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

篇1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住宅产业化战略联盟理事长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人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淆,有必要理清三者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概念上的差异辨析

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对纺织、汽车、造船等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像制造机器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业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住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计的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 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化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为了迅速制造出质优价廉的房子,日本举全国之力开发住宅以满足国民对住房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针对住宅产业化建立了完整的设计、制造、施工、认证、监管体系。我国早在1993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1998年7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工作内容就是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 72号)文,明确提出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2013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议,当年年底全国建设工作会也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筑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内涵上的差异辨析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的内容和关系如图1所示。

各自的目标和内涵不一样。建筑工业化主要强调对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造,其目标是实现建筑业由手工操作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住宅产业化主要强调对住宅的产业化整合,其目标是实现住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建筑产业现代化则内涵更广,囊括了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

篇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建筑工业化 应用 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随着传统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交叉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诞生。借助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成为一门融机械、计算机、信息、传感检测、自动控制与伺服传动等多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技术。

二、建筑工业化概述

建筑工业化,指运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来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标准化建筑设计、工厂化构配件生产以及机械化施工和科学化管理。

三、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国内部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建筑工业化的整体发展方向包括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等。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些发展内容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应用。

(一)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单独的专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标准化设计的推进,其要求相关人员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相关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通过选用模块化设备提高整体设计的效率;通过选用先进的小型化设备提高空间利用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系统地考虑各专业的需求,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机电一体化做系统的设计。

(二)在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其多数作业在构件厂内进行,实现了工厂化制造。由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实质是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厂家通过投入流水生产线、安装智能化设备(机器人)等措施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自主决策;通过布置三维扫描等设备实现产品的自动检测。这种方式的主要构件产品包括PC墙板、隧道管片、预制桥梁、桥墩、盖梁等。此外,有的生产企业还布置了智能物流系统,生产出的构件由无人运输车自动送至堆场。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作业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不当而带来的风险,保障了工程的质量。

(三)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业化形式下,现场施工的主要作业内容就是吊装。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通过采用盾构机普遍实现了隧道施工的自动化,在城市综合管廊的安装上也已有厂家着手研发成套设备来进行自动化施工。而在施工作业量较大的住宅施工(PC墙板安装)方面,因施工环境复杂、工艺繁琐,目前仍鲜见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在相关工程机械中对其主要系统和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就可以自动报警并提示异常部位;从而有利于进行程序化地维护、检查工作,减少维修投入,缩短维修时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根本上确保施工安全。

(四)在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应用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运行和维护的方式将发生极大的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消防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自动报警、喷淋等;很多重要桥梁也都引入了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与预警。此外,在城市综合管廊运维中已经开发出了智能巡线机器人,通过视频分析与传感器数据收集,其能对各种管线进行外观观测与发热监测,还可对管廊内气体成分进行监测与分析诊断;用先进技术手段辅助管廊监控,有利于提高管廊管理效率。并且,这些类似技术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运行和维护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四、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发展趋势

同主流机电一体化技术一样,其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相较于一般机械自动化的重要进步。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为机电产品提供了更为智能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飞速升级的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基础。这些智能技术可以促使机电产品更智能,通过算法使它具备部分人的思考、判断等功能。

(二)微型化

通过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可以缩小部件尺寸,向着纳米级的方向推进。这些产品性能高、重量轻,可运用于各个的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三)模块化

出于标准化设计的需要,各功能部件需达到较高的互换程度,这就要求各部件必须高度模块化。

(四)网络化

伴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演进,网络技术被大面积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交叉应用也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会带来机电产品协同、自主作业的可能。

(五)系统化

在这方面主要是要求目前的机电产品采用更为开放的架构,通过组合各个功能模块,提高产品的拓展能力,使其可以与其他智能部件协同工作,发挥“1+1>2”的作用。

(六)环保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提高,但这也消耗了Y源,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绿色产品这一概念。环保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的是将产品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结束使用时可以回收并能重新利用就是机电产品环保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机电一体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机械的形态,优化了设备功能,同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它和工程设备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并将在智能监控、智能维护等方面有所运用;它改变了传统建筑施工的方式,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不断适应要求逐渐提高的建筑工业化,提升机电一体化水平十分必要;企业应积极探讨、大胆尝试,以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度应用。

(作者单位为中铁二十三局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邹志慧,李瑞,陈相霞.浅析机电一体化应用的优点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4(16):456-457.

