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模拟;仿真;算法危机

1 引言

目前,人类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已全面兴起。人类社会已从“数值计算”转入全面的“问题求解”。人类正逐步把信息过程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从而产生“信息管理”、“信息工程”、“信息交换”等分支科学的需要。对于迅速扩大“问题求解”范围来说,现存的计算机功能严重不足,缺少“智能”。缺少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已无法概括信息科学的全部内容。广义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AI是广义信息科学的核心。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与智能有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只不过在计算机问世之前,没有任何工具研究智能的本质。AI出现在1956年夏天,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玛斯大学。10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2个月之久的会议。会议内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在数学、物理学、神经学、心理学、电子工程学等方面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学术问题。可见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与计算机的问世密不可分。

2 “数据处理”与“知识处理”

科学技术的研究过去只有两种方法,即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出现了第三种方法,即“计算”、“模拟”和“仿真”。新的科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各门学科的促进,而且使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派生了一些其他科学分支。

计算机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源在于其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信息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值计算、文件处理和数据管理等。这些应用都有明确算法,这一阶段的特征可以称为“数据处理”阶段。它显示出对许多学科现代化的催化剂作用,跨越了许多不可逾越的“计算”鸿沟,使许多不可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第二阶段,重点是逻辑与符号处理,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知识处理”,即迈入了AI的新领域。

从“数据处理”到“知识处理”既有其渐进发展的一面,更有其飞跃的一面。知识处理有的有算法,这是渐进性质的发展;对于难找到算法的知识处理问题,计算机则不能有效处理。克服算法危机,这是对AI的期待。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新工具的过程。探索未知的新工具,从而使更多难题获得更有效的解决。

3 人类认知的进展

推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最本质的因素是人类的认识和认知。而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在与人类认识工具的发展相互作用下共同前进的。计算机使人类探索事务的信息成为可能。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进展,提高了人类认知过程效率。人类认识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类认识重心的转移。从认识客体到认识主客体关系,进而深入到认识主体本身;

(2)认识方法的改变。从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到分门别类地分析,进而到对物质世界的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 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成只会按要求操作而不会思考的“信息技术呆子”。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微机课程的教师,应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

二、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会学习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有雷同性,如各种软件的打开和关闭,软件的安装,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用法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无师自通,从而能够避免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教师讲课时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敢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而不是束缚学生想象的枷锁。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感情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他们坐在计算机面前,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但单纯地讲授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语言,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据一些学生反映,计算机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单纯学习计算机语言更有助于提高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科学技术越发达,越有利于计算机的普及,越有利于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

给孩子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老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计算机老师应具有精深的业务知识,广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老师的专业知识越宽厚,基础越扎实,对教材的理解才能越精越深,以便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新世纪呼唤素质教育,市场经济培养素质人才,而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代教师研究的首要课题。

由信息技术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启迪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增加学生未来的择业机会,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篇3

1网络科学的内涵

网络科学有不同领域的定义,总体来说可以认为,网络科学是研究各类实际系统复杂网络结构共同规律的新兴交叉科学,研究内容涉及网络结构及其性质、网络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网络动力学行为和预测,并对网络的设计与控制提供可行的方法。网络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网络、信息网络、生物网络、认知网络与社会网络等。例如,自然界中存在新陈代谢网络、蛋白质作用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等多个层次的生物网络,物理世界中存在人造的电力网络、城市交通网络、航空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类型的技术网络,人类社会中有商业经济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恐怖组织网络等各类社会网络,同时万维网、科学引文网络、语言网络等又构成了新型的信息网络。另外,上述各类网络相互交叠渗透又会形成混杂网络。例如,在线社会网络是社会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合而成,物联网是物联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合而成,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型计算机网络,既是人类社交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地理位置等物理环境信息的感知工具;网络中心作战和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涵盖了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以及人的认知空间和社会关系与行动空间;生物网络则涉及基因、细胞到人脑等机体多个层次,纳米尺寸的量子世界更是呈现超大规模粒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网络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网络科学是基于数学和系统科学,结合物理学、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网络科学亦日益渗透到各个学科,并对各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的全新的科学知识和视角,而且将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新的方法论和有力武器。信息科学领域,网络科学用于分析通信网络等拓扑结构,对通信网络结构与通信协议的设计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领域,网络科学被应用于刻画和分析人类社会关系,产生了社会网络分析,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学家以往依赖于采样调查的研究方式;生命科学领域,基因相互作用网、蛋白质相互作用网、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代谢网络和神经网络等都得到了分析,尤其是传染病在人群传播的研究中,对人际接触网络的分析又将生物科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认知科学领域,大脑网络分析在语言学中得到大量应用,人们相继在各种不同语言的单词的共现性网络结构、语义网络结构和语法关系网络结构中发现了极其相似的结构特征,并且逐渐将网络分析拓展到认知、记忆和语言学等诸多方面;军事领域,近年来提出的大多数战争理论,如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等,均建立在网络科学理论基础上,对网络科学提出了重大需求。而在物理学领域,研究复杂网络的主要原因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如网络拓扑性质对典型物理过程———渗流与疾病传播的影响。

