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算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计算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职专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避免的情况就是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课程开设前期,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学校很有必要利用计算机测试对学生进行检验。针对计算机水平较弱的学生,应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起点式教学;而针对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则可以对他们进行拔高式教学,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职专计算机基础课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对学生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的积极改变,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为学生的实际训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进行思考、分析及解决,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职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教师应注重实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对社会各行业中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或者是极具潜力的全新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确保职专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能充分适应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而言,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首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不仅能弥补传统模式下教学方式的缺陷和不足,还能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意识的培养。最后,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思考中,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五)综合性考核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其中考核方式便是一个关键途径。教师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以及结业成绩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全面、综合的考核成绩,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兼顾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对整体教学质量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计算机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技能性特点的学科,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而只有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作操作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充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精心设计,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教师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展开,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否则教学效果讲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明确,不断地优化课堂结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内容进行合理的扩展和补充,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布置针对性的实践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有的放矢中,促进自身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环节,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创设良好的协作氛围
在实践教学中,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可能会出现辅导精力不足的情况,基于此,计算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习惯。良好协作氛围的创设不仅能有效减轻教师的辅导压力,还有利于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对相关知识形成充分、全面的了解,这样既促进低计算机水平学生的迅速提升,也发展了高水平学生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健康成长。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职专院校中,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并建立现代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同时,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一)创新设计多样化课件
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运用,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上课课件进行精心设计。但是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的效率,并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运用,一方面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二)编写适合的多媒体教案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处在于高质量、高水准的多媒体教案。根据实践、研究显示,多媒体教案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改进,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时代化。多媒体教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电子讲稿以及相对应的参考资料、素材。就多媒体教案而言,单一的文字组合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等不良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此外,相对应的参考素材也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编写步骤,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中职课程 特点 教学策略
一、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1.涉及的知识面广
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的性能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形成原因,常规检测方法、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和维修步骤等内容。
2.知识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的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追上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3.课程侧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低迷,职教生源的缩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注重实践环节的科学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组织形式上,理论知识教学也可以在实训室完成,通过投影机、实物投影等设备的辅助,讲解各种设备,如CPU的讲解,教师站在讲台上,把小小的CPU拿在手上让学生看,学生只能够模模糊糊看见CPU的样子,只能模糊认识这个样子的就是CPU,至于参数和辨认,难以明白,但通过实物投影,全部同学都可以清楚CPU的样子、参数,有助于参数的讲解和CPU的认识。
(2)教学媒介上,向多媒体、实物展示倾斜,如通过DV机,可以把教师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对关键的步骤、操作、位置,还可以通过录像反复播放,力求学生可以掌握关键的操作。
(3)教学方式上,采用协作学习、项目教学等方法,如一台电脑主机的拆装等操作,让两个同学共同完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4)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研、设计采购方案等,完成配件市场调查,写出完整的装机方案。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到当地电脑市场,了解当前电脑配件的最新价格、了解电脑城的基本运作等,能及时掌握配件的最新技术。对于家庭用机、办公室用机、设计用机等,能熟练写出相应的配机方案。
3.突出实践环节
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实训完成,实训强调实践,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训,能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安装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实现分层教学,学识实训指导、作业分级,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结合课程和教学安排,可以安排几个实践项目:硬件的认识与组装连接、BIOS的设置、硬盘分区与维护、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地调整实践环节的难易程度。强调以学生的团体学习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技能,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实行分项目实训,利用虚拟计算机软件vritual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上机练习机会,老师边讲解,学生可以边操作,多做多练。为了合理而安全地使用学校的实验设备,教师可以采用先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基础讲解,然后教师操作,通过DV展示,边操作边讲解,最后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评价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其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制定实训项目考核表(如表),通过实训项目考核表中的6个项目的考核及格,考试才能及格,否则重考甚至补考。除了以上考核方式,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通过简单点的考核方式考核,如:放置好所需的计算机配件和相关光碟,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的安装、硬盘分区、系统的安装与设置等基本操作。通以上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能够重视课程的实践,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网络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都产生着快速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要求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首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条件,是教学更具自由化,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特点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距离更远、面积更大;其次,教育信息的形式多样、存储方便、存储量更大;第三,教育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强、更快、更准确;第四,对人的感官及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的有效、全面。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挖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型的统一,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客观对象。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2.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比较少,学生预习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预习的效果也很难体现出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环境下,借助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难点和重点指出来,并提出预习的具体目标。同时,也可以将预习的可见在课前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件来预习,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发现,从而在教学中也具有针对性,学生也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前进行理解,对于拓展其知识面有直接的作用。
2.2在教学环节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内容生动具体的呈现出来,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断的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用计算机取代了传统的黑板这一教学工具,教师也从大量的板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通过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网络中的优秀可见,制作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习环境更加具有参与性和吸引力,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使传统教育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被打破,提供给不同类人群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机会,也因此开放性法学、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产生。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年龄、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制约,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助式的学习。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制作网络课程,将其上传到教育网站,求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与专家或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也可以利用实时视频传输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在线答疑系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也能够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