[2] 王娟.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15(10):101-102.

[3] 隆富国.建筑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与发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6):161-162.

[4] 李俊峰.建筑施工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J].机电一体化,1995(S1):2-6.

[5] 陶格兰.机电一体化在国外建筑机械上的应用[J].建筑机械,1986(11):14-18.

[6] 李胜.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3(08):110-111.

[7] 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231.

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教学方法;土木专业

一、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构件工厂化制作受环境条件影响小。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促使原有的部分手工劳动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流水线操作工人,实现施工现场无粉尘作业,节省劳动力,节约时间和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率。装配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产品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建筑构件的精确度,保证建筑整体偏差缩小。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现场用时,对建造工期有更高的可控性。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有利于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能、隔音效果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检验得到显著改善。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可以达到质轻、高强与节能,经过引进工艺,可使建筑物的外观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美丽多彩。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过分依赖的传统建筑岗位将出现大幅缩减。这给传统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培训建筑工程人员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向新的劳动方式的转变。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基础薄弱,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从前期策划管理到技术支撑能力与工程实施经验存在认识不足。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愈发急切,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技术研发人才迫在眉睫。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上,就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及维护方面应加大教学工作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解决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补充的内容

为顺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为建筑业输送具有装配式建筑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理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了解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构想,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变为第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起点,着力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能力。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想与精细化设计将会出现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从内部结构节点连接到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等,专业教学一定要紧跟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把成熟、可靠、适宜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国标与地方标准图集中有关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构造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应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的直观感触。3.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新加入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教学章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包含: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与管理科学化。现在被大家热谈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全过程的管理,为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运作提供数据支撑。装配式建筑适合实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调查装配式建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概况及入门的认识,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知。在认识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鼓励学生带着资料参观建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装配式建筑构造,提供丰富的辅导资料与教学答疑为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实地调研,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建筑设计策略和装配式建筑技术。

五、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篇4

关键词:城建工程;围护结构;一体化

建筑工程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一体化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配合,使得建筑围护结构可以和建筑主体之间保持良好的整体性,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互相影响、交叉作业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普通的房屋结构已经不能达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围护结构和建筑主体之间的问题也不断加剧,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实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建筑物承载力

①有利于改善受力情况,实现良好的抗震效果。由于实现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能够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物结构无论是从装配式结构还是现浇式结构,建筑结构自身的整体性对于改善受力有着重要作用。②有利于提高防水能力及其抗变形能力。长期以来,在进行屋面的建设时先用混凝土做防水面,而梁柱与墙体并没有实现良好的结合,以致于出现漏水现象。而实现梁柱与墙体的结合就能够使该建筑物实现良好的连接,在共同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变形,也就能够提高防水功能。③提高建筑物的施工速度。因为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建筑物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在较大程度上相应地减少施工工序,并采用新的施工工艺及技术,对结构主体进行优化设计,进而获取较高的施工效率,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建筑施工。

2、有利于实现建筑工业化

当前,建筑工业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在一体化施工中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建筑工业化中大量结构部件的相互连接,实现较好的连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作为施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其一体化就能够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

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建筑工程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复杂,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1、施工设计阶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应做好相关的施工设计,优秀的施工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①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是其重要内容,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是连接结构水平与竖直结构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与传力的关键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设计至关重要。②构造设计。完整的构造设计能够将计算设计中没有考虑的因素考虑进入,也能够为计算设计中的一些理想假设提供保证。从施工设计中可发现构造设计大多是依靠结构设计理念而做出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原理而构造出的设计要求,往往需要实践做支撑。③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节点也是关键部位,占着重要地位。由于钢结构设计中受到较多因素,要想实现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化就必须提高施工的机械水平。④一体化设计。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求节点的设计尽量满足一体化的要求。当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发新的节点方式,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在满足建筑构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2、施工准备阶段

①原材料质量控制

水泥:32.5、42.5 强度等级普通硅酸盐散装水泥,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严禁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

