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领域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领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现如今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2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 提高作物的抗性
自然界强光、干旱、低温等不利环境因素对作物影响极大,其引起的不良结果之一就是氧离子基团的产生,因此若能提高作物对氧离子基团的耐受能力,就能大大提高其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以抵抗氧离子基团的毒害,这种技术在烟草上已经获得了应用[1];另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抗寒、抗旱、抗盐碱等作物也获得了喜人的效果[2]。
2.2 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此损失达数千亿美元[3]。如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抗虫害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培育出的新品种具有抗虫害功能。目前,抗虫害的基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杀虫活性的原毒素基因,另一类是编码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4]。
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弱毒株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病毒外壳蛋白,这些蛋白的积累能够抑制病毒,这样就有效的保护了农作物。例如,美国科学家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烟草及番茄中,并用于大田生产实践中,其防病率高达90%[5]。
2.3 增加作物新的性状
杂草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除草剂在除草的同时也会把农作物杀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到植物中,使植物获得对草甘膦的抗性,在大田中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就能有选择将杂草杀死而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大大减少劳动力,提高粮食产量。目前已经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植物有烟草、大豆、番茄、马铃薯、棉花等[6]。
2.4 改进农产品的品质
将一些用传统育种方式无法培育出的性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引入作物,使作物提高营养价值,并达到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近些年来进行的作物品质改良主要集中在种子贮藏蛋白、淀粉、油脂等成分的含量和组成上。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甜味蛋白在马铃薯种成功表达;可使大豆、油菜、向日葵等植物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7]。
3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展望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首先,在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仍在你追我赶,激烈竞争。这是由于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它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此外还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建立起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相信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奋起直追,我们完全有能力攀登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大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福章等.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烟草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5) : 1897- 1898.
[2]乎庆等.植物抗性基因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74-82.
[3]翟礼嘉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冯斌,谢先芝.基因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高传生.美国生物技术及其在农业上应用[J].国外科技动态,1989,(10):38-40.
[6]顾宝根.生物技术对未来农药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0,(2):27-29.
篇2
关键词 GIS;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环境评价;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X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37-02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GIS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NG Che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 should be constructed,includ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A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IS.
Key words GIS;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application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利用空间和地理信息的高新技术[1]。农业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社会综合体,系统内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在时空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极强,GIS技术凭借其特有的空间信息管理与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成为了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化强有力的分析和决策辅助工具。
在国外,20世纪70年代GIS技术就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90年代以后,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和普及,国外GIS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不仅范围广、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将“3S”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集成优势,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将GIS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尽管与国外相比起步略晚,但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
1 GIS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1 农业区划
GIS技术是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的重要手段,利用GIS数据库可以对多尺度、多源的农业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将现有的资源、经济数据库和遥感影像获取的信息在GIS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运用GIS软件中提供的各种评判方法和模型,可进行不同区划方案的动态模拟与评价,制作农业区划图,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区划结果。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于2000年组织江西省等7个省(市)气象局联合开发了“农业气候资源和区划信息系统”,用于制作农业气候区划[3]。当前GIS技术在农业区划方面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国内学者将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与传统区划方法相结合,广泛应用于枸杞、烤烟、猕猴桃、火龙果、葡萄、荔枝等经济作物的农业区划工作中,为当地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农业土地质量评价
利用GIS技术能够将地形、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环境变量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运算,进行农业土地质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国外学者主要是将GIS技术与模糊逻辑技术[4]、神经网络方法[5]、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结合[6],进行农业土地质量评价。GIS在我国农业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主要用于耕地地力评价[7]、农地适宜性评价[8]、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等[9]。部分学者利用GIS的路径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提取区位条件因素[10],丰富了评价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1.3 农作物估产
利用GIS和RS对作物区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可获取粮食产区播种面积、作物类型及作物生长态势和环境变化等信息。在充分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后,利用GIS的模型功能,构建不同条件下(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作物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式,估算出大面积的作物产量,并提供数字化、图像化的农情。国内外农作物估产研究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利用GIS技术辅助确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1],另一个是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12]、光谱植被指数[13]、收获指数[14]、温度植被角度指数等指数在GIS中与气候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15]。
1.4 土壤养分管理
