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于很多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对于电网来说,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实现电网智能化、互动化以及大型电网的运行控制,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包含了信息以及通信两个重要方便,首先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对于信息的编码或者是解码,技术包含了信息数据的收集、转换、储存、传输、处理、检索分析以及使用;其次通信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数据的传播,主要技术流程包括信息的传输接入、网络的交替、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专用通信等方面,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大容量的长距离电网输送技术、电力电子先进技术、先进的储存技术、信息技术等,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是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架构
从全球层面来说,首先能源互联网主要是综合了当今社会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先进技术以及智能化管理控制技术,同时将分布式的能源采集设备、能量储存装置设备以及多种类型的负载进行互联,共同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节点,通过各种技术以及节点的相互连接和协调,最终实现能量的相互流动,使得能源能够实现对等交换和网络的共享。所以说能源互联网是人、源、荷以及网各种能源资源共同协调实现互联的一种基础性平台,将能量以及信息进行双向对等的流动,以此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实现各种资源的相互连接,同时通过信息的融合和对等流动共享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从调控架构的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在体系构建以及智能管理的模式上主要是以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兼具分散以及合作自主管理的模式,同使能源互联网体系网络组网以及体系的物理承载方式都可以使用现代化智能通信信息资源。
2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
2.1数据信息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主要是针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整理过程的管理,信息数据的收集内容主要指的是各种源头数据的通用收集和整理,同时还包含了各种在线应用系统收集的同步数据以及对网络接口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的统一管理。而对于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依靠数据处理迷行以及信息资源编目来完成的,通过建立信息数据质量自动化检测和控制体系构架,来有效的实现对每一个数据的质量检测,检测的过程主要是针对数据形成、使用以及废弃整个过程,对每一个数据过程阶段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2.2感知控制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架构中可以看出,能源互联网系统结构中分布式的设备接入种类相对较多,例如电网系统来说,数量相对比较庞大,整个系统设备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对于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设备的感知、运行状态监控等都需要稳定性以及精确度比较高的设备来进行,所以就需要新型的传感器、传感网以及能够进行自主控制的职能芯片技术,同时分布式设备组成还涉及到了光学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传感器设备,为了提升能源互联网系统设备的稳定性,还需要借助低功耗高精度的电力通讯集成电力设计技术以及电网专用的可靠性芯片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使用,能够实现电网设备、电网线路、电网环境的实施精确监控,对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提升智能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2.3远程监控技术
对于远程监控关键技术的分析文章主要借助油田信息通讯管理技术来进行,数字化的油田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石油生产开采过程的远程实时监控,油田生产开采远程监控系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油井供图、压力变化、温度交替、电流变动以及功率变化的实时监控传输和数据分析,通过对油井供图、压力变化、温度交替、电流变动以及功率变化等信息的监控,能够对石油生产状况和进度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诊断。通过使用远程监控技术能够实现对产量的计算,使用电能消耗的分析方式能够计算统计以及控制抽油设备的平衡运行,通过对设备信息的远程监控分析和诊断能够对油井生产工作参数进行比较和设计优化,通过对油井的优化设计和信息资料诊断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2.4信息数据集成技术
现阶段,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所以就对信息数据系统的资源配置、数据的储存以及分析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使用,所以就需要对不同软件以及硬件支持下的平台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化的管理,通过数据的集成逐步的实现全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而这种全面的信息数据共享需要云计算、云储存、信息融合等技术的支持。这里我们以信息数据的存储为例,给予云计算的信息数据的存储也被称作是云存储,云存储能够将大量的信息数据包存储在系统网络数据中心中,而用户端的设备不需要并不需要安装大容量的硬盘来存储这些信息数据,例如电网系统来说,使用云存储技术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系统设备的成本投入,用户在需要相关数据信息的时候只需要通过安全认证之后就能够提取所需的资料,一般,系统都是使用分布式的存储形式来存储信息数据,为了提升信息数据存储的可靠性,通常都是使用冗余存储。
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是多种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能源互联网作为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补充,主要体现在分布式的新能源接入等方面。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够逐步的实现信息的交互,同时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又能够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抓住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的核心,更好的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行业发展中。