砂:使用细度模量>2. 3 的中粗砂。其含泥量应控制在3%以内,砂的孔隙率不大于40%。

石子:粒经6─38MM,无风化且含泥量≯1%,并严格按级配选用。

钢材:各类型号钢材必须具有质保书和试验报告,型钢钢板采用3 号钢,焊条使用E43、E50。

标准粘土砖多孔:砖标号品种按设计要求,现场抽样做抗压,抗折强度等指标试验,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

②其他准备

首先,各级施工人员明确施工方案,进行技术、安全交底。检查各类施工机具是否完好齐备,人员是否落实。施工用料及计划是否完善。

其次,按设计要求做好砼配合比设计,并现场设立"二机三磅"挂牌计量投料。检查浇筑砼段模板、钢筋、预埋件及各类管线是否安装完毕合格,并办理隐检手续后方可施工。检查脚手架及运输通道是否搭设完毕,并符合要求。

最后,对建筑临边及孔洞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3、施工过程阶段

①建筑物的基础浇筑。一方面,做好桩基础施工。桩基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台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性浇筑,不可在台阶位置留下缝隙。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在进行拆卸时,应确保模板足够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大体积的基础施工。在每一次浇筑完成之后,应对浇筑效果进行重新检测,在进行第一次振捣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振捣,两次振捣之后要确保层层之间没有缝隙。若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此外,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在进行浇筑前应在两侧设置一些标高线,根据标高线进行逐层施工,每一次的浇筑应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浇筑应确保在2~3米之间,确保在细节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墙浇筑。可在墙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进行浇筑,可确保混凝土的结构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而这种浇筑可在窗户洞及门洞等位置留取适当的缝隙,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对墙面上出现的洞及孔位置在进行浇筑时,将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内墙及外墙的接口位置完成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擅自挪动钢筋,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减少钢筋的受损程度。③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机构的一体化。在施工组中充分考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序、工作面空间及其所需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统一安排,确保两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其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尤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不可忽视。首先应做好施工前的设计,然后是做好施工过程的工作,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朱红华,岳地东,曹雪山,等.南京地铁新庄站围护主体结构方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11-111,113.

[2] 陈朝.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3] 曹煜.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一体化施工的方法研讨[J].四川建材,2010,36(4):200-200,202.

[4] 索振伟. 论述当前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05).

[5] 杨先奎,杨军. 框架轻板建筑和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工业化施工方法[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篇5

装配式住宅采用产业化方式在工厂里制造各种住宅通用部品,采用各种新的工业化施工技术在建筑工地形成现代化住宅,整个过程机械化操作,施工干作业,住宅全过程的开发建造转变为住宅制造。它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逐步向综合性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各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概况装配式混凝土(PCa)结构和全装修设计国外已经有50年以上的历史,在国外已经是形成了一整套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

欧洲

在欧洲,瑞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目前瑞典的新建住宅中,采用通用部件的住宅占 80%以上。有人说:“瑞典也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瑞典建筑工业化特点归结为以下几点:在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基础上发展通用部件;独户住宅建造工业十分发达;政府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手段主要是标准化和贷款制度;住宅建设合作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 模数协调标准就是以丹麦为标准为蓝本的。丹麦推行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美国

美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如下。

1920年以前,住宅产业仍然处于小生产水平,大多数是个体经营,效率低,融资渠道少。

1920~1930年,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的需求量剧增,急需兴建大批的住宅。与此同时,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出于“复苏”经济的目的,制定了促进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以此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

1930~1940年,美国政府采取建立住宅抵押贷款制度和担保制度鼓励私人建房、购房,促进了住宅产业的发展。另外,政府为大规模开发的商品房提供贷款担保,使住宅产业既有大量的住宅市场,又能得到政府的贷款担保,理顺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住宅产业从小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到大规模生产阶段,完成了住宅产业化。

