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岩石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1、岩石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石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并且成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而这些地质灾害中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从而减少经济的巨额损失。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种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造成我国抵抗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多样、生态环境多变等特点,形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独有的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灾害发生的种类多、灾害产生的强度大、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严重。根据我国近些年发生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而在分布的位置和区域上来看,我国发生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指自然产生的地质灾害,可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类灾害往往不以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第二类是人为性的地质性灾害,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对地质造成的影响而的地质灾害,可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滥挖滥开现象,对地质环境赞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分析,人类行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一半以上。
2.1泥石流。
泥石流实质就是大量的固液混合物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上到下冲下来,主要是由于暴雨、暴雪、积雪大面积融化成水等量大速度快的的降水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并且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产生的原因:乱垦滥伐、滥挖滥开、乱扔乱放废土和废石。
2.2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石由于直立的裂缝作用,与母体突然分离、失去根基和稳定,向下滚动、翻转,最后在山坡脚下堆积的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剧烈的震荡、堆放废置的填土、矿产资源的挖掘、道路工程时造成的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2.3滑坡。
滑坡实质是指处于斜坡的山土或者岩石,受到外力因素如地震、地下水运动、河流的冲刷等作用下,顺着特有的软弱带或者是软弱面,亦或散落地亦或整体地沿着破顺势下滑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滑坡的诱因:滥砍滥伐、地震、不合理的蓄水排水、地表水不断冲刷斜坡坡脚、河流等形式地表水的浸泡和冲击、地面的降水、对坡脚的开挖、加载堆填。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三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地区涉及70余个,已经形成灾害损失的达到30多个,并且沉降量最大的地方已经快达到3米。但是这些地区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是成片的灾害密集区形成面积广大的地面沉降活动区域,而有的则是独立的发生的。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3.1施工技术标准的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三大特点: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同时以地下施工为主。复杂性如冠梁性+锚拉+抗滑桩+挡板,隐蔽性如抗滑桩,多样性指防滑坡可采取挡土墙,也可以采取桩的形式。由此可见,岩石工程的施工流程、工艺方法和工程顺序和基础工程与地基十分的相似甚至相同。
3.2做好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2.1工程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的环境和方法如下:针对于大中型的滑坡灾害,可以参考工程相关的地质勘探资料来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措施;而针对于小型的土体滑坡灾害,也是最易发生的滑坡现象,应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3.2.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合理规划耕牧、种草护坡和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措施具有投资少、防治范围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平衡、而且持续防治的时间长,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发挥效果。对于一些特定的地质灾害区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面塌陷区以及泥石流频发区应该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类似地质灾害的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3.2.3避让措施。
①雨天临时避让预案。对于一些在雨天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已经开始变形的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预案。也就是在雨天对于受到安全威胁的住户采取逐一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方法,采取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影响以及就近便民的原则。②搬离原住处避让措施。对于一些危害性大、危险系数高的地质灾害,防治的费用往往高于搬迁费用或者通过再建重建无法摆脱地质灾害的,应该采取搬离原住处,重新规划生活区域的避让措施。
4、结语
岩石工程施工中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工作。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的引进一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韩佐东,唐智勇.岩石工程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0):7.
