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服务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与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全新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公共管理所提出的全新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明确公私部门没有存在实质差异的前提之下,全新公共管理逐渐开始应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全新公共服务不是反对效率价值,其仅仅是在批评公共管理、否认公私部门实质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承认全新公共管理中提升效率的一些技术和创新性方法,譬如人事管理中使用短期雇佣替代公务员终身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建立逐层划分工资的绩效制度,加强结果的灵活操作性等相关的内容。
(二)全新公共管理中蕴含的服务理念通常来看,全新公共管理与全新公共服务分属于不同的治理方式,然而,本研究对二者进行具体的研究后发现,全新公共管理存在以下几种性质:首先是全新公共管理落实了工具主义的理念,主要使用经济学理论与市场竞争规则,在严格的制度与程序范围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其次是全新公共管理中弱化了公共权力,使其逐步向社会分化;最后是新公共管理培养了社会自治力量,行政开始从客体向中心演变。全新公共管理主要是缩减政府规模,降低不必要的规制,让政府管理从大量繁杂的公共事务中得到解脱;使用公共政策来引导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竞争,以期提升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会让社会组织等相关人群开始主动提高自治能力,而社会自治力量的演变也在这一方面显示出服务理念的提升。因此,新公共管理同新公共服务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点[2]。
二、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区别
(一)公共行政的回应目标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顾客,将普通群众视为顾客,同之前的公共行政相对比,更加注重普通大众的地位和价值。新公共管理提出政府的行为必须要向企业学习,最大限度将政策建设成顾客可以从中自由的选取,可以让顾客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检查。然而,顾客本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群,全新公共管理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将政府的公共政策从政治领域逐步纳入到市场中,但是,从新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考虑,把普通大众作为顾客,同时从经济学方面来研究政治问题,其实就是注重顾客的短期盈利。因此,全新公共服务通常从反面出发,以尊重公民的权力为基准,将人民看成存在相同利益的群体。所以,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在认识回应目的特点上存在差异,使得其中存在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通常前者针对顾客选取爱好的回应,借助的是企业家精神,公民仍处在客体的地位;新公共服务强调普通大众应该参加到行政中、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群体,让公共行政成为一种非常民主的治理模式。
(二)追求利益的差异新公共服务主要注重多元化治理,任何公民与团体都可以协同管理公共事务,相对于政府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同机构组织以及公民共同找寻代表公众的利益,同时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努力。从新公共服务对于行政规范性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政府的目的与企业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出入,政府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手段和保障,必须保证公共利益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让公共问题的处理方案与产生过程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正义、公正以及公平的标准和准则。而新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市场的方法处理政府遇到的困难,若将政府比作是企业,则是借助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来控制公务员的行为,在容纳私人部门管理技术的同时,也相应地汲取了私人部门的价值观念。所以,从二者的利益来分析,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一边是新公共管理不承认存在公共利益,另一边则是公共管理同公共利益间没有丝毫的联系。
(三)理论思维取向上的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私人部门管理手段与经济研究角度都是为了改善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与呆板的形象,以更加有效与灵活的形象面对普通大众。所以,全新公共管理主要以理性为改革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集中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与方法等方面,通过理性的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效率。而新公共服务延续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关注公民的权利。如某位学者所说,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追求回应性的提升与公民信任度的加强,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视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民会积极注重公共利益,政府必须协助公民提升整个过程中不同方面的能力。新公共服务关注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将公共利益放置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的职能必须从控制管理转到服务,让全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更加具有群众基础,所以是以民主为主要的改革形式[3]。
(四)价值取向差异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管理关注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和效率。在效率价值的引导之下,新公共管理将政府的服务对象视为顾客,在管理上可以良好地使用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表现出绩效与结果。目前,顾客服务与绩效衡量等相关思想理念逐渐成为公共行政用语的构成因素。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等主要以经济理论与自我利益为主导模式的深思;从价值取向来看,新公共服务注重的主要价值是社会公平、回应性等相关内容;新公共服务注重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关注公民参与以及公共责任制等内容。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新公共服务体现了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民主价值取向。
三、结语
篇2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武汉市政府提出建成以市、区两级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各类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全市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形成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制。据此建立的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综合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两大类构成。综合服务机构包括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或中小企业公益工作平台,是公益性或非盈利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依法设立的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信息提供、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劳动就业服务、投资融资服务等非营利性机构或营利性机构。它们按照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业务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具体说来,武汉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环境建设的特色如下:
1、建立服务超市,构筑一站式服务平台。2009年武汉市政府经过周密筹划、精心准备,开始建设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综合中心——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和现有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职能不同,“服务超市”集中整合各类针对中小企业的优质服务资源,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打造政府主导、公益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服务超市”由武汉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指导,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具体运营和管理,营业场地共3层,面积约4500多平方米,吸纳银行、担保、券商、信用评级、财税、法律顾问、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企业管理诊断、法律咨询、营销网络推广、创业导师服务、企业信息化等一体化—站式“融资融智”服务。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成为政府、专业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2、完善服务机构,强化服务联盟。针对市政府提出建成以市、区两级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各类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全市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的要求。目前,武汉市继续重点推进区级中小企业公益机构的组建,全市已有14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部分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还将服务工作平台向街、镇延伸,形成服务网络。2009-2010年,武汉市进一步强化“三个中心”(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职业教育指导中心、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的核心作用,完善履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职能、职业教育职能和信息化推进职能,同时着力加强与联合华锐管理公司、中小担保公司等近百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市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巩固和壮大中小企业服务的主力队伍。
3、搭建全民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创业辅导基地服务中小企业。2009年武汉市全面建成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2010年不断完善创业辅导基地并在有条件的部分郊县也设有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强化科技孵化基地建设,搭建项目资金对接平台。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由上年52家增加到56家,新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组建科技创业社区12个;全市新入孵科技企业822家,共吸纳4300余名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近三年,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比上年平均增加8.5%;入住初创科技企业比上年平均增加17.5%。而且,不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开发了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统计评价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孵化器在线管理与绩效评价。
