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设施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场地设施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发展 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46-02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纵深推进和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由于房地产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迅猛态势,导致了地价的上涨,导致社区体育在运动场地方面捉襟见肘。此外,由于房产可以买卖,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设施器材的投资及社区体育管理等也存有明显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诉求与场地设施的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且具有一定的模,在寒暑假基本呈闲置状态,众所周知,特别是室外的体育设施器材,在太阳曝晒与风剥雨蚀之下,即使闲置,安全使用年限到了,也理应报废与更置,可见高校体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浪费之疑。但绝大部分高校和附近的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一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和附近社区体育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径,即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也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宿愿与初衷。
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体育设施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已达到了国标标准,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学校系统所占的体育场地总数约为全国总数的67.17%,其中高校的体育场馆总数占全国总数的2.07%。[1]高校不仅状况良好,而且有标准跑道、单双杠、各种大小球球场等设施齐全。另一方面,在高校周边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却相当匮乏,同时,高校在非上课时间和寒暑假等节假日,体育场馆却呈闲置状态。众人皆知,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它的使用年限,如其闲置不如投入正常使用。社区居民进人高校进行有组织的健身与锻炼运动,会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与大学精神的濡染,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人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实现了体育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1.2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是体育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师资方面,除了少数中老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本科毕业外,其余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硕士,甚至体育博士毕业。这些年富力强的体育教师不仅在该专业具有渊博的论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且在体育学科的所有门类均有涉猎与专长。为此,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在社区体育领域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指导社区居民从少数到多数、从盲目锻炼逐渐走向科学健身,以达到强健身怡心、增寿延年的幸福生活。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的体育舞蹈、瑜伽、武术等培训班的教练,大部分都是由高校体育教师所组织或亲自指导的。他们既有健身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受参与者的欢迎。为此,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功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大发展。
1.3 社会体育有利于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加强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应高度关注社区体育,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人才、场地资源、教学经验与组织方法,与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育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社区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一方面吸收社区群众体育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成分,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4 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
高校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要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体育人才所就业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为拓宽就业面,社会则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则有利于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去体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灵活运用学校体育知识与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社会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就业面,同时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接纳与判断能力,将所学的学习体育知识体系与运动技能与社会体育融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探究
2.1 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群众开放,首先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多途径、多举措筹措专项资金为高校进行场地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从目前发行体育彩票收益中适当拨发专项费用,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的单一渠道问题;其次,高校所在行政辖区的地市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最后,通过政策导向利用媒体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诚招个别知名企业与社会成功人士的投资与赞助。总之,要多举措加大对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2]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居民 体育活动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体制不断改革,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一体化人群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体育活动方面的问题,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体育活动,如果没有解决好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方面的问题,将会影响到全民身体素质的发展。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因此,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1.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1 居民体育素养较低。
体育素养是个人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目前,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意识低。很多居民为了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有其是青年人,他们认为自己身强体壮,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第二,体育活动氛围差,参与者少。社区很少组织体育活动,不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几乎是自发的,时间很少,缺乏科学指导,表现出随意性,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居民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就被磨灭了。第三,基础体育知识欠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增加,但是大多数社会体育管理机构领导指出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居民缺乏体育基础知识,对体育活动认识不够,导致居民不愿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甚至会导致居民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质疑。
1.2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据调查表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后,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分布不均,场地不足,长期维护经费匮乏。城乡一体化居民居住在城市边缘化地带,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场地设施更加缺乏,部分地区很少或基本没有体育场地设施,这就严重影响到居民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3 体育人力资源匮乏。
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主要是指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缺乏。首先,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活动先驱,是社区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体育指导员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他们主要是为居民提供体育技术指导,调动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传授专业体育文化知识。但是目前成都市社区体育指导员还存在很大的空缺,而这一现状导致社区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其次,社区体育管理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但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很模糊,工作方式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忽视对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而且管理水平很低,这就大大影响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
1.4 居民经济收入较低。
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且差距越来越大。据调查所知,成都城乡一体化居民经济收入偏低的原因如下:首先,居民经济收入来源少,收人方式单一。其次,城乡收人差距大,乡镇居民收人过低,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行为。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城乡一体化居民对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很少。
2. 改善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策略
2.1 提高居民体育素养。
居民体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对体育活动行为的认识,要想城乡一体化居民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就必须解决好居民体育素养问题。第一,提高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在居民中广泛宣传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好处,鼓励居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第二,营造体育活动氛围。社区相关体育部门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居民喜爱的体育活动要广泛推广,让更多的居民自愿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加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第三,培养居民体育基础知识。社区相关部门开展一定的体育知识讲座,让居民更深入了解体育知识,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从而调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2 增设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目前,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匮乏,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体育活动,要解决场地设施问题,关键是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解决:第一,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建设。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剩余的由居民共同集资,这样既能满足居民体育活动的场地问题,还能让居民更加的爱护公共体育设施。第二,政企联合建设。由政府部门联系企业,对居民体育设施进行投资,这样既能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一个宣传自己的平台。第三,场地设施的维护资金,社区设置专门人员对场地设施进行管理、维护,保证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对于外来人员可以收取一定的场地费用,这不仅能保护场地设施还能满足场地所需的维护费用,同时促进城乡一体化居民的就业。
2.3 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体育人才主要指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管理人才。社区体育人才对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社区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策略。“走出去”是指社区指派人员到外面学习专业、系统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优秀的社区指导员服务于社区体育活动;“引进来”是指与各大高校合作,从招聘优秀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这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二,体育管理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管理员需要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应该具备管理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社区应该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同样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2.4 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居民的消费观念在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缺陷,他们的理念是把钱存起来用于养老或者供养子女,不愿意花费金钱到其他方面,包括自己身体健康,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花费到体育锻炼上。因此,只有提高居民收人,解决居民消费的顾虑,才能改变他们的消费理念,才能让居民在体育锻炼方面进行投资。政府部门可以为这一类人群提供就业保障,提高他们的机会,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让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减少消费顾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结语
本课题通过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居民体育素养较低、场地设施不足、体育人力资源匮乏、居民经济收入低等问题。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居民体育素养、增设体育场地设施、培养更多体育人力资源、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谈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11月8号.