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工程 施工质量 监督 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10-1
0前言
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各个产业的扩张,许多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及影响,使得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即是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而许多地质特殊的地区则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地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对于经济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项目,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限制了灾害治理的效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1前期工作
自然灾害非为较多的种类,各个类型的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某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现代的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下,对其的治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没有治理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需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遵循轻重缓急有序、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的原则,评估治理项目的必要性、所需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社会效益,并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论证,优化审查体系,保障能够合理的筛选工程治理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工作重点一般集中于审查并评估该类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技术操作的可行性、治理工程最终受到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该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对于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及深远的影响。在研究项目可行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工作,如进行一定范围的野外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等,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及深度标准,结合工程各个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主要内容有治理的必要性、技术的可操作性、经济效益性、环境可行性、社会效益性等,做到综合把握经济形势、技术条件及环境效益[1]。
1.2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强化审查工作,并将评估的重点集中于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勘察单位需要先出示勘察结果,包括工程各个环节的图件,并具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勘察的成果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各类规程。由于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勘察单位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是否合理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收集原始资料、现场踏勘、制定勘察纲要、结构处理等。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程勘察的内容、审查成果质量及设计方案,各个重点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着较大的区别。评价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主要是判断勘察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的协议内容完成相关勘察任务。对于审查勘察成果是否达到了国家或者行业的要求,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及规程等,需要重点审查。在陈察与评价设计方案是,需要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可行性等原则。治理工程运用的先进技术方式、高新的施工设备及成熟的施工工艺等,保障先进性及施工的安全性;全面把握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员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2]。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的管理。双方均需要根据签定的合同文件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对治理工程项目,并对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成本投资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治理工程进行时,可以采取委托专业监理公司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督管理,达到保障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有效的把握工程进度,控制成本消耗,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还可以采用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的形式,对合同管理的事务进行协助,尤其是在执行合同中出现合同变更、索赔等情况时,其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还需要委托具有独立资格的咨询机构对治理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跟踪及评价,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情况、环境状态、管理水平等,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3]。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全部结束后,需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活动。首先由上级主管部门抽调专业的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该类人员包括勘察单位人员、设计单位人员、施工单位人员、监理单位人员等,全面审查治理工程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审阅各项背景资料,查看监理日志,现场考察工程治理效果,最后作出合理的评价,包括工程设计、实际施工、工程进度、成本消耗等,将上述信息制作成信息完整、全面的竣工验收报告。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对治理工程的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工作质量、施工质量、设备质量等,本质上是总结已经结束的治理工程,也能够为后期的治理工作带好头,积累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4]。
4总结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保障该类工程的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就需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质量控制措施需要贯穿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重点等,科学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及有针对新过的质量监控措施,各个环节做好了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偏重于一个环节或者方面,而影响到其他环节,限制了灾害治理工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05):63-65.
[2]江鸿彬.初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1):140-142.
篇3
[关键字]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特征与危害 防治工程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20-2
0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类活动力度也普遍增大,岩土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随时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由于岩土工程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仅仅是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地质工程学应运而生。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一些社会经济因素,都加剧了地质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①江、河、湖( 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 坡) 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 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 ①合理开挖。 ②)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
