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

篇1

根据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环境保护厅、农业厅《关于认真组织实施201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x科协发〔2017〕x号)和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垃发办《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区科协、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决定联合组织开展2017年xx区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和主题

2017年全国科普日定于9月16日~22日在全区各地展开,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

二、活动内容

(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围绕阻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愚昧思想和行为,尤其是针对康养xx、绿色发展、生活垃圾蓝色焚烧、五水共治、环境保护等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主动、及时、准确发声,为公众解疑释惑,揭示科学真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

(二)大力普及传播发展理念。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大力普及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普及宣传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观念,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着力普及宣传协调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意识;着力普及宣传绿色是永续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大力倡导创新创造创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普及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着力宣传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条件,激发广大公众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着力宣传创业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出路,提升公众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推进“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四)大力开展针灸康养知识宣传普及。围绕xx康养城建设,加大针灸康养、运动康养、田园康养、森林康养科普知识宣传,展示我区打造康养之城的美好愿景和成果,让干部群众了解区委关于康养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全社会凝聚发展共识,树立科学生活方式,激发创新热情。

三、主要活动

(一)举办2017年xx市全国科普日开幕式

9月17日在xx区举办“2017年xx市全国科普日暨绿色xx?蓝色焚烧科普知识竞赛启动仪式”,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康养xx、绿色发展、蓝色焚烧、五水共治、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助推xx康养城建设。

(二)组织参加“绿色xx?蓝色焚烧”科普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绿色xx?蓝色焚烧”科普知识竞赛,竞赛以“xx科普”(微信公众号:xx)为平台,平台题库系统内有50道“绿色xx?蓝色焚烧”科普知识选择题目,竞赛系统随机抽取20道进行答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以“小手拉大手”形式,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绿色xx?蓝色焚烧”科普知识答题,活动将评选出优秀组织学校和抽取出获奖学生,并组织优异学生赴外地考察“蓝色焚烧”科普行,实地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及魅力。

(三)生态文明科普知识宣传进乡村

联合市科协,组织相关科技工作者深入相关乡村(社区),以科普讲座、咨询服务、图板展示、资料发放、科普表演、科普知识问答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普及康养xx、垃圾分类、蓝色焚烧、剿灭劣V类水、反对、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科普知识,开展卫生义诊活动,提升群众保护环境的思想认识,消除群众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误解。

(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依托我区悠久的中医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中医康养做足文章,我们选择在区二小筹建中医药展馆,践行中医药知识进校园,加大对全区青少年乡土教育的力度,广泛传播我区历代中医药人才的动人故事,使我区的康养建设后续有人,也为煅造出我区新时期更多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省级学会科技服务进企入社

组织邀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省针灸学会等学会专家,走进企业和社区,以科普讲座、卫生义诊、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教学辅导等方式,为群众开展科技服务,普及针灸、生态农业等知识,提升群众科学素质,促企业创新发展。

(六)科普示范基地体验日

组织动员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国科普活动期间实施开放日、体验日等活动,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蓝色焚烧、防灾减灾、科技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或科普宣传,组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实践能力。

(七)科技专题片展映

围绕科普日主题,聚焦公众广泛关注的针灸康养、五水共治、生态文明建设、蓝色焚烧、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播放公众喜爱、易于传播的科普影视片,通过《科普之窗》栏目、xx科技网等传播渠道在全区进行广泛传播,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

(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群众需求,积极组织科技专家和农函大教师,深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农函大教学点,开展葡萄种植、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落实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让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得懂、学得会、有成效,提高他们依靠科技致富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田。

(九)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专利)暨扶持科技项目培训

举办知识产权示范(专利)暨扶持科技项目培训,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及讨论交流学习活动普及知识产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申报与经费管理、科技大市场建设、热点新技术及应用等知识,提升全区科技管理工作者和科技人员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推进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相关部门根据要求认真谋划,制定全国科普日工作方案及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日活动。

2、加强管理,统一规范。围绕活动主题,采用规范的主标题和灵活的副标题名称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日活动,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活动参考名称为:主标题——2017年×××学会(市、县、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日活动,副标题——特色活动名称。

篇2

重庆市忠县科协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农村科技服务活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认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社开展“科技进村入户”、“科技三下乡”和“科技助推增收致富”等活动,广泛向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2007年以来,忠县科协通过专业协会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共培训15516人次。特别是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期间,由县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各行业科技人员286人次,出动宣传车30车次,深入乡镇发放技术资料47种、97400份,接受农民科技咨询2237人次,赠送各种书籍7800余本,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种、养大户40多户,解决种、养技术难题60多个。忠县柑橘联合协会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多种形式,选送8人到西南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学习培训,聘请国内柑橘专家现场培训23场次,举办乡镇柑橘协会、专业合作社、果园业主、技术骨干及种植大户培训班12期,进村入园培训果农6万多人次,为全县柑橘产业发展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和种植能手。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科普示范基地在农村科普示范中的积极作用,加速农业科技进步。2008年,“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忠县柑橘联合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先进专业协会。忠州镇养鸡大户周丽蓉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表彰为2009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忠县荣忠养殖基地和新立镇柑橘城2个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