篇3
[关键词]离石区 社区体育 现状 对策
一、吕梁市社区体育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
从2006至2008年底,省、市两级共投资2000多万元建体育场地1963块,其中市县两级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800多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器材购置和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共建成市、县全民健身中心14个,健身广场372块,健身路径工程350套,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由2004年前的0.64㎡达到1.02㎡,提前两年实现吕梁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超额完成了山西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的到201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的目标。
(2)离石区体育经费来源
根据调查显示,离石区社区体育的经费现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离石区每年在社区体育上的经费主要是有由市政府直接拨款,主要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运动员教练员培训费、群众体育活动、购买及维护健身器材等开支。其二、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政府直接拨款外,还有社会赞助、辖区单位出资等多种形式的集资,为离石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1.社区体育指导员现状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主要是利用闲暇或业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只要特点是具有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由街道或协会组织管理。目前承担吕梁市离石区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一线工作者主要是离退休的体育爱好者和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没有社区指导员证。根据官方数字报道,吕梁市离石区50~60%以上的居民经常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但缺少专业人士(如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应的指导。据调查离石区的社区指导员严重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
2.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现状
作者根据调查发现,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表现如下:(1)离石区社区居民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上的选择。调查显示离石区居民参与体育项目受场地器材,天气的等因素的影响,交谊舞、民间舞、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是吕梁市社区居民选择较多的体育活动,在各社区露天健身广场,每天早晚都会有业余社区体育指导员或热心的体育积极分子播放舞曲音乐并带领中老年人群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羽毛球足篮排球是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们不仅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因此参与此类项目的人数也相对较多。(2)离石区居民参与锻炼时的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锻炼者以心率超过90次/min为主占92.19%,其中90-115次/min者占38.02%,为主要的一部分,115次/min者占54.17%。说明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当中,真正起作用的人的数量占参练者的一半以上。
二、吕梁市离石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1)合理规划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工作重点,重视对各社区、小区的体育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在规划社区、小区建设时,按国家相关规定预留相应的空地,以做健身场地。改善锻炼者的锻炼环境,促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措施对锻炼者全面开放, 在城市建设的同时,预留群众健身用地,修建一些投资少、锻炼效果好、管理方便又能吸引人的体育设施,为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打好物质基础。
(2)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要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但实际上目前所培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应大力的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满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求,在各健身场所,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立体育活动服务站,安排具有一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们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体育指导员能引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居民终生体育的意识。
(3)社区与学校应积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制定合理发展模式,紧密把学校、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充分实现体育教师、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和学生家长等代表的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并对社区、家庭、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和体育技能的培训。从而达到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雷军蓉,郭安君,郭恒涛. 长沙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发展的调查报告[J].搏击·武术科学,2009,6(3):81-82
[2]叶宝华.厦门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17-18
篇4
关键词 河南省 群众体育 高校体育资源 社会共享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场馆是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是体育产业化的核心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50 080个体育场地,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m2,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众多研究报告指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是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系统有体育场地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而高校体育场馆由于具备数量、人才、科技、信息、环境等优势,将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资源共享,并进行产业化和规范化,不仅可以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1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及开发现状
据调查,我省34所高校共有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695个,总面积859412m2,其中体育场地面积为843438m2,建筑面积为15974m2,以扩招前在校生104650人计算,人均占有面积为8.06m2,扩招生人均面积为4.65m2,二者均低于教育部教计字[79]472号文件规定的人均12m2标准。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仅只有10%的学校对部分体育场地实行了有偿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主要是对内免费开放,寒暑假和双休日相对闲置,其全年使用率为73.9%。由于高校体育场地是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重要物质基础,学校体育相对独立性等,其对外有偿开放有限。据调查统计,我省34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利用自身的场地资源进行创收,其每年创总金额为54.3万元/年,平均为5.43万元/年。调查显示,开放最充分的是游泳池,几乎高校所有的游泳池都对内或外开放,并且收益也最高,平均收益8.3万元。其次是体育馆、健身娱乐设施,而其他场地则基本上是处于未开发状况。通过体育场地资源的有偿开发和利用,发挥了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势,减少了闲置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2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机制存在的困境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及收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11所高校采取体育场馆部分开放的方式,占总体的61.1%,个别学校采取了完全开放或者不开放的方式,可见有选择性的开放部分体育场馆仍然是目前高校的主要方式。同样的,18所学校中有13所学校选择了部分收费,占总体的72.2%,可见部分收费这种相对灵活的方式是绝大部分学校的选择。有一所学校采取了完全收费的方式,但是仅限于开放的体育场馆,而选择不收费的学校,所开放的体育场馆也仅限于篮球场、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
通过对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因素调查发现,校方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校体育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在体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的态度上不够明确,同时关于场馆开放方面没有明确清晰的政策及制度,造成无法可依;此外,没有专业、明确的部门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和运营,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紧缺,部分高校新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没有市场,缺乏体育经济理论指导等也是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3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教育的优先的适度超前发展”,“收费上学”等一系列政策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河南省高校应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高校体育资源所有的陈旧观念,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出发,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开展市场化运作,将高校体育资源向体育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推进,从而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体育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争取多渠道投资,加大对高校体育资源开拓的投资。体育投资是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它是一种公共行政活动中的政府行为,需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体育资源的投资与开发力度,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多种形式发展学校体育,高校应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进行开发,实现良性循环。科学合理规划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不仅要包括高校自身的场地、人力以及文献资源的整体配置,还要考虑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情况,着眼于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大局。还要挖掘现有体育资源,在保证高校体育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使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逐步建立起高校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交换关系,突出高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高校的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开展多种体育服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商业性体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和途径,大力开展高校体育资源的潜力。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439),主持人:闫华。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陕西;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一、前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对促进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校园图书馆等网络信息库,以“中学体育”、“体育资源”为检索词,查阅相关期刊、书籍资料信息,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就陕西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师的配备、体育经费与信息资源等体育资源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效度为0.88,信度为0.82,满足调查问卷的技术要求。此次调查共涉及学校312所,其中城市中学90所,城市小学74所,农村中学73所,农村小学75所。其中问卷的回收率为98.72%,有效回收率96.79%。(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对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比较分析
