。隐藏在显性层面背后的茶文化思想元素,则可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以阐发,或者在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下由学生自己去感悟。总之,这些都可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得到实现。

2.3赋予高职学生可持续效应

上文已经指出了这种可持续效应的存在价值,而只有在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文化,才能赋予高职学生这种效应。那么这种文化,只能是茶文化。把品茶与养心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品茶来舒缓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茶文化交际来提供自己感情的需要,这些都将为学生带来可持续效应。

3高职教育助推茶文化建设的职能

就高职教育的职能而言,可以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为高职学生接触茶文化创造条件

我国茶文化只有被青年人所接受,才能谈能否发扬光大的问题。而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品茶或许已被喝咖啡所替代,即使存在着品茶习惯的青年人,他们也较少去感悟茶文化的思想性。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大学生代表,高职学生通过在接受思相政治教育中,与茶文化建立起了系统接触的态势,从而就能对茶文化的显性构件和隐性思想文化构成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配合着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就能为茶文化的“被接受”创造有利条件。

3.2为茶文化的功能赋予时代的价值

茶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对时代主题给予正面应对。通过这样的逻辑递进关系,才能使茶文化建设更接地气。为此,这里的时代主题便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茶文化在这里的时代价值便在于,用自身所蕴含的哲理性文化构件和养心理念去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职业软实力。可见,这就为茶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3.3为茶文化思想传播提供有效载体

高职学生的集体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为茶文化思想传播提供有效的载体。通过由点及面的茶文化信息传递,便能在校园范围内创设出茶文化的交流平台。特别随着大学生社团对茶文化相关活动的开展,这种交流效果将更为明显。

4二者融合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二者融合下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在要求

使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相对接,并在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素材,这构成了本文的逻辑。因此,首先就需要厘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高职人才培养主要针对生产一线,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忍耐能力等构成了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所有这些能力,都能需要学生在良好的心性环境下来逐步建构,从而这就为引入茶文化和茶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入点。

4.2整合茶文化资源与内在要求契合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融合下,则需要提炼出其中有用的素材,那么这些素材便应与内在要求相契合。上文指出,茶文化的功能应突出在培养学生的心性上,使高职学生能在茶文化的感染下获得良好的心性修养,从而为情绪管控和心理干预提供支持。从而,茶文化资源中的茶道便可以来用来培养学生的心性。与此同时,茶文化中“静、思、悟”的思想文化,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炼和传递。

4.3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

由于茶文化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板块,所以应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可以在思相政治教育中期、末期等两个时间环节来选择性的设置教学环节,设置之后便需要对教学场地进行规划。因为要进行茶道教学,且在知行结合下学生需要参与茶道活动,并从中来培养自己的心性。因此,教师可以挖掘实训室资源。同时,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所以可以利用专业实训室来进行茶文化教学。

4.4培育大学生社团推动茶文化传播

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中,需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职能优势,使得茶文化教学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培育大学生社团之时,教师需要在茶文化专题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而关于活动形式和组织管理工作,则可以与学工部、学生会进行协作。需要重视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它应成为茶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5展望

以下就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茶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进行展望: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如果一所学校历史积淀而成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规则是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那么,生活在这个思想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相反,如果校园精神中存在着消极、落后保守乃至腐朽的观念、意识,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是极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因此,高职院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哲理性思想元素,以及茶文化养成与职业素质提升来进行全校征文,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探索茶文化与自身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6小结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引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领域也需要自觉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从而建立起传统思相政治教育与现代思相政治教育之间的融通路径。而探索高职思相政治教育与我国茶文化建设相融合的问题,则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对高职思相政治教育、茶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二者融合的发展道路可围绕着:理清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在要求、整合茶文化资源与内在要求契合、在思相政治教育中设置专项教学环节、培育大学生社团推动茶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练伟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相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文摘版),2016(3):4-4.

[2]楼甜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2016(2):208-208.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2-35.

[4]范艳春.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相政治教育的落实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0-12.

篇5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3-02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7]杨慧芳.从中西对比看我国高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8):71-73.