2010年,科普惠农兴村项目 ──忠县皇华种子公司育种基地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审批为全国科普基地。2011年,忠县永辉蔬菜生产科普基地被市科协、财政局表彰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12年,忠县八斗台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被市科协、市财政局评选为2012年市科普惠农助推农户增收计划项目全市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之一。三是结合“三进三同”、“结穷亲”、“科技大下访”等活动开展科技帮扶。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宣传党的政策,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指导产业发展。四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经济能人中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2011年,忠县科协在县委党校举办的共9期村支书、主任、文书培训班上开设了《现代科技知识与气象科普知识》课,不断提高了村级干部的科技素质。(江建华 编辑:渝科)

(来源:重庆市科协供稿)

篇3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活动时间:

按照**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四、活动内容:

按照**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绿色**、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地区)启动仪式及**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科技活动周所需一切宣传材料、展品等在5月13日前准备好。

3、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在5月26日前各单位要将科技活动周总结(附活动照片5张)报县科委,有摄像条件的提交10分钟左右的录像带。

附件: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学技术协会

**年4月10日

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市(**)第科技活动周隆重开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保护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6、推行有利于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珍惜生命之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8、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篇4

关键词:观光农业;个性需求;都市化;探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81);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5]24;2013年苏州市高职高专优秀新专业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01

观光农业功能分区通常从观光农业的观赏性、参与性、科普性、体验性、采购性等功能性角度出发,对应分为观赏区、采摘区、认知区、休闲体验区、农产品展销区等等[1]。根据都市人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功能区都应该有个性化的设计。

1 观赏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1.1 与城市景观错位,迎合都市人的视觉审美

田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有差异,田园景观指的是以田园为载体,以生产农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审美产品为目标,通过农作物与田块、田埂、沟渠、林带、道路和机井、棚架、电网、房屋等生产设施的合理排列、美学组合,形成的田园风光[2]。不能一味用城市园林景观的技法去营造田园景观。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大多田园景观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城市园林造景的技法在实施。从都市人的观赏需求出发,来到农村向往的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种类独特的、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体量比较大的植物群体或农业劳作场景。同时,还要强调田园景观的季节性选择,要将观赏季相最好的季节与旅游旺季同步展现。

1.2 体现农业景观的文化内涵,对应都市人的文化品味

田园是多样的,形成的景观也是多样的,可分为单一型田园景观、相间型田园景观、点缀型田园景观、设施型田园景观、林网型田园景观、阶梯型田园景观、文化型田园景观和园林型田园景观[3]。都市人的文化水准相对于农村人要高,单一传统的农业季相不能满足都市人对农业景观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景观中要体现文化性。比如,苏州相城区的荷花主题园设定为“荷塘月色”,这就大大提升了荷花这一农业景观的文化性。再如,苏州凤凰泾观光农业园将稻田主题园设定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原本很单调的水稻种植场景设计成了名著《红楼梦》中的意境。

1.3 观赏内容动静结合,让田园景观和农业劳作过程相映成趣

田园景观的内容除了“静态的农业植物生长形态”还包括“动态农业生产场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为增加旅游场景的动态性不妨让插秧机插起来、撒水车撒起来、收割机割起来,这样的场景更能吸引都市人的眼球。

2 采摘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2.1 降低采摘难度,提升采摘乐趣

传统的种植往往考虑的是产量,而人为设定一个“合理密度”,在生产中这样的“合理密度”却不能更好地为游客采摘留有舒适的空间,这就给从来没有参与过农事劳作的都市人增加了采摘难度。在设定采摘区时应该降低密度“行间宽度能走人”;降低果树高度“伸手可摘高枝果”;增加土壤疏松度“徒手可挖土中圩”。

2.2 预设采摘专区,提高采摘效率

都市人由于缺乏农产品采收的基本经验,往往不能采摘体型合适及成熟度高的农产品,应该预设专门的采摘区,培育整齐度高、成熟度高的专用采摘品种,便于游客识别及提升采摘效率,增强都市人的采摘信心,同时也增加农业园的收入。

2.3 清除采摘障碍,确保采摘安全

都市人对农业种植区的环境不熟悉,采摘过程中容易遇到因地势不平而扭伤,因杂草过密、树枝过硬而划伤皮肤等危险。应该在设定的采摘区预先做好整平地面、去除杂草、剪掉横枝等工作,减少安全隐患。