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平均数是1:501,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数量严重不足,低于国家标准的一半。但是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的数量要高于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最接近国家标准的是城市中小学,城市中学为1:442,城市小学为1:443;师生比例较低的为农村小学,为1:219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极其缺乏。缺额教师人数最高的为城市中学,达到90人,缺额人数最少的是农村小学,缺额人数为37人。但这不能说明农村小学的情况好于其它学校,是由于小学在校人数远少于其他级别学校的在校人数所致。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只有6名,调查得知在农村中小学存在着大量其他教师兼职体育课的情况,农村小学尤为突出。
2、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配置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现状调查,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能满足使用的有33.11%,而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合计为49.34%。场地器材的配备不足制约了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中小学配备的体育场地使用状况达到比较充足及其以上的比例是23.33%和38.36%,高于农村中小学的比例5.4%和0.00%。而在能满足学校体育使用状况方面是城乡中学的比例高于城乡小学的场地使用情况。体育场地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是城乡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占到90.77%。
实地考察得知,城市中学体育场地相对比较宽裕,体育场地种类多样,大部分有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等运动场地,比较高级的中学还有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设施,场地设施比较规范,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求。而农村中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田径场地,有的只是规划出一块空地作为运动场地,有的只有简单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且场地设施不规范,设备陈旧。但是因城市规划、学校的商业开发的行为,城市中小学的运动场地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
调查发现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的可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96%的中小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有24.5%的中小学校认为仅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使用,而35.10%的学校认为较为不足,严重不足占28.15%。从整体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从城乡学校情况来看,在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方面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城市小学、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合计比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农村中学、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和城市中学,比例分别为68.92%.、63.25%、52.05%和46.67%。调查得知,由于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学校体育器材的增加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体育器材的不足。最近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的数量也在减少,器材的增加或者更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器械品种单一,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学生的需求。
3、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差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从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学校体育经费(2012年度)调查得出: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农村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集中在5千~1万和1千~5千元。体育经费投入达到1万元以上时,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随着体育经费从1千元到1万元的逐渐增加,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好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数额和比例。
4、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差异
2004年,陕西省“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信息技术设备开始装备农村中小学,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进入陕西城乡中小学和改善陕西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状况最好的是校园互联网,拥有率为56.73%,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都配备了互联网设备。但农村小学的普及率最低,只有28%。城乡中小学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学校占到19.43%,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从学校所拥有的现代教学设备数量来看,城乡学校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城市中学学校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所占比例比较高,而在农村小学无现代化设备的学校数量达到41.33%。从这种差距中我们看到一些问题,即国家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和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方案时都是先以满足城市学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去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样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显著。
5、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比较分析
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开展和实施状况方面,体育课能够严格执行学校数量比例占到了44.91%,基本可以执行学校比例占到了47.22%,偶尔执行和不能执行的学校比例只占到了6.47%。这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的实施状况良好,有部分农村小学不能执行,占7.8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体育课时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在调查中城乡中小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开课率为2节的比例最高,占到70.04%,在开设2节以上的比例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占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只有农村小学存在有每周开课在2节以下的情况,占到33.56%。
在陕西省城乡学校中体育课教学时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城市中小学使用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其中城市中学达到了80.31%,农村中学达到67.38%,城市小学达到了75.76%,只有农村小学比例较低为37.54%。在这三级教材中,有36.79%的农村小学无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可以看出:在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学校自编教材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仍按国家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的,教学内容缺少本地区特色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欠缺,没有能力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个性化课程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学校是没有体育教材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陕西省专职体育教师缺编比例超过国家标准的一半,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师生比例最低的为农村小学。(2)50.66%的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能够满足体育工作需要,城乡中学要好于城乡小学的情况;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3)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高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投入。城市中学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而农村小学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比例为81%。(4)城市中小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没有体育教材;体育课每周2课时以上的学校只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
2、建议
(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农村体育教师权益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师不流失,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根据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要求,配足必配类场地器材,配好选配类器材,达到一定的配备标准,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得到基本保障,为上好体育课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3)学校要按课标要求满足体育课的课时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是“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 任姗姗.江苏省扬州地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D].扬州大学学报,2011.5.
[3] 黄珂.浅析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J].新西部,2010.24.
[4] 冯发金.黔南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2.12.
