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文化自信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与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与文化自信

篇1

 

我来解决行好来kan我的访日钢铁股ihtauytbavyu蛋疼啊,刚才的提问不见了.qq在线.谁有文档在线的文钱帮忙下个也可以只要5文钱的先谢谢了当文网也有通信话费查询与缴费系统设计有资源,我要免费的,哪有?有的发给我一份qq谢谢问题描述:蛋疼啊,刚才的提问不见了.qq在线.问题补充:谁有文档在线的文钱帮忙下个也可以只要5文钱的先谢谢了当文网也有最佳答案:我来解决行好来kan我的访日钢铁股ihtauytbavyu其他回答:相关内容:请问哪位高人能告诉我哪里有啊,我要完整的论文的。我找到了.移动通信话费查询与缴费设计轻风的简历模板是免费.

杭州免费的科技网址是什么,急!

推荐到OA图书馆下载,百度一下“OA图书馆”免费的科技网址是什么,急!问题描述:问题补充:最佳答案:推荐到OA图书馆下载,百度一下“OA图书馆”其他回答:相关内容:跪求,方便点的最好,就是打开就有很多论文范本的网址018的网址是什么啊?请问的网址是什么?免费的大型有没有一些免费的提供一些

有哪些是最全的,免费的,可以全文阅读的~另求人的能力与个性分析的论文或资料谢谢了

我来可以搞定很难的我能简单Q我的百度名字会在哪个号参考资料:些是最全的,免费的,可以全文阅读的~另求人的能力与个性分析的论文或资料谢谢了问题描述:问题补充:最佳答案:其他回答:我来可以搞定很难的我能简单Q我的百度名字会在哪个号参考资料:相关内容:求有关钓鱼台事件资料!政治!轻风的简历模板是免费下载的吗?请问一下有没有啊?要是免费的哦那里有电工技师可下载有没有一些免费的提供一些

你想要哪类的啊?学校有知网没?上面好多可以免费下载的。推荐OA图书馆,里面查到论文都可以免费下载。因为很多期刊为了提高被引率,都开始免费提供下载了。OA图书馆收集了这些资料,并制作了搜索引擎。你可以很方便的查到你想要的论文。都是学术性的论文,尽管没有知网多,但是是可以免费下载的。很好用。参考资料:OA图书馆偌大的

请问哪位高人能告诉我哪里有啊,我要完整的论文的。我找到了一些,结果都是要收费的。

不收费就没有质量了哈。.重庆维普不错,推荐你去是的,都是收费的,有需要可以加我用户名推荐到OA图书馆试试。中英文都有。可免费下载。只有少量文章作为范文,而且都是有开头就没结尾的。所以请求一个站,免费的,还有能否告诉我有关找写理工科论文素材常去的网站。谢谢!

篇2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4]苏宝塍.传承内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先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108-111+130.

篇3

【关键词】茶文化 日本 中国 茶道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M53201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7);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基金(Szxky1211);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12XSYK05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波及世界。而在古代中国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内,日本由于毗邻中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茶虽是一片树叶,却承载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茶叶向日本的传入

唐代以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饮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发挥了关键影响。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在:首先,这一时期饮茶成为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且风靡于整个社会。其次,出现了“茶圣”陆羽及其名著《茶经》。再次,茶艺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操作步骤均在这一阶段形成,如宫廷茶艺、文人茶艺、民间茶艺、宗教茶艺(尤其是佛教)、女性茶艺等。第四,茶文化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中国的茶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由此开始形成,如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再如齐己的《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茶文化在唐代的流行必然影响到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使得遣唐使将茶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茶叶与其他唐代先进文化一道引入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提及日本佛教天台宗始祖最澄(767-822),最澄于公元804年入唐求法,归国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典籍,还将茶树引入日本,从此开启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而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二个人物则是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1141-1215),荣西于1168年前往中国求法,并再次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启了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之风,荣西之功一是在于他将中国茶叶的加工方法介绍到日本;二是在于他使日本人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中的“茶德”,并将其在日本推广,使日本对茶叶功用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三是荣西写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吃茶养生记》,荣西在书中指出:“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

此后随着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日本人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茶文化不断从皇室贵族和寺院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和茶会文化开始形成,到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1522-1591)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首先,“禅”与“茶”文化的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流行与佛教有着莫大关系,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茶与佛教形成了彼此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佛教使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茶促进了佛教徒的修行。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倡导以坐禅的方式修行,并以饮茶的方式提神来促进禅修,这使得在有唐一代,寺院僧侣饮茶之风大兴,并由此形成了寺院茶艺和禅茶文化,最终实现了佛教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禅”“茶”形成一体、融为一味。

中国茶文化中的这种“禅”与“茶”的关系深刻影响到日本对宗教与茶文化关系的认知,并引发了它们对这一现象的学习和模仿。这在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有着鲜明体现,针对此前村田珠光(1423-1502)和武野绍鸥(1502-1555)的茶道思想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不足,他提出饮茶应以佛法修行为根本,过于强调外在形式和器具,会失去茶道的本意。为此,千利休努力提升茶道的精神境界,他将禅宗精神、寺院清规、僧侣修行方式与日本茶道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草庵茶”,并将起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发展的“鞑琛蔽幕发扬光大,使之普及民间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文化推崇的“鞑枥志场本辰绾头钚械摹昂途辞寮拧毙盘酰同中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静、怡、真”有着相通之处,共同体现了对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功能追求。

其次,喜饮绿茶及煮茶的传统。有唐一代,花茶以及红茶等发酵茶尚未出现,制茶以蒸青为主,因而成茶均为绿茶,唐人饮绿茶的这种习惯对日本茶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唐代制茶,以饼茶为主,而在制作饼茶的过程中,蒸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去除茶叶的青涩之味,同时保留茶叶的色、形和营养,这种制茶工艺后来流传至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制茶的重要程序,对抹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日本不仅从中国继承了饮用绿茶的习惯,还坚守着在中国已经遗失的煮茶传统,中国茶文化以明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此前以煮茶为主,而在明代以后,中国人饮茶方式演进为泡茶,至此,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日本一直坚持使用从中国学习来的煮茶方式。因为这种煮茶方式,在日本还兴起了“铁壶”文化,铁壶源自中国,后流传至日本并逐渐发展为两大流派,即以观赏为主的关西铁壶和以实用为主的南部铁壶。近代以来,煮茶所需的铁壶已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强调礼仪、程序的日本茶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用铁壶煮茶之风渐次形成了向中国的回流,这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再次,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生活方式。唐宋两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促进自我境界升华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日本茶道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在日本演变成一种生命美学。近代日本文化大师冈仓天心(1863-1913)在名著《茶之书》中指出:“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①在推动日本茶道文化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过程中,高僧空海(774-835)起到了关键作用,空海于804年入唐。在806年回到日本,同其他入唐日僧相似,他同样对茶非常爱好,并且对中国朝廷寺院内茶文化发达的情景非常羡慕,非常想在日本国内也营造相同的文化氛围,并使茶叶上升到更高、更伟大的地位。②