2.4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比较流行也最受欢迎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多媒体课堂主要由多媒体音频、视频输入设备、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及控制软件等构成,在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录像、录音、电视等传统媒体技术,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求。例如,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一方面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使学习情况汇总、试卷分析等评价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起来,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3、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效性。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在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教育技术,对高普及率、高配置过分的强调,导致我国多数地区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其次,当前社会,对开放性教育、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都在大力的进行推广,实现了较好的人机对话,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改革与创新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课堂的交互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第四,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时,要将课件的外在美与内在没结合起来,不能只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对内涵忽视掉,也不能只是强调课件的内容设计,而不注重课件外表的美观。应该在美观的课件外表基础上,合理的、科学的设置课件的内容,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4、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对其特点与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管道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也更加的多元化,有助学远程教育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同时,对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的突破,提供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也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条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泽川.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J].西江月,2013(13).
[2]胡俊.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3]徐显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教学探讨[J].科学咨询,2009(13).
篇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方面,尤其针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如今在我国各个学校当中,都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且我国很多城市,也逐渐的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后期在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是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于我国教育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国之前的教育当中,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变为计算机教育方式,这种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具体有着哪些作用,下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1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计算机,在我国各个学校的日常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体现着简洁、高校等特点。并且,在实际运用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对于在校的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琐碎问题,而利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以及远远不满足于现在时代所对其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处管理方式,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对在校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来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学校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上,通常来讲,都是由老师先布置之后,学生在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最后在由课代表或是相关的人员统一收上之后,在交给教师来进行批阅,而在教师批阅之后在发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去管理学生日常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琐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通知平台上布置学生的作业,很好的免去了学生以及老师在布置作业上的环节,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业以及发作业当中的浪费的时间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而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其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不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的特点,并且计算机网络自身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阅、上传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以及方便了各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要求。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的搜索功能,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庞大丰富资源,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此外,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着差异化的,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间的差异化的,使其灵活的调整整个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将与本堂课与之相关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资源,同时还能够节约教育的资金成本
在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丰富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整个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计算机在拥有非常庞大的资源时,自身还具有节约资源的这一良好特点。如果,在我们把原来的教科书,逐渐的变为电子稿的形式,并且将学生在日常考试的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笔试换成为机考,这些不仅能够节省掉大量的纸张资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因为这些资源所投入的人、物、资金等方面的开销。而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将,在有效的降低整个资本成本的同时,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一些学习内容,反而是将基于原来教学内容上在使得变的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使用,所以它还具有随地随时使用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进行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资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对于音频上还是对于相关的视频上甚至一些动漫上,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广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朗诵课堂变得更加具有乐趣性。
4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进步。
作者:田雅菲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永利,冯静娴,郑荟.学术文献的文体特征及其检索意义——计算机科学文献与相关新闻报道文体的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2):33-40.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基础 高专教育
1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现象的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业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实用型的医学专科毕业生,随着国家对医学专科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范围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同,造成了新入校的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但就计算机教学方面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1 极少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来学校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更不要说高级的计算机知识了。他们对于计算机充满好奇,感觉计算机充满了神秘。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完全没有接触,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和自卑。
1.2 一部分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各项技能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了,这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而且压力也会很小,学习效果也不错。
1.3 大部分的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比如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简单的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同学很容易自满,认为计算机也就是这些功能,从而认为自己对于计算机掌握的还不错。所以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提高其学习兴趣。
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其自身特点并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2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思考
2.1 选用合理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还要时刻保持着对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所以选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实用性强、内容新的教材,并要时时更新,并将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再者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材的选用要做到够用、能用、学得懂、实用。同时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入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2.2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备课。备课的目的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条件对一节课做出一个统筹安排。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认真熟读参透《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窑,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上机环节非常重要。对于计算机强化上机操作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考核评价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为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是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出需改正的地方,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们实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核。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使学生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技能。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是实践性强、灵活性、综合设计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工作中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教导学生。
【参考资料】
[1]温昊,张颖等.基于网络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
[2]何芳原.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5).