篇2
【关键词】新能源 储电技术 应用
对于大多数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其发电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控性,输出的电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受到外界的光照、温度、风力等的影响时,微电源相应输出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为了提高大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在分布式发电设备中配置储能装置,由此就需要研究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那么,当这些能源转化为相应的电能后,应该利用怎样的储能技术来进行更好的储存能量。新能源的利用越好对今后的的人类的发展越有利,可以使我们可是我们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1 新能源储电技术的简述
目前储能主要分以下四大类型:第一,机械储能;第二,电磁储能;第三,化学储能;第四,相变储能。
电能储存技术有着三大主要的类别,即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个技术类别。物理储能技术中含有有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技术,也是一种间接储存能量的办法,但是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虽成本低廉,但也很难进行广泛应用。化学储能包括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高密度电容储能,电化学储能,以电池为主,有铅酸、镍氢、锂离子、液留。化学储能与电磁储能因为布置相对方便,所有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目前比较多的是铅酸,沥青也有一部分,以前的电动汽车里用的比较多,现在电力系统中有推广价值的是全钒液流,发展比较快的是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电动汽车的拉动作用[1]。
我国相比于储热技术,近年来更多的发展方向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储电技术。这是由于储电技术对于市场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前景,新能源发展与电动汽车行业都对储电技术的要求较高。而对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开发利用来积累相应的经验。此外储电项目的投资较光热电站相比低廉很多,而且还可获得项目方的批准[2]。
2 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典型应用模式
电池储能系统的组成,大概有四部分:储能本体,常说的单体电池,一般要加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电池成组以后的运行寿命,通过控制装置,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最高层还有储能监控系统。电池储能系统的集成,以长寿命大容量电池单体为基础,高效管理技术为依托的标准电池模块,标准化可扩展的储能并网模块设计,大规模储能电站系统集成,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主要走模块化和标准化技术路线,兼容性非常好。
电池储能系统的典型应用,目前,在低压400伏以下主要是按功率等级接入低压400伏电网,按照2-4小时进行配置。接入方式,通过并网开关柜直接接入400V低压电网,通过生涯变单元接入10kV或35kV电压等级,功率等于在200kW-1MW,时间是2-4小时。
3 储电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
储电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中从发电到最后的广大用户的使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维持电力需求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有以下方面的应用:
(1)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中的作用,平滑波动,跟踪计划,调峰填谷。
(2)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中的系统优化设计,主要是两种方式:分布式和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应用中储能系统的选型分析,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技术需求;二是生命周期内的效率和成本,采用净现值计算方法,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在减少风电预测与实际出力之差应用场合的成本/效益分析。新能源发电应用中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优化,用于平滑风电场输出功率波动的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算法。
(3)新能源发电--储能联合运行控制技术,跟踪计划出力,储能跟踪计划口头策略是实时补偿风光储联合发电实际功率与发电计划建的差值,根据当前的电池功率与电池剩余容量反馈值,确定储能系统的最大工作能力,并向调度端上发当前允许使用容量。系统调频。
(4)微电网中应用。第一,储能在微电网中的作用,并网运行时候,系统正常运行时,储能系统、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储能提供的作用主要是平滑风电和光伏的波动。孤岛运行系统储能系统具备黑启动功能,为微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PCS是关键设备,提供低压型控制方式。混合模式,既可以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运行。第二,混合储能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技术,目前,储能主要分功率型和能量型,功率型主要特点是循环寿命比较长,可以大功率充放电,能量型的循环寿命相对来讲比较小,主要是小功率放电,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混合可以大大延长储能循环寿命,可以提高整个储能系统的经济效能。第三,含储能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对含有按储能单元的微电网整体控制策略为主从控制策略。
4 结语
在当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新能源的发展不但找到了解决常规能源危机的新方向,也对今后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大的益处。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所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虽对于新能源开发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对于其中的电力储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的困难,但今后通过技术的革新对现有发展的瓶颈也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12(23):15-25.
[2]邓维,刘方明,金海,等.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2013,03(03):582-598.
