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6: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融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篇2
(一)中小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能力不强。当前河北省绝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多,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财务管理不规范,产权概念模糊,经营粗放,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尽管经营灵活,但是对于针对信贷评级提供贷款的银行,这些特点导致省内商业银行较少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服务,这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外部融资。2、中小外贸企业可以抵押的资产较少。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专用设备10%。由于河北省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决定了企业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少。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商誉,而这些是企业主要的无形资产。造成了无论是通过以银行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还是以发行债券或股票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都难以进行。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限制
1、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惜贷”现象严重。当今,河北省商业银行贷款片面的向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倾斜,同时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严格限制,这无疑会造成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全部信贷资产中,河北省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比率尚不到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70%都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不到30%流向了占经济总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流向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就更少。2、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准入门槛过高。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实物作为抵押,由于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物十分有限,一般仅包括房产、存单等。但是,中小外贸企业通常处在发展初期,固定资产有限,即使运营良好也难以提供抵押,可以提供的担保物又往往不符合银行的要求。不仅如此,银行还要审视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良好的财务状况、企业所属的行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和稳定性以及发展前景。因此,河北省许多中小外贸企业被挡在了银行贷款的门外。3、省内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单一。随着河北省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贸企业投入国际市场,它们迫切的需要灵活、快捷的融资业务来实现资本的流动性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省内银行开展的贸易融资仍然是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为主,如: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贷款等,或者是几种简单融资方式的组合,较为负责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延业务则开展有限。
(三)宏观环境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制约。
国家在实施产业政策时更多地考虑政治和经济双重因素,政策层面上以重点大企业为主,而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省内商业银行至今无法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掌握企业的实际信息或动态信息,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也无法对其信用额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客观评估,造成了信用歧视。
二、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解决对策建议
(一)中小外贸企业自身水平的提高
1、完善中小外贸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要杜绝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壮大经营的实力,促进企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根据市场情况实时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力,提高其营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注意吸纳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产品情况下,增加扩大融资渠道。另外,从业人员需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增加对信用的管理监控,建立本企业主要客户的数据信息库。通过掌握的客户信息状况对客户进行管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的改进措施
1、提高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贷款额度。银行贷款的条件应该以还款能力为出发点,不应把企业规模大小和所有制作为首要条件,对于那些有市场、有效益、内部管理严格的中小外贸企业,应当适当放宽对抵押担保的要求,对于合作记录良好的中小外贸企业,还应该考虑适当信用担保方式,以减轻中小企业担保压力,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快速发展。2、适当放宽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门槛。河北省商业银行应适当下调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利率上调幅度。例如,当中小外贸企业主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如果自身资信条件好,贷款利率下浮。但享受这些优惠措施的前提是企业本身的财务很规范,能让人感觉到企业的经营水平很好,企业订单和市场前景都不错。而且,企业主本人的资信条件也很优秀,对企业有明确的规划,不会贸然的出击不熟悉的领域。3、扩展省内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品种。省内银行要能够适时向中小外贸企业推荐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需求。此外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对传统产品,要办出新意。如打包贷款业务,不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下,要逐步扩展到脱手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形式,满足中小外贸企业的多方面融资需求,促进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从宏观环境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篇3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几个典型类别,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这些融资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在各国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中,一些国家出现了政府专为中小企业设立的融资担保制度。根据政府做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由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从而获得银行贷款;另一类,由政府出面干预银行的信贷方向,并规定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
一、政府主办型的融资担保机构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涉及产业政策、公共利益、就业水平及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需要多方协调合作,非个别企业或组织所能设立,因此,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出面的方式,为银行提供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采用这种方式的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
(一)美国:政府机构性质的小企业管理局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1.融资担保主管机构——小企业管理局。美国政府针对占国内企业数量99%的中小企业,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Adminstm—tion,下简称sBA),负责管理中小企业。SBA是联邦政府的机构,主要职能是执行和管理小企业担保贷款计划,并于年终向国会听政会报告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提出下一年度预算申请。对于符合贷款资格的中小企业,SBA可提供高达90%的贷款担保,其贷款额一般在l5.5万美元之内,即使贷款超过此数,也可提供高达85%的保证。此外SP,k经常举办各种商务研讨班,为小企业提供创业准备、计划拟定、公司成立、行政管理、商业理财等多方面的咨询,保证了企业使用贷款资金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融资担保方法——美国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该计划1997财政年度为5万多家小企业新提供担保贷款约llO万美元。该计划的特点是:(1)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的资金由联邦政府直接出资,国会预算拨款。具体执行和管理是SBA;(2)依法执行计划。美国的<小企业投资法>(Sma~BusinessInvestmentAct)对该计划的四部分贷款(7a计划、微型贷款计划、注册开发公司贷款计划、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的用途、条件、担保金额和费用、利息标准和政府执行机构的职能等,都作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政府主要通过担保来支持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除此而外,只对少数减灾项目和贫困地区的特殊企业给予少量直接贷款;(3)美国政府参与的担保体系是一级担保机构,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3.SBA与贷款机构的关系。参加担保计划的主要是私营的金融机构。这些贷款机构是按照自愿与政府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加以确定的。实施时由贷款机构自主决定是否贷款和是否申请政府担保。SBA并不干预贷款机构的贷款决策,但对贷款机构进行分类,并有权决定是否为贷款机构提供担保。SBA根据贷款机构的小企业贷款经验和业绩,将参与贷款计划的贷款机构按水平高低依次分为三类:首选、注册、普通。
