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的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馆中的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馆中的茶文化

篇1

【关键词】中式茶馆 茶文化 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95-02

茶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的,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从古到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空间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的空间功能。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中国茶馆之多,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下着象棋,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 中式茶馆文化

1.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一张条桌、两只长凳,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高了,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 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

文化内涵来定位,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变化尽可能多一些,余地也更大一些。

2.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因此根据主体构思,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而显得古色古香,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 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可以谈心聊天,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吃早点叫吃早茶,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 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开始选择了喝茶,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作为爱茶的国人,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在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阐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异;分析

前言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专属品,由人创造,同时为人所特有[1]。先有人类社会,随后才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产物,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又以文化为基础。

1.藏汉翻译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共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所以,我国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需要各个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和维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刚刚起步,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文化基础,均相当薄弱,这给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促进民族大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翻译属于不可或缺的工具。以藏汉两族交流为例,积极而有效地落实藏汉翻译工作能够促进两族交流的高效进行。

2.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1生存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

我国中原地区地处亚洲东部,主要位于北温带以及亚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气候;而藏族人民主要集中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属典型的大型性高原气候,不仅气温偏低,而且降水偏少,还存在空气稀薄的问题,但具有日照充足的优点[2]。基于空间分布这一角度对文化进行审视,会发现什么样的地域环境将会孕育什么的文化,换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将会展现出与之相应的地域特色。受沼泽湖海等自然因素的隔离,地理环境也会因此迥然不同,人们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也会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不同民族纷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与此同时,他们本身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改变着。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常体现在多个层面,有可能是物质层面的,有可能是制度层面的,还有可能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正是上述差异的存在,使得一种文化形态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

以心理层面的文化差异为例。汉族长期受儒家文化浸染,热衷于功利主义的世俗生活,对家族财产尤为重视;藏族长期受藏族佛教的影响,热衷于亦幻亦真的彼岸世界,对个人尊严极为尤为重视。如“放屁”这件事情,对于汉族人而言,在众人面前不小心“失误”了一次,无伤大雅,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于藏族人而言,在众人面前“放屁”是一件极其丢脸的事情,因此而轻生的例子并不少见[3]。

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单位语词所传达的信息也存在差异。藏区黄河由于纯净湛蓝,因而被称作“蓝色的玛曲河”;中原黄河由于浑浊且外观呈黄色,因而被称作“黄河”。由此可见,同一实体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可能会以两种不同形色状态而存在,因而在当地族群心目中的形象也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藏汉翻译中,应重视生存环境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问题。

2.2生活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生活习俗往往在民族语言中有所反映。由于其他民族对此通常并不熟悉,因而很容易为本民族以外的人所误解。某些看起来几乎完全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民族眼中甚至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如藏族谚语“sngs-rgys-la-ka-kha”,其字面意义是“给佛陀字母”,若如此翻译,读者将会一头雾水,因为在汉族文化中“佛陀”和“字母”是两种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而在藏族文化中,“佛陀”被认为是“智者之王”,字母和“智者之王”放在一起,能够让人隐约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那不就是所谓的鲁班门前弄斧吗?所以,可将该谚语翻译成“班门弄斧”,不仅契合本意,同时也能够为读者理解提供便利。所以,在藏汉翻译中,应重视生活习俗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问题[4]。

2.3 造成的文化差异

对于人类文化而言,宗教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施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谓信仰,其实质是同一宗教之下的族群,对宗教本身性质以及宗教术语有着大概一致的理解,如藏语中的“gshin-rje-chos-rgyl”以及汉语中的“阎罗王”均源自于佛教教义用语。研究佛教经典发现,“阎罗王”属于阴险之神,手中权力非常之大,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与此同时,也会针对鬼魂生前所作所为做出严格的、公正的判决,该词只是一个中性词,而西方社会则有着不同的理解,“阎罗王”等同于他们眼中的“魔鬼”(Satan),《圣经》给出的解释是,专门和上帝作对的恶魔,贬义色彩十分浓烈[5]。上述二者分别源自于一种宗教,因而在形象上有所不同,各自所蕴含的文化自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翻译工作中恰恰需要重视并处理好这种差异。

2.4思维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均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成长环境,因而各自均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典故虽然结构简单,然而蕴藏深刻内涵,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这一文化色彩往往只能运用此文化内涵下的思维方式予以解析。思维方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个人知识储备、生活及工作环境、民族文化渊源等[6],所以,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将会给交流形成阻碍,所以,在翻译及理解某些典故或者特殊词汇时,不可仅仅注意到字面意义,更需要关注其丰富内涵。如藏语习语“pha-na-ning-shi brng-da-lo-brdung”,如果直译,则得到如下汉文翻译“去年父亲去世,今年捶胸大哭”。这句汉文往往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当借助译者特殊思维方式,将其翻译为“悔之晚矣”时,才能更加方便读者理解。这样翻译失去了对原文形式的保持,然而其真正含义却得到了有效表述。又如“bshd-sa-bu-mo phog-sa-mna-ma”,如果直译,则得到如下汉文翻译“教训女儿,实指媳妇”。这种译法不仅字数较多,而且失去了原有的鲜活形象,若意译成“指桑骂槐”,不仅符合原意,同时也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7]。所以,在藏汉翻译中,应重视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问题。

3.结束语

除了生存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生活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之外,接受心理以及价值观的不同也会直接造成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可能导致信息失落,也可能造成误导现象。无论是文化,还是翻译,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只有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异中求同,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译语和原文的共通性,如此才能推动和加速不同文化之间更快更好地交流。(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参考文献:

[1]尼玛卓玛.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2,07:59-60.

