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不良事件;满意度
手术室是医院医疗设备的主要聚集场所。近年来,手术室设备更加精益化、高端化,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手术室设备的管理中存在着各种缺陷,这些管理缺陷会对手术室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1]。针对手术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医院应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加强管理,以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在手术室设备的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本文特对我院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在手术室的设备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并设置未实施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模式的2013年1月~12月为对照研究时间段。
选取2013年1月~12月和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各100例作为调查对象。2013年1月~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25~61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43.67±12.37)岁。2013年1月~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的年龄24~62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43.71±12.41)岁。
对这两个时间段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进行对比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4年1月开始,我院手术室设备管理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分类,并配置手术设备的信息卡,信息卡中的信息应详尽,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购置时间、使用注意事项、维修信息等。为手术室设备配置专门的质检卡,对设备的使用年限和质检时间进行记录。准备独立的设备登记本,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故障情况、维修情况以及保养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②对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对手术室的清洁人员进行宣教,避免由于清洁不当导致手术室设备损坏。③通常手术室设备的使用人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属于各个不同的科室,在手术室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各个科室的联系和沟通,定期开展总结会议,对手术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④在购置手术室设备时,应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按照流程对手术室设备进行验收。如设备的检查和安装较为复杂,应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安装。⑤在手术室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按照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定期对手术室设备进行调试和维护。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013年1月~12月和2014年1月~12月这两个时间段我院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如触电、灼伤、火灾、电路板烧损以及精密设备滑落等),并使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则可以认为数据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值大于0.05时,则可以认为数据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1月~12月我院手术室共发生17例不良事件,其中5例触电,7例灼伤,1例火灾,3例电路板烧损,1例精密设备滑落;2014年1月~12月我院手术室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触电、灼伤以及精密设备滑落各1例。
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80/100)提高到2014年的98%(98/100),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手术室通常是抢救患者的场所,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手术室的设备种类较多,包括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监护仪器以及手术器械。手术室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良事件,可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同时,还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3]。
我院自2014年1月开始,手术室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从设备的信息卡配置、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维系、设备购置安全管理、设备操作管理等5个方面着手:配置手术室设备的信息卡,对手术室设备的使用进行登记,能够减少手术室设备使用时出现失误的概率,确保手术室设备能够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对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和清洁人员进行培训,能够使医护人员掌握手术室设备的使用方法,避免由于清洁不当导致手术室设备损坏[4];加强各个科室的联系和沟通,定期开展总结会议,能够及时发现手术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手术室设备的购置进行安全管理,能够避免不合格设备进入医院,从源头上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5];对手术室设备的操作步骤进行规范,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不良事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4年我院对手术室设备实施安全管理后,从17例减少至3例,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提高到2014年的98%,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的设备管理中采取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仲辉.现代化手术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3):78-79,80.
[2]苏科,黎雁,陈歆,等.医院手术室设备安全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153-154.
[3]陈建,潘建明,谢莹,等.手术室医疗设备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0,23(12):60-61.