篇6

关键词:茶文化;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茶文化公园设计的背景及内涵

茶文化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是探索文化在景观方面的延伸和文化景观在设计中的表现手段背景中进行的设计案列探索,是打造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化,体验化,景观化的公园景观。所有设计都要基址周边的特定文化,方案设计之初就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和周边的现有景观。以茶文化的内涵为景观塑造元素,依托厚重的茶文化传统,沿着茶文化的发展延续的主线,融合茶文化中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建筑器具,美学观念以及休闲体验的多重造景元素。

2、公园茶文化景观的表现

城市公园的设计过程是依托一个城市区域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等综合背景因素集成设计的过程。设计构思契合城市的背景,为公园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来源,也是公园景观表达的结合点。茶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公园设计中以茶的文化主题结合城市当地文化背景为主要出发点的主题景观公园。设计方案设计的景观表达主要将茶文化的景观潜力着力于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两大类的表现上。

2.1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满足使用,美学等功能性为主的凝聚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道路、建筑、小品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主要是认为建造的景观,是物质化的形象化的具有一定美学和表现利益的物质实体。文化主题公园较一般公园多了一个贯穿适中的要点――文化,这类公园的特点是――文化是景观和活动的共性。满足设计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同时,文化主题公园更加重视文化性的物质景观设计【1】。

茶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主要立足于区域背景中的茶的历史底蕴和受众群体,以茶为主题,以文化为特色,融合生活休憩,文化展示、科技示范、品茗休闲等功能,在城市中设置的主题茶文化公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和茶文化内涵,力求将景观规划设计与茶文化相结合,以茶文化吸引游客,形成公园的生命力。

2.1.1茶文化主题公园的物质景观

首先从设计功能划分上,公园围绕茶的使用,体验,教育,展示等因素划分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结合不同的环境,融入茶文化的元素,或抽象,或直白的塑造茶文化景观.设置诸如茶园体验区,包括茶园采茶,做茶,喝茶的一系列功能空间的设置,体验学习的同时,也是另一种茶文化景观的体现;观光休闲区,主要是一些游憩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雕塑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文化的重要景观小品,多数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都于文化具有关联。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塑造手段,将与茶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历史场景片段做为雕塑素材,可以体现有关茶的重要传说、历史事件;以喝茶器具或者制茶器具作为雕塑素材,可以传播茶文化,体现成都茶艺内容的文化小品的设置,如:茶礼、茶俗、茶具文化、茶人等与文化景墙上刻画诗文、对联、图画,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幅体现茶文化的立体图画【2】。这便是物质景观最为真实的展现文化景观的事例。

茶文化公园另一不可或缺的物质景观或者说建筑物便是成都人都熟悉的茶馆,茶馆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建筑造型的景观的塑造,更要注重使用空间划分,使用人群的定位和习惯,更深层次的便是茶馆所显示出的非物质景观――茶客的生活形态,这便是令很多人沉迷的茶馆文化。同时与整个场地的基础设施的物质体现都应是茶文化的展示和应用,如灯具、休息设施、小构筑等景观设施。

公园景观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质元素――景观铺装设计。人们走路大都会注意地面效果,首先是关注安全,再者具有设计感的地面铺装也使得地面成为视线的焦点。在硬质表现手法上,地雕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在地面上,采用这种方式,形成地面的凹凸面,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展示。所以,重要节点以及其他铺装方面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体现很多茶文化的内容,例如:雕刻介绍茶叶种类的文字,雕刻表演茶艺的女子、雕刻赞美茶的诗文、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名人等【3】。