目前,美国的住宅建筑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住宅构件和部品的商品化、集成化的程度很高,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租赁业也很发达,混凝土的商品化程度达84%,各种技术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由于美国本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较小,因此住宅建筑并未走欧洲国家大规模预制装配化的道路,而是注重于住宅的个性化、多样化。美国住宅多建于城市郊区,以低层木结构为主。一般情况下,房屋构件在工厂里制作成型后,运到工地与各种配套的住宅部品组装成整栋房屋。由于几乎没有湿作业,所以现场工作量小、工期短,一般建设一座数百平方米的小型住宅楼仅需一个月左右时间。其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我国当前水平。同时,北美工业化住宅在管理机制上较为先进,工程设计、构件制作、部品配套、施工安装一般由一家建造商独立完成,建造过程环节少,便于把房屋作为最终产品进行整体考虑和细部完善。另外,美国的住宅设计较完善,主要表现是设备、设施水平高,注重个性化,多采用木结构或轻钢结构,具有完善的功能和技术上的合理性。而加拿大在部品认定和性能测定方面有着先进成熟的经验。为了满足健康、安全的要求,加拿大对标准化产品广泛实施认定制度。北美的住宅产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和水平

日本

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在日本称为工业化住宅。其种类从结构上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及由此组合而成的组合结构;从施工方法上可分为大型预制板方式及单元式方式。日本经济力量强大,钢产量大,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快速,价格较便宜,建造成的住宅整体造价与混凝土结构相近或更低,因此轻钢结构占工业化住宅的80%。

在日本,住宅产业化以工业化的住宅生产为主要标志。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三十年间,住宅产业早就了一大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既有综合性、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住宅产业集团,也有大规模生产某种制品的专业化大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发展,使日本的住宅产业呈现出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格局。日本的住宅产业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是住宅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建筑构造做法、荷载计算、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工程材料的差异、施工水平和工艺的差异,导致国外装配式住宅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建筑构造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国内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加速的阶段,国内的科研、设计、施工、开发等单位正在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工作。在结构体系方面主要分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和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从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剪力墙连接节点、梁柱节点半刚性连接和抗震试验研究、也进行了预制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建筑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篇6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具有显著减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从而缓解建筑产业用工需求矛盾的现状。在新常态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对提升建筑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群众居住品质需求,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住宅产业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一是技术集成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初期,一些地方暂不具备全面推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先从部分部品部件产业集成入手,如推动屋面、外墙、门窗一体化保温节能技术产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备和厨卫设备的产业化应用等,这些集成技术和新产品的探索同样能有效提高住宅整体性能品质。二是“以点带面”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企业,开展产业化项目试点,夯实技术研发基础,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引领、项目带动,促进地方住宅产业化发展。三是区域规模发展阶段。以产业化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城市区域总体推进为系统动力,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为载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市场选择“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均衡可持续发展格局。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管理组织和措施的创新,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各种工程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其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值。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建筑业与环保节能要求相融合,实现建筑绿色化。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社会环保节能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业成了一种时尚。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人们重归自然的怀抱,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都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绿色建筑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结果。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途径。三者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因此,当前我们要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联动发展,促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建筑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

篇7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对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60

由于环保、节能等要求,我国的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装配式工程成为了一个合适的选择。相对比而言,许多发达国家相对应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1]。因此,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中体现出的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可适当借鉴装配式建筑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相关经验。

1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体系。由于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2]“十三五”期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将重回重要的地位,国家将大力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内随之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如:《CL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4年)等,与此同时,一些法律法规也在筹备建设当中。[3]

1.2我国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

标准在建筑预制装配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实践,致使许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因此导致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

1.2.2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与传统式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有许多特点,如:装配式建筑需要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因此构件的质量需要纳入评估当中;装配式建筑中含有一些非定量因素,必须考虑到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相关规定中传统的评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装配式现浇建筑的评估。

2相关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及其法律法规

2.1美国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建筑预制外墙和结构预制构件两类。美国的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期间开始实施配件化施工和机械化生产。现在美国每16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装配式住宅,装配式住宅成为非政府补贴的经济适用房的主要形式。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开始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逐渐与美国建筑体系相融合、趋于完善。由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的长期推广,美国的装配式住宅的相关标准规范已逐渐完善,其编制的《PCI设计手册》及一系列技术文件保证了美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日本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1968年提出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在此期间建造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经受了1998年阪神7.3级大地震的考验。

日本的相关标准包括建筑标准法、建筑标准法实施令、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其中日本建筑学会(AIJ)制定的装配式结构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为日本的装配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预制建筑技术集成》丛书、《预制混凝土工程》(JASS10)、《混凝土幕墙》(JASS14)等。

