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

篇1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重要性;对策

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而言,在企业建立与发展上更具灵活性,发展较为迅速,可以说是银行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但面对市场经济金融风险的难以预料,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也使得其抗风险能力较弱,进而影响了其融资渠道的畅通性。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更要采取有效策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优化其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银行业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 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1 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物质基础,中小企业在抗风险能力上的弱点,使得其在企业融资上面对的障碍和困难更大,不利于其后期的发展壮大。原有金融服务壁垒使得中小企业在面对急迫的金融服务需求时,往往借助于民间借贷这种不规范的模式加以解决。这一方面增大了中小企业的金融负担,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高、风险大,不利于企业后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服务行业流失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不利于行业竞争力的增强。由此可见,转变原有的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体系,能有效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正确评估中小企业信用及发展前景,降低原有的中小企业信贷壁垒,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1.2 增强金融服务行业竞争力 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在金融服务行业也日益凸显,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所建立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性金融服务机构是较为匮乏的,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潜在金融服务客户,还未得到实际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能有效解决眼下金融行业大客户缩减、服务类型单一的问题,能为金融行业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开辟金融服务行业的新天地,增强金融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对外经济的开放度日益提高,外国金融服务行业对我国的冲击也变大,而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发展还待完善,要在对外竞争上取得胜利,就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提升,积极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避免中小企业客户的流失。

1.3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决定了其发展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要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要重视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在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及时解决其发展存在的融资问题,壮大中小企业规模之余,也有利于国家利用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政策引导,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经营类别等等的转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进而规范整个企业主体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方面的重要性,也使得中小企业发展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消费质量,金融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使其持续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消费产品。

2 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2.1 简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弱,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市场需求的多变性等,使得中小企业面对的突况更多样和复杂,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就也就相应变得更为急迫。有效的金融供给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命运。因而,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需要简化金融服务流程,有针对性地解决金融服务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的难题,及时为其缓解金融困境,保障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要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在平时就注重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进而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2.2 丰富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是衡量金融服务行业服务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金融行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吸引中小企业客户,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手段,“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同,同一企业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也有不一样的需求”。因而,在积极吸纳中小企业客户,提高服务水平的理念下,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要积极利用有效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信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使其与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产品相区别,实现金融服务产品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能更好地吸引中小企业客户,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具体而言,除了传统的借贷服务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为其量身制定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

2.3 创新金融服务技术手段 信息化时代对各行各业服务技术手段提供了便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革新服务技术手段,一方面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明确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服务程序,避免金融服务行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障碍,增强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格审查实效及速度,也为后期金融服务的推进等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技术手段的利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金融行业对金融服务技术手段的创新,客观上也要求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小企业来适应这些新技术,中小企业内部也会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进而能更好地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间接促进各行业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实现发展模式向信息化的转变。

3 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凸显着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上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小企业面对的金融困境多样化、复杂化、突发化。如何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避免中小企业发展波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银行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宗祥.金融供给视角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建构[J].甘肃金融,2010,12.

[2]夏敏.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1,6.

[3]郭敏.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1,5.

篇3

当前,世界经济的平衡已被打破,新格局、新模式有待重建,对于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复苏,全球普遍存在着担忧。各国对经济增长再次回落的具体逻辑虽然各不相同,但综合起来,主要集中于两点:政策退出导致增长动力减弱和“去杠杆化”过程将再次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政策退出导致增长动力减弱

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在强力政策的激励下,从底部迅速反弹后,由于政策退出或政策激励效应下降的原因,经济增长通常都会经历1-2年的重新停滞或再次下降。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全球各国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手段提振经济,由此,世界经济才能暂时告别底部。然而,从能够提供经济增长的长远动力因素看,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旧平衡模式刚刚打破,新循环模式还远未建立;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没有形成,新能源和低碳经济能否形成新的增长点,还要看科技发展能否催生相关的新生产业。因此,在世界经济新增长模式和新平衡模式形成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都存在不确定性。