在大面积的生产管理中,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和气候变化的不一致性等问题给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带来很大的困难。GIS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GIS技术对农田土壤进行调查、采样,结合地统计学知识进行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16-17],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养分管理分区[18-19],并可结合气候变化、预测系统等构建施肥推荐系统,为施肥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20]。
2 GIS技术在农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2.1 农业灾害评价与预测
GIS技术为农业灾害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在GIS技术支持下,将获取的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对区域内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时空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评价[21]。另外,通过构建灾害风险模型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22],并利用空间插值功能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3],如对旱灾、涝灾、作物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可为防灾减灾提供分析对策。以GIS为二次开发平台,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开发构建的农业灾害预测防治专家系统[24],让农业灾害防治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2.2 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空间异质性等特征,GIS技术凭借其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等功能,成为了研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分析,直观地反映其时空动态变化情况[25-26],与其他模型集成还可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预测[27]。以GIS作为二次开发平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28],更能实现信息、管理、分析和预测。
2.3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是对某一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GIS中可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的快速获取及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利用GIS模型功能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模型[29],评价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30],分析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31],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环境的保护。
3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展望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建立综合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愈加必要,将“3S”(GPS、GIS、RS)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充分集成,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的空间决策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将“3S”、通信网络、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与农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可对农作物、气候、土壤等信息进行定期获取、动态分析和诊断预测,并提出耕作措施及管理方案的系统。
未来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3个部分。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基础,统一采集和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空间数据和基础信息,实现查询、更新、可视化等功能,并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核心,对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系统的分析、评价、评估和预测功能,为相关农业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如进行农业区划、农地适宜性评价、农业估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灾害预测与防治等工作。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是重点,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决策支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系统,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实现种植、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确化、专业化。如进行农作物种植作物类型和模式确定、精准农业变量施肥管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给等农田管理。
4 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GIS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化过程中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深入开展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非常必要,开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也将成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将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的高产丰收。
5 参考文献
[1]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 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褚庆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22-26.
[3] 秘晓东.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农业结构调整[J].甘肃气象,2002,20(4):34-37.
[4] HALL G B,WANG parison of Boolean and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 in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497-516.
[5] BENNETT D A,ARMSTRONG M P,WADE G A.Agent mediated consensu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Proceedings[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rkshop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Santa Fe,NM,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Santa Barbara,CA:1996.
[6] GUIMARAES P A.Exten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es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for sitting and routing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by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D].Lisbon,Portugal:New University of Lisbon,1998.
[7] 姜婷婷,谷海斌,盛建东.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14,51(2):375-383.
[8] 张红旗,李家永,牛栋.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
[9] 陈涛,常庆瑞,刘京,等.基于GIS的黄土台塬区县域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1-9.
[10] 聂艳,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评价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97-300.
[11] 黄敬峰,王人潮,蒋亨显,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90-413.
[12] LAMBIN E F,EHRICH D.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land cover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3):463-487.
[13] 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1994,49(3):246-263.
[14] 王培娟,谢东辉,张佳华,等.BEPS模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估产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148-153.
[15] 林文鹏,黄敬峰,胡小猛,等.基于MODIS温度植被角度指数的农作物估产模型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29(6):476-480.
[16] 赵军,张久明,孟凯,等.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53-57.
[17] 孔祥斌,张凤荣,王茹,等.基于GIS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格局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11):2210-2218.
[18] 张泽,吕新,吕宁,等.基于GIS、RS的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精确管理分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7):125-132.
[19] 白由路,金继运,杨俐苹,等.基于GIS的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1):46-50.
[20] 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准施肥和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678-685.