2.2非物质景观

非物质景观及文化的外延性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4】。

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重要的产茶和饮茶区域,茶文化的深厚积淀已经和当地居民的传统民俗,审美,建筑等融合,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区域的茶文化的非物质景观最重要的体现便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当着用被潜移默化的活动被作为一种景观表象展示时,更容易引起景观体验者的共鸣。茶文化公园中的非物质景观的设计定位于游客的体验性。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多设置体验性景观的景观空间和设施。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5】。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茶艺景观,公园中的茶园,茶馆,茶文化展馆中都设置有茶文化的体验性的茶艺。另外在非物质景观的文化景观中茶文化公园以“茶文化”为立足点,将 “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景观节点的主题与公园的体验结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从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公园是以区域茶文化所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及其延伸为基础,以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文化景观为依托,以城市公园建设为载体,同时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城市休憩活动结合,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由于茶文化景观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茶文化景观设计也就有其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特征,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它的物质景观(表象景观)包括:以茶景观、茶文化、茶、艺术等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非物质景观(深度景观)包括物质景观自身所包涵的丰富内容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闵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类及发展趋势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9.

[2] 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实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212.

[3] 徐虹钗,吴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广东茶业,2008(1):15~18.

篇7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4]苏宝塍.传承内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先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108-111+130.

篇8

关键词:茶德;英语;影响

引言

整合茶德与英语教学,在传播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这是代英语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整体素养的有效举措。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挖掘茶德中的教育素材,促使茶德与英语教学进行积极整合。更好的推动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

1茶与茶德概述

1.1茶德所体现的茶性特点

中国人已有千年的饮茶习惯,也正是这种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茶文化。由于茶文化的内容注重茶性,所以在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对茶性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提升茶德价值。茶德与酒德相似,由于酒性的浓烈,所以酒德更彰显豪爽、热烈的氛围。饮用茶水能够有效的缓解身体的疲劳并起到提神醒脑、解毒活血的作用,这也是茶德形成的根本原因。从价值理论分析,我国已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人们对茶德喜爱程度不言而喻,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让茶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饮茶时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以提升茶水的口感。为进一步体现茶德的价值,也为了让学生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可以更好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适当的引入西方的茶文化思想,并将其主要的茶性、茶德知识进行传播,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准确的掌握英语的表达方法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茶德的实际应用价值。

1.2茶德内容应合乎人性需要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较为豪放、阳刚,而有的人性格较为柔弱,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由于人本身品行和道德修养的不同,因此,在对茶德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更多的加入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因此产生了对茶德思想理解歧义的状况。有些人品茶可以获得清雅、悠闲的感觉,而有些人则会在饮茶德过程中感到浮躁、焦虑,这与饮茶者本身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渴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用于保证物质和心里都得以满足。近些年,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发展向工业化系统转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渴望。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在茶德的影响下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并在事业上可以有所作为。学生毕业以后需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而拥有良好茶德思想的学生,可以在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让引入茶德教学思想的英语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确保学生在特定的心境中,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学习的体会,并适当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变得更加轻松、简单。

1.3茶德应体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各院校高层领导应加强对茶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关注力度,在保证给予教师相应教学权利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考试,让自身掌握更多的茶德知识。茶德的教育思想以勤俭、奉献、和谐为宗旨。教师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引入茶德的教学思想,确保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满足。

2茶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对茶德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为有效开展英语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尽可能发挥茶德的教育意义,让传统的教育思想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1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学习英语可以方便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并满足学生学习国外主要理论知识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对英语课程知识的教学监管力度,确保教师可以将茶德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文化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魅力。由于中西方茶文化具有很多相似点和共同点,因此所产生的茶德思想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讲解茶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重视,确保学生将茶德和英语知识相结合,掌握英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茶德思想,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习茶德思想以后,可以做到诚实守信,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各大院校为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应加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德育教学理论。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以后,需要进一步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以茶德为基础,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西方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能够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社会上存在许多诱惑,学生的双眼会被蒙蔽,这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产生了阻碍。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讲解茶德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误入歧途而影响学生的前途。茶德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纠正的方法。茶德思想可以让学生养成质朴的学习态度以及谦虚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茶德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习诚恳、工作认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成为社会可用型人才。