3 科普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3.1 因人而异多层次设定,各取所需

都市人往往一家老小同赴农业园游玩,对于农业科普知识,小孩子只求简单认识常见的品种,如哪种是萝卜、哪种是青菜,成年人则对农产品形成过程相对感兴趣,如板栗在树上的形态、瓜子在向日葵中的形态、萝卜在土中的形态等等。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设定不同的科普内容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3.2 系统排序多类别设定,各尽其效

科普知识在内容设定上不能孤立,要根据都市人的好奇心设定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场景加以满足。比如农具的展示应该分设原始农具、传统农具、现代农业机具,在各个时间段上有个延续性展示;再如蚕的展示,应该分设蚕的幼虫形态、蚕蛹的形态、化蝶后的形态,在空间上有个连续性的展示,这样的科普内容设置形象、系统、丰富。

4 休闲体验区“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4.1 体能消耗要有限度

都市人的体能相对比在农村坚持劳作的农民要弱,在设定休闲活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休闲时间与体能消耗强度的协调性。

4.2 活动内容要有变化

休闲活动内容不能单一,且不同内容间要有主线串连。

5 农产品展销区的“都市化需求”个性定位

农产品展销区的功能应该充分考虑都市人的生活习性和购买心理,在景区出口处设置一条货架式的“购物廊道”满足都市人需求。购物场景要结合休息的功能,同时做好产品功效讲解、设置食品专柜、配制简易包装、标注产品运输贮藏注意事项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贤丽.观光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凯.田园景观的内涵及其美的形式与特征[J].林业世界,2013,(04).

篇5

传统中小学校园植物的各种研究,国内外都有所涉及,做为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基于实践学校素质教育的植物规划研究目前还较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科学合理的校园植物规划,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人际关系的认知,引导着学生形成积极、健康、负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

2.基于素质教育的植物种植设计研究

温州市实践学校现有绿化植物总计289种,丰富多样的植物品种,为学生学习植物科普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景观多样性植物选择

2.1.1季相景观植物。植物可以说是校园景观设计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多数植物的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具有较强的运动感。园林植物配置就是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特色,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的功能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观。

学校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就考虑到了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校园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交替,呈现出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展现出大自然赋予绿地空间的无穷魅力。春有枝头嫩绿,花团锦簇,代表植物如垂柳、玉兰、樱花、紫荆、紫藤、桃花等;夏有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代表植物如香樟、无柄小叶榕、杜英等;秋有硕果累累,彩葉斑斓,代表植物如柑桔、瓯柑、柿子、香泡、红枫、鸡爪槭等;冬有银装素裹,茶、梅含香,代表植物如蜡梅、红梅、茶梅、茶花等。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在这里充分表现出了它特有的艺术效果。来校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这样优美的自然教室里,通过学校的实践教育,既能学习相关的植物知识,又能领略园林植物的艺术美,从而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界的神奇和魅力。

2.1.2群落植物。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应注重群落结构的合理搭配,以形成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通过地被、灌木与乔木的搭配可以构成多种空间,使它们相互间合理配置,创造出既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达到较好的景观绿化效果。

学校除温室外现有乔木、灌木、地被种类总计137种,科学而又艺术地点缀着校园。在植物配置上非常注重乔木、灌木、草本的结合,形成具有上、中、下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由于校园内部种植了大量的常绿、落叶大乔木构成的高层空间,使得校园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校园中其他各类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生长,因此形成较好的校园植物景观。另外,也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形成既和谐统一又有强烈对比的乔灌木配置景观。如学生家政训练区,以规则式的糙面石板与草坪组合而成的,周围再配以从低矮植物到高大乔木的配置,层次分明,高低错落,色彩分明,主要植物有:萱草、沿阶草、细叶十大功劳、海桐球、红花槛木球、四季桂、茶花、池杉、乌桕、紫叶李、广玉兰、水杉、香樟等,使得家政训练区在简洁统一中寻求变化,体现了一个健康活力,又积极向上的区域。

(1)乔木。植株一般较高大,主干明显。校园现有乔木类84种,其中常绿乔木33种,落叶乔木51种。学校在种植乔木类设计时,就考虑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不再满校园的突出常绿的主调,有些是常绿为主,零星点缀秋色叶的造景,有些局部则强调落叶树种为主调,常绿树种为辅助,既可满足了色相变化,又实现了植物的和谐效果。

(2)灌木:植株一般较矮,自基部分枝,无明显主干。校园现有灌木类40种,其中常绿灌木33种、落叶灌木7种。灌木在绿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校园种植设计中,小灌木既可做色块或曲线来绿化点缀绿地或草坪,也可做绿篱作隔离带。这些灌木的色块、曲线、绿篱,应用于如河边、道路两旁、乔木下等不同位置,能起到美化和增加绿量的作用。