[21] 姚玉璧,李耀辉,石界,等.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2):21-28.
[22] 李莉,匡昭敏,莫建飞,等.基于AHP和GIS的广西秋旱灾害风险等级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3,(19):193-201.
[23] 张晓煜,杨晓光,韩颖娟,等.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干旱预警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41-47.
[24] 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147-150.
[25] 叶延琼,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2):369-377.
[26] 姜世英,韩鹏,贾振邦,等.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PSR评价与基于GIS的空间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2153-2162.
[27] 肖新成,倪九派,何丙辉,等.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区域分异与预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4):634-646.
[28] 施加春,徐建民,史舟,等.基于WebGIS的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2):225-231.
[29] 郑文武,曾永年,吴桂平,等.遥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93-96.
篇3
1.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技术市场可促使各农业产业部门份额的比例及社会再生产市场的构成更加合理,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经济资源,促进农业各部门的发展。
1.2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市场可加速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进程,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1.3促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更多地关注农村的实际问题,关心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2.1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技术市场,在经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从2002年起,终于走出了低迷和徘徊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伴随着整个技术市场的成熟,农业技术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发展成为技术市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由表1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达成农业技术合同30145项、成交额为343.76亿元,占“十一五”期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2.52%。“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技术市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合同数为5962项,成交额为46.00亿元,占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3%;2007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增幅明显,成交金额为60.49亿元,占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72%,较2006年增长31.50%;2008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出现负增长,成交金额为53.52亿元,占2008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01%,较2007年下降12%;2009年农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占2009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3%,比2008年增长83.42%;由于2009年农业技术领域交易额的不规则增长,导致2010年成交额出现下滑,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5.58亿元,占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19%。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紧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增长也较为显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202.1亿元,增幅为13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比重超过30%,成交金额为65.9亿元,同比增长39.6%;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较快,技术合同交易额度高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527项,成交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7倍,品种权转让合同金额占成交金额的40%,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6倍,其中,玉米新品种和水稻新品种转让合同额分别为2.2亿元和0.52亿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产量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的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者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2.2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
2006—2012年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输出农业技术合同619项、成交额为93149.9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出总成交额的14.56%,共吸纳农业技术合同715项、成交额为116752.8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4.81%;吸纳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比输出的成交额高出25.34%,说明我省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需求极大,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有空间。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部署,以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农业发展重点,我省农业技术交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33.40%,输出农业技术125项,成交金额达4685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11.68%,占2011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20.66%,比2010年高出8.71个百分点,吸纳农业技术137项,成交金额为59420.7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3.95%,占2011年技术合同总吸纳额的8.40%,比2010年高出3.80个百分点;2012年输出农业技术140项,成交金额为34039.24万元,较2011年降低27.35%,占2012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11.12%,吸纳农业技术174项,成交金额为44407.60万元,较上年降低25.27%,占2012年技术合同吸纳总额的3.99%,增长趋势呈现波浪形。近年来我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产业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2.3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缺陷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对交通、储存、加工等后天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极高,加之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信息原本就不灵通,即使有了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不大等原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又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即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参与市场能力较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风险性,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市场诱导,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依赖农业科研院所来承担,而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研究同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脱节。同时,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农户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缺乏根据市场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机会。
3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的措施