就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虽然金融危机后,一般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和现实产出水平都会经历长达数年的下降。危机期间的刺激政策退出后,很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是,各国政府为避免“过热”、通货膨胀,以及受财政能力限制等因素影响,在经济度过危机后,必定会退出危机期间的高强度刺激政策。由于政策退出时机的合适性通常只能在事后确认,实践当中不是过早,就是过迟。过迟的情况下会导致随后的更猛烈收缩的过度反应。总之,增长动力“换档”时,增速回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去杠杆化”再次冲击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给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质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几乎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的财务报表质量都在下降。在企业、家庭和政府三类主体中,除了政府有能力在危机中继续扩大负债外,作为一个整体,企业和家庭的负债能力都会受到削弱,并不得不削减债务。企业削减债务的直接反应是降低经营规模。因此,危机伊始,整个经济体系首先会遭受一波“去库存化”的冲击。

但是,“去库存化”结束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去杠杆化”过程的结束。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在危机期间必定会进行“加杠杆”的反周期操作。当经济走出危机影响后,政府部门为恢复报表质量,也会加入“去杠杆化”进程,即刺激政策退出或者采取适当的通胀策略,隐性地改善报表质量。通常,这两种策略会兼而有之。因此,每当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时,经济增长必定伴随有程度不等的物价上涨。

2009年全球经济的先降后升走势,正是经济体系去库存结束后回补库存的结果,中国由于政府部门“加杠杆”力度非常大,经济回升的表现也就最强劲。但是,政府部门最终也会进入改善报表质量的进程。一般来说,企业部门会率先进入新的资产负债表平衡状态,从而先与居民和政府部门结束“去杠杆化”过程。当企业通过库存调整、经营模式改变(整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等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资产负债表水平时,企业活力首先得到恢复。但是,家庭(居民)不可能通过改善经营模式达到新的资产负债表需求模式,因此,家庭部门会继续削减负债。

历史经验也表明,“去杠杆化”的过程是痛苦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7年,而且初期会严重拖累GDP的增长。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研究都得出同一个结论,即信贷泡沫破裂后,经济体系中减债务行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降低总债务相对于GDP的水平这一挑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这个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世界银行在2009年10月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指出,就一般国家而言,危机造成的中期产出损失达10%,延续时间长达7年。虽然中期产出损失并非不可避免,但“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对经济增长确实构成了挑战。

继续“去杠杆化”改变全球经济平衡模式

减债务过程对经济的冲击,在去杠杆的不同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首先是企业的减债务,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去库存和补库存的急剧逆转变化,这一阶段通常表现在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也是危机对经济冲击最为强烈的阶段;接着将会迎来家庭部门的漫长减债务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将伺机加入,但政府更可能采用温和通胀的形式来消化债务(见图1)。当前正处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2010年的经济增长,仍将是“去杠杆化”过程中的反弹。

在“去杠杆”进程的第二阶段―家庭部门的减债务中,居民消费将下降,从而作为供给主体的企业的活动也必须做出调整。显然,这一阶段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继续“加杠杆”,即要求政府继续维持刺激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因此,目前市场对刺激性政策过早退出的担忧,很有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了继续维持激励政策的重要性。即使有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制(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3%),债务率在不断下降的欧盟(见图2),为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2009年12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也做出可维持刺激性政策的决议。这意味着欧元区危机期间突升的债务比率,不会导致政策的改变。经济、金融形势,使得欧盟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原则暂时搁置一边。

当前,发达经济体中家庭部门正在进行的减债务进程,极大地降低了全球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依赖于政府支出的维持,以及企业新投资支出的增加。在全球投资支出重要性加强的情况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为企业新支出打开空间的政策措施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各国都在为此而努力,如普遍地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等。当然,政府也不忘通过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减缓甚至逆转居民的减债务过程,尽管很可能是徒劳的。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消费需求,是刚刚过去时期中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美国居民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行为,将打破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率的稳步增长趋势。美国家庭负债比率自2008年达到高点后,即在危机的影响下快速下降,但目前仍处于远离长期均衡水平的区域上限,仍会继续下降(见图3)。美国消费者“捂紧”钱包的行为,已使得全球经济的需求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平衡模式被打破。