[2]洛松泽仁.藏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1,18:185+187.

[3]郝红英.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D].河北大学,2009.

[4]宋小琴.试论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01:96.

[5]应远马.试论翻译文化的构建[J].译苑新谭,2012,00:38-53.

篇4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阿托品化;观察;体会

在我国的急性中毒类型中,有机磷中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因其发病急骤、变化突然,给抢救带来很大的困难,故其致死率非常高[ 1 ]。而阿托品是抢救AOPP患者的一种特效解毒药然而在抢救过程中,由于阿托品的用量大而频繁,且用时较长,在达到阿托品化前,极易出现阿托品中毒[2]。所以,在临床使用阿托品时,必须仔细观察、准确判断阿托品化,才能避免阿托品中毒,保证有机磷中毒的顺利抢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阿托品化的判断、阿托品中毒的观察及停用阿托品的指征等进行了简要地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1 阿托品化的判断

1.1 阿托品化的指征(1)瞳孔散大不再缩小。(2)腺体分泌减少致口干,皮肤干燥。(3)颜面潮红,体温升高,可达38.0℃~39.0℃。(4)心率加快,可达140次/分。(5)肺部音减少或消失。(6)尿潴留,腹胀。

1.2 综合判断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阿托品化的指征应进行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1项~2项指标,否则极易造成阿托品用量不足或阿托品中毒。我们发现:若有有机磷农药溅入眼睛,即便阿托品中毒,瞳孔仍可能缩小,或伴有脑水肿者,瞳孔也不等大,已有部分患者,瞳孔虽然已经散大,但并发肺炎或昏迷、喉头分泌物多,肺部音仍可闻及。颜面潮红亦不能主观看待,女性、小孩较明显,而老人不明显,静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可有短暂面部发红,或并发呼吸衰竭者,面部可能不会发红,心率不会增快。中毒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紧张性增高,亦可出现心率增快,烦躁等[3]。

1.3 未出现阿托品化的原因(1)洗胃不彻底,中毒继续加深。(2)年老体弱者,阿托品反应降低,阿托品化难以出现。(3)酸中毒,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乙酰胆碱水解缓慢。(4)脑水肿,大脑皮层中枢手抑制,对血管、神经调节功能丧失。

2 阿托品中毒的观察

2.1 阿托品中毒的临床表现(1)瞳孔散大,大于6mm以上,对光反射消失;(2)颜面潮红或苍白,皮肤干燥;(3)高热,体温高达39.0℃~42.0℃。(4)心动过速,大于160次/分以上;(5)精神极度兴奋,神智恍惚、好动多语、烦躁不安、抓空、哭笑无常、幻觉、幻视、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6)尿潴留,腹胀[2]。

2.2 如果出现阿托品中毒,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认为阿托品范围大,盲目大剂量使用。(2)阿托品与复能剂联合应用时,剂量未减。(3)阿托品化时没及时减量或没延长间隔给药时间(4)对阿托品过量的临床表现观察不够仔细[3]。

2.3 临床试验判断(1)用患者尿1滴滴入猫眼,见扩瞳作用(当尿中阿托品含量达0.0003mg/滴时,即可出现),便可确诊阿托品过量;(2)一次静注阿托品2mg~5mg,如用药后出现阿托品化或临床症状好转,则视为用量不足,反之,则为过量或不足。

3 停用阿托品的指征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有两个死亡高峰。第一个高峰:中毒后24小时,由于改进了洗胃技术和抢救措施,第一个死亡高峰已经下降。第2个高峰:中毒的反跳或复发,它的死亡率却在上升。这就关系到何时停用阿托品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毒患者清醒后,不能立即停药,也不能减量过快,应维持治疗3天~7天或更长,科学停药的客观指标为:胆碱酯酶活性恢复到60%以上[4]。

4 讨论

阿托品是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特效药,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阿托品盲目而大量的使用,很容易导致阿托品中毒,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患者的死亡。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多年抢救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经验,总结了阿托品的使用要点,即:(1)早期、足量、反复给药、尽快出现阿托品化,再逐渐减量,方可避免阿托品用量不足或阿托品中毒。(2)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旦确诊,应争取在3分钟~2小时内立即给以足量阿托品治疗,尽快达到阿托品化。(3)阿托品的作用时间短,半衰期为2小时,静注后1分钟~4分钟起作用,8分钟达到最高峰,所以注射后10分钟症状未缓解者,可重复给药。而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时间又长,应反复给药拮抗乙酰胆碱[5-6]。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对阿托品用量的判断,应在每次应用阿托品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排除各项干扰因素,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综合判断,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才能正确使用好阿托品,切实提高急救质量,提高抢救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张百田.农药中毒急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30-132

[2]陆再英,叶任高,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0.