2.3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茶文化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所形成的茶德教育思想,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以谦虚的态度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由于茶德思想内容丰富,并具有许多哲理性语言内容,学生在了解茶德思想以后,可以重新审视英语这门学科。有些学生渴望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方法,以茶德的思想为基础,这些西方的文化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也方便了教师开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3茶德思想在英语教学激励策略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而随着传统文化被西方人所熟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传播价值不言自明。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因此,中西方所形成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以茶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茶德思想,也有明显的区别。为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西方国家的茶德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区分中西方茶德思想的不同,并了解西方茶德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更有乐趣。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课程中,更多的是对简单词汇的重复和记忆。由此可见,英语知识是一门由浅入深的学科,学生需要强迫自身完成英语单词的记忆过程,才能在英语词汇的使用方面更加灵活。教师开展的英语教学模式应以激励的教学手法进行,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需求,比如:播放英语电影、讲述英语段子、进行英语情景剧练习。无论开展哪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程的讲解过程,才能达到教师要求的教学效果。

3.2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茶叶采摘以后,需要经过煮沸以及各种加工过程,才能变得清香。学生由此可得到感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不厌其烦的完成简单词汇的记忆任务,由浅入深的了解高难度的语法使用技巧,并在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单词是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流利的掌握单词的书写和拼写方法,才能在特定的场合中随心所欲的与国外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举一反三,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3勤加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贯通精神

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要思想,并作为一种交流使用的工具进行传承。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应首先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方茶德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探究任务。由于英语在国际上使用更为频繁,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比如: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同组成员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聘请外教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并由外教指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改正。为进一步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探索和理解任务,达到英语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应适当提高英语学习难度,让学生探索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保证英语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神秘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结束语

茶文化中涵盖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在尊崇“仁爱”文化根本的同时,人们通过学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来了解待人处事之道。将人作为文化中心,追寻人为本的理念,这与儒家思想关系十分紧密。茶文化中还涵盖了道家的思想理念,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多数的茶文化爱好者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更渴望了解茶的本源。将佛教思想融入到茶文化的精神境界领域,让茶文化爱好者领略一种“无为”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茶德价值的体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茶德与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实施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文本的研究能够发现,实现茶德与英语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茶德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在未来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当代英语的转型与革新。

参考文献

[1]宋相瑜.从茶文化角度探究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福建茶叶.2016(5):234-235.

[2]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3]何一丹.浅析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6(1):190-191.

[4]汪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7-188.

篇9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4-02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有成绩与存在问题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茶文化认识及《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1.茶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明,对茶文化常识不了解、较了解、很熟悉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人、8人、175人,所占比率分别为1.1%、4.3%、94.6%。其中有175位学生对茶文化中的茶史、茶艺、茶诗、中国和世界的饮茶习俗与形式等都能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因此,在没有材而仅凭教师讲授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还能运用自如,灵活处理,充分表明茶文化内涵丰富,富有吸引力;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投入,是很难对新知识产生如此深刻记忆的。同时也证明了茶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最方便、最深入的管道之一。

篇10

关键词:闽台 茶文化 产业 合作 前景

福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茶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台湾地区与大陆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人缘、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台湾地区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与大陆息息相关。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的经济发展,给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是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的机遇。从茶叶生产所需要的主要要素的分布看,闽台间呈现高度的互补性,因此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的前景大好,但双方合作仍然以民间合作为主,应当建立一个更为正式的合作平台,从以下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一、闽手开发和营销名优茶

1、以提高茶叶质量为基础,闽手开发名优茶

茶文化产业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茶叶质量是茶文化产业的灵魂。只有茶叶质量好,符合现代世界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要求,才能有产业附加值。闽台应联手开发名优茶,要通过建立完善和科学的标准化体系,加快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

一是在茶叶品种选择上:增加乌龙茶等名优品种的种植比例,加快茶叶品种的更新换代,积极开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且适应闽台种植的优良品种。

二是在茶叶种植、加工和贮藏上:严格按照茶叶标准化操作,使茶叶生产、加工、贮藏等过程规范化、标准化,遵循国际、国家及地方标准来进行操作,不断提高茶叶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三是在茶叶等级评审上:采用新技术审评名优茶。严格的审评程序是评价名优茶品质的保证,把电子技术如机器视觉系统、HIS颜色系统、电子鼻、光谱分析、计算机图象处理和电子舌等技术应用评定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等审评因子中,可有效地克服外因影响,提高审评结果准确性。