3.1明确农业技术市场责任主体并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技术理论研究机构、农业技术运用研究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相衔接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分层次地整合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在基础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公益性农业机构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试验作用,普及农业技术市场的推广、咨询、服务功能。明确定位技术市场是为交易主体服务的市场,一切围绕为农业交易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这个中心,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技术交易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切实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真正把农业科研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3.2发挥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
农业技术市场建设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本着“建设一个新市场、成就一个新市场,培育一个新技术、推广一个新技术”的原则,促使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生产型向专业化分工生产型转变,在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使科学技术真正惠泽农民,如浙江省高科技示范园区研究的“分阶段推广法”值得在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中加以学习。分阶段推广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者掌握技术的熟练度和设施条件的完善度推广抗市场风险的新技术、新成果,将产品连同配套技术转让给有条件的农民,让农民对技术和市场存在“两个明白”、化解“两种风险”。
3.3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并创新商业化模式
加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联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市场商业化模式,变买卖关系为服务关系,变单纯的科技行为为市场行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市场需求逐一地分析,力促农业技术市场所有新上项目都有机会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充分论证其可行性,从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研究,确保相关农业产业的选择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3.4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主体
篇4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深入探析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 图像处理技术 应用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立足于计算机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范围和使用价值。现阶段,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计算机技术也处于不断的提高中,这些都开拓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立足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笔者展开详细的探究活动,以期帮助人们提高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认识。
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内容
1.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定义
20世纪末期,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充分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航空界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即操作人员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对图像或是资料进行加工。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既能够快速找出资料或图像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将资料或图像处理成人们所需要的效果。详细来说,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根据所需要处理的图像或资料,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加工,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基本涵盖了图像改善、资料加工、信息排列等方面。与此同时,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还能够实现几何图像的对接,提高图像的亮暗程度,有利于设计出对比鲜明的画面。
1.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空间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极大程度上开拓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空间。计算机图像处理给水,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其自身的真实性、标准性、规范性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同时,这些优势开拓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得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工业、纺织业、航空领域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1 应用到通信发展方面
通信领域是指,将卫星、航空方面的影像数据采集,进行加工处理,有利于人们能够快速的发现有效数据,并及时采用。目前,卫星航空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中。对于部分信息量过大的影像数据采集而言,要求利用恰当的处理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分析;对于通信发展方面而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保证原始数据影像基础之上,对影响进行缩小,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互联网图像转换、电视会议等方面。
2.2 应用到农业技术领域
在农业技术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也同样发挥巨大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农业产物的加工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化自动技术的作用,降低人工劳动所占的比列。现阶段,我国农业领域已经全面推行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并在实际的农产五加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量,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不仅是简单的采用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还对如何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事实上,许多西方发到国家也采取的这种自动化技术,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所研究。
2.3 应用到工业技术领域
计算图像处理技术在通信、农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所当然地,在工业技术领域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工厂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就可以快速的鉴定出零件是否合格、有无破损,提高工厂生产的合格率。同时,根据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快速、正确的计算出产品的规格,促进了工厂的规范化生产。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既能够在产品鉴定方面发挥作用,有时还会影响领导者的计划。
2.4 应用到纺织领域中
在纺织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处理、分析的作用,有利于对原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相比较于传统的认为分析而言,不仅能够提高分析效率,还有效的防止了人员现象的发生。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分析处理为工作重心,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基本完成了自动化模式,促进了纺织业评估向透明化、规范化发展;
第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仍处于不断的完善当中,特别是相关计算方法和处理分析技术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了其在纺织业的应用,基本完成了对纺织业产品的高效鉴定。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为纺织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纺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自动化分析技术。在这一主要流程中的应用,体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在纺织领域的实际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上开阔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断提高,实际的使用功能也得到了人们的强烈认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断向信息化、数字化领域开拓。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领域而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更是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未来社会中,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更为重要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敏雅,金旭东.浅谈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2]魏少峰,张威.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2(05).