[3]王秀芳.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中阿托品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63-64.

[4]刘丽华.治疗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化的观察及护理[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1):60-61.

篇5

关键词:茶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性管理

1茶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茶文化是制茶、饮茶之道,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包括了茶道、茶艺、茶精神、茶人等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整合员工的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还可以凝聚团队力量,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持。茶文化作为成为一种企业代表性文化,其茶德、茶精神、茶艺对企业制度建立、人才配置、人才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最重要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现状

2.1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组织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源增值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起到唯一的创造作用的因素,但目前很多企业传统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还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还把人力资源的投入看成是一种成本,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此外对人力资源管理更主要的是物资层面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获得成长、获得尊重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2人才流失率高

企业的员工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但过多的员工流失必然会加大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稳定。人才流失率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员工缺乏归属感。现代企业更多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尤其对于90后的新一代,他们张扬个性,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他们更多在乎的是工作的感觉,在工作中有没有获得关注,有没有归属感。如果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关注,这些人员很可能另谋他就。另一方面,薪酬缺乏公平性。这种公平表现在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上,员工将自己付出与所得跟过去付出与所得相比。同样员工将自己的工资与同行业人员进行对比,如果对比之后产生不公平且这种不公平没有得到消除的话,员工也会萌生离职的想法。

2.3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过程可以简单的用“选、用、育、留”来描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通过招聘、录用、培训等环节把人才吸引到企业后,关键在于后面如何激励人,如何留住人。而很多企业缺乏一套激励机制、缺乏绩效管理。虽然很多企业喊着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比如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就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对员工实施奖惩。但实际上奖惩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手段,绩效管理注重员工参与,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注重潜能的开发。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不足,给予改进,进而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

2.4人岗匹配欠佳

人力资源管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但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存在人岗不匹配的状况。这是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工作分析是个复杂、耗时的工作,没有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对工作岗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安排人员上岗,必然出现人岗不匹配。有时候即使对工作岗位进行了充分分析,但在招聘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完成指定的工作。此外,由于人员或岗位发生改变时,也要求对人员匹配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最终也会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状况。

3茶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3.1员工的招聘与配置

茶的品种很多,有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等种类,而每种茶的制作工艺各不同,使得茶的功效不同,口感不同。饮茶之人会根据口味自行选择茶叶,再配上最佳的茶具,饮茶时据茶壶中的茶量适时添加。这在人员招聘与配置契合度很高。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岗匹配。首先岗位有层次、级别、种类之分。这就要求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才能的人。其次,由于人的发展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制约,使得人的能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人各种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在进行人员配置的时候应该使得员工的优势能够在岗位上得以充分发挥。此外根据人员或岗位改变,人员匹配也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始终一职定终身。

3.2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茶艺讲究茶水的选取、茶具的选择。不同的茶叶由于特性、功效不同,所以对茶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讲究,这造就了茶叶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对于企业培训工作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培训是企业必做的工作,也是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培训工作虽然经常做,但培训效果还是会出现不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企业进行培训应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不同成员培训需求各异,需进行不同培训项目的设计。

3.3绩效管理

茶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通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目标,后需要经过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阶段。绩效计划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员工,在制定绩效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不是被动的参与进来,而是积极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只有员工参与进来,他才能认可组织目标,才能懂得绩效管理的内涵,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进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参与信息的收集,通过员工收集信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此外员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绩效问题,进而加以改进,此外通过员工自行收集信息,而这些信息作为绩效考评的事实依据,能够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能获得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可。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员工的参与,这样可有助于员工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有助于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还有利于强化合作精神和内部凝聚力,有助于员工能力的提升以及员工潜力的开发。

3.4薪酬、福利制度

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理念,这要求我们的薪酬、福利设计要具有灵活性。薪酬是对付出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还包括精神回报。按劳取得可以体现薪酬制定的公平性,如果员工想多获得,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有时候“薪”给得再多,我们还是发现有员工会抱怨,这关键是在于“酬”出了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只追求效益,员工之间没有情感,员工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员工跟企业唯一的联系就是金钱,在这样的企业里是不会有归属感的。所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除了要关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给员工内心世界。而文化对员工具有激励、导向、规范、凝聚作用,但一个再好的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来加以表达,终将枯萎。茶文化注重人本管理、情感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文化活动、氛围制造、人性关怀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篇6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运用