篇3
摘要:由于当前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的不足,需要我们在多元智能环境下来研究适合多元化学生主体的全面与多元的评价方式,为中小学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评价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上述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的观点, 大多数人都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的各个方面每个人所拥有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相对应的每一个学生也都具备了足以胜任日常生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评估,往往很难只靠学校教育中的传统纸笔测验就可以获得。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所以评价必须是全面的;不同的学生智力不同,评价就应该有差异;而且每个学生的差异不一样,评价方法也是多元的。传统评价观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同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就是不合理的
加德纳倡导“以个体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其有如下几项原则:
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
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培养,从而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重视,一些学生的特长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
(三)、基于多元学生观的多元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定位积极的学生评价观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新视角——摆脱标准化测验,转变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各种智力都得以开发。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鉴别、选拔,还是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评价观以预定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并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通过学生评价,让鉴别出来的“好”学生,进一步学习,而对“差”学生,则认为没有深造的基础,进而剥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权利。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智能,评估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由于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各种智能都起一定的作用,是靠整体智能水平完成的,因此评价目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
其次,对于学生的评价,能否正确地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传统评价主要测试学生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很少估计其他智能的发展,因而必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实际生活中,许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却业绩平平;而不少当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事业上却成为开拓者和成功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见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基础看,它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开始的,它探讨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智能,并通过研究这些智能,对学生智能的发展给予恰当的预测,通过预测,为学生提供更适合自己的课程,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反对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学生也许具有发展某种智能的潜能,也许还没遇到合适的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学生曾经表现平凡的某种智能就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优势智能。
第三,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呢?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而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同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我国教育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现有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方式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综合性,且逐渐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而实际情况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有关软件系统的学习操作,现存的明显不良倾向就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计算机理论知识课,或局限于引导学生操作相关软件,强调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视其为纯工具性的课程。在具体教学操作上出现了按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片面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和有关电脑软件使用方式,甚至强迫学生去记忆背诵有关概念理论,并围绕狭窄的知识点去考试,而这些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知道什么,不能考查学生能做什么;只能考查一般的基本技能,不能考查学生发展的高级思维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重要价值的方法和能力的获得的考查。这显然没有正确理解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及其目标任务,使该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应有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应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和动手实践过程,其目标就是设置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而信息素养,它包涵着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能力(读取、甄别、组织、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和信息伦理道德观。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绝非纯工具色彩意义上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仅是学生对各种操作系统理解,而是培养素质能力以适应创新的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决不能只局限于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书面作业和考试。
三、多元智能理论环境下中小学生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才是科学全面的呢,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呢?体现在多元智能方面的主要是:评价要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就是从多方面以各种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次评价。这种多元化评价表现为1.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对一个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全面评价,如探索的积极性,操作技能,新颖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等等。2.评价的多次化。由于中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待于发展,其表现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每次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同,每次课的项目设计计划不同,学生智力因素的不同,再加上学生主观上的因素,那么每个学生在每个活动项目上的表现不会完全一致。所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其各自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就应该增加评价的次数。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项目制作、课题讨论、小型调查研究等各种形式进行考评。总之,考评的多元化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较为客观的反映。
现有的一些从学生多元智能出发,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全面而合理的评价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方式如下:
1.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利用构建反应题、作品选等形式评定学生的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通过获取、辨别、分析、处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表现性评定考查学生,可以采取纸笔测试和评定电子作品集两种形式。评定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纸笔测试包括选择(单选、多选)、填空、简答等。而电子作品是指所有应用信息技术开发的作品。例如,演示文稿、制作的网页、编制的小软件等都属于电子作品,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自己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并运用信息技术表达的成果汇集。电子作品集收集的作品是能代表学生自己水平的平时作业,包括草稿、修改稿和最终的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选择该作品的理由。电子作品集是学生根据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成果。学生电子作品集的评定是纸笔测试的延伸,使用它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电子作品集的评定一般根据教育评价的专业知识、评价目的、电子作品构成、学生年龄特征、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制定,设计出不同的等级。电子作品是学生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要采用分析型评分。这种评分能指出学生在哪方面能力突出,哪方面尚需提高。在分析型评分中,每一条标准都被单独评定,分别记分,它提供给教师的是学生表现的各个侧面。
表现性评定是一种全新的评定方式,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给整个的教育带来变革,但是表现性评定尚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带给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2. 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不像传统的学科考试那样只是重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发挥了他们的智力特长,是不是对于其他弱势智能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综合性评价有这么一些原则: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信息技术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沟通等等智力能力;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更要鼓励学生开展作品创作,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和创造智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应当仅仅是一个结论性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的教学评价就应该全面地对以上诸方面进行评价。
四、充分运用多元智能评价观的关键是评价观念的转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中,评价功能上,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操作示范的软件运用,而是自己探索如何去学习运用;在评价手段上,要多一些评价的标准,不同的学生智力偏重不同,就不能按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要使不同智力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特长;还有评价时要注重过程、实际应用与学生体验,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而不是会考,期中考等等一些书面的要求。
多元智能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过程,它不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而且也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进步状况,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这种转变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所特别重视的语言与数理逻辑能力,而更强调能力的多元性,重视知行统一,重视实践与创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评价的范围也日益拓宽。鉴于此,本文探索了多元智能环境下,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的新方式,希望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的评价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亦明.中学信息技术可过程性评价的探索[J].