2、注重品牌宣传,闽手营销

品牌竞争已经成为时代对茶文化产业的要求。福建名茶多、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台湾茶叶企业在打造茶叶品牌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先进技术,“天仁茗茶”、“天福茗茶”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福建茶文化产业资源丰富,需要通过合理的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双方的合作,促使福建丰富的资源与台湾先进的品牌技术和经验相结合,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提升两地茶叶品牌的形象。闽手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

一是实施闽台两地名优茶的原产地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规范和净化名优茶市场,并能稳定质量,扩大市场知名度。

二是建立茶文化产业的绿色营销观念,提高闽台两地茶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树立闽台两地茶文化产业良好形象。

三是引进台湾营销理念,应用连锁店经营模式,设专柜、卖特色茶、品牌茶,免费提供茶样鉴品。四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建立闽台名优茶的网站、短信平台,或者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进行闽台两地名优茶的宣传,邀请闽台两地明星作为名优茶的代言人,宣传闽台茶文化。

二、建设闽台茶文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多维度开发产品

闽台茶文化产业应逐步建立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创新机制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供、销一条龙,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缩短出口企业与国际茶叶市场的距离,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科技,建立闽台茶文化产业科技开发园区,致力于对茶叶产品的生产、栽培、加工和营销等技术的研发,推动闽台茶文化产业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比如建立海峡两岸茶叶合作等一批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漳浦、漳平永福、仙游、清流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推动增设福清、永安、惠安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又如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安溪感德一品茶都专业市场,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设有铁观音茶叶交易中心、茶文化展览博物馆、酒店公寓、茶叶品牌企业、物流中心、金融银行体系等相关配套。2009年10月投入使用后,为感德的茶农和商家提供一个专门的交易平台,以全新的运营模式,走专业化路线参与市场竞争。还有,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如安溪、武夷山、福鼎地区的茶产业,在市场上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应扶植成长为优势产业。安溪的茶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制茶拓展到茶艺表演、茶生态旅游、茶文化开发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另外,茶文化产业的产品都是由茶叶产品衍生出来的,茶叶产品丰富才能促进茶文化产品的扩展,因此闽台两地应该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加强合作,不断创新。闽台应通过分工合作,利用各自创新的成果,不断探索时尚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研制适合的茶类产品。

三、深化闽台茶文化理论研究,通过“茶博会”等会展形式扩展交流平台

闽台应进一步扩展茶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如研讨会、展销会、茶文化节等活动。近几年,闽台两地学会与协会联手,成功举办了“永福茶产业发展研讨会”、“闽台两地茶文化交流会”、“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闽台茶产业合作研究交流会”、“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茶博会”等,这些交流活动都为闽台两地茶人提供了成果交流、经验介绍、产品推介、学术争呜、形象宣传的平台,都应充分利用,继续办好。

另外,可以通过政府机构牵头,大力开展闽台两地茶文化产业贸易洽谈会、展销会和审评会,繁荣茶文化产业会展经济。2007年起,由福建省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集福建全省之力,为闽台两地全面合作与交流建立了新舞台。创办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精心指导、两岸民众以及海内外茶业及旅游业界积极参与下,知名度、功能性、影响力不断提升,茶博会在不同的地方举办,推动各地不同茶品种的发展,使茶产业全面兴旺起来。茶博会为闽台两地茶人提供了成果交流、经验介绍、产品推介、学术争呜、形象宣传的平台,今后应充分利用,继续办好。