篇2
按照省厅、市局提出的“创品牌、出亮点,全省、全国有地位”的总体目标,20XX年医院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增强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安全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医院全年安全无事故,减少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五条禁令”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确保全院民警、职工无职务违法违纪现象。通过市局队伍正规化建设达标验收。
(三)继续开展“四个零”活动。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岗位工作流程,强化检查指导;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控制,通过三级专科医院评审。
(四)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无投诉。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内容和程序,提高科技设备的利用率和操作水平,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市级档案、省厅信息系统验收。
(六)增强科技意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兴院步伐,完成科研立项、科研基层评审各2项。
二、工作计划和措施
(一)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规范强制医疗执法活动
1、认真开展执法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人权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和为病人服务思想,切实提高“四个能力”。院内每季度定期开展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和科室现场执法教育、安全教育相结合活动。
2、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加快有关地方性法规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解决出入院程序、内容不规范,出院难的问题,防止执法不严、不公现象的发生。
3、加强医院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严格实行院务公示制度;继续做好创满意活动、百日安全优质服务活动,扩大院内外监督员队伍,拓宽院内外监督渠道,定期召开监督员会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二)加强安全环节管理,强化事前预防,确保医院全年安全
4、继续深化管理整顿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发挥技防监督、指导作用,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防范机制和事故预警机制。
5、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对病人面对面的直接现场管理,强化科室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主动性,提高科室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时了解病情,做到对重点病人的一般情况、病情、具体防范措施“三熟知”和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6、加强重点岗位、重要时间段、重要环节、重点病人和“三未”、“四外”病人的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检查和管理;加强对院内探视、提审程序的严格管理;做到重点突出、动态控制。
7、实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各科室规范每月底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安全隐患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8、加强病人日常养成训练的规范化工作,发挥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防止各种冲动行为的发生。
9、完成二期监控系统建设,将监控技防系统延伸到全院各重要岗位、重要场所。
10、规范各种安全台帐,做到记录及时,内容详细、准确。
篇3
医疗安全是医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科在近年来积极配合临床科室,给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数据,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特制度本年度医疗安全工作计划。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利用每周的科会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定期进行报告单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每个同志从思想上认识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二、严格执行“三查三对”制度
工作人员接到检验标本时,必须查对姓名、科别、床号、检验项目等。属急诊检验应注明标本收到时间,出报告时间,报告结果用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做详细记录。
三、仪器专人操作
我们科检验仪器都属于大型仪器,仪器使用进行专人操作,每次使用按仪器要求进行认真保养,确保仪器顺利运行。
四、落实职责,加强值班
对急诊、重危病人应及时检验,不容许推托。必须按科室规定按时出急诊报告,并做好登记。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每天早8点科主任、各专业组组长、交接-班人员进行交接-班。
五、杜绝意外事故
每天下班时专人负责关闭大型仪器,关闭水电,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总之,把医疗安全放到工作的首位,使每个从思想上认识医疗安全的重要性,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计划二:
一、主题
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形式
月会、专家讲座、科室学习、自学等
三、内容
1、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检验科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
4、放射科、氧气供应室、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5、贯彻执行临床用血安全;
6、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7、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8、后勤保障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
四、方式
1、每月早会,院长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报告。要求各部门在本部门要进行广泛动员,做到人人知晓医疗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2、每年组织2次以上全院性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知识讲座。
3、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组织定期召开组织会议,传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最新信息,通报各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情况。
4、每位医务人员都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篇4
【摘要】护理安全是指患者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而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行为贯穿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护理安全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安全管理是各医疗单位管理层人员工作的重点,其安全管理的范围较广,而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承担的风险系数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成为当今医疗单位的首要任务,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管理;防范护理;医疗纠纷
手术室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单位的护理重点内容,具有操作环节复杂,操作步骤较多,技术性较强,时间持续较长等特点,其安全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任何一部分内容出现差错,均可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且没有安全的护理管理,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2]。为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现我院将相关手术室安全管理总结如下:
1 患者的安全管理
1.1 预见性的安全管理
相关医疗护理人员的管理者应对住院时间较长,手术次数较多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与交流,时刻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同时做到时刻提醒,相关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在患者面前的言语与举动,并做好病情记录,对患者术前进行预见性安全管理。
1.2 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管理
相关护理人员应随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所需时间及护理相关配合事宜,使患者提前做出术前与术后的心理准备,以此缓解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或焦虑心理。护理管理人员的责任应重点检查相关护理人员的服务过程是否到位,仪器准备和放置是否妥当,并做出及时纠正和调整,且护理管理人员应做到下班前巡视病房,并掌握患者术后病情和个人需要,当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
2 医疗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2.1 病房的安全管理相关护理人员应对保证患者病房内安静整洁之外,护理管理人员应随时对患者所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及调试,包括患者所使用的床头灯、呼叫器、氧气装置等,若有损坏现象,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修理,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换。在为患者输液的情况下,避免悬挂过多的输液瓶,检查输液挂钩是否结实,并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
2.2 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医疗器械作为一类可为临床医生及护士及时提供患者信息的工具,其安全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其中心电图可在手术中及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生命体征,输液泵可帮助医护人员准确控制输液速度,而呼吸机可帮助患者正常呼吸等,与患者的手术整个过程息息相关。相关护理管理人员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时刻监督护士是否在工作中注意观察仪器的运行是否顺利,有无报警通知,设备线路是否完好且放置妥当等,避免患者因器械使用故障而延缓疾病的治疗。
2.3 器械备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护理管理人员应定期安排专人对手术室所需设备进行检查与清理,当发现所用仪器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维修,且在每次使用前及使用后,及时做好记录,避免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延误对患者的救治。