二是完善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结合实际错位发展。在市、区两级全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成立后,为创业者提供了政策咨询、投融资信息、金融支持、创业场地信息、项目展示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建立信息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市、区创业服务网络平台,每月滚动实用创业项目、创业场地、服务需求等信息。逐步整合社会优质服务机构资源,调动其积极性,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人才招聘、管理咨询、法律支援等服务。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设施布局,科学规划配套服务,差异发展,突出特色。青山区突出科技创新创业,结合科技孵化器建设,努力提升创业层次;洪山区着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基地发展有声有色;武昌区充分发挥区内科教、人文等资源优势,高起点打造创意产业。
三是组建创业天使导师团,实行创业实训。经过精心筛选和准备,2009年6月,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团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111位企业家和各行业专家学者成为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团首批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将义务为初始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法律、人事、营销、生产、研发、财务、心理辅导等创业咨询服务。同时,推出了创业结对帮扶行动,由创业导师“一对一”或“多对一”地帮扶各类创业者。武汉市创业办还开展“创业武汉”系列公益培训,提高创业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近几年,武汉市每年举办公益培训10-15期,每年1000多家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各界创业者约5000人参加了培训。为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武汉市人社局、团市委等单位,硚口区、汉南区等发动有条件的学校、企业、园区设立创业实训基地,接待创业培训学员现场观摩和提供创业前的岗位见习机会,提供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场所。四是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武汉创业网”开通以来,不断更新创业新闻、创业政策、创业项目等多个栏目信息,及时跟踪报道创业各项活动,以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在创业直播间栏目播出。各单位、部门也发挥自身特色搭建创业网络平台,市妇联在“武汉妇女创业网”的基础上开发了入孵企业网络、场外孵化网络、妇女创业者联谊会会员网等。总之,武汉市通过推广创业典型经验、举办创业基地试点、表彰创业先进单位等办法,推动了武汉市创业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完善武汉中小企业创业机制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管理对策
从2009年以来,武汉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办[2009]37号),《关于加快全市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武创业办[2009]9号)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通知》(武政[2009]36号),明确提出,从改进政府服务、加强企业融资、支持开拓市场、振兴重点产业、改善发展环境等多个层面,完善、细化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这为武汉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体系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武汉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结合武汉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武汉中小企业创业机制的公共管理对策如下。
1、以中小企业服务项目公开招标为切入点,强化公益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结合。武汉市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公益机构为主导,带动各类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类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公益是“企业开单、政府买单”式的服务,综合性强,服务面广;社会化服务是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盈利,技术性强,专门专业。二者各有所长,共同组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只有使公益与社会化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二者优势,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类服务资源,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服务效益。因此,加强公益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结合,应该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坚持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这就需要在继续推进公益培训及咨询服务、融资及担保服务、产业配套及技术服务、信息保障及信息化服务的同时,重点探索在相关专业服务领域,实行对社会公开招标,面向全国吸纳社会化服务机构,筛选确定项目承办单位。
篇3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 体育管理 体制改革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进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便成为广大体育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试着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源泉,即新公共服务理论入手,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寻找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益的启示.
1新公共服务理论基本内涵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行政官员应当积极的为公民能够通过对话清楚的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同的利益观念提供舞台。(3)为公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当有些公民试图凭借其所拥有的更多资源和更高技能使自己的需求优先于别人的需求时,更应在政府中强调和突出公平和公正原则。(4)责任的多元化。公共行政官员应该受到并且也己经受到,包括公共利益宪法法律、各个层次的政府、民主规则、公民需求环境因素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5)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作为管理对象的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被善待,以及公务员本身也需要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善待。在这个过程中,公民和公共雇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同样可以得到承认和支持。
2当前我国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及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处于一个由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体制向国家办、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过渡的时期。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举国体制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其表现大致可以概括为:首先,社会的进步导致出现了许多政府序列中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政府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一方面难以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事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开始难以对大众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体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开始产生了体育事业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其次,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压力日益突出,无法为包括竟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内的体育事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开始寻求和逐步接受来自社会的力量介入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新的理念和飞速发展的现实不断刺激着体育事业上早己不堪重负的政府财政的神经。再次,单一的行政指令式管理,人为的割裂了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浓郁的计划经济和行政色彩使得体育无法按照自身规律得以发展。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己经落后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己经在多个方面影响到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转变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角色。当今体育事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在于和私营以及非盈利的体育相关组织一起,为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其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是协调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进行磋商。这样一来,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群众体育的管理部门,其角色就不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而是调停者、裁判员或者说监督者这就避免了体育管理部门自己制定政策法规的同时又参与实际的利益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部门与民争利和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其次,建立和完善基层体育指导部门的信息反馈机制一般来说体育事业主管部门往往关注较为长远的目标实现,而普通的公民关注的是切身利益的最大化,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因此,基层体育管理部门,特别是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应建立一个有效与公民对话的机制,为公民表达自己的利益提供舞台,形成制度化周期性的信息采集和反馈制度,以此来鼓励公民在选择体育运动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形成大多数一致,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用行政手段规定或者具体指挥基层的群众开展体育运动。