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中,包括:哲学、礼仪等,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和谐,与当前的教育理念具有密切联系,对高职学院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1茶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涉及茶文化的知识较多,例如:诗词歌赋,在当时的社会中,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地位,在千年的发展脉络中,茶文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体系,茶文化的诸多和谐,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我国古人诗文字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古人对品行管理十分重视,并且在人际关系处理中渗透了很多理念,十分重视和谐,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十分重视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对于茶而言,人们十分重视修身。对于古人而言,清静之地对茶进行回味具有重要影响,不仅能使思想境界提高,而且能达到和谐境界。茶文化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十分强调思想和谐,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对于茶道而言,一系列程序都体现了礼仪的重要性,客人在对主人进行热情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茶道,使茶文化能够体现出和谐,对于品茶环节而言,由于茶文化中包含很多交流思想,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而且茶文化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古人而言,由于十分坚信天人合一观点,在自然中十分重视追求目标,如:《山间饮茶图》,其中的画面体现了山间林泉与茶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茶文化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2.1使教学管理理念更和谐

在当前社会中,高职学院需要重视改革,将茶文化中的和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教育管理而言,茶文化的理念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对于高职学习而言,教学课程为高职院校的体系之一,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需要充分引进茶的文化精髓。不同于普通大学,高职学院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其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为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单一特征,多数高职学生的成绩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很多纪律性问题,而且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加强纪律问题,在营造良好的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纪律性差的问题。一旦高职学院没有落实好教学管理工作,会影响思政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茶文化知识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并且提高思政教师的责任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提出了“以人为本”概念,高职院校必须将学生视为主体地位,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格,这也符合茶文化的和谐观念,教师需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茶文化的思想氛围中,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的思政考试,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思政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茶文化合理引入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茶文化的熏陶下,能够加强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思政课程,在活跃的高职教学课堂气氛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能够不断增加,在培养两者感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

2.2使教学内容设置更和谐

当前社会中,由于我国的高职存在重理轻文的问题,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导致教学内容不合理,较多的技能型知识,导致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教育管理而言,茶文化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学生们接触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定期观看茶艺表演,在体验与手工制茶有关的课程中,使学生了解较为丰富的茶历史与茶文化,充分体现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校的素质教育。

2.3营造和谐的氛围

高职教学活动与和谐的教学环境密切相关,学校、教师、学生需要协调配合。对于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思想而言,能够对高职学生产生启发。教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属于教学课堂的主体,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导致教学氛围十分严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学纪律,但是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引入,实施民主教学方案,不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次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茶文化的介绍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人文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茶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茶文化的历史知识而言,高职教师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讲解茶文化的理念,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高职在教学管理制度中,需要引入茶文化的理念,保障各项条例的有序性,符合其发展规律,像茶一样以柔克刚,不能急功近利,避免事倍功半的反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作用,坚持茶文化理念,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质量。在对资源分配时,不断保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重视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茶文化具有和谐的理念,管理活动属于综合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学院需要保障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3茶文化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措施

3.1建立茶文化导向

茶文化在引入高职学校的过程中,并非形式主义,有很多实用价值。我国高职学校需要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的需求,通过对茶文化的和谐引入到教育管理中,不断提高高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必须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茶文化的理念为:和谐,管理者必须结合现代高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岗位需求,只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不利于心理素质的发展。管理者需要将茶文化思想不断引入教学管理中。高职教务处不仅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在原教学制度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使条例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有序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高职学院在教学计划中,还需要引入茶精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茶有清澈见底的特点,因此条例不能模糊,不能让人出现错误理解条例含义的问题,否认将出现无序现象。高职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坚持创新的理念,不断推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运行效果,保障高效工作。高职学院在对教师进行培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师的职位,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的导师,能够影响高职学生的未来就业选择,高职教师在教学理念中,需要将茶文化引入其中,教师的工作效率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高职学院在管理教师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和谐理念优势,使高职教师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使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3.2感受茶文化理念

教育管理者的思想在当前社会中,需要建立创新理念,对于传统工具理性教学而言,由于多数教学管理者不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导致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管理者必须认真学习茶文化,通过茶文化与教学管理理论相结合,不断完善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由于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多,高职教师如何从中选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是当前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特点,不断扩充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高职教师必须把人文精神建立在高职的课程中,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3.3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应将全部技术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应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思考过程,鼓励高职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茶文化的理念,重视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基础上,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某些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课件为主,只重视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很多学生对技术科目产生排斥心理。高职教师充分理解茶文化的理念后,才能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断重视情感效应,能够与茶文化中的情感进行结合,不断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重视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课程结束后,高职教师应围课程章节布置作业,高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不仅提高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效提高了学习成绩。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理念,将其引入教育管理体系中,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提高高职院校的运行效率,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媛媛.论茶文化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12):164-165.

[2]王旭.浅析茶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277-278.

[3]周菁慧,孙忠.茶文化思想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7):282-283.