(3)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凡能覆盖地面的植物,除草本植物外,木本植物中之矮小丛木、偃伏性或半蔓性的灌木以及藤木均可能用作园林地被植物用。学校目前常用的地被植物13种,在种植地被植物时,考虑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可以在全光、半阴、干旱、潮湿多种不同的环境条件生长,还可弥补上层乔木的缓慢生长,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可收到较好观赏效果。如麦冬、萱草、石蒜、吉祥草、络石等均是优良的地被植物,抗性强,不易遭受病虫危害,因此可在校园绿化中大力推广。

2.1.3乡土植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类拥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园林种植设计只有在保护和利用自然植被与地形生境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自然、优美、和谐的园林空间。实践学校植物种植设计亦是如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种植设计,体现学校地方植物特色,也达到传播地方文化目的。百草园,从附近山林、村民家中移栽的豆腐柴、清风湿等植物。百果园,植物选择上也是遵循乡土树种原则,种植了杨梅、无花果、瓯柑等12种温州常见的果树。田园,种植着温州应季的蔬菜瓜果,不仅营造了田园景观特色,也让学校保留了传统农业特色。当学生置身于以地方植物为特色的景观中,在欣赏和学习的同时,使得温州地方文化的知识潜移默化传播于学生之间。

2.2科普教育植物选择

实践学校的校园科普教育植物应基于素质教育为前提,在满足师生欣赏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提升学生科普教育作用,从而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知识,使实践学校的校园真正发挥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功能。经过实地调查统计,实践学校基于素质教育的科普植物选择为:名师林植物种类56种、百果园植物种类12种、百草园植物种类89种、温室大棚植物36种。

2.2.1名师林。学校名师林是由64位温州市首届名师名校长获得者种下的64棵大香樟形成的纪念林,树下的大卵石刻着每位老师的名言警句。另外,旁边的桃李林以桃树和紫叶李为主,外围香樟、茶花、梅花等,寓意尊师重教,桃李满天,在这样充满师生柔情又诗情画意的校园里,到处飘逸着教育的气息,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此处植物总计56种,列出代表植物14种。

2.2.2百果园。百果园是训练学生进行农业劳动操作的学习区域,让学生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处的植物选择上也是遵循乡土树种原则,种植了杨梅、无花果、瓯柑、柑桔、石榴、柿子树、李树、梨树、樱桃、桃树、香泡、桑葚等12种温州常见的果树,既可供学生科普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这些经常吃到的果树,又可做为优良的绿化树种美化着百果园。

2.2.3百草园。百草园主要是以盆栽的形式,植物以温州民间常见常用的草本草药为主,阵列式的大缸摆放在学生集会的广场上,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观察和学习温州常见的中草药知识,如车前草、爵床、白花苦菜等89种草药,有些植物还是用温州方言予以注明,在让学生学习草药知识的同时又可领略温州方言的魅力。

2.2.4温室大棚。温室大棚是以现代智能化温室为目标建设而成的科普性植物基地,主要以热带植物和现代农业水培蔬菜为主,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植物,又可了解和学习现代的农业技术知识。

3.基于素质教育的植物教育教学课程研究

经过专家的引领和几年的探索,目前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遵循领域模块项目的结构进行设置。领域,是指本实践学校课程的第一层核心构架,是由体现共同的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的课程模块组成的整体。模块,是本基地课程结构中的第二层基本构架,是体现领域共同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但具有不同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课程板块。项目,是本基地课程的第三层,也是具体到学生活动层面的具体课程内容主题,相当于具体的科目。学校目前设置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四大领域的实践活动,目前本校课程结构由生存体验领域、素质拓展领域、科学实践领域、专题教育领域四大领域组成,下设9个模块。其中校园植物课程是基于实践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通过先期规划和后期的调整不断完善校园植物资源,从季相景观植物、乔灌植物、地被植物、乡土植物和科普知识教育上选择植物种类,形成特定的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区。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尝试开设系列综合实践教学探索,经过多次的实践与修改,最终形成了实践学校特色植物教学的综合课程,并出版了《校园植物与园艺》一书。目前校园植物与园艺模块的植物课程有如依托名师林景观开展的校园植物调查、校园植物鉴赏、校园植物创意画等课程,依托温室景观的热带植物鉴赏、植物种养实践、植物DIY等课程,依托百果园开展的果树识别课程,依托乡土植物开展的自制植物果冻课程、温州常见草药识别等等。这些课程充分的将植物与其他学科相互相结合,与地理知识、美学知识、定向拓展知识、中医学知识、生活常识等相结合;利用这样的综合形式,更能体现植物的美学功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植物產生浓厚的兴趣,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

4.结论

作为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实践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实践学校的校园植物规划,不是简单的公园,它是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景观园林。

(1)基于素质教育为前提,一方面以景观多样性植物与科普性教育植物为主,另一方面与校园植物文化相结合,在满足师生欣赏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提升学生美学情操和教育作用,使实践学校的校园真正发挥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功能。