进一步开展闽台两地茶文化的研究,为闽台茶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如果有条件,可以成立闽台乌龙茶文化研究会、推广休闲茶产业化研究。进一步开展闽台两地茶文化的研究,为闽台茶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四、建立茶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机制,加速实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交流是闽台共同提升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也是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内容。随着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以考虑将闽台茶文化产业科技开发园区作为实验区,可以成立人才流动中心,赋予其特殊的政策优惠,以推动两地茶文化产业人才的合理流动。福州、厦门和台北作为中心城市,在人才信息处理、搜集、培训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先进的信息网络也为两地间的及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人才交流,可以引导福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台湾地区参与茶树栽培、种植和加工,闽台两地可以采取跟班实践、同工种交换使用、随机带人培训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是,在高科技方面的人才交流,闽台教学与科研单位可以互派专家、教授定期交流、聘任客座专家与教授、互相轮训等多种形式,促进两岸各种人力资源的互相流动。

三是,兴办茶学院培育人才,天福集团兴办的茶学院就是一种很好的平台。

五、深化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闽台应注重以茶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广泛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宣传,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1、合作推广观光生态茶园,将茶文化与名胜景点相结合,推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要积极推广生态茶园,实现茶业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往往产名茶的地方就是风景名胜区,闽台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诸多名胜。近年来,安溪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叶生态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博物院,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把茶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文化旅游片区,而闽南文化旅游区将成为片区的重中之重。安溪县感德一品茶都入选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项目。

2、结合历史文化,多层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中应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让潜在旅游者对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闽台都处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重点推出以“茶乡访古游”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联手开发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演艺活动,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两地茶艺表演,普及传统茶文化演艺项目。闽台乌龙茶的泡饮技艺都别具特色,通过闽台两地茶艺的交流和茶艺小姐的联合培训,规范和创新茶艺,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茶文化热潮。

另一方面,联手茶文化文艺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当红影星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今后闽台要联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六、培育茶文化创意产业,推广茶文化衍生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以茶为媒体,培育茶文化创意产业,推广茶文化衍生产品,是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1、扶持茶文化动漫产业,开发茶文化动漫产品

动漫产业是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开发茶文化动漫产品,将茶文化与网络、动漫结合,可以吸引一大批年轻人的参与。传统的茶文化产品以中老年为主要消费群体,通过茶文化动漫产品可以将消费群进一步扩展到各种年龄层,老少咸宜,将茶文化产业深入人心。目前,福建省已经在开发以乌龙茶为主题的动画片《乌龙小子》,正在进行前期宣传,不久就能问世。以乌龙小子为主题的相关衍生产品也已经研发出样品。通过茶的媒介,福建将加强闽台动漫产业交流合作,借鉴台湾动漫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动闽台动漫产业对接,主动承接台湾动漫产业新一轮的转移。

2、多层次开发以茶为原料的食品

一是借鉴台湾经验,开发茶餐饮、茶饮料和茶点心。台湾的茶餐饮也发展较早,已经开发出茶叶宴。或用茶粉,或用茶汤,或直接以高品质的茶叶投入菜中进行炒、烘、蒸等制作而成菜肴,使菜肴中均带有茶叶的香。此外还供应乌龙、冻顶、绿茶等“茶酒”。台湾茶点心、茶饮料品种也很丰富。闽台两地可以借鉴此种做法,把茶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二是开发茶保健品。如开展名优茶医疗保健功能的研究,茶具有调脂、抗动脉硬化、降压、减肥、抗衰老、美容等多种功效,针对小孩、老人、妇女保健美容的需要,提供多种茶保健品。

3、开发茶生活用品

借鉴台湾开发茶生活用品的经验,闽手进一步深度开发更多的产品,既可以解决低档茶的出路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提升茶文化产业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市场。

4、开发茶文化艺术品

福建传统的手工艺水平很高,如陶瓷、根雕、石雕、漆线雕、木雕、影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等。可以将福建手工艺与台湾科技结合,除茶具外,进一步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手工艺品,提高闽台茶文化的品质,由内销走向出口,向世界展示闽特的工艺美术技艺和茶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百度,;

2、杨江帆、庄佩芬、管 曦,《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带动闽台茶叶共同市场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3、陈 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茶叶科学技术》,2007年第3期;

4、郑乃辉,《生态观光茶园在福建的发展前景》,《中国茶业》,2008年第1期;

5、林燕腾,《论闽台茶叶交流历史及当展态势》,《茶叶科学技术》,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