[5] 洪克明.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篇6
摘 要 通过问卷式面访的形式对贵阳市省社区府社区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该社区的体育组织的产生,居民的健身意识、体育健身条件、组织管理和经费状况等与全民健身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尚未形成健全的体育组织,组织者和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存在误区,体育锻炼意识还不够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还有待深入。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贵阳市 省府社区 社区体育 形成与发展 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社区体育正在各个城市兴起,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社区体育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社区体育的定性、社区体育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群体的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场地设施、指导员队伍建设及社区体育产业化运作等,其研究成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对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从社区领导对各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活动程度、活动形式、体育消费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发展我市社区体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对贵阳市省府社区7个活动点的相关负责人与参与者进行了调查。
(二)访问法
面访了体育局群体处和省府社区的主要负责人,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三)文献法
查阅文献、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全民体育活动现状,收集全国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经验,为撰写本文寻找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开展状况
1.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的前身是贵阳市云岩北京路办事处第四居委会,于2001年8月社区体育组织建立,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体育组织,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双重组织管理职能,社区体育也逐步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
经访谈获知,贵阳市省府社区组织受到贵阳市和省体育局群体处、云岩区办事处文化教育体育工作站、居委会的领导。社区的体育组织以锻炼方式来分别组建,都是由群众自发、自愿组建起来的,如枫叶红舞蹈队就是由爱好民族舞蹈的群众自发组建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职能。省府社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点7个,每天参加锻炼的人数达600人左右,已形成了以办事处为龙头,以辖区单位为依托,就地、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格局,有效的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社区体育活动情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有日常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天气、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晨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7个健身点。每个健身点在12-100人之间,体育活动的频率为第周5-6次,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在职的中青年同志、学生、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年龄结构特点是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上,70岁以下,个别老同志达80岁。退休人员大多选择上午7:00-10:00,在职人员选择晚上8:00-10:00,师生选择节假日。社区有居民600多户,2100多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员占社区比例大约30%左右。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季节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省府社区体育活动情况表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因人、因地、就便而宜。日常活动的主要项目有:太极拳、剑舞蹈、腰鼓、健身操、民族舞、木兰拳、剑扇、长穗剑、羽毛球、门球、剑系列等,从表中可以看出,社区体育的内容主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极少,这与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人基本上以中老年为主有直接的关系。在练习的内容上参与的项目有其性别的差异,男性的活动项目以太极拳最多;女性的活动项目以健身操、民族为主。女性参加人数多于男性,中老年多于青少年。以上这些项目都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化一体化特点。经常性体育竞赛内容有羽毛球、门球,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
3.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指导情况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指导者,由办事处文体站推荐,仅部分指导员经过专业培训,而很大一部分都是无证指导,不懂得如何指导社区的体育活动。省府社区只有2名国家级三级指导员,并且管理者和指导者年龄偏大,这表明中老年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辅导员的主要构成者。性别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在体育的价值观方面的认识等特点上是相适应的。并且社区指导员的学历普遍较低。省府社区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低等级的过多。这种等级不合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指导员,以义务为主,低价有偿服务为辅,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工资。
4.社区体育场所、设施、经费来源情况
贵阳市省府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在省府大院里的省府公园、以及附近修建的活动场所为主。省府公园占地面积1110M,1999年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有16件(双杠两件、单杠两件、天梯两件、浪桥一件、压腿架6件、肋木两件、平衡滚筒一件),室内器材有27件,体质测试器材有一套,总局投资了7.7万元,其它投资了5.5万元。由于全部器材都是第一、二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器材,健身的地面不符合体育科学健身原则,加上有的器材已损坏,现已申报有的器材淘汰。单位的设施由单位管理,小花园的由社区管理。2004年省体育局从彩票返款5万元投入省府社区体育设施的更新。因此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稳定,基本上以生活区或者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一般,希望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
经费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政府,如彩票经费,这种经费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组织竞赛。二是辖区单位的集资、赞助,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健身小器械和健身服装的购置。三是自筹,如个人缴纳会员费等,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外出搞表演活动等。
5.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体育硬件设施缺乏
尽管从1998年实施体育彩票健身工程以来,社区的体育设施投入有所增加,但力度不够、覆盖面小,社区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的要求;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中,也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贵阳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已经成为发展社区体育的瓶颈。
(2)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
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动机正确、合理,只能说明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锻炼的效果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够多,说明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衡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强与不强,用实际参加人数来衡量是比较正确的,因为体育活动本身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特征的。
(3)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全民健身开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其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多是以兼职进行或自发行为。体育指导员大多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且大多为离退休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员比较少。调查中显示:辽河社区无正式体育指导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由于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组织社区体育的经验,很难胜任起全民健身的指导责任,管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无法对小区居民的锻炼进行宣传、组织和引导,只能顺其自然。而社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参与者的年龄不一、爱好不一、体质不一,某一种统一单调的活动方式来组织群体活动会使部分居民感到缺乏兴趣,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为满足社区体育参与者的不同需要就应对组织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专门从事社区体育的经验。解决缺少社区专门的健身指导者和管理者的问题是发展社区群体工作的当务之急。
(4)体质监测站缺乏
定期进行体质监测是了解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前期体育锻炼效果的具体检查,同时为调整锻炼计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调查中发现,体质监测站远远不能满足贵阳市居民社区体育锻炼对体质监测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
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居民体育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同时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贵阳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市利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仅仅依靠体育彩票来进行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政府拿一点、街道、居委会(社区)拿一点、居民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按照国家政策,逐步转向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过渡。号召个体私营企业赞助、为社会做贡献等来增加社区体育经费,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的投入。
(三)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任何国家、地区、城市的社区体育无论怎样发展,体育设施都很难满足居民健身体育的需要。因此,发展社区体育解决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办法是利用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一方面是物资条件共享。利用辖区内已有的体育场馆、区域公园、游乐场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突出辖区优势,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更广泛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不仅仅指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挥辖区内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社区体育的质量。
(四)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
尽管贵阳市省府社区开展了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但健身活动中的自觉性还有差距,在体育健身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人们用于社区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没有到位,这是制约社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工程的意义,引导社区居民全面认识体育健身的价值,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市民体育健康消费意识,使居民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只有当今的体育消费才能换来未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五)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社会体育的传播者、组织者、指导者,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社区体育的进一步科学化、社会化和法制化都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的管理和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必须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使之年轻化、专业化、全面化。队伍的培训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紧紧依靠全市体育专业院校来进行队伍的培训,使专业体育院校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以培养多方面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和竞技体育指导员。
(六)加强宣传活动的力度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泼多样的内容,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和青壮年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逐步建设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七)建立社区体质监测站和科普咨询站
用科学的手段和指标,来满足人民群众了解自身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这是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国民的科学生活方式的需要。
(八)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加强健身指导
体育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区要联合起来,组织居民或充分利用居民的自发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并利用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形式对居民健身进行指导。如高校可以以实习点的形式与社区形成固定的联系,定期的深入社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活动中群众的需要、要求和问题,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力措施。政府和高校部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和鼓励学生到社区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7.9.