在使日本茶道实现哲学化、美学化、道德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北向道陈、千利休、山上宗二、南坊宗启等人均功不可没,而以千利休影响最大。千利休对茶文化物质层面进行了极度压缩,与茶文化相关的一切外在形式在其看来意义都微不足道。村田珠光的茶室为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而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则仅有一张半榻榻米。千利休之所以为饮茶设计出这种不能再小的空间,意在提醒世人物质需求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从而实现无我状态,达到“和敬清寂”的至高境界。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隋唐至今,中日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已持续千年,这种交流是同时期中日两国整体交往的一部分,但借此也可一窥东亚历史的演变和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分野。

首先,中国茶文化是包括日本茶道文化在内的东亚其他国家茶文化的母体。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茶树和饮用茶的国家,从隋唐开始,中国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向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内容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茶种、饮茶器具、饮茶方式等,精神层面包括茶文化、茶德、茶礼仪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为其他国家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全面性借鉴。中日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两国文化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正如日本近代研究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所认为的那样,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为古老的文化,但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对于两者的关系,内藤湖南曾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他认为,日本文化如同磨成的豆浆,依靠中国文化的卤水才凝集而成豆腐。在内藤湖南看来,日本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长。③

其次,中日交流是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交流是一个文化扩展自身影响、增进其生命力的有效渠道,具体到中日交流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上,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在日本得到坚持。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认为,日本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风格甚至著名的“日本茶道”,包括那相当苦涩的烂泥状绿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细仪式,都完完全全是那个时代从唐朝的中国学来的。④另一方面,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使中国茶文化在域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日本发展出极为讲究规程、场所、礼仪的“茶道”文化,并将其深深嵌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理想和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茶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与日本茶道的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的再生。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日交流史上,大部分时间是日本在学习中国,日本借助对中国的学习,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体现了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现在中国也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探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将学习外来先进事物与本民族传统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日]冈仓天心:《茶之书》,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第15页。

②[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第12页。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IV-V页。

④[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2004,第227页。

篇4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修身、俭廉、和谐、养生、保健的积极作用。饮水思源,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生力军,推动茶文化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教育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着礼让、养生、修身的社会功能以及廉、美、和、敬的精神内涵。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传播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中国茶文化在不断发展,泡茶方式从唐代以前混煮法发展到唐代的煮茶法,再到宋代的点茶法,最后到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方向发展[1]。制茶法也有龙团凤饼、团饼茶、散叶茶,直至显示茶叶色、香、味、形的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青茶和黑茶等,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世界。高校学生作为茶叶消费的特殊群体,孕育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调查数据表明:50%以上的高校学生喜欢饮茶;饮茶以绿茶为主;能够接受的茶叶价格相对较低;重视茶叶质量胜过品牌;对新型饮茶方式表现出较高认可度;但对茶叶品质鉴别以及茶文化知识相对缺乏[2]。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教育,让大学生广泛参与茶文化活动,以茶育德,以茶养智,以茶养生,对缓解学生压力大有裨益,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生力军。

1茶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育德修身

茶圣陆羽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3]。现代庄晚芳把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并倡导“通过茶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4]。因此,茶文化教育是当今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

1.1和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三教共通的哲理,茶和天下。茶是一种和谐健康的饮料,通过饮茶能平和心境,营造和谐气氛;茶能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5],茶的和谐得到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喜爱。相比之下,酒是一种烈性饮料,酗酒会使人失去理智,滋生事端。人们常说“酒是战争的文化,茶是和平的文化”;“酒是男人的文化,茶是女人的文化”。欧洲科学家也高度赞誉中国茶叶“把西方人从酗酒中解救出来,是东方给与西方的伟大慰藉物”[4]。在高校倡导“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喝好茶”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也将为那些终日忙碌而倍感疲惫的莘莘学子们开辟一片清新自然、充满着诗意的栖居!

1.2廉

茶秉性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常作为节俭和廉洁的象征。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淡泊超然的精神涵养。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茶味苦涩,苦后回甘,体现着吃苦耐劳精神,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密不可分。目前,部分高校学子存在铺张浪费严重,奢靡之风盛行的现象。结合茶文化学习,对树立艰苦朴素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美德,锻炼吃苦耐劳意志,培养攻坚克难信心,摒弃享乐主义作风有着重要作用。

1.3美

历代文人引茶入诗、以茶作文、以茶绘画,形成丰富的茶文化内容,也产生了茶美学意境。审美茶的意境不仅是艺术家诗意栖居的家园,更是人们生活中怡情悦性的方式[6]。现代社会中,饮茶品茗被视为美的休闲方式,茶香袅袅入教室,把茶香融入书香中,人醉茶香里,体现了校园另一种美的意境。学子们在清静的处所斟上一盏茶,看茶汤的透彻,观茶叶的沉浮,品茶味的甘涩。这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自身修养的陶冶。品茶悟道,促进同学间沟通与交流,提升了美的意境。

1.4敬

“敬”为敬爱、尊重之意。孔子曰:“人无礼,无以立”。孟子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乃礼仪之邦,朴实善良的人们古道热肠,热情好客,客来敬茶是待人接物的起码礼节。敬茶是表达主人欢迎之情,拉近主客间距离的一种简单而实用方式。杜耒《寒夜》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赠友、以茶联谊,品茗之中,联谊达礼,终以致和[7]。通过参与茶事活动,大学生们在敬茶过程中学会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养成谦和友爱、文明知礼的良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茶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养生保健

茶为药用,自古有之。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3]。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高度概括了古代茶的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茶叶中含500多种化合物,有多种医药保健功能,概括地说有“三增”作用(增美、增智、增寿);“三降”作用(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作用(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除此之外,茶还有防龋固齿、抗菌消炎等作用。

2.1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茶叶碱、咖啡碱等嘌呤类衍生物,通过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介质,能降低神经系统噪音,提高神经信号传导,使人耳聪目明。实验表明:经常喝茶的人患白内障概率较不喝茶人下降50%。文人爱茶,以助文思。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诗曰:“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可见茶的提神醒脑之功。

2.2防治坏血病

众所周知,坏血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C所致,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绿茶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茶叶曾经在航海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数百年前,坏血病一直困扰着西方航海发展。中国明代郑和却能成功地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各国进行陶瓷、丝绸和茶叶等贸易。郑和团队之所以能规避坏血病风险,原因之一就是出洋船队的饮食有如下规定:“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物件,照人数依例关支”。这看似不经意间的规定,使得漂泊在海上的中国船员获得西方船队难以祈求的维生素C,巧妙地躲过坏血病的魔爪,足见中国人的智慧。贫血是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缺维生素A、缺钙、缺铁、PEM)之一。贫血将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造成贫血的原因有许多,如维生素C缺乏、缺铁、缺锌等。维生素C促进人体对铁吸收,防止贫血。年轻的学子们通过饮茶不仅补充水分,也补充了维生素C。