4.融资担保计划运作的特点:(1)严格明确借款企业资格:必须是符合中小企业标准的企业(按就业人数和营业收入分行业定义),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权益资本,尤其是新建企业,业主必须注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要求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非利润水平)不仅能够偿还担保贷款,还能够偿还所有债务;企业必须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要求企业和业主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抵押品。(2)定向分类管理。该计划在小企业的资金应用方面限制不能用于投饥性用途,特别不能用于投资房地产,不能用于再贷出,不能用于代销和传销、非赢利和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活动。(3)政府担保程度高。通常情况下,100万美元以内的贷款担保金额为5o%,最高可达总额的70%;10万美元以内的贷款,担保比例最高可达总额的8O%。论文
(二)日本:地方担保与政府再担保的双重融资担保方式
日本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主要依靠全国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这些协会根据1953年颁布的<信用保证协会法>成立,其资金的70%由地方公共团体出资,30%由地方金融机构出资,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提出借款承保申请。信用保证协会在承诺保证前进行信用调查,调查的要点是经营者本人的信用、该企业的前景、偿还能力、金融机构的支持度,然后决定是否承诺保证。借款金额大、超过500o万日元的须提供房地产、有价证券等担保物。等到承保后,金融机构向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贷款用途仅限于周转资金和设备资金所需。信用保证协会在承保后,每年要向承保的中小:业收取0.5%或1%的保证费,用于弥补风险损失和日常经营开支。当借款企业不能如期还款时,保证协会代为向金融机构支付本息并接收相关债权及担保物,以后由该中小企业向保证协会偿还。
在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之上,全国范围还设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该公库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负责向履行还款义务的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保险金,保险金额为信用保证协会代替中小企业还款额的70%一8o%。若信用保证协会代偿后收到中小企业的还款时,还应向保险公库按保险金额返还。
信用保证制度帮助中小企业以适当的成本筹措资金,同时促进了金融机构实现贷款资产的优质化。1997—1998年,利用信用保证协会的保证获得贷款的企业比例从4.4%上升到8%,被保证的债务余额达29000亿日元。其中,由信用保证协会代替偿还率只有1.4%,实现了企业发展和融资安全的双重目标。
(三)德国:提高企业偿贷能力并提供必要的备用融资担保制
针对中小企业净资产基础薄弱偿还能力不足和抵押不够的问题,德国采用以下办法保证企业的基本偿贷能力,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
1.通过净资产援助项目加强净资产基础。所谓净资产援助项目是指:新创立企业获得的贷款可替代净资产,不必进行担保;一旦发生不能偿债情况,该项贷款作为净资产的替代负有全部偿债义务;另外该援助项目还有长期的(20年)补贴利率和一定的贷款免偿等额外优惠政策。德国的一些经济研究机构认为,这种特殊的净资产贷款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融资因素,使新企业失去偿债能力的危险明显减少,而且在没有产生长期补贴的情况下,合格创业者的数量也有增长。这种净资产贷款做法,已经被瑞典、芬兰和土耳其等国家效仿。
2.净资产援助项目增强了企业的清偿能力。在企业初始阶段,清偿能力低下是普遍现象。刨业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债权人对企业信任感尚未建立,但同时企业又必须支付工资薪金和履行供货合同。因此,贷款能否长期使用和利息支付能否推迟就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净资产贷款援助项目符合以上两点要求,:顷目贷款周期长,同时贷款前两年无息,即使从第三年开始,其利率也要比相关银行贷款低得多。
3.净资产援助项目与地方担保银行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在德国,援助贷款由作为转贷银行的地方银行提供,地方银行获得低息贷款,并承担债务拖欠的全部风险。为了克服风险,地方银行可通过净资产援助项目为贷款申请40%或50%的债务免除。同时,如果转贷银行认为债务免除仍不充分,转贷银行可以向当地的地区担保银行申请相当于80%债务金额的担保,作为所需贷款的辅助担保。这里的担保银行既不保存货币,也不实施贷款,因此,从概念上讲,担保银行并不是银行。担保银行在法律形式上是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其实际地位如同银行,原因在于按照德国银行法和贷款机构法的规定,提供担保是银行的义务。担保银行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因而,高效的银行体系是担保银行开展业务的前提。
二、政府强制型中小企业贷款计划
亚洲国家的政府一般具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指导能力,借助这种能力对银行贷款臼乞方向加以控制,可以直接产生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效果。但这种强制信贷的方式容易干扰正常的银行信贷活动,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菲律宾于l991年颁布《中小企业》。该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业务量强制规定在5%一10%。从1992年到1997年,共发放了1l00亿比索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菲律宾中小企业的融人资金。但是政府强制投入的资金效率低下,中小企业贷款还贷率还不到50%。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会,即从政府强制放贷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基金担保制度。基金会的宗旨是鼓励私营部门尤其是私营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如今,基金会已成为业务广泛的担保机构,覆盖了除住宅建设和纯贸易活动之外的其它行业。基金会担保有其侧重点,主要放在中小企业市场的战略项目上,与其它政府和私营担保机构互为补充。
除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会外,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委员会,负责协调发展政策的公布与实施。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政策和设计方案等信息传递到银行和中小企业等担保机构中去,同时,通过各类工商会组织各种论坛和研讨会的宣传,使中小企业理解设计方案和意图,从而更容易获得贷款担保。
以上介绍了各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可以看出:政府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砥目,都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目标:(1)政府的担保计划都明确规定了担保对象的规模及性质,被担保企业都要符合政府规定的中小企业标准;(2)明确重点支持那些通过正常融资渠道不能获得贷款和融资,主要是没有足够抵押品,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3)各担保计划都因地制宜地规定了担保重点,明确规定不给投机活动提供担保。此外0还有相应的分散和规避风险措施(如规定担保比例等),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其中(虽然是政府参与的担保)。
篇4
1.1资本市场发展迟滞,啄食顺序南橘北枳
啄食顺序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梅耶斯提出,他认为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融资活动应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这样才能最佳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规避融资风险。然而,啄食顺序理论建立在美国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基础之上,我国有学者经过研究考察发现,由于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中国企业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和改变容易引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马云围绕阿里巴巴展开的控制权竞争就是股权融资后的遗留风险例证。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实现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总体融资规模10.4%,比重偏低。即使是企业融资偏好较高的股权融资方式,也因为资本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工业企业拒之门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142家(A股、B股),而当年新增注册企业则达到955454家,大多数企业仍然无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1.2外部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清
GDP政绩观在很多时候使得政府的行政行为同市场行为绑架,混淆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冲动,从而对企业和实体经济形成权力挤出效应。2013年3月份,地方融资平台总体融资规模达到9.3万亿。据有学者估算,2013年上半年社会新增融资有近七成流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挤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同时又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引发资本面严控,对实体工业企业造成了严厉沉重的打击。同时,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主体,也经常混淆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盲目越界用行政行为干预市场,在短期内确实因监管严格维护了投资者利益,但从长期看却因为行政干预过度而造成监管过严,一方面迫使不少企业转而取道境外上市,一方面造成境内上市企业过少引发投资者盲目追捧而形成股票泡沫,引发股市风险,最终损失的仍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2、改善工业企业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2.1工业企业应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高融资能力建设
工业企业应健全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同时,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健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规范企业财务活动,优化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产出和收益。工业企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向国际市场进军,充分发挥出口融资作用。同时,深挖和经营自身资产价值,注重对企业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建设。随着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商品化,其报酬收益率已经趋同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只有无形资产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核心来源。企业应强化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评估,拓宽企业可抵押资产内容和范围。如冶金企业可以抵押特许经营权获取融资。