2.3丹麦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丹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大量企业开发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部件。目前丹麦的新建住宅中通用部件达到了80%,既满足了多样性的需求,又达到了50%以上的节能率。丹麦推行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丹麦是一个将模数法制化应用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模数协调标准即以丹麦的标准为蓝本编制。丹麦地处欧洲,欧洲的《欧洲规范》《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统一标准》(EN13369)、《模式规范》(MC2010)等均为丹麦预制混凝土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3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路

3.1确定并落实相关的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作为行业准则,能使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相关流程保持健康、高效,促进其发展。在标准规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国内外骨干企业、国内外相关专家,对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基础性调查,并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提出和落实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标准规范,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此外,还需结合新的政策等,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3.2确定并实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体系

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能解决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能进一步保证相关标准规范的落实,并保证建筑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发展。

确定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说刻不容缓。根据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装配式建筑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以及随机性影响,从装配式的各相关阶段(设计、预制件制作、施工、验收等)进行质量考核,并符合系统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

3.3完成装配式建筑规范与我国建筑体系的融合

完善的建筑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协调性、统一性、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将会陆续有一些规范出台,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令这些规范与我国现有的建筑体系相融合至关重要。

所谓融合,首先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我国建筑体系不冲突,二者需在原则、实施、监督等方面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提出建议,保证最基本的协调。

篇8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 结构 技术构思与表现

19世纪80年代结构型钢的出现加快了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近20年来,钢结构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公共建筑中,比如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屋盖,北京天文馆新馆工程等,我国目前不仅能生产各种类型的建筑钢材,同时钢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日益也增多,如彩钢压型板、彩钢复合板、彩钢扣板、拱形厂房及彩钢制品等的生产,使建筑结构充满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现代钢结构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实现了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建筑预工程化,使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钢结构建筑的预工程化使材料加工和安装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且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工期能够缩短40%以上,从而加快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周转速度,使建筑能更早投入使用。现在人类已具有建造跨度超过1000米的超大穹顶与高度超过1000米最高至4000米的超高层建筑的能力。并且钢索与膜结构相结合形成索膜结构体系更能满足建筑对跨度的要求,使这类型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比如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伦敦千年穹顶──大型综合性展览建筑也是索膜结构体系,其穹顶直径达到320m。

在钢结构建筑中,结构成为形象构成的重要因素,结构的形体,构件,节点从很大程度上导致并制约着建筑的形象。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只有做到一体化,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以便随后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下去,创造出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建筑。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投标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这一特点。例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可开合式方案,在体育场大屋面的中央设置两个半圆型的玻璃顶面,同时相对旋转、平行滑动完成大屋面的开合;又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场馆方案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形象完美纯净,功能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还有日本朱式会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折叠式方案,屋顶由悬臂的钢架结构支承,可在30分钟内完成开闭的动作,确保全年比赛的及活动不受天气影响。

钢结构建筑的科技含量很高,结构本身往往就是建筑表现,钢结构的表现与工艺不仅是实现形象构思的必要手段,而且对建筑形象的影响极为显著,这就决定了结构构思是形象构思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钢结构建筑设计的构思成功关键所在是技术构思与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深化中,需要同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甚至包括机械工程师密切配合。此时技术表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无论是空间形式,形式体量还是构造节点对其建筑设计与表现影响都是很重要的,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点。

(1)钢结构建筑设计的技术表现

建筑形象的构思是一个概念形象的创作过程,是建筑创作的难点之一,也是建筑设计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建筑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对技术变革反应的迟滞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学在社会文化当中的深层地位,以及建筑学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密切联系。另外现代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正在广泛地渗透并涉及社会活动的每个领域,使现代科学思维被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新项目的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设计的宗旨也从单纯的追求美发展到追求问题的合理解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建筑的认识和设计方式,并最终影响了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建筑观,比如高技派建筑就是其主要代表,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

(2)钢结构建筑细部设计有较高要求

钢结构建筑设计的复杂化与精致度要求越高,对细部设计的要求也越高。因为细部设计决定一个地方最终是否得到确认及其质量。在现代钢结构建筑中,各种金属结构杆件,连接金属杆件的节点细部,常常暴露在外,使建筑带有强烈的科技感,比如建于1977年法国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它的钢柱、钢梁、桁架等结构构件都在外,从中不仅体现出技术美,而且体现出人的智慧和能力。因而,对钢结构建筑来说细部质量保持较高的设计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结构建筑中应受到特别重视。