2.3防癌抗癌

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被称为生命保护神,抗癌之王。硒有保护心肌,防止心脑血管硬化,增强机体免疫以及抗癌等功能。缺硒会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肝坏死、肌肉营养不良等疾病。茶树是一种天然富硒植物,茶叶是积累硒的主要器官,硒在茶叶内转化成硒蛋白[8]。所以,茶叶是理想的补硒食品,经常饮茶,可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达到防癌抗癌目的。另外,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茶多酚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2.4抗辐射

茶多酚能够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在人体内扩散。茶多酚是紫外线的过滤器,能够阻挡和清除紫外线,抑制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减轻色素沉着,对皮肤有保护作用[9]。临床上,茶多酚对肿瘤患者放化疗时引起的放射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们被辐射所包围:手机辐射、电脑辐射、电器辐射等。坚持喝茶,既能解渴,又能补充茶多酚及微量元素,还能抵抗辐射带来的伤害,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2.5美容减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茶的减肥瘦身、美容养生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促进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体形;儿茶素能加速胆固醇分解,提高体内脂肪燃烧速度,从而达到减肥目的。茶多酚还能抑制络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形成,具有美白的功效。民间验方:用茶水洗脸,既可以去油消脂、抗菌消炎、还可以打通毛孔,美容效果理想。这对于追求“以瘦为美”、“以白为美”的高校女大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饮茶理应成为大学生的最爱,成为“慰藉心灵的鸡汤”。科学饮茶,引导学生健康美,正是茶文化教育在高校中起到的保健作用。

2.6益寿延年

人的衰老是由于氧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攻击伤害所致。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有效消除氧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自古茶人多高寿:古有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吃茶去”的赵州和尚、“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今有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庄晚芳、陈椽、张天福等无一例外的高寿,均是吃茶养生的极好见证。茶的保健作用“重在预防,贵在坚持”;饮茶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其结果是“人登寿域,度百岁乃去”。

3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发展茶文化

唐代陆羽倾其毕生精力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挖掘和推广茶,使茶成为世界饮料之王,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因此,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盛赞中国茶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陆羽功不可没[3]。自古以来,茶要热饮,冷茶易浊。陆羽也说:饮茶要乘热连饮,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但在追求“天然、健康、快捷、方便”饮食潮流的当下,大学生们喜欢在茶汤中加入冰块,甚至直接用冷水泡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研发“开瓶即饮”的茶饮料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诉求,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飞越。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发,市场出现冰红茶、凉茶、别样茶等系列冷饮。以健康为卖点的茶饮料,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接受,这种创新无疑发展了茶文化。

3.2加强爱国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由于缺乏名牌产品,导致中国茶叶创汇位居世界第四的尴尬处境。仅英国一个“立顿”品牌茶,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10]。世界上茶叶消费最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人普遍喜爱饮茶。据统计,英国人均消费茶叶每年在3公斤以上,居世界之首,而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中国,据农业部统计,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仅为0.4公斤,不及世界人均0.5公斤的消费水平[10]。振兴中华茶产业的重任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倡导“茶为国饮”,任重道远。

3.3提升思想境界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发展,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遍布中国城乡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是快餐文化的缩影,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茶文化的“静”引导和修正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抛开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以品茶的心境品味生活,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丝凉意,用品茗的“慢节奏”抑制生活的“快节奏”。

3.4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茶产业带来蓬勃生机,而茶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据调查,茶产业每年需要20万人就业,每年茶专业毕业的学生仅4000人,造成了茶专业人才极度短缺的现象[11]。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茶专业人才是今后高校培养的一个方向,大批茶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将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闫茂华 陆长梅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李家华,卢晓慧,蒋梦瑶,等.高校大学生茶叶消费情况与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03-16905.

[3]闫茂华,陆长梅.浅析陆羽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和茶医学的影响[J].农业考古,2014(02):188-192.

[4]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05):11-14.

[5]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02):317-321.

[6]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等.我国茶文化及茶审美认知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8):182-184.

[7]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02):46-65.

[8]温立香,郭雅玲.富硒茶的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01):201-206.

[9]黄玉梅.谈谈茶叶中茶多酚的药理保健功效[J].农业考古,2010(05):255-258.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茶文化;应用研究

茶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发展的4700多年过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围中,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

人们通过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了确保学习到完整的茶道、茶礼、茶俗,以及各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在保证宣讲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与“敬”的概念。学生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来交换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证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二字所体现的“理、敬、清、融”的含义。学生可以融洽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时,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人类现代社会需要追求一种和谐的文化理念,为了确保人们之间可以更加团结,也为了保障可以促进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学校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以茶文化的思想进行交流,让彼此可以建立友谊。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的特点,发展多样性茶文化精神。我国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于其中具有仁爱亲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所以,众多高校在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才能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茶文化讲究相互之间互相尊重,这正与和谐校园文化相统一。学生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并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本质而言,茶文化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证以尊重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识学习工作。

2.1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脑、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功效,与国外的咖啡或者可乐等饮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依赖行为。同时与可乐相比,茶水具有低热量、低糖分的优势,因此,可以被广大青年所接受。由于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现代年轻人更渴望饮用的一种饮品。通过大量的种植茶树,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固土防沙的同时,还能确保可以有稳定的收益,由此可见,茶树的种植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为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大量的种植茶树才能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也能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茶农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附带一定的情感和智慧,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知识理念的同时,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统一生存的教学理念。为确保学校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需要组织学生不断完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比如种植更多的绿色树木和植被,让校园更像是大自然一样,生机盎然,环境优美。学生以花、鸟、鱼、虫为伴,在绿树成荫的文件下学习,则能让学生的心情变得更加豁达开朗,也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课程当中。

2.2人与社会相互和谐

人在社会中生存,或多或少的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促使在和谐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了茶文化基础课程以后,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以及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茶文化可以促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以和为贵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以礼待人才能确保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谊。学生由于学习了茶文化知识,因此,做事情之前都会以照顾他人为基本的处事原则。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与意境是相互统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种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积极友好的生活态度,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围,才是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

2.3人与内心相互和谐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的状态,为确保学生可以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体来说,只有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才能让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学习心态,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需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决策力,有侧重点地传授学生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涩,这正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一致,只有能够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丝苦涩,才能有更加坚韧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且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生注重应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品格与修养。学生学习了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不同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同时,不会因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绪上产生波动,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进校园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学习到更加细致的茶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课程的同时,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历史,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课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中的拜金现象和享乐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为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并且不被这些客观因素所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茶文化讲究和谐的社会理念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能够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处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关爱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为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学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时,需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基础,维系校园秩序稳定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轻松、团结、美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更好沟通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关系。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工作。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完善教学理念和知识水平的同时,热爱教育、关心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需要不断的激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构建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学校以科学有序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绿化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才能确保师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第四,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文知识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等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学生学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学校可以开展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学校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保证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牢固学生的人文思想,对学生更加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制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学生综合修养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4.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4(3):23-25.