[3]蔡洋,陈昌雄.浅谈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
作者简介
陈卫卫(1981-),男,陕西省乾县人。在读博士。现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图像分析处理。
篇5
始于19世纪中叶,其内涵最初被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界定为“大学的延伸”,即把大学教育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到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开始传入美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陆续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但其中心涵义一直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农业推广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即农业推广教育是培养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1]。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实际上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农业技术长期趋于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生的,除了农业内部内生机制有限的技术创新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农业外部科技发展从而对于农业内部有效地技术注入。因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抑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推广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偏低,农业技术技能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推广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调研显示,我国现有农技、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农业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2]。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相关比例,特别是知识、学历层次则要高得多,比如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3]。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设置和开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相比,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基本涵盖作物等农业各个门类十五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国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0人,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涌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3.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
篇6
改革体制,治理乱象,当然刻不容缓。我们更应看到抡文买卖对社会的多重危害。
抡文买卖产业化会对改革形成阻力。买与卖就是利益交换,双方都有利可图,利益链因此形成,并逐嵌固化;大家依赖体制又共同维护不合理的体制,从而阻挠对体制的改革。在这一点上,抡文领域的故事与别的领域有不同。
抡文买卖会造成国家诸多事业领域水平下降。发表抡文得凭真本事,买卖抡文骨子里就是个“假”字。有抡文发表需求的不仅在高校,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等都数量庞大,几乎遍布各个技术领域。水平不达标的“南郭先生”混进这些岗位,抡文发得不亦乐乎,荣誉和资金接踵而来,造成表面的虚假强大和繁荣,内里其实脆弱、低水平。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0引言
众所周知,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技术应运而生。由于我国疆土辽阔,各地的生产技术差异较大,所以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找出问题,并不断设法解决,使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缺乏科学思想观念
农民科学观念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对农业技术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有着巨大意义。然而,在祖祖辈辈的影响下,农民大多都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务农,不了解现代化农业观念。而且多数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守旧、不愿改变的心理比较严重。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是很愿意接受新兴的农业技术和观念,再加上不懂也不愿意学习科学技术,想要向他们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
1.2农民需要承担的费用较高
虽然有的农户已经充分意识到农业机械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是由于普及度不够高,对于有意愿尝试新型农业机械技术的农户来说,其所需的费用是十分高昂的,并且,一次性投出去的资金一般都需要好几个生产期才能收回。使用次数的频增,还有可能造成机器的损伤,修缮和护理也需要一大笔资金。此外,对大多数普通农户来说,即使是一台小型农业机械,都可能远超他们的承受范围。回收资金的周期相对较长,且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风险以及意料不到的事情,造成很多农户不愿使用新型农业机械技术,这些都是新型农机技术推广受阻的原因。
1.3地理位置受限
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地区复杂的地形是农机推广的一大阻力。由于地域的复杂性,农业机械一般都是大型机器,在地形复杂的农田很难施展得开,一旦操作不当,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不说,甚至还会造成一些困难,它的推广自然也就难上加难了。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2.1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现今,我国在推广工作中一般依旧遵循以前的制度,以省、市为单位,总结推广的经验与得失,由各县、各镇领导牵头进行推广。为了让农业机械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更加适应大时代的需求,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过程中,全力配合国家的指导,可以免费让村民试用现代机械技术,将其推广到生产领域。再调动相关人员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农民的生产状态,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所需要的物资。依据调查所得,再根据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和当地政府的沟通,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2.2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以及结合地形推广农机
综上所述,国家可以建立农机示范基地来推广农业机械,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农户有一个可以交流农机技术的平台。在建设农业示范基地时,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农户看,但不能在每个地区都实施一样的成果。例如上文提到的复杂地形,这时候应该结合地形,寻找最适合它的农业机械。针对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的农业机械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为农户提供最简单、实用、效率高的机械。一个地方试用成功,即可推广到其他地形相似的地方。利用现代化农业理念,结合先进的机械技术,注重创新,树立良好的开端,让农户看到高收益的希望,增加农户的务农效率和收入。以点代线,以线代面,用农业机械示范基地带动整个农业机械的推广。
篇8
第一条 为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12号)及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试行)》精神,保证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遴选及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是指在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任职的主任及技术员。
第三条 主任岗位主要职责:
(一)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及首席专家的领导下,负责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全面工作;
(二)根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任务规划,制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具体实施。
(三)组织技术员认真完成首席专家下达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试验示范和转化任务,积极开展如品种、栽培、土壤肥料、病虫防治等技术集成配套大示范,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让当地农户亲眼见证科技惠农的力量。