[2] 刘德佩.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4):25-28.
[3] 李志强,郭兰.试论社区体育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6-9.
[4] 毛俐亚,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9-22.
篇7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调查长沙市的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因素。站在社会学的立场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政策变化,会形成新的政策壁垒,制度层面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作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其包括体育在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从教育学角度看: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显著不同;农民工的体育意识不强制约了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从经济学角度看: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由此提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径选择: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在制度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放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关键词】
和谐社会;农民工;体育活动
自20世纪90时代中期至今,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型,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嬗变,原来仅是单纯“流动人口”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已转变成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当中,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不仅因为其社会流动引发了农村“空巢”,造成农民体育出现“盲点”,而且在城市的体育活动中,农民工往往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而“边缘化”,很难融入到城市的体育活动当中去,进而成为全民健身计划贯彻和落实的难点。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与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使他们的体育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稳定增加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笔者以长沙市农民工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拟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角度来关注研究农民工体育活动状况,并提出发展农民工体育的路径选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长沙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地方资料等资料,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调查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对农民工与体育组织负责人、社区体育负责人分别设计2种不同问卷,采取随机性与操作性原则相结合,并用分层抽样法选择调查对象,在长沙市的9个区(县、市)随机抽取芙蓉区、岳麓区、天心区、浏阳市、长沙县5个调查地点,在这5个县级地域中各随机抽取3个街道办事处(镇),并在每个街道办事处(镇)随机抽取50人作为调查对象,由于精力、经济等原因,总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0份,回收率为98.67%。笔者还对部分农民工、体育组织负责人和社区体育负责人进行了访谈。(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长沙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据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722.14万人,常住人口约370万占一半,另一半基本上是从各地涌入的农民工。根据调查显示,从事“批零住餐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占24.2%;其次是“工业”、“建筑业”,分别占14.1%、13.6%;再次是“物流”、“家政服务”等行业。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8.9%,初中占44.2%,高中、中专或职业院校占32.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4.4%。被调查的农民工有80.3%的人在长沙务工达2年以上,他们为长沙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1长沙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
2.1.1长沙市农民工体育参与项目分布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当中,选了散步、慢跑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占40%;其次是参加球类活动(如台球、羽毛球、篮球等)的农民工,占24.9%;再次是参加体育欣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登山以及舞蹈和健身操等活动的农民工,分别占13.5%、7.6%和5.5%,参加民族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民族舞等)的农民工人数最少,仅占5%。由此可见,农民工参与的体育活动多数是场地器材需求较低、体育活动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很少或不要资金投入的体育项目为主,体育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
2.1.2农民工参加体育项目的动机农民工参加体育项目的动机根据名次进行排序依次是:“锻炼身体”、“娱乐消遣”、“消磨时光”(见表2)。分析得出:农民工对体育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次上,没有意识到体育还有“缓解、调节情绪、社会交往”等作用,这与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固有的体育意识观念关联较大。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在注重体育“锻炼身体”功能的基础上,体育的娱乐消遣功能越来越受到农民工的认同。
2.2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
2.2.1社会学角度分析(1)“城乡二元结构”以新方式继续存在,制度层面影响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入城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心理,同时使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缺失。城乡二元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在身份认同方面人们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对待城乡的不同态度,人们认为农村人就是落后于城里人或者是低人一等,其实这也包括了在相关制度安排下人们在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以及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体育活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应由其户籍所在地来进行保障,但由于现实原因,他们身处城市,远离家乡,无论是从时间、空间来考虑,户籍地的体育权利都是无法享受到的。可在城市里,体育资源也是有限的,并按照社区人口数量来进行配置,农民工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等物质资源,根本就不在生活地的体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制定公共政策和建设公用设施的考虑范围之内,造成农民工体育活动管理缺位,体育场地资源服务缺失,体育技术指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制度层面把农民工隔离在城市体育活动之外。(2)作为城市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的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城市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城市中一般主要从事脏、累、险的等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又因为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工作稳定性、连续性不强,劳资双方力量不对等,使得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和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不法侵害。这些因素决定了城市农民工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也因此致使企业普遍对农民工包括体育在内的权益保障比较漠视。(3)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时间、体力上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农民工一般从事的工作类别属于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收入低的职业。农民工为了多挣钱,只好加班加点。每天长时间、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使得农民工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另外,加班加点、拖欠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农民工缺乏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
2.2.2教育学角度分析(1)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理解有较大偏差。一般来说,文化层次和生活水平教高的人会更注重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也更深,反之,则对认识会偏差和不足。人们的体育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也决定人的体育行为方式。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参与热情和频次就越高。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也相对较少。(2)农民工的体育意识制约了其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大部分农民工生活环境差,没有体育文化活动的熏陶,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体育教育。农民工对体育的认知就是锻炼身体,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天天干的就是体力活,身体已经经过锻炼,不需要再参加其他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生产劳动与体育活动认识混淆,产生了错误的体育意识和想法。其实,生产劳动一方面只对局部肢体肌肉有锻炼效果,并会造成肌体上的发展不平衡,体育锻炼则是全面均衡发展身体素质;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并不能在精神上像体育活动一样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农民工这种用生产劳动代替体育锻炼的意识制约了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2.2.3经济学角度分析(1)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农民工也如此。他们农村来到城市,主要从事着较低收入的工作,并且随时面临失业,因此,经济条件较差,除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外,不再有意愿花费金钱到精神娱乐等其它文化生活上来,对于他们来说,体育消费是离的较远的奢侈品。经济条件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只有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农民工体育参与才会得到普及和提高。(2)体育场馆等资源匮乏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要让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基础。据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进行体育锻炼一般会在公园、空地等有简单体育设施的场所,而体育场地资源较为集中的社区、街道、文化站、学校及收费体育场所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很少去或从未去过。而工作单位和居住地附近的体育场地设施要么没有,要么损坏严重。农民工居住地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让他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成为空白,严重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
3和谐社会视域中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径选择
3.1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保障,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破除与重新设计,才会从根上解决农民工目前存在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人身权益保障不力、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不正常现象。农民工体育参与制度的设计,一是要消除户籍藩篱,改进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力市场准入和就业制度体系应遵循岗位需要,不看能户籍出身。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农民工的体育利益诉求机制,让农民工的体育利益诉求有相对应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渠道。三是建立从制度上确立农民工的市民地位。只有确定市民地位,农民工才能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农民工没了后顾之忧,才会积极的去参与体育等身体、精神文化层面的活动。只有从制度层面彻底解决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刚性制约因素才能消除。