[3]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56-58.

[4]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14(4):34-36.

篇6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模式,通过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质效。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扎根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魅力,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之路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王学泰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围绕饮食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结合食物、食品加工、烹调、炊具、用餐环境等饮食相关因素,从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两个方面诠释了华夏饮食文化,为高校思想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提供了参考。全书共五章,第一章“饮食文化的蒙昧时期”主要指的是原始时期人类的食物以及炊器、食具与烹饪技术的产生,简要说明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及其对饮食生活带来的改变。第二章“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主要指的是夏商时期,指出大禹治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夏商时期的肉、酒等主要食物,阐述了夏商两代的饮食生活、饮食丰俭与王朝兴亡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三章“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主要指的是周朝到两汉期间的一千多年,介绍了这个时期一日四餐的宫廷食制、一日两餐的百姓食制,分析了南北食系的区别与互相影响。第四章“饮食文化的昌盛时代”主要对两汉以后中国烹饪理论、菜系的形成与发展、茶与酒的发展及其艺术化、宴集、饮食与某些食品的人文意义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述。第五章“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描述了宫廷、贵族、士大夫、市井、宗教不同阶层人们的饮食文化。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亟待创新与突破,这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效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思想的培养不是依靠单一的课本教学实现的,还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传统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涵盖了我国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饮食生活,不仅包括了食材的种植、加工、用具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了饮食习惯、饮食类诗词歌赋、饮食中的哲学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见,传统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结合《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一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传统饮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载体,从教学实践出发,规划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途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去,呈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的教学目标中,让理论知识贴近生活、便于消化吸收。二是在传统饮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食物本身、烹调方法还是古往今来厨师的烹饪态度、不同阶级的饮食文化思想等,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墨家质朴的饮食文化思想”提出“去无用之费”,体现了节俭的思想;由“茶文化”所含的“水”引申至“上善若水”,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结合;“酒”本身以辩证的方式,演绎着刚柔并济、一张一弛。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的抽象知识较多,可以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传统饮食文化具象地融入到抽象的思政教育知识中去,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传统饮食文化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总体来说,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一举多得之路,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发挥出思政育人的功能。《华夏饮食文化》一书杂考“经史子集”,以时间为轴,以每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不同饮食生活为点,证以出土实物及民间的饮食传承,勾勒出华夏饮食文化的轮廓,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支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与挖掘的读物。

作者:高艳梅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饭店设有茶室,茶楼、茶叶店、茶艺馆也越来越多。饭店、茶楼、企事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技之长、一专之能,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人员。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国家37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一种,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正因为如此,国内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开设于2010年,首先针对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铁专业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技巧,能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旅游企业接待岗位、酒店茶艺服务岗位、茶馆茶楼优秀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把中级茶艺师技能考证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茶艺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茶艺师岗位工作。

1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课程学时短,生源基础相对薄弱

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或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36学时,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主要通过高考,少部分是中职,升入高职院校。没有相关农林专业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特点是不太爱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及好奇心强。如何在36学时内,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茶兴趣,学茶、习茶、爱上茶?并能进行相应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是高职院校酒店专业领导及老师务必思考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应当有别于茶学专业。

1.2教材局限性

市场上高职院校茶艺教材侧重实训,理论阐述较为简单。日本、韩国、台湾茶艺等介绍相对较少,相关音频信息更是缺乏。实训室条件有待完善采购人员采购茶具存在各个茶具型号不相匹配,存在个别茶具数量不够等现象。部分茶具数量需要增添,实训室实训硬件设施与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2现阶段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2.1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以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叶加工与评审等。这相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同学来说难度相对较大。考虑受36学时束缚及学生本身基础等原因,本课程目标仅要求同学能够对常见茶进行品质鉴别,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六大茶类的茶艺表演。对茶室的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后期大三第一、二学期的专业实习获取。后阶段,也可考虑把学时增加至54学时。或者在茶艺课程开设前,增设一门茶文化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程,茶艺课程作为纯实训课程。

2.2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标准。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取得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茶艺师、茶艺师考评员、中级评茶师证书;参加2015年全国茶艺大赛教学指导及裁判执裁学习研讨会议;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执裁。学习培训与研讨会议的多次参与,进一步提高了茶艺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能力、水平稳步前进。