(四)组织技术员员调查、收集本州县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本州县疫情、灾情、产销信息等动态变化,按季度上报首席专家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在应急或灾害情况下按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要求进行上报。
(五)配合首席专家,在产区进行相关调研与指导,发现产业中的问题,与首席专家和有关专家共同确定试验、示范有关技术,通过示范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术骨干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四条技术员主要岗位职责:
(一)在主任的领导下,按分工负责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的具体工作;
(二)认真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试验示范和转化任务,积极开展如品种、栽培、土壤肥料、病虫防治等技术集成配套试验示范。
(三)调查、收集本州县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本州县疫情、灾情、产销信息等动态变化,
(四)开展专业技术骨干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第五条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指导基地人员的遴选工作,执行专家组具体承办基地主任遴选工作,首席专家具体承办技术员的遴选工作。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指导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人员考核工作,执行专家组具体承办基地主任考核工作,首席专家具体承办技术员的考核工作。
第二章 遴选方式
第六条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及技术员人选遴选范围重点在州(地、市)、县农(牧)业局、农(牧)科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涉农院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等单位。主任的遴选采取首席专家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产生,技术员的遴选采取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推荐、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依托单位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产生。
第七条遴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选优原则。
第八条主任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过本产业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任务,熟悉本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或基层实践经验。
(二)从事相关产业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培训研究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5岁以下,在本领域中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青年人员优先考虑。
(三)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工作作风,诚信廉洁,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组织管理和协调合作能力,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领域有创新性的构想,具有争取和主持重点推广培训项目的能力,能自觉接受体系相关制度的管理。
(四)保证有超过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承担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任务。
第九条技术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本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验。
(二)从事相关产业技术试验示范或者推广培训研究工作5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在50以下,在本领域中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青年人员优先考虑。
(三)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协调合作能力;能自觉接受体系相关制度的管理。
(四)保证有超过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承担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任务。
第十条 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主任及技术员遴选方案,并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拟应聘主任参选人员填写《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推荐(自荐)表》,征得所在工作单位的同意,并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拟应聘技术员参选人员填写《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技术员推荐(自荐)表》,征得所在工作单位的同意,并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第三章 审批
第十二条 执行专家组对申报主任的自荐、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拟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审核。
首席专家对申报技术员的自荐、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拟定产业示范培训基地技术员候选名单,报执行专家组审核批准。
第十三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将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候选名单向社会公示7天,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四条 管理咨询委员会将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侯选名单呈报省农牧厅审批。
第四章 考核
第十五条 考核分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年度考核在每年12月至下一年度2月之间进行;综合考核在每5年一个实施周期的第5年年初进行,综合考核当年不再安排年度考核。
第十六条考评的主要依据:
(一)任务书、任务委托协议书;
(二)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三)个人年度述职报告;
(四)工作日志;
(五)其他。
第十七条主任岗位考核内容:
(一)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及完成情况;
(二)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三)组织管理和本站人员的工作协调情况;
(四)团队人员参加体系工作和团队建设情况;
(五)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六)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技术员岗位考核内容
(一)任务委托协议中个人承担的各项指标及完成情况;
(二)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三)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第十九条考核组根据主要考核内容对产业示范培训基地主任及技术员工作业绩和成效进行科学、准确地考核,并确定是否称职,形成考核意见,提交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审核考核结果。
第二十一条管理咨询委员会向产业示范培训基地反馈考核信息,并辞退不称职人员。
第五章 附则
篇9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机械研宄所成功孵化的集研发、产业和资本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是我国工厂化农业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的领军企业,已成为中国温室行业民族品牌的代表。京鹏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打造国际化的“ChinaKingpeng”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4月30日,京鹏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京鹏科技始终坚持“立足三农、创业报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致力于现代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京鹏科技产业化取得累累硕果,实现了价值创新,推动了京郊乃至全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倡导“民族品牌、服务世界”的企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自2001年京鹏温室首次出口海外至今,印有“中国京鹏”商标的温室已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卡塔尔、埃及、哈萨克斯坦等数三十多个国家扎根落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正迅速成为京鹏科技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是京鹏团队永不懈怠的宗旨和追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京鹏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截止目前,京鹏已拥有国家专利50余项,完成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北京市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328余项,荣获各级奖励116项,在温室工程及配套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相继开发了“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植物工厂”等核心专利技术,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的生力军。