第三,强调公民体育运动的权利,体现为公民服务的意识。将原本属于体育部门主办主管的基层体育活动放归社区管理,将群众性强的体育项目以招标的形式委托给体育界内相关的非营利性机构来主办,依托社区和乡村进行体育文化建设,重视活动主办者和参与者积极性的培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由政府财政作为支持,培训和维持此类似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及时发现基层群众的体育运动的诉求,指导基层体育运动的开展.这样,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可以从主办具体活动的栓桔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和财力,做好体育运动的管理和保障工作,而将具体的体育项目交给社区和相关的非盈利性机构来组织,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基层的群众体育事业,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同时又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从而避免因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疏忽而产生的基层体育事业管理真空的局面,不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到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的骄人战绩,都在说明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模式依然有它合理的一面,能够找到其现实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现行体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应对未来的改革发展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正是变革的信号,是进步的一种表征,是新的种种现实正面冲击原有体制时产生的一种冲突的表征.我们将用各种新的技术和知识,在新的社会实践给子我们的机遇中,去做也许在过去都无法梦想的事情,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寻求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篇4
一、潍坊市推进公共服务事项规范管理的探索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事项规范公共管理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曙光作出专门批示,要求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取消不必要的证照,并将编制公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列为2016年市政府16项重点工作之一。为扎实推进本项工作,潍坊市近期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前组织开展全面调研。2015年10月,潍坊市针对审改工作电话满意度访问时群众反映公共服务领域“办事难”比较集中的现象,坚持以问题导向为突破口,随即将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列为下步审改工作的重点,并组织人员分赴12个县市区,就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的范围、分类、程序进行调研。在初步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2015〕86号)精神,形成了《从体制机制入手切实解决老百姓办事难问题》的工作建议,并作为2016年潍坊市政协专项提案在潍坊市政协会上作了发言,聚焦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切实解决老百姓办事难问题,多方汇集力量,共同推进。
(二)集中专门力量联合攻关。省公共服务事项工作试点通知下发后,积极申报省试点,并多方抽调业务骨干3人,与市审改办人员组成专题小组,开展对公共服务领域有关工作的学习研究。组织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等文件,搜集整理了四川、重庆、河南、内蒙等地相关工作方案,形成了公共服务事项编制工作计划,设计了梳理和规范公共服务事项表格材料,为深入开展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做好了准备。
(三)开展公共服务事项摸底归类。省确定潍坊市进行试点后,潍坊市立即印发《关于开展梳理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工作试点的通知》,组织奎文、安丘、高密、昌乐4个县市区分部门开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梳理摸底工作,并针对基层出具证明较多的实际情况,规定每个试点县市区分别确定1个镇(街)和1个社区同步开展公共服务事项调查摸底。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初步编制了5个县级政府部门、5个镇街、2个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同时,组织民政、卫计等部门及潍城、安丘等县市区先期编制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指南模板,并制定《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方案》,为下步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二、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管理需把握的重点环节
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管理,涉及市县镇三级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相关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时间紧、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抓住重点环节,一环接一环跟进落实。具体工作中,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细化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公共服务事项与许可事项、权力事项一样存在大项和子项,且公共服务事项的子项种类复杂,无规律可循。如,教育部门的“助学金发放”事项,就分为小学三个阶段、初中三个阶段和高中三个阶段及特殊奖励等十余个种类。因此在梳理过程中必须细之又细,务求将事项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以便于下一步规范管理。按照“顾客需求”导向,同步编制具体详实的服务指南,逐项列明办理条件及申请材料,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将公共服务事项分为“即办件”和“承办件”。“即办件”就是只要提交材料、立等可取的事项,主要优化措施是规范、减少提报材料(要件)。“承办件”即当场无法办结、有承诺办理时限的办件,按照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要求,进行要素精减、时间压缩、流程优化、程序规范。同时,对“即办件”、“承办件”进行深度优化,“即办件”逐步转向网上办理、自助办理;“承办件”逐步转向“即办件”。另外,积极探索推行公共服务事项承诺制办理办法,对申请人书面承诺能够代替的申请材料,实施告知承诺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线上和集中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后,在全面清理、规范、优化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能网上办理的网上办理,能自助办理的自助办理,能纳入各级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下沉、集中办理的尽量下沉、集中办理。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探索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积极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委托代办等服务,消除“中梗阻”,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四是实现部门间非涉密信息共享。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是减少各类证明、方便群众办事的关键途径。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共享部门间数据库,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以“部门协同办”代替“群众来回跑”,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腿”,变 “多次办”为“一次办”,从源头杜绝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在事项信息共享前,通过网络延伸和数据下沉,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工或自助办理设备,如户籍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社保档案等事项,群众可就近自助办理,以人性化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推进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编制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一是建立明确的审核标准。根据试点市、县和部门拟定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相关事项概念、范围、要素等作进一步细化,分类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模板、清单编制工作指南和审核工作规范,将事项审核标准逐项、逐条具体化,确保审核人员标准清晰、统一。二是制定科学的编制流程。整个编制工作可采取由省级部门统领市县对口部门、自上而下压茬进行的方式,即省里确定标准、范围,编制基本目录,市县对口部门根据省级标准要求和方式方法,立足市县本级实际,进行补充完善,确保系统内名称、要素基本一致。三是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以市级为例,可建立由市级编办、县市区编办、市直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审核小组,根据省里确定的市级审核标准,对市级清单进行集中审核,同时指导县、镇、社区做好审核,确保上下、左右一致。四是坚持开门编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完成后,全部交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并通过网上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主动接受和回应群众诉求,提高清单的公众认可度。
(二)加大工作统筹推进力度。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根据试点市清单情况,建议由省级制定统一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模板,使各市公共服务事项在名称、设立依据、数量上相对统一。可以采取“上级出标准,同级管审核,指导下一级”的方式编制,即省级部门统筹编制本系统省、市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市级统筹编制市、县的方式进行,便于标准统一。二是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工作是一项新业务,工作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困难和问题,各级可采取业务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大对下指导力度,确保工作方向不走偏。三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目前,各部门的专业系统多数是由上级统一研发,为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需要省级层面加强信息整合力度。具体工作中,试点市可将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总结,为省级层面推动解决提供相关线索。
(三)坚决清理规范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综合考虑各类证明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实际需要,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进行清理,对保留的“证明”实行清单式管理,做到“清单之外无证明”。坚持源头治理,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对哪类文件、哪一层级能够设定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所需证明材料等要件,哪一层级开具的证明材料能够满足行政管理需要等问题,作进一步明确,便于下步操作。对不合法、不合理,无任何设立依据的证明坚决取消;对通过合法证件、材料,依据合法途径能证明的不再另外出具证明,并强化身份证、驾驶证、社保证等的互通互用;对没有明确依据但切实方便群众的证明应保留,并通过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使其合法化;对办理单位应自行认证的不得转嫁给当事人办理。