(3)建筑策划也是钢结构建筑设计与表现的影响因素

因为钢结构建筑设计具有建筑设计的一般属性,建筑师不是随心所欲在作设计,业主设计任务书对建筑师的平面和设计构思等发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客户希望设计师有更好的业绩,而且希望在其最终产品的确定过程中,设计师和市场专家都能更高效的参与决策。在这个阶段,建设项目更强调整体设计、更强调

专业设计师、市场专家及开发商之间的协调,设计过程包括了持续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整合。另外,钢结构建筑的专业化不但能提供丰富的设计知识而且能有效的整合设计资源和市场专家共同对建筑负责,使设计和业主的经营意图有效的结合起来,使项目获利和减少风险。

总之,钢结构建筑设计应根据不同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做到形象构思与结构构思的一体化。我们所提倡的是:抛开风格要素,从结构理性主义出发,从现代的和传统的众多风格流派中吸取精华,创造出技术和艺术有机融合的钢结构精品建筑。

参考文献:

1、方鄂华 编著.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唐兴荣 编著.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蒋运林,熊猛;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篇9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

引言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政策不力、住宅产业标准化技术落后和通用部品标准的缺失等因素,对住宅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应以政府政策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依托大型企业成立住宅产业联盟,加大技术研发投资投入,并将新型技术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积极宣传改变传统观念,推动产业化住宅为消费者接受。通过以上措施解决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加速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建筑行业对新型技术的引入也较少,大部分建筑仍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直到1994年国内才首次提出住宅产业化的概念。1999年,国务院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1999]72号)文件,开始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先后批准了由政府主导的3个产业化试点城市深圳、沈阳、济南,以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连花园口经济开发区两个产业化园区。2014年,北京和厦门先后入选现代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通过设立试点城市,提供一些政策优惠,鼓励发展产业化住宅。目前我国产业化建筑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二、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足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从2001年试点以来,住建部先后批准了46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并于2011年9月28日成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住宅产业化基地批准以后,政府没有给予企业相关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此外,企业缺少政府层面的支撑,不能有效地结合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建立重点实验室发展相关技术。政府的扶持不足使企业走产业化住宅道路缺乏助推力。住宅产业化相应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撑没有落实到实处,不能有效吸引地产企业走新型现代化住宅建造之路。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住宅产业化实质上是相关产业链上的产品实现标准化、常态化生产,包含了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的部品预制、标准化装配施工和标准化装修,这四个方面贯穿于住宅产业化的全过程。住宅产业化不仅仅涉及房地产企业,还涉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等许多家单位,光靠其中的一家企业是无法完成整个产业链构建的,需要改变现行建设模式下的诸多行业内的运行操作流程才能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综合的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过程。

(三)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

缺乏相应的设计人员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人员常常会导致住宅产业化施工的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住宅产业化这个概念在昆明的建筑市场还未完全深入,对很多建筑企业来说,这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项目中使用住宅产业化一是没有相应的设计方案,二是,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指导实施。

(四)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宣传不够

首先,社会各界包括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士普遍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核心缺乏统一认识,最普遍的是将“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同于“建筑工业化”,或将“住宅产业化”等同于“住宅工业化”,把基于施工过程某个环节的工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混淆;其次,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宣传和引导上,手段有限,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对于工业化住宅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还没有深刻认识;再则,由于历史原因,消费者对工业化住宅的安全性还存在疑虑和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思路

(一)采取有效政策支持

政府应重点解决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三大问题。一是动力机制,即如何使企业通过实施住宅产业现代化获取比传统方式更多的利益。二是激励机制。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初期,无论是开发商、部品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一个相对较高的成本环境,要想进入大面积推广期,势必需要政府在前期通过出台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从事住宅产业现代化。三是要有惩罚机制。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度、法律、经济手段等方面逐步形成奖罚分明的市场环境,防止企业把住宅产业现代化作为销售的噱头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通过征收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建筑废物处置费等措施,倒逼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

(二)提高消费者对标准化住宅的认知度

传统的粗放型住宅建造生产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等,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损失。政府为了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国情教育、建筑设计、低碳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知识、住宅产业成套技术的优点,提高全社会对产业化住宅的认识。