3 护士的安全管理
3.1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据我国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多数护患纠纷的发生多由于相关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造成,而多数护理活动基本处在无人监督下所完成。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为重要。而一个责任心较强的护士应具备较好的精神内涵,且在工作期间避免违反医疗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进行,对患者及时询问相关病情,与手术医生积极配合。
3.2 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专业护理人员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手术室护理所承担的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范围更广。由于当今医疗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护理管理人员能积极督促护士参与相关护理技能的培训,强化护理知识,从而提升护理技能。
3.3 护理人员的沟通问题
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进行手术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的大概步骤及操作环节等,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相关疑问,及时消除患者疑虑。相关护理管理人员应时刻监督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的言行举止,并作出及时纠正,避免护患关系的紧张。
4 并发症的安全管理
手术室患者常因患者摆放不恰当,受压时间过久,而引起神经损伤。对手术过程中使用高频电刀的患者,相关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操作过程中电极板是否牢固,避免因设备安放不正确而致患者出现电灼伤。而对小儿患者及老年患者,应在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3]。
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行为贯穿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其安全管理的范围也较为广范,而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承担的风险系数也越来越高。而我院通过对以上安全管理分析可知,通过对病人的安全管理,医疗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相关护理人员的管理,并发症的安全管理四个管理方面的内容,能够通过对护患关系的防范进行分析,提升广大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且不断提高护理技能,改善服务质量,自觉遵守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若护理管理人员能将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彩玲,戴红霞,钟爱玲,等.手术病人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7,7(1):36
篇5
关键词: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隐患
随着社会人口老年龄发展趋势,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群体是安全隐患较多的人群,其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心理状态转变较快,社会功能减弱,应对自身控制环境突发因素能力日趋下降等。现将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总结如下。
1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安全隐患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记忆力逐渐衰弱,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加上视力下降的影响,从而增加普外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如下。
1.1老年患者容易跌倒 普外科老年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降低,夜间光线模糊、地面湿滑、障碍物等会导致患者跌倒[1]。患者头脑反应减慢,记忆力降低,尤其是走楼梯或跨障碍物时,快速转头、站立等情况下,由于无法及时判断危险因素而导致跌倒。
1.2老年患者压疮风险高 大多数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在手术后,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由于缺乏足够的活动量,加上未能及时翻身,容易引发局部压疮,从而降低老年患者的舒适程度。
1.3老年患者普遍存在漏服药物的问题 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差,普遍存在漏服药物的问题,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呕血、呕吐、痰液黏稠无力咳出等问题的影响[2],导致患者呼吸道堵塞,从而增加窒息的风险。
2普外科老年患者安全隐患相关原因分析
跌倒、压疮、漏服药物等作为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上述安全隐患,对造成上述安全隐患问题,总结如下。
2.1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与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书面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只停留在表面,落实不够到位。在普外科安全管理方面,医院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经验,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
2.2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经研究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责任意识淡薄,这也是造成普外科老年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部分医护人员没有按照医院规定定时巡房,忽视了对患者的关怀,健康指导不到位,导致患者及家属无法预知风险的产生。由于医护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夜间更容易出现各种突发事件。
2.3老年患者自身特点的影响 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具有明显特殊性,更容易出现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视力模糊、腿脚不利索等安全问题[3]。普外科住院患者大多合并严重的疾病,在手术后更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3加强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管理对策
对于普外科住院老年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必须长期实践安全管理对策,才能持续提高住院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3.1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医院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普外科疾病较为复杂、变化较快,与其它科室对比,普外科存在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及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的实际需求。在新时期下,医院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采取科室主任负责制,积极处理各种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在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中纳入安全管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结合普外科的工作性质,从而制定可行行、针对性的普外科管理质控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灵活掌握质控标准的普外科疾病临证护理。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方式,促使普外科管理更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最后,根据普外科应急预案,制定普外科工作流程和预案,积极防范安全隐患。
3.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存在安全隐患,医院可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综合评估培训效果。在强化学习与制度督查过程中,在普外科管理中制定服务行为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规范服务。为了全面提高普外科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使其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时通报各种医院有关的安全信息。同时,构建沟通管理系统,制定沟通的内容及流程,有效约束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及言行举止,确保沟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普外科中制定出相应的检查和考核制度,使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并做到考核细则与奖效挂钩[4]。
3.3加强对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教育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自身特征,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教育,通过集体授课、新闻媒介、张贴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宣传意外伤害防范的重要性,免费发放《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伤害救护手册》[5],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对于久病卧床、服用镇静、降压、降糖药物的老年患者,必须慢慢改变患者动作,避免避免性低血压而造成跌倒、摔伤等问题。对于能发生压疮风险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通过评估高危患者病情后,实施重点预防计划,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并记录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落实交接班工作。对于容易发生漏服药的患,医护人员应该综合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经济状况、药物反应等[6],及时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护理对策关键在于评估与记录跌落事件,改善老年人住院环境,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4讨论
普外科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普外科老年住院患者较多,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充分保障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培训考核,及时发现与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满足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晓玲,李悦.住院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5(1):19-22.