篇5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极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地方政府还应在三个方面进行理念更新。一是调整政府职能的“价值观”。如何更好的为社会、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地方政府应注重提供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地方财政投入的重心转向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二是树立利民便民的“服务观”。地方政府部门要改变以往“朝南坐”的工作作风和方式,主动“朝北坐”,“朝老百姓坐”。要消除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坚持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建立注重社会效果和公众满意程度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不仅要看GDP的增长,而且还要看经济社会是否得到协调发展,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得到提高;要将为民服务,为民执政作为政府管理的本质要求,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建设一个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关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反映着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关键是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转到为企业服务和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进一步放开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真正变管理为服务,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等微观经济活动,要切实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依法经营和依法纳税。
二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是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政府的影响要越少越好,政府应远离直接配置资源,不要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监管者。同时,应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营造“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是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地方政府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政府应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确保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实现;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政保障的重点要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社会就业、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切实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四是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关系上。地方政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将政府所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担。同时加大规范和监管力度,切实解决“养人”和收费两个突出问题,推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通过处理好上述“四大关系”。加快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上来,特别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环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转贴于 三、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为贯彻管理思想、执行管理功能,提高管理功效和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技巧等的总称。政府管理方式是实现公共管理理念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保障。在政府管理方式上,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种“指挥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地方政府面临的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强调法律规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开放的世界市场。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尤其是管理方式必须从“管”字当头的控制型政府管理方式向立足于服务和监督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不仅要参照WTO规则和精神,而且也需要顺应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潮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外国有益做法。当前发达国家城市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通过这一途径来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管理的方式,以提高政府治理的整体水平。无论是公共服务社会化,还是建立“服务型政府”,都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使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方式能够体现国际潮流和改革的前瞻性:(1)增强服务意识。加入世贸组织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如何适应WTO规则,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从过去“直接管理经济”逐步转变为“服务于经济”尤为重要。只有“服务式”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开放性的世界市场。当前,地方政府部门尤其要为企业应对WTO 的挑战提供良好的外部服务,比如,给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使企业充分了解和利用好WTO过渡期条款。同时,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为企业判断市场走向,开发新产品提供服务,帮助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为企业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要为国民以及外商服务好,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国投资经商办企业。(2)积极发挥政府导航者作用。政府不应是无所不在的划浆型政府,而是能够制订合乎公平合理游戏规则的掌舵型政府;政府的主要功能不仅是服务的提供,更重要是确保服务的持续。(3)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政府应提供有效的意见管道,鼓励民众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将民间力量导入社会发展的网络之中,形成共同治理结构。(4)形成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竞争意味着活力,竞争有助于公共服务品质的提高。地方政府应抛弃公共服务的独占心态,鼓励民间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以此刺激政府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在公共服务主体上,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能够由私人和非盈利机构承担的就交给它们去承担,反之,则由政府来承担,发挥政府(公共域)、企业(私人域)和社会(第三域)三方的积极性。政府在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时候,可以把某些事项转让给私人部门,也可以转让给非赢利机构,三类组织承担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5)政府运作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政府固然要依法行政,但并非事事受制于法令规章,地方政府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据,在合法范围内,行政人员以达成目标为指引,发挥创意,以弹性、有效、便捷的方法完成任务。(6)以顾客为导向。政府以创造民众利益、服务民众为目的。用市场的观点来说,就是针对顾客的需求来提供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检讨并改变传统服务生产和提供的方法,建立顾客回应系统,倾听顾客的意见,满足顾客的要求。(7)政府财政应强调如何开源,而非一味重视节流。传统财政理论强调节约开支,未来的地方政府要强调如何增加利润的观点,政府部门应发挥企业经营的精神,进行有效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解决财政困境。(8)前瞻性政府。事先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政府要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能够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出妥善的对策。(9)分权化的政府。地方政府要讲求分权的管理理念,授权下级政府或派出机关发挥因地制宜的功能,对内讲求参与管理,授权于下级,通过集体努力提高行政效率。(10)市场取向。未来的地方政府是积极、主动、非官僚化的,它运用市场的力量,鼓励民间扮演过去政府承担的部分角色,使民间机构共同分担营运的风险,协助政府处理公共事务,促进政府机关提高行政效率。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公共政策、法规和行政过程的透明度
政务公开是指公共部门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其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抄录、收听、观看等多种形式,依法利用公共部门所掌握和控制的信息,依法对公共部门权力运作进行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共行政效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当前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和措施:在信息公开方面,刚刚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明确,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均应予以公开或者依申请予以提供;政府信息公开还应当及时、便民。这项规定在全国省级政府中首开其例。上海市认为,在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中,法治政府是基础,而信息公开、透明又是法治政府的基础,建立一个信息透明的政府刻不容缓。
1.在思想层面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推行政务公开是一项关联度大,影响面广的行政改革,它涉及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权力作用的影响,政务公开会受到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本能与非本能的抵制和阻碍。因此,需要地方各级公共部门领导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破除恩赐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抛开应付式的政策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意识,为推行和深化政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氛围和工作环境。
2.在技术层面上,继续推进政府上网,整合政务公开各种技术形式的功效。要加强政务公开部门对地方政府上网工程的领导权,尤其加强对政务信息的内容规范和管理;要不断提高和深化政府信息网络建设,不仅要静态地公布政务信息,而且要加强动态政府的上网,实现政府职能上网,建立真正的电子政府、智能化政府;要加强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务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