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66
调节汽车内部温度和空气的重要装置就是空调系统,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并且为汽车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新方向,为了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实用功能得到满足,就需要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进行科学地探索,提升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有效运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得以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和传统汽车的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区别,为了使新能源汽车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在结构设计上和传统汽车具有较大的差异。对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进行探索,提升新能源汽车空调的舒适性,能够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1 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的现状
影响新能源汽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空调系统,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状况对新能源汽车内的温度进行调控。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与传统汽车空调系统的动力来源炯而不同。因电力和混合动力是新能汽车主要的动力来源,但是因为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电容量都有其固定值,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基于上述情况,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技术就应更加节能,使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就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情况来说,我们能够将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划分为两种模式:利用余热制冷的空调系统和利用电能的热泵式空调系统。但是将这两种模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就会对新能源的功能和使用造成一些影响,因此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技术加强探索和分析。
2 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分析
我们通常将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分为两大类,即为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和余热利用空调系统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极大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舒适程度,减少空调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影响。
2.1 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
(1)通过利用热泵技术达成对新能源汽车内的温度调控,热泵技术在理论上能使新能源汽车内部达到3以上的制热能效比例,十分切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并且,热泵式空调系统的动力来源是电动压缩设备,其能够独立地对空调系统提供能源,热泵式空调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和续航能力影响较小。
(2)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主要运用的是双路空气流动的原理。双路空气的流动能够使风道被挡板隔开,在外面的空气进入风道时,热泵空调系统技术会使车内的空气变热,并且从门窗附近流出。这项技术不单单可以使新能源汽车内部的空气得以流通,还能够在低温天气对新能源汽车的门窗进行除霜。热泵式空调系统主要将新能源汽车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通过汽车的下部进行释放,从而控制新能源汽车内部的温度。
(3)因为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内部温度的调节作用较好,因此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都在运用此项技术,特别是在低温天气,例如在冬季,温度为-12℃时,新能源汽车就能够利用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将车内部的温度调节到26℃左右,保证新能源汽车的舒适程度。PTC加热装置和太阳能辅助热泵技术,PTC加热装置是一种具有将强加热能力的空调辅热装置,利用TC热敏电阻元件,能够在冬季时将新能源汽车的加热能力大大提升,但是PTC加热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辅助装置,对其应该谨慎合理的运用,这么说是因为PTC加热装置的运行会利用到新能源汽车的电能,随之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运用太阳能辅助热泵技术的同时,需要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合理的布局,并且将产生的电能作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辅助能源,使车内问题调控而质量得以提升,如此一来,也能够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
2.2 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空调系统
(1)当下最符合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新能源汽车损耗的技术就是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空调系统技术。燃料电池能够极大地保证新能源汽车的有效运行。
燃料电池主要是通过燃料、氧化剂进行作用,从而转变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燃料电池转化率高达55%一65%,并且余留的温水、蒸汽和废热能够经过转化设备达成它们的再利用,大大提升了燃料电池的利用能力,并且,在燃料电池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对余热的利用就需要更加的合理,由此降低余热对新能源汽车的各方面影响,我们能够将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达成新能源汽车的空气调控,如此一来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新能源的使用率,还能够使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性能较高。
(2)我们需要结合新能源汽车当前现状来运用燃料电池余热利用技术,科学合理的对新能源汽车的制冷系统展开选择,我们通常选取的是吸收模式的制冷空调系统,达成新能源汽车温度的调控。新能源汽车中的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的动力来源是新能源汽车燃料的余热,从燃料池的运行中产生的冷水获取余热,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较低,因此就有效的减少了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损耗,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比例仅仅占据新能源汽车能源消耗的4%,如此一来就大大的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3)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空调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实际运用中,燃料电池的发动机在启动的时候,应首先打开阀门,在发动机启动以后,对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进行调控,并且获取冷却水,通过转化装置对冷却水展开处理,获取所需要的余热,并且将余热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内控的温度调控中来。
3 结语
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现实中,新能源汽车的运用需要对其空调系统技术展开有效的研究和探索,以此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使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由此一来,就能够达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教学;学生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认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并指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个理论对我们认识和区别有差异的个体,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该理论还指出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和表现就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学生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学生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等等。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
用“说”,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