篇6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国家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分析14所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资源配置,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议考虑如下方面: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9-0085-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内容,不仅许多盈利性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注度较高,一些社会团体也迫切需要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发展环境的改良,因此,很多社会团队都加强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注。
1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人类生活状态,早在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初,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工作形态进行替代,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1]。在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设备的发展趋势必须同人类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要保证计算机的服务性能逐步提高,也要保证计算机的使用便捷程度越来于强,还要使计算机技术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对人类生活形成积极影响,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
2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发展质量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很多领域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了工作方式的改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目前,电子计算机是我国公民生活的必备物品,不仅在具备盈利性质的工作领域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在生活休闲领域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变,仅仅在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方面,许多公司大量资料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就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社会的精神娱乐活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良,目前,电子游戏已经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改良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认同,人们在计算机的影响下转变了生活的方式,使得社会的精神文明等级不断的得到发展完善。另外,计算机技术在人性化建设方面处于较高的等级,很多新兴技术不仅对一些社会事业进行了工作效率的改良,也从人类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对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机制进行了构建,使得当前社会的人们更加喜爱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活水平的提升。计算机设备的整体体积较小,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具有较为便捷的特点,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提升人们生活便捷性的同时,不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负担。计算机技术长期以来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早在70年前,计算机就已经诞生,最初的计算机设备尚且需要通过电子管技术进行基础性运作,但是,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不仅很大程度上缩小的体积,也使得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的功能也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计算机设备在我国社会发挥了较为重要的积极影响。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虽然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3]。例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出现使得很多计算机设备遭受了严重的威胁,而一些对计算机技术形成依赖的产业,一旦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将很容易出现产业发展质量受损,进而导致很多社会事务不能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实现。另外,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一旦技术当中的某一细节出现错误,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进行扩展,使更多的计算机设备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计算机设备在技术层面的漏洞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如果遭到网络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在很大的社会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
2.3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处在规范方案的完善阶段
良好的规划设计是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方案正处在快速完善的阶段。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方案科学的进行了重要等级的划分,首先,计算机技术需要让步于公共安全事务,任何高科技手段只有在正义的掌握之中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首先服务于国防事业和公安事业,促进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我国公民生活在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当中。另外,计算机技术需要服务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当中,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已经加强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并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进行了完善,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到技术层面的保障,提升我国社会的和谐等级。另外,我国很多规划机构对计算机技术的突出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机不同性能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后续发展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使计算机设备可以更好的结合现有的各项功能提升社会服务等级。另外,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开发领域已经进行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借助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大程度上提升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1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首先,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优势分析,充分了解到计算机技术的高效便捷是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优势,并从在这一思维出发,对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科学的规划。要将巨型计算机作为提升计算机技术社会价值的重要研究方向,巨型计算机相比于普通计算机具有更加强大的运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保证处理的准确性。巨型计算机还拥有较强的信息储存功能,在保证信息资源储存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会使存储设备占据较大的体积空间,使巨型计算机能够更好的使用于档案管理等涉及到较大信息资源的领域。目前,已经掌握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在一秒的时间内进行百亿次以上的运算,因此,巨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艺术领域和尖端科技领域的信息存储工作。另外,巨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较大,能够保持在百兆字节以上,因此,巨型计算机在气相领域和地质领域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大量的市场需求使得巨型计算机的技术研发获得了大量的利益驱动,因此,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必定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形式的计算机,并在许多重要的社会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另外,巨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会很大程度上带动传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事业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3.2智能型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目前,智能型计算机的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型计算机最突出的优势是具备平行处理技术,因此,智能型计算机不仅能够对传统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保留,还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对多个信息指令进行高效的处理。