篇6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 必要性 可行性 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数据中心 实现功能 省级平台 市级平台 管理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已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发展的重要内容,回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信息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和社会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原始的数据记录到较为先进的业务信息化管理,直至今天的数据综合分析统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经过几年跨越式发展,各项管理服务功能比较全面。但省级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一直为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各项就业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都要求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对象要实现实名制管理、精细化管理,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要实现省统筹、国家统筹和跨地域享受,没有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根据当前我国就业工作出现的新形势,通过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将综合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建立省级集中式就失业登记数据库和异地匹配数据交换库,适应人力资源流动和统筹层次的变化,支持区域间求职、就失业待遇接续,实现全省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就失业监测和预警,开展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十分必要。
一、建设必要性
首先,建设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需要。推进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增强劳动就业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建设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目前,省级公共就业的管理和服务主要依靠常规报表统计、调查、调研等方式进行,数据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再次,建设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适应人力资源流动和统筹层次变化的需要。通过建立全省统一标准、统一接口、信息共享的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形成全省集中式的异地就失业登记数据库和异地匹配数据交换库,支持异地求职、就失业待遇接续,满足人员流动管理服务需求。 随着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适应统筹层次变化的需要。最后,建设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实现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将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功能向基层延伸,方便就失业人员办理就失业登记、领取失业补贴、申请再就业优惠待遇等提供技术支持。
二、建设可行性
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国家“十五” 期间提出的12项重点建设电子政务金保工程之一,其中劳动力市场已经得到推广和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建设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对各市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继承和功能拓展。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继承了原国家标准的基础信息数据结构及业务处理流程,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和基础数据的连续性。同时,为本次信息化平台成功开发建设奠定了扎实工作基础。二是原有国家标准管理平台在全省的推广使用,得到了各市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肯定了该平台在就业服务民生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符合国家、各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该信息化平台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各省级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建立和技术队伍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省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建设目标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广域网络,实现纵向覆盖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横向与各级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大中专院校及各企事业单位互联互通,形成立体交叉的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同时,依据国家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规范和指标体系,按照“金保工程”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制定全省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标准和规范,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劳动就业、失业监测、人力资源调配、劳务派遣、信息分析统计等各项人力资源业务的实时化、动态化、共享化和自动化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体系、供求状况分析与预测体系、人力资源调配管理体系和宏观决策体系,逐步实现与社保网络的对接,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四、建设内容
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当前各市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数据标准、指标,省直就业失业管理和省直管业务经办,全省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监测和数据宏观决策。
1、搭建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覆盖各市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部门和相关机构网络系统。包括省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省—市网络建设,网络安全设备、计算机相关设备、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采购,全省统一核心应用软件的本地化开发等内容,为信息交换和共享奠定扎实基础。
2、建立规范的数据指标体系。各市在数据中心交换区按照全省联网和信息交换的总体部署,按全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指标体系建立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交换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省统一软件实时更新到省信息化平台。
3、完善各市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完善市级公共就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优化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各项业务流程,满足省级数据交换平台和宏观决策系统运行需要。 转贴于
4、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各市在数据中心生产区建立集中式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数据库,将全市职业供求、就失业登记管理、普惠制培训、失业保险参保缴费、待遇审核、就业政策享受人员等人力资源信息全部集中起来,支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各级前台进行上述业务办理,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
5、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宏观决策系统。利用全省集中的职业供求信息,支持区域间空岗登记、个人求职登记、中介服务、招聘管理等职业介绍业务。将区域间招用工备案、劳动者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再就业人员享受优惠政策管理、职业培训管理、劳动保障事务等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统一纳入到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6、建设全省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信息监测中心。依托各市实时上传的人力资源信息,开发就失业信息监测和分析系统,支持对全省人力资源信息的宏观监测、人力资源质量分析、人力资源供需和决策分析。
7、建立安全体系。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具体包括多级的安全访问控制、重要信息的传输加密保护、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病毒防范体系、主机系统冗余备份、安全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等。
五、实现功能
1、管理功能。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实现全省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办事规范化程度。依托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就业状况、再就业优惠情况、4050人员界定、失业保险参保情况等全面及时准确管理。通过建立全省集中式的异地就失业登记数据库和异地匹配数据交换库,管理异地求职、就失业待遇接续。
2、服务功能。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供求双方的自动对接、自由选择和智能匹配,依托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3、统计功能。通过系统进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出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实现对求职人员进行结构分析,对年龄情况、职业工种、学历层次、技术等级、职称等人力资源质量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提出就业“晴雨表”,预测人力资源市场的走向和趋势。同时,其分析结果也能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劳务输出等提供导向和参考。
4、宏观监测功能。将各市上传的原始信息在省级数据中心交换区合并,形成省级交换库,同时将信息追加到省级数据中心决策区,形成省级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库。按期对省级交换库数据依照统一标准进行统计,将结果存放在在省级决策区的统计库中。按期将省级交换库中的原始信息和统计结果上传到劳动保障部中央级数据中心。
六、建设原则
1、业务数据处理原则
以原系统为基础,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满足新需求。业务部门办理业务,数据中心管理业务数据是系统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满足了系统对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等原则要求。
2、利用成熟技术原则
通过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建设系统,提高系统建设的成功率,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把目前相对独立的各系统有机地联网,相关业务协同开展。