3.2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放公共服务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状况。城市免费提供给农民工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较少,而农民工由于经济状况原因,一般都不舍得去收费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政府要以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调整城市体育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在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增添体育场所和设施,并且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布局和管理维护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流动人口的体育需求和群体聚居特点。不再将社区居民与农民工区别对待,消除限制农民工使用社区体育设施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农民工使用居住地社区、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的权益。
3.3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农民工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技术水平低,体育兴趣不浓等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较少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管理部门和组织要对用工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介,促进农民工对体育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增强其体育意识,激发其体育兴趣,提高其体育技术,让农民工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浓郁的农民工生活圈体育文化氛围,使有体育锻炼需求及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农民工数量不断攀升,推动农民工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以农民工体育为媒介和路径,积极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条件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把农民工体育问题彻底解决好,不仅需要政府、体育组织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觉醒,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推动。农民工体育问题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现实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国民身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锡尧,庞徐薇,刘倩.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现状调查[J].体育科研,2010(6)42-46.
[2]李守经.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裴立新,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休育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2):6-9.
[5]祁桂娟.农民工体育研究进展[J].综述报告,2008(3):120-123.
篇8
一、开展体育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小学22所、初中13所、高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职学校2所等共43所学校,学生53225名,1263个班级。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小学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6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初、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开课率为100%。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开展每天一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
各学校根据《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自行安排20—4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对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总体安排,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员合理规划活动场地、提前调配和准备器材,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加强跟班管理和指导,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丰富、指导到位、安全有序、规范高效,从时间、质量上确实保证了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2.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学校开展了班级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课余训练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创了人人有特长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的局面。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乒乓球、跆拳道、速滑、球类比赛等单项体育比赛和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一)建立健全评价与监控机制。
1.建立体育考试制度:我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和体育课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档案。实行中考体育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升学总分。
2.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我市各校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细则》要求,每年组织测试和等级评定,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时教育局组织人员对个别学校进行复核,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3.组织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我市每年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监测率达到了100﹪。
4.建立新生入学体质查验制度:入学新生100﹪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新生入学体质测试。对入学新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学生档案。
(二)加强监控与指导力度,增强学生体质。
1.组织全市中小学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按国家要求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发展变化情况。通过检测,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
2.加强对学生的用眼卫生指导,做好眼保健操和爱眼体操,保障学生视力健康发展。每年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率达100﹪。将学生视力情况记入学生健康档案,对视力不良学生加强指导,同时将学生视力情况通知家长。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5.1%,良好率30.8%优秀率10.87%。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体育教师(专职)282名,体育教师兼职人数53名,基本达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体育教师配备要求。现体育教师与学生比163.47%,参训人数180名,本年度新招入体育教师19名,体育教师缺额比8.7%。
五、教学条件保障和场馆设施情况。
根据《国家体育体育卫生条件标准》,按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对全市中小学场地合理规划和建设,各学校常规教学器材配备率和达标率为各100%,配足配齐体育器材,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的需求。
目前,我市有36所学校为人造草坪场地,场地改善率达86%,200米田径场地的有33所、400米标准田径场地设施的10所,达标为率100%,篮球场62个、足球场47个、排球场58个,体育场馆有13个,学生体质检测实验室学校率100%,体育器材达标学校率100%。
篇9
关键词: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41-05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不仅是政府职能,更是一种常规社会制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滞胀”局面,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自此,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通过对公共产品效益的重新认识,应用政府购买、配置公共产品的方式开始出现。近四十年的实践证明,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育局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2015]37号),其中公益性文化体育购买目录有38项,其中包含了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活动的组织与承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及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中国内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建设造福中阿人民的网上丝绸之路,打造网上丝路宁夏枢纽工程,是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会址,是“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和中国“向西走”的新窗口与新平台。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不沿海,不靠边,经济欠发达,交通较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不应求。宁夏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实施,2013年12月,全国体育局长会议首次对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彭阳县被列为创建国家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宁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从一开始就肩负着“闯出经验、趟出路子”的历史重任。目前,“彭阳经验”“宁夏路径”已叫响全国。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不足及改进策略,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体育消费结构,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1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购买现状
1.1概念界定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W者对其定义、概念做了研究、阐释,目前学术界基本不存在分歧。李震,陈元欣等认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赵蕊,程华等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定义为:“打破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供给的方式,把属于政府的部分公共体育服务职能通过契约化的方式移交给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财政根据其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支付相应费用,从而实现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一种新型模式”。朱毅然等认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即是政府运用不同的市场手段向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行为,政府主要的责任是提供资金、业务监督以及绩效考核。本文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定义为: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1.2国内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1.2.1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体育服务购买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购买计划。美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休闲运动”。1932-1937年,美国政府在经济于大萧条阶段拨出15亿美元专款和建立相关基金方式投资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美国“健康公民2000年”又把增加社区体育中心数量作为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诸多发达国家颁布了公共体育服务政策,诸如意大利“面向2000年的体育蓝图”、美国“健康公民2010”,加拿大“积极生活”“体育推进计划”,英国“国家体育振兴计划”,德国“前东德地区黄金计划”,澳大利亚“有活力的澳大利亚”,日本“体育振兴计划”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购买体系,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国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国情,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效率的提高。