2.3教学方式与方法改进

2.3.1茶艺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背景。结合旅游酒店专业特点编创有旅游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授课时注意结合旅游专业的中外民俗文化,适当扩充各民族茶俗知识,丰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学生观看、练习傣族竹筒茶茶艺、白族三道茶茶艺、佤族烤茶茶艺。受学时限制,部分内容可上传至班级QQ共享,方便同学自行查阅,反复观赏学习。以便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针对不同民族进行不同茶艺表演,或者演绎民族茶艺,显示旅游酒店专业同学学茶优势。同时,要求同学思考,研究无锡本土民俗,根据无锡民俗,进行创新茶艺表演。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的编创与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2.3.2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传递茶界最新信息。理论教学,增加茶健康知识,指导同学健康、科学饮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不仅注重茶之物质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价值观传导。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与宗教、艺术高度的结合。让同学们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从而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使同学获得自我身心净化和人格升华,在茶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教学过程中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同学线上线下交流,好文好视频共享。积极参与好文点赞,多次提交经典评论者,增加其平时成绩,促进同学主动学习与思考。2.3.3注重实践教学,适当延长实践课程的学时。将课程36学时分为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其中实践课采取分模块分项目教学与考核,重点解决上课人数较多,课时较短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解决办法一:请高年级茶艺课程成绩优良同学作为小老师,在课程上进行示范,课余实践进行茶艺指导。师兄师姐的示范,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学长与同学间学习交流更有共同语言,学长作为小老师对同学们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帮助。高铁141班在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大一上学期学习了茶艺课程,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掌握较好,此学年第二学期请其作为小老师在课余时间示范,指导酒店班、航空班同学进行乌龙茶茶艺、红茶茶艺学习。小老师很好的辅助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赞美。教学相长,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也大有提高。解决办法二:课程分小组进行,课程上小组与小组间进行竞赛,竞赛成绩计入实训平时成绩,竞赛能够提高同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实践考核分两块进行:一是小组创新茶艺,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二是指定茶艺,绿茶、红茶、青茶选一进行考核,以抽签方式抽签决定绿茶、红茶、青茶中一款进行考核。考虑时间性,指定茶艺小组可选派一名或多名选手同时参加。2014至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践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团队合作性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主观能动性,同学们考核前认真准备,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参加考核同学实践成绩均为良好以上。解决办法三:开放式实践教学,打破课内、课外时间概念。上课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开放茶艺实训室,学生在此时间段自由练习,鼓励同学在实训室多品、多练、多交流。解决办法四:鼓励同学校内校外考察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民间茶事活动,鼓励茶叶茶具用品店、茶楼、酒店茶艺服务等岗位参加社会兼职。校内也积极给同学创造一系列茶艺表演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技能活学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学院建校十五周年大庆,2012届高铁班韩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选中进入校庆礼仪队,进行茶艺表演,冲泡接待,两人圆满完成校庆服务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与苏南硕放机场合作签约,韩佳凌与王倩同学在VIP接待室为苏南硕放机场白总、成总等嘉宾进行乌龙十八式茶艺展示,同学们真诚、清新、优雅的表演得到嘉宾及院领导的赞许与认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学院首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职业风采展示,韩佳凌、王倩茶艺表演获得学院一等奖;2014年12月16日,高铁141班姜素玉、王左悦同学主题为师生情的茶艺表演在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也获得学院一等奖好成绩;同年姜素玉同学主持申报的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表演编创与实践成功立项。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人格与气质,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更好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发展服务。赛事的磨练,使得学院学子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也更加自信,他们的熟练的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届韩佳凌同学大三就被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高铁一车队,上海虹桥站成功录用;2012届王倩同学也被上海清实网络有限公司录用。2.3.4作业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地理环境优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安排学生茶园采风,体验。也安排学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体内容如下:作业一主题:茶园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分小组进行,3至4人一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园实践,记录5-10天茶之生长状况,附图,并简单说明茶之生产环境,并比较六大茶类的不同制作工艺。作业二主题:茶叶店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中国十大名茶,用图片配与文字说明分别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标注其市场价。作业三主题:我最喜爱的一款茶。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通过品饮实践,深度描述你最喜欢一款茶特征。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接地气,有效调动了同学学习热情。作业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分小组阐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合了青年同学好表现、好张扬的个性,团队共同完成作业增进同学间友谊,每次课堂作业汇报现场气氛热烈,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2.4合理选择、使用教材

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适当选用参考教材。2010年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教材是饶雪梅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艺服务实训教程《茶艺》,该教材有点注重实训,是平面化教材,没有音频资料。2013年,选用周作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艺》,此教材侧重实训,附有光盘,便于同学课后学习与演练模仿。缺点是理论表述相对较少,音频资料无法反应行业最新动态与茶艺表演,创新茶艺欠缺。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课程参考教材,对常见茶叶品质鉴别与审评知识补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寿主编的《中华茶艺》有关茶具选配及择水候汤阐述较为详细,可作为相关资料的补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联网查询文字资料、音频视频资料,充实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当前最热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台湾茶艺、唐代煮茶、宋代点茶等视频,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南洋学院为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学生情商较高,对理论知识兴趣较弱,动手能力强,课程组也在准备开发适合南洋民办院校学生使用校本教材。

2.5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并不断完善

老师应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特定的茶艺表演适时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汤之器具。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茶艺表演就根据师生情这一主题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个,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壶2个,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个,手工刻绘干泡茶盘2个,田园风桌旗1个。为保证实训课程上课需要,也要因时因地不断增添茶具,茶具购买与添置规格参照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比赛用具列表。2015年6月,为改善茶艺实训条件,学院与大益爱心基金会洽谈,积极筹建大益爱心茶室,此项目正在洽谈中。

3结语

篇8

一、民办高校时尚文化现状分析

时尚就是在一定“时间”里或长期的“时间”里“崇尚”,能够使人倡导或示范的某些事物,它包含“为时尚早;长时崇尚”这两种意思。“为时尚早”就是流行时尚。而高校时尚文化是指在高校当中流行的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传播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高校时尚文化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大多数大学生所崇尚和仿效的文化活动。从极简化的意义上阐述,高校时尚文化就是短时间里大学生所崇尚的行为方式。当今大学时尚文化是指自21世纪初开始流行于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和消费方式,其中包括街舞、DJ等文化形式;滑板、轮滑、BMX小轮车等体育运动项目;电子游戏、动画漫画以及相关的cosplay、形象装扮等新娱乐文化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的流行舞曲和R&B等音乐风格;还有这些文化元素所特有的服装、饰物、装备等产品。这些文化形式大多易受外国流行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迅速融入国际潮流,融入到这些文化活动之中,使其成为他们一代人最喜欢的时尚。与此同时,伴随这些时尚文化而来的流行服饰、消费电子产品、网络电子消费,甚至语言和行为也都为这些新一代的青少年所喜爱和追逐,形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二、传统人文学院学院文化的现实特征

浙江树人大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民办高校,学生生源以浙江省内生源为主,来自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家庭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家庭环境较优越。人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社会工作、新闻学、文秘和茶文化五个专业。受专业和传统影响,人文学院学院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与以理工科为主的其它学院不同,人文学院更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自2005年始就以“快乐人文”作为学院推崇的口号,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学院“人文大讲堂”品牌活动经常会邀请一些来自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演讲,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②以文化活动主导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面,“闻新社”、“追光摄影工作室”、“茶艺社”、“焦桐文艺社”等社团充分发挥人文学院的专业优势推动文化活动的开展,人文承办的部分校园文化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③因专业不同学院文化呈多元化表现。学院五个专业各有特色,与文化传播、社会工作、教育、服务等各行各业皆有联系,学生尽管在大的学院文化的背景下呈现重人文素养的特征外,因专业的分别也各具特点,文化传播行业所需的博学、社会工作所需的博爱、教育所需的严谨均有发展。

三、时尚文化对学院文化的影响

1.学生对时尚文化的接受度、接受面和内化程度

目前,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以浙江省内生源为主,极少数为省外生源,学生以1989年-1992年出生的学生为主,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的被调查人中,46.42%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是受时尚文化影响的,51.79%的学生表示自己并非时尚文化的追随者,然而,从是否觉得民办高校需要时尚文化角度来讲,91%的大学生投了赞成票,因此,虽然从接受面上来讲,时尚文化还未从行为方式上完全引领大学生,但是从思想上还是侵入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中。对于高校时尚文化的引领者问题,95%的学生认为应该有学生而不是教师来把时尚文化带入高校,这与学生对时尚文化的认识有关,这说明在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中时尚文化还是与校园传统文化相区分的。对于时尚文化大学生尽管采取保守的认识态度,但是行动却走在了心理认识之前,这从他们的消费习惯上可以得到印证,对于大学生出去购物的消费调查购买服饰类产品的占到了64.29%,而服饰是当今时尚文化一个非常鲜明的载体,95%的学生也通过手机类的电子产品来与时尚接轨。