篇6

1 三原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 气象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截至目前,三原县201个行政村已全部设有一名气象信息员,但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自然村覆盖率仅为7%和45%,与省市局要求的100%覆盖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汛期的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只有在临近1~2小时才能给出预报,尤其夏季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迅速,对工作人员、气象信息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极大的考验,因此仅靠每村一名气象信息员的口头信息传递,往往无法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至每位村民,满足不了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成为气象信息传递的

瓶颈。

1.2 各类预报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目前针对特色农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产品少,比如三原县的小麦、桃、苹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目前还没有针对其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提供的气候适应性参考、各类灾害性天气对特色农业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以及小麦产量预报等;二是预报的可用性低,目前,县级气象部门制作的预报是根据省、市级气象台预报经过预报员经验订正后的结果,人为订正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就决定了天气预报很难达到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关键农事季节的预报中,精细化程度还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3 农村雷电防御意识有待提高

根据陕西省防雷中心2001-2012年资料统计,全省因雷电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85%以上分布在农村,同时,因雷击引发农民电话、电视等损坏和由此引发火灾的事例也非常多。农村雷电灾害无论从危害程度还是从数量上都是触目惊心的。一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对科学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浅薄,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击事件的情况,大多数人不懂科学防御方法,对各类预警信号的含义也不是十分清楚,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更是了解甚少。二是农民自建房屋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再加上近些年大量农民开始在自家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铁皮水箱,而大部分都没有安装接地装置,在雷雨天气极易变成“引雷器”,从而造成家中电器损毁甚至人员的伤亡。

1.4 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原县14个乡镇共有气象信息员209人,主要负责为全县广大农民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为气象局收集灾情等工作,是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气象信息员全部为免费义务服务形式,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气象信息员的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在传播气象信息方面的积极性,气象信息员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

2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策略

2.1 全面完善气象信息传播途径

首先要加强预警短信发送能力,扩大短信覆盖面,与广播电视、联通、移动、电信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灾害发生前与发生时,增加预警信息、实时信息的播出次数,稳定播出时间,提前采取措施,确保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的手中,最大程度减轻人员及财产损失。二是要加强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在人口密集的村落和集市,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可以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效率,以直观的方式为农民朋友传递科普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三是通过互联网、视频会商系统建立气象部门与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汇报网络,将气象信息及决策服务产品快速上报,协助政府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2 有针对性地增加为农服务产品种类

一是将原有的气象服务产品重新细化分类,明确不同服务产品的内容、时间、服务频次、服务范围、服务形式和手段,特别针对不同农业类别、农业产品种类和农时季节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二是开展特色农业的精细化气候区划以及各类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依据。三是通过与农业、果业、林业部门合作,开展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预报及农事季节气象指数预报,如灌溉、喷药、施肥气象指数预报等,有效指导农民趋利避害,增产增收。四是增加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如在全县主流报纸刊载“农业气象百科”、“科技兴农”、“农业气象”、“专家答疑”等信息,开设《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冬小麦气象服务专报》等针对性强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让气象为农服务渗透到全县百姓的生活中。

2.3 强化农村雷电防御工作力度

一是要不断强化农村雷电防御体系建设。相对城市来说,三原县多数农村对雷电灾害的防御不够重视,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再加上农村各类电线架设不按规范实施,构成了雷电灾害的发生的“通道”。因此气象部门要主动与通信、电力等部门合作,重点排查农村容易遭受雷击的设施,逐个安装防雷装置,消灭农村雷电灾害隐患点。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装置建设的依法管理力度,把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农村,比如对已建房屋或企业厂房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排查隐患,给出详细的整改方案并督促其实施,逐步改变农村防雷设施质量差、数量少的现状。

2.4 加强科普宣传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要在农村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方面知识的宣传,利用“科技之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利用宣传彩页、展板、影音资料等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让他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性,不断提高农民掌握气象科技的水平。二是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要做到人员组成知识化、年轻化,定期开展信息员业务技能培训及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使气象信息员能熟悉气象灾害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气象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各级气象信息员的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灾情收集等多方面工作。三是通过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大对气象信息员的资金支持力度,下拨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每年奖励一批责任心强、贡献突出的气象信息员,以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并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在农村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篇7

通过对睢县及其周围城市的分析,结合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依据林场的现状条件、景观资源和功能要求,对项目的景观定位为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以突出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性、生态性、娱乐性、健康性的原则,对林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达到娱乐、健身、陶冶情操的目的,最终完善睢县的旅游体系,丰富县区生态系统格局,进而带动睢县经济社会的发展。1.1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强调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设计结合自然。材料采用以就地取材与废物利用的原则,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建立一个能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生态结构稳定和循环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再循环率,形成人工生态链,立体种养,从而实现绿色、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生态农业特色。例如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河道旁生态设计采用“鸭-鱼-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等。1.2体验农家生活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游客已不满足只欣赏独特的景观,而是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而农业生态园为这一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可提供农产品采摘、垂钓、认领种植养殖、农事活动等多种城市生活中不具备的体验活动。在观光农业园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间苗、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农业管理体验性活动,而且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创造农家餐饮、娱乐、农家生活参与体验等更多活动。1.3满足功能需求考虑停车、内外交通衔接、入口管理、人流集散、餐饮等功能,还必须考虑设置娱乐和购物项目,吸引游客在此停留并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心情。在不同景区围绕当地的民俗、农村文化,通过名诗名言、典故、匾额题名、雕塑等来点明主题,体现生态园区的品味高雅和意境美[2]。