(三)加大对住宅产业化的研发投入

住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住宅产业化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开展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首先,根据中国住宅特点,模仿国外先进的成套住宅技术、设备或项目进一步地改造和创新,将住宅产业化技术进行中国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其次,针对影响住宅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开展科技攻关,通过研究改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消除技术上的核心问题,积累更加丰富的技术经验资料,加快完善住宅部品开发体系结构。最后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着重住宅产业化集成技术的应用。

(四)完善住宅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工业化住宅和成品住房的建设运营管理。稳步推广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结构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住宅部品生产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审查制度。完善工业化住宅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明确对预制构件生产的质量监管方式和装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求,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五)培育产业化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对行业主管、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监理、检验检测等多层次、全产业链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科学管理和技术水平。将住宅产业现代化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重点扶持劳务企业发展,建设规模化、职业化的产业工人队伍。

结束语

相比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传统住宅产业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对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住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发展,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促进产业化的实施,保证建设项目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孔庆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3.

篇10

李旭辉吕庆文

摘要:文中着手于图纸的深化设计、铝膜爬架的选择应用、免抹灰技术、高精度地坪技术以及项目组织的管理系统等,阐释全穿插施工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成效,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帮助。

关键词:全穿插施工;住宅建筑;实际运用;工业化;爬架;

全穿插施工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基于全穿插施工提升施工质量与成效。全穿插施工围绕着铝模、全现浇筑外墙以及爬架,整合内墙面抹灰、楼层截水系统以及高精度地坪等诸多现代化技术的成熟应用,来达成简化繁杂工序、施工作业一体化以及安全管理系统化的目标。当前,社会生产进入到高度的工业化时代,住宅建筑的工业化施工趋势逐渐实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早在2014年已经提出:国家住宅建筑的工业化发展逐渐区域成熟,住宅工业化发展更是国家宏观战略方面的显著体现,其能够对民众在住房质量、品质方面的诉求、选择进行全面满足,并且强化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产业的转型发展。住宅工业化建造基于标准化、工业化以及系列化作为前提,基于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对住宅工业化生产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基于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整合,实现建筑标准化、构建工厂化生产,同时工程形成有序化的流水作业,强化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成效,延长使用年限的同时更能够减少成本投入与能源损耗[1]。

一、全穿插施工的概念

全穿插施工就是多项工作同时开展,可是其在施工安排方面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一个分项工程于另一个分项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进行交叉开展。住宅工业化的见着技术发展中,主要针对的是单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技术方面欠缺有效地集成与整合,建筑体系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化与工业化。全穿插施工属于住宅建筑工业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单向技术推广与应用,其会对施工成本、施工工期的压缩产生直接影响。全穿插施工的时间安排方面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图纸设计时期、施工技术的实际选择、现场施工作业时期。全穿插施工地有序开展需要现代化技术手段、施工建造技术、完备的项目组织管理系统的参与[2]。

二、全穿插施工于住宅建筑中的实际运用

(一)图纸设计

图纸的深化设计属于是现代化技术核心,将框剪结构+非承重气体结构转变成为全线浇筑外墙+结构拉缝板,也就是说,将原有主体结构的施工与砌体结构二次施工予以简化,不仅能够强化提升外墙方面的稳定性与承载力,同时能够压缩施工作业时间,以免温度裂缝、沉降缝方面的影响。卫生间、阳台等基于铝膜深化设计的降板进行解决,以免细部构造的模板难以切割、易胀模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其能够对折板位置的泄漏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基于铝模对滴水线压槽、门窗企口进行狠话解决,以免主体结构的企口压槽产生二次打凿问题,强化提升一次性浇注成型的效果。门窗洞就得一次性成型浇筑,可生趣窗边、门边的二次浇筑操作,强化提升洞口成型的质量,不仅能够对门窗渗漏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也能够压缩门窗实际安装中的施工间隙时间[3]。