2.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 1-2m)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1 工程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 厂 r02 18 -2006) 。( 2) 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 -2002)。( 3) 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DIJT5083 -2004) 。( 4) 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 JTJ042 -94) 。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 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 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 排( 截) 水工程、支( 拦) 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3.2.3 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 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问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3) 避让措施: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 接受户) 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 小结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地质灾害频发,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及损毁的过程或现象。因此,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质灾害,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然,姚志祥,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地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9.
[3]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今日科苑,2010 .
篇4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频发。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3)避让措施:a.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b.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3、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高家界勘查区勘探报告[R].2010.
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述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靠着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生存的,人是自然的所产物,同时又是高于自然一种存在。人类的沿途工程学很早就出现了,在原始人、古代人的洞穴、木屋、土屋中就知道造屋的重要性,而现代社会所延伸的巨塔、高坝以及摩天大楼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筒子楼、平方等,从房屋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难发现地基处理是建筑物的关键,直接影晌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质量性,为了保证地基处理的专业性、合理性,我们建立了一门岩土工程的学科。岩土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地基的改良建立起来,虽然它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安全性、舒适性,但是却破坏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观念来说,岩土工程缺乏地质灾害的概念、环境保护的概念以及地质的概念,从工程学来说,岩土工程高频率出现了工程边坡和工程地基的巩固问题,使得更严重的地质灾害被诱发出来。地质工程学是一门关于工程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对地质问题、工程运行、施工规划、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进行问题的解决和研究,其主要研究范围是地质环境、地质体,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程体统的整体以及组成部分。地质工程学也是一门大系统思想的工程学,它主要涉及地质灾害的防止工程和岩土工程,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地质工程学涉及岩土的加固以及岩土的开挖,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来说,地质工程学是可以把人类或者自然破坏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与防范,它涉及管理者的思想、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以及合理开发。
2 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复杂性、独特性、强度大、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我国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以及我国的人口数得来的,这些条件众多,又不好分析,从而给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带开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切坡的人工原因和河流冲刷的自然原因,滑坡的特点是:①离水源越近,地形高差就越容易产生,且高差就越大;②造山带的地质区,例如断裂带和地震带;③岩石和土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滑坡;④暴雨地带和强降雨地带的雨量越大就越容易发生滑坡。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滑坡的出现导致岩土不结实、中空现象陡坡的裂痕,从而引发稳定性、破碎性以及移动性都大范围降低,它的特点是:①矿产的过度开采;②道路边坡的工程开发;③渠道的渗漏和水库的蓄水;④填土的堆弃和堆渣:⑤震动的强烈发生。泥石流的出现会带来大量的石块、泥砂等固体化洪流,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它的特点是:①开挖的不合理;②弃石、弃渣以及弃土的不合理放置;③乱砍乱伐。地面变形由城镇地面的塌陷、他显得规律以及人工活动所形成。
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通过地球这个大系统所发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引起的,它是由受灾体以及灾害体两方面来决定受灾的严重性,所以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通过灾害源的限制、灾害体能量的减弱、灾害威胁的缓解、灾害威胁的接触、灾害体能量的消除和受灾体的防御、受灾体的保护两个方面进行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四种,分别是地质灾害勘查的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以及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地质灾害的加强
地质灾害的加强是指完善地质灾害的勘查作用,明确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灾害点特点、灾害的发育状态以及灾害的分布情况,并从全国进行地质灾害的检查,让检查深入到所有环节。勘查主要是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性质、稳定状况、成因、规模、边界以及变形机理等,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分布以及种类,实现了地质灾害预警中数据信息的建立。
3.2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指通过我国自然环境的治理、保护和防护措施,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活动率、发育条件得到减少或者制止。地质灾害防护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工程建设活动、水源资源、区域条件、科学技术以及资源开发的分析得出,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就需要大范围进行涵养水土、植树造林、宜林则木、治山治水、宜牧则牧以及宜农则农,保证水土流失的想象减少或者制止。
3.3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
地质灾害信息的完善是指建立拥有地质灾害信息量较为完全的系统和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的系统,但是这两种系统都是我国比较缺乏的,我国的地质灾害偏重于预防,这就造成许多地方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因为得不到治理而出现严重的灾害问题,所以需要对地质灾害的信息加大完善力度。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信息库需要对省级和国家分别进行考察,而信息库则需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和地质灾害灾情相结合起来,并利用GIS技术成功为地质灾害信息库的覆盖全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保证了灾情评估的正确性、动态区域的服务性、预防评估的技术性、国内外交流的畅通性、国内外合作的渠道性以及防治决策的支持性。灾情预警的完善和加强需要结合覆盖地的扩大、我国实际的结合、预防体系的完善、社会力量的组织、灾害群的测控、预防体系的发展才能提高它自身的效率。
3.4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地质灾害的歼灭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目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建设减灾系统的准则、推进我国社会化发展是地质灾害加强防护手段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我国最需要进行加强的环节。通过对实际地质灾害的分析,发现要想加强法制规定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防治工作的完善、地质灾害的评估、管理工作的促进、地质灾害的调查等方面,并保证灾害发生时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坚决避免发生因为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有发展要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所以它必须要求全体社会都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力量的参与,这样建立起来的防治措施才能符合政府要求、减少地质灾害以及逐步的发展。地质灾害的减灭法则主要包括产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分级管理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制、专业化形式的灾害减灭、灾害减灭在企业的责任制、灾害减灭在民众的责任制、资源保护的个人责任制、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团体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团体责任制、资源保护的单位责任制、环境保护的单位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所引起,它能破坏掉人们生存环境的发展和资源,使地质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还引发危机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事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海龙,苏明会,马心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探讨[J].施工技术,2012(11).
[2]张贻昌,高明阁,王英林.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J].油田、矿山、电力设备管理与技术,2010(13).