等待“影子”金融体系康复

发达国家较长时期内存在的“去杠杆化”进程,改变了全球经济的需求格局。全球在寄希望于亚洲新兴市场能够接过发达国家需求的“接力棒”的同时,也在等待发达国家消费的复苏。我们认为,在度过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后,美国的消费会很快恢复,但受危机影响的“去杠杆化”进程将延续较长时间,即使企业的“去杠杆化”进程结束,家庭和政府的“去杠杆化”进程也将影响美国经济的活力,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难以很快回到美国,新兴市场将在较长时期内担当起经济增长的重任。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的未来进展将取决于金融“影子市场”的恢复情况。金融“影子市场”,通常是指由表外业务构成、较少受到监管的金融交易市场。金融“影子市场”同样具有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在很多方面甚至更完善。随着金融创新和衍生交易的发展,金融“影子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影子”信贷市场(欧洲常又称为“平行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要大于传统金融市场。对美国金融系统流动性的维持,“影子”信贷市场起了很重要作用。美国金融救助的许多重要措施就是专门针对“影子”信贷市场的。当前美国传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2009年4季度后就已企稳,但正是由于金融“影子市场”没有恢复,美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仍然延续。

篇4

关键词:后金融时代;经济管理;创新改革;思路

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也是企业重点的管理对象。简单地说,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从企业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生产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越类越紧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后金融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严重威胁各国的经济利益。虽然在各个国家政府的努力下,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整体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我国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容易降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国内的一些行业受到了外贸的影响,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银行放贷过程中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会导致企业运行中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而当出现断裂的资金链,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破产。

二、后金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状况

(一)采用任人唯亲的管理方式。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最为明显,很多管理人员都与企业的创始人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督的成本,但随着企业不断的的发展,很多亲属成员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会制约企业长期发展。家族式企业在发展初期尽管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很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亲属关系,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沟通成本,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这种相对简单或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二)管理方式与财务管理相对落后。企业发展中,落后的监督制度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如部分企业财务账目混乱,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没有结合企业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也会促使企业运行中形成经济混乱的现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必须树立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三)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很多相关财务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在后金融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职工在实际工作中讲企业管理与经济管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中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产生了过于形式化的企业经济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1]。

三、后金融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现代企业中,要想全面落实企业经济管理改革,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谋取私利问题的发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在这一背景下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行加强经济管理人员培养,全面提升企业职工对经济管理的认知水平,从而将监督制度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二)加强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新时期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的开支,不应该趋于形式化,而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企业经济管理者,应该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深入挖掘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措施[2]。企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经济体制与市场发展的变化状况,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好经济管理工作,并及时做出相关调整与修改,同时企业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宣传,让员工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其中,进而使更多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三)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部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确自身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职能,同时各部门无法做到及时沟通,因此,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企业的发展。想要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应该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将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进而使各部门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并且还不行基于企业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流动现金的使用以高度重视,进行科学规划和划分,有效节约企业各项资源,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进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在后金融时代下,要想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应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同时也要让工作人员加强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加强经济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的优化与创新管理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发挥每一名工作人员的价值,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法、核心客体、金融财产

一、有关经济法客体的内容争议

学者们关于经济法的客体的内容一直颇具争议。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双方在国家经济调节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并且在这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不是物,也不是无形财产或其他什么”,“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行为”。徐晓松教授认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物、信息、特殊客体。刘少军教授则认为“在法学领域中,在静态的法律关系上,同法主体相对应的只能是各种类型的财产,只有财产才是法主体的客体。”在财产的本质属性及构成条件上,“就财产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来看,他要成为财产必须具备效用性、稀缺性和可控性三个基本条件”,“就法财产的主观条件来看,它还必须同时具备权义性、法定性和本源性三项条件。”