虽说言语智能可能是发展教学方法最容易的智能,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却很容易被忽略。在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给学生营造“说”的机会。例如,针对一些专题的研究、话题观点的讨论,不仅在其中可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渗透必要的德育思想,还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除此之外,对作品的评价、与同伴的交流帮助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作品等都无不在关注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与提高。
用作品,促进学生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创造性、交互性等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信息技术要坚持“创新是主线,信息是关键,操作是手段,作品是体现”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观察和欣赏,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色彩等世界并完成知觉转换,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智能和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另外,把学生的作品展示交流、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技术上的提高、创意上的促进、个性上的发挥。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情感、开拓视野、自我反思和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
用评价,促进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采取过程评价和作品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我关注学生的操作使用习惯、网络道德规范意识和行为,也关注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等过程性的评价。例如,学生每一次的举手发言、每一次的上台演示讲解操作、每一个小小的课堂行为表现都是教师记录的依据、评定的标准。我还关注作品和操作的情况,包括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创造性等。
另外,由于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都尤为注重三评相结合,即自评、他评和师评。尤其是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采取了“档案袋”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分析,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的有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这样的多元评价策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省智能。
用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上的层次差异较大,教师在班级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对象,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发挥部分学生“小老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和谐环境中学会帮助他人,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友好地与人相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例如,在分组完成任务时,每一组都有主题,都有主要负责人,组内有分工协作,组间有竞争合作。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要特别注意,既要定人定机,又要便于学生异质性的互助。当然,仅仅给学生进行分组,提供更多的交流的机会还不够,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才行。同时,也可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另外,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要增强学生智能发展的自信心,尤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还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用音符,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除了可能会在声音信息加工、网站背景音乐的选取时会与音符打交道外。其实,我们还可以采取用情感诱导,营造“轻松”的心理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篇6
一、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可能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多媒体创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同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相互接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协同、伙伴、竞争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实现学生间智能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学生智能互补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有效激发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超出了单一智能的范畴,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智能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五、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教授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以及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教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学生其他方面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应试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通过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多纬度的、情境化的、基于过程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智能的测评。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的作品创意、建模、创作、操纵、自我评价等过程中,较全面地对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应答反应分析器,以及多元智能测评软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多元智力因素进行记录、测试、分析,可以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水平。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6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储存和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个体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的保证。”[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起点,要求学生把握可迁移的技术文化要素,提升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确定学习方法,通过自我调控来实现学习目标。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上的‘坚持学’。”
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大增加,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接受社会和时代的挑战,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也是自身发展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堂中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构清晰的概念图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设计微视频教学资源,主题明确,短小精练,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概念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 概念图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技术[2],它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线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概念图可以清晰地表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和转换。利用概念图作为教学工具,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导航和课堂知识的导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起点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让学生领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高一年级信息技术的引导课上使用概念图来展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和进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图呈现教学内容,展示知识分支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讲授“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按照知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在每个模块中对主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概括。图1是“表格信息的加工”内容的部分概念图。