二网络科学对数学的挑战

1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数学是研究

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其中数的研究又可以分为连续数学和离散数学。综观世界的文明史,人类经济发展到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代表这阶段的科学技术,并存在一种通用的学科表达语言,以客观地描述人们所了解的一些发展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微积分的产生使得有关能量转换、动力、瞬时速度、运动加速度、运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可以在分析数学这个层面上统一认识,许多有关工业经济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因此可以说微积分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学科表达的数学语言基础。而离散数学则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学科表达的数学语言基础,因为人们使用离散数学里面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来研究和描述计算机科学下所有分支的对象和问题,如电脑运算、编程语言、密码学、自动定理证明和软件开发等。那么,当今各类现实系统的复杂性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语言来刻画和描述?可以说,网络科学是其中一种最有可能的选择。究竟什么样的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够描述真实的系统呢?如前所述,人们的认识经过了3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人们认为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出来,即规则网络;20世纪60年代随机图理论诞生后,人们认为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可以统一用一个概率来表达,即随机网络;世纪之交,人们进一步发现,很多真实的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被称为复杂网络。当然,复杂网络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大致上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是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拓扑抽象,具有大量的节点和复杂的连接,网络的拓扑不同于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其次,复杂网络之上的动力学特征显著不同于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之上的动力学特征,无法用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两种理论来解释。由于复杂网络是大量复杂系统的拓扑抽象,因此对它的研究被认为有助于理解“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十余年已过去,尽管网络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飞速发展,但理论本身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亟待突破。

2如果我是欧拉,如何思考大数据

如果我是欧拉,我会再次用几何的思想来考虑当今世界各类系统的复杂性,下面以大数据分析为例进行阐述。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那么数据内蕴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几乎在网络科学进入第2个阶段的同时,通信的数学理论取得了突破,香农1948年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解决了数据如何完整高效地传输的问题。传统的数据处理理论基于捕获、传输、存储和计算所有的数据,这一理念遍及过去所有的计算、通讯、数据获取与分析等研究工作。但时间到了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生成的速度远远超过能够及时捕获并存储的速度;数据积累的数量远远超过有效传输并集中管理的数量;数据携带的信息远远超过能够有效识别和提取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美国AT&TShannon实验室2010年2月指出:迫切需要发展符合“只取所需”原则的数据处理新理论。而建立新的数据处理理论前提是必须给出大数据内蕴信息的数学表达原理。大数据分析之所以难,一是因为数据量巨大,但更本质的问题还在于数据内蕴信息的复杂性。数据属性之间关联,相互影响,彼此耦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人们面对大数据一片茫然,无处下手。如果把我们自己置于数据属性空间中看这些复杂关系,就会理解到:数据属性间的复杂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可抽象为高维空间中复杂的几何结构,而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之间的关系往往发生在高维属性空间中低维子空间上,这与高维空间中数据显著的稀疏特性是内在一致的,这就使得这种关联关系本质上呈现出高维空间不同子空间的聚集特性,其计算非常困难。高维空间中几何结构的拓扑识别是指利用拓扑学的方法分析高维空间中的几何结构,寻找刻画几何结构的拓扑不变量,从而发现大数据复杂信息本质结构的过程,因此大数据分析问题本质上可归结为不同子空间数据几何结构的拓扑识别问题,即在数字的世界里寻找有价值的形状,从而达到数与形的统一认识。这一观点与当年欧拉解决七桥问题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难度却大了许多。首先,大数据复杂性信息表达的维数达到成千上万维,需要高维拓扑理论而不再是欧拉当年的一维拓扑;其次,从计算角度分析,现在的网络,其节点规模动则成千万上十亿,不再是欧拉当年可数的几个节点,需要基于高性能的计算平台才能实现大规模网络规律的发现。2012年11月16日,《自然》杂志的科学报告栏目报道了德米特里-克里欧科夫教授的一项研究结果:宇宙膨胀与大脑成长相似,一些尚未发现的基础规律可能支配着多种或大或小的系统,从脑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到社交网络的扩张,甚至是宇宙的膨胀。这一结果正是由加州圣地亚哥超算中心大数据项目组取得的。