2.2鼓励和发展金融中介,创新金融工具
首先,深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相对垄断性竞争优势,使得其在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中路径依赖化严重,业务创新动力不足,行政官僚作风浓厚。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也使得高管权力失去制约,易引发高管金融腐败。因此,应通过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规范银行治理机构和权力监督体系,提高业务创新内在驱动力。其次,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和其他融资中介。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中小贷规模仅占信贷总额8%左右,银行的信贷支持显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超过3万亿元,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鼓励和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合理运用民间资本才是解决工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科学举措。最后,探索金融工具创新设计。金融机构应加强同其他行业的对接和学习,创新金融工具,如供应链融资、租赁融资、物流银行、项目融资、无形资产抵押融资等,拓宽融资工具可承载内容,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3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遵循的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货币市场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动和规范,金融市场一直呈瘸腿走路的发展态势。利率市场化和企业融资需求呼唤货币市场改革,应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等,加强短期资金融通,强化政策传导。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和融合,同时针对当前网络时代交易方式信息化、电子化而引起的巨额资金沉淀,应加强对这部份沉淀资金的金融创新和利用,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据估算,当前余额宝规模在3000亿~4000亿左右,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同时,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规范和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并购和资本退出机制,推动大公司做大做强。同时,注重“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和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到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加强政策指引和规范扶持。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促进中小微型工业企业融资。
2.4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减少行政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资源市场配置自由化程度和效率。地方政府应明确合理的政绩观,减少通过短期大规模基建投资冲高GDP的经济冲动,转到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赢得长期经济效益的合理经济行为上来。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应减少不必要的基建投资,通过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对接和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加紧配套出台和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银企对接,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给予工业企业发展支持。立法部门应加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结论
篇5
(一)获得政府投资难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一般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缺乏,政府投资属于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可以给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极大的帮助,但政府投资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当地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的企业或者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高科技企业,投资是有一定的宏观政策导向性的。这两个门槛限制了中小企业,就意味着企业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政府资助,而不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占据了大多数。同时,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资助中小企业的数量。因此,以政府投资来供应中小企业融资是难以成功的。
(二)民间借贷难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在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另一个融资方法。民间借贷相比前面的融资方式,具有快捷方便、门槛低的特点,尤其适合难以快速融资的中小企业。但民间借贷通常成本高,平均年利息在25%~30%左右,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性资金需求的短期融资。如果中小企业大量采用民间借贷的形式来融资,就会失去财务杠杆的作用,资产入不敷出从而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中小企业通过这些主要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时面临的困难,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需要找到新的融资方式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成因剖析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原因可以分成企业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部分因素相互影响,造成并加深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这两部分因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混乱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把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情况,以职工人数、企业产值、总资产为标准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不管在任何行业,中小企业的规模特点是员工人数少、资产总额小、营业收入比较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所以固定资产相应的也就较少,而固定资产是抵押贷款最常见最重要的资产。员工人数少,因此各个岗位的人员较少,达不到严格的运营人员要求,人员配置随意性大,导致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不健全,公司管理效率低下,资本运营较差,最终导致资信程度低,融资机构难以对其进行风险和潜力评估,所以进一步加剧了筹措资金困难,而且中小企业不具规模经济,没有价格优势,容易致使产品滞销,严重影响产业资金的循环。
(二)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评估体系不成熟只有完备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才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现有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而且国内对于不动产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报告)造成了两种不利影响:部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了自身利益,提供虚假信息来增加不动产比例,这就使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诚信度缺失、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难、透明度不够等问题;中小企业初期固定资产比率少,过度依赖不动产抵押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依靠不动产的信贷评级方式也使中小企业融资处于困境。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完善和规范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另外,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也造成了评估中小企业时获得的会计信息和信誉信息不准确,造成整个评估体系不成熟。评估体系是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来确定标的中小企业是否适合被投资。由于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的原因形成了一套不完善的评估体系,其弊端主要是投资机构不能很好地获取混乱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或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指标不同导致无法对比,因而对投资项信息掌握没有十分到位,造成评估结果缺乏可信性。
(三)宏观法律政策不完备、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尚未建立起公正透明的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200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法律法规的出台并没有伴随着详细的实施细则,同时现实经济活动中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从而导致落实起来难度大。例如在中小企业范围和归属的界定上,虽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职工人数、企业产值、总资产三方面给出了标准,但由于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在从业人员、资产规模、销售额和利润率等考核指标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且每个行业内部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很难机械地用一些固定标准来衡量。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本该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却不能享受到政策优惠的现象。另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其他方面,例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突出表现的共同问题为:缺乏对中介和金融机构政策鼓励和支持、管理制度混乱、从业人员管理较为宽松、行业信息指标标准不同等。
三、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创业投资发展模式探析