篇7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的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的重点。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资源、减轻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于 80 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2、地质灾害概况
受异常气候影响,2010年全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均明显高于常年水平,近10年来仅次于2002年。据统计,2010年全省发生大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8998处,共造成39人死亡、8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的强降雨时段。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是:以突发性、群发性小型土质滑坡、崩塌为主;崩滑流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变质岩分布的丘陵山区,直接诱发因素主要是集中性强降雨;山区切坡建房、修路、矿山开发等工程活动是产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虽然我省今年主汛期降雨总量接近常年,但由于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现出局地性、突发性、短历时等特征,突发性强降水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赣南地区的寻乌―定南、全南―定南等崩滑流高易发区,集中降水期可能形成群发性崩滑流地质灾害,是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赣南地区的井冈山―大余、乐安―宁都、广昌―石城、瑞金―安远等崩滑流高易发区,集中降水期可能出现规模不等的崩滑流地质灾害,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护区。
3.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降雨和融雪;(2)地表水的冲刷、浸泡;(3)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4)开挖坡脚;(5)蓄水排水;(6)堆填加载(7)地震;(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3.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4、产生其原因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 多个,明显成灾的有 30 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 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
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5、主要防治目标及措施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提升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力争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上年有明显下降。
5.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方面,需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才能有效的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国土、气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报,确保省、市、区县之间的信息畅通,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
5.2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地质灾害知识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易发区内或重要地质灾害点附近的单位和群体,要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并按照有关要求随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5.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避让措施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本文转自:
(3)生物防治措施
篇8
吉首市快速成功处置一起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3月27日,湘西州吉首市发生一起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岩溶塌陷位于吉首市人民南路高架桥路段,上午11:50左右发生初次塌本文由收集整理陷,至夜间22:50左右,形成了面积约30平方米、深度约10米的大坑,造成人民南路、人行道、绿化带不同程度受损。
险情发生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划定了危险区,设置了警戒范围,疏散了人群,分流了车辆,了信息,采取了截断水源、电源等应急措施,及时召集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连夜组织实施,至凌晨五时左右,险情基本得到控制。由于措施得力,方案科学,实施及时,该险情没有造成任何人畜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一、 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总体概述
1、滑坡:所谓的滑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很容易出现,也是比较容易产生的,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2、崩塌:所谓崩塌就是指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现象,是属于很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这种灾害是很难处理的,很多时候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3、地面塌陷:所谓地面塌陷就是指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对于公路造成的伤害极大。
4、泥石流:所谓的泥石流是山区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二、 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常用以上方法来进行测试,来预防地质灾害的来临。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因为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应建立危险性评估: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根据历史经验来进行判断。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根据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根据以上的活动来进行预测,降低其危险性。
篇10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公路、铁路等工程整体质量,对后续运营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进行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严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呈现以下方面的特点:第一,隧道工程规划不合理。与其他工程相比,地质条件对隧道工程施工产生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很多隧道工程施工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进行施工。前期勘察工作不够全面,给后续施工带来较大的隐患,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第二,与自然灾害相比,地质灾害对隧道工程危险性更大,影响力更高。第三,从防止的角度出发,与自然灾害相比,地质灾害能够提前预防与治理,而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基于以上地质灾害在隧道工程中呈现的特点,为有效防治隧道工程中地质灾害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的影响,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质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防止措施,从项目实际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地质灾害采取专项防治,从而提高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应对项目所在位置的地质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勘察报告有针对性地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的研究。组织相应的专家团队对防治方案进行讨论。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相应的施工工序、施工流程完成隧道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各个环节采取精确的检测,确保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降低地质灾害对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2隧道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类型