2规划构思

2.1道路规划构思:步移景异、环环相扣在园区内,通过环环相扣的道路,设置不同的景观节点,无论是散步还是骑车,都是一路追绿、看绿、享受绿色,观赏绿色,美不胜收。走在绿色里,沿途可见到不同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增强幸福感。2.2分区规划构思:遵从自然、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遵从自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做到周到、体贴、细致,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2.3植物规划构思:生态群落、合理搭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创建一个拟自然的常绿阔叶林,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造景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处理物种种群和生态位关系,尽可能创建空间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物种多样,充分体现季相变化、景观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人工植物群落。2.4文化规划构思:尊重传统、和谐发展通过重现、保留、借鉴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让农业生态园多方面、多方位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睢县的民风民俗之美、和谐之美。

3功能分区

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原农业生态园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与功能性更趋完善与合理。功能分区主要有休闲娱乐区、自采自乐区、滨河观赏区、生态保育区、蔬菜种植区(图1),其具体效果如图2。3.1休闲娱乐区采用“绿色”文化休闲方式,提倡创新多元活动。此区设置的绿色餐饮是农家乐(图3),通过生态园区的农副产品,让游人在这里品尝到农家的菜肴,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为了创造幽静的休闲氛围,远离园区周边的喧闹,增加了树下棋艺、休闲茶艺广场等主题景观节点。在林带内设置曲径通幽的小径,创造休闲绿色空间。设置运动健身区域,提供各种绿色运动健身项目,开辟了儿童娱乐区,融入科普教育元素,使青少年在游玩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科普知识。设置烧烤区,让人们在这里体验烧烤的乐趣。另外,还设计了枇杷园、海棠园、色叶园、望春园、雨竹园、飘香园等特色园区,让游人在此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在整体上为游客提供一个绿色、自然、休闲的景观场所。3.2自采自乐区以自然、绿色为背景,以农耕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和体验为载体,展现果树新品种花果的奇特景观,为游客提供品尝和购买的绿色果品,促进游客身心健康和知识增益[3-7]。对果园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建设,选择优良葡萄、苹果、梨、桃品种;采用果园间作套种、生草覆盖、科学修剪、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先进低残留高效农药、优良抗病虫新品种等,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新型林果采摘园区,实现林果生产、自助采摘、体验和游憩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统一,为游客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学习科普知识的新景点。3.3滨河观赏区以“生态”为背景,因地制宜,对驳岸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场地内雨水径流进行疏导和控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之尽量汇集河道中,使河里有丰富的水源而保持宽阔的湖面景观,这样既能蓄水,也能排水,保证雨水过多时不至于发生内涝而影响园区农业生产和休闲服务经营;对河道水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设置水上活动项目以吸引游客;结合局部环境地形,合理开发休闲景点,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和娱乐体验需求,为游客提供近距离的亲近环境,其中有垂钓区、亲水平台、吊桥、休息花架等设施(图4、图5)。整体创造一个乐趣无穷的滨水空间。3.4生态保育区以自然、生态为背景,目的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设置疏林草地区,为人们提供一个吸取大自然气息,领略大自然魅力的绿色场所。景观设计融入了江南园林的景观设计优秀理念,设置了百草园等景点。设置名优特色品种种植区域,建立爱心果树认养区等;设立“一叶亭”等景观亭,寓意“一叶落而知秋”。3.5蔬菜种植区考虑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园中蔬菜栽培种植区采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其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同时还能对周边农业生态观光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另外,留出部分的土地,出租给城里人,让他们种植自己想种的品种,“产出”归租赁者所有,让城市孩子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结合生态园的滨河垂钓区,在果园区城里人在土地上劳作之余,既可以在湖上垂钓,还可以品尝自己种植的果蔬。

4园路的规划与设计

依照农业生态园景观规划思路,从农业生态园的功能出发,根据农业生态园现状,并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日常管理活动的需要,整体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规划。农业生态园道路规划布局应既不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美观。道路系统采用自然式,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严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农业生态园区主干道宽约6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主要为游览观赏而建,宽约1.5~2.0m(图6)。