3网络科学的数学挑战

篇4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案例;建模;计算;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17-03

一、前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导论课往往在第一学年开设,是学生了解专业、建立专业概念和专业认同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1] [2] [3]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计算机及应用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专业,往往设置为理科专业。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加上因专业名称的望文生义,使学生容易产生简单的认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结合的专业”。这样笼统的认识可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该专业“要么学数学,要么学计算机”,至于“怎么结合”搞不清,不重视专业的其他重要方面,甚至连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也模糊不清。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论述已有很多,然而关于该专业大导论课程的研究还不多见。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是极为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体系中应作为独立的重要一环。因为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专业的导论课程,需要回答的问题多且必要:信计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是信计专业?信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实现?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中有哪些数学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安全与算法设计的联系如何?建模能力如何铸就?计算分析能力怎样打造?就业岗位对信计的现实要求有哪些?等等。

信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需要对信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的研究应用进展和前沿有深入、广泛的了解,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以达到解决学生关切问题、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建立学生专业认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对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的宏观认识以及对专业的一些具体方向的感性认识。本文将结合教学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直观印象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其他一些专业的易混淆性,使得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更为紧要的是在大一阶段应该如何从直观的角度来阐述它。我们知道,随着现代信息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班考勤甚至上课考勤都有系列的产品可供选择,常见的考勤机为指纹考勤机器――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利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应用开发的产品。在教学中,类似的案例可以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专业认识印象,具体阐述如下。

1.利用该例阐述科技应用开发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使用流程和涉及的课程知识。指纹考勤机首先要采集被识别人的指纹信息,并以此作为样本;预处理后把样本信息存储为向量或数据,通过建立样本的特征提取模型,进行特征提取;之后输入建立的识别模型,对待识别的指纹进行计算识别;接下来是针对硬件的编程实现和测试,最后再植入匹配的设备或者网络传入后台系统,完成系统测试,投入使用。由于建立特征提取模型和识别模型的方法很多,快速计算的方法选择有所不同,这涉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中许多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等。总的来说,考勤机的工作流程可以归纳为5步:(1)信息采集和预处理;(2)特征提取和识别模型;(3)识别、计算分析;(4)编程实现;(5)植入硬件。分别讲述其中各个环节可涉及的专业课程:信息采集和预处理可涉及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特征提取和识别模型可涉及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统计、运筹优化、数学建模等课程;识别、计算分析涉及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运筹优化、数值分析等课程;编程实现可涉及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测试,等等。这样结合专业课程知识与应用实例的详细讲解,易于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流程,使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2.利用该例阐述科技应用开发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如前所述,由于一个产品的开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可采取的模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些知识之间的应用就会有交叉。例如,特征提取、识别模型的建立有可能用到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这时又需要考虑该模型是否能设计出快速的计算方法来满足实际计算速度的要求;识别模型的实现最后需要计算机编程来完成,这又涉及合适的模型、快速的算法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之间的协调融合。当然,完整的产品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采集设备的精度、程序植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讲解,学生就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知识的交叉有较为宏观的认识。

3.启发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指纹样本信息采集是很微妙的事,如果当采集一个样本的次数太多,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范围,比如一个手指的指纹采集超过了三次,这样产品的便利性、应用性和竞争力就值得怀疑了。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很自然的认为事不过三为好。那么,如何以最少的采集次数达到要求的识别效果?这就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如何提高产品的识别效果(正确识别率),提升产品质量,这除了与团队的专业知识相关以外,还与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例如能不能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积累从现有的国内文献中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能不能利用国外的技术文献,等等。这些都是由典型案例所延伸出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开拓思路,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和研究研发空间充满期待。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多个学科专业合并和综合而来的,其重视基础能力,培养能解决实际中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应用问题的宽口径专业人才。考虑到专业的名称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相似之处,专业导论课程需要阐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一些计算机科学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之间的区别。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核心是什么?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上述案例,图像(信息)的压缩处理也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利用图像压缩,可以给学生展示压缩编码技术、压缩的算法、软件开发等,这涉及信息编码、密码学、算法设计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等。结合这些案例,我们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不是单纯的涉及数学基础课程、建模能力、算法设计或者计算机科学其中的某一方面,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学基础与建模能力、计算分析与算法设计、程序语言与应用开发”这三者的有机融合。单单讲某个方面还不足以称之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人才的定位是解决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的应用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本身与这三方面多有紧密的联系,单强调某一方面或重视某一模块容易和上述一些类似名称的专业混淆。因而,与这三方面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这三方面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需要凝聚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程序语言、数学建模等。