2.时尚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尽管在时尚文化引领者问题上,大学生的态度让高校吃了闭门羹,但是对民办高校时尚文化应采取何种态度的问题上,大学生群体还是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53%的支持率说明对于时尚文化尽管已经实际侵入大学生生活,但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还是采取谨慎认同的态度。对于时尚文化进校园的有利之处,41%的学生选择了尊重学生兴趣、25%的学生选择了深化教育改革,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从平等、尊重的理念和教育改革上来看待大学生时尚文化的深层次体现而并非一味地跟风。传统人文文化的自由、博学、思辨的精神在调查中得到了体现,对于时尚文化追求的同时,大多数学生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认识,尽管54%的学生推崇时尚文化进校园,但是80.4%的学生表示不会将非主流意识带进课堂。

3.时尚文化对学院文化的负面影响

时尚文化尽管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大多情况下却是以着装、电子类产品消费、运动等行为方式作为载体来加以表现的,然而这些行为大多都需要经济的投入,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经济来源主要以父母供给为主,在对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31%的学生来自个体或私营企业主家庭,家庭收入8万以上的比例的学生占到全体学生的46%,较优越的经济环境给与了学生更多的经济自主权,47%的学生的每月零用钱在1000元以上,如此一来,学生有了更多的经济支配额,只有14%的学生会用这些可以支配的零用钱来购买学习用品,更多的是用到诸如网购、社交、时尚电子装备的消费上,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形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与院推崇的“快乐生活、简朴勤奋”的理念有悖;另外,同学之间的攀比也是时尚文化对学院文化的不利冲击,学院向来注重学生奖励、资助工作,鼓励优秀、资助困难群体,但是,时尚文化的追潮思想在这部分学生中也有渗透,学生用奖学金、助学金购买手机、摄影机、旅游和购物,这与传统校园文化鼓励优秀所想实现的愿望出入很大。时尚文化带入学院,势必会造成现代化元素的融入,科技产品的加入。电脑、网络在增加同学们社会接触的同时,会使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一并带入。不良网络文化会将负面观念间接的传输给大众,继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造成百害而无一利的局面。

四、时尚文化与学院文化的交融

篇9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并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一、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是维系民族认同和社群存在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地方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这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天地起源、生命起源及其本民族历史变迁等方面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对之进行了包含自身价值观的文化解读,进而演化出宗教、道德、禁忌、村规民约等等的规约体系,有效地塑造着每个成员的观念与行为,保障了族群内部的秩序。尽管由于历史变迁导致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被当地民族视为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通过强烈的认同感与风俗习惯积淀并传承了下来,通过代际传承,持续地塑造着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最终凝聚成反映民族性格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社会以部落为基础,部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了血缘、族缘和地缘交织重叠的村落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文化传承一方面强调以孝为先,尊老爱幼,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强调个体服从族群。《玛木待依》(意为《教育训世经》)是彝族文学名著,它对彝人的家庭、家支的尊卑秩序以及各种道德伦理要求做了详细的记载。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等等。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重诚信和重农牧的传统,重视善良、互助、谦虚、勤俭、坚韧等价值观,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价值观。

二是审美观的育人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这样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体现本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审美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如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等。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源于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中,民族的心理和情感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艺术家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艺术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必然要通过艺术实践表现出来,表现为艺术的民族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学生通过领略和鉴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感悟到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更能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蒙古族歌舞的审美教育功能。古老的蒙古族宴歌《六十个美》,唱出了六十个美好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老师的教诲、谦虚的美德、英雄的荣誉、崇高的事业、万民的安乐、天下的太平。”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纯美的音乐去感悟美,体会蒙古民族崇尚美、追求美的审美境界,进而在不经意间领悟到少数民族朴素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这种美育功效源自少数民族艺术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本性,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

地区性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民族文化的长处,让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为例,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这里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他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二、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原则

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应坚持的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之外,根据教学的经验应突出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需要选择乡土课程资源,不能随便滥用。

2.经济有效原则。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比选择运用其他课程资源更简便易行,省时高效。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配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适宜性原则。由于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学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4.和谐性原则。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意进行整合,使之和谐统一。

5.综合性原则。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地方文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6.时代性原则。即地方文化资源要努力反映各地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面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同时,课程应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实践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加强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统一理论教材”与“鲜活地方文本”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全国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对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些教材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即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偏重于全国的一般性的理论总结,对于地方性的经验摄入不多,缺乏适应地方院校的“鲜活文本”。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田野考察

组织高校大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古代盐运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海龙屯遗址、“沙滩文化”世家文化遗迹、浙大西迁旧址、汉三贤、清三儒、诗乡、茶文化等文化实景中进行现场考察,实地感受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相关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学术前沿,根据学生的志趣和自身条件,开展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世家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把调查法、访谈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方法系统,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贵州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本地不产盐,需要从周边特别是四川运盐,加上当地山多路少,食盐运输特别困难,千年以来,穿梭于川黔古道的盐巴客,挑战大自然,用他们的血汗,历尽艰辛,运盐入黔。其中蕴含的坚毅、忍耐、顽强,是当代人追逐梦想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既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地方的典型性。诸如文化、抗战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盐运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形式,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陈高昂.基于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42-143.

[2]苏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63-65.

[3]李向东.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误区[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32-133.

[4]罗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为例[J].学理论,2015,11:109-111.

篇10

[关键词]高校视频公开课;开发策略;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54-06

视频公开课在国内社会及教育界掀起一股“淘”课热潮,引起了国内学者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典型代表,自2003年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计划,聚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人力及物力资源,七年内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基本实现课程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尽管如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及其反响却没达到视频公开课之成效,因此,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决定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并于2011年5月开始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本文将在概述高校视频公开课相关现状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为例,探讨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策略、制作流程及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总结思考,为后续建设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一 “视频公开课”的内涵与特点

“公开课”一词由来已久,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公开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公开课”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即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在指定的班级里完成相关的课堂教学任务,并鼓励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旁观摩。摄像设备的出现,使得优秀的教学公开课得以长久保存并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料收藏入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交流,激发出更多的教学灵感,优秀的“公开课”资源开始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开课”有着另外一层含义。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开放课程项目”,至今为止已开放免费课程2000余门,在线提供笔记、案例、测验、评价,甚至是课堂讲授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任何人无需注册登陆即可在线观看或下载。这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开课”形式,如MIT公开课主页上所说的“Help millionsreaeh their potential”,体现了完全开放、充分共享与最大限度回报社会的教育理念。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视频公开课”属于开放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也被称之为教学视频,由于这些资源存贮于国外高校服务器以及授课语言的限制,在国内难以广泛传播。随着网易等其他社会网站的介入,这些网站集中整理国外各高校开放课程的完整教学视频,并组织翻译成中文从而消除了语言障碍,最后统一汇集在“公开课”专栏,已经形成了社会上广受欢迎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在这里,“视频公开课”特指一种特殊的网络教育形式,教师在自然教学环境下授课,与真实的学生展开互动,用视频加字幕的形式如实记录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与全社会共享,以满足广大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视频公开课”直观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具备的如下特点:

(1)不受时空限制

这也是所有网络教育形式的基本特征,视频公开课随时随地在线开放,它几乎消除了学习者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跨越地理障碍及文化边界,将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完全无偿地开放。使得学习者无需申请入学手续,无需缴纳学费,就可以和名校在校学生一样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

(2)完全真实再现

视频公开课在真实的、具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里拍摄,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授课,面对真实的学生,随时应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完全真实地记录现场授课。

(3)教学名师的精湛授课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大量的视频公开课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下完成的,不论是课堂讨论还是教师讲授,精湛的授课技巧使得学习者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聆听智者的演讲,与大师近距离的交流,无形中将知识信息内化到知识观、价值观中。

(4)中文字幕如虎添翼

教育虽无国界,但语言仍有差异。由于国内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在英语交流方面的限制,MIT于2003年启动开放课程后,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港台和大陆一些志愿者组织将其翻译成中文,降低了学习门槛,视频公开课才走出象牙塔,逐步被广大的社会学习者认识与关注。同时,该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用的英语听说平台,也可透过该课程了解国外的高等教育。

二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以网易公开课(http://open.省略/)中提供的国外视频公开课为例,至今已经收录一百多门国外课程,平均每门课程有20集左右的课时,其中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图书馆》课时数多达76集。课程主要来源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众多领域。网易公开课的字幕翻译工作主要借助社会力量,部分转载自人人影视、TLF等网站对外免费的字幕素材,同时还面向在校大学生招募翻译团队。仍在翻译进程中的视频公开课及时更新在“公开课最新进度”栏中,未翻译完成的课程将根据学习者投票情况来决定翻译速度。例如,早期备受学习者追捧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及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近期热门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家庭夫妇心理学》、哈佛大学的《计算机科学CS50》,均为全集翻译。

发达国家的文化特色孕育出了自由开放的教育,从课堂氛围到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课程主题到教学内容。初期的视频公开课多数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具有普适性,传播思想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以及耶鲁大学的《死亡》两门课程突出体现了国外视频公开课的特别之处。

Michael J.Sandel教授30年前开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被评为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的课程,他本人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每次均有多达上千人的选课记录,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他只能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rs剧场开课,才能容纳选课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旁听生。Sandel教授开篇抛出一个“两难”问题一“司机的选择”,引发学生对公正、道德以及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如Sandel教授所说:“这堂课的难度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知道的事,它使我们对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

一下子变得陌生。”问题引入,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式,与国内高校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相径庭,50分钟的聆听让人丝毫没有感到是在“被”学习,幽默的语言,自由的课堂,严谨的逻辑,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哲学课程历来都是死板且让人摸不着头脑的,ShellyKagan教授奉上的《死亡》课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哲学课程的看法,除了Kagan教授的教学技巧外,更多的学习者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身休闲装、运动鞋,双腿盘坐在课桌之上,开篇便希望学生称其ShelIy,而不是尊称Kagan教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等级芥蒂。他授课时从头到尾小动作不断,没有讲稿,完全放松毫无拘谨地侃侃而谈,Kagan教授直言,“他的观点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思维灵感”,从死亡的过程,探讨人的灵魂,即在死亡过程中“幸存”的某种非物质实体,逻辑严密的展开教学,有人惊叹“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居然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外公开课盛行,对国内教育界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国内高校与教育部门做出反应,改善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力度不足,利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2011年3月,复旦大学正式与网易合作启动“网络公开课”,向全社会公开学术资源,首批推出台湾学者的四集系列讲座《执拗的低音》,虽然不是正式课程资源的开放,但是迈出国内高校向社会打开资源宝库的第一步,成为国内首个在门户网站推出公开课的大学。2011年5月,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等方式,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建设首批优质国内视频公开课,并在通知附件中提供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历时数月的准备工作,2011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文《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从985院校申报的213个选题中遴选出的103门课程,从视频公开课的目标定位、建设及运行机制、建设要求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国家首批公开课申报及建设工作刚落下帷幕,第二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即将开始,2012年2月8日,教高司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将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icourses.edu.en)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

目前,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仍在进行中,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视频专区(http://video.省略/)同时开通,集中展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财经管理、医学、农学、工程与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

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据人民日报载,西安交大的网络公开课开通首日点击量已达40640次,而在此前,只供教育网内用户使用的西安交大学术资源平台,5年点击量为316万人次,在网络公开课开通后,不到一个月,新增点击量已达105万人次。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建设内容的第三项明确列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每门课程投入15万至20万元,全部课程将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社会学习者免费共享。意见指出组织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旨在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将视频公开课建设列入“本科教学工程”,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于视频公开课的高度重视。在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下,国内高校紧跟步伐,转变传统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与全社会共享高校学术资源。高校教学资源的开放不仅促进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而且鼓励高校更加自信地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展示学术成果,激励学术加速创新,造就~批“名师名课”。

三 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与制作流程

1.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

在教育部2011年5月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中,从录制要求、制作要求、技术指标、元数据填写规范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提出了要求:

(1)录制要求:录制场地为授课现场,光线充足,且在50平方米以上;制定录制方式、设备与制作规则,建议录制采用多机位,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专业级话筒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规范交付格式,以及不含字母的视频格式、音频格式、及独立的字幕文件。

(2)制作要求:片头时间不超过10秒,包含全面的信息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相关,可采取多种新式,如系列专题讲座,总讲数大于3讲;课程形式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3)技术指标:视频信号源的同步性能稳定,不低于55dB的信噪比,色调无偏色、无色差,视频电平幅度为1vp-D等;音频信号源的多声道记录,-2db――8db声音无失真,过冲、过弱,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声画同步,伴音清晰,且解说声、现场声、背景声无明显比例失调,以及对音视频网络传输格式提出具体标准。

(4)元数据填写规范:提供表单记录详细数据,包括每门课程及课程每讲信息的完整记录。例如课程信息的元数据包括课程类别、所属学科、责任教师、制作单位及版权等信息,课程的每一讲补充元数据包括关键词、标题等信息。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为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总体上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较高的拍摄制作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全面提出要求,大到统一交付格式,小到规范信噪比、拍摄环境面积等。