在课堂教学中,概念图能为教学导航,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护航。在概念图中可以预留空白,让学生自主预习并进行填充;课堂学习后鼓励学生绘制出本节课的知识概念图,完成学习的反思和知识的内化;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意义的构建,把自己或小组合作的成果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及时记录下头脑风暴,捕捉学习过程的一个个闪光的灵感。
概念图优化了知识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带领他们有目的地进入学习,帮助他们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指导学生能学的内容自己学,想学的内容互相学或跟教师学,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画出来,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助微视频,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微视频是一种特别的教学资源,是通过计算机手段将文本知识进行技术处理,配合同步的讲解和互动,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价的一种视频资源。它短小精悍,适合现代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是学生身边的学习指导者。微视频消除了师道尊严和学生的敬畏心理,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在短时间内向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并提供了可操作的交互方式,学习者可以自主地控制学习的进程,也可以反复观看,彻底理解后继续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教学微视频实现因材施教。课前教师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源并进行分析处理,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微视频制作,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传到学习资源平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微视频的观看和学习,由学生自主分析学习内容;学生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难度的操作练习;参与微视频提供的测验,结合评价结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视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在图像信息的加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微视频资源,包括图像的类型和特点,常见图像处理软件介绍,按主题功能介绍软件的应用等。这些教学微视频不同于普通的软件教程,它融合了原理知识和操作交互。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微视频的主题灵活,比较单一,比如制作贺卡、美图加工、海报、导航图或者平面图的制作等。在微视频中设置有相关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阶段性练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实践和思考,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微视频教学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最近发展区,利用微视频的辅助功能,完成内容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借助于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 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以完成课堂与教学目标为己任,在此基础上有限和有效拓展[3]。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掌控、及时跟进。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会有一些预设方案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观察,注意细节,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准确判断和适时捕捉生成教学资源的时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资源[4]。要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机房的网络环境下,许多突然发生的事情是教师无法预知的。比如机器突然掉电、网络中断、程序运行异常、学生的误操作或者一个提问,都可能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利用,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回归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面对学生突然冒出的问题,教师要勇敢地接受挑战。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在某些方面教师不如学生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和学生一起学习,指导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也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珍惜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资源,让信息技术学科充满人文关怀。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不能因为意外而慌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误,接受学生的学习差异,分享学生的学习创意。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对于错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信息习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会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优秀的作品,并主动体会和感悟,从同伴身上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别出心裁,教师要及时分享,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运用,体验技术的魅力。
3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具体的“信息技术”认知为基点,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5]。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超越工具的使用,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本质,在学习化社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国庆,杨南应,贾振洋,等.概念图的布局算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5):32-36.
[3]曾庆伟.论课堂教学从预设到生成性机制的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35-37.
篇8
[摘 要] 最近几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医疗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智能处理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决策支持技术、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手环等)等,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重点关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效率、服务质量、患者体验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研究基于医院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从医院信息系统组成的五个方面进行了应用方向和形式分析,符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84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57- 02
1 前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DSS)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其实质是管理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共同体。其目的在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的决策服务于整个管理流程,完善相应组织的服务,提升处理流程的效率,提高管理信息及业务的正确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先进的、全新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包括智能硬件和软件。