四、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中的数学知识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对就读该专业充满了憧憬。他们能发现数学基础的老三样(数分、高代、解几)但看不到信息和计算的影子,看不出专业的特征和特色,这就需要专业导论课程加以引导。选取信息处理和应用开发中的相关案例来阐述数学基础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科学工程问题有直观的印象,这对学生下决心打好基础,投入前期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选择图像处理中的修补算法、游戏开发中愤怒的小鸟的技术含量为讲述案例,则这些应用案例就可结合数学基础知识来阐述。

1.图像处理中的修补算法。图形图像的基本处理分析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可选择进行更为全面的介绍,介绍其在工程领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样来看,大一开始学习的分析类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确实是名符其实。图像图像处理的修补涉及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算法的复杂性等,而这些基本的模型形式――在一定约束要求的前提下,求目标函数的极小值,容易使学生对开始学的分析课程的导数与极值、矩阵等基本知识联系起来。

2.愤怒的小鸟的技术含量。应用开发形式多种多样,游戏开发是一种有趣生动的开发过程,许多游戏开发又与数学基础知识有紧密联系。因此,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应用开发中作用的理解。如该例涉及的物体碰撞检测和连续碰撞检测与向量及运算、旋转矩阵、线性变换等数学基础知识,可以由此进一步介绍物体的移动、壁障和寻路等游戏开发中常见的智能化算法,这些都将和许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五、信息挖掘与算法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应具有处理实际中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问题的能力。当前大数据处理涉及的信息挖掘的相关内容,与信计专业有天然的联系,特别是挖掘目标的设置、隐含信息的挖掘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模型的求解、算法性能分析等,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的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程序设计等核心能力模块要求相连。这方面的热点案例很多,如可选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2012年和2015年深圳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B题进行展示,其中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可联系到机器学习算法等。讲述这些典型的热点应用案例,对学生了解专业课程和专业的内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通过梳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教学中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从典型案例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设置的必要性和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专业内涵的总体把握、了解专业应用领域、品味专业学习价值的有益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 王晓晖.大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目标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69-71.

[3] 王利众,朱丽平.工科专业导论课教学研究――以“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29-30.

[4] 许峰,方贤文,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5] 龚日朝.“以特色取胜”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新型思路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3):12-15.

[6] 苏丽卿,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107-109.

[7] 李学勇,王鑫,谭义红.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5):109-111.

[8] 汪富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62-63.

[9]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41.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科学;教学;措施

一、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我们要明确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应用信息技术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乎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的大小。我,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了我们最常用的一种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应用的手段,它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情景化更加生动形象,其主要运用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频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和各种情景模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在死板枯燥,它以丰富的表现力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的请打功能,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展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的特征,我们在是课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要谨记莫要过分强调对课件的装饰,全部的课件都是以图像、音频及动画进行展示就会忽视了对课堂内容的重视和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应用技术呈现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我们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切不可有喧宾夺主、过分强调课堂环境情景化而忽视内容的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氛围才是我们理想的教学状态,在应用信息技术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积极的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做到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去领悟、去创造,给学生提供新课程的理想环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环境。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教学服务。

二、提高教师有关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的素质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很好的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的知识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和电脑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我们应用电话教育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静为动、由难化简、进一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而这一切都对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落实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

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识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篇6

一,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的统一。教学层面为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处理上理论课,上机课,操作实践课三者和谐的统一。计算机教学的实践证明,只上机不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质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如果只讲课,不上机也难以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从教学的角度看,一般情况一节课多以1/3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2/3的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学习信息,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计算机教学除了课堂几十分钟外,更多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操作,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注重教育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