3、分步实施原则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阶段性强、计划性强的过程,设计时要明确系统建设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包括什么内容,以什么作为阶段标志。分步实施模式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将建设资金进行分阶段划分,使每一个时期的资金投入都能够得到保证。
4、统一原则
解决四个统一的问题,即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通道、统一的数据管理。
总之,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各省就业工作新形式下工作的需要。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必将开创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文件资料集(2003-2005).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手册.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5-2006).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4]张绍宗.劳动保障政策问答. 辽海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管理 服务 提升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21-01
一、前言
公共图书馆被看做评估一个地区,城市甚至国家文化,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图书馆也是审视一所高等院校学风及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会对图书馆进行大量的投资,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丰富图书资源,改善公共服务。因此,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策略
首先,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支持。我国目前对教育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图书馆建设力度也是教育投资,公共资源建设投资的一部分。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支持是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基础。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可以改善图书馆读书环境,丰富图书馆藏书资源,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是图书馆管理策略好的服务的前提[1]。
1.图书馆资源管理
图书馆属于公共资源,如果一小部分人占据了较多资源就会导致其他人失去享受共有资源的权利。因此,加强图书馆资源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图书馆资源管理包括图书资源和空间资源。图书资源的管理上要限制图书外借时间,对于逾期不还,恶意不归还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处罚。比如:制定逾期多少天不归还罚款多少的规则以及在逾期不归还后进行适当的图书馆管理条例教育。对于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主要是座位和书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时巡视,对于书本,水杯或者书包恶意占座且长期没有人的行为,可以收走占座物品,清理桌面,为其他人提供空间资源。
除了保证图书馆资源为大家所有,还应对图书资源进行便捷的编号,方便大家查找所需要的图书资源。图书馆应定期采购新书和新杂志,帮助大家获得第一手的资讯;图书馆也可以建设网络平台,帮助大家借书还书,还可以让大家享受网络资源带来的便捷。
2.图书馆人员管理
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雇佣充足的人员,比如保安(负责大家的财务安全和进出图书馆的人员身份登记);清洁人员(为大家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咨询台工作人员(在显眼的位置为大家对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和帮助);图书管理员(帮助借书或者还书,将还来的书归位)。图书馆在进行人员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安排人手,为大家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除了雇佣于图书馆的正式员工,图书馆可以设置一些志愿岗位或者公益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和热爱公益的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尤其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锻炼。
3.图书馆安全管理
图书馆安全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易丢失手机,电脑,钱包等贵重物品,给在图书馆阅读学习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方面,加强巡视,比如每层楼安排安保人员定期巡视;另一方面,进图书馆一定要有相应的证件,即加强门卫保安对进门人员的监管;另外,还可以对在图书馆阅读的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醒他们看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最后,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可以对小偷起到震慑作用并且在财务丢失寻回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提高图书馆服务是提升公共资源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常见的服务提升策略,图书馆可以参考一些火爆的私营书店的运作,比如方所,诚品这些书店在服务提升方面的细节,可以适当借鉴。
1.图书馆资源服务
图书馆通过开展相关服务来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知识,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信息和知识传递的过程。对于刚到新图书馆的馆员,对资源的获取仍有较大的疑问,即便是长期在某个图书馆读书学习,也很可能对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存在很大疑惑。因此,图书馆可以组织人员分门别类的编辑图书馆资源检索宣传册,并将宣传册至于咨询台等位置,方便大家查阅。另外,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对图书摆放非常熟悉,可以每月或者每季度开设相关的资源查找讲座,为大家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便捷的服务[2]。
2.图书馆环境服务
图书馆作为读书学习的地方,应该有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图书馆可以在书桌上摆放标语牌,提醒大家保持安静;也可以安排巡视人员,积极制止不文明行为。图书馆的整洁关乎图书馆形象,因此图书馆应安排充足的清洁人员,为大家提供整洁的环境。
3.图书馆服务软实力
服务只多不少,越是周到细致的服务越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图书馆可以设置茶水间,为大家提供干净的可以加热的饮用水。另外,图书馆可以借鉴一些私营书店,为大家提供沙发可以休息。如果整间图书馆不适合装修的太过文艺,可以开辟相应的区域进行不一样的装修风格(但必须是舒适的),作为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图书馆服务软实力才是图书馆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充分提升服务软实力,会吸引更多的人读书学习,也会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使得公共图书馆在大众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图书馆建设使得图书馆满足大众的需求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政府可以加强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毕竟图书馆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在基本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丰富图书资源,建设网络图书馆平台,合理进行人员设置,为大家提供一个丰富整洁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从细节提高服务质量,比如茶水间等便民设施的开放。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服务软实力,比如设置沙发休息区,为大众提供休息的空间。图书馆安全也是需要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安保人员,增加监控设备辅助大众在图书馆阅读时财务安全的保障,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让大家看管好自己的财务,离开座位时,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充分考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C9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61-02
服务是过程中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是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办公室在管理系统中担负着上下沟通、内外联系、左右协调的枢纽作用,其中,行政管理和服务是它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办公室工作的立身之本、辅政之基、谋事之道,是保证单位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
1 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1.1 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应强调办公室参与政务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科研体制的深入发展,科研单位在管理方式、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办公室作为辅助领导决策的主要部门,需要创新思维,改变过去重在“办事”的想法和做法,积极地参与政务管理,在推进科研院所管理、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提出可行的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发挥作用,成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服务科研的智囊团,这日益成为评价办公室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1.2 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服务要求更高
从管理要素看,涉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从工作内容看,涉及政务、事务、服务;从服务对象看,涉及领导、同级部门、职工。办公室作为一个单位工作的窗口,信息交流的平台,横向、纵向联系交流比较多,事务杂、任务重,而且科研单位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本身是各专业领域的首席专家或学科带头人,承担着各项科研任务,需要办公室在行政管理工作上为领导提供不可缺少的辅助,使领导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更好地策划全局工作。
1.3 人员素质要求提高,应急能力增强
面对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以及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做到快速反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善于把握,领会领导意图,按照指示精神办事。
2 坚持四意识,在科学管理中提供优质服务
2.1 坚持规范意识,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
(1)规范职能。合理配置办公室内部机构,通过实行岗位目标管理,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规范制度。规章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有效管理的航标,一切管理行为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办公室承担着大量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如文稿印制、电话通知、会务组织、来宾接待、车辆管理调度等。这些工作看似寻常,但稍有疏忽便容易出错添乱,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建立规范的办文、办事、办会等各方面的工作流程,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能确保工作次定而序不乱。