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公司的研发工作由研发分公司负责,其主要职能为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合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世界草莓大会4.4万平方米连栋温室,是我国首座大规模草莓种植展示温室,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层中空钢化玻璃温室,温室内配置了移动式喷灌系统和自动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等世界领先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可以满足草莓从育苗到收获的各生长环境需求,实现草莓种植的自动化生产。
篇10
第一条设立“市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5名,每人奖励资金10万元,奖励费用从市人才开发资金中列支。评选对象主要包括:
——获得国家级及国际自然科学奖、社会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在推动我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年上缴税金在500万元以上且连续三年利税增长10%以上的技术、项目主持人或企业经营者。
第二条设立“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名,每人奖励资金3万元,奖励费用从市人才开发资金中列支。评选对象主要包括:
——在省以上某一科研学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在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三条设立“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名,每人奖励资金3万元,奖励费用从市人才开发资金中列支。评选对象主要包括: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研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或新品种,在我市推广面积达5000亩以上,增产幅度在10%以上,或新增产值在10%以上,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科研开发型人才;
——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积极引进、吸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年增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应用型人才;
——具有优秀管理才能,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年上缴税金在100万元以上且连续三年利税增长10%以上的乡村经济实体中的经营管理人才(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取消参评资格);
——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善于捕捉信息,能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连续三年每年营销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优秀农村经纪人才。
第四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实行重奖。各企事业单位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效益情况适时给予重奖。对独立研究开发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实施投产后,单位可连续3~5年从该科技成果留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对完成该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条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不侵害本单位经济权益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离岗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在三年内回原单位参加竞聘上岗,落聘后按其所在单位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承包、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活动。对经单位批准,自愿离岗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内其职务、工资、福利、奖金等一切政治、生活待遇保持不变,不影响正常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工资调整;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承包和承担科技项目的,允许实行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报酬;凡能进入生产领域推广运用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属本人成果的)、专利技术(非职务发明)均可入股,经双方合同约定,从所产出的效益中取得一定报酬;鼓励以资金形式介入开发性生产、科研、流通等领域,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并取得合法收益;允许其三年内回原单位工作,对不愿回原单位工作的,其人事档案关系转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
第七条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业余兼职。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含教师、医务人员)在完成所在单位本职工作、保护单位技术秘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兼职为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和经营服务,政府依法保护其合法收入。
第八条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以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实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允许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第九条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提供技术、信息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的,允许一次性从纯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给信息提供者。
第十条充分发挥生产和科研一线工作岗位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凡带助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元的津贴,所需经费由派出助手单位支付。
第十一条放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限制,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事业单位在聘的正、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体健康、本人自愿、单位需要的,经组织批准,退休年龄最多可分别延长10年和5年。
第十二条在职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后回原单位工作,原系市直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由市人才开发资金支付在读期间的全部学费;县区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市直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由市人才开发资金支付在读期间学费的50%。企业可参照执行,费用自行解决。
第十三条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引进博士后进站工作的企业,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一次性给予不低于10万元资助。
第十四条在农村乡土人才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农村乡土人才,要按农村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同等评定相应技术职称。
第十五条对常年在乡(镇)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他们的岗位津贴、高定或浮动工资以及提高津贴比例等有关待遇。
- 上一篇: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办法
- 下一篇:茶文化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