简而概之,争议主要在于行为、物、财产分别是否可以被纳入经济法的客体范围。首先,我认为行为是作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形成完整的法律关系,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而非客体的一部分。其次,物是相对静态的,被动的。对于经济法所调整的整体经济利益来说,范围过于狭窄。因为经济法所调整的货币、税收、证券上市等许多内容不能以物被完全概括。除了物以外,还有各类经济法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负担的义务。所以我认为只有财产才能将经济法的客体全部包含进去。

经济法的本质在于保护整体经济利益,那么我认为经济法的客体是保护整体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财产。

二、经济法的核心客体

经济法所保护的整体经济利益是个很大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实体的各个方面,所以如经济法的主体非常广泛一样,经济法的财产客体也非常广泛,包括证券、保险、产业、政府财政等等。也如经济法具有核心主体一样,我认为,与之相对,经济法也具有核心客体。经济法的核心主体是整体经济利益主体。那么整体经济利益主体所作用的对象,即是经济法的核心客体。

“整体经济利益主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整体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问题,他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法律授权监督社会个体执行维护整体经济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情况”。那么要想找到经济法的核心客体须理清提高整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的关键在哪里。我认为,于当今社会,关键在于金融财产(包括债券、股票、保险、期货、银行贷款等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财产)。因为:

首先,金融财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宏观调控是在国家层面上保障整体经济利益的策略,它涉及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对货币金融财产的调控是重中之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货币之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犹如血液之于人的重要性,当货币出了问题,就像人的血液出了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一直以来国家对于金融财产的监管尤为审慎并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有三个: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直接针对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这是最强有力的调控政策,对货币供应产生巨大波动。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分别指向票据和有价证券,均是金融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金融财产在宏观层面上为整体社会财富保驾护航。

其次,金融财产涉及到经济法主体的广泛性。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客体,必须能触及到广泛的经济法主体,才能提高整体社会财富。这一点上,金融财产具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作为监管主体还是作为被监管主体,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在当今社会都不能脱离金融财产独立理财,更不可能不被金融财产的价值波动所影响。因为“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集中了社会公众和各部门的闲置资金,金融机构为存款人或投资者等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其经营状况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利益。”所以说,金融财产在微观层面上为整体社会财富提供广泛基础。

再次,金融财产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现代市场是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金融市场则是金融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及与此相关联的权利义务的总和即为金融财产。我认为金融财产之所以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主要在于,在非金融领域规范市场监管、产业政策调整、公司企业内部治理等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依旧是对金融财产的规范。比如企业的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股权问题,对弱势产业的扶持等等最后都会回到金融财产。它是个起点亦是终点,贯穿整个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为整体社会财富提供支撑。

所以,金融财产在维护整体社会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即是心脏,也是血液,更是支撑整体市场经济的骨骼,毫无疑问的堪当提高整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的关键财产而与经济法的核心主体相呼应。因此我认为金融财产是经济法的核心客体。

参考文献:

王卫国、李东方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585页。

李曙光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81页。

李曙光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58页。

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84页。

李曙光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58页。

篇6

【摘要】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能源的开发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本文简要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题,并提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能源;新能源产业;重要性;策略

一、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金额支持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金融支持主要指政府与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手段等对某一区域内的产业进行一定的调节,金融支持在新能源产业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普遍面临资本不足的问题,金融支持可以增强我国新能源产业资产的流动性,满足新能源产业大规模技术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

第二,金融支持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金融支持可以降低投资者信息获取与交易的成本,降低资金流动的风险,改善投资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吸引较多的投资资金,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新能源发展的创业阶段与成长阶段资源来源较少,需要依赖外资融资,而金融支持拓宽了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量,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第三,金融支持可以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且为国家提供了较多的税收,产能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金融支持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新能源企业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口严重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一方面,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对我国新能源产业资金投入问题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新能源金融支持制度不完善,信贷体系较为复杂,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信贷困难,资金缺口严重。