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成就,是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的意识。本门学科极具特殊性,所讲解的对象――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学生们: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在教材的多处都有所体现。比如,我在处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就充分举出实例,说明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在国防、科研、工农业生产、医疗等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如,24小时内的气象预测,要解描述大气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以得到天气变化的数据来预报天气情况,如果用一般设备需要几星期,这对天气的日预报已无价值,而用中、小型计算机,只需几分钟就能得到准确的数据,这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又如,1994年12月,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女生得了一种怪病,不知病因,危在旦夕。北京大学力学系一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全世界发出求救,不到3小时即收到第一个电子邮件,诊断为铊中毒。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收到2000多个电子邮件。向不知地不知名的人求救,是以前想也未曾想到过的事情,可现代科技让“不可能”成为了现实。我告诉学生们,这些事例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巨大源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样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科技进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的人才,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应该为祖国的腾飞奋发学习、努力探索,从小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潜移默化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更积极、更努力了。就连平时较贪玩的几位学生也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课堂的研究性教学

篇7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计算机 多媒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电脑、电话渗透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在教学这一领域,计算机多媒体先进设备的融入,同样给实践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模式、新方法,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网络等为一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等方面,是一门综合的实用型技术,信息的数字化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和有顺序的,然而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类自由联想能力的发挥,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非线性的,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个性,加快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提高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是各种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点

提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图、文、声、像并茂,想到形象、生动、直观的效果,而这些只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最基本的特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精髓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方便地实现启发、类比、联想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共用,并能全面贯彻科技性、启发性、直观性、互动性、实践性、循序渐进性等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点

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1.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基础和基本要求,大量事实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鲜明生动的图像、灵活多变的特点,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投影、VCD、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进行教学,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以前传统教学方式需要二到三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而在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后仅需一节课甚至更少的时间就能完成,而且教与学的效果都很显著。教师不用再为板书所累,而学生学习起来特别直观,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师课前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制作好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2.提供多样化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就高等教育而言,迈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在学习中习惯了中学阶段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学习中以死记硬背为主,其思维方式停留在一种机械式的思维方式状态中。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正是这种要求的最佳选择,因为其操作环境与上机操作环境基本一致,老师可直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的操作演示,课后学生可对照老师的操作和演示进行上机学习和复习,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供了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模拟实验的过程和思考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和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性。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可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容量,并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加强课后练习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帮助学习强化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性。

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全能媒体”。根据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从总体来看,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确实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许多优势和特点,但它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如果过分地依赖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那么终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集为一起,教学手段生动形象,但有些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只停留于表面,盲目追求美感,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放在第一位,注重课件效果,注重学生比较关注的音乐和动画,甚至注重同学们评价课件的好与坏,这样就会分散了注意力,本末倒置,影响了学习效果。

3.片面追求课堂容量,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效率就是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误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就是要大、要多,只有大信息量化,增加知识传授密集度,才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忙于制作课件,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人灌”变“机灌”成了某些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是无法灌输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不能片面追求课堂容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媒体教学。

四、改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1.认识到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替代教师,不能忽略传统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融合,更不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代替其他一切的教学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计算机多媒体过于依赖的现象,避免多媒体课件“满堂灌”的现象。只有对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一个正确、充分、科学的认识,才能够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2.教师积极践行。教师要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可以全面地代替其他的课堂表达方式,一方面要注重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要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将各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教学设计上始终坚持以引导式与启发式为主,保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控制不必要的教学信息量,做到少而精,多而不乱,扬长避短,并不断提高自身总体素质,爱岗敬业,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转化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鹏程.理性对待多媒体教学.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 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经济师,2004(5)

[3] 吴秋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之我见.科技信息,2009(9)

篇8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政治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物质基础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高度的集中性,直观的视觉形象,超大的容量等特点,是其他的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面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图表、动画等快速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兴奋起来,使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深入化、自然化,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动机提供了可能。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政治教学,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感知、注意、情绪、兴趣、意志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多媒体系统是多感官媒体,通过多感官进行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认识规律。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即用感官来获取多种信息的,所以视听觉媒体还可以有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展示图象、声音等信息可以强化对学生多种感官皤刺激,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筋,佘央脑皮层同时产生多个兴奋区,对所学内容很快由感觉记忆进入到深层记忆,从而达到吸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符合政治学科特点和教学原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然后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归纳,产生概念,继而到判断、推理,否则,理性认识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如科学理论,它在学生而言,不是以实际的生动的、形象的、具体事实形态出现的,而是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出现的。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幻灯、光碟、录像、电视等各种媒体材料,便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把人们不能观察和亲身经历的事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解决政治课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抽象与具体,信与不信等深层次矛盾,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向觉悟行为的转化。