另外,智能型计算机拥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使用多个信息处理机制对信息资源实施高效处置,使信息资源的处理效率能够实现成倍增长。另外,智能型计算机虽然进行多种信息资源的操作,但是,并不会由于信息处理渠道的增加而产生数据处理时间的延长。因此,智能型计算机目前已经受到了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高度重视,并且将智能型计算机的技术使用于复杂信息资源的管理领域,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更加高质量的完成推演和分析,降低尖端科技领域的信息管理成本。另外,智能型计算机在常规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因为智能型计算机的设计理念方面同人类大脑有着较为相似的设计意图,使得现有的智能型计算机的服务性能更加贴近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智能型计算机相比于普通形式的计算机拥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人性化需求较为强烈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3.3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量子计算机科学的运用了量子力学的科学原理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改良,使得计算机在处理大量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得更加高效。另外,量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性能,由于量子力学理论在技术层面可以进行逆向处理,使得量子计算机可以在物理装置的协同之下进行信息储存机制的完善。因此,量子计算机在进行大量信息资源储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物理装置的特点进行计算机造作性能的提高,因此,量子计算机可以结合技术的研制需要,对技术发展的过程进行细化处理,结合信息储存功能的需求,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信息存储层面的在开发,使量子计算机能够丰富信息资源的储存形式,实现对大量信息资源的高水平处理。当前,已经掌握的量子计算机技术,可以高质量的进行激光脉冲的控制,使激光脉冲具备较强的灵活性特点。另外,量子计算机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对链状分子进行深度控制,并使现有的链状分子能够按照计算机服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并保证量子计算机能够通过开关装置更好的进行聚合物的处理,提升聚合物的移动频率。另外,量子计算机在技术层面具有量子理论的一些优势,可以通过量子的叠加效益进行计算机存储机制的完善,使计算机的信息总存储量可以得到扩展。量子计算机当前的信息存储效率已经较常规计算机设备高出十几亿倍,并且能够保证信息存储的安全性。
3.4光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计算机设备在进行基础性信息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大多使用电子形式进行储存机制的构建,而光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光子技术替代了电子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例如,光子计算机传递信息不再需要使用实体导线进行电子资源的连通,只需要使用光子技术对信息实施传递,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大程度上提升传递的便捷性。另外,信息资源的运算也是决定计算机设备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光子计算机在进行信息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光子技术对现代化信息运算模式进行操作,使光运算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光子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当前处理的信息,以不同形式的光波进行处理,并通过波长的合理控制实现表现质量的提升,使光运算技术能够在更加快速的模式下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理,因此,光子计算机受到了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充分重视,目前正处于快速成熟的阶段。
3.5纳米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
纳米计算机属于技术等级较高的计算机,目前在我国一些社会领域并没有得到普及,但在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计算机不仅拥有纳米技术的一系列优势,也能够良好的整合传统计算机的一系列优势,因此,纳米计算机在技术层面能够实现新老技术的科学整合。此外,纳米计算机能够很好的进行纳米元件的使用,使纳米计算机可以保证以较小的体积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因此,纳米计算机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便捷性特点。另外,在纳米技术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纳米计算机的技术正处在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目前,很多纳米计算机在导电性能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性能。在进行纳米计算机芯片使用的过程中,纳米元件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技术团队的关注,而传统计算机在进行硬件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也将纳米技术使用于中央控制器和信息传感装置等多个方面。另外,纳米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将大量信息计算设备的功能利用芯片装置进行储存,使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成果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纳米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当中,芯片所占的体积较小,但纳米计算机由于纳米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增强信息处理质量方面比传统形式的计算机更具优势,因此,纳米技术是提升纳米计算机实用价值的重要技术,必定在未来的纳米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4结论
深入的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清楚计算机的发展意义和发展必要性,因此,对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实施科学分析,是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化,2010(8):237-240.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0-186.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 工程型 计算机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88-02
计算机相关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内外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其不仅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而且对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拥有庞大的在校生规模,每年都有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进入就业市场,但由于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和IT企业市场需求的脱节,使得IT企业往往较难直接获得符合其要求的计算机人才,这也造成了计算机人才成为目前制约我国IT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推出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简称CC2006)[1],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CC2006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指出了以“专业方向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并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特别地,CC2006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此外,国务院在2011年《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中明确指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规划,在其人才政策别强调,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人才,这进一步指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和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工程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具有知识结构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使得目前计算机学科各专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通用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尤其西部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外语水平薄弱,这些都对计算机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目前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模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需要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工程型人才。