篇7

关键词: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编队管理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执法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渐成司法活动的基本属性。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警察的规范化建设对司法警察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对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为检察中心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高检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加强司法警察工作的制度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向前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毋庸讳言,从整体来看,目前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状况与高检院的要求仍存有一些差距。分析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来探索进一步推进检察机关法警规范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警使用不当,尚未充分发挥司法警察队伍在检察业务工作中的重要职能

在使用法警方面,存在“一高两低”的情况。“一高”即各级检察机关组建法警队伍的积极性较高。“两低”体现在:一是在检察工作中对法警的实际使用率偏低,“检警不分、以检代警”的情况在基层普遍存在,如本应由法警做的工作,诸如送达法律文书、看管犯罪嫌疑人、传唤证人等,有的单位却由检察官代为执行,而将单位的其他工作如驾驶车辆、机关保卫等作为法警的主要工作分配给法警。二是法警与办案工作的结合率偏低。司法警察在协助办案中,很多情况下只是单纯地发挥“保安”作用;履行职责同整体办案进程脱节,熟悉案情晚,进入情况慢,在办案中势必与检察官的配合难以密切;办案力量减少,使检察官人手紧、负担重,而司法警察又相对比较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的进程。

(二)条块管理不清,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司法警察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部门的管理。但目前,部分基层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仍然由所在检察院实行块块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无法实现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无法接受专业管理,出现“警检不分”,“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混乱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司法警察人员和装备不足,影响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在警力配备上,部分基层检察院配备的司法警察人员不足,存在着与检察工作发展不适应的矛盾。《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应实行编队管理。时下各级检察机关内设的法警部门虽都已建立,但司法警察人员不足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能够得到解决,特别是近年来表现尤为突出,警力不足且极为分散。各基层检察院近几年办案数量不断上升,但法警力量却一直没有增加,造成警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这些工作任务时,由于警力不足,有的只能由办案人员临时替代,存在安全隐患。在素质方面,有的检察院将自己单位的司机或不符合司法警察条件的人招录为法警,加上对司法警察重使用、轻培训,因此,目前司法警察的基本法律知识不高,军事技能有限,无法适应检察工作的需要。 此外,一支好的法警队伍,如果没有好的装备武装,队伍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必然受到限制。当前,不少基层检察院的法警硬件建设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仍有一定差距。比如法警专用车辆配备不足或无车可配,无固定警用训练场地,各种日常所需的警械配备未能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法警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训练水平受到很大制约,无法保证司法警察履行职责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地方的检察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法警的地位、职责和作用认识不足,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定势思维:或者分不清检察官与司法警察职能的区别,将法警等同于检察官,检察官干什么,法警也干什么;或者认为有无法警参与检察活动都不影响检察工作的进行,法警参与检察活动反而削弱了检察官的权力,检察官的作用将受到影响,等等。这些认识误区,造成一些单位在检察活动中对使用法警持消极态度,让检察官包揽一切,造成了法警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法警职权不明确

一些法律法规和检察机关的内部文件虽然规定了法警的职责,但对法警在检察活动中的权力只作笼统的说明,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7条第3款规定:“各级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司法警察。”该规定没有明确检察官与法警在检察活动中的具体分工。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3条“法警的任务是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第8条“在检察官指导下工作”和第10条“对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检察活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强制措施”等规定,则会产生如下问题:第一,《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法警在保障检察工作顺利开展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与刑诉法规定的拘留权、逮捕权由公安机关行使之间如何协调理顺关系?法警在采取强制措施、使用武器时是独立办理还是协助公安机关?法警采取强制措施后如何处理也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加上检察工作与《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中的情形相差较大,难以完全参照执行,法警职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第二,法警要在检察官指导下开展工作,如果检察官在紧要关头要求法警违法作为时,法警是否还应该服从检察官的指挥,执行违法命令的后果如何对待,责任如何划分。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三)经费不足

法警队是人民检察院内设的一个部门,是为检察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这就决定了司法警察工作属于一种辅工作,不可能成为检察工作整体的重心。这种地位和作用使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自然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自侦、公诉等业务部门,能够投入法警规范化硬件建设的经费少,法警装备滞后,跟不上全面履行司法警察职能的需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强化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和具体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法警规范化建设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管理方面的不足,既有装备等物质方面的缘由,也有法警自身队伍建设这种人的方面的制约。因此,推动法警工作规范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局部的调整或是单纯技术性的操作,实现规范化建设的目标需要综合衡量考虑各种因素,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制约法警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难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法警工作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各级检察机关要从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高度,始终把法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切实抓好高检院《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贯彻落实,并充分搞好调研,研究法警队伍今后走规范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确立由主管检察长具体抓,法警队全力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这样才能较好地统一思想认识,使法警工作得到可靠的组织和领导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人关心法警工作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司法警察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是对司法警察职能宣传不够、理解不深,执行不自觉。二是法警部门面对科室多、涉及面较广的工作特点,工作主动性发挥不是很好。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使法警工作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发展迈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司法警察职责的宣传,增强其他检察干警对司法警察工作内容、性质及作用的了解和理解,为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法警队主动与其他科室多交流、多沟通,在实践中总结规范用警的套路和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方法和体制。