5植物种植规划

生态园内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在园区现状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园内农业生产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合理规划。选择本地的乡土树种,创造生态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营造相对安静、平和的绿色环境。植物上层以乔木为骨架,中下层以灌木为主,形成绿量充足的绿色基底,地被花卉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色彩丰富。主干道和园区的辅场所(如农家乐、管理房等等)周围绿化则以观花、观叶树为主,滨河区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全园植物造景整体布局目标是达到农业生产种植与景观植物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6绿色环保材料应用

以环保、节能为背景,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并保护环境。积极为游人提供适用、健康的使用空间范围。例如推广应用透水性铺装,让整个园区的铺装成为一个“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雨洪灾害[8-9]。控制适当的照度标准,选用合理的照明方式等措施,从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农业生态园的绿色设计理念,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7结语

篇8

关键词:农村;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2-001

我校是一所苏北农村小学。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整合各种地域优势资源,切实加强科学教育的实施与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工程”,走出了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富有特色、实效性强的科学教育新路子,具体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创设良好科教环境

1.发挥农村环境优势。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这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无意观察变为有意观察,在观察中受启迪而发现自然规律,激发兴趣。

2.整合农家特色资源。学校先后投资130多万元,建成校内科技活动基地1个――占地900多平方米、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农家故院,校外科技活动阵地1个―占地20亩的“果蔬种植基地”。

3.学校依托这种资源,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周”活动,广泛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绘画、手抄报比赛和科普展览等科技活动。在教学中根据科学教材的编排注重了与季节同步这一特点,可以即兴寻找活教具。

二、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改善科教基础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科教条件。几年来,学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省“四配套”工程为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面对巨大资金缺口,学校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改进教育装备,努力实现办学条件软件不软、硬件过硬。先后建成可容纳300多人的科技报告厅、科技活动室、实验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室、软件制作室等。其中微格教室面积达120平方米以上。科学仪器室、实验室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实验可容纳12组以上;科技活动室按省教育厅要求配置劳技工具,使用面积符合标准。学校图书馆拥有图书27000册,其中科普类书籍3000多册,并向全体师生开放。

2.重视科普教育软环境建设。学校开辟了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科普展示走廊,学校展板,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教育校园环境。同时,学校注意科普教育向社会延伸,挖掘、利用、推广科学技术社会资源。以镇农业科技园、校农家故院、果蔬种植基地为科普教育基地,以县气象局、科协、镇农技站、镇自来水厂为科普参观实践基地等等。为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近科学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

三、建设科教师资队伍,实施科教育人工程

当前,小学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科学教师队伍也存在同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学校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我校采取多项措施,建设了一支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较稳定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教育课程全面实施。

1.加快转岗培训工作,配足配齐科学课程专职教师。学校按要求配足2名科学课程专职教师,2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2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还邀请退休教师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副校长或兼职辅导员。多年来,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修、培训。为鼓励教师能安心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工作,我们不仅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时间计算为教师工作量,还把科学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

2.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引领。要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着力创建校本教研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多元的教师成长平台。首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进度。其次教研做到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个因素有机整合。

3.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学习结束回校后定期举行二次培训,让全体教师共享培训成果;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一节示范课或讲座。定期开展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

四、开发人文历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内涵

1.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形成办学特色。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纪念日,学校每年均组织开展相应普及宣传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到抗日山植树造林,体验保护环境实践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工厂、镇区小巷,向人们发放保护环境宣传资料等科普教育活动。

2.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办学品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定指导教师,确保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落到实处;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知识等竞赛,近四年学生有二十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亮点、一张品牌。校本课程《农家》先后获得省、市评比一等奖。

3.以校为本,开展特色科教活动。我校既立足学校现实,传承发扬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又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给予学校科教工作的支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区科技活动。坚持学校科普场馆向社会全天候免费开放,接待参观人数每年达到3000人次,并逐年递增。做好参与省市县举办的科学教育类赛事的组织工作。如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省“校园之间”智力大挑战活动、“大手拉小手”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航模比赛”等。每年两次请县、市科协的专职教师来校指导,并每年组织一次相关学科的科技教师到县、市科协学习取经。

科学教育重在普及,贵在坚持。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抓好抓实科学教育,会让他们一生受益。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篇9

 

重庆市大渡口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委机关有关科室、委属各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重庆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21〕4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大渡口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4月23日

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

工作方案

     

按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有关工作部署,为切实做好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会议安排部署,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法》《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既要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又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肃查处非法制种、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业转基因研发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不断健全全区农业转基因监管队伍,加快提升监管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明确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科普宣传等职责分工;指导辖区内从业主体办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对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研究试验和农业转基因加工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三、监管重点 

(一)压实主体责任。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通过召开行政指导会、开展监督检查、加强政策法规培训、约谈等方式,督促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主体自我约束和管理。种子经营单位应加强对制种亲本的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确保源头和流向可追溯,严防非法经营转基因种子。 