(3)规范形象。形象是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办公室可以通过统一单位的信封、公文纸、资料袋等办公事务用品的格式,规范对外交流的视觉形象。另外,办公室还可通过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形象,以及办公室、会议室环境、卫生等,展示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窗口形象,同时也给工作人员带来新的激情和活力。
2.2 坚持创新意识,实现管理和服务的优质化
(1)创新管理方式,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在办文、办事、办会工作中,优化工作流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力求精细化,全面提升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能。
(2)创新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决策要素的单项服务到决策全过程服务的转变。办公室应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超前预测,对有关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被动性工作主动去做,努力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特别在参谋建议时,要从政治上可接受、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法律上允许、操作上可能、时间上有效等6个方面考虑。应当在增强工作的计划性上体现主动服务,科学规划工作重点,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增强辅助决策的科学性上体现主动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依据。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在决策前要拿出高质量的参谋预案,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情况,提供决策建议;策中要进行高水平的综合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严格把好决策中的各个关口;决策后要高效率地抓好贯彻落实,使决策变成各级各部门的实际行动。
(3)创新思维,由传统办公方式向现代自动化办公模式的转变。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目标,配齐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和反馈的综合系统,采用办公主页、电子邮件、公告版、讨论组等方式在网上传达文件、通知等管理信息,进行网上即时、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办公室工作向智能型发展;建立电子文档数据库,如实行档案管理电子化,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2.3 坚持发展意识,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重视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办公室应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多参加业务培训,引导办公室工作人员自觉积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最新信息,形成学习与工作互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风气。
(2)激发活力,加强人才培养。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办公室管理水平的关键。选拔高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
2.4 坚持全局意识,发挥奉献精神
办公室要树立系统理念和整体观念,胸怀全局,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相互协作,实现1+1>2的目标。对外,作为“涉外”部门,积极充当本单位工作的“联络员”,主动与上级部门搞好协调,以求获取支持;主动与其他单位、部门搞好合作,以求共谋发展。对内,办公室要沟通与协调好领导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等各种关系,增强凝聚力。
篇9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主体
政府财政的有限性使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公共服务惠及广大农民、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概述
(一)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涵义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农民的需要、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由政府及其他主体提供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农村教育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等。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要是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单单是政府一方,政府调整自己的职责和范围,将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私营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或者由政府和其他主体合作提供,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民的需求。
(二)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保罗·萨缪尔森(P.A.Samulson)指出,公共物品是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1]。准公共物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和服务。通常情况下,纯公共物品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而准公共物品可由私人提供,因为政府可以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并不一定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这就需要由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而农民教育培训、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准公共物品可吸收相关私营机构、社会组织等来生产。
2.治理理论。虽然学者们对治理理论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但在主要观点上比较趋同,具体来说,第一,治理意味着政府已经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承担者扩展到了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第二,治理中的权力运作方向发生了变化,从单一向度、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调的多元关系;第三,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物的共同治理;第四,政府治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治理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 [2]。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私营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自身都可以作为供给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二、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一)供给总量不足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总体状况是供给严重不足,这也是农村公共服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虽然国家财政用于中国的支出不断增加,但仍没有改变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提供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落后,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乡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达到标准;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正在探索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农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大量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
(二)供给结构失衡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不仅供给总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失衡。一方面,一些农民需求较少的公共服务供给过剩。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农村建设标志性建筑、达标设施,而这些服务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没有供给或供给不足,如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供给短缺。尤其是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而见效慢,所以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
三、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主体的困境
在中国,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最主要的供给者,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不大,这部分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础性公共服务,不能交给市场和社会提供。但对于非基础性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提供会造成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
(一)政府财政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迈向全面小康阶段的过程中,不仅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从基本生存型需求逐步转变到发展型需求。另外,农民个体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同农民群体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比如,种粮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表现明显,农村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则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3]。
(二)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低下
政府垄断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缺乏竞争机制的约束,此外,私营机构难以进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就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缺乏对比,难以评估,政府缺少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降低供给成本的激励机制,而且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农民没有选择的权利和条件,只能被动地接受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公共服务。
转贴于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和政府职责