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层次定位,相应的学科发展也要有不同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确定高目标、追求高层次,盲目照搬普通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这使得高校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模式和培养手段的运用上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灵活性,致使教学质量下降。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计算机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又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重实践操作等特点,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和通用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以基础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往往占主导地位[2]。课程设置多是在计算机学科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些电子硬件类和软件类课程,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和基础,对计算机工程类领域的知识涵盖面窄,这也造成了计算机工程类学科发展和其相关产业现状的脱节。
最后,综合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系统性和工程性的新兴学科,这就要求其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来自不同领域背景的工程项目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类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现行各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滞后于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及需求的问题[3]。多数高校依然沿用陈旧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基础学习中,忽略了指导学生将各专业课程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的揉合在一起,致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失衡。
2 工程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计算机工程类专业具有适应面广、涵盖技术领域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特别是在21纪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时代,计算机工程类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不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而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工程型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创建工程型计算机特色专业,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实践实验条件充实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这里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教育部对计算机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其他大学的办学经验,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型计算机学科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保质量、重特色,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更好地培养出侧重于工程型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要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早期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主要依赖于CC2004(Computing Curriculum 2004,计算机学科教程)[4]。在制定具体课程时,现阶段高校应结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并按需修整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社会和企业所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性课程,增加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宽、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得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实用性强,而且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优势个性化发展。
再次,要加强计算机工程专业英语学习。在计算机相关学科领域,由于学科知识结构的特殊性,计算机程序和命令是由英文命名的变量和函数等来编写的,其代码的相关注释也都是用英文表述的。另外,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快且知识更新周期短,所以往往最新和最前沿的相关文献综述、技术文档、以及研究进展报告等也都是由英文撰写的。因此,英语学习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生源特点,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和在高年级的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双语课,这样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对于计算机学科工程型人才来说,应用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高度重视实践教学[5]。通过实践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技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现状,将实践教学建设的目标定为研究构建计算机专业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内容调整、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定期重新修订,丰富和充实新的应用技术;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工程类课程的相关实验,这样搭起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具体实践的桥梁,使得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实习实训,增加本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长期基地,开展依托企业的定制培训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结语
计算机类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信息产业,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摸索总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规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构筑专业教学平台,加大实践环节力度,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综合提高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3.
[2] 张仰森,赵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9):89-92.
[3] 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6-9.
篇9
(一)工程管理方式的特点。
首先工程项目的占地面积较大,这就奠定了工程管理方式复杂化的特点,在工程管理中,工程项目牵扯到的管理学科较多,在工程管理方式需要进行细致的分类,这就要求工程管理方式尽量地精细化,此外工程管理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及时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其多样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中,为提高施工的进度和工作效率,就需要在工程管理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变,使之适应施工项目的发展。工程管理方式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潜在隐患因素,这就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评估、分析,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隐患进行处理。