(二)加大教育训练力度,努力推进法警队伍建设的规范化进程。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提高公正执法水平。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警察法》、《执行职务规则》、《刑法》、《刑诉法》,使每个司法警察都懂法,熟悉本业务部门的办案程序,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执法水平。再就是积极组织参与各项业务技能培训,力求每位干警都能做到“一熟”(熟悉法警职责),“两懂”(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三会”(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技术、会微机操作),实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法警队不同于其他业务部门,它是检察机关的一支武装力量,要保证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作风。因此要认清形势与任务,结合法警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和按需施教的原则,加大教育训练的力度,抓好业务培训,抓好技能训练,通过抓训练促进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理顺管理体制,消除制度阻滞。目前,有些检察院,尤其是有些基层检察院的司法警察,还未真正实行“编队管理”,不少法警分散于各个业务部门;有些检察院虽已实行编队管理,兼职法警还不少,或者具有法警身份却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有些检察院法警的管理还是由所在院自己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强化司法警察的管理体制,必须从贯彻《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入手,对司法警察进行规范的编队管理,改变各个检察院分散管理的局面。切实树立大局观点,增强全局意识。上级检察院要坚决纠正下级检察院的不规范管理行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的人员状况、学历情况、技能特长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有利于上级院的统筹安排和宏观管理。同时,对司法警察的警务活动要推行调警令制度。调警令制度是指上级检察院调动下级院司法警察在指定的时间、抽调指定的警员、到达指定的地点集中听命的一项制度。调警令是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进行领导的有力手段,可以解决部分执法过程中的警力不足,并能集中优势警力进行一些大型的执法活动。同时调警令制度促使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服从大局,服从上级,形成执法一体化格局。

篇8

关键词:班主任 多差生 转化 教育 榜样

自从并轨招生以来,在中专学校里,班级中常存在“双差生”。所谓双差生:就是指成绩差、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双差生”有时会成为害群之马,影响班级建设,影响校风建设。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双差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项值广泛的全面探讨的问题。了解双差生产生的根源,相应的在工作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不失为转化双差生工作的有效出发点。

无论从心理或行为上来说,双差生都有它产生的不同根源,了解不同的根源,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是转化双差生的关键,一般来说,有如下情况:

1.沿袭行为。有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已有很多恶习,为有些中专学校为了招生人数,也将这部分学生录取了。他们步入中专学校后,种种恶习在校园中暴露出来。如吃喝玩乐、早退、旷课,迟到、考试成绩甚差。对这类差生,回转难度是最大的,只能以良好的校风为前提,重视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正确识别真、善、美。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他们寻找一些榜样是尤其重要的,比如一些名人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人”,而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以恒心为首,耐心教育和开导,能动之情,晓之以理。

2.“飞跃”。部分学生认为,进入中专学校,自己已经实现人生的一次飞跃。离社会越来越近了,因此一下子都学会了成年人的事情。如:喝酒、抽烟、谈恋爱,学习态度不明确,不思上进。成为理所当然的“双差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管理工作中的入学教育以及形势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作为前提也是必要的。因此,经验告诉我们,刚入学的新生,由于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的角色扮演还不成形,他们急需寻找一个榜样,于是他们的目光投到所谓的前辈身上,受他们的身心影响,并极力地模仿。所以,如果受到影响,学生便会误入歧途。因此,正确地树立学生榜样,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杜绝学生思想行为“飞跃”的方法。

3.“自卑心理”。目前中专学校本身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学生各方面的意识都社会化,就是寻找一个比较对象。这样,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陷或缺点自暴自弃,进入人生的烦恼阶段,挫折心理严重、性情孤僻,一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借酒消愁,无心学习,自然表现为不求上进的“差生”。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正确的真善美观尤其重要,让学生体会到价值美的感召力和美的内涵,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技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另外,对这类差生,只要发现他们身上有闪光点,都要给其鼓励,就是微小的鼓励都能起很大的作用。记得一位博士生,在回忆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时,竟然是他在中学时的一片掌声。原来这位学生平时寡言少语,心理很自卑,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上讲台演讲,当轮到他上台时,这位同学一步一步地走上讲台,老师和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他感到在一个班集体里,有自己的位置,自信心慢慢恢复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优异,高考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最后成为博士生。这说明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根源。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这类学生采用“两优先”的做法:⑴优先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由于后进学生成绩差,有些老师把限制甚至禁止差生参加活动作为惩罚手段。然而他们不知,这不但有违教育规律,亦不利于差生的身心健康。因为学生在这种压抑、自卑的心境中,只会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正确的做法是优先让他们参加各种有益并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的爱好兴趣及特长能在活动中得以发挥,进而认识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肯定,鼓起前进的能力。即使没有特长,也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如让他们参加演讲、朗读等竞赛活动,教师趁此机会加强训练辅导,对其转化将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⑵优先表扬。差生虽然缺点很多,但他们也同样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借此增强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促其将这种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形成变后进生为先进的内驱力,甚至会形成今后做人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意志。