传统融资方式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创业投资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创业投资比传统的融资方式更适合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创业投资具有这些特征:第一,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创业投资具有很高的投资风险,因为它的投资对象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主要是创业资本所投资的对象常常是某种创新思想或高新技术带动起来的创新小企业,初期资产大部分为无形资产,缺少固定资产抵押和担保,且这些“种子”技术或创新思想处于起步设计阶段,不够成熟,尚未经历市场检验,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较大。因此创业投资面对风险的准备较多,对风险的承受度比传统融资方式要大。同时,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投资一旦成功,就具有远远超过传统行业的高收益性。创业投资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特征决定了创业投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或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偏爱,因为中小创业企业或项目具有高成长性,如果投资成功,则可获得极高的投资回报,这正是中小企业对创业投资的吸引力所在。第二,高度专业化和长期投资性。创业投资的投资对象为创业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面对高投资风险,创业资本管理者需要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来应对。另外,创业资本投入企业以后,可能面临长期无回报的情况,因为产品的研发和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段和持续的资金投入,研发过程中的收入也需要立即再投入运作中去,红利和利息都无法得到。因此在中小企业早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常常是负债,在损益平衡表上表现为亏损,只有通过一定途径退出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才算真正完成,从而进行新一轮创业投资程序。高度专业化和长期投资性使得创业投资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能够提供承受高风险的创业资本以助其迅速发展和扩张,而且,能够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务以弥补创业者在经营管理经验上的不足,成为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保护者。因此,创业投资是目前最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方式。创业投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具体可以从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模式、创业投资决策模式、创业投资投资后管理模式和创业投资退出模式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四种模式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因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国内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模式国内投资来源,以投资者属性来讲分为:政府(含事业单位)、非上市企业、非国有机构、个人、外资、国有独资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等。从图1可以看出,创业投资资本第一来源是非上市企业,占比43%,位居第一,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资金来源,且比2012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近几年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国家对民间金融也采取相关措施去引导其发展,使得创业投资市场更加自由和活跃,以市场力量为主体的发展吸引了非上市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政府(含事业单位)和国有独资投资机构总共占比为29%,较2012年有所下降。虽然是国内创业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已经低于非上市企业的投资占比。这说明国内创业资金受政府一定的影响,但非国有资本的占比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国有资本越来越起到一个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模式决定了中小企业获得创业投资的难易度。以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模式保证了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性,对中小企业的筛选更具有适应性,可以用合理合适的方式筛选出优秀的中小企业。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管理较为混乱,很多财务信息都不健全,面对这种情况,以企业为主要创业投资资金来源的投资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效应,对管理混乱、没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剔除,在市场经济以利润为目标的前提下优胜劣汰,保存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国有资本占据较大的比例,可以让政府资金在中小企业初创时期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其他资本进入到中小企业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种市场为主,国有资本为辅的创业资金来源模式,既保证了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改善、融资门槛的放宽,也保证了政府的风险监控和政策导向的作用。
(二)国内创业投资决策模式创业投资决策模式是指在解决完“钱来的渠道”问题后,在投资阶段怎么选取公司,即“钱投给谁”这个问题。创业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需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如表2):筛选阶段、初评阶段和终选阶段。筛选阶段是按照项目是否符合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对包括产业性质、投资项目发展阶段、被投资企业的区位特点、投资额和投资规模等因素进行主观分析。不同的投资公司有不同的筛选标准,但一般的筛选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产业性质、投资项目发展阶段、被投资企业的区位特点、投资额和投资规模。产业性质主要分析投资的产业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的行业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投资项目发展阶段分析是为创业投资者风险偏好提供的分析,项目投资越靠前,风险和收益越大;被投资企业的区位特点决定了企业人才资源和设备完备度;投资额和投资规模指一个项目的投资上限。初评阶段是指创业投资者对创业中小企业项目初步评估,初步评估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营计划书的完善程度、管理团队的优劣、市场规模与潜力的大小、产品与技术实力的强弱、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的状况。经营计划书的完善程度主要依靠SWOT分析和市场现状分析;管理团队的优劣体现在管理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人格特征;市场规模与潜力大小关乎该企业产品的利润与前景;产品与技术实力的强弱是企业潜力的硬性标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的状况是指财务结构和股利分配,关系着创业投资者收益。终选阶段是对企业项目作出最终评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创业投资机构会花至少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以集体分工的方式对标的企业的内外情况进行调研,重点考察投资经营环境、经营管理、市场与营销、技术与制造、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创业投资决策模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信贷评估体系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评估体系不成熟,而创业投资的决策模式等于是对中小企业从潜力到能力的一次全面的、长期的评价:筛选阶段是对企业的定位的宏观潜力评价;初评阶段是对企业产品的微观评价,不管是管理能力还是市场分析,都是为了更多地集中于企业产品销售潜力;终选阶段是对企业目前能力尤其是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评价。三方面评价的结合可以更深入地更成熟地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消除大量的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的影响。
(三)国内创业投资后管理模式表3指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对被投资企业在管理层面关心的内容,分值越高说明创业投资机构越看重。其中分值最高的是监控企业财务业绩,而关键管理人员的寻找和产品的设计等分值较小,这说明国内创业投资机构更多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中观层面的创业投资后管理,对微观层面的管理参与较少,同时国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监控较多,而给予标的企业的管理支持较少。因此,国内在协助标的企业制定退出计划、策划追加后续融资、招聘管理团队关键成员方面还需要给予进一步的重视。创业投资投资后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中小企业成功率,是创业投资的一个特色。创业投资之所以是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较小,人员不齐或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经验缺乏,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混乱等,而创业投资投资后帮助企业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投资者为了企业能更好地盈利,会辅助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同时,投资后管理模式的存在可以帮助被投资企业更加容易吸引新的投资者投资,保障被投资中小企业能够持续性融资。
(四)国内创业投资的退出模式从表4可以得知,2006年~2013年,创业投资机构实现的股本退出方式正在完善资本市场中步入收获期。这一方面得益于2006年3月颁布并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了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完善,特别是2009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推出,拓宽了我国创业投资机构股本退出的渠道。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具有多种选择,一般在发展优秀的情况下以IPO退出为最优退出方式,但根据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需要各种不同的合适的退出方式。中小企业的退出方式一方面受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股东的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创业投资的退出方式都需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保护,例如IPO退出涉及到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和《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中小企业的清算有《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可以让创业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处于一种较为完备的法律环境下,让其退出渠道程序化和正规化,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使投资者资金顺利退出并再次投入到其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模式能保证创业资本以合适的方式退出已投资的企业,之后把资本投入到另一个初步发展的中小企业,以此保证创业资本的不断循环,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所在。