医院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管理发展的必然和趋势,医院每天都面临病人、医生、诊疗业务、财政业务等大量的业务和信息,医疗相关信息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致使医院的管理信息化需求不断膨胀,但存的人工处理难以适应其管理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技术的进步致使各式各样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涌现,其应用在多方面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效率等带来契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是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各种智能化的软硬件设备,构建智能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
探究医院信息化管理中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构建智能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其意义主要在于:①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智能化是业务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实现形式,可以整合和优化工作的流程,降低人工管理中的错误,这些无疑都是管理效率提升的表现。②更好地成本控制。智能化信息管理能够更加准确的生成医院业务数据的报告,降低重复,减少人力资源需求,伴随效率提升医疗运营成本得到控制。③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决策。④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体验。
2 现 状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已经被医院管理和业务任务认可,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对辽西地区(包括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及县乡级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覆盖率超过78%。不同等级的医院配备了不同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和管理质量较高的还是在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
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产品的角度,目前,围绕医疗的智能化应用形式和产品有:智能诊疗决策服务系统应用、智能远程医疗应用、依托云技术的医疗大数据智能处理应用、依托可穿戴智能设备的t疗检测设备(如苹果公司的智能手环)、依托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医疗监控系统、依托于智能处理终端的智能业务处理等。这些相关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或者以软件,或者以硬件的形式出现,其应用和实践效果备受关注。
从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应用的角度,很多技术已经进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但受应用成本和效益回报的影响,目前,智能化的应用往往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如辽宁省某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就推出了基于4G智能手机平台的诊疗预约服务。张亚等就设计了采用智能终端体征检测设备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初露端倪,但其无论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患者的角度,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患者希望能在其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以提高诊疗质量、方便诊疗流程等。
3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
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处理全程,从系统总体结构的角度,其组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临床诊疗部分、药品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综合管理和统计分析部分和外部接口部分。研究者基于五部分分析了智能处理技术应用的方向和应用形式等。
临床诊疗部分:临床诊疗部分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应用的主要部分。如针对病人的诊疗环节(如登记、预约、挂号、入院等)引入方便、灵活的机制,并通过建立相应业务的智能协同系统,实现基于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调度自动化的应用程序。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方便病人的诊疗; 在护士工作站,护理人员的主要服务是分配和管理病人,记录患者的监测信息,实现与患者及医生的沟通。其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患者信息智能化的检测与监控。通过在病房布置智能传感器检测设备实现数据采集与报警的智能化。新的数字救生设备如心电图、呼吸机系统、无线温度计数器数字传感器等可以连接到智能控制中心,相应的智能应用程序安装在智能终端,可与护理人员的智能手机连接;在医生工作模块,医生是检查、诊断和给予患者治疗的专业人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工作进行辅助可拓展。如构架与护士智能终端对接的移动终端,及时获取患者境况信息及时诊疗。智能远程医疗技术也使医生的业务范围在空间得以扩展,远程医疗使医生和病人在不同的地点建立交流。采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医院监视患者出院后健康状况,确保他们按照指示,避免再次入院;在临床检验部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体现在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可以将原有的人工操作与计量转变成智能化自动处理,其在各种生化检测中意义重大,往往以智能检测算法的形式引入到各种检测设备;在血液管理的部分,其智能化应用主要是血液库存的智能预警,以及依赖于智能GPS设备的自动跟踪信息应用的血液调度全程监控系统。
药品管理部分: 药品管理是依赖于数据库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其智能化信息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智能技术,如药品库存的智能预警,药品的智能推荐,药品的智能调价等。
经济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主要包括挂号、划价收费系统、住院费用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和财会及核算管理系统等部分。其智能化应用的主要方向是基于移动智能平台的支付和财务转账应用。如目前已经出现的门诊支付宝支付系统和微信支付系统等,其目的在于丰富支付形式,方便患者的就诊,提高诊疗效率。
综合管理和数据分析汇总部分:综合管理和数分析汇总部分包括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查询与分析系统等,其核心是医疗管理经营的综合行决策,其目标是为中高层管理者提供报告信息和决策支持。智能化信息管理应用体现在管理与统计的医院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属于定制性的应用开发,其设计包括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医疗管理方法库的建设、医疗管理与决策模型库的建设和医疗管理知识库的建设几个重要方面。
外部接口部分:外部接口侧重于与医院以外的信息系统的通信与对接,如与医疗保险系统对接、其同质或异质医院的信息系统对接和网络化医疗与咨询系统对接,其智能化应用体现在接口的智能化自动适应和外部用户的智能化权限管理和智能跟踪管理等。应用的形式往往以智能程序算法的形式引入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中心网关模块中。
4 结 语
随着管理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医院普遍实施,智能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涌现和应用也为医院信息系统带来进一步发展机遇,业已成为未来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向。研究重点关注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软硬件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中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从五个方面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目标明确,符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小燕,叶政德,王正军. 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和Excel智能实现效期药品规范化管理 [J]. 中国药业, 2013(20):85-86.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元认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展示人们的认知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管理认知的有效工具。