4.“不公平待遇”。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被老师、班主任等的不公平看待,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厌学,对抗意识浓。那这些差生不良行为可能会表现得更甚。如果老师、班主任在学习上,任其再努力也不得高分,他们可能甚至怨恨仇视老师。成绩理所当然的不好。因此,作为任课老师来说,应该给后进优先提问,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先回答问题,将差生冷落的现象是常有的。久而久之,差生势必身在课堂,心系窗外。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心中有差生,优先提问差生,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差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其次,优先让差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差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让差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者,应鼓励差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应利用提问所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优先批改差生作业。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老师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差生作业马虎撩草,错漏百出,改之头昏脑胀;优生作业书写规范,页面整洁,阅之心情舒畅;因此,常有优生作业改快,差生作业压在最后,甚至不批改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差生的转化。我认为,差生作业也应该优先批改,这种优先应体现在:⑴安排弹性时间,差生的作业尽可能做到:优先批改,当堂批改,当面批改,随到随改。⑵设计弹性作业,让差生做专项模仿性的作业,且作业宜少不宜多。⑶实行弹性评价,择其正确处打“√”,给其鼓励,错处打“?”让其思考。即使打“×”也不要太大。以免使其丧失自信心,一蹶不振。另外,有些一些班主任工作的误区,这些班主任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班级带好,对一些“出轨”行为视之若敌。所以,也对该类差生特别关照。有问题出现,影响到班集体的,都由差生承担,不管他们是否有错。而另外的同学犯同样的错时可以视而不见。因此,差生的违纪行为愈演愈烈,你想把这个班级搞好,他偏来扰乱这个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班主任工作中,一致公平对待学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班里的差生,应该特别优先关怀。作为班主任,不能对与自己直接利益有关或学习优异的学生表现出偏爱,而对品德不够规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嫌弃。由于各种原因,后进差生往往有一种对立情绪和疑惧心理,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感情障碍。达到心理相容,后进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班主任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生活上问寒问暖,学习上悉心辅导。用“爱”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老师、班主任调动集体力量关心差生,帮助他们进步。让优等生与他们结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只要老师班主任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差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振,行动上的回报。

总之,转化双差生,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好转化工作,获得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等商业教育》 商业中专教育研究会主办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国公司;管理

跨国企业面临着重大的跨文化管理问题,一项调查表明, 有35 % 的高级管理者把文化差异排为国外收购的第一大困难。但是, 文化差异 引发的问题经常很晚才被发现。是否进行战略性合作、是否实施海外经营、是否开拓当地市场, 对于这些间题跨国公司都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对商业运作的推动力及潜在的冲击力。美国惠尔浦W H IR LP0 0 L 公司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进驻中国东莞, 却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足, 不得不暂时退出中国市场。然而同样是跨国经营,肯德基和麦当劳无疑是成功 的例子,两个源于美国的餐饮业,携带的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快餐文化,然而,在进驻中国时,结合中国的饮食开发了老北京鸡肉卷等,进驻日本,印度,荷兰是也相应的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发了许多受当地人民喜爱的食品,多元文化的利用对跨国企业的营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国际企业对文化的利用却往往带有很强的复杂性,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对企业内部多元文化的利用首先要认识内部的多元文化,相互尊重互相理解,解决好企业内部出现的文化冲突。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应该是利用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利用之前必须先对文化进行认识和协同,使之达成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管理者对文化的利用奠定基础。

在影响管理的众多因素中,文化毫无疑问是及其重要的,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和工作氛围。然而,在许多公司里文化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跨国公司作为超越国界存在的经济体,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外部异于母公司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制约,内部来自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不同人员的文化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难度并不取决于文化差异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双方的沟通,包容及相互理解的程度。处理文化多元的情况,管理的原则是减少冲突,文化镶嵌,建立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具体的方法可以采取3R法,即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协同文化差异。

1 认识文化差异

一般来讲,每个人在判断其他事物时都会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对其他事物进行衡量,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也不例外,总会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物来认识和评价其他的文化,从而存在一种“自我优越感”,贬低甚至歧视其他文化,从而产生了文化冲突的根源。例如,迪斯尼在法国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其中一条便是,迪斯尼在法公司命令要求所有员工在迪斯尼乐园里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哪怕是两个土生土长的法国员工也要用英语交流,这让认为自己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语言的法国人难以接受,员工开始情绪不满甚至出现怠工,排挤英语。毫无疑问迪斯尼公司在法国经营没有充分认识和关注两地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了经营失败。另外,没有认识文化差异导致出现子公司管理经营时完全照抄母公司的经验而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国际企业跨文化经营时要避免教条主义。跨国公司进行经营时,要充分认识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教育员工相互认识,达到相互尊重,相互协同。

2 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要学会理解,当然,这种理解首先是对自己名族文化的理解,准确把握自己文化的精神和特点,进而正确理解异质文化。所以在对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首先强化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进而强化员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实行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防止文化误读和避免文化冲突,克服东道国员工的自我文化优越感。