1.2.2国内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2014年常州市出台了《常州市关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试行)》,公布了其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群体类)项目,共有业务培训、群体赛事、健身活动、管理服务和设施建设等五大类二十二项。自常州完成全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一单”后,苏州、上海、佛山、武汉长沙、广州等省市纷纷“下单”,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苏州陆续出台了《苏州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意见》《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财政局市本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并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公布2016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通知》确定对47个项目进行购买,总金额达到518.32万元。亚运会后,广州市体育局出台了《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广州市体育惠民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2013年全年市属体育场馆优惠和免费开放时间达18万多小时,占总开放时间41.5%;优惠和免费进场人数达到250多万人次,占总进场人数58.92%,当年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政府补贴经费达750多万元等。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不仅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而且推动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利用率及公共体育服务效率,是一种可取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服务方式。
2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2.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2014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专门将政府购买服务的文件政策做了汇编,出版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文件汇编》一书,该书汇编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96号,财政部《关于推进和完善服务项目政府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37号等文件,文件汇编从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内部工作机制、预算管理问题、暂行办法、实施方案、指导目录等方面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确定了制度框架,对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起到指导作用。2014年5月23日,自治区财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包括6类,56款,243项具体事项,涵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技术服务、政府履行所需辅事项六个大方面;2017年1月9日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的总目标,以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根本任务,深化体育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2.2建设体育场馆,合理设施布局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宁夏现有公共体育场18个,公共体育馆24个,覆盖率分别达到66.7%和88.9%。全区县级以上城区15min健身圈已形成,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7.65个,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率100%,市、县(区)体育场地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11 402人,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站点937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县级以上体育社团264个。截止2015年底成立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0所,自治区级40所。此外,2015年自治区体育局根据健身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和提档升级,建设了5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2个乡镇农民体育工程,23个体育公园项目,改扩建40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对200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进行了提档升级。据国家体育总局评估报告显示,目前我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68m2,排名全国第二,远高于1.46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3出台指导文件。实施政府购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于2016年4月1日印发的《全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严格规定了全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范围:凡是国家投资建设、体育部门管理经营并符合相应条件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含小运动场、田径场和综合健身房),公办且自主经营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课外体育活动室内所有体育设施、室外200m以上标准跑道田径场或面积达到3600m2以上的专项体育场地均要求向社会开放。开放时间明文规定:体育场馆和区域内的公共体育设施年开放天数一般不少于330天,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个小时,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12个小时。因维修、保养、安全、训练、赛事等原因,不能向社会开放或调整开放时间,应提前向社会公告。校体育设施开放一般为寒暑假、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放学后开放,开放时段及时长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放具体项目和时间应提前向社会公告。各级体育场馆对所有健身人群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优先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同时考虑周边居民健身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放。青少年学生和居民需持学生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入学校,其他单位、社会团体使用学校体育设施的,应提前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经同意后方可在约定时间内开放。
2.4加大资金投入,满足群众需求
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区各级体育部门投入场地设施建设资金8.9亿元,新建场馆14个,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级体育场全覆盖。目前,全区7个大型体育场馆、42个中小型体育场馆已全部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政府部门给予设备安全维护、消耗性器材更新保养、卫生维护、管理人员劳务报酬等方面的补贴累计达到670万元。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统计,全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场馆向社会开放660个,面积4 637201.11m2,补贴费用4 422万元。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区、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体育设施网络,基本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截止“十二五”末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87.8%以上,群众体质明显提高。
2.5“评星定补”。促进政社分开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释放政策空间,逐步形成依法自治、职能明晰、行业自律的组织结构,引入了社会评价机制,提出并推行“评星定补”策略,即按照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民政部结合实际,制定颁布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量化评估评分标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量化自评报告格式》等文件,宁夏体育总会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和“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估办公室”。评估委员会负责对评估对象进行实际指标的初审工作。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类社会组织的基本l件、组织建设、工作业绩、社会评价4个部分,共计900分,其中加分项200分。体育类社会团体评估得分850分以上为5星级;得分751-849分为4星级;得分651v750分为3星级;得分551-650分为2星级;得分550分以下为1星级。5星级可获10万元经费支持;4星级可获8万元经费支持;3星级可获5万元经费支持;3星级以下给予3千元经费补助。
3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3.1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有待于补充完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于2014年1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汇编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问价汇编》一书,该书收录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内部工作机制、预算管理问题、暂行办法、实施方案等方面的文件,明确购买领域的文件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没有明确的关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指导文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急需要专门的法规文件支持。
3.2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丰富
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推行“评星定补”的策略,具有先进性。但是,由于体育社会组织长期受到体制束缚,很多组织原来是政府的附属单位,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把他们当做下属机构,活动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自身融资能力受到限制,使得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不具备竞争性,从而无法保证体育社会组织是否具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的能力。宁夏各市、县(区)体育部门通过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实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体育社会组织这种完全依赖政府拨款实现自身发展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创新、丰富、可持续性发展。
3.3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社会组织力量有待于加强
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民政部门注册的县级以上体育社团264个,数量较少,整体规模偏小,无法适应当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需要。政府推行“评星定补”策略,有利于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活又械闹鞫性,促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但是,体育社会组织面临着:制度限制其发展、缺乏理论实践两方面的人才、缺少资金、设施不齐全不先进等困境,无法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满足政府购买需求,距离让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充满竞争性有很大的距离。作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承接者,体育社会组织应具备相关要求,应从政府扶持、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谋求发展两个方面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力量。
3.4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有待于建立推广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效率,是政府在购买服务之前应考虑到的问题。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体育社会组织量化自评、评估办公室评估两方面内容。体育社会组织在自评基础上,填报《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估申请书》,向评估办公室提出申请,评估办公室收到评估申请后,对申报单位的参评资格进行审查,对符合评估条件的列入评估范围,对不符合评估条件的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评估办公室派出评估人员对符合评估条件的体育类社会组织实施评估,主要方法包括:听取汇报、实地调查、查看资料、提问解答、个别访谈、量化打分。评估办公室将评估初审意见和初评结论报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根据评估办公室的初审意见,进行最终审定,并公示5日,对公示无异议的体育类社会组织,由宁夏体育总会公告并确认,授予评估等级,并向获得3星以上评估等级的体育类社会组织颁发证书和牌匾。不足之处是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未引进第三方评估,无法对体育社会组织和政府两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