(二)科技研发力度不够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我国当前在新能源金融财政投入规模方面处于世界的最前沿,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支持成本过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且国家对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额发展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科研成果较少,新能源科技无法充分为生产力服务,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其利润的获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缺乏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也是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国家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风力发电方面,而对风能以外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它新能源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且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科学完善的激励政策,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较差,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坚持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

政府及其金融机构应当注意正确认识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改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从行政审批程序等非经济方面入手,确保扶持政策执行到位。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注意放宽对资金投入的限制,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向社会公开招标,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流向我国新能源产业,对部分参与低碳金融项目的民营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当注意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引进境外资金、境外新技术以及大型新能源项目。

(三)注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政府在引导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时应当注意合理利用金融资金,加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金融支持,通过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来降低成本,促进新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应当注意扩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通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供补贴等方式来促进新能源需求的增加。

四、结语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正面临市场狭窄、成本较高、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金融支持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探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更好地开发新能源,解决我国新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当注意坚持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拓宽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注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俊杰,石琼.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6年05期

篇7

一、银行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想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进行探讨,首先需要对稳健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在1998年,约翰林杰瑞等人就对银行的稳定性下了一个较为准确同时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定义,那就是“大多数银行有偿付能力,而且可能继续具有这种能力。有偿付能力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净值是正数。……保持具有偿付能力依靠的是银行盈利,管理好、资本充足能抵御消极事件。”也就是说,稳健性应该是银行保持流动性和持续盈利性的一种能力,它使得银行的运营不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过多干扰。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冲击时,银行依旧能够满足市场或是存款人对资金的要求,它是属于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它更是维护金融秩序,使得银行适应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银行稳健性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银行稳健性对于银行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现代经济的主要核心就是金融业,而对于我国而言,金融业的核心部分就是银行,由此可见,银行的稳健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银行作为货币资金流动的主要载体,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命脉,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整体体系是由保险、银行以及证券组成的,但是通过相关数据表示,银行业在我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能被其他两个行业所取代的。这是因为,我国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占据了全部金融机构体系的百分之八十九[1]。除此之外,能够对我国整个社会资金进行配置的最好方式就是金融体系,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全社会资金配置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除了关乎银行的自身发展和运营之外,更是对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稳定十分重要,一旦银行的稳健性发生突变,那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上属于经济大国,假如银行的稳定性发生变化,甚至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汇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状况

我国银监会根据相关依据,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具体分为了三个大类,分别是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组成的第一类,由12家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组成的第二类以及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等)组成的第三类。目前,国际上对于银行稳健性的研究一般是以CAML的评级系统为参考依据,并分别从盈利水平、资本状况与质量以及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然而,通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大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同样可以从那四个评估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根据近年来各大银行的资本状况上面来看,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07年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银行的各类业务(如业务、理财业务等)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股票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股票是进行资本金补充的良好方法,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补充受到了影响,导致资本状况不佳。除此之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给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当然,除了资本状况,资本质量、盈利状况以及流动性水平的变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贷款、盈利状况中的盈利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大幅度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才使得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状况不容乐观。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

从1995年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危机的阴云就始终消散不去,不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给全球的经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市场想要独善其身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需求的减弱使得我国产生了一系列如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有放缓的趋势。银行作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整的最主要载体,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3]。从静态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及时推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暂时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的,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部分已经快要接触到警戒线,所以,调整相关的政策或是管理手段来稳定银行的运营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动态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指标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下降和贷款量的猛烈增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有了明显的下降。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是影响其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国际上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根据相关数据推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可能会受到这两个市场所埋下隐患的强烈冲击。当然,除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之外,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问题也对稳健性的保持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金补充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而想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效稳定银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篇8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不利于外需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 金融行业 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在此次危机中,也充分地暴露出了宏观经济的理论问题,就是缺乏一个有效体系对货币金融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学的银行与货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然而在Godley分析中,十分重视对货币金融中存量以及流量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存量流量的一致性(下文用SFC表示),后来引入了过程理性、历史时间、银行与货币这些关键性作用之后,使得SFC的模型能够更好地避免出现对宏观经济缺点问题的考量,同时也提升了货币金融重要性,在此结构中可以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中经济框架的分析。