尊重对方的文化是解决文化问题的首要条件,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对方才可能尊重你的文化,才可能出现解决问题的前提。拿微软公司的案例来说,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对全球的分公司进行一些查巡,而且这些时间早在年初就已经制定完成,盖茨的时间从来都是严格按照制定的时间履行,当比尔盖茨在查视和慰问中国分公司时,首次调整了已经安排好的时间,原来当时正值中国传统的春节期间,微软驻中国的分公司总裁唐骏向盖茨提出了该事并希望盖茨调整时间,盖茨答应了,在和唐骏的对话中调侃的对他说,你是第一个让我改变自己时间的人,唐骏回答道,不,是中国让你为此改变了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到盖茨尊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想象当时若他坚持查巡,中国的员工在春节期间离开家庭团聚而来工作,情绪将会有如何的起伏,公司的业绩将会受到如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文化移情充分尊重他人的文化,尊重产生信任,如此循环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和冲突,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 协同文化差异

协同文化差异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协调,使之相互理解融合,从而企业内既有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在跨文化经营时往往需要协同的有三种文化――本土文化,东道国文化,企业文化,协同文化差异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冲突期,交汇期和聚合期,在冲突期,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员要认真对对方文化和己方文化的差异要有包容心,不偏见和歧视任何一种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样才会有后来的真诚合作;交汇期是各种文化相渗透的时期,在这时期,各种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各种文化的不足和优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凝和期是跨文化的全面融合期。简而言之,就是在前两者――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企业为内部的各种文化进行镶嵌,使员工可以愉快的工作,企业形成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文化就是一种资本,一种竞争力和一种品牌,而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差异更是跨国公司出奇制胜的法宝。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应该只看到其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更应该看到不同文化下的员工关于一件事的不同想法,从而摆脱单种文化下的“思想统一”,根据员工的想法找到管理或销售的突破口,增长口。企业在管理与运行时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之间相互尊重,文化协同,去其冲突等糟粕而充分利用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镶嵌,优势互补,在企业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可能会具有一种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隽.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美国企业经营管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篇10

【关键词】 全子宫切除;腹腔镜;体温变化;理想体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7-02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是微创外科手术,无需开腹,只要在腹壁打孔,利用微小的腹腔镜器械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及子宫情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以其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选择[1]。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腹腔镜类手术术中体温的降低十分明显[2]。低体温可以导致凝血障碍、术后渗血量增多,代谢紊乱、心功能异常,心室颤动甚至死亡、术后切口感染、麻醉苏醒期延长等。并且,术中低体温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体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患者的内环境,关系到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因此,维持术中患者的正常体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了80例患者体温变化,了解不同体温对患者的影响,探讨理想体温范围。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从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择期进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7-59岁之间,平均46.04±0.11岁。诊断多发性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无心肺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体温正常。手术历时1.5-3小时,出血量50-100ml,平均值40±13.5ml。

1.2 麻醉方式及 均经口气管喉罩静脉复合麻醉,为膀胱截石位,头低15-30°。

1.3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腹壁打孔,注入高纯二氧化碳,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mm)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进行切、夹、凝等操作,用旋切刀将子宫取出。

1.4 体温监测方法和体温异常的判断标准

1.4.1 监测方法 所选病人术中实施各种保暖措施,使用水循环变温毯,保持相对适宜的室温及湿度,在患者四肢覆盖毛毯,仅暴露手术部位。输入液体及冲洗液加温,温度探头置入鼻咽部,连接HP监护仪持续监测中心体温。

1.4.2 指标观察 入室前、麻醉后、术前(切皮时)、术中(腹腔冲洗后)、术后(手术结束到喉反射完全恢复)的体温。

1.4.3 体温异常的判断标准 临床上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中心体温高于37.5为发热,中心体温低于36℃为低体温状态,由于麻醉条件、手术室环境、器官的暴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术中处于低温状态[4]。

2 结 果

术中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术中体温有下降趋势,出现轻度低体温患者16名,占20%。且术前基础体温越低,术中发生低体温概率越高。患者在麻醉复苏过程中出现寒颤1明,占1.25%。无体温过高病例。

3 讨 论

3.1 手术室的温度过低 相关要求规定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1-23℃之间,接受手术的患者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出现低体温。

3.2 麻醉的影响 麻醉期间发生低体温是由于体温调节作用削弱,腹腔镜手术多是全麻,会造成患者体温的大量流失,提醒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对待全麻病人的保温。

3.3 输入液体的“冷稀释”作用 低温液体进入体内对机体的热量起吸收作用。因此,提醒手术室护士不要给患者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液制品。

3.4 手术时间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手术过程中体温有下降趋势,说明体温下降与手术时间基本呈正相关。应通过保温体系使患者尽快恢复,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5 术前基础体温越低,术中发生第体温概率越高,提醒手术室护士要特别关注基础体温、基础血氧低,手术时间长的患者。

4 结 论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体温异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为手术室护士,应重视保持患者的体温,维持一个理想的室温,体温易升。关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保温,不能因为切口小而忽略了保温措施。

参考文献

[1] 林金芳,冯缵冲,丁爱华.实用妇科内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76.

[2] 孙育红,陈冠宇.术中病人体温变化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7,12(18):211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