4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4.1加强顶层建设,完善制度创建
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宁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缺失的问题,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就要成立专门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立法机构,针对目前我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使得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相关监督部门执法必严、购买过程违法必究。切实保证政府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服务效果。
4.2加大政府投入,壮大体育社会组织
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着承接者的重要角色,是购买过程与服务过程能否顺利、高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解决宁夏目前社会力量薄弱、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政府财力、人力资源的投入势在必行,宁夏政府应从体育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抓起,成立培训机构,对业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知识、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考核的办法确定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资格;继而,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硬件设施经行评估,包括设施是否符合标准、环境是否适合体育活动、地理位置是否便民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壮大体育社会组织。
4.3重视绩效评估,建立评估体系
针对宁夏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提出建立绩效评估法制化体系,从购买设计、投标竞标、合同签订、服务实施、群众满意度、服务效率等几个方面,全程监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从严追究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的法律责任。从立法、执法两个角度从全从严进行绩效监督与评估,这对目前绩效评估体系构建有积极作用。另外,引进第三方评估,对体育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两方面进行评估监督,确保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公平、公正、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篇10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就是财富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健康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是越来越大,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体育则是健康个体的源动力,学校在创导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但在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不难发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处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于是家庭体育应运而生,体育不应只限于学校生活之中,更多的是家庭生活中。
家庭体育对学校体育是补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只有促进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家庭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家庭体育是21世纪群众体育的一种新形式,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率达39.37%,其中城市家庭占41.18%,农村家庭占38.08%。农村家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他们大多数选择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街道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但在这种看似火爆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观念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中国传统的养生习惯是"静",这一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及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都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加上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制约了人们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2人们经济力量的影响
体育是休闲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只有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对体育的投入。这也是大多数农民家庭无法涉足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体育设施与人口相比严重短缺
我国的正规体育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6m2,有些小城市就没有体育场馆,只在城市的一角隐约可见一点健身器材。而农村虽然地方充足,但没有财力打造体育场地。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家庭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大力发展家庭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体育的意义,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接受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2.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
2.1终结性体育教育现象突出
一般而言,我国青少年要在学校接受几年到十几年的基础教育,系统的体育教育一直贯穿其间,因而脱离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青年人理应最具成为体育人口的先决条件,而事实情况却相左。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表现为"终结性体育教育",大多数学生自离开学校之始就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相揖别,十多年体育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短暂回忆后的句号,再无延续。作为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本应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相互脱节,使许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便离开了体育。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亦是造成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状况的主要原因。
2.2学校体育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据调查,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75%在学校,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然而,受先前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的单位性,社会管理的封闭性,体育场地的建设自然被圈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为学校所独用。同时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场地设施的使用因节假日和学期的结束而终止,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占全年近一半的时间里闲置不用。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就出现了一方面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严重紧缺的矛盾现象,造成了社会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3.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3.1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相互渗透
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体育担负重任,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必须发生根本改变,更新观念,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学生的家庭,改革活动课教学模式,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使其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家长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拓宽体育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2中小学体育与家庭体育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能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场地设施,学校体育促进了家庭体育的发展,增强了家庭体育的活力;家庭体育为学校体育奠定基础;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的结合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需要,要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有机结合,就要做到: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宣、强化家庭体育观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活动;构建学校、家庭体育协调中心,形成畅通的运行机制。学校的体育场馆向家庭开放,打破校园界限,开放课堂;学校运动会设立家庭项目,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达到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互动。
3.3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相互影响
学校体育是家庭体育的基础,又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史,应与家庭体育紧密相连。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使终身体育观念变成人类的共识,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同时,由于家庭体育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容易地坚持体育活动。可以说,家庭体育又为学生实践终身体育观念提供了便利。因此,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生成能够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家庭体育又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4.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此举对于改变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2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4.3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互补
学校体育场馆修建的局限性和使用的时段性与社会体育场馆紧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完全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对于修建体育场馆受场地、资金限制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修建场地,并在使用和管理工作上做出合理的时间调配,对于使用尚未有余地或开放程度低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争取向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随着学校在经济上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可充分发挥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和重建,建立准经营型体育场馆设施以低于商业性经营的收费标准向社会开放,既能缓解社会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又促进了学校体育自身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曹士云,等.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2).
[2]方新普.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3-955.
[3]杨枭.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5-77.
[4]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9(6).
[5]万修伟,宣海德,等.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5(4):112-1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