一、分析SFC模型所具有的特点

1.过程理性

SFC模型是假设经济的人可以具有一定的理性,这就意味着人能够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许多能力限制性,从而使得企业、个人等作出决策时,只能通过简单地“满意度”进行衡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所指定的许多标准,例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经验以及公正行为等,需要降低其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危害,在SFC模型当中就集中表现为人对此而制定的存量比率,同时也较为关注销售额和意愿存货的比例,此外,人所出现的错误在市场中表现为产品出价格出清,一般情况下,价格主要由金融、企业或者是货币机构进行管理,因此,在分析存货中波动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进行意愿比率的分析。

2.历史时间

在SFC模型中,其主要的方法是重视对后凯恩斯经济理论中历史时间的分析,在此理论看来,对经济的考察时间是一个过程,它能够较好地处理经济均衡中的各种因素,例如外部冲击的影响,在这一模型中,可以较好地展示出反应的速度,但是对经济均衡变动不能同经济运行割裂,因此,历史时间作为一个十分的因素,而SF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这一路径,如经济中某个参数的变化,从而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中曲线的移动,这是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新均衡点的出现,就可以马上进行新旧位置的比较。

3.银行与货币

首先是银行具有的重要作用,在生产或者是销售出现不同步的情况时,企业经常需要调动一笔资金继续进行生产的延续,此时就需要对银行进行借贷,能够较好地促进人们扩大消费,但是由于企业家进行了错误性评估,从而使得生产活动出现一定的波动,严重情况下可以会造成经济实体崩溃;其次是货币功能地发挥,货币地出现以及灭失过程都会造成金融债务的灭失,例如银行借贷属于企业所产生的债务,同时也是银行债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债务会产生一定的利息,但是长期性的银行难以回收资产,加剧了银行的不稳定性,最终可能酿成了经济危机;最后在SFC模型中需要具体的分析二者作用,有效掌握经济情况。

二、SFC的模型分析金融危机

SFC的模型首先分析银行的行为、企业以及金额风险等的信心状态,其中信心状态就可以视为信心状态中向美国所传输信息的渠道,在SFC这一模型中,通过模拟结果可以较好地表明金融危机能够对实体部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章中基于收入的分配模式重组,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恢复,防止公共债务出现大量的危机;其次,分析SFC模型中还可以建立一个基于企业中债务的结构、家庭中资产的组合以及资本市场中信心的状态,此三者能够较好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从而能够较好地处理有效性的需求、就业率等的短期动态系统,这就较好地验证了金融的不稳定假说;最后加入了对资金中承担、现金流量等的变量进行非线性的特征SFC模型分析,其中就明确表明了资产以及负债中的期限匹配需要稳定性的重要性,如果当资产在短时间之内能够体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那么在负债的积累就会越来,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债务出现在清算中难以有效进行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加强利率管理的政策进行经济控制;除此之外,SFC的模型还会对企业中过度的资本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企业中金融负债素带来的生产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问题,而企业则比较倾向于一个持有多余性的资本,因此,在金融市场中,更多地考虑一些多余投资的股票问题、债券等金融性资产,这就使得企业能在借贷的过程中通过金融资产进行投资,而不是单纯的实物投资,这就对企业中的银行的贷款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家庭或者是企业中对不同资产的选择行为,从而导致了资本难于较好地管理,这就可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

结束语

文章中通过分析SFC模型,掌握其主要的特点,例如考察资本实物、负债以及金融资本,从而对实物以及金融交易中所产生流量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存量流量中核算的一致性指导下,考察存量与流量间实现动态影响的目的,这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预测以及解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SFC模型中可以为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带来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温博慧,李向前,袁铭.存量流量一致框架下中国银行体系网络抗毁性研究――基于资产价格波动冲击[J].财贸经济,2015,09(10):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