事实上,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制作单位的拍摄制作技术共同决定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从拍摄制作技术方面提出要求,同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以促成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技术标准》里提到拍摄环境采光度问题,30分钟课程内容与10秒片头,制定科学的时间比例,避免学习者较长的等待所产生的倦怠:内容形式为教学课程或专题系列讲座,至少3讲,避免形式化讲座,浅尝辄止、泛泛而谈,在后期制作过程,明确规定要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给予制作者适当的否决权,保证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明确要求采用专业级的拍摄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以保证拍摄质量。有人质疑:仅是拍摄上课视频,与制作专题电视节目不同,高清设备大材小用,“杀鸡焉用宰牛刀”作为本次国内首推的视频公开课,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校门、迈向世界的第一步。互联网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查看上线

信息,视频公开课不仅传输我国文化学术成果,也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标清和高清虽然都可以展现教师授课过程,但在呈现效果上却有很大区别,如图1所示。高清设备拍摄画面清晰、明亮,教师形象及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真实、具体。此外,同尺寸的画面内,高清拍摄的信息量几乎是标清的6倍,教学环境内的任何信息都会被记录在内,传达着教师或学生的信息,增加观看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保证了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质量,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国内高校最优质学术资源按照最严格标准的技术规范呈现给社会大众,利于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应用。

2.视频公开课的规划与制作

完整的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流程可分为三大步骤进行,首先高校在全校课程中筛选具有社会教育意义,适合社会公众自主学习的课程,同时考虑历年来的开课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第二步上报教育部进行审核;最后审核通过的课程,财政部拨下经费,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开始拍摄制作。

各高校的制作流程依各校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下面以浙江大学为例,介绍视频公开课的基本制作流程。在具体实施之前,分组确定职责,宏观统筹制作全局,组成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小组、技术实施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领导工作小组制定相关的方案政策,选定课程、主讲教师并配备团队,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

(2)组织协调小组调配相关资源,做好组织、协调与后勤保障;

(3)技术实施小组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定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模版,并负责摄制的实施与质量。

职责确定后,具体任务落实到人:

(1)教育部高教司:出品人

(2)本科生院(教务处):制片人、监制

(3)主讲教师(团队):编剧、导演、主演、联合演出

(4)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

视频公开课的具体制作由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包括视频公开课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及后期编辑工作,具体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六步,如图2所示。

(1)课堂拍摄:实行“三选”,选场地、选设备、选方式。在教室、大礼堂、演播室中任选拍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设备和拍摄方式,例如在演播室开课,灯光布置要确保视频图像的亮色度均匀。选用BetacamSX高清设备拍摄,以确保画面更清晰更有质感。

(2)内容整理(文稿):在拍摄之前,拍摄制作人员与组织协调小组接洽,拿到授课教师的文稿,做好内容的把关、文字整理与校对工作,便于后期编辑制作。

(3)素材剪辑(毛片):拍摄完成的录像没有经过后期编辑俗称毛片,需要在后期进行降噪等操作,优化画面、声音质量。《技术标准》中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软件,Eduis、Avid Media Composer、Sony Vegas三类软件各有优势,例如Eduis在处理视频方面功能比较强,但一般需要板卡支持,Sony Vegas,效率比较高,便于音频处理。

(4)叠字精编(成片):加入字幕,片头片尾,美化成片效果。如片头使用AfterEffectCS5制作,增强艺术感与美感,设计与公开课一致风格,使得成片更加精致、具有专业性。

(5)合成输出(定稿):音视频合成,最后校对定稿,输出《技术标准》统一要求的MP4格式。

(6)压制刻盘(成品):刻录成光盘,送交相关部门审核。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分配人手,各司其职,各环节及时沟通接洽,有利于提升效率,进一步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

四 案例:浙江大学的首批视频公开课

浙江大学是我国39所985高校之一,在本次教育部关于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中,成功申报了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它们分别为:公管学院余潇枫主讲的《非传统安全管理》,人文学院董平主讲的《王阳明心学》,农学院王岳飞、龚淑英等主讲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医学院郑树森主讲的《器官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工食品学院李铎、冯凤琴等主讲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公管学院郁建兴主讲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材料系叶志镇、赵新兵等主讲的《新材料与社会进步》,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孟絮予主讲的《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在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中,8门课程全部入选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总入选门数为103门。

随着开放教育运动在全球高校的推广,浙江大学不仅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还向全社会推出了开放课程平台,该平台的首页如图6所示。

该平台目前首批推出的三门在线共享的开放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孔子与论语》和《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提供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参考资料(如图7所示),平台管理形式参考MIT开放课程平台,无需注册登录,无需安装特殊插件,即可在线观看、查阅,部分资料提供下载功能。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中首推的三门课程包含有一门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这是浙江大学中通识课中的社会科学核心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块,该课程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建设的进程,普及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意识,对当前政策形势的加深了解,是一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课程。郁建兴教授讲课思维严谨,学识渊博,以中国社会现状为引例,引入问题,结合社会政策制度进行诠释,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认识,不仅为在校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而且对社会学习者来说,学习理解中国社会现状将会促进其人生发展,利用社会有利政策、资源,发挥自我最大价值。此外,视频公开课面向全世界开放,对国外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提供更权威的学术平台,向全球的学习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建设的文明之窗。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下一步将开放更多的校内优质资源与全社会共享。

五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教育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地响应,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将加快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进程。高校视频公开课不仅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的学生、社会大众,也会如MIT公开课一样走入国际视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未来的国内视频公开课将会呈现百家争鸣之态,质量决定权在社会公众手中,督促激励高校奉献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我们认为,为了建设优质的、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选择

视频公开课面向全社会公众,甚至未来的世界公民,需要开放普适性课程,传播传统精神文化成果,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课程的普及,不适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课程选题。例如《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精华,视频公开课将其推出校门,面向全社会普及,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2.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主角”,主持控制“全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的设计决定了视频公开谋的欢迎程度。借鉴国外热门视频公开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系统地、逻辑严密地组织教学内容,又要借助案例,启发学习者思考,理论联系生活,从实际中激发学生发散思考,调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放松自在的态度行为也会感染学生及观看者,拉近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地探讨、主动学习。

3.制作环境

视频公开课以授课现场为录制环境,强调真实性的同时,也注重美观。依据拍摄场地选择设备和拍摄方式,现场灯光的布置、背景的色彩基调都会影响拍摄的效果。课堂、大礼堂、演播室,不同的录制环境有不同的拍摄注意事项,例如课堂拍摄中多机位拍摄以满足教师与教案投影的拍摄需要,大礼堂中无关噪声的处理,演播室里光线的投射。

4.教学应用

视频公开课只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它并不能代替高校课程的系统学习,而仅仅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类辅助。国内高校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时,需要明确视频公开课的面向对象、教育目的,从而制定课程内容以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需求。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大众,作为知识普及与资源共享的形式,既要满足校际问学习,也要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求。以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为例,将视频公开课与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甚至是未来的移动课程有机结合,满足多重需求,不失为一个良举。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6-21

[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4][7]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EB\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