四、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由于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从中小企业本身、政府支持与服务、信用担保机构这几方面来看,中小企业获得创业投资的难度很大。完善投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政府引导为基础,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是创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起到杠杆作用,真正的资金主力是吸引来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的参与可以让资金流通更加快捷,支持创业投资长久发展。政府通过引导基金可以实现杠杆效应,引导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且为投资者指明投资方向,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解决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发挥指导作用,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建设力度,引导创业投资的建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以制度完善为支撑,加快机制建设一方面国内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宏观环境尚未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财务结构不清晰,造成投资者需要承受的风险过大,造成融资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创业投资制度的不健全和相关的中介机构制度不健全,导致创业投资发展缓慢。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对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的机制不断地进行创新。要创新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机制、平稳运行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以及政府扶持机制等,进而完善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支撑。
(三)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开放中小企业投资市场市场机制是保持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关键,在市场机制下创业投资才能择优选取,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相结合,促进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应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的开放度,创造市场主体自行选择的环境,让各投资主体相互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多层次投资市场。
篇6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篇7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篇8
(一)发行方式
供应链票据既可依托超短期融资券,也可依托短期融资券。若依托超短期融资券,则无需评级,募集说明书简单,外部审议流程所需时间较短,但注册超短期融资券可能需要发行主体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内部流程耗时会较长。若依托短期融资券发行,则内部审议简单,但需外部评级,外部审议流程较长。因此发行方式需结合发行企业自身特点,根据实际需求对这两种模式效率进行评估和选择。
(二)资金投向和监管
资金回收后可以继续放贷给符合条件的其他上下游企业。此外,若资金投向发行主体的关联企业,则会有利益输送嫌疑。
(三)用款企业准入标准
只需披露用款企业准入标准,比如与发行主体的合作年限、企业财务指标、年采购规模,具体根据发行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用款规模和期限
可由供应链票据发行主体与上下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协商。为有效控制风险,发行主体可适当设定某些标准,比如与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形成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规模和期限相匹配。另外,用款期限还得和供应链票据发行期限相匹配。用款方式和利率具体可由票据发行主体企业、财务公司和债券主承销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及资金三方监管协议,约定好三方的权责利,设定好募集资金账户监管频率和供应链融资清单要求,确保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封闭运行、用款企业符合主体要求以及资金投向合规。
(五)具体操作流程
1.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购买产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提品或服务,希望用款人能够预付部分资金,约定预付款到账后一定时间后发货或提供服务。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主要通过向银行存入部分或全额保证金,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然后用款人向发行主体支付票据;或直接向银行或小贷公司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然后向发行主体支付款项。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存入的保证金有限或信用能力不高,银行开具票据规模或贷款规模有限,且融资成本昂贵。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然后用款人将发行主体提供的贷款资金再加上自己的自有资金(相当于银行保证金规模)支付给发行主体。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用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外,还支付了自有资金,借款人弃货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发行主体承担的风险较低。此外,发行主体将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总体的利差收益可以有效覆盖极少数的弃货违约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发行主体通过向下游经销商提供贷款可以增加其购买发行主体的商品或服务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经销商参与进来,尤其是中小经销商,帮助发行主体扩大市场份额。
2.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提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支付资金,一般会约定付款期到期后再付,据此用款人形成对发行主体的应收账款。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一般会通过以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向银行、小贷公司申请贷款。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经常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生产经营。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因发行主体对用款人信用能力比较了解,风险较低,向用款人要求的贷款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与此同时,因供应链票据贷款与之对应的应收账款规模、期限匹配(付款期到期后发行主体需支付资金给用款人),从而发行主体承受的风险较低,还能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此外还能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确保上游供应的稳定性,实现用款人和发行主体双赢。风险控制发行主体需严格筛选用款企业,一般宜选择与其有直接且长期业务往来的第一层上下游供应或采购商,同时宜对其经营情况、信用和偿债能力作充分评估。
篇9
在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具有高成长、高收益和创新性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这类民营的、小微企业融资最为困难,这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融资方式出现。在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早期主要有政府的基金、民间机构的资助、风险投资、二板市场融资等,中后期主要有主板市场融资银行担保贷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等。由于种子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还不能通过内源性积累的方式为企业筹集资金,再加上缺乏抵押物和盈利能力不足的限制,种子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无法能过内部积累和商业银行筹集资金。因此天使投资、政府拨款资助等方式,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选择的较好的融资方式。
二、我国天使投资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天使投资发展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创业投资开始出现在中国,紧接着一批海外基金、创业投资公司开始涌入我国,给我国创业投资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并带来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使我国的创业投资行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天使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业投资方式,随着90年代高科技企业和网络企业的兴起被逐渐被引入我国,中华创业网、联想、小米、最新的37健康,均是在种子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天使投资才发展壮大至今的。但由于在投资理念、法律法规体系、资本市场结构、社会信用体系等诸多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我国的天使投资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2.天使投资发展的主要问题。
2.1起步晚,规模小,投资行业和投资地区相对集中,发展缓慢。
与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相比,我国的天使投资的规模还比较小,绝大多数仍然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其发展模式尚未成熟。投资领域主要以高科技产业,或者市场需求较大的传统产业和新型经营模式的企业为主。虽然国内发展天使投资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天使投资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导致天使投资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我们解决问题。