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在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和完善的能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或者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当中顺手牵来的衍生内容,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仅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蕴涵了更高层次的使命,也为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纯粹地处理和管理信息方面的专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审视目标,类化认知图式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以目标为指导的,师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学活动摆脱“教师教学随意组织,学生学习盲目随从”的局面。基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知识积累方面,在课堂中需要积累哪些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其二,元认知方面,要确定所学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所涉及的资料在课堂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自己的操作扮演了什么角色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将新知通过经纬多维定位合理地安排在自己的认知图式中,为经后的实践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例如,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的课堂学习,学生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堂课将学习什么样的新技能,使用这种技能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作品,这是知识积累方面的目标。其次,要审视所学知识在该软件应用的过程中属于哪一类别的操作,这样的操作可以方便我们处理什么样的生活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是哪方面的,归属于哪个生活领域。这样的简单思考,从知识本身和生活应用两个角度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了类化,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理清了思路。也为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好了基本准备。
2 审视全程,监控行为模式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也是元认知能力作用于学生的基本途径之一。这是一个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活动过程。通过自我检查,查看自己是否在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是否准确领悟了知识技能,整个自查的过程步步为营严密推进就形成了对学习行为模式的全程监控。这样一方面促进了课堂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形成了自我监控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元认知能力。针对全程的监控,是一个比较琐碎的过程,需要步步为营的严密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培养。
这种思维培养如果能够依托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最好不过,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并成功设计出计算机程序;另一方面逐句编程逐句检测的方法,严密而紧凑地使学生养成了逐步自检的学习态度。为元认知能力的形成铺就坦途。具体来说,首先要能够准确表达算法,在计算机语言模式下,一个算法从开始到结束需要经过许多步骤。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是对跨学科认知图式的调用与再现的过程,这一点在类化的图式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算法描述是关键,每一步算法执行完成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无论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还是循环结构,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描述的算法进行客观分析和检验是培养学生监控自我认知行为的有效办法。
自我监控行为,就如实例中算法描述的过程一样,算法的编写等同于认知过程,而分析检验每一步算法则等同于自我审视认知的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采取的策略是否正确等。
3 反思评价,完善策略系统
反思评价,是完善认知的重要环节,也是元认知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往往发生在认知行为之后。反思评价过程首先让学习者在宏观上将新知进行了正确定位,这与之前的目标定位一起作用与人脑,让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价值和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加明确而清晰,巩固了知识的形成。其次,回顾解决问题时自己所采取过的策略和策略选择的过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策略系统,为经后解决新的问题,积累成功的经验,力争少走弯路。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化工作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2014年7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建设。随着我国政府多年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也在进行中。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电动车辆协会先后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60多项标准,从电动车辆术语、整车的各类试验方法与要求,到各种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系统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分门别类制定的标准或技术导则达61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标准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的98项电动汽车国家行业标准,涵盖了电动汽车基础通用、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总成、基础设施、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多项领域。我国正在制修订的电动汽车标准还有77项,其中现有标准修订16项,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电池回收利用等新标准制定61项。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基本处于国际前列位置,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在部分标准的制定中我国的要求更严、更细、更全。
三、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我们结合国家的新源汽车体系和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分为5大类、15小类。
第一类为基础通用标准,包括标志、术语、分类;
第二类为新能源车辆整车标准,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第三类为关键系统及零部件标准,包括可充电储能系统、驱动电机、电子控制、辅助电器;
第四类为接口及设施标准,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部件、充电系统及接口标准;第五类为测试及评价标准,包括测试、评价。
目前,该体系所涉及的标准共286项,其中国际标准25项,国外先进标准98项,国家标准61项,行业标准37项,地方标准29项,已立项国家标准28项,计划制定联盟标准《高压配电箱》、《电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电动车用6m~8m空调系统》、《充电盒》、《电动汽车综合测试台架》、《车载发电机系统》、《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规范》8项。。
通过对98项国家行业标准、123项国外标准及29项地方标准分析研究,我湖北省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可参照制定81项联盟标准,具体为:基础通用标准5项、新能源车辆整车标准16项、关键系统及零部件标准32项、接口及设施标准28项。
四、湖北省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标准化发展规划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将会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和应用提供标准指标、技术保障和方向指导,将会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环境,更好的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我联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
(1)整车性能类。我国现行整车标准包括部分通用性标准和试验方法,但覆盖车型不全,整车互换性标准和技术条件还应补充制定6-12座及以上乘用车、4米以下及4米以上的商用车、用于物流及环卫的特种车等相关标准。
(2)可充电储能系统类。我国现行电池标准中通用性标准、安全性标准、互换性标准和技术条件要求标准基本完整,但还应补充完善,应制定动力电池系统、车载充电系统、DC系统、高压配电箱系统等相关标准。
(3)驱动电机类。我国现有车用电机标准已有试验方法标准和技术条件,但缺少通用标准、安全性标准和互换性标准,应制定电机、电机驱动器、整车控制器、变速箱、减速箱等相关标准。
(4)电子控制类。在电子控制方面应制定发动机、发电机、连接器及助力转向系统等相关标准。
(5)辅助电器类。在辅助电器方面应该制定空调、加热器、空压机、高压线束、低压线束等相关标准。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
- 下一篇:茶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