1.明确政府职责,加强和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提供具有重大性、根本性、长远性和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例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纯公共物品的性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必须由政府提供,否则会损害到社会公平。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体系,并不否定政府供给的重要性,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作用,以政府为投入主体。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投入政策,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先提供农村急需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供给结构。
2.加强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监督作用。第一,政府要完善各种法规制度。首先要制定准入制度,要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其他供给主体可以进入的领域及应具备的条件等。每个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供给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约束各供给主体的行为,在准入、价格、安全标准、技术标准、投资规模等方面加以规范,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使农村公共服务走上法制化道路。第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各供给主体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全过程中,政府要负起监督责任,特别是要监督检查公共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市场主体负责建设的项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民的需求等。
3.鼓励和支持各供给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一些其他供给主体可进入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推动私营部门供给和拓展社会组织供给,使政府、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也有助于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供给
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企业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具有资金优势等,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既可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又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供给方式多样,可以采取由私营机构提供、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的方式,或者采取政府与私人合作供给的方式等等,充分调动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各供给主体的优势互补。
(三)农村公共服务的社会供给
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信息优势、创新优势、灵活优势等,在一些领域里常常比政府做得更有效,能弥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微观管理的不足,与企业组织相比而言,能够兼顾公共利益。部分农村公共服务由社会组织来提供,不仅有助于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而且也有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希望工程。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民组织。农民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服务于农民,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能够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农民组织,形成农民自治和农民互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艾医卫,屈双湖.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篇10
关键词:服务意识 责任心 图书管理
图书管管理工作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细致需要仔细认真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才能胜任的,本文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
1 以读者文本,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亲和力
1.1 首先要在思想上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亲和力。亲和力强的管理人员更容易与读者沟通交流,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日常工作中读者在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的咨询服务实现的,良好的亲和力有助于使沟通双方产生共鸣,缩短心灵上的距离。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人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情操和甘为人梯的职业奉献精神,坚持耐心对待日常琐碎的事情,不要给人一消极、敷衍了事的态度,要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负责,坚持做好充分准备。用热情和周到的服务去赢得读者的认可。做事要严谨细密认真、精神要饱满富有激情。让读者时刻感受到图书馆温暖舒畅的人文交流环境。其次,从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个人形象气质方面全面提高。良好的个人形象气质有利于图书馆服务人员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也才更能体现图书馆教化育人、思想熏陶、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
1.2 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全方位努力践行充满亲和力的服务。图书馆服务工作虽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服务岗位,但同样也可以当做一生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来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管理服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精神是其工作的核心精神。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工作,也是对读者负责的需要。亲和力体现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要真诚地奉献读者,耐心为其服务。你为读者奉献多少读者就会回报你多少。目前,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主动提高自己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加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升级优化图书管理系统,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要全心全意把图书馆的核心内涵价值传播弘扬出去。要让充满亲和力的服务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和员工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
2 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提高图书馆服务人员的素质
2.1 相关负责领导要积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考核。要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运营管理服务团队。而高素质的团队是需要领导不断培养、锻炼才能塑造出来。领导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要求基层服务人员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管理软件的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管理。这样才能不断减少大量低效的人工服务,同时也能降低图书馆的运营成本。
2.2 侧重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思想指导行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决定着其行为。因此,要做好图书管理服务工作,必须要树立踏踏实实为读者服务的基本理念。这方面,图书馆主要负责人要加强馆员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培养馆员热爱图书馆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起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还有要鼓励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充分发掘利用图书馆的宝贵资源提高自己,鼓励再学习,提升其学术水平,专业水平,用自己更专业的知识去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
3 提高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技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3.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计算机技术更是加速变革创新不断。我们原有的计算机数据库可能早已落后。所以图书馆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更新。积极学习吸收并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服务于管理工作。鼓励创新管理技术,主动学习电子图书的优势,加强对数据库的安全性、保密性等检测。优化局域网的使用、充分利用因特网。
3.2 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理念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图书管理领域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扩大对外交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适当派考察团去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其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只有用最先进的理念才能指导图书馆服务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时具进,强化自身,勇于接受和挑战新事物,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学习和开拓为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手段、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扎实又高效的工作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
4 结语
提供服务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者最需努力做好的。更好的服务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图书馆工作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在搞好馆臧建设的基础上,图书馆需要积极探索为读者服务的有利体系,全力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莉,刘甲.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展望[J].价值工程,2011(28).
[2]王晓霞.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J].价值工程,2010(14).
- 上一篇:新媒体广告学
- 下一篇: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