2.2天使投资机构供不应求,但是管理不规范。
中国天使投资是从80年代就开始的,但是专业的天使投资人和从事天使投资的机构数量显得明显不足,专业的行业组织才刚刚兴起,现在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整个组织的功能还没有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孵化器的机制不完善而且中国天使投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其机构化的程度还处于初步阶段。
2.3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缺乏。
在研究天使投资环境时,很多学者都指出我国民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二是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措施;三是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础的信用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整体的信用缺失,使天使投资者对投资缺乏信心,所以要让投资者拿出大量资金投资到一个不能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企业中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于是资金流向了股市或者其他可以获得更稳定收入的投资领域。所以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是影响我国天使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2.4政府在促进天使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市场发展是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少民营企业家、富裕阶级已经积累了可观的富余资本,但他们大都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风险投资知识,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因而大家不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这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尤其是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严重滞缓的影响。
2.5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与机制不成熟。
总的来说,在中国整个天使投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是缺失的,同时对于鼓励天使投资这一类的税收优惠政策是较为不足的。天使投资有一般投资行为和金融运作机制有区别,其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以知识为核心,在完成技术产品化后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无限复制。国外相关法律对天使投资的有关问题一般都作了针对性的规定,例如美国有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在《1940年投资公司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专门的《小企业投资法案》,较好的规范和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天使投资的法律体系还相对不完善,很难为天使投资行为提供健全的法律支撑,天使投资领域仍处在一种较为混乱和自发的状态。
三、加快我国天使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
1.建立天使投资与企业的网络平台。
天使投资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加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如何提高国内富裕阶层对天使投资的认识迫在眉睫,因为它们是国内队伍较为庞大并且最具有潜力的天使投资人。这就需要建立比较紧密的天使投资者团体和信息网络。天使投资者组织和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更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整个天使投资业的发展。
2.加强政府推动,完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政府的行为对天使投资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天使投资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可以从财政拨款、互助基金、风险共担或者税收上对天使投资发展进行支持。比如,政府可以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成立天使基金,一方面以风险共担方式吸引社会上的天使投资人一起成为投资创业者,另一方面给予天使投资人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补贴,这样相对提高了天使投资人或者企业的收益率,从而支持天使投资的发展壮大。最后,针对天使投资的行为、收益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国目前针对高科技创新企业实行优惠税率,而对那些投资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和收益却没有相应的优惠税率。
3.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退出机制。
篇10
(-)大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引起的系列案件
2011年至2013年,厦门两级法院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3063件,其中厦门中院受理333件。在厦门中院民二庭受理的242件案件中,涉及三家企业互保或个人与企业联保的案件242件,占全部案件100%,涉案标的36.4亿元,关联企业联保案件165件,涉案金额18.0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情况统计表明,企业贷款联保现象严重,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企业联保放大了贷款担保能力和信用倍数,在市场上升期有助于集中规模优势,更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一旦市场下滑,一家或多家企业出现偿付困难,资金链风险就会顺着担保链条危及全部联保企业,风险系数放大,形成系统性风险。厦门中小企业贷款的互保、连环保现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形成了错综复杂、牵涉面广的担保链。在经济下行期,企业之间的担保非但不能化解和缓释风险,反而进一步传递和放大了风险,往往导致一损俱损,只要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将迫使关联互保企业资金链产生危机,导致联保企业连锁倒闭,进而引发大量债务纠纷等连锁问题。?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案件大都存在4个以上被告,涉及中小企业的案件则多达数十个被告。众多被告之间存在相互担保关系,在大量涉诉时,往往没有清偿能力,同时给后的银行造成大量损失,进一步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典型的有东方龙系列案件,截至目前,东方龙系列案件涉案金额4亿多,信达公司系列案件涉案金额4亿多,中瑛融资担保公司与佰旺建材等系列案件,涉及案件超过20起。企业联保或企业与个人互保极易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个人参与企业联保,容易为个人利益而大肆向银行借款举债。部分企业发生危机容易导致企业联保债务的产生以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大股东携款逃跑、恶意躲债等问题。这不仅为企业债务后续清偿制造了障碍,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
(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企业借贷纠纷与民间借贷纠纷相互交叉
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国内宏观政策调整的累积效应显现,经济增速放缓,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福建经济结构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挑战,银行不良贷款出现较大反弹,各大银行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资金出现断裂。自2008年起,厦门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民间借贷案件与企业借贷案件的标的额均大幅度增长,出现大量企业及企业主向民间资本进行融资的纠纷(详见表2、表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银行的抽贷、压贷行为加剧了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程度,进而造成其他债权银行风险上升。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涉足高息民间借贷,财务成本巨大,使得经营亏损湘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足额的融资,转向民间寻求短期融资渠道,又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高额的民间借贷利息,引发一连串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且涉及案件均超过20起。
(三)钢贸行业旳融资纠纷频发
自2012年起,厦门钢贸企业因金融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连锁经济纠纷十分严重。其中,密集地出现当事人以钢材贸易作为融资手段,向银行、企业和个人等进行融资,后因钢材的跌价及资金链断裂产生纠纷,有些还夹杂着经济犯罪现象,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全。如=2012年以来,厦门中院受理钢材贸易纠纷56件,涉案标的11.7亿元,涉及联保企业的约23件,由此导致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发生危机。在钢贸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批货在同一钢贸市场、同一时间、同一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多次交易,交易商与仓储方勾结进行一物二卖,或将已出卖货物又向银行质押的情况。同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仓储方或监管方对同一批货物开出两份仓单或仓储清单、两份不同的发票和货物质量证明等情形。钢材贸易的案件主要见于买卖合同纠纷、仓储合同纠纷和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在于,涉诉中小企业多,涉案金额巨大,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比例较高。
二、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成因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仅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法律在中小企业权利、义务、责任以及融资方式、信用担保、信息公开、金融监管、政府服务等方面保障乏力,因而出现企业经营不规范以致信用度低,融资担保不合规以致骗贷赖账横行,监管服务不到位以致歪门邪道充斥市场,违法处罚效力不高以致企业规避责任逃避处罚的现象。
(二)现有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尽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颁行多年,有些规定已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法律中,有些规定因过于原则而缺乏操作性。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操作,处于法律规定不明的“灰色地带”。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出现认定标准不一致,裁判尺度不统一的情形,影响了裁判的公平和公正。例如,尽管法律对担保制度作了规定,但企业互保、联保机制不够健全,司法实务中对让与担保的效力争议较大。而法规的操作性不足使得政府有时过多地介入中小企业之间的纠纷,进而发生管理不善的情况。