(二)选择应用合理的铝模爬架系统

铝合金模板属于全穿插施工有序开展的核心要点,因为铝合金模板的强度与刚度非常好,选择使用铝模,能够降低实际施工党总的爆模、胀模问题,让后期施工不需要进行打胀模以及爆模,对墙面与地面进行简单清理,能够降低实际施工中的材料浪费问题。因为铝模的应用主体较小,无需在主体封顶之后进行吊外窗线,在主体升高以前进行门窗安装。所以水电安装可提前进行,这样才能够有效缩减工程的施工周期[4]。

全钢职能附着式的升降脚手架,也被称作是爬架,其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新型脚手架,通常在高层框架以及剪力墙建筑中进行实际应用,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搭设成熟非常少,有助于人工、材料成本的节省,符合绿色施工的发展趋势。选择使用了爬架,可省去外架应用中的密目是安全网,更能够强化提升爬架的整体安全性,规避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能够强化提升施工现场、施工企业的文明形象。外脚手架的施工属于施工现场中的重要安全隐患,基于爬架替代了外脚手架,有助于外脚手架实际应用中的安全巡查相关工作。铝模爬架实际应用,能够让建筑材料得以重复应用,减少废旧模板以及建筑杂物的产生数量,基于此无需悬挑式的卸料平台,降低塔吊的实际应用效率[5]。

(三)免抹灰技术

免抹灰技术属于全穿插施工中的关键性内容,免抹灰技术代替了传统形式抹灰湿作业,直接于砼面层实施装饰层施工,以此减少工作量,将后续工序的穿插时间提前,同时对渗漏以及开裂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降低二次抹灰收口的工序,减少工序的交叉施工,更能够减少二次结构与装修工期[6]。

(四)高精度地坪技术

高精度地坪基于铝模施工而进行实际应用,其能够将房间平整度的误差管控于3mm以内,楼层平整度管控于5mm以内。地面平整度方面的高标准与严格要求,可以达成地砖的薄贴目标,降低空鼓问题的存在,以免地面、木地板施工以前的二次找平作业,降低工序更能够节约成本投入[7]。高精度地坪技术提升了混凝土自防水的能力,有助于湿区防水的有序施工,并且有助于干区自防水的能力,防水质量与进度方面都获得了全面发展。

三、项目组织的管理系统

项目组织的管理系统当中包含项目管理工作者配置、全穿插施工流程的合理安排等。项目管理工作者的配备完整性会对现场施工组织的有序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合理的全穿插施工流程安排,属于施工作业面划分与现场施工销项计划有机整合的产物。外墙的穿插施工包含:升降式脚手架、全线浇筑外墙、外墙的截水系统以及铝合金模板等。室内的穿插施工包含高精度地坪、预制墙板、高精度砌块+薄抹灰、外墙内保温、室内的防水施工、楼层的截水系统、地砖铺贴、门窗安装、天花吊顶施工以及墙面腻子施工等。全穿插施工在时间重视紧张的工序穿插与合理安排[8]。全过程穿插施工中,要求齐全的劳动力资源,紧凑而合理的劳务铺排,精细化的工期管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务班组管理,能够对人员缺少产生的工期延误、工序紧张等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达成缩减施工工期的目标[9]。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穿插施工属于是住宅工业化施工中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10]。全穿插施工基于铝膜、全线浇筑外墙与爬架等,基于内墙免抹灰、楼层截水系统、高精度地坪等诸多现代化技术的成熟应用,达成了繁杂工序简单化、施工一体化以及安全管理体系化的发展目标,不仅能够强化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能够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管控,压缩工期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波,刘艳明,胡江锋.全穿插施工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19,000(022):P.168-169.

[2]郑庆标,张培强,张勇.高层住宅全穿插施工中外墙截水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9,No.550(27):175-175.

[3]张杨,陈凯,孙丽锋,等.一种高层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全穿插施工方法:,CN110158974A[P].2019.

[4]张龙洋,李斌,田晓航,等.一种高层住宅全专业穿插施工楼层截水方法:,CN111305566A[P].2020.

[5]常峰、罗浩方、郑辉辉.全穿插施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2020,No.697(32):40-43.

[6]杨军,刘秘,黄君,等.穿插施工高效管理在全装修住宅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00(022):255-256.

[7]邵盛哲.高层建筑精装修的前置穿插施工与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19(001):232-233.

[8]朱益华,杨刘,曹爱贞,等.全装修住宅中的穿插施工高效管理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No.153(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