(二)工程管理方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放大对工程管理信息进行加工、判断,这就形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目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于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有效科学并合理的运用。
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式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设计建筑管理方式。
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势就是针对于工程项目投资、计划、进度能进行提供和保留。这样复杂的工程管理方式,在采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后变得较为简单化,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将各类项目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处理后,就可以很轻松地将报告制作整理出来。
(二)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总承包管理方式。
在进行总承包管理方式时,对于物质的总成本的信息判断要求非常高,运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预测存活和对施工材料的可用性的具体分析,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将全球范围内货物进行整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对各种物质的价格进行对比、评价,这对项目的物质管理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物质的整合,为承包工程的总造价成本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施工管理方式。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方式是呈现其多样化的管理,这主要是为配合施工进度和工程效率,同时为了促进工程的进度,现在都采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全程的系统监督,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将工程项目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及时地制定施工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科学的工程管理方式。
三、工程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改变
工程管理方式分为很多类主要是分为传统的总承包方式、设计建筑方式、施工管理方式、BOT方式,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不同工程管理方式的融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中工程管理方式会出现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说,业主的接入对于施工活动的影响,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时,业主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资料整合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为的突然插入会造成整个工程进度减慢和项目计划的改变,提高工程的造价成本。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还有设计人员参与工程管理的进度和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来讲,其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对于工程的科学有效管理会产生影响,像总承包管理方式,主要就是应用于工程范围广的,而且一直以来得到持续的应用,而施工管理方式则是协调设计和施工中的矛盾,是决策透明化。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 集群技术 应用 研究
随着20世纪计算机集群技术的发展,在美国使用的计算机集群技术来建立的核预警系统,以此来捍卫其安全。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开源系统的逐渐趋于稳定以及电脑的日益便宜,而且建立起计算机集群技术显得条件已经成熟,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立起的计算机集群系统,其PC机子性能的不断升高为实现整体系统功能提升起着促进作用。计算机的集群系统的建立,为实现高速的运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建立起的超级计算机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对于大量的计算上都有着很好的保障,因此本文就相关的计算机集群技术进行粗浅的研究,对其主要的集群系统组成原理进行分析,以及在建立起的集群系统进行测试分析,希望对计算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计算机集群系统原理介绍
首先要清楚的是:计算机集群系统是多个计算机进行连接然后进行协同作业完成工作,其中在整个集群系统中,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可用性能集群、负载均衡集群以及性能集群,这些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其中可用性能集群主要是为整个集群系统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期间产生的工业控制器、web服务器、ATM、医学、军事监视、远程通讯转接装置等这些都要求了可用性集群功能。对于负载均衡集群而言,主要是指在整个集群系统中将负载进行逐一分担,实行平摊处理的办法,负载均衡主要是根据应用程序来处理相应的网络流量负载,使得每个节点上都可以运行一部分负载,在节点之间实现其动态的分配,以此来达到整个系统的平衡。对于性能集群,主要是由多台的计算机联机之后对于计算问题可以集中处理,其运用主要是在科研的环境下,通常是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分子模拟以及基因测序。通过性能集群实现并行运算,就好比将一个很大的问题分化为很多的小问题,然后在下面的计算机PC对小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在建立起的集群节点上进行运算,这些小问题都是依据并行完成的方式,从根本上缩短处理问题的时间。
二、计算机集群系统的特点综述
对于计算机的集群系统其有着重要的特点,主要是从其价格和扩展性上对其特点进行描述。从其集群的价格方面来谈,集群系统的造价较为便宜,而且其构造的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全部硬件主要是通用的商品化产品,其成本相当便宜,而且在当前构建系统所使用的软件的时候,例如在使用的不同测试和开发环境(MPICH编程环境)下进行系统的开发,其所需要运用到的软件要从网上下载,而且还要安装好相应的网上免费下载工具,从网上下载正确的Linux版本,配置好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其次是群集系统中所具有的可扩展性,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加入集群的功能点,这些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节点分布来扩充集群的新功能以及新的处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集群系统中,每一个节点代表着相对独立的计算机,因此当集群中的任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则要调用相应的节点计算机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计算机集群架构相关概述
以计算机来架构完整的集群系统,需要整合多台计算机来组建集群系统,其组建的实质是多台计算机进行系统整合,而且还要建立起集群系统要从其操作系统、集群管理系统、并行环境开发系统着手,以此来实现集群系统的有效建立。首先建立起集群系统则需要多台的计算机,就相当于组建起一个简单局域网,而在其中的每台计算机负责一个节点的功能,从硬件上为建立起集群系统,并且要实现整个系统的价格、性能和功能的高性价比。其次是选择节点计算机,在节点计算机选择的时候要明确每台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从控制节点、用户节点、管理节点、安装节点、存储节点以及计算节点上来选择计算机,并且要赋予相应计算机权限,使其履行其自己的职责,当然这些节点计算机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这要根据所建立起的计算机集群系统的规模来确定,通常下如果建立的集群较小,则可以使用一台来满足上述的六个节点功能。最后是网络问题,也就是说建立起的计算机集群系统要有充分的网络资源,最基本的要联通网络,满足局域网的要求,通过局域网的交换机来对交互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输入和输出上来实现整个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所建立起的计算机集群系统,要确保在其中处理的问题能够稳定,而且还要从根本上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这样才可以建立起符合现代要求的计算机系统,集群系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具有其建立的规则,以最基本的计算机理念,实现计算机性能和功能的飞越。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立起的计算机集群系统,其PC机的性能正在不断的升高,同时也为实现整体系统功能提升起着促进作用。计算机的集群系统的建立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科学、社会安保、计算机应用等提供技术的支持,为此实现技术的革新,其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就相关的计算机集群建设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为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浅谈计算机集群技术及并行计算[J].信息系统工程,2012,(5):34-35.
[2] 张志友.计算机集群技术概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07-609,656.
[3] 李金,李海霞.计算机集群技术探析[J].企业导报,2010,(9):286-287.
[4] 邵英,夏立.计算机集群技术的计算环境与拓扑结构实现[J].微机发展,2003,13(6):98-100.
[5] 张洋.计算机集群技术概述[J].信息系统工程,201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