[2]张疏宜,吴东梅,范国才.普外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3):444-445.
[3]董梅.普外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6(5):2690-2690.
[4]顾志英,黄利敏,张慧,等.普外科患者住院期间外出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23-125.
篇6
严格人员准入,依法执业。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①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一律不准独立值班;②凡未通过执业护士注册考试的护士一律不予聘用;③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学生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
加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 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
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观察病情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得当,常常导致医疗差错,因此定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凡新毕业护士,须完成护理部有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培训,并通过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的考核之后,方可上岗。加强对毕业第1年护士的培养。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对毕业第1年护士的四阶段培养计划,1年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转正。(强化在职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训练。每年8月份,神经内科对全科护士进行护理专业理论、护理操作技术的抽样考核,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护士聘用、转正的依据,轮转科室与晋升挂钩。为提高护士的急救观察技能,我科严格遵循护理部还与人事处联合发文规定,护士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必须经过急救观察的培训,即须轮转急诊科或重症监护室,时为2个月。
科室评审标准中要求:临床各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相关制度。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在开展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我科在制定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①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②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③重要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④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⑤肾内科各种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讲求科学管理在新的医疗形势下,要做好医疗安全管理,护理管理者除要完善对要素质量(即人员、制度等)的管理外,还应注意在管理活动中应用新的管理理念,使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2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
长久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使人产生差错的环境。由此可以得出,预防和消除缺陷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依据这一管理理念,我院护理部于2005年成立了由护理部质控组和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订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应用PDCA循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3]。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根据这一管理理论,我院护理部坚持每季度1次的护理工作简报,并在院内办公网上公布质量检查结果,同时要求凡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明显缺陷的科室,均要按照PDCA循环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具体步骤如下:①计划阶段(P)。科室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结果(有数据或文字说明),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出改进措施(成文);②执行阶段(D)。由科室或病房落实质量改进措施;③检查阶段(C)。由科护士长、护理部逐级检查其质量改进情况(有数据说明);④处理阶段(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参考文献:
[1]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篇7
为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市卫生系统四季度和明年两会安全生产良好形势,根据市安委会《关于开展“决战四季度,安全隐患销号行动”和“奋战一百天,安全保两会”安全生产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安〔〕15号)精神,市卫生局决定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隐患销号、安全专项执法双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安全生产“双项行动”,进一步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推动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健全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着力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时间安排
“决战四季度,安全隐患销号”行动从年10月10日起至12月31日;“奋战一百天,安全保两会”行动从年10月10日起至年1月17日。
三、检查内容
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各地各单位安全生产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安全规程、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安全要求、岗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以及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具体包括”:
1、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各单位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及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并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的情况,并有记录。
2、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执行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医疗及后勤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专篇制定执行情况。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和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3、查隐患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以及重点环节和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特别是以前检查发现的隐患整改落实情况。
4、查消防安全落实情况。门急诊、病房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按照消防技术标准设置消防喷淋,安装消防栓;门急诊、病房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设置规范,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保持畅通;公共区域及逃生通道外窗金属护栏符合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要求,无阻碍逃生的违章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周围无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违章建筑;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泵、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的配备齐全、完好。