(三)中小企业经营者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意识淡薄
调研结果反映,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不知道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政策和规定,一些金融机构也出现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在一些环节中,政府介人也可能违法。更糟糕的是,政府、法院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无法共享、透明度不足,主管金融的政府部门、法院、金融机构、银监局、中小企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使法律应有的保障能力大大降低。例如,银行一旦得知贷款企业涉诉,就纷纷要求企业提前还贷,企业因无法还贷陷入资金困境,而企业生产资料又遭法院保全,官司缠身,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意识淡薄,还反映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服务方面的不足,这是致使中小企业发展不断陷人困境的基本原因。大量案件表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单纯地注重增加货币供给而忽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完善,必将导致中小企业受到法律的各种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拓展和融资效率的提高,并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来确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例如,美国政府1953年制定了《小企业法KSmaWBusinessAcf)并经国会通过,这是一项框架性的立法。该法规定,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扶持小企业可消除不完全竞争^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新的《2010年小企业法KSmaWBusinessJobsActof2010),旨在为小企业减税和提供更多的贷款。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修改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以推动独立的中小企业富有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原则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此后,日本陆续颁布了《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以后的中小企业立法指明了方向。
1.适时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
《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中小企业立法发展的一个巨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事业开始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小企业融资其他问题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公司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普遍适用于市场各类主体的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和各地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在法律制度层面,中小企业融资的“先天劣势”来源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其关注不足,即使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依然无法使中小企业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获得实质性的保护。且《中小企业促进法》在立法上也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例如,不够关注中小企业自身谋求发展的权利;没有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不能满足需求;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差等。《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作为中小企业法律关系主体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对中小企业法律关系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中小企业的责任等法律问题的规定还不尽明确。在法律中明确中小企业的资格、权利和责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法律对中小企业保护的依据。
2.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法》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性法律,在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融资方式、信用担保模式、政府及有关机构的介人方式、融资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均缺乏法律统一规定。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之中。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由于立法主体、立法角度、所属领域和政策目的不同,难免会相互矛盾,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法律的适用。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法》,以突破现有法律在融资方式、信用担保制度、金融监管以及中小企业权利等方面保障乏力的困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具体的法律制度,保证中小企业融资有法可依、合法运作。比如,美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就专门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来解决融资难题。
3.制定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法规
针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要求,2008年,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该办法颁布距今已有五年之久,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急需重新修订。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管理机构、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监管等问题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及时制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法》,详细规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主管机构及其权限、资金来源、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条件、专项资金的审批机关及监管机关等事项,保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审批、使用和监管有法可依。美国有一系列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制度,?我国可以借鉴该配套立法模式,根据中小企业融资普遍面临的信用担保、融资机构、融资服务等问题,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对现有法律资源加以整合,加快制定相关单行法律法规,以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构建一个包括担保制度、融资服务、技术创新、财税支持、竞争地位、公司破产等一系列问题在内的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不透明被认为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多处于企业成长初期,其内部财务制度较不完善。加之大型银行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致使中小企业难以公开也不愿公开其财务信息。但是,要了解中小企业是否具有融资资格,就必须获得这些公开的公司财务信息和有关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其他信息,这其中包括来自于其他相关企业和行业内部的评价等。但就目前的制度设计来看,能为有关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息的机构较少,即使能提供,信息数量也十分有限。正因为如此,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帮助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甚至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都有重要的意义。
1.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主办银行制度
主办银行制度是一种体现并调整银企关系的现代金融制度,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主办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资本互动,解决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而影响银行发放贷款的问题,从而实现银企融资博弈中的双赢。?主办银行制度除了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间接融资之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与中小企业直接和长期的合作,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和积累企业的真实信息,并对企业实施必要的监控;二是通过向信贷经理积极表达融资愿望,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主办银行提供的合理信贷计划,节约融资信息转换的成本。1996年7月颁布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主办银行是指为企业提供“转、贷、存”业务,以银企双方签订的《银企合作协议》为纽带,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中资银行。但由于制度设计重理论探讨和原则规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该《暂行办法》最终因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而没有长期实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重新建立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明确“主办银行”的法律地位、职责以及主办银行基本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法律对“主办银行制度”的规范和保护,能够打消中小企对企业信息公开的顾虑,消除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依法促使中小企业信息公开。