(二)加强制种环节监管。开展非法种子田块排查,查早查小,加大种子下地前和苗期检测力度,春耕备耕前和种子收获季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

(三)加强种子加工经营监管。加强对种子包装、标签等环节监管,加大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的转基因成分抽检力度,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加工销售。 

(四)加强进口加工监管。强化境外贸易商、境内贸易商和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监管,加强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流向管控。严查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核查产品采购、加工、销售、管理等档案记录,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

(五)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安排专业人员跟踪监测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害消长、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及时掌握有害生物抗性动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严防目标害虫转移对其他作物造成危害,防范次要害虫上升危害。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属地管理。要落实法定职责,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农业农村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具体执法监管。各镇要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认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把监管工作落实到具体科室。

(二)加强监督检查。突出问题导向,狠抓关键时节、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注重监管实效。落实监管线索督办、约谈问责制度,严肃追究不作为、不监管、相互推诿人员的责任。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关键节点实行监管信息日报,案件查处实行信息月报,重大案件随时报送,没有案件的零报告。 

(三)加大查处力度。全面摸排收集违规线索,及时立案调查,依法从严处理,对已办结案件依法做好信息公开,曝光查处结果,形成震慑。紧抓重点案件不放,深挖线索来源,打掉非法扩散源头。鼓励社会各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群众直接举报和我委转办的监管线索认真核查,及时反馈核查情况。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结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专项行动,加强种子经营环节监管;在种子销售市场、种子经营店铺进行执法检查,开展种子加工和销售环节转基因成分抽检,发现问题追根寻源,严防转基因玉米、油菜、大豆等种子冒充非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的标识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醒目,凡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行销售;如发现问题将从严从速查处。

(二)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农业转基因技术,搞好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培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正确引导公众,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篇10

关键词 农业生产;问题;防灾减灾;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98-01

彰武县的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是辽宁省21个重要产粮大县之一,又是辽宁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每年在彰武县交替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90%以上。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逾5.9万 hm2,占播种面积的近50%,影响人口达12万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1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彰武县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1 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不配套问题依然存在

彰武县排涝措施主要是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在治涝工程建设中,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尤其是桥涵配套明显跟不上沟道配套的发展。配套工程方面,多年来主要打井为抗旱。目前彰武县有抗旱水源井3 511眼,其中配套机电井2 944眼,而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灌站仅有西六甘久一处机组5台,装机容量475 kW。

1.2 设施农业的防洪排涝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全县有22个乡镇发展蔬菜保护地,蔬菜大棚容易受到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影响。一些蔬菜大棚建在地势低洼处,而暖棚一般都要下返,2013年多雨,地下水位高,因此有很多大棚作物浸在水里,棚户要用泥浆泵抽出水,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1-3]。

1.3 病虫害防治不够得力

由于现在的玉米新品种多是密植及机播精准播种,加之2013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普遍较好,农民在防控时,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系统培训,出现多例农药中毒事件。

2 建议

2.1 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旱涝灾害预警和应急减灾能力。充分利用我国已建立的覆盖全国的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构成的旱涝灾害监测网,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彰武县全部城乡,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二是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网络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建立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业施工、抢险队伍,加强安全作业培训,在专业化防控自然灾害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五是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投入。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全覆盖,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部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全部行政村。畅通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渠道,强化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4-6]。

2.2 加大工程设施的投入

全县3.33万hm2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为了快速有效地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要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沟进行清淤扩建,与村通油路的边沟相连,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路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2.3 重点工程项目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议政府要下大力气把彰武县目前旱涝区农业种植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搞清,有针对性地进行旱涝工程治理。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论和作物适应旱涝能力的特点科学规划,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7-8]。

2.4 科学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选择地势稍微高爽地方建设施大棚避免洪涝危害。二是设施暖棚要提高标准,避免大风、暴雨、冰雹、暴雪、

寒潮、低温冷害等造成损失。三是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产出大,也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应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倡导企业、棚户投保,减轻灾害风险。

2.5 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彰武县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且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适当增加春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研究农业气候种植结构转型。

2.6 加强农田污染防治

目前全县实施滴灌节水工程15万hm2,但滴灌区有很多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地膜,这样就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和环境污染,滴灌面积扩大了,污染也在扩大,建议在实施滴灌节水中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切实把环保放在第1位。

3 参考文献

[1] 王凤霞.彰武县涝区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7,27(2):29.

[2] 杨科.湖南省邵阳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2012(3):194-195.

[3] 赵桂平,李大伟,李智勇.彰武县节水滴水节灌系统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05,208.

[4] 李松平,严力蛟,娄伟平,等.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83-486.

[5] 张惠莲.永定县烟草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67-268.

[6] 许本作,刘建军,伍志民.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09(4):26-28.

[7] 刘咏梅,赵忠福.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9-300.

[8] 龙文军,温闽赟.我国农业保险机制与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2):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