5、查应急管理情况。制定各类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和开展应急演练情况,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第一时间报告执行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部署,从近期全国发生的多起重特大事故、特别是医疗卫生单位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全面部署、迅速行动、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卫生系统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抓好各分管领域内的安全管理。
(二)落实责任,边查边改。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要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市卫生局将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对各县区、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督导检查,对隐患整改不落实、违法经营建设行为等实行严厉处罚。市卫生局检查组检查发现的问题将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当面反馈。
篇8
可以显著提高护理安全性水平。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医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13-02
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发生的护理纠纷和护理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
1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因素
1.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对护理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①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医疗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对护理工作的约束越来越多,但由于护士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而增加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影响护理安全。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为工作中责任意识欠缺,如工作中忽视患者的权益、医嘱执行不严谨、护理记录不完整,进而导致护理失误、耽误最佳抢救时机,为护理安全留下了隐患。②管理制度欠完善。由于我院的不断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引进,原有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以及医院的相关配套制度已无法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因部分制度的欠缺导致奖惩不明、绩效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护理质量和安全。③人员配置不足。因医院的条件限制,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人员不足,护理人员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进而影响护理安全。④护士队伍不稳定,护理技术不过关。随着医院发展,现有护理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合同制护士增多;受学历、人员流动性、临床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的技术不过关,熟练程度欠缺[1]。部分护理人员不能准确回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失去了患者的信任,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各种纠纷;因经验不足,护理操作不过关,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诊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直接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护理安全。
1.2患者因素患者因素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①缺乏医疗常识: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不能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护理,甚至怀疑护理人员,导致纠纷。②依从性差。患者不能按照医嘱或护理人员的叮嘱完成用药、控制饮食等治疗,不服从医院的规章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则归罪于护理人员,从而引发纠纷,影响护理安全。③素质修养低。部分患者及家属素质较低,讲话没有礼貌,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进而影响护理操作。有的患者故意刁难,甚至打骂护理人员,导致护理工作无法进行。
1.3环境因素医院环境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如病室隔音效果差、床位紧缺、床间无隔帘等均会影响患者的身心,进而影响护理安全。
2提高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改进护理安全管理的必要和有效措施。①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之明确护理工作中自身的义务和权利,实现依法执业。②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完善各科室的护理工作制度,并将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护理人员的晋级、绩效挂钩,使之积极主动地遵守各项制度。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以医院领导、护士长、科室安全员为主体,发动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及时掌握解决护理失误及纠纷,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④稳定队伍,优化人员配置:增加在编护士编制,并将各科室的护理人员按照学历、临床经验、职称等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确保不超负荷工作,确保护理质量[2]。⑤提升专业水平: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情感和使命感,使之主动地参与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其次,加强在职培训及专业技能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促使护理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最后,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护士自身素质。
2.2多沟通了解,建立和谐护患关系①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自身修养及对治疗护理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向其讲解病情、发展、转归、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及如何配合护理等,使患者了解自身情况,主动参与护理和治疗。②通过列举病例、患者说法、公休会等多种方式使护理依从性不高的患者意识到错误及危害性,提高护理依从性。③对于故意刁难的患者应以足够的耐心进行护理,并通过自身或同事与之沟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从而增加了解,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安全性。
2.3改善环境尽量改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减少噪音,床间加隔帘保护病人隐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热情服务、认真护理,减轻环境因素对患者身心的影响。
3小结
护理安全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价值。但现阶段我国护理安全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因此改进护理安全管理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3]。
我院对护理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根据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经过针对性的干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及工作水平等均有显著的改善,护理满意率高达98%,护理安全性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对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能够改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及护理满意率,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水平。
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对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确保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研究及改进,必将是现在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必将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云,刘慧英.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18(34):358-360.