岩爆、涌水、塌方是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这三类地质灾害会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对后续项目运营也存在较大的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这三类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分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1岩爆问题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围岩破坏引起岩爆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施工单位因施工技术水平、地质条件等因素引起围岩整体或者局部变形,从而引起岩爆。岩爆问题直接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还会增加施工工期,提高工程成本。岩爆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围岩所在的地质结构层特性较为特殊,地应力集中在围岩中,隧道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内原有的平衡受到破坏。在应力应变的作用下,引起岩爆问题。岩爆分为劈裂、弹射、片帮三种类型,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岩爆如果未能及时处理,有可能将引起地震灾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岩爆具有弹射性、时间延续性与集中性、部位集中性、突发性等特点。岩爆发生前并无明显的迹象,很多情况下施工人员认为不会出现石块掉落的部位,突然发生石块滑落,出现爆裂响声。岩爆一般情况下大多发生在新开挖面附件,大多集中在拱腰或者拱部位置。同时,大部分岩爆发生在岩层爆破后24小时内,持续1~2个月,部分岩爆可能持续1年以上。在岩爆发生的过程中,部分围岩被弹射出较远的距离,且成不规则的片状,严重破坏施工工作面,对施工机械造成破坏,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岩爆问题是目前全球岩石力学以及岩石地下工程领域重点亟需攻克的问题之一。
2.2涌水问题
涌水是指围岩空隙中的地表水水源、地下水(岩溶水水源、裂隙水水源、孔隙水水源),因压力作用使其涌出。涌水是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同时也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概率最高的地质灾害,对我国隧道工程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我国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规模的喀斯特发育地段以及大断层破碎地带,使得隧道掘进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含泥沙的涌水,同时因涌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导致岩体发生塌方,给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涌水状态的不同,隧道涌水分为股状涌水、帘幕式涌水、线状涌水(线流)、渗水、干燥五类。涌水对隧道工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地下水向隧道宣泄、大量携带泥沙的地表水,使得地表水位迅速下降;在冲蚀、真空吸蚀、自重应力的作用下,造成地面裂缝、地面陷穴或地面塌陷,这一现象会导致地面裂缝、地面陷穴或地面塌陷。隧道开挖揭开了与地表溶洞相通的隐伏溶洞和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的断层,使地表水渗涌入隧道切断了水源,降低了利用水的水位,这一现象会导致地表水干枯严重,影响生活、生产,使得滨海地带海水侵入隧道。还有,地下水通过流砂层或胶结层的长石砂岩、断层破碎带、充填泥化黏土的大溶洞等时携带大量泥沙向隧道宣泄,造成淤积,这一现象会导致隧道被泥沙淤积或被泥石流淹没。
2.3塌方问题
塌方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塌方事故的发生给隧道工程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不仅延误工期,还需要增加大量的成本。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塌方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包括地下水变化、受力状态、地质状态等)以及人为因素(包括不当的施工作业方法、不合适的设计等)。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其原因体现:(1)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或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在泥质充填物过多地段或软弱结构面发育;通过各种堆积体。(2)水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3)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隧道设计考虑不周,其原因体现:(1)缺乏详细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2)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其原因体现:(1)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2)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3)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4)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5)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6)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7)工序间距安排不当。(8)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塌方。(9)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10)抽换不当“先拆后支”。
3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岩爆灾害防治措施
岩爆的基本处理原则是“先防后治”。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治岩爆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发生的概率,降低岩爆带来的危害。对重点部位加强管理,先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施工,从而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推进。目前,我国项目上常用的预防岩爆措施如下:(1)施工前释放部分能量措施,例如打应力释放孔、超前小导坑掘进法、超前钻孔预爆法、松动爆破法等措施,能够有效将原有的应力进行释放。(2)加强人工及机械找顶。(3)开挖爆破后,采用高压水对围岩进行软化处理,从而降低岩爆的强度。(4)利用光面爆破,避免应力集中,对爆破药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降低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3.2涌水灾害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过程中涌水问题的防治主要遵循“预防为主、疏堵结合、注重保护环境”的原则,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井点降水、坑道排水、超前专控排水、开挖后补注浆堵水、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等措施。其中井点降水和超前钻孔排水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式。施工人员应在隧道工程施工前对现场的暗河、溶洞、岩层淤泥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全面掌握,并制定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采取合理的堵水或者排水措施防治涌水。同时,需要对隧道进行动态监测,监测隧道涌水情况,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对重点部位进行防范。
3.3塌方灾害防治措施
塌方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灾害。对塌方灾害预防而言,施工人员需要在施工前,对施工区域地质特性、地质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勘察,收集有关方面的数据资料。根据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判断隧道掘进过程中容易塌方的部位,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预案,降低塌方事故发生概率,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掘进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锚杆支护或导管注浆技术,对隧道围岩进行加固处理,从而提高围岩稳定性。