2.依法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各家融资机构都有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动机和意愿,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帮助这些融资机构快速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并作出决策,从而有效控制融资进度,提高融资效率。但目前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从法律角度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规定中小企业信息的合法来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是信息来源的问题。一般来说,主办银行信息应当作为信息共享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以其他相关银行、证券发行机构提供的信息作为补充。法律应当对非法定渠道获取的信息作为信息共享的部分作出具体的规定,既要对“合法”与“非法”信息加以界定,也要对相关部门的职权作出规定。同时,法律还需要对金融机构因信息甄别有误而给中小企业带来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二是依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中介机构对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中小企业所属行业、地区等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情况进行分级。此外,还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以保证大量的中小企业信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共享。因此,法律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信用机构的机构设置、机构职能和权限、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以及对中小企业信息共享系统的维护加以规定。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公开的监管。中小企业信息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势必给相关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既不利于维护信息共享机制的稳定,也易造成中小企业对信息共享制度的不信赖。因此,需要对现有相关法律加以修改,明确必须公开的数据及公开的方式。如《银行信贷等级咨询系统管理办法》应当对此问题加以明确规定,并要加强对违法公开中小企业信息主体的惩处力度,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担保机构的风险与收益往往难成正比,因此大多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而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的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非金融机构,是政府为间接支持中小企业法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因而在法律中应明确规定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担保的责任,依法赋予政府合法介人的权力,规范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的行为,为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介人提供法律依据。此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政府筹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并在法律中加以规定。
2.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散体系
当今世界即使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充满荆棘和考验,建立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散体系是担保机构平稳运转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分散信用担保风险,依法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健康运行。应将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审查与融资中介机构的信贷审核结合起来,由融资中介机构负责融资风险的控制,担保机构主要承担事后的审查和追偿责任。在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基础上,由政府筹集信用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在政府主导下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降至最低。
3.建立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构
《中小企业促进法》对国家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措施作出了规定。第20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但目前对此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成立中小企业间的互融资担保机构,规定该机构的法律地位、产权结构、互保机制、风险承担机制和内部监管机制,从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获得资金支持。(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大程度源于中小企业在市场资源竞争过程中的先天劣势地位。?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及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二是以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的微观服务。这种管理层次和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此导致的中小企业与资金提供方、与政府和其他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效果。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规范市场化中小企业服务市场
《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8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点,是解除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产业壁垒,推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也可以集中搜集资金信息,节约信息搜集成本,有效克服中小企业与外部资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目前中小企业使用社会服务的比例还很低,据调查统计,我市约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不知道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法律对中小企业市场化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再加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立时间短、服务资金小、服务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服务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和多头监管等。对此,一是可以将市场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活动方式纳人法律监管之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市场中介的组织性质、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方式界定市场化融资服务机构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从而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组织行为。二是依据《行政许可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律师法》等法律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中的规定,建设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服务平台,明确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服务平台内各主体的法律地位、行为准则以及服务范围、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监管机构的设置等问题。通过服务平台将中小企业和具有专业融资经验的法律机构联系起来,引导中小企业与有关融资法律服务机构间的合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障碍,帮助中小企业从融资成本和法律风险等角度进行统筹安排,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决策的最优方案。
2.健全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系
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相关规定的要求,几乎各级政府(县级以上)都设有相应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经贸、工商、财务以及科技等各部门都颁布有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依职权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管。但因部门分治、缺少政策组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各部门有关职责的发挥。因此,要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系。完整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是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并在法律统一规定的基础上依法行政、协调配合,更好地从不同领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制定法律规制“影子银行"
法律对合法的非正规金融保护缺失,对不同类别的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性质认定边界不清和监管不足,是目前对非正规金融管理法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适应非正规金融融资发展的现状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双方的利益,需要从以下方面引导非正规金融融资。一是要加快民间资本设立银行。要加快制定民间借贷融资法律规范,通过立法承认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细化的配套法律,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要适时修改相关法律,加快金融制度创新,重视和肯定“合法”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地位,在金融制度改革中提供非正规金融转变“体制外”身份的途径。二是要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监管。非正规金融融资因其游离于金融体制之外而缺乏有效的监管,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与非法的非正规金融都具有资金融通、资金提供者获得利益的特征,因而司法实践中对这些不同性质的非正规融资的认定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融资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要理清多种非正规金融融资形式的法律界限。
(六)建立司法性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