篇9
为深入开展我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贯彻落实《*自治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自治县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卫生系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为依据,以重点医疗卫生单位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夯实基础,提高水平,促进全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分类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配备、应急照明灯配备和防护服配备等情况);
2.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完好率不达标及不按规定进行检测检验的(氧气、毒麻药品和消毒器液存放管理及办公用车辆);
3、受自然灾害威胁而未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的;
4、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5、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6、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否制定相关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等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管理措施落实及施工安全台帐是否齐全;
7、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以下简称“三违”)的;
8、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安全监管人员不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许可制度执行不严格的;
9、全面检查是否有用电线路、架设零乱及私拉乱接、外线与建筑物较近等现象;
10、对干部职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严禁超速、疲劳、酒后驾驶车辆,对单位用车做好日常维护,确保用车安全。
11、加强对干部职工的防盗意识教育,强化单位内部的防盗工作;
12、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禁毒防艾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13、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及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加强演练;整改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在建工程施工工地等重点场所的火灾隐患;落实建筑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建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设置等消防安全要求,消防栓系统是否运行正常;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人员密集场所在投入使用或营业前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室内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符合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依法经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方可施工、投入使用;所使用的消防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四、进度安排
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贯穿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始终,与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和同步总结,并结合卫生系统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
(一)细化方案,自查自纠(5月底以前)
1.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20*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发现的突出问题,制订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要求、强化措施。
2.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抓好组织发动工作,大力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有关各方参与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的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自查自纠,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到位。
(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6至9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行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对全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抽查;对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集中整治;对危险化学药品安全生产经营、使用、贮存、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治理以及建筑施工等安全管理进行治,着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深化治理,巩固成果(10至12月)
结合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特点,深入治理“三违”现象,认真开展隐患整改情况“回头看”,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各医疗卫生单位将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总结于11月25日前报县卫生局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安全治理行动是“安产生产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步骤、要求和保障措施;建立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职责;认真落实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名单于6月10日前报县卫生局),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采取有效措施,将安排部署落实到每个岗位,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行动要突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及消防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要注意日常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努力将事故减少到最低。
篇10
通过三年时间,达到以下目标: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力。各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有效发挥作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更加完善;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重点安全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等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更加健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确保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健康打下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所有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治教育,提高全员守法自觉性,建立自我更新、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建立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三是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科室和一线医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2020年底前,建立本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2021年底前,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及时向监管部门和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严格落实治理措施,按照有关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2021年6月份前,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2022年底前,各医疗机构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
(二)消防安全管理
一是深化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医疗和疾控机构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开展示范创建,培树一批典型单位,推进全系统逐步建立健全火灾风险自知、消防安全自查、隐患问题自改、消防责任自负以及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提升的工作机制。2020年,打造卫生健康行业标杆示范单位;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二是扎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明确各医疗机构职责定位,强化部门联动,研究重大事项,通报火灾情况,建立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卫健局将联合有关部门,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督促整改到位,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会同消防部门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渎职失职的严肃问责,同时实行责任倒查,对事故当事人和监管部门都要追责。确保本行业不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是推进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逐步推进消防物联
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物联传感、温度传感、火灾烟雾监测、水压监测、电气火灾监控、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加强消防安全智能化、信息化预警监测,实现消防数据物联感知、智能感知,提升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22年底前,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制定消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和内容,加强消防普法与消防知识宣传,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运用。各单位要通过线上、线下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消防职能部门和重点部位员工、安保人员、工程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教育培训。各单位要开展常态化全员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教能力。2022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培训,全县医疗机构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升。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单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检查内容,严格执法程序,完善检查标准。要建立聘请专家指导服务制度,每年定期安排检查;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专业评估,提高检查的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效果。完善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演练,逐步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贯通。2022年底前完成医疗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四)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一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存、交接登记和集中处理各环节相关制度和流程,完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是加强医疗废物处理监督管理。依照标准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和集中暂存场所,完善存储、消毒、防蝇防鼠的设施配备。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督促医疗机构做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五)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
按照《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做好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综合处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督促、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安全防范体系,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应急报警装置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情况和安检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强化警医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共享、处置和反馈机制,加大医疗风险防范力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涉医违法犯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展安全防范培训。
三、进度安排
从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4月至5月)。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密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对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作出宣传发动和具体安排部署。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12月)。各单位严格落实本方案重点整治内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2020年12月底前,完成问题和风险隐患摸排梳理,落实各项安全整治主体责任,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专项攻坚、经验推广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强力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认真分析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深入查找深层次原因,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成果,推动各项治理工作规范、安全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建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机制,明确承担相关职责的工作机构,及时研究专项整治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强化整治责任落实,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二)强化部门协同。各单位要明确内部工作分工,细化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 上一篇: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
- 下一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认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