四、思想政治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政治课教学,能够提高教学速度,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比如说我们在初中九年级政治一册全部讲完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和总结,将知识点串成线,用图表形式显示出来制成课件,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起到总结概括,增大容量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与学习。

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通过媒体创设情境,展示过程、实例,并采用发现法,让学生从传播的信息中自己去思考,理解,通过老师的设难置疑,加强教学双边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学生也就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符合时展的科学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具有两面性,是优势和局限的统一。针对思想政治课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表现,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发挥它的优势,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1、树立理智的、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观。多媒体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再好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目的所组成,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发生作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认为凡是新的教学方法都一定好,都一定能时时处处运用。我们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在教学中优势互补,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同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好师生地位问题。师生地位是教学过程很难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和关系。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不应改“满堂灌”为“多媒体灌”,既要体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优势,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发现式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视听接受教育信息,一般获得的是感性知识,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欠缺的,因此,教师就必须很好地进行引导,促成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教师要用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调节和指导媒体的展示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媒体政治课教学的优势真正地体现出来。

篇9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物理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纵观当前我国中学物理的教学状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说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教学内容还未摆脱原有的框架,仍是以“教”为主;“嘴巴加粉笔”仍然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满堂灌”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种种迹象表现中学物理已迫切地需要进行改革,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改革中最活跃和最具有生命力的促进力量。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合理性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除了具有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非线性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外,它还解决了静态图形表达、微细结构描述等传统教法无法克服的教学困难,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合理性。其合理性在物理教学中有如下的体现:

2.1凸现物理过程启迪学生思维

中学物理课程中含有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实例,在高中物理中有关理想模型的有:质点、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单摆、理想气体、磁感线、点电荷等等,理想化模型是推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一条思路,即:现象(观察)条件(认识)过程(分析)规律(归纳)应用(综合),其中对物理过程科学的分析是最终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而过程分析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建立起与物理过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

2.2我们通过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形象表达同一物理过程,突破时空界限,宏观微观结合,抽象形象交替,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既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又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了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过程产生科学的认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增强理解、分析、判断、思辩的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3、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注意事项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为了追求教育最优化,但它并不能适合于所有条件和所有环境,所以在应用时应注意:

3.1注重考虑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

在物理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学生具体的心理、知识水平为依据,做到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环环相扣,以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物理规律。把握好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的时机和时间长短。充分发挥其运载信息最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同时更要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的积极性。

3.2要科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但若不科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就不能很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例如,若以“应试”为目标,以疑难习题训练为手段,其结果就会使“题海”加剧。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概念体系。多媒体技术在丰富表象、补充文字教材不足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但一味“补充”,不注意“调动”。学生只有依靠画面去理解语言文字,也就谈不上发展想象力。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关键在于把握好思维坡度的“度”,即“跳一跳,摘桃子”,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思维。

3.3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权交给教师

课堂教学中变动的因素很多,教师应是课堂的积极组织者和指挥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或辅助力量,它不能扼杀教师的个性,教学的主导权应交给教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A、多媒体课件的集成度问题,让教师能再创造。所谓集成度,就是可作为最小单位的最基本的素材。集成度过高,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行为,失去了教学的个性;集成度低,对教师制作技术要求高。

B、进程的调控,使学生有观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对于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动画、视频,应能重复演示、快现、慢现以及逐步展现等。

篇10

本学年期我担任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学生通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开机、关机、鼠标使用、键盘使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悬殊很大,优等生操作计算机运用自如,潜能生害怕动手操作电脑。潜能生成因分析:潜能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信息技术开始有些兴趣,以后兴趣越来越淡,不知任何知识要想学好都要付出辛勤与汗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一定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不加强巩固,有的甚至放弃操作练习。

教者本人计算机知识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教学的探索还任重道远,当不断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两个单元,主要内容是Windows系统的操作,认识windows窗口组成,掌握了对文件、文件夹的一般操作方法,以及电子邮箱的管理。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Windows系统,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能够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熟练的管理自己的邮件。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两章知识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知识点如下:

第一单元:掌握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概念,Windows、文件、文件夹及Windows资源管理器、压缩文件等概念;第二单元:掌握网上交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有关的文化、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2、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重